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支原体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
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
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
繁殖方式及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十七章感染性疾病诺氟沙星(氟哌酸)答案:假如该病人用药周后,热逐渐下降,家属
第十七章感染性疾病A1型题1.鉴别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和脊髓灰质炎,最重要的体征为A.肌张力减低B.肌肉萎缩C.腱反射消失D.病理征阴性E.感觉异常答案:E[解析] 二者均可存在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征,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但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存在感觉异常,如疼痛、麻木或其他异常感觉,体检时可发现手套、袜套样分布的感觉障碍。
2.哪项符合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的典型脑脊液改变A.细胞数正常,蛋白增加,糖降低B.细胞数增高,蛋白正常,糖正常C.细胞数增加,蛋白增加,糖正常D.细胞数增高,蛋白正常,糖降低E.细胞数正常,蛋白增加,糖正常答案:E[解析] 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典型脑脊液改变为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即细胞数正常,蛋白增高,糖正常。
3.接触流行性腮腺炎儿童后,应A.立即检疫3周B.不须检疫C.可用丙种球蛋白预防D.立即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E.检疫至腮腺肿大答案:A[解析] 流行性腮腺炎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隔离至腮腺肿大消退或发病后10d,接触者应立即检疫3周。
4.患儿2岁。
咳嗽10d,近3d咳嗽加剧,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回声,以夜间为甚。
体检:体温正常,咽红,舌系带溃疡,两肺呼吸音粗。
X线胸片显示间质改变。
外周血白细胞16.0×109/L,中性粒细胞20%,淋巴细胞80%。
下列诊断中应首先怀疑A.支气管炎B.流感嗜血杆菌肺炎C.腺病毒肺炎D.百日咳E.支原体肺炎答案:D[解析] 百日咳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病程1周后进入痉咳期,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阵咳终末伴有鸡鸣样吸气声,昼轻夜重,舌系带与门齿之间摩擦产生溃疡。
外周血象总数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应选择D。
5.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型菌痢的主要区别在于A.皮肤瘀点瘀斑B.意识障碍C.发病季节D.脑膜刺激征E.脑脊液变化答案:E6.5岁患儿因头痛伴呕吐2d收治入院。
体检:神清,颈部略有阻抗,心肺无异常。
名词解释
7.潜伏性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增殖,感染急性发作而出现症状。急性发作期可以检测出病毒。
8.慢发病毒感染或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长,经数年或数十年后,一旦症状出现多为亚急性、进行性并导致死亡。
4.专性寄生:必须寄生,否则不能成活的寄生虫。
5.兼性寄生:即可营自身生活又可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
6.偶然寄生虫:因偶然情况进入机体内的寄生虫,或附着于非正长宿主的寄生虫称偶然寄生虫,但他不能长期寄生在非正常宿主体类。
7.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某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时,这些寄生虫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强,称为····
4. 异养菌:腐生菌和寄生菌。以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
5.细菌的生化反应:通过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借以区别和鉴定细菌的种类。与此有关的试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
6.热原质: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称为热原质。
3.垂直传播:存在母体的病原体通过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
4.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机体感染病毒后,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类型。不引起临床症状的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出现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5.急性病毒感染:机体感染病毒后,潜伏期短、发病急、数日或数周即恢复,机体内往往不再有病毒,如流行性感冒和甲型肝炎等。
2. 质粒: 存在于细菌胞质中的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 DNA,决定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如有无菌毛、细菌素、毒素和耐药性。
