孟子二章学案
《孟子》二章学案
翻译: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已:本心:
翻译:
(10)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苦:劳:饿:
空乏:乱:
翻译:
(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衡:
翻译: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出:拂:
翻译:
(1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的论断。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课题
十五《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的意思。2.深入理解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3.提高学生辨析词义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1.(出示词语:选择抉择)请同学们说说这两个词语在使用上有区别?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孟子》两章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孟子二章 复习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课文2、掌握作者及作品3、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
复习过程:按照复习提纲,依据课本及其他资料进行复习一、背诵课文(能熟练背诵)二、文学常识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_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所作,_________ 经典之一。
③孟子,名_________ ,字,_________国人,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再传弟子。
是战国时期的_________ 家、_________ 家。
他是继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为“_________”,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
三、解释词语1、地利不如人和和:2、七里之郭郭: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5、城非不高也城:6、池非不深也池:7、兵革:兵:革:8、委而去之委:去: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以: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12、得道者多助得道:13、寡助之至之:至:14、天下顺之顺:15、舜发于畎亩之中发:1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17、百里溪举于市市:18、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任:是:19、必先苦其心志苦:20、劳其筋骨劳:21、饿其体肤饿:22、空乏其身空乏:23、行拂乱其所为拂:乱:24、所以动心忍性动:忍:25、人恒过恒:过:2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虑:作:27、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则: 2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色:喻:29、国恒亡亡:3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亲戚畔之2、曾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4、入则无法家拂士五、一词多义1、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而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寡助之至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畔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六、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二章》学案
《孟子二章》学案《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识记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2、翻译课文,背诵全文。
(重点)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难点)一、走进作者孟子,名,字,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的、、。
孟子三岁丧母,孟母艰辛的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与孔子并称为,著有《孟子》一书,记录。
二、朗读课文,正音。
辟()箪()羹()蹴()弗()三、朗读并翻译第一段重点字词:所欲:得兼:重点句子: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③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四、朗读第二段并翻译。
重点字词:甚:苟得:患:辟:由是:如使:丧:屑:重点句子: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恶丧而。
五、朗读第三段并翻译。
重点字词:万钟:何加:为.宫室之美:得:与:乡:宫室之美为.之:以已.乎:本心:重点句子:①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③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分析课文,回答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2、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作者推理论证,运用了什么的论证方法?文中有一句总结性的语句,请写出。
3、第三段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此段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论点?4、归纳:本文以()和()作比,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从而得出()的结论,后又已()为例,从正面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为例,从()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5、面对“生与义”,孟子阐明了主张,联系历史知识,谈谈你对“义”的理解。
(至少用上一句名言)当堂检测1、用原文填空①本文中可以概括全篇大意的一句话是:。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⑴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⑴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⑴了解孟子和《孟子》;⑴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材:《孟子》第二章(《性善》)段落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内容,包括对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观点的理解;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孟子的理论观点,并与其他经典文献进行对比;3. 培养学生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对人性的理解和评价;- 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人的行为是受天性还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更大?”等。
2. 阅读理解(1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学生可以标记重要内容,或者做笔记。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组织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讨论以下问题:a. 孟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本善?b. 他是如何进行论证的?c. 你认为孟子对人性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d. 孟子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e. 对于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意义是什么?4. 小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同时从听到的其他小组的观点中挑战和补充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对孟子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醒学生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教师对孔子和孟子的观点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学生观点可以进行投票,展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6. 知识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观点如何应用到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中;-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现实问题,如公平正义,教育制度,家庭教育等,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7. 结束(5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提醒学生记住本次课程的重点观点和问题;- 学生可以提问、回顾或给出自己的学习感悟。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小组讨论、展示和讨论、个人思考)2. 学生的笔记、问题和讨论记录3. 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应用能力4. 学生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和评价是否准确和深入。
