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皮利尼亚克与叶赛宁创作思想的相似性
废墟深处的人性褶皱
废墟深处的人性褶皱作者:林霖来源:《画刊》2020年第03期这阵子在家翻书较多,读到阿根廷诗人阿莱杭德克·皮扎尼克(Alejandra Pizarnik)《夜的命名术》里有一首诗写戈雅的画——实际上也不过是两句话——她写道:“夜里一个孔洞/突然被天使入侵。
”寥寥数字,很妙。
她看透了戈雅的灵魂,是欢愉也是恐惧。
虽然我读到的是已经翻译而打折、失真的语言,但艺术的这种感觉我懂。
文字是传达的媒介,而灵魂并不囿于任何世俗规则下的“楚河汉界”。
人性亦是如此。
千百年来,人性似乎无甚变化,一如我们的身体结构,一如日升月恒。
哲学家总是将这个世界理想化,以捍卫他们乌托邦理想中至高无上的知识殿堂的神圣性;正如柏拉图通过他的“洞穴”理论构建了知识、道德的特权以至于最终成为一种知识霸权——他认为人们应从洞穴中走出来,走到太阳底下感受真正的大千世界,但却忘了其实洞穴中还有很多可以觀看和感悟的东西:黑暗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真理来自幽深的洞穴,而自由觉醒于众神的黄昏(这“众神”,就是一种知识霸权所营造的智识体系)。
只有当普世标准不是唯一的行动指南,我们才既能有选择走出洞穴见太阳的自由,也能有选择安于洞穴的自由。
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观看、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以及选择与之相处的方式的权利。
就像戈雅,他画出了“看不见光,所以满足于火”的真实世界,用的正是阴影渲染的方式,如此才有强烈的感染力;若无暗夜无阴翳,何来皮扎尼克笔下“夜里一个孔洞/突然被天使入侵”的灵光?一些人统治世界,而另一些人组成世界。
在人类编写的各类历史书中,“一将功成万骨枯”便是冷酷的灼见。
今届奥斯卡获奖影片之一《1917》,若不是受这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原本已在国内院线上映。
《1917》故事设定的背景是一战,战争似乎一直以来都是文艺创作的绝好素材,因为它足够引起我们的反思,足够审视人性。
《1917》虽然是老生常谈的题材,但拍摄手法有新意。
除了非常瞩目的“一镜到底”炫技(也是凭此技能获得此次奥斯卡的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效三个技术奖),令人颇感惊喜的是在视觉语言上借鉴了“废墟美学”和“象征主义”的手法。
张扬个性的极致——论叶赛宁作品中的“天人合一”观
人 的相似性 。本文拟就叶诗 中的 “ 天人合 一” 思想表现进
行深入探讨 , 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比较中, 探究叶
赛宁 “ 天人合一 ” 境界的成 因。 将 自己洒向整个 俄罗斯大 自然 , 同它溶 为一体 了。这样 , ” 和感情 , 而且声光色味也都具 备了肉体和灵魂 , 空间 不仅 成 了生命 的有形 , 而且时间也成了有形 的生命。 … 因此 , ”
一
出发 , 将人与 自然 、 宇宙 进行交 汇 , 形成 一种全 新 的主体 精神 , “ 是 天人 合一” 历史意识、 、 人类意识 、 未来意识 等的
( 原始思维笼罩下的“ 一) 天人合 一”
” 境界 竟然与 中国传统文 化 中的人与 自然 意识具 有惊 深 度综合。 原 始思维具 有强 烈 的整 体直 观特 征 , 以万物 有灵 并 看 待万事万物 , 象征派也 强调人 与 自然的“ 应和 ”叶赛宁 , 达 到了西方 诗歌 中罕见 的 “ 人合 一” 界 , 人与 自然 天 境 让 诗总是把人 与 自然 结合起 来写 , 是通过 自然 形象抒 发 总 情感 ( 自称“ 他 在诗 中自然和人是 息息相通 的 ”[ )并 2 ,
河水悄悄入梦 乡 了,
来 , 罗斯土 地上还 未 曾诞 生过 比叶 赛 宁更加 土 生土 在俄 长 的、 自然 的、 应运而生的 、 继承先辈传统 的诗人 。① ” 为了突 出历 史意 识 , 人在 诗 中一再 用 “ 诗 罗斯 ” 来代 替“ 罗斯 ” “ 俄 ( 罗斯 ” l — 7世纪 史书 中对俄 罗 斯疆 是 1 1 域 的称谓 )既增加 了历 史感 , , 又添 上一 份 民族 传统 的修 辞色彩 。他甚而用 “ 木头的 罗斯 ” 进一步加 强历 史的悠远 感和民族色彩 , 突出 自己对历史 的理解和 对传 统的继 承 : “ 我的 罗斯 , 头的 罗斯 啊 !我 是你 惟 一 的代 言 人 和歌 木
叶赛宁诗歌中的直觉印象
叶赛宁诗歌中的直觉印象俄国(前苏联)田园诗人谢-亚-叶赛宁是俄苏换代之际出色的文学天才与抒情歌者。
他的诗,如三月拂面之春风,叫人心脾俱透;又好似花瓣上的露珠,晶莹可人。
读者读到他的诗,就像置身于辽阔、静谧的俄罗斯乡间,达到心灵上的净化。
叶赛宁诗歌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运用多种意象,以给读者创造不同的直觉印象,形成审美对象与心灵的共鸣。
第一,叶赛宁诗歌中的意象具有别样的美感性,从这种别样的审美对象中发现了歌咏的价值。
叶赛宁是一个田园诗人,自称“俄罗斯最后一个乡村诗人”。
他选取的诗歌意象都很常见,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却熠熠生辉,闪着灵动的光泽。
这些意象对于人的审美思维有着强烈的刺激作用,“逼迫”诗人和读者去陶醉于其所组成的意境;尤其是各种树木,比如“白桦”、“稠李”和显现出不同颜色的树林。
“白桦”是叶赛宁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同时也是俄罗斯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
在叶赛宁看来,白桦“银装素裹般/轻披着雪花”(《白桦》,1913),是正直、纯洁而又骄傲的俄罗斯人品格的最好象征,是战霜斗雪的俄罗斯意志的完美体现。
正由于白桦如此的崇高品质,面对大工业的汹汹来潮,诗人“站在摇曳着落叶的白桦中间,参加了它们告别的祈祷”(《我是俄罗斯最后一个乡村诗人》,1919)。
稠李象征着生命里的昂扬的、春天般的活力,诗人抒写稠李花开放,透出了扑鼻的生机。
第二,叶赛宁诗歌的意境系统使审美主客体的有机融合,建立了情景交融的感美机制。
诗人对于美的感觉是十分灵敏的,意象中丝毫的美的细胞都不会放过。
由此其意境静谧宁远,而又新奇入胜。
诗人常写月夜,不同的月夜有不同的意味。