兽医微生物学重难点 -(二)细菌学各论
兽医微生物学各章重难点第二篇细菌学各论第7章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属与链球菌属是最具代表性的革兰阳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致动物乳腺炎等疾病,α溶血素、凝固酶、耐热核酸酶等均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
它的SPA特殊结构不仅具有抗吞噬活性,而且被广泛用于免疫学诊断。
链球菌属的若干成员与乳腺炎、败血症等有关,根据多糖抗原及溶血特性可将其分类;其胞壁的M蛋白等结构及产生的溶血素毒素等与致病性有关。
猪链球菌2型不仅对猪有较强的致病性,也是人类的机会致病菌。
形态观察对这两属细菌的鉴定有重要意义,溶血作用往往需作CAMP试验强化,有时还需接种动物以证实其致病性。
肠球菌属原先归于链球菌属,近年来发现某些成员对动物有致病性。
第8章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科广泛分布,具有重要致病意义。
埃希菌属的血清型、肠毒素、志贺毒素与菌毛粘附素等毒力因子、毒力岛以及致病机理等在革兰阴性菌中具有代表性,有关研究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沙门菌属中最常见的为肠道沙门菌,其血清型繁多,抗原结构有独特的表述形式,致病类型亦有专嗜、偏嗜与泛嗜的差异。
肠杆菌科的检验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检验手段主要是依据生化特性、血清学试验、PCR等。
有常规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可用于免疫预防。
耶尔森菌属中的鼠疫、假结核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三种是重要的病原菌。
克雷伯菌属及变形杆菌属的某些成员有一定致病性,迟缓爱德华菌是人及水生动物等共患的病原菌,值得重视。
第9章弧菌科(Vibrionaceae)弧菌属成员众多,其中副溶血弧菌及鳗弧菌具有代表性。
副溶血弧菌常污染海产品导致人类食物中毒,具有公共卫生意义。
鳗弧菌等弧菌是海水养殖鱼类的致病菌。
气单胞菌可分为运动性与非运动性两大类,前者分布广泛,是较常见的致病菌,主要引致淡水养殖鱼类败血症及人类腹泻等,最常见的为嗜水气单胞菌,目前分为三个亚种,其致病株具有胞外蛋白酶、溶血毒素、S蛋白等毒力因子。
非运动性气单胞菌的代表为杀鲑气单胞菌,是冷水鱼的重要致病菌之一。
支原体
生理生化反应:洋地黄苷、尿酶及葡萄糖、精氨酸
分解试验。缩小选用抗血清的范围,种的鉴定必须用血 清学方法最后确定,这与细菌鉴定到种只需作生理生化 测定不同。
血清学检查 :生长抑制试验、代谢抑制试验等
第2节 猪肺炎支原体
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喘气病)的病原。形态多样, 大小不等,以环形为主。兼性厌氧,营养要求高, 菌落不呈“荷包蛋状”
立克次体(Rickettsia)
立克次体是一类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专性细胞内寄生。在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等特 性上与细菌相似,而在生长要求上又酷似病毒。此类 微生物引起人和动物立克次体病(如Q热、斑疹伤寒、 恙虫病等)。可经气溶胶传染,是潜在的生物武器。 为纪念Howard Taylor Ricketts而命名。
培养特性: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通常
用鸡胚或细胞培养。鸡胚为卵黄囊接种。
抗原相的变异:一种宿主依赖性的变异现象,
实质是菌体脂多糖(LPS)的抗原性变异。I相 菌株具高度感染性,表面复杂碳水化合物阻断了 抗体与菌株表面蛋白的结合。
I相菌株经鸡胚或细胞培养可变为II相菌株,其表 面蛋白暴露可被抗体结合,毒力减弱。
以哺乳仔猪和幼猪最为易感,表现为咳嗽和气喘, 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存在于病猪肺的细支气管和 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和纤毛,经呼吸道传播,通常 由病猪传给低日龄易感猪,也可经风力传播数公里 之遥。
鸡毒支原体
主要感染鸡和火鸡,引起慢性呼吸道病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CRD)。 病原体存在于病鸡和带菌鸡的呼吸道、卵巢、 输卵管和精液中,可通过垂直传递或交配将病 传遍整个鸡群,鸡群一旦染病难以彻底根除。
支原体的抗原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类 脂组成。可用相应抗血清做生长抑制试 验、代谢抑制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及 ELISA等进行鉴定和分型。
第17章超敏反应
3.靶细胞损伤机制
(1)激活补体
IgG、IgM与膜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 补体→介导溶细胞效应
(2)调理促吞噬作用: Fc调理和/或C3b调理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之红细胞被溶解的主 要机制
(3)ADCC:IgG + NK/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Fc调理
C3b调理
二、常见疾病举例
1. 输血反应----ABO血型不合
2. 新生儿溶血症
发生于母胎之间的血型不合: Rh血型不合; ABO血型不合(较轻)
Rh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症发生机制
输血(Rh+) 流产(Rh+)
剌激 母亲(Rh-) 产生 抗Rh+ (IgG)
正常分娩(Rh+)
通过胎盘
胎儿体内发生溶血
第二胎(Rh+)
死胎、流产等
预防措施:可在分娩后给母体注射抗Rh抗体消除进入母体 的Rh+红细胞,防止母体致敏或产生抗Rh+ (IgG)。
(三) 常见疾病举例