《孟子》两章学案
18《孟子》两章 姓名: 执笔审核 组长 分管领导 时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孟子的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预习导学】 1、了解孟子:你知道孟子有哪些称号?2、积累语汇,诵读课文先读注释,并且标出自己认为应该把握的重点词语,再大声朗读课文;再度注释,再度课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脑子里清晰地闪现整句话、整段话、整篇文章的意思,并且熟读成诵。
把自己最后仍不理解的字、词、句写在下面。
【课堂学习】活动一:预习成果交流(不懂的问题也是成果)。
活动二:小组内互相检查翻译。
活动三:研读文章1、思路:默读课文,请列出文章论证的思路。
2、语言: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抄写在下面,并说一说各自的顺序能否颠倒。
3、论点:本文的观点是那句话?说一说理由。
.1.4、文章所论述的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吗?活动四:背诵技巧和背诵比赛【课堂检测】1、解释划线的词语。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九(下)语文教学案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填空“人和”即下文讲的“________”和“_________”。
4、从文中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正确认识孟子的观点。
、【预习导学】1、记诵孟子语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与民同乐2、积累语汇,诵读课文:读注;读文;整理疑难。
【课堂学习】活动一:预习成果交流。
活动二:小组内互相检查翻译。
活动三:研读文章。
1、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和第一章的思路有什么不同2、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活动四:开展背诵比赛。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中学优秀教案 孟子两章 学案.doc
18《孟子》两章教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棠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彖。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星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泄非不深也宾苹非不坚利也季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嶺民不以封疆之界底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如助之至,亲戚畔之故君子有不战,应必胜矣西、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五、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3分)⑴池非不深也()⑵委而去之()⑶故君子有不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遵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 •c 、D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就,跳往助之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 体现?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二、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壁发于吠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
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
孟子二章 学案
《孟子》两章学案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一、新课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公孙衍.()丈夫之冠.()淫.()2.作者链接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
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
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3.作品链接《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孟子》二章学案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孟子》二章学案【导思.课前预习.导学】◆作者微博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尊称为〝亚圣〞。
主张〝暴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载成子»一书◆文体知识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宣布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经过摆理想、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念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认某种主张。
议论文应该观念明白,论据充沛,言语精练,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课内探求分享◆主题探求«贫贱不能淫»一文中,孟子义正辞严地批驳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规范作了明白的说明和界定,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规范: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小道〞的远大志向和志向,并能将此小道推行到广阔人民中去;二是要有〝贫贱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德操守。
只要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经过陈说六个发迹于官方而被推荐的名人的事例,论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思绪探求贫贱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通假字通假是白话文的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丰厚白话语汇的一种表现方式。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反或许相近的字替代本字。
通假字的读音有以下两种状况:一种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要按本字读音读;另一种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反,对通假字的字义要按本字意义了解例如:找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答案:〝女〞同〞汝〞,你变式训练:以下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贫贱不能浮,贫贱不能移 B.曾益其所不能C.困于心,衡于虑 D.入那么无法家拂士课堂基础堂堂清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出汉字丈夫之冠.( ) 贫贱不能淫.〔〕傳说.( ) 胶. ( )鬲公孙衍〔〕畎.亩〔〕版筑.〔〕空fá( 〕百里xi〔〕 bì士〔〕2.通假字 (1)往之女家 (2)曾益其所不能(3)衡于虑 (4)人那么无法家拂上3.一词多义〔1〕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往送之门〔〕天下之广居〔〕〔2〕戒:戒之曰〔〕必敬必戒〔〕〔3〕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4)而:然后作〔〕而死于安乐也〔〕〔5〕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6〕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失意〔〕4.古今异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今义:(2)子未学礼乎古义: 今义: (3)丈夫之冠也古义今义 (4)贫贱不能淫古义: 今义: (5)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 今义 (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 今义: (7)管夷吾举于士古义: 今义: (8)征于色古义: 今义 (9)然后喻古义今义: 5.词类活用(1)人恒过(2)丈夫之冠也(3)威武不能屈 (4)必先苦其心志(5)饿其体肤6.特殊句式。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
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
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
一、直入导新课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
二、初读明节奏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
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
三、品读赏雄辩1、过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
因为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
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的。
2、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考。
3、分享交流。
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
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请你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两章学案
《孟子》两章学案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答案:sùpàn q uǎn yuèbì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