《夜》(1912)中月光给乡间一切都“披上一层银装”,万籁归寂;《夜那么黑……》(1911)中,月光则是“电闪的光”,让人睡不着,烘托出热恋中的小伙子躁动、不安的心。
叶赛宁诗意境的美与其说是客体诸如树林、乌云、月夜等及形成的情境在诗人感觉中的转化,不如说是诗人内心意识所至的外化。
在这里,一切意境都是诗人心灵的一部分,都展示其美感。
双重革命的作品——试论诗剧《普加乔夫》
depiction of p e a s a n t revolution,po siti-ve reflection of peasants leaders in the revolution and eulogy of
their revolutionary events. The other is manifested in such artistic styles as its masculine style,
支 队 伍 在 乌 法 附 近 被 击 溃 ,不 久 ,奇 卡 (扎 鲁
诗 人 最 喜 爱 、最 重 视 的 作 品 ,也 只 是 在 谈 到 叶
宾 )和 赫 洛 普 沙 (索 科 洛 夫 )被 俘 ;4 月 1 日,
赛宁认为他和邓肯艺术上有相通之处时才简
普加乔夫与讨伐军在萨克马拉镇附近再次交
单 提 了 一 句 叶 赛 宁 那 时 正 在 创 作 《普 加 乔 夫 》,对 意 象 主 义 的 狂 热 使 他 在 寻 求 着 鲜 明 、 独 特 、绝 无 仅 有 的 诗 歌 形 象 ,他 在 求 索 着 能 够 更 完 全 、更 充 分 、更 自 然 地 表 现 自 己 ,表 现 自
双
重
革
命
的
作
品
A Drama of Dual Revolution
曾 思
艺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Poetic Drama Pugachov
ZENGSi-yi
soci-science edition
( College of C h im 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谈鲍·皮利尼亚克《人性的风》的创作手法
这个曾经美满的 家 庭 变 成 了 一 个 不 折 不 扣 的 悲 剧。 怀 孕 的
妻子带着儿子伊万离家出走,留下伊 万 · 伊 万 诺 维 奇 孤 身 一
人生活在那个残破的家中。而后儿 子 尼 古 拉 出 生,但 是 可 怜
诉说他们对于母 亲 的 回 忆。 当 他 们 相 约 在 父 亲 所 在 的 城 市
要的写作特点之一 ———重 复。 作 者 有 意 地 重 复 他 在 不 同 语
见面时,尼古拉先 行 找 到 了 父 亲,不 想 却 遭 到 了 父 亲 伊 万 ·
伊万诺维奇 的 驱 赶,也 听 到 了 这 个 所 谓 的 父 亲 对 母 亲 的 侮
晚上———这不是晚上”正是为了强调 这 个 无 法 挽 回 的 决 定 和
他们之间永远的分离。再如对景物 的 描 写 时,作 者 仅 仅 用 了
几个简短的句子:“窗外 下 着 秋 雨 且 黑 得 伸 手 不 见 五 指。 桌
子上燃烧着蜡烛,烛 油 滴 在 那 个 从 来 不 更 换 的 呢 绒 桌 布 上。
被风吹过一 样 四 散 飘 零,一 个 美 满 的 家 庭 却 被 一 场 背 叛 吹
是块状……”在这 篇 小 说 中,表 面 上 并 没 有 始 终 贯 穿 的 情 节
散;其次,人性之风也寓意着主人公 两 次 愤 怒 的 爆 发,就 像 是
线索,也缺少场景 与 场 景 间 的 前 后 联 系,也 没 有 统 一 的 故 事
分别安排和放置相似的场景,为人物 命 运 和 关 系 的 转 变 起 到
是关于爱与恨,生命与死亡,忠诚与 背 叛,家 庭 幸 福 与 孤 身 一
了铺垫作用。虽然 作 者 在 文 中 并 没 有 直 接 地 对 主 人 公 行 为
因为真实而美丽——解析俄罗斯伟大诗人叶赛宁
因为真实而美丽——解析俄罗斯伟大诗人叶赛宁叶赛宁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他的诗描写了当时农村的真实画面,充满了对家乡的爱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但对叶赛宁的评价却一时褒贬不一,本文从叶赛宁的诗人性格出发,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解析诗人的命运和成就。
标签:乡村;自然;革命;真诚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20世纪俄国伟大的农民诗人。
1911年以后一批农民出身的诗人,如克柳耶夫、克雷奇科夫开始登上俄国诗坛,他们创建了”新农民诗歌” ,尽管克柳耶夫和克雷奇科夫是这一流派的奠基人,然而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却是叶赛宁。
因为在新农民诗人中,只有叶赛宁的创作最典型、最全面地反映了俄国农民在动荡的战争和革命年代中的思想感情,其他的诗人如克柳耶夫则是美化宗法制的旧农村,克雷奇科夫给农村披上神秘幻想的面纱,奥列申暴露农村赤贫的一面,希里亚耶维茨歌颂造反求生的穷人。
叶赛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于叶赛宁无论是做人还是写诗,始终是一个真实的,心不会说谎的人。
叶赛宁出生在农村,如他所说:”我的童年是在田野和草原中度过的”,”在童年时代我呼吸着人民的空气长大”。
对乡村俄罗斯的热爱始终贯穿在叶赛宁的作品中,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在诗中倾诉:”但我多爱你啊,温柔的祖国!∕为什么爱你,我难以自猜。
”(《罗斯》,1914)”假如天兵朝我喊叫:∕’快抛弃罗斯,住进天国!’∕我定要说:’天国我不要,∕只须留给我自己的祖国。
’”(《你多美,我亲爱的罗斯》,1914)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并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而是將自己整个心灵和感情融入其中。
而且在他笔下的大自然都是活生生的,有知觉有情感的。
在诗人眼里,”金色的星星开始打盹”,”睡意朦胧的小白桦微微一笑,∕披散开丝绸般的辫梢。
”(《早上好》,1914)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无不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叶赛宁并没有局限于描写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在他的早期抒情诗中也有不少悲哀的场面,例如无题诗《你啊,我那被抛弃的地方……》就描写了一个荒凉的村庄:没有割过的草场,歪斜破旧的木房以及乌鸦、枯树、野草。
