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民事责任探析

合集下载

饮酒后意外死亡,同饮者必须承担责任吗

饮酒后意外死亡,同饮者必须承担责任吗

饮酒后意外死亡,同饮者必须承担责任吗酒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日常聚会,饮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近年来,我国因为共同饮酒行为致人损害的案件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相关法律规定的欠缺使得司法实践中尚未形成统一的裁判标准。

共同饮酒行为应归属于情谊行为的范畴,其本身并不应该由法律规定进行调整,但是如果因为共同饮酒行为致人损害的,则需要相关法律规范的介入。

在共同饮酒行为致人损害的案件中,引人注目的是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类案件,其中同饮者是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承担法律责任的范围如何确定引发热议。

基于此,本文以一则案例为引,探讨共同饮酒行为致人死亡的相关法律问题,以期带来一定思考。

2022年9月,李某晚上邀请同事、好友7人聚餐,期间吃饭喝酒,7人共饮白酒(53度500ml)约2瓶左右,当晚约8点多散席,几人一起离开饭店。

张某酒后准备骑电车回家,同饮者王某见状不放心,提出由他骑着张某电车陪同他一起回家。

二人在走到市区某路段时,张某让王某停车买烟,王某买完后,回来发现等候的张某不见了,便立即电话联系。

电话录音中,王某多次询问张某所在位置,并提议开启微信共享位置寻找张某,但张某均拒绝王某提议,并声称自己已经到家,让王某不用再管自己。

通话结束后王某仍不放心张某,骑车前往张某家附近寻找,均未找到张某。

当晚11点左右,公安机关接到报警称有人落水溺亡,经调查,落水人便是张某,经公安机关调查询问,附近钓鱼人员及行人均表示,张某一人从河堤步行至河中,最终溺水而亡。

张某家属认为,同饮者未将张某安全送回,导致其失足落水溺亡, 同饮者应当对其死亡承担赔偿责任,故诉至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在本案中,酒后王某主动护送张某回家,已尽互相照顾之责,途中张某要求王某停车购买香烟,张某自行离开,脱离护送,随后王某电话联系并四处寻找,已经尽到了照顾、护送、寻找的义务。

而张某自行脱离王某护送变换回家路线,且谎称已经到家不如实告知去向,将自身置于危险状态,最终导致溺亡事故的发生,故张某家属要求同饮者承担赔偿责任的诉讼请求缺乏法律依据,法院依法不予支持。

最高院关于共同饮酒指导案例

最高院关于共同饮酒指导案例

最高院关于共同饮酒指导案例【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最高院关于共同饮酒指导案例的背景和意义二、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法律责任分析三、案例启示:饮酒应谨慎,共同饮酒者需承担相应责任正文(篇1)一、最高院关于共同饮酒指导案例的背景和意义共同饮酒是一种普遍的社交活动,然而,当共同饮酒导致一人死亡时,其他饮酒人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呢?为了解决这一法律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共同饮酒的指导案例,旨在为类似案件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导。

二、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法律责任分析根据最高院的指导案例,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情况下,其他饮酒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分析如下:1.如果共同饮酒者知道对方饮酒过量,或者对方已经出现醉酒状态,但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阻止对方继续饮酒,或者没有将醉酒者安全送回家,导致醉酒者发生意外死亡,那么共同饮酒者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2.如果共同饮酒者之间存在劝酒行为,导致对方饮酒过量,进而发生意外死亡,那么劝酒者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3.如果醉酒者已经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共同饮酒者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帮助,导致醉酒者发生意外死亡,那么共同饮酒者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三、案例启示:饮酒应谨慎,共同饮酒者需承担相应责任最高院的指导案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饮酒应谨慎,共同饮酒者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守以下原则:1.适量饮酒,避免过量饮酒导致意外事故。

2.尊重他人,不要强迫别人饮酒,尤其不要对已经醉酒的人继续劝酒。

3.如果发现有人醉酒,应当帮助对方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安全送回家、就医等。

4.在酒桌上,要关注他人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目录(篇2)一、案例背景及情况介绍二、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意见三、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其他饮酒者担责判例四、饮酒注意事项及建议正文(篇2)一、案例背景及情况介绍共同饮酒是一种普遍的社交活动,然而,当共同饮酒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时,其他饮酒者是否应承担责任呢?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喝酒死人了责任划分最高赔偿标准

喝酒死人了责任划分最高赔偿标准

喝酒死人了责任划分最高赔偿标准
摘要:
1.喝酒死人的事件概述
2.责任划分的法律依据
3.最高赔偿标准的确定
4.喝酒死人事件的预防和警示
正文:
【喝酒死人的事件概述】
近日,一起因为饮酒过量导致死亡的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关注。

据报道,一名男子在参加朋友聚会时,因为饮酒过量导致身亡。

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对于饮酒安全和责任划分的讨论。

【责任划分的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因为饮酒过度导致死亡的事件,责任的划分主要取决于饮酒者和聚会组织者之间的过错程度。

如果饮酒者自身有过错,比如明知道自己的酒量却过量饮酒,那么饮酒者本人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而如果聚会组织者在饮酒过程中存在过错,比如强迫别人喝酒,或者没有尽到照顾义务,那么聚会组织者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最高赔偿标准的确定】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饮酒过度导致死亡的赔偿标准,主要根据死者的年龄、职业、家庭情况等因素确定。

最高赔偿标准一般为死者所在地区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倍。

【喝酒死人事件的预防和警示】
这起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警示是,无论是饮酒者还是聚会组织者,都需要对于饮酒的安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饮酒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酒量适量饮酒,避免过量饮酒。

聚会组织者应该尽到照顾义务,避免强迫别人喝酒,同时也应该准备一些解酒的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总的来说,喝酒死人事件的责任划分和最高赔偿标准的确定,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法律规定一起喝酒死亡(3篇)

法律规定一起喝酒死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聚会、应酬等场合饮酒成为常态。

然而,饮酒过量导致的意外事故也日益增多,其中一起喝酒死亡的事件更是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一起喝酒死亡案件,探讨相关法律规定,并提出预防措施及启示。

二、案件背景某日,甲、乙、丙、丁四人相约在一家餐厅聚餐。

在聚餐过程中,四人共同饮酒,期间甲、乙、丙三人醉酒。

聚餐结束后,四人各自回家。

次日凌晨,甲在回家途中因酒精中毒死亡。

经调查,甲在聚餐过程中饮酒过量,且其他三人未对甲进行劝阻。

三、案件分析1.甲的死亡原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甲的死亡原因是酒精中毒,而其他三人未对甲进行劝阻,存在重大过失。

因此,其他三人应对甲的死亡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2.其他三人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因共同危险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本案中,甲、乙、丙、丁四人共同饮酒,存在共同危险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其他三人应对甲的死亡承担连带责任。

3.刑事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本案中,其他三人因未对甲进行劝阻,存在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

若法院认定其他三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则应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四、法律规定及启示1.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第三十八条(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2.启示(1)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众法律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避免因饮酒过量导致意外事故。