1. 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过敏(机制) (2)血清过敏性休克,如马血清
2. 呼吸道过敏反应 3. 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花粉症、枯草热)
过敏性胃肠炎
4. 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荨麻疹
划痕症
湿疹
蜂毒过敏
(五) 防治原则
1.变应原检测:避免接触变应原
2.脱敏疗法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分期分批脱敏
对抗毒素过敏者,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min)连续 多次注射。消耗完体内的致敏细胞,使机体处于脱过敏状 态(暂时的,只能维持1-2周)。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
第17章支原体支原体(m y c o p l a s m 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0.45μm滤菌器;但呈二分裂繁殖,含D N A与R N A。
支原体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过去曾称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 l e u r o p n e u m o n i a-l i k e o r g a n i s m,P P L O),由于它们能形成有分枝的长丝,故称之为支原体。
第一节概述支原体因其没有细胞壁故归属于柔膜体纲(M o l l i c u t e)的支原体目(M y c o p l a s m a t a l e s)。
下分3个科:✶支原体科(M y c o p l a s m a t a c e a e);✷无胆甾原体科(A c h o l e p l a s m a-t a c e a e),生长时不需要外源性胆固醇;✹螺原体科(S p i r o p l a s m a t a c e a e),生长至一定阶段呈螺形。
在支原体科中又分支原体(M y c o p l a s m a)和脲原体(U r e a p l a m a)2个属。
支原体属现知有64个种,而脲原体属仅2个种。
其中对人致病的主要为肺炎支原体(M.p n e u m o n i a e)、人型支原体(M.h o m i n i s)、生殖器支原体(M.g e n i t a l i u m)、穿透支原体(M.p e n e t r a u s)和溶脲脲原体(U.u r e a l y t i c u m)。
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支原体是原核细胞生物中最小的,大小一般在0.2~0.3μm,很少超过1.0μm。
最外层是细胞膜,由蛋白质与脂质组成的三层结构。
内、外二层主要是蛋白质,中间层为脂质。
在脂质中固醇约占36%。
凡能作用于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皂素、毛地黄苷等能引起支原体细胞膜的破坏而死亡。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七章 支原体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七章支原体第十七章支原体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0.45?m滤菌器;但呈二分裂繁殖,含DNA与RNA。
支原体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过去曾称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ropneumonia-likeo rganism,PPLO),由于它们能形成有分枝的长丝,故称之为支原体。
第一节概述支原体因其没有细胞壁故归属于柔膜体纲(Mollicute)的支原体目(Mycoplasmatal es)。
下分3个科:?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无胆甾原体科(Acholeplasma-t aceae),生长时不需要外源性胆固醇;?螺原体科(Spiroplasmataceae),生长至一定阶段呈螺形。
在支原体科中又分支原体(Mycoplasma)和脲原体(Ureaplama)2个属。
支原体属现知有64个种,而脲原体属仅2个种。
其中对人致病的主要为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人型支原体(M.hominis)、生殖器支原体(M.genitalium)、穿透支原体(M.penetraus)和溶脲脲原体(U.urealyticum)。
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支原体是原核细胞生物中最小的,大小一般在0.2~0.3?m,很少超过1.0? m。
最外层是细胞膜,由蛋白质与脂质组成的三层结构。
内、外二层主要是蛋白质,中间层为脂质。
在脂质中固醇约占36%。
凡能作用于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皂素、毛地黄苷等能引起支原体细胞膜的破坏而死亡。
有的支原体在细胞膜外还有一层由多聚糖构成的荚膜,有毒性,是支原体的一种致病因素。
支原体以二分裂繁殖为主,也见出芽、分枝或由球体延伸成长丝,然后分节段成为许多球状或短杆状的颗粒。
有的支原体有一种特殊的顶端结构,能使支原体粘附在宿主上皮细胞表面。
这与支原体在粘膜上的定植和致病有关。
支原体(精)
(Mycoplasma)
支原体又叫霉形体,属柔 膜体纲,是一类无细胞壁 的细菌,具有多形性,能 通过细菌滤器。是目前已
知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
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
特点:
(1)无细胞壁,细胞柔软,多形性,能通过细菌滤器 (多形性、可塑性、滤过性) (2)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形成“煎荷包蛋状”菌 落
大而疏松,繁殖型,