叶赛宁诗歌创作个性特征研究
叶赛宁诗歌创作个性特征研究[摘要]叶赛宁是20世纪初期俄罗斯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既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富有独特的创作个性。
通过对诗人的诗品研究可以发现独有的艺术魅力:青春的忧郁、心灵的真诚谱写挚爱、人性的抒情意境,丰富的手法、多元的艺术奏响清新、悦耳的独特诗篇。
标签:叶赛宁诗歌;个性;比郁;人性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一位农民的儿子,从小生活在俄罗斯的农村,与土地、庄稼、泥土、青草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大自然孕育出来的才华横溢的抒情诗人。
受民间诗歌的熏陶,叶赛宁很早便显示出杰出的诗歌创作才能。
他9岁开始写诗。
18岁时,他来到彼得堡,见到许多当时的著名诗人,包括勃洛克、戈罗杰茨基、克柳耶夫等。
他们对于叶赛宁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叶赛宁后来回忆道:“在当代诗人中,我最喜欢勃洛克、别雷和克柳耶夫。
别雷在形式方面给我提供了很多东西,而勃洛克和克柳耶夫教我学会了立意抒情。
”叶赛宁是一位独创的抒情诗人,他的内心深处流淌着一股源源不断的,晶莹纯洁的诗的源泉,诗歌中充满浓烈的爱和情。
这是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的质朴的爱,是诗人情思的源泉,是”全部创作的基调”,是诗人感受生活、感悟人生的真挚的情,是“用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人”(阿·托尔斯泰语)、抚慰人的情。
诗人把为这爱和情所经历的心理感受(甜蜜与哀愁、振奋与迷惘、快乐与忧伤、醒悟与痛苦)都揉化为意境优美的诗句,毫无保留地献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成为开启人类心灵的“钥匙”,叶赛宁是个气质独特的诗人,他在创作中永远保持着不寻常的诗人个性,从不改变自己天赋的面貌,忧郁和诚挚是叶赛宁最突出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使得诗歌附着上淡淡哀愁的色调,构成叶赛宁式的抒情模式,从而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一、青春的忧郁、心员的真诚谱写挚爱、人性的抒情意境对叶赛宁来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美的,充满生命力的。
叶赛宁家乡梁赞地区傍靠的浓郁的大森林,清澈的奥卡河,丰饶的黑麦田和美丽的青草地在诗人心中孕育了诗情画意。
谈海子、叶赛宁诗歌创作风格
1895年10月,谢尔盖·亚历山大洛维奇·叶赛宁出生在俄罗斯梁赞省康斯坦丁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家就在美丽的米谢啦森林附近,远远的还可以望见奥卡河。
两岁后,叶赛宁便与擅长讲故事的外祖母生活,自小便是在故事的环境之中长大。
生活在俄罗斯农村的黑土地之上,叶赛宁从小就对农村生活充满着热爱,热爱俄罗斯农村的小村舍,热爱广大的田野,热爱着乡间的风。
凭借着对农村生活深深的熟悉和热爱,九岁的叶赛宁就开始模仿民谣体创作一些短小的诗歌。
在1912年毕业于梁赞省的师范学校之后,叶赛宁在莫斯科的一家印刷店当一名校对员,并同时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
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俄罗斯整个国家卷入城市化现代的浪潮之中。
在这种情况之下,叶赛宁用自己对所生活乡村的怀念为支撑,创作出了大量的乡村田园诗歌,为当时的俄罗斯吹去了“清新的田野的风”。
1925年12月28日的清晨,叶赛宁于小酒馆自缢身亡。
海子,1964年3月出生于安徽怀宁的一个农村家庭。
海子在这个有着一望无际田野,成排村舍的地方生活了十五年。
在1979年海子考上了北京大学,就读法律专业,离开了自己生活了十五年的小村庄,来到了首都北京。
毕业之后不久,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3月16日,海子独身一人,带着四本书来到山海关,卧轨自杀。
遗言是: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一.乡村的歌唱者以上便是对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诗人——中国诗人海子以及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生平的简单介绍。
首先我们不难看出,将海子和叶赛宁在一起比较起码有一些表面上的原因,那就是有着乡村生活的丰富经历。
诗人勃洛克初次见到叶赛宁时,他这样说:“梁赞省农民,十九岁,诗清新干净。
”[1]也有当时的诗人描述他说“他戴着乡村式的领巾,带来了一些诗”。
而海子自己也曾说过:在怀宁这片土地上我生活了十五年,对于乡村我也能写十五年。
在两位诗人的诗歌创作之中,乡村成了两位诗人共同的灵感来源,对比两位诗人早期的一些诗歌,我们不难看出,曾经熟悉的乡村生活对两位诗人的影响力之大:叶赛宁在创作初期写过一首短诗《在白菜地的畦垄上》,只有短短四行:在白菜地的畦垄上,流动着红色的水浪,那小小的枫树苗儿正吸吮着母亲绿色的乳房。
旧思想与新思想的冲突作文
旧思想与新思想的冲突作文
叶赛宁是苏联俄罗斯著名抒情诗人,以田园诗最负盛名。
他的诗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优美抒情,质朴纯真,充满浓烈的田园风味,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
高尔基十分欣赏叶赛宁的诗,称赞他是“为了表达绵绵不绝的‘田野的哀愁’”而创造的“一个器官”。
就是这样一个天才诗人,竟然无法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代保持同步,终于在仅仅二十九岁的时候走上了绝路。