(2)强化劝阻责任。

在聚餐、应酬等场合,共同饮酒者应相互关心、相互提醒,避免饮酒过量。

对于醉酒者,其他饮酒者有义务对其进行劝阻,确保其安全。

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民事责任探析

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民事责任探析

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民事责任探析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民事责任探析摘要近年来,由于过量饮酒或不良饮酒习俗造成人身伤亡的事件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赔偿案件也越来越多;在数人共饮致人伤亡的案件中,共饮者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在何种情形下承担法律责任共饮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事实和法律根据是什么笔者拟用几个案例加以探讨;关键词共同饮酒;死亡;法律后果案例一:许某的朋友为庆祝生日,邀请许某和其他两位朋友聚餐;席间,朋友不断劝酒,许某喝了大量白酒,当场醉倒,朋友将其送回家休息;第二天清早,许某妻子上夜班后回来发现,丈夫手脚已经发凉;经公安机关现场勘察,认定许某因酒精中毒死亡;法院一审依法判决3名劝酒的被告每人赔偿死者家属5000元;案例二:老王和老李俩人去喝酒,酒过三巡后,两人打了一辆出租车回家,老王把老李送到家门口;可谁知,老李下了出租车后没有找到家门,最后冻死在家门口;老李的家人诉至法院后,法院审理后认定,老王在老李醉酒后将其送回家门口,已经尽到了共同饮酒人的照顾责任,老王不承担民事责任;案例三:袁某上午11时许请张某吃饭,邀请马某、王某作陪;王某中途离席,袁某同事吴某赶到,参与喝酒;4人喝至下午1时许,马某和吴某有事离开,袁某、张某又到另一桌与3名年轻人喝酒;马某、吴某20分钟后返回时,袁某已经喝醉,3人将其送回居住地后各自回家;下午6时30分许,袁某的亲友见袁某不省人事,遂拨打120急救电话;经医院诊断,袁某系酒精中毒引发脑溢血死亡;袁某家人以4名共饮者过量劝酒,造成袁某酒精中毒死亡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法院经审理认定,袁某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明知白酒对其身体有害,依然过量饮用,最终因酒精中毒引发脑溢血死亡,对自身的死亡承担80%的责任;四被告明知袁某有高血压,饮酒时却未及时劝阻,未尽到相应的注意义务,对袁某的死亡存在过错,应按各自参与饮酒的阶段分别承担责任;判决张某赔偿16894元、马某赔偿11263元、吴某赔偿5631元、王某赔偿5631元;通过上述三案例可看出,在因共同饮酒后死亡产生的纠纷中,法院裁判中所依据的法律事实和法律依据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是由于看似相同原因引起的纠纷,有其特殊性;另一方面我是因国现行的民事法律滞后,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法官对同一类型案例统一裁判尺度的意识,维护法律权威;结合以上三案例,笔者认为共同饮酒人是否构成侵权,如何适用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以及民事责任的范围等方面值得深思;一、在出现共同饮酒人死亡的情况下,其他饮酒人是否构成民事侵权笔者认为,共同饮酒后出现饮酒人死亡,若构成侵权,应认定为一般民事侵权行为;一般民事侵权行为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构成要件:1、损害事实,指侵权行为人给受害人造成不利后果;2、违法行为,指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3、因果关系,指侵权人实施的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上的联系;4、主观过错,是指当事人通过其实施的侵权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在法律和道德上应受非难的故意和过失状态;在出现共同饮酒人死亡的情况下,其他共同饮酒人存在过错,造成的损害后果与侵权行为存在因果上的联系,是承担民事责任必备要件之一;首先,存在恶意劝酒的行为;如果是非强迫、礼节性劝饮,被敬酒者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不为法律、习惯所禁止,一般不宜界定为侵权行为,而如果强迫性劝酒,故意刁难、刺激等方式恶意劝酒,应当认为其存在主观过错,如造成损害,应当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其次,明知对方酒量有限或发现对方饮酒后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抑或是司机且饮酒后又必须驾车的,劝酒会给共饮者增添现实的危险性,就超出了善意的界限,从而也就具备了侵犯他人的故意或者过失,就可以认定侵权;再次,共同饮酒人明确表示其不宜饮酒或明确告知患有某些不能饮酒的疾病,在此情况下,造成人身损害的,其他共同饮酒人应当对其劝酒行为承担侵权责任;但如果劝酒者不知道其潜在的重大疾病,在劝了少量酒的情况下,对方突发疾病死亡,此时劝酒者无需承担过错责任;第四,如果共同饮酒人是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他共同饮酒人存在劝酒的行为,造成损害的,应当对其劝酒行为承担侵权责任;总之,共同饮酒人存在主观过错,是其承担侵权责任的最重要依据;当事人的民事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追究当事人民事侵权责任的客观根据之一;法律上的因果关系问题,是法学家长期研究而至今仍颇有争议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远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地加以解决;在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案例中,在实务中通常是以法医学检验报告来判定共同饮酒人与饮酒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法医理化检验,在饮酒者静血脉乙醇含量达到3.5MG/ML情况下,已达到致死量,即可能因醉酒猝死;饮酒者静血脉乙醇含量未达到3.5MG/ML,一般属于轻度或重度乙醇中毒,因乙醇中毒后其他原因导致死亡的案件最多,各方当事人对此类案件的看法、态度不尽相同,赔偿义务人无不感到非常冤枉;笔者认为,共同饮酒与酒后死亡可以根据以下几种情况客观地认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一、饮酒者饮酒达到致死量,极易引起死亡的后果,即饮酒和死亡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二、饮酒者饮酒未达到致死量,即乙醇轻度或重度中毒,实务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乙醇中毒诱发自身潜在疾病突发死亡;通常不饮酒的情况下,自身潜在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并不易诱发致死,在乙醇因素的介入结合下,共同造成死亡的损害产生,笔者认为在这种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乙醇中毒是死亡事实的原因力之一;2乙醇中毒后自身潜在疾病突发死亡,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暴病而亡”的疾病当中,主要有冠心病引发突发心肌梗塞、脑出血、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癫痫病等其他疾病;由于现代人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心脑血管疾病等身体潜在疾病已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死亡本是不能抗拒的自然事件;个人因某种病急性发作死亡,属于正常死亡,不属于法律问题;但饮酒者“暴病而亡”,死亡者家属主观上就认定死亡与饮酒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其他共同饮酒的人理所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死者家属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的情况下,武断地认定其他饮酒人构成侵权;笔者认为,应根据尸体病理检验结论,在存在上述突发性致死疾病下,如果鉴定结论并未认定乙醇中毒是导致死亡的特定因素,应认定乙醇中毒不是死亡事实的原因,即不存在相当的因果关系,亦不承担过错责任;二、其他饮酒人在构成民事侵权的情况下,是否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的认定责任的准则,在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中处于主导和统帅地位;过错推定原则是指在某些侵权行为的构成中,法律推定行为人实施该行为时存在过错,行为人可以通过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来获得免责,也就是举证责任倒置;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均没有过错且不适用其他归责原则的情形下,法律规定以公平价值对责任进行分配的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是过错责任的补充,而无过错责任仅是特例;笔者认为,共同饮酒引起的民事侵权行为,需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即以其他共同饮酒人在饮酒过程中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为一般根据和标准,这时还需以饮酒行为和死亡的事实具有民事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为条件;在特定的情况下,公平责任原则可以适用,即指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而法律又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根据当事人双方的财产状况和其它情况,由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实务中出现过这样一种情况:一位“酒友”只劝另一位“酒友”饮用了少量的酒,结果却诱发了对方疾病甚至死亡后果的发生,而劝酒者先前不知其病情,被劝酒者也认为少量饮酒不会发生危险,这种情况下,根据公平责任,可酌情判令劝酒者适当承担补偿责任;另外,在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情况下,在实务中还应注意“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因为凡是相聚一起饮酒谈心的人,都是关系不错的亲邻、朋友或同事,双方相互敬酒、照顾,不仅是道德上的安全保护义务,也是法定的义务,笔者认为,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考虑到我国的风俗人情,为社会和谐考虑,应以调解为先,不能生硬判决使当事人双方因此而失去亲情、友情;三、其他共同饮酒人构成侵权的情况下,如何分担民事责任我国法律没有对其他共同饮酒人构成侵权的民事责任做具体规定,主要靠法官根据具体案情的情节自由裁量;在实践中如何分配这项责任,笔者认为,首先共同饮酒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情况下仅对他人因共同喝酒而引发的损害后果承担次要责任;喝酒是一项人为产生危险性的行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喝酒之前应当预见到这一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有责任控制喝酒行为,防止自身的人身、财产受到损害,而其他人的注意义务仅是补充性质的;如果本人对自己的安全义务都不加以注意,就没有理由要求别人负担更高的注意义务;所以,如果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喝酒行为不加以控制,就会给社会和自身增加风险,应对因喝酒而引发的后果负主要责任;但是在灌酒导致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由于灌酒者明知过量饮酒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仍然积极实施这种行为,因此造成他人损害的,可认定存在直接故意,灌酒者应当承担主要的民事赔偿责任;其次,共同饮酒人是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他共同饮酒人存在恶意劝酒行为,造成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死亡的,其他共同饮酒人应承担主要民事责任;对于其他共同饮酒人未尽到特定情况的注意义务,可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两人以上没有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公平、合理确定当事人的民事责任;若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可以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