无细胞壁,不具感染性。
衣原体的发育周期
包涵体(inclusion):是衣原体在细胞空泡内繁殖过
程中所形成的集团形态,内含无数子代元体和正在分裂
的网状体。
二、分类
衣原体属 亲衣原体属 沙眼衣原体:人的沙眼 肺炎亲衣原体:人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鹦鹉热亲衣原体:畜禽肺炎、关节炎、流产,也
与原菌有关,常可以回复 一般不需甾醇 大多需要高渗培养 菌落稍大
0.5-1.0mm
菌落生长于基质表面, 易于刮除,较暗、不透明 有一定混浊度 不敏感
•菌落中心深埋于培养基中
不易刮除,光亮、透明
•液体培养混浊度低 •对洋地黄皂苷敏感
四、生理生化特性
根据对糖类分解利用能力不同,分为两 群:
一群能分解葡萄糖及其他多种糖类产酸 不产气,称发酵型。 另一群不分解糖,称非发酵型,但能利 用精氨酸作为碳源和能量来源。
2.血清学试验
采集急性期及康复期的动物血清,用已知Ag作
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等。
衣原体(Chlamydia)
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 型微生物,具有滤过性。介于立克次体和 病毒之间,可引起人和家畜的衣原体病。
一、生物学特点
1.革兰氏阴性,圆形或椭圆形
小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泼尼松联合治疗成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的
• 临床研究 •123肺炎支原体为较常见获得性肺炎类型,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上升以及混合感染因素,该疾病往往迁延不愈而发展为难治性病症,咳痰、咳嗽、发热易反复,难以根治[1]。
本研究观察了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小剂量)联合泼尼松模式的临床治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在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者共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
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7∶21;年龄38~59岁,平均年龄(51.27±3.16)岁;病程3~14 d ,平均病程(8.21±1.33)d 。
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8∶20;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52.09±3.24)岁;病程3~15 d ,平均病程(8.35±1.26)d 。
组间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 >0.05)。
纳入标准:均优于明显发热伴剧烈咳嗽入院诊断,肺部可闻及明显啰音[2]。
在我院实施实验室检查显示肺炎支原体抗体为阳性。
患者均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临床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仍未见明显好转[3]。
剔除标准:全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类疾病者。
1.2 方法:两组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抗炎治疗,包含镇静、吸氧、雾化排痰、退热、吸痰、平喘、止咳等,必要时给予保肝治疗及营养心肌治疗。
按照每日10 mg/kg 剂量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连续用药4 d 后停药3 d ;按照每日10 mg/kg 剂量应用阿奇霉素干混悬液行序贯疗法,连续治疗3 d 后停药4 d 。
如此治疗连续1个月后观察身体炎性情况及症状控制效果,若未达满意程度则联用头孢类抗生素。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小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泼尼松联合治疗。
按照每日1~2 mg/kg 剂量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连续给药3 d 后改为按照每日1~2 mg/kg 剂量口服醋酸泼尼松片,连续用药7~10 d 。
1.3 观察指标:从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血沉三方面评估患者身体炎性情况[4];从肺部啰音、体温异常、咳嗽咳痰好转速度及总住院时间几方面判定支原体肺炎控制速度及效果。
小剂量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表1两组疗效[n(%)]2.2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分析:治疗前,两组PaCO2、PaO2和pH 值差异不明显(P>0.05)。
治疗后,研究组的PaCO2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aO2和pH值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明显(P<0.05)。
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分析(x±s)注:*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2.3不良反应: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口干和皮疹各1例)略低于对照组的7.50%(恶心、皮疹、头痛各1例),差异不明显(P>0.05)。