高尔基称他的死是“最令人难过的悲剧之一”。
叶赛宁是在苏联十月革命前后走向诗坛的。
对于十月革命,叶赛宁的态度是积极支持的。
在革命的最初年代里,叶赛宁满腔热情地歌颂革命。
在《同志》《宇宙的鼓手》等诗中,叶赛宁赞扬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苏维埃政权的热爱。
然而,叶赛宁仍旧留恋革命前宗法制度下农村的田园生活。
他期望通过革命建立“农民的天堂”这种乌托邦。
1919—1920年期间,他还写了一些诗,反映对未来的“机器王国”可能征服农村的忧虑心情,把城市和乡村完全对立起来。
后来,叶赛宁还在颓废文人“过分地和虚假地赞美”声中,一度陷入色情颓废诗歌的泥坑。
组诗《不堪视听的莫斯科》充分说明了叶赛宁精神的极度颓唐和创作的严重危机,反映了抒情主人公的孤独而忧郁的情绪。
叶赛宁的世界观是矛盾的。
他未能从根本上了解革命和苏维埃政权。
他歌颂革命,却没有投身革命的决心;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在个人生活中又常常受感情的盲目驱使而不能自拔。
在旧思想与新时代的尖锐冲突面前,他感到无能为力,精神抑郁,感情极度矛盾,最终只能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苏联时期文艺评论界对叶赛宁及其创作的评价变迁
苏联时期文艺评论界对叶赛宁及其创作的评价变迁栗亮【摘要】白银时代著名诗人叶赛宁的作品,尤其是其乡村抒情诗已被公认为俄罗斯诗歌宝库中的明珠,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但关于叶赛宁及其创作的历史地位、价值等,在苏联时期的评价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大体上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解冻文学的出现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期呈现出明显的抑扬区别.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评论界对叶赛宁及其创作抱有明显的偏见,他们将叶赛宁划定为"农民诗人",认为他只适合写乡村题材,且格调不高,过低地认识了叶赛宁对苏维埃诗歌所起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解冻,叶赛宁被重新评价,其创作的价值被再次发现,评论界在诗人的爱国情感、意象派风格、农民倾向、历史地位等问题上形成了共识.【期刊名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5)002【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苏联时期;叶赛宁;文艺评论;变迁【作者】栗亮【作者单位】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243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12.072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著名诗人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以其短暂的生命周期创作了近四百首优秀的抒情诗,十多部叙事诗以及诗剧等,他的诗歌形象丰富多采,艺术形式别具一格,情感真挚,使人动容,如一股清新之风吹面,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如今,叶赛宁的作品,尤其是其乡村抒情诗已被公认为俄罗斯诗歌宝库中的明珠,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但关于叶赛宁及其创作的历史地位、价值等,在苏联时期的评价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大体上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解冻文学的出现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期呈现出明显的抑扬区别。
这一时期苏联评论界对叶赛宁及其创作抱有明显的偏见,他们将叶赛宁划定为“农民诗人”,认为他只适合写乡村题材,且格调不高,过低地认识了叶赛宁对苏维埃诗歌所起的作用。
俄罗斯作家皮利尼亚克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俄罗斯作家皮利尼亚克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王芗崎【摘要】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БорисАндреевичПильняк1894—1938)是俄罗斯20世纪20—30年代颇负盛名的小说家。
他在20—30年代的俄罗斯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俄罗斯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创作具有独特性,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叙事风格非同寻常,备受评论家们的关注。
因社会历史原因,皮利尼亚克的作品曾经被尘封多年,因此对其作品的研究也缺少系统性分析。
【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皮利尼亚克;研究现状;时期【作者】王芗崎【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9俄罗斯作家皮利尼亚克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王芗崎(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8)摘要: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Борис Андреевич Пильняк1894—1938)是俄罗斯20世纪20—30年代颇负盛名的小说家。