共同饮酒发生意外同饮者责任承担的法律问题探讨案例分析

共同饮酒发生意外同饮者责任承担的法律问题探讨案例分析

共同饮酒发生意外同饮者责任承担的法律问题探讨案例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前进,饮酒成了人们联络、社交、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共同饮酒引发的意外事件数量近年不断呈现出上升趋势,在理论和实务中,共同饮酒发生意外后司法者对同饮者承担责任的认定上不统一,于是出现了很多“同案不同判”的现象。

法院在司法上无所适从,民众更是如此,如何根源性预防类似事件的产生,提高法院的公信力,我们对醉酒人发生意外后同饮者责任承担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对类似案件争议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同饮者;情谊行为;作为义务;责任划分一、案件的基本情况(一)案由生命权纠纷(二)案件经过案例一:柴某某等述诉王某华等生命权案原告柴某某系原告佟某奇、佟玉茹之母。

被告佟某彬系被告王某华妹夫。

原告与王某华原东西院邻居。

当日大约十点,王某华往家拉家具,柴某某丈夫佟某彬帮助安装,之后从中午12时许开始,应王某华邀请在王某华家与王某华及同来帮忙的程某某、王某强共同饮酒就餐。

下午14时15分,许佟某彬自己回家后不久,家人发现其身体有异常,便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求救,120急救车将佟某彬送至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医院抢救记录单上记录抢救的时间是16时50分,病症诊断为急性酒精中毒。

佟某彬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死亡原因也是“急性酒精中毒。

”原告认为三个被告与佟某彬的死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赔偿50%的经济损失。

王某华、王某强对原告所述事实予以否认,认为佟某彬未经尸检,没有证据证明是喝酒致死,属死因不明,应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程某某认为,自已没有劝佟某彬喝酒,也没有逼佟静彬喝酒,应驳回原告的诉论请求。

案例二:秦某某、崔某诉刘某某等生命权案2013年1月25日下午六时许,秦某某的丈夫、崔某的父亲崔某虎与王某某、温某某在王某某租用刘某某位于木垒县农苑小区的平房内聊天,之后,崔某虎提议喝酒,三人便以打牌的输贏为准,空腹共饮白酒大约500克,其中崔伯虎大约饮酒200克。