3讨论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由肺炎支原体、细菌、病毒等引发的临床常见、多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病情严重程度与免疫力降低、炎性反应增强等因素相关,主要表现出气急、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当处于急性发作期时,上述症状更加明显,且伴发其他肺部或支气管并发症,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以消除炎性反应和改善呼吸为主,对症治疗包括化痰、止咳、镇静等。
但临床实践显示,常规西医干预仅可缓解部分症状,疗效有限。
根据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症候特点,可将其归为“喘证”“咳嗽”范畴,发病机制在于痰湿内阻、肺久郁失宣,治疗方向在于解肺郁闭、温化痰饮[6]。
肺力咳胶囊是由黄芩、百部、前胡、梧桐根、红花龙胆等成分组成的中成药,不仅能止咳平喘、祛痰顺气,而且具有抗病毒、抗菌、增强免疫力和肺功能的作用。
本文中,联合治疗临床总有效率(92.50%)高,不良反应少,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各项体征恢复良好,病灶吸收良好,且治疗安全性高。
此外,联合治疗治疗后的PaCO2、PaO2和pH值等血气指标改善显著。
肺力咳胶囊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解除支气管痉挛,消除呼吸道黏膜充血。
总之,应用肺力咳胶囊和莫西沙星联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疗效明显提高,血气指标显著改善,不良反应减少。
参考文献[1]徐达,谌晓莉,肖庆龄,等.朱启勇教授诊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6):1495-1496. [2]田亚楠.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9,16(3):30-31.[3]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30-44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52-53.[5]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6]白云苹,李建生.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慢性支气管炎常见证候方药规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5):3666-3671.支原体肺炎作为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肺炎支原体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源为患者及携带者,研究表明[1],3~ 12岁的儿童是罹患该病的主要群体,肺炎支原体肺炎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平均3~5年流行一次。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
医学微生物学
配套光盘 主 制 编 李 凡 徐志凯 作 丁天兵
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目
绪论
细菌学 病毒学 真菌学
录
细菌学
第01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
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
细菌学
第17章 其他细菌
第18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第19章 支原体
第20章 立克次体
第21章 衣原体 第22章 螺旋体
病毒学
第23章 病毒基本性状
第24章 病毒感染和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第27章 肠道病毒
第02章 细菌的生理
第03章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第04章 噬菌体 第0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第06章 细菌耐药性 第0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0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学
第09章 球菌
第10章 肠杆菌科
第11章 弧菌14章 分枝杆菌属 第15章 嗜血杆菌属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29章 肝炎病毒 第30章 虫媒病毒
病毒学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第32章 疱疹病毒 第33章 反转录病毒
第34章 其他病毒
第35章 朊粒
真菌学
第36章 真菌学总论
第37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丁天兵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01章细菌的形态结构第02章细菌的生理第03章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第04章噬菌体第05章细菌的遗传变异第06章细菌耐药性第0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0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第09章球菌第10章肠杆菌科第11章弧菌第12章螺杆菌属第13章厌氧性细菌第14章分枝杆菌属第15章嗜血杆菌属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第17章其他细菌第18章放线菌与诺卡菌第19章支原体第20章立克次体第21章衣原体第22章螺旋体第23章病毒基本性状第24章病毒感染和免疫第25章病毒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第26章呼吸道病毒第27章肠道病毒第28章急性胃肠炎病毒第29章肝炎病毒第30章虫媒病毒第31章出血热病毒第32章疱疹病毒第33章反转录病毒第34章其他病毒第35章第36章真菌学总论第37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第17章合成抗菌药