他在20—30年代的俄罗斯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俄罗斯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创作具有独特性,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叙事风格非同寻常,备受评论家们的关注。
因社会历史原因,皮利尼亚克的作品曾经被尘封多年,因此对其作品的研究也缺少系统性分析。
关键词:皮利尼亚克;研究现状;时期中图分类号: I106.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5) 09-0063-03doi: 10.3969/j.issn.1008-6714.2015.09.029收稿日期:2015-06-05作者简介:王芗崎(1990—),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
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Борис Андреевич Пильняк1894—1938)是俄罗斯20—30年代颇负盛名的小说家。
叶赛宁诗歌研究
俄罗斯乡村的月亮——试论叶赛宁诗歌的美学特质谢尔盖.亚历山大洛维奇.叶赛宁(1895—1925)出身于梁赞省梁赞县康斯坦丁诺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五岁学会了认字,九岁就开始写诗。
他在十九岁的时候带一本诗稿到彼得堡,即得到了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诗人勃洛克的赏识,并于1916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亡灵节》。
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他就表现出了极高的诗歌天赋。
写于1910年的诗句“朝阳像殷红色的水流,/浇灌在白菜地的畦陇上,/那里有棵幼小的枫树,/吸吮着母亲绿色的乳房。
”①显露出诗人天才的想象力。
叶赛宁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天才诗人。
在生前他就得到了巨大的名声:他是大文豪高尔基最喜爱的诗人。
他说叶赛宁是“大自然专门为了写诗,为了表达那绵绵不绝的‘乡野的哀愁’,为了表达对世间所有动物的爱而创造的一架风琴。
”②他的诗歌歌颂乡村、歌颂自然,诗句中充满了对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的热爱。
虽然死后他的名声一直被官方意识形态所掩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再次表明了他的公正。
50年代平反后,有的研究家指出:“他是全俄罗斯的诗人,民族——宇宙诗人”③。
如今,叶赛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我国学界对叶赛宁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叶赛宁是个永不过时的诗人,虽然他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悲观的说:“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④。
因为情感饱满、真挚,他的诗歌具有永久的魅力。
他的诗歌影响了一批批爱好乡村、田园的诗人们。
对这些生活在日益机械化的世界上的诗人们来说,叶赛宁的乡村早已经不是物质的乡村,而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诗人海子在他的诗中写道:“叶赛宁/俄罗斯的嘴唇/梁赞的屋顶/黄昏的面容/农民的心”(《诗人叶赛宁》)⑤。
海子的诗句形象地概括了叶赛宁诗歌创作的特点,即怀着一颗农民的心去抒发自己对乡村、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以及由它们的堕落或毁灭所引发的哀叹和忧伤。
要谈论叶赛宁的诗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是一个综合诸家所长的集大成的诗人。
作为一个抒情诗人,他从浪漫主义诗人那里吸取了很多营养;与象征主义诗人,如勃洛克、别雷等的交往和交流,又使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诗歌的色彩;而他作为意象主义运动的领头人,很自然的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意象主义诗歌的倾向;但是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农民诗人。
谈谈叶赛宁和他的抒情诗
作者: 周汉春
出版物刊名: 国外文学
页码: 16-43页
主题词: 叶赛宁;俄罗斯;抒情诗;艺术风格;世界文学;历史画;高尔基;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田园诗人
摘要: <正> 苏联俄罗斯诗人谢尔盖·阿列克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在他短短十五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尤其是他的抒情诗,宛如一帧帧图画,在他那块新旧更迭却并不洁白的历史画布上,为我们拼合出了一幅巨大的、与时代不大协调的瑰丽图景。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整个生活恰似用一幅幅的图画来填充一块巨大的洁白的画布。
”形成了他自己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对传统的沿承与创新——皮利尼亚克创作风格的形成
对传统的沿承与创新——皮利尼亚克创作风格的形成
孙海英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7)3
【摘要】皮利尼亚克的创作在20世纪20-30年代对当时俄罗斯文学的贡献很大,他的作品已成为俄罗斯文学的遗产.他的创作具有独特性,曾被称为"皮利尼亚克风格",当时许多年轻的作家纷纷模仿他.本文将从皮利尼亚克对俄罗斯传统文化和前辈作家创作的接受来探究皮利尼亚克创作风格的形成.