浅析聚会喝酒致人死亡的民事责任认定

浅析聚会喝酒致人死亡的民事责任认定
亡的 民事责任认定
杨 温 萍
( 8 3 6 2 0 0 新疆青河县 气象局 新疆 阿勒泰 )
摘 要 :本 文采 用 案 例 与 理 论 相 结合 的研 究方 法 , 归纳 和 制 。 同时 因共 同饮酒 人 与 饮酒 人 接 触 相对 其 他 人 比较 密 切 , 由 总结 共 同饮 酒人 承 担 侵 权 责任 的理 论 依 据 以及 共 同饮 酒 人侵 权 他们来 控制 此危 险 也更 加具有 可 能性 。 责 任 的认定 和 分担 。 2 . 2共 同饮 酒人 承 担 责 任 的 合 理 性 法 官在 考 虑 创设 某 项 义务 规 则 时 ,必 须 考 虑该 规 则 所体 现 关键词 :共 同饮酒人;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 的构成; 的社 会 价 值 的重 要 性 。在 醉 酒 案例 中 ,法 官 创 设共 同饮酒 人 的 责 任 的分担 安全 保 障 义 务 时也 应 该考 虑 该 义务 存 在 的 社会 价 值 ,即它 可 以 被创 设 的合理 性 。 O引 言 在 社 会 交 往 过程 中 ,饮 酒 引起 的猝 死 或 者 意 外 伤 害尤 为 常 3共 同饮 酒 人 侵 权 责 任 构 成 的 认 定 3 . 1行 为 的 违 . 法I } 生 见 ,由此 引发 的侵 权 诉讼 案件 也 不 在 少 数 。文 章 就 共 同饮 酒 人 在 何 种 情 况 下须 对 其 他 共 同饮酒 人 承担 救 护 、救 助 责 任 ,以及 数 人 相 约饮 酒 ,共 同饮酒 的行 为 人应 相 互 提 醒避 免 过 量饮 救 护 、救 助 责 任 所 应 达 到 的何 种 程 度 等 问题 进行 思 考 ,指 出共 酒 ;对 已经 饮酒 过 量 、行 为 失 控 的行 为 人 ,其 他 共 同饮 酒 人 负 同饮 酒 人 侵 权案 件 中其 承 担 责 任 的正 当性 和 合 理性 、共 同饮 酒 有 不 使其 受 到 损 害 的注 意 义务 ,对其 应 给 予必 要 的劝 阻 、提 醒 人 侵 权 责任 的构 成 要 件 以 及共 同饮 酒 人 根 据不 同情 形 而 承 担 责 和 照 顾 。违 反 此 义务 ,产 生 损 害后 果 的 ,应 负 相 应 的 民事 侵 权 任 的归 责原 则 和分 担方 式 。 责任 。 3 . 2因果 关 系 1聚会喝酒致人 死亡的基本概述 确 定 侵 权行 为与 损 害结 果 之 间 有无 因果 关 系 ,要依 据 行 为 1 . 1 典 型 案例 2 0 1 2 年1 2 月1 3日晚 , 谭某 与参 加 职称 再教 育 同学 聚餐 吃饭 , 时 的一般 社 会 经 验 和知 识 水平 来 观 察 ,如 果行 为有 引起 损 害 结 地 点 在 某 酒 店 ,席 间 的酒 是 自 由喝 ,没 有 人 劝酒 和猜 拳 ,谭 某 果 发 生 的 可能 性 ,而 在 实 际上 行 为 又确 实 引 起 了该 损 害 结果 , 喝得 多些 。晚上 1 1 点 后 喝酒 的人 陆续 离 席 ,谭某 因在 席 间 已有 则 认为 该行 为与 损害 结果 之 间有 因果关 系 。 醉 意 ,其 同 行李 某 、王 某 将 谭 某安 排 进 吃 饭 酒 店 ,李 某 、王 某 3 . 3共 同饮 酒 人 存 在 主 观 过 错 共 同饮 酒人 应 当预 见受 害 人 在 醉酒 情 况 下从 事 某些 行 为 具 自行 离 开 。 离开 后 电话 告 知 谭 某妻 子其 醉 酒 一 事 ,谭 某 妻 子 未 到 该 酒 店 。 次 日,早 上 发 现谭 某死 亡 。经 当 地公 安 局 法 医 鉴 定 有 危 险性 却 因疏 忽 而未 预 见或 已经 预见 但 轻 信 能够 避 免 的心 理 为 呼 吸 窒 息 死亡 。2 0日,谭某 的家 属 到 法 院起 诉 聚餐 的 同学 要 状 态 。在 司法 实 践 中 ,对 于共 同饮酒 人 是 否存 在 主 观 过错 的认 求赔偿损失 5 万 元 。 经 协 商 当 晚参 加 聚 会 人 员 每人 赔 偿 谭 某 家 定 首先 需要 考虑 举证 责任 问题 。 属8 0 0元 ,共 计 1 6 8 0 0 元。 4共同饮酒人侵权责任的分担 1 . 2案例 分 析 4 . 1 共 同饮 酒人承担责任的 归责原则 4 . 1 . 1 过 错 责任原 则 观点 一 :再 教育 同 学不 应 当承担 民事责 任 。 朋友 对 因 共 同 喝酒 行 为受 到 伤 害 的其 他 人 是否 承 担 民事 责 观 点二 :再 教 育 同 学 没有 过错 ,但 是应 当按 公 平 责 任 原 则 任 ,是 以朋 友 间 喝酒 过 程 中主 观上 是 否具 有 过 错 为一 般 根据 和 承担 一定 的 民事 责任 。 观点 三 :再 教育 同学存 在一 定 的过 错 , 标准 的。有 过 错 则 承 担相 应 的 民事 责 任 ,无 过错 则 不 承 担 民事 本 人 同 意第 三种 观 点 ,在 饮 酒 过 程 中死 者 醉酒 可 能是 主 动 责任 。 所 致 ,也 可 能 是 被 动 所致 ,总 之 ,当谭 某 酒 醉 离 开 时 ,共 饮 人 4 . 1 . 2 公 平 责任原 则 就会 产 生 一 种 义 务 ,意识 到 他 不 能 保 护 自己 ,可 能会 引发 损 害 是指 当事 人 双方 对 造 成 损 害均 无 过错 ,而 法律 又 没 有规 定 或受 到损 害 。 因 为共 同饮 酒 ,共 同 实行 了这 个 在 先 行 为 ,应 该 适用 无 过 错 责任 的情 况下 ,根 据 当事 人 双方 的财产 状 况 和其 它 产生 一 种 在 后 的保 护 义 务 ,所 以其 他共 同饮 酒 人 应 当对 已经 醉 情况 ,由加 害人 对受 害人 的财 产损 失给 予适 当补偿 的归 责原 则 。 酒 者 负有 安 全保 障义 务 。虽然 ,李 某 、王某 将谭 某送 回了宾 馆 , 4 . 2共 同饮 酒人 侵 权 责任 的分 担 方式 也 电话 告 知 了其 家 人 ,但 当 时家 人 并 未 到 ,李 某 、王某 就 自行 4 . 2 . 1 连带 责任 离开 ,他 们违 反 了照 顾义 务 , 应 该 适 当承担 责 任 ;另 一个 方 面 , 在共 同饮 酒 人 致人 损 害 行 为 中 ,共 同饮 酒 人 的饮 酒 死 亡原 谭某 家属 应 该 知 道 其 酒 量 , 当李 某 、王 某 告 知 谭 某 醉酒 被 送 到 因和其 他 共 同饮 酒 人 的行 为是 多 因一 果 的关 系 ,且共 同饮酒 人 某宾 馆 后应 立 即去 照顾 , 其 家人 第 2 天才 到 宾馆 , 本 身也 有过 错 。 的侵权 行 为 与所 导 致 的 损 害后 果是 统 一 的不 可分 割 的整 体 ,即 共 同侵 权 行 为 与作 为 一 个整 体 的损 害后 果 之 间具 有 因果 关 系 。 2共同饮酒人承担侵权责 任的理论依据 即共 同饮 酒 人共 同实 施 的饮 酒 行 为造 成 了其 他 共 同饮 酒 人 的死 2 . 1共 同饮 酒人 承 担 责 任 的 正 当性 2 . t . 1 先 行行 为理 论 亡 ,此 时 ,其 他 共 同饮 酒 人 应 当对 死 者 承担 连 带 责 任 ,死 者 家 “ 先 行 行 为 ”是 一 种 合 法 的危 险行 为 ,并 且 这 种 危 险 已大 属 可 以 向共 同饮 酒 人 中 的任 何 一人 索 赔 也 可 以一 起 索赔 ,至 于 大 超 过 了社 会 生 活 中面 I 临的危 险 ,否 则 这个 标 准 就 失 去 了 明晰 共 同饮 酒 人 内 部分 担 问 题 由其 共 同饮 酒 人 事后 共 同协商 确 定 , 性 ,并 退 化 成 一 个 人 们 随 意 地适 用 于任 何 时 间 的 “ 空 壳 ” 。在 与死 者及 其 家属无 关 。 饮 酒 过程 中 , 因为 共 同 喝酒 ,共 同 饮酒 人 共 同实 行 了 这个 在 先 4 . 2 . 2比例 责任 行 为 ,应 该 产 生 一 种 在后 的保 护 义 务 ,所 以其 他 共 同饮 酒 人 就 在 无 意思 联 络 的 共 同侵 权 结果 发 生 以后 ,由 于偶 然 因素致 应 当 对 已 经醉 酒 者 负 有 安 全保 障义 务 ,违反 这 种 义 务 也就 应 该 使 无 意思 联 络 的数 个 行 为造 成 了同一 损 害 ,不 能 要求 其 中一人 承担 适 当 的责任 。 承担全部责任或连带责任,也就是说 ,不能按照一般共 同侵权 2 . 1 . 2 危 险控 制 理论 的 规则 处 理 ,而 只 能使 各 行 为 人对 自己的行 为 造 成 的损 害后 果 根 据危 险控 制 理论 , “ 谁 能够 控 制 、 减少 危 险 , 谁承 担 责任 ”, 负 责 。只 要侵 权 人 的 过错 程 度 可 以确 定 ,就 可 以根 据 过 错程 度 行为人 “ 因导 致 直 接 介入 他 人 生 活 资 源 的变 动 ,从 而衍 生 有 使 合理地确定各行为人所应 负的责任范围,而不能笼统地使各行 他 人 生 活 资源 发 生 良性 变 动之 义 务 ” 。共 同饮 酒 人有 义 务 减 少 为人 对受 害人 负连 带责 任 。 该 增 长 的安 全 风 险 可 能 给 受 害人 造 成 的 损 害 ,对 该危 险进 行 控 4 . 2 . 3均等 责任