R'= CHCO2H
( CH 2)2C O2H
OH N
N
H2N
N
N
H
NH2
CONHR'
辅酶F (细菌DNA合成必需)
5. 抗菌增效剂
在研究一系列2,4-二氨基嘧
NH2
啶类化合物时,发现了甲氧
N
OCH3
苄啶(TMP)对革兰氏阳性 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广泛 H2N 抑制作用,对二氢叶酸还原
N
OCH3
SO2NH2
O
0.69nm 磺胺类 药物
O
H
0.23nm
CH
N
O
H
0.67nm 对 氨基 苯甲酸
磺胺甲噁唑
O
O ON
CH3
S
N H
H2N
磺胺甲噁唑 (Sulfamethoxazole,SMZ)
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半衰期约11小时,多与 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合 用,将磺胺甲噁唑和甲 氧苄啶按5:1比例配伍, 这种复方制剂被称为复 方新诺明,其抗菌作用 可增强数倍至数十倍, 应用范围也扩大。
方法二:
二、喹诺酮类抗菌药
(Antimicrobial Quinolone Agents)
喹诺酮类(quinolones) 抗菌药物是一大类具 有1,4-二氢-4-氧代喹啉-3-羧酸结构的化合物。
这一类药物也可称为吡酮酸类药物。
1. 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 按化学结构分类,喹诺酮类抗菌药可分为四类 :
NN N
F O
依诺沙星
COOH
诺氟沙星的结构修饰(2):
在诺氟沙星的分子中的哌嗪环引入甲基和在8 位引入氟原子得到氟罗沙星和 洛美沙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章支原体
支原体(mycoplasma)是目前已知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因能形成有分枝的长丝,故称支原体。
特点:因缺乏细胞壁,呈高度的多形性,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滤菌器;以二分裂繁殖为主,含DNA与RNA两种核酸。
支原体过去曾称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ropneumonia-like organism,PPLO),1967年正式定为支原体。
支原体的种类较多,在自然界的分布广泛,并各有特定的宿主,包括人、家畜、家禽及实验动物。
实验室用于组织培养的材料,常易被支原体污染给工作带来地定困难。
第一节概述
支原体因其没有细胞壁故归属于柔膜体纲(Mollicute)的支原体目(Mycoplasmatales)3个科:
①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在支原体科中又分支原体(Mycoplasma)和脲原体(Ureaplama)2个属。
支原体属现知有64个种,而脲原体属仅2个种。
其中对人致病的主要为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穿透支原体和溶脲脲原体。
②无胆甾原体科(Acholeplasma-taceae),生长时不需要外源性胆固醇。
③螺原体科(Spiroplasmataceae),生长至一定阶段呈螺形。
一、生物学性状体
(一)形态与结构
1.形态与大小:支原体的大小为~,可通过
滤菌器,常给细胞培养工作带来污染的麻烦。
无细胞壁,不能维持固定的形态而呈现多形
性,呈球形、球杆形、长丝状及分支状等。
图17-1
2.革兰氏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故常用Giemsa染色法将其染成淡紫色。
3.结构:支原体的细胞膜由三层结构组成,其中内、外层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中层为脂质。
脂质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对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作用。
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皂素等)均可引起支原体膜的破坏而使支原体死亡。
有的支原体在细胞膜外还有一层由多聚糖构
成的荚膜,有毒性,是支原体的一种致病因素。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顶端结构,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
4.基因组为一环状以双链DNA,分子量小(仅有大肠杆菌的五分之一),合成与代谢很有限。
(二)培养特性
1.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除基础营养物质外还需加入10~20%人或动物血清以提供支原体所需的胆固醇。
最适~之间,低于则死亡,但解脲脲原体最适~,因在培养时溶脲脲原体分解尿素产氨,可使培养基pH升高。
当培养基指示剂变色即需移种。
否则将迅速死亡。
2.大多数兼性厌氧,仅个别菌株专性厌氧。
有些菌株在初分离时加入5%CO2生长更好。
3.生长缓慢,在琼脂含量较少的固体培养基上孵育
2~3天出现典型的“荷包蛋样”菌落:圆形(直径:肺炎
支原体100~150µm,溶脲脲原体10~40 µm),核心
部分较厚,向下长入培养基,周边为一层薄的透明颗粒
区(图17-2)。
此外,支原体还能在图17-2
鸡胚绒毛尿囊膜或培养细胞中生长。
4.繁殖方式多样,主要为二分裂繁殖,还有分枝、出芽等方式,由于支原体分裂和其DNA复制不同步,可形成多核长丝体。
(三)生化反应
一般能分解葡萄糖的支原体则不能利用精氨酸,能利用精氨酸的则不能分解葡萄糖,据此可将支原体分为两类(见表17-1)。
溶脲脲原体不能利用葡萄糖或精氨酸,但可利用尿素作能源。
表17-1 人类支原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名称需要胆固醇分解葡萄糖分解精氨酸吸附红细胞