【总页数】4页(P65-68)
【作者】孙海英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中文系,黑龙江绥化,152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谈皮利尼亚克与叶赛宁创作思想的相似性 [J], 栗亮
2.试析皮利尼亚克小说《地母》中的多神教文化图景 [J], 张美
3.谈鲍·皮利尼亚克《人性的风》的创作手法 [J], 刘露露;
4.谈鲍·皮利尼亚克《人性的风》的创作手法 [J], 刘露露
5.俄罗斯作家皮利尼亚克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J], 王芗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叶赛宁的乡村情思-精品文档
论叶赛宁的乡村情思叶赛宁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抒情诗人,乡村的唯美自然是其创作的基本主题,诗人因此有“大自然的歌手”之雅称。
诗人在青年时期就显示出惊人的创作天赋,短赞的一生中(1895-1925)获得了诸多赞誉,如“农民诗人”、“田园诗人”、“俄罗斯最伟大的民族诗人”、“俄罗斯诗坛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等。
本文以叶赛宁的生活经历、世人对叶赛宁诗歌的整体评价和叶赛宁诗歌文本等为基础,剖析乡村情思在叶赛宁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一、由衷赞美乡村自然俄罗斯农村广袤无垠的草原与森林、不带有人工斧痕、质朴原生的乡村生活激发了叶赛宁对乡村自然的无限热爱。
他的诗中透着对自然一草一木的怜惜,并爱得那样深沉与执着,其诗歌音韵放射着俄罗斯大地特有的矿物般的神奇光彩,使得他的诗歌创作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镌刻着深深的自然烙印,饱含了对自然万物的深深眷恋。
诗人的诗歌植根于俄罗斯乡村的淳朴自然,融入了炽热的爱与痴狂。
在叶赛宁短暂的人生中创作的400多首诗歌中,“乡村自然”主题占据了绝对位置。
其诗歌无处不渗透与糅合着土地、庄稼、森林、树木、草地等元素,充满了自然的真实气息、展画了浓重的俄罗斯乡土风情和人情味。
这也是无论时间有多久,叶赛宁诗歌仍然保持着最新鲜活力的本质原因。
乡村自然中的田野芬芳、花草树木、田间劳作等都是他赞美的对象,充满着诗意。
同时,叶赛宁向读者描绘的都是熟悉的乡村景物,营造了牧歌田园式的精致韵味,其笔下的田园风光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惬意感觉,没有污浊晦气和喧闹嘈杂,远离繁华与奢荣。
读过叶赛宁的诗歌,悠然清净的意境即跃然于读者心中。
诗人总是能用最热情的诗句表达自己对乡村自然的真挚情感,极富感染色彩和冲击力,用心的读者都能感受到诗人熔铸于诗中的对故乡自然的不舍爱恋,能够体现这样情感的有《白桦》、《可爱的家乡啊,心儿梦见了》、《丛林,草原和遥远的故乡》、《早安》、《新雪》等作品。
叶赛宁把乡村自然中的一切都看成俄罗斯民族之根,怀着无限的深情去包容和对待乡村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其诗歌中的乡村印象总是宁静、朴素、甜美与柔和的。
捧撒心灵珍珠的诗人叶赛宁
捧撒心灵珍珠的诗人叶赛宁捧撒心灵珍珠的诗人叶赛宁 叶赛宁生在乡村,是大自然赐予他灵感,哺育他成为诗人。
幼时同舅舅夜牧,到河畔饮马。
月光洒下一片银辉,月亮静静浮在水面。
马儿饮水时像要将水中月吞下,而月儿又从马嘴里滑出……看到这幅神奇画面,他高兴得跳起来,后来便写出“马儿将月亮一饮而尽”的诗句。
他陶醉于白桦、朝霞和夕阳中。
亭亭玉立的白桦如同沉思的少女;菩提树伫立着像把绿伞;白云使他想到小羊羔。
夜晚他坐在河边望着天上的月亮和星斗,奇想妙想纷至沓来:忽而觉得月亮像个面包,忽而觉得像外公那顶黄帽;低头看到洒落水中的星斗,仿佛是一群白燕。
叶赛宁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肉店打工的父亲为他在东家的账房找了个差事。
莫斯科多美好,而肉店账房的活计却毫无诗意。
一次他同父亲、店主大吵一通便离去,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
他醉心写诗,但寄出的稿件石沉大海。
父亲抱怨儿子不干正事,一味写些没用的小诗。
叶赛宁来到首都彼得堡。
在布洛克等名家的提携下,他的诗陆续见诸报端,成为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1916年世界大战,叶赛宁应征入伍。
上级让他写歌颂沙皇的诗,正如他所言:“我的心不会说谎。
”他因不肯从命而受到惩处。
二月革命爆发,他脱离军队,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17年叶赛宁同拉伊赫结婚,两个月后迎来十月革命。
他怀着狂喜写下许多歌颂革命的诗篇。
首都迁往莫斯科,他和妻子也搬到那里。