共同饮酒的法律责任案例(3篇)

共同饮酒的法律责任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享受美酒的同时,饮酒者也可能因为饮酒过量导致意外伤害,甚至危及他人生命。

在此背景下,共同饮酒的法律责任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以一则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对共同饮酒的法律责任进行解析。

二、案例简介2018年12月,张某与王某相约在某餐厅共进晚餐。

期间,两人饮酒过量,王某醉酒后失去意识。

张某见状,并未将其送医救治,而是将其带回家中休息。

次日,王某被发现已死亡。

经鉴定,王某死亡原因为酒精中毒。

张某因此被王某的家属告上法庭,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例分析1.张某是否构成共同饮酒的法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因共同饮酒导致他人受伤或死亡的,共同饮酒者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张某与王某共同饮酒,且张某在王某醉酒后并未尽到救助义务,导致王某死亡。

因此,张某应承担共同饮酒的法律责任。

2.张某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1)赔偿损失: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因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侵权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张某因共同饮酒导致王某死亡,应赔偿王某家属因王某死亡所造成的各项损失。

(2)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因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在本案中,张某在王某醉酒后未尽到救助义务,导致王某死亡,其行为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应承担刑事责任。

四、总结1.共同饮酒的法律责任存在:在共同饮酒过程中,共同饮酒者应尽到相互关照、救助的义务,避免因饮酒过量导致意外伤害。

2.共同饮酒者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共同饮酒者若因饮酒过量导致他人受伤或死亡,应承担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

3.共同饮酒者应增强法律意识:在饮酒过程中,共同饮酒者应充分了解共同饮酒的法律责任,避免因法律意识淡薄而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总之,共同饮酒的法律责任问题不容忽视。

在享受美酒的同时,共同饮酒者应增强法律意识,尽到相互关照、救助的义务,共同营造和谐、安全的饮酒环境。

民事喝酒死亡案件法律(3篇)

民事喝酒死亡案件法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饮酒过量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死亡。

在民事法律领域,因饮酒导致的死亡案件日益增多,如何处理此类案件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民事喝酒死亡案件进行分析,旨在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民事喝酒死亡案件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规范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其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对民事喝酒死亡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民事喝酒死亡案件中,侵权人即为饮酒者。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对民事侵权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与喝酒死亡案件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规定:“因饮酒、服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导致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3)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规定:“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死亡的,侵权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驾驶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其中与喝酒死亡案件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不得驾驶机动车。

”(2)第九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三、民事喝酒死亡案件的法律责任1. 侵权责任在民事喝酒死亡案件中,侵权责任是指因饮酒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饮酒者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1)违法行为:饮酒者实施了饮酒行为。

(2)损害事实:他人因饮酒行为受到损害,导致死亡。

(3)因果关系:饮酒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024年共同饮酒致同饮者损害的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共同饮酒致同饮者损害的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共同饮酒致同饮者损害的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社交活动中,共同饮酒是一种常见的社交行为。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共同饮酒有时会导致同饮者遭受损害。

这种情况下,责任问题往往成为争议的焦点。

本文旨在研究共同饮酒致同饮者损害的责任问题,分析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为解决此类纠纷提供参考。

二、共同饮酒责任的法律基础1. 法律原则:在法律上,共同饮酒者的责任主要基于侵权责任原则。

当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他人遭受损害时,该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共同饮酒的场合,如果饮酒者的行为导致了其他人的损害,那么该饮酒者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 法律规定:我国相关法律对共同饮酒责任有一定的规定。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了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和责任承担方式。

在共同饮酒场合,如果饮酒者存在过错行为导致他人损害,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三、共同饮酒致同饮者损害的情景分析1. 醉酒驾驶:共同饮酒后,如果同饮者因醉酒驾驶导致交通事故等损害,其他同饮者可能因未尽到劝阻和照顾义务而承担一定责任。

2. 身体伤害:在共同饮酒过程中,如果有人因过量饮酒导致身体受伤或患病,其他同饮者可能因未尽到合理的照顾和救助义务而承担一定责任。

3. 财产损失:在某些情况下,共同饮酒可能导致同饮者的财产损失。

例如,因醉酒导致物品损坏或丢失等。

这些损失的赔偿责任也需要在法律上进行界定。

四、司法实践中共同饮酒责任的认定1. 劝酒行为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劝酒行为往往被视为一种过失行为。

如果劝酒行为导致他人过量饮酒并遭受损害,劝酒者应承担一定责任。

2. 照顾义务的认定:在共同饮酒过程中,同饮者之间应尽到一定的照顾义务。

如果同饮者在他人醉酒后未尽到合理的照顾和救助义务,导致他人遭受损害,应承担相应责任。

3. 案例分析:通过对相关司法案例的分析,可以了解法院在处理共同饮酒致同饮者损害案件时的判决依据和责任认定方式。

这些案例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此类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浅谈共同饮酒死亡时损害赔偿的认定研究

浅谈共同饮酒死亡时损害赔偿的认定研究

共同饮酒死亡时损害赔偿的认定研究共同饮酒死亡是指由两人或以上饮酒,其中某一人死亡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死亡人的家属来说,除了面临失去亲人的痛苦外,还可能需要面临各种损失,如经济损失、生活保障等。

因此,对于共同饮酒死亡的损害赔偿问题的探讨,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和保护个人权益非常重要。

一、共同饮酒死亡的法律认定共同饮酒死亡的法律认定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

首先,需要考虑原告和被告之间是否有共同的饮酒行为。

其次,需要确定饮酒是否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最后,则需要确定死亡造成的具体损失。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交织,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认定。

二、损害赔偿的认定标准对于共同饮酒死亡造成的损害赔偿,其最大的争议在于如何确定赔偿的具体数额。

在法律上,一般采取两种方式来确定赔偿数额:一种是按照原告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另一种则是按照被告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来进行赔偿。

这两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都需要考虑到死亡造成的具体损失和被告的具体违法行为等多种因素,才能做出比较恰当的认定。

三、实践案例分析下面以两个实际案例分析来说明共同饮酒死亡损害赔偿的认定过程。

案例一:小雷和小张两人饮酒后,驾车发生事故,小张死亡。

原告认为,小雷的饮酒驾驶行为直接导致了小张的死亡,因此要求小雷赔偿经济损失,以及其他生活费用等。

小雷则反驳称,自己并没有强迫小张跟自己一起喝酒,因此不应该为他的死亡负责。

该案在审理过程中,法院综合考虑了双方的证据和辩论意见,并最终判决小雷为主要责任方,要求他赔偿小张的经济损失,并同时为小张的家庭每年支付一定的生活费用。

案例二:小明和小李两人在夜市饮酒,过量后发生肝酒中毒,最终导致小李死亡。

小李的家属向小明提出经济赔偿诉讼。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小明的做法确实是有过错的,但同时也认为小李本身也有一定的主观过错,需要在赔偿数额上做出适当的减少。

最终,法院判决小明要赔偿小李一定数额的经济损失,并要求小李的家属自行承担一定责任。

喝酒死亡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喝酒死亡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酒已成为社交、娱乐的重要方式。

然而,过度饮酒或酒后驾驶等行为也导致了诸多悲剧。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因喝酒死亡的法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酒后死亡的法律责任和相关法律问题。