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穿透支原体溶脲脲原体+
+
+
+
-
+
-
-
+
-
-
+
-
-
-
+
-
-
+
-
(四)抗原结构:支原体细胞膜上的抗原结构由蛋白质和糖脂组成。
各种支原体均有其特有的抗原结构,交叉较少,在鉴定支原体时有重要意义。
补体结合试验取决于抗原的糖脂部分,ELISA试验取决于抗原的蛋白质部分。
支原体的血清抗体可用作生长抑制试验(growth inhibition test,GIT)和代谢抑制试验(metabolic inhibition test,MIT)。
应用这两种方法还可将某些支原体分成若干血清型,如溶脲脲原体可分为16型。
试验:操作步骤与药敏试验的纸片法相似,将沾有特异性抗血清纸片贴于划有支原体的琼脂平板表面,若两者相应则纸片周围生长的菌落受到抑制。
试验:将支原体接种在一个含有血清与酚红的葡萄糖培养基中,若抗体与支原体相应,则支原体的生成、代谢受到抑制,酚红不变色。
(五)抵抗力
1.支原体因无细胞壁对理化因素的影响比细菌敏感,容易被消毒剂灭活,对重金属盐、石炭酸、来苏尔和一些表面活性剂较细菌敏感,但对醋酸铊、结晶紫的抵抗力大于细菌。
2.支原体对热的抵抗力与细菌相似。
3.对环境渗透压敏感,渗透压的突变可致细胞破裂。
4.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不敏感,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红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及氯霉素等敏感。
二、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
L型细菌是在抗生素、溶菌酶等作用下变成的一种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其许多特性与支原体相似,在鉴定时很有必要将二者区别开来(见表)。
表19-2 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
支原体L型细菌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绝大多数生长需胆固醇
在一般培养基中稳定
在遗传上与细菌无关,且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也不能变成细菌
菌落较小,~自然界很少存在
生长不一定需要胆固醇
大多需高渗培养
在遗传上与原菌相关,并可在诱导因素去除后回复为原菌
菌落稍大,~
三、主要病原性支原体(一)肺炎支原体()
1.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2.易感人群:发病率以青少年最高
3.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在秋冬时节。
4.潜伏期:2~3周
5.所致疾病:肺炎支原体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2左右。
支原体肺炎的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临床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无症状,若有也只是头痛、咽痛、发热、咳嗽等一般的呼吸道症状,但也有个别死亡报道。
(二)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
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主要有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支原体,现已被列为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
在非淋菌性尿道炎(NGU)中,感染率仅次于衣原体。
1.溶脲脲原体:又称T株支原体(Tinystrain)。
通常寄居在人的泌尿生殖道粘膜,引起非细菌性尿道炎,也能引起盆腔等部位的感染。
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致流产、早产、死胎;在分娩时感染新生儿,可引起呼吸道感染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还可引起妇女不孕。
溶脲脲原体引起不的原因:
(1)吸附于精子表面,阻止精子的运动。
(2)产生神经氨酸样物质干扰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3)与精子有共同抗原成分,对精子可造成免疫损伤。
溶脲脲原体的分离可用加尿素和酚红的含血清支原体肉汤。
肉汤中可加青霉素抑制杂菌的生长。
溶脲脲原体具有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氨,使酚红变红。
在固体培养基上用低倍镜观察,可见有微小的荷包蛋样菌落或颗粒样菌落生长。
免疫斑点试验。
2.人型支原体():能引起渗出性咽炎及尿道炎,也与卵巢脓肿、产褥热等有关。
3.生殖支原体: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
4.发酵支原体: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
也与某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有关。
5.口腔支原体与唾液支原体:寄居在人的口咽部,均为正常菌群。
(三)穿透支原体
穿透支原体是1990年首次从1例HIV阳性艾滋病患者尿中分离出的一种新支原体,形态为杆状或长瓶状。
四、实验室诊断
(一)分离培养与鉴定:
加10%~20%马或小牛血清于基础培养基中。
初次分离培养生长缓慢,菌落呈典型的油煎蛋样。
治疗用红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等高度敏感的抗生素。
分离的支原体经形态、生化反应作初步鉴定,进一步经生长抑制试验(GIT)与代谢抑制试验(GIT)确定。
(一)抗体的检测:补体结合试验或放射免疫技术等。
(二)凝集试验及株链菌凝集试验。
(四)DNA探针
(五)PCR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