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俩同许多年轻人一样,精神饱满地工作。
这是他最幸福的时期,写出许多惊人诗句:“天空是一口大钟,月亮是它的钟舌。
我的母亲是祖国,我是布尔什维克。
”“啊,天上和人间的,革命万岁……举起粗壮的手臂,摘下太阳当作金色的大鼓。
” 叶赛宁歌颂革命,但并不理解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当时苏维埃政权面临巨大困难,严峻现实粉碎了诗人的浪漫幻想。
回家乡看到农村的情景,他深感迷惘与困惑。
《我是最后一个乡村诗人》一诗是他为旧俄罗斯乡村唱的挽歌。
他不理解工农联盟,不理解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艾青与叶赛宁[宝典]
艾青与叶赛宁艾青的诗艺是在对多位外国诗人的借鉴和融创中生发、成熟的。
叶赛宁是俄罗斯土地和人民的儿子,是艾青最喜爱的诗人之一。
艾青曾专为叶赛宁的诗集写过序言——《关于叶赛宁》,还有一些对于叶赛宁本人和作品的评述散见于他的诗论。
一、艾青评说叶赛宁在《关于叶赛宁》一文中,艾青回忆道:“五十年前一九三一年,在巴黎,我对诗歌发生了兴趣,买了一些诗集,其中也有几本法文翻译的俄罗斯的诗:普希金诗选、勃洛克的《十二个》、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叶赛宁的《无赖汉的忏悔》。
这些诗,都是我作为学习法文用的”,并说“叶赛宁的诗,反映了对俄罗斯的依恋,他从土地出发,含情脉脉地申诉了他的思念”;“叶赛宁……以旧俄罗斯农民的眼光,看着暴风雪疾驰而至的心情迎接了革命。
他的诗充满了哀怨,留给人们以难忘的纪念” ;“他的诗是和大自然结合起来的,是和土地、庄稼、树林、草地结合起来的。
他的诗充满了生活的真实的气息。
他的诗,和周围的景色联系得那么紧密、真切、动人,具有奇异的魅力,以致达到难于磨灭的境地。
正因为如此,时间再久,也还保留着新鲜的活力”[1]。
在《我怎样写诗的》一文中,艾青说:“我欢喜兰波和叶赛宁的天真——而后者的那种属于一个农民的对于土地的爱,我是永远感到亲切的”。
[2]我们不难看出,艾青对叶赛宁诗歌的接受和喜爱由来已久,并且在很多方面找到了共通点,这些认识始终贯穿在艾青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艾青诗歌创作与叶赛宁的影响从作者的思想感情看,叶赛宁热爱田园生活,热爱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民,歌颂十月革命;艾青在诗歌创作中始终倾注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
两位诗人对国家民族的爱是共同的,对下层劳动人民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肉联系和深厚感情。
叶赛宁曾说:“我的抒情诗只为一种巨大的爱而存在,那就是对祖国的爱。
对祖国的感情构成了我全部创作的基调”,他自称“我的父亲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
艾青虽然出身地主家庭,却由一位贫苦农民以牺牲自己的亲骨肉而把他抚养长大,他深爱自己的这位母亲。
试论叶赛宁抒情诗创作后期矛盾心态之成因
试论叶赛宁抒情诗创作后期矛盾心态之成因
栗亮
【期刊名称】《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14)001
【摘要】叶赛宁在其后期创作中,展现出不同于前期的一种矛盾心态,即对工业化、城市化认同的同时,又依恋旧农村与大自然.这种矛盾心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叶赛宁对乡村情感的深厚不舍;诗人的个性气质与时代要求脱节;诗人保持独立人格的要求与政治环境不和;文学界权威的偏见严重地伤害了诗人创作的积极性.
【总页数】2页(P93-94)
【作者】栗亮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石鲁后期创作的风格特征和成因 [J], 况锐
2.试论李贺的矛盾心态及成因 [J], 戴群艳
3.试论叶赛宁诗歌创作过程的个性特征 [J], 朱凌
4.俄罗斯当代画家伊万诺夫创作后期风格成因分析 [J], 刘寅
5.试论明代传奇作家创作中的矛盾心态 [J], 郑裕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u a f n teNoma nv ri o r lo gz r lU iest n Ya y
第2 8卷 第 3期 2 1 0 2年 3月
Vo 2 L8 No3 . Ma . r 2 1 02
口 文 学 作 品 研 究
谈皮利尼亚克与叶赛宁创作思想 的相似性
[ 简介] 亮 ,男,安徽 马鞍 山人 ,主要从事俄 罗斯白银 时代 文学研 究。 作者 栗 ①死于政治清洗伪装 的谋杀可能性很大。20 年 , 罗斯拍摄 的电视剧《 05 俄 叶赛宁》即采取 了 杀说 。 , 谋