二、案例简介某年某月某日,张某(以下简称死者)与同事李某、赵某等人在一家餐厅聚餐。

期间,众人共同饮酒,死者饮酒量较大。

饭后,死者独自驾驶摩托车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不幸身亡。

经鉴定,死者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醉酒标准。

死者家属认为,李某、赵某等人在聚餐过程中未劝阻死者饮酒,且餐厅提供的酒水质量存在问题,故要求李某、赵某、餐厅及酒水供应商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三、案例分析1. 酒水供应商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本案中,死者所饮用的酒水经鉴定不符合国家标准,故酒水供应商存在产品质量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三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酒水供应商应对死者死亡承担赔偿责任。

2. 餐厅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消费者在餐饮消费过程中,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本案中,餐厅作为经营者,未对所提供的酒水进行质量检验,存在过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规定,宾馆、商场、餐馆、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餐厅应对死者死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 李某、赵某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李某、赵某在聚餐过程中未劝阻死者饮酒,存在过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条规定,共同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喝酒死亡的法律案例(3篇)

喝酒死亡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饮酒过量导致的死亡事件屡见不鲜,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痛。

为了更好地了解饮酒过量导致死亡的法律责任,本文将以一个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对饮酒过量导致死亡的法律问题进行剖析。

二、案例简介2019年12月,某市发生了一起因饮酒过量导致的死亡事件。

死者陈某(男,35岁)与朋友李某(男,32岁)在一家餐厅聚餐,期间两人饮酒过量。

聚餐结束后,陈某独自驾车回家,途中因酒精中毒导致交通事故,不幸身亡。

李某作为聚餐组织者,在饮酒过程中未尽到劝阻义务,被死者家属告上法庭。

三、案件审理1.一审法院审理一审法院认为,李某作为聚餐组织者,在饮酒过程中未尽到劝阻义务,对陈某的死亡存在一定过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之规定,李某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据此,法院判决李某赔偿陈某家属经济损失及精神抚慰金共计人民币10万元。

2.二审法院审理李某不服一审判决,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认为,李某在饮酒过程中未尽到劝阻义务,存在过错,但陈某作为成年人,应当对自己饮酒的行为负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三条之规定,陈某在饮酒过程中未尽到自我保护义务,也存在一定过错。

综合考虑双方过错程度,二审法院判决李某赔偿陈某家属经济损失及精神抚慰金共计人民币8万元。

四、法律分析1.饮酒过量导致死亡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之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作为聚餐组织者,在饮酒过程中未尽到劝阻义务,存在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劝阻义务劝阻义务是指组织者、劝酒者在饮酒过程中,应当对饮酒者进行劝阻,防止其饮酒过量。

在本案中,李某作为聚餐组织者,未尽到劝阻义务,导致陈某饮酒过量,存在过错。

3.自我保护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三条之规定,成年人应当对自己饮酒的行为负责,尽到自我保护义务。

在本案中,陈某作为成年人,在饮酒过程中未尽到自我保护义务,存在过错。

同席酒后死亡_责任如何认定

同席酒后死亡_责任如何认定
事发后,死者家属将同桌饮酒 的8名被告起诉至法院。案件审理期 间,经办案法官反复做工作,除被告 李某自愿补偿原告5万元外,其余被 告均不愿补偿。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本案中,原 告方未提供被告方有劝酒等导致张某 死亡的相关证据,医院的死亡原因诊 断和公安机关出警调查结论也不能证 明死者的死亡与饮酒有直接的因果关 系,即原告主张张某因喝酒导致死亡 缺乏证据支持,故驳回了原告的诉讼 请求。
在宴席中,非强制的礼节性共同饮酒是传统民风民 俗,8名被告与张某在宴席中共同饮酒的行为并无过错,并 没有强迫性劝酒。在张某突然倒地后,被告等人及时拨打 120、110,将张某送医院救治,采取了合理的救助措施,尽 到了救助义务。且张某作为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 身的健康状况及自身酒量应有充分认识并加以控制。成年人 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有理性的认识和判断,并对由此产生的 后果自行承担责任。若只要一起举杯共饮,不特定的共饮人 之间就产生了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显然有悖社会常情。
25 维权工友以2案02说3.0法4
同席酒后死亡 责任如何认定
文_李善庆 王 双
【案情】
2022年3月,李某举行家宴,张 某受邀参加宴席,与同被邀请的11人 同桌坐席,其中有9人饮酒,包括张 某和李某。张某在宴席过程中突然倒 地,在场人员拨打了120、110。张某 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医院诊断的死 亡原因为“心源性猝死”。
一起喝酒的同桌是否要承担责 任,要视同桌饮酒人对死者是否 有强迫性劝酒或明知对方不能喝 仍劝其饮酒和酒后未尽到安全管 护责任等情况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饮酒过程中意外死亡,同桌饮酒的 人是否需要对死者的死亡承担法律责任,应当视具体情况而 定。同桌饮酒者共同饮酒的行为并不直接产生法律上的权利 和义务,一起喝酒的同桌是否要承担责任,要视同桌饮酒人 对死者是否有强迫性劝酒或明知对方不能喝仍劝其饮酒和酒 后未尽到安全管护责任等情况。如有上述行为,即过错行为 与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论共同饮酒归责问题

论共同饮酒归责问题

论共同饮酒归责问题饮酒是一种社交活动,很多人在与朋友、家人、同事或者商业伙伴一起饮酒时都能够获得愉快的体验。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出现饮酒过量导致事故或者冲突时,谁来为此负责呢?这就是共同饮酒归责问题。

在许多文化中,饮酒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的一部分,人们在这种活动中可以放松身心,增进友谊,甚至促进商业关系。

饮酒过量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酒后驾车、酗酒引起意外伤害或者意外死亡等。

在这些情况下,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会有所不同,但共同饮酒归责问题却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让我们看看共同饮酒归责问题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表现。

在一些国家中,法律规定酗酒者和提供酒水的人都要对因酗酒而引起的事故负有责任。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酗酒所引发的问题,但也有可能导致无辜的人被牵连。

在另一些国家中,法律规定只有那些直接导致事故的人才需要承担责任,而提供酒水的人不需要负责。

这种做法则可能导致酗酒者不承担足够的责任,从而影响社会秩序。

我们来讨论一下共同饮酒归责问题的影响。

在许多社会中,饮酒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交活动,人们可能会在朋友聚会、家庭聚餐、商务宴请或者节日庆典等场合中饮酒。

在这些场合中,共同饮酒可能导致的事故或者冲突给社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酗酒驾车可能导致交通事故,酗酒者可能对他人造成身体伤害,或者酗酒者可能自己醉酒后处于危险状态。

这些问题不仅给当事人和其家庭带来伤害,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带来不利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如何解决共同饮酒归责问题。

我们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法律和监管制度,确保饮酒行为受到规范和控制。

这意味着要对酒后驾驶、未成年人饮酒、在公共场所饮酒等行为进行规范,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

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的酒精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社会活动等方式提高人们对酒精的认识和了解,鼓励人们理性饮酒,避免酗酒行为。

我们需要加强对酒精行为的监测和管控,通过科技手段和社会监督手段加强对酒精行为的检测和处罚,确保饮酒行为受到有效的约束和管控。

饮酒致死未尽到注意义务的共同饮酒人应承担连带责任

饮酒致死未尽到注意义务的共同饮酒人应承担连带责任

饮酒致死未尽到注意义务的共同饮酒人应承担连带责任饮酒致死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不仅会导致死亡,还会给受害人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判定为连带责任,共同饮酒人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惩罚。