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
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⑶责任,使命。
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
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答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4.翻译下列句子。
《孟子》二章学案设计(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学案设计(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 《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文章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4课时富贵不能淫第一课时 2017-12-7 星期四一、引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作家作品 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 主张“仁政”、“王道”。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现存七篇,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有关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岂:。
 诚:。
 惧:。
 安居:。
 熄:。
 是:。
 焉:。
 子:。
 未学:。
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没有意义,不译。
孟子二章学案
《孟子》二章学习目标:1、能解释重要词语,翻译重要句子。
2、总结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4、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作品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课时一、朗读课文: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课文朗读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二、翻译课文(一)、自读课文,扫清词语障碍,写出划横线词的意思1、三里之城2、七里之郭3、环而..攻之4、池非不深也5、兵革兵革6、委而去之7、域民8、寡助之至9、亲戚畔之亲戚畔10、天下顺之11、故君子有不战(二)、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第二课时课文分析(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一、理解填空: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得出的结论又是,表明了作者的主张。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材依据九年级语文必修教材《孟子》二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能够充分理解孟子思想中的“性善”、“性恶”二元论;b.能够理解孟子思想中的“性善”的重要性;c.能够充分理解孟子思想中的“天命”和“天赋”。
2. 能力目标a.能够分析孟子思想中的二元论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渊源;b.能够分析孟子思想中的“性善”和“天命”的实践意义;c.能够运用孟子思想中“人性本善”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3. 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b.培养学生对善恶的区分和选择的观念;c.培养学生对自己人性上的优点的自信和发扬。
三、教学方法1. 听说结合的课堂讨论通过提问、交流和讨论带出孟子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领悟。
2. 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性善”和“性恶”、“天命”和“天赋”等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
3. 个案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授课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难点。
四、教学内容1. “性善”和“性恶”分析a.引导学生理解“性善”和“性恶”的概念和内涵;b.分析孟子对“性善”和“性恶”的二元论看法及内涵,以及与庄子、荀子等其他学说的异同;c.讨论“性善”和“性恶”两者的斗争关系,并分析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和实践意义。
2. “天命”和“天赋”分析a.介绍“天命”和“天赋”的基本概念;b.分析孟子对“天命”和“天赋”的理解和看法;c.引导学生探讨“天命”和“天赋”之间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3. “人性本善”论述a.引导学生理解“人性本善”的概念和内涵;b.分析“人性本善”这一概念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c.讨论“人性本善”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1. 思维导入:与孟子二章相关的一幅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对“性善”和“性恶”的理解。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与练习答案班级姓名考号得分一、【知识要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
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孟子》与《》、《》、《》合称四书。
孟子主张“”、“”。
2、孟子,名__ __,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家,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以后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有“”之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傅.说( ) 孙叔敖()拂.( )乱法家拂.( )士胶鬲.) 动心忍.( )性衡.()于虑亲戚畔.()之空.()乏域民()(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去:)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9、所以动心忍.性()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4、空乏..其身()15、舜发.于畎亩之中。
()16、管夷吾举于士.。
()17、百里奚举于市.。
()18、苦.其心志。
()(四)、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通“”,。
2、曾益其所不能。
通,。
3、困于心,衡于虑。
通,。
4、入则无法家拂上。
通,。
5、所以动心忍性。
通,。
(五)、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义。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
今:。
2、所以动心忍性。
古:。
今:。
3、七里之郭.。
古:。
今:。
4、池.非不深也。
古:今:5、委而去.之。
古:。
今:。
6、亲戚畔之。
古:。
今:7、舜发于畎亩之间。
古:。
今:。
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
今:。
9、管夷吾举于士。
古:。
今:10、征于色。
古:。
今:。
11、而后喻。
古:。
今:。
(六)、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各句中的不同意思。
(一词多义)1、利:①天时不如地利.。
(。
)②兵革非不尖利.也。
(2、发:①舜发.于畎亩之间。
()②发.于声。
()3、士: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4、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
()②得道.者多助。
()③伐无道.,诛暴秦。
()5、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6、池: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池.非不深也。
()7、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七)、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词类活用)1、环.而攻之而不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必先苦.其心志。
()5、劳.其筋骨。
()6、饿.其体肤。
()7、空乏..其身。
()8、行拂乱其所为。
()9、所以动.心忍.性。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11、行.拂乱其所为。
()(九)、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4、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
6、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十)、问答题。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答: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例: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人心齐,泰山移。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其中“是人”••(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链接中考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10.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入则无法家拂士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环而攻之而不胜A、以B、之属予作文以记之杜少府之任蜀州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C、于D、而曹操比于袁绍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