浪 花 。两 人 创 作 领 域 虽 然 不 同 ,但 人 生 经 历 、思 想 特 征 ,尤 其 是 二 人 在 对待 旧俄 罗斯 的态 度 上 有 很 多共 同之 处 ,值 得 放在一 起 比较一 番 。
年之前 的 叶赛 宁久居 乡村 ,熟悉 大 自然 、乡 村生 活 与农 民 。成 年后 ,前 往莫 斯科 、彼得 堡谋 生 ,凭借 出色 的乡 村抒情 诗一 举成 名 。其主 要作 品包 括诗 集
家托 洛 茨基 在 《 文学 与 革命 》 中点 了皮 利 尼 亚克 、
叶赛 宁 等人 的名 :“ 们没 有 任何 革 命 前不 光 彩 的 他 过去 ……他 们没 有从 整体 上把握 革命 ,对革命 的共
产 主义 目标也感 到 陌生 ……他 们不 是无 产 阶级革 命
不 见 ,或简 单地 说撒谎 ” 。但在 那 个倍 感压 抑 的
亚 克风 格 ” 的称 呼 。皮 利 尼 亚 克 十分 强 调 创 作 的 真 实 ,他 认 为 文 学 的 任 务 就 是要 “ 真 实 、写 作 写 家 在 生活 中直接 看 见 的东西 ” 。而 不 应该 “ 意看 有
一
12 9 3年 ,举 足 轻 重 的无 产 阶级 革 命 家 、理 论
栗 亮
( 马鞍 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马鞍山 2 34 ) 4 0 1
『 摘 要 1 皮 利 尼 亚克 与 叶 赛 宁是 俄 罗斯 白银 时代 有 代 表 性 的 两 位 作 家。他 们 同为革 命 的 “ 同路 人 ” 。在 政 治上被排 挤和歧 视 ,其创 作 也表现 出一种摇 摆 不定和 前后 矛盾 。 两人 在 对待 旧俄 罗斯 的 态度上 非 常类似 。都希 望革命 和社 会 主义 建设 可 以改 变其 贫 穷落后 的 面貌 ,但 内心世界 也
『 献标 识码] 文 A
[ 文章 编号]6 4 3 5 (0 2 0 — 0 7 0 1 7 6 2 2 1 )3 0 7 — 4
鲍 里 斯 ・ 利 尼 亚 克 ( oi PIi 皮 B r i a 19 — s n k, 8 4 1 3 ) 谢 尔 盖 ・ 赛 宁 ( egiY snn 19 — 98 、 叶 S re ee i , 8 5 12 ) 9 5 ,两个 闪 闪发光 的名 字 ,白银 时代 的一 对骄
气息” ( 帕斯 基 尔纳 克 语 ) ,以其 高度 的艺 术 性 与
潮 ,成年 前 的皮 利 尼亚 克 随着 家人 被 迫不 断 迁 徙 。
对 俄 罗斯 外 省 小 城 镇 的生 活 及农 民 、底 层 知识 分
子 十分 熟 悉 。成 年 后 主 创 小 说 ,曾 担任 过 全 俄 作 家 协会 主席 ,著 有长 篇小说 《 年》 (9 1 ,中篇 荒 12 )
人 道 主 义激 情 ,广 受 赞 誉 。但 叶赛 宁 数 次 婚 姻 不 幸 ,加 上 精神疾 病 的折磨 和价 值观 的破灭 。终 于在
12 9 5年 自杀 身亡 。 革命的 “ 同路人”
小 说 《 风 雪 》 (9 2 、 《 灭 的 月 亮 的 故 事 》 暴 12 ) 不
( 9 6 、《 木》 (9 9 12 ) 红 1 2 )等作 品 。他 的小 说创 作 以 “ 有贯 穿始 终 的情 节 线 索 ,缺少 场 景 与场 景 之 间 没 的前后 联 系 ,也 不存 在统一 的 故事讲 述 者 ”… 的怪 异 风格 备 受 青 年 作 家 的追 捧 ,被 冠之 以 “ 利 尼 皮
都 对可 能逝去 的 旧俄 罗斯十 分不舍 。在 创作 思 想上 ,两人也 都反 对 “ 社会 订货 ”的 写作 方式 ,反 对政 治过 多地 干预 艺术 创作 .希 望保持 艺 术创作 的独 立性 。
『 关键 词1 皮利尼 亚 克 ;叶 赛 宁 ;同路 人 ;创作 思 想
[ 中图分类 号] 1 . 4 I 20 5 6
皮 利 尼 亚 克 出 生 于莫 斯 科 省 莫 扎 伊 斯 克 的一 个 兽 医家 庭 。是 早 年 伏 尔 加 河 沿 岸德 国殖 民者 的
后 裔 。有 犹 太 血 统 。 因为伏 尔 加河 沿 岸 的反 犹 风
《 亡灵 节 》(95 、《 容节 》(9 8 、《 11) 变 11 ) 一个 流氓 的 自白》(9 1 、《 12 ) 苏维 埃 罗斯》(9 5 ,诗剧 《 加 12 ) 普 乔夫 》(9 1 ,长诗 《 12 ) 安娜 ・ 斯涅 金娜 》(9 5 12 )等 。 他 的诗 清新 自然 ,“ 色地 捕 捉 到 了俄 罗斯 的乡 土 出
[ 收稿 日期]0 2010 21- —9 - [ 基金项 目] 安徽省高校特 色专业语 文教 育专业 马鞍 山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建设点 (0 ;高职 高专开展 专业技 术服务推进社 区教 育发展 的理 5) 论与实践研 究项 目 “ 以中文、传媒 、商贸等专业 为研 究对 象”( 0 0 2 2 。 2 1 14 )
特殊 时代 ,知识 分子 的 良心和 高度 坦荡 的创作 思想
也给 自己找来 了麻烦 ,直 至走 投无 路 ,惨 遭杀 害 。
叶赛 宁 出生 于梁 赞省 康斯 坦丁诺 沃 的一 个农 民
家庭 ,因为父母 不 和 ,由富裕 的外祖 父抚 养 大 。成
子 ,上 世 纪 初 俄 罗 斯 波 澜 壮 阔 历史 大潮 中 的两 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