以下是本文将探讨的内容:一、饮酒致死的定义和刑罚二、共同饮酒人的责任三、连带责任的适用条件四、如何防范饮酒致死事件的发生一、饮酒致死的定义和刑罚饮酒致死是指在饮酒过程中,因为饮酒量过大或者饮酒品质不好导致身体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的情况。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饮酒致死的赔偿范围非常广泛,除了直接伤害赔偿外,还包括患者家庭的精神损失、生活费用和抚养费等。

根据中国刑法的相关规定,饮酒致死的刑罚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情节特别严重,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

二、共同饮酒人的责任共同饮酒人是指在同一个场合或者环境中,同时进行饮酒行为的人。

在饮酒致死的事件中,如果存在共同饮酒人,那么他们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因为在饮酒过程中,大家共同饮酒,如果没有注意到被害人已经醉了或者出现不适应反应,那么就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共同饮酒人应承担的责任和刑罚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

如果他们在饮酒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被害人的状态,并没有尽到注意义务,那么就应该被判定为过失责任。

此时,判决结果可能包括追究刑事责任,行政和经济赔偿等多种形式。

如果共同饮酒人之间存在同谋或者犯罪团伙关系,并在饮酒过程中共同向被害人灌酒,那么就可以被判定为共同犯罪,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三、连带责任的适用条件连带责任是指在饮酒致死事件中,如果存在共同饮酒人,而且共同饮酒人之间有共谋或者犯罪团伙关系,并且在饮酒过程中共同向被害人灌酒,那么就可以被判定为共同犯罪,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既然是连带责任,那么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和惩罚是一致的。

由于连带责任是基于共同犯罪的原则而建立的,因此需要满足一系列具体的条件,才能被判定为连带责任。

例如:1. 共同饮酒人必须存在共谋或者犯罪团伙的关系,不能是单纯的非正式场合下的饮酒行为。

喝酒喝死人的法律案例(3篇)

喝酒喝死人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标题:悲剧酿造:醉酒引发的命案——法律视角下的饮酒致死案例剖析一、案例背景某年某月某日,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因醉酒引发的命案。

被害人王某与被告人张某系好友,两人于当晚相约在某酒吧饮酒。

酒后,张某驾车送王某回家,途中因酒精作用,张某驾车失控,导致王某当场死亡。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对醉酒驾驶的危害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案件经过1. 约会饮酒当晚,王某与张某在酒吧内饮酒,期间两人谈笑风生,气氛融洽。

酒过三巡,两人意犹未尽,决定继续饮酒。

2. 醉酒驾车酒后,张某驾车送王某回家。

途中,张某酒精作用明显,驾车失控,与一辆行驶中的货车发生碰撞,导致王某当场死亡。

3. 调查取证案发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

经调查,张某酒精含量达到醉驾标准,且张某曾因酒后驾车被查处过。

4. 法律追究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或者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本案中,张某醉酒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经法院审理,依法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五年。

三、法律分析1. 醉酒驾驶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醉酒驾驶机动车,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本案中,张某醉酒驾车,其行为已构成犯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交通肇事罪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醉酒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3. 醉酒引发的命案原因分析(1)法律意识淡薄:张某作为成年人,应深知醉酒驾车的危害性,但其仍然酒后驾车,反映出其法律意识淡薄。

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责任该如何分担?

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责任该如何分担?

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责任该如何分担?本期主题每逢节假日,好友相聚一起,喝喝酒聊聊天十分正常,但过度饮酒可能会引发悲剧——喝酒致人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同饮者应不应该担责?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本期“举案说法”栏目就这些问题分析探讨。

典型案例2018年5月23日,瓜州县三道沟镇举行庙会,郑某到陈某、王某经营的烤肉摊一起饮酒,后赵某、李某、刘某、马某陆续到场,7人又一起饮酒。

酒后7人陆续回家,其中赵某在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

经交警部门认定,赵某醉酒后驾驶电动三轮车,操作不慎驶入路边水渠内,造成单方交通事故致其死亡。

后赵某家属将共同饮酒的其他6人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

不久前,瓜州县人民法院判决6名共饮者赔偿4.3万余元。

宣判后,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

【律师说法】主持人:结合上述案例,简要谈谈这起案件中同饮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

张忠义:赵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过量饮酒可能造成的危险后果应当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其在饮酒过程中未能理性控制饮酒,且醉酒后驾驶电动三轮车造成单方交通事故死亡,自己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在事发当晚饮酒过程中,其余共同饮酒的6人明知赵某白天已经饮酒,但仍然相约继续饮酒,且在饮酒结束后各自回家,未将赵某安全送至家中,对赵某酒后驾车的行为也未进行劝阻,未尽到谨慎照顾义务,存在一定过错。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二款:“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上述案例中,其余共同饮酒的6人应当根据过失的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主持人:共同喝酒过程中,哪些行为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张忠义:在参加宴请中,如果饮酒出事,有以下4种行为共饮者需承担法律责任:一、强迫性劝酒,比如用“不喝不够朋友”等语言刺激对方喝酒,或在对方已喝醉意识不清没有自制力的情况下,仍劝其喝酒的行为;二、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比如明知对方身体状况,仍劝其饮酒诱发疾病等;三、劝未成年人饮酒导致严重后果的;四、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如饮酒者已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无法支配自身行为时,酒友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安全送回家中;五、酒后驾车未劝阻导致发生车祸等损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民事责任探析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民事责任探析【摘要】近年来,由于过量饮酒或不良饮酒习俗造成人身伤亡的事件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赔偿案件也越来越多。

在数人共饮致人伤亡的案件中,共饮者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在何种情形下承担法律责任?共饮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事实和法律根据是什么?笔者拟用几个案例加以探讨。

【关键词】共同饮酒;死亡;法律后果案例一:许某的朋友为庆祝生日,邀请许某和其他两位朋友聚餐。

席间,朋友不断劝酒,许某喝了大量白酒,当场醉倒,朋友将其送回家休息。

第二天清早,许某妻子上夜班后回来发现,丈夫手脚已经发凉。

经公安机关现场勘察,认定许某因酒精中毒死亡。

法院一审依法判决3名劝酒的被告每人赔偿死者家属5000元。

案例二:老王和老李俩人去喝酒,酒过三巡后,两人打了一辆出租车回家,老王把老李送到家门口。

可谁知,老李下了出租车后没有找到家门,最后冻死在家门口。

老李的家人诉至法院后,法院审理后认定,老王在老李醉酒后将其送回家门口,已经尽到了共同饮酒人的照顾责任,老王不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三:袁某上午11时许请张某吃饭,邀请马某、王某作陪。

王某中途离席,袁某同事吴某赶到,参与喝酒。

4人喝至下午1时许,马某和吴某有事离开,袁某、张某又到另一桌与3名年轻人喝酒。

马某、吴某20分钟后返回时,袁某已经喝醉,3人将其送回居住地后各自回家。

下午6时30分许,袁某的亲友见袁某不省人事,遂拨打120急救电话。

经医院诊断,袁某系酒精中毒引发脑溢血死亡。

袁某家人以4名共饮者过量劝酒,造成袁某酒精中毒死亡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

法院经审理认定,袁某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明知白酒对其身体有害,依然过量饮用,最终因酒精中毒引发脑溢血死亡,对自身的死亡承担80%的责任;四被告明知袁某有高血压,饮酒时却未及时劝阻,未尽到相应的注意义务,对袁某的死亡存在过错,应按各自参与饮酒的阶段分别承担责任;判决张某赔偿16894元、马某赔偿11263元、吴某赔偿5631元、王某赔偿5631元。

通过上述三案例可看出,在因共同饮酒后死亡产生的纠纷中,法院裁判中所依据的法律事实和法律依据存在明显差异。

一方面是由于看似相同原因引起的纠纷,有其特殊性;另一方面我是因国现行的民事法律滞后,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法官对同一类型案例统一裁判尺度的意识,维护法律权威。

结合以上三案例,笔者认为共同饮酒人是否构成侵权,如何适用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以及民事责任的范围等方面值得深思。

一、在出现共同饮酒人死亡的情况下,其他饮酒人是否构成民事侵权笔者认为,共同饮酒后出现饮酒人死亡,若构成侵权,应认定为一般民事侵权行为。

一般民事侵权行为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构成要件:1、损害事实,指侵权行为人给受害人造成不利后果。

2、违法行为,指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

3、因果关系,指侵权人实施的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上的联系。

4、主观过错,是指当事人通过其实施的侵权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在法律和道德上应受非难的故意和过失状态。

在出现共同饮酒人死亡的情况下,其他共同饮酒人存在过错,造成的损害后果与侵权行为存在因果上的联系,是承担民事责任必备要件之一。

首先,存在恶意劝酒的行为。

如果是非强迫、礼节性劝饮,被敬酒者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不为法律、习惯所禁止,一般不宜界定为侵权行为,而如果强迫性劝酒,故意刁难、刺激等方式恶意劝酒,应当认为其存在主观过错,如造成损害,应当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其次,明知对方酒量有限或发现对方饮酒后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抑或是司机且饮酒后又必须驾车的,劝酒会给共饮者增添现实的危险性,就超出了善意的界限,从而也就具备了侵犯他人的故意或者过失,就可以认定侵权。

再次,共同饮酒人明确表示其不宜饮酒或明确告知患有某些不能饮酒的疾病,在此情况下,造成人身损害的,其他共同饮酒人应当对其劝酒行为承担侵权责任。

但如果劝酒者不知道其潜在的重大疾病,在劝了少量酒的情况下,对方突发疾病死亡,此时劝酒者无需承担过错责任。

第四,如果共同饮酒人是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他共同饮酒人存在劝酒的行为,造成损害的,应当对其劝酒行为承担侵权责任。

总之,共同饮酒人存在主观过错,是其承担侵权责任的最重要依据。

当事人的民事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追究当事人民事侵权责任的客观根据之一。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问题,是法学家长期研究而至今仍颇有争议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远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地加以解决。

在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案例中,在实务中通常是以法医学检验报告来判定共同饮酒人与饮酒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

根据法医理化检验,在饮酒者静血脉乙醇含量达到3.5MG/ML情况下,已达到致死量,即可能因醉酒猝死。

饮酒者静血脉乙醇含量未达到3.5MG/ML,一般属于轻度或重度乙醇中毒,因乙醇中毒后其他原因导致死亡的案件最多,各方当事人对此类案件的看法、态度不尽相同,赔偿义务人无不感到非常冤枉。

笔者认为,共同饮酒与酒后死亡可以根据以下几种情况客观地认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一、饮酒者饮酒达到致死量,极易引起死亡的后果,即饮酒和死亡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饮酒者饮酒未达到致死量,即乙醇轻度或重度中毒,实务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乙醇中毒诱发自身潜在疾病突发死亡。

通常不饮酒的情况下,自身潜在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并不易诱发致死,在乙醇因素的介入结合下,共同造成死亡的损害产生,笔者认为在这种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乙醇中毒是死亡事实的原因力之一。

(2)乙醇中毒后自身潜在疾病突发死亡,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暴病而亡”的疾病当中,主要有冠心病引发突发心肌梗塞、脑出血、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癫痫病等其他疾病。

由于现代人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心脑血管疾病等身体潜在疾病已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

死亡本是不能抗拒的自然事件。

个人因某种病急性发作死亡,属于正常死亡,不属于法律问题。

但饮酒者“暴病而亡”,死亡者家属主观上就认定死亡与饮酒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其他共同饮酒的人理所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死者家属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的情况下,武断地认定其他饮酒人构成侵权。

笔者认为,应根据尸体病理检验结论,在存在上述突发性致死疾病下,如果鉴定结论并未认定乙醇中毒是导致死亡的特定因素,应认定乙醇中毒不是死亡事实的原因,即不存在相当的因果关系,亦不承担过错责任。

二、其他饮酒人在构成民事侵权的情况下,是否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的认定责任的准则,在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中处于主导和统帅地位。

过错推定原则是指在某些侵权行为的构成中,法律推定行为人实施该行为时存在过错,行为人可以通过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来获得免责,也就是举证责任倒置。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均没有过错且不适用其他归责原则的情形下,法律规定以公平价值对责任进行分配的原则。

过错推定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是过错责任的补充,而无过错责任仅是特例。

笔者认为,共同饮酒引起的民事侵权行为,需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即以其他共同饮酒人在饮酒过程中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为一般根据和标准,这时还需以饮酒行为和死亡的事实具有民事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为条件。

在特定的情况下,公平责任原则可以适用,即指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而法律又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根据当事人双方的财产状况和其它情况,由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实务中出现过这样一种情况:一位“酒友”只劝另一位“酒友”饮用了少量的酒,结果却诱发了对方疾病甚至死亡后果的发生,而劝酒者先前不知其病情,被劝酒者也认为少量饮酒不会发生危险,这种情况下,根据公平责任,可酌情判令劝酒者适当承担补偿责任。

另外,在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情况下,在实务中还应注意“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

因为凡是相聚一起饮酒谈心的人,都是关系不错的亲邻、朋友或同事,双方相互敬酒、照顾,不仅是道德上的安全保护义务,也是法定的义务,笔者认为,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考虑到我国的风俗人情,为社会和谐考虑,应以调解为先,不能生硬判决使当事人双方因此而失去亲情、友情。

三、其他共同饮酒人构成侵权的情况下,如何分担民事责任我国法律没有对其他共同饮酒人构成侵权的民事责任做具体规定,主要靠法官根据具体案情的情节自由裁量。

在实践中如何分配这项责任,笔者认为,首先共同饮酒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情况下仅对他人因共同喝酒而引发的损害后果承担次要责任。

喝酒是一项人为产生危险性的行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喝酒之前应当预见到这一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有责任控制喝酒行为,防止自身的人身、财产受到损害,而其他人的注意义务仅是补充性质的。

如果本人对自己的安全义务都不加以注意,就没有理由要求别人负担更高的注意义务。

所以,如果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喝酒行为不加以控制,就会给社会和自身增加风险,应对因喝酒而引发的后果负主要责任。

但是在灌酒导致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由于灌酒者明知过量饮酒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仍然积极实施这种行为,因此造成他人损害的,可认定存在直接故意,灌酒者应当承担主要的民事赔偿责任。

其次,共同饮酒人是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他共同饮酒人存在恶意劝酒行为,造成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死亡的,其他共同饮酒人应承担主要民事责任。

对于其他共同饮酒人未尽到特定情况的注意义务,可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两人以上没有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公平、合理确定当事人的民事责任。

若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可以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