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 例2:在ΔABC中,cos A = ,tan B = 2, 5 求tan(2 A + 2 B)的值.
变式训练:你会求tan2C的值吗? 注意:在三角形的背景下研究问题, 要注意隐含条件的运用.如 0<A<π,A+B+C=π等.
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二倍角的正弦、余弦 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 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
一、教学目标 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 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 过程,掌握其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 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教学难点: 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
一.复习和角与差角公式: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 cosαsinβ tan tan tan( ) 1 tan tan tan tan tan( ) 1 tan tan
倍 角 公 式
2 tan tan 2 2 1 tan
(T2α)
说明:这里的“倍角”专指“二倍角”,遇 到“三倍角”等名词时,“三”字等不可省去.
5 π π 例1:已知sin2α= , <α< , 13 4 2 求sin4α,cos4α,tan4α的值.
说明:要对“倍”的相对性有一定的 认识.“倍”是描述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2α 是α的二倍,4α是2α的二倍,α是α/2的二 倍,α/2是α/4的二倍等等,这里蕴含着换元 思想.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数学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差角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差角的正弦、正切及和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探究.本节的六个公式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三角恒等变换的基础,对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三角恒等式的证明等问题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倍角公式作铺垫.本节课的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简单应用,难点是公式的记忆和灵活应用.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揭示了公式间的联系,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教学中既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对思维过程表述的准确性、简洁性,又要渗透转化、换元、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三角恒等变换能力所不能忽视的.课时分配本节内容用1课时的时间完成,首先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掌握公式的结构和变形形式.然后,通过例题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探究过程,公式结构及应用.难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记忆和灵活应用.知识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能力点:能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结合诱导公式与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推导出差角、和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育点:经历公式的探究过程,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自主探究点: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探究差角、和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方法. 考试点:灵活使用差角、和角的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变形.易错易混点:使用公式时,学生容易在分析角的范围上出错.拓展点:如何利用差角、和角公式把形如sin cos a x b x +式子化简为形如sin()A x ωϕ+的三角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模式 学案导学一、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差角的余弦公式,请大家首先回顾一下这个公式的形式是怎样的. 生:()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同名积,符号反师:由于公式()cos αβ-只可以用来解决与差角的余弦相关的三角变换问题,因而在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遇到差角的正弦、正切及和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时,公式()cos αβ-就不能直接应用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公式()cos αβ-作进一步拓广,希望得到两角和与差的三角系列公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差角的正弦、正切公式及和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差角余弦公式出发,让学生意识到进一步探究差角、和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意义,是对旧知的扩展,进而引出本节课题,自然流畅.二、探究新知探究一:探究公式()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问题:由公式()C αβ-出发,如何推导公式:()cos ?αβ+=【师生活动】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展开联想:①函数名称的联系;②角的联系,αβ+与αβ-之间的联系.重点指出,要想利用差角的公式得到和角的公式,如果从形式上能将和角变成差角的形式,那就近了一步.生:自主思考,一般得出:①将αβ+转化为()αβ--;②在公式()cos αβ-中,以β-代β. 师生:利用换元的思想推导出()C αβ+,并进一步理解公式间的联系,共同分析对比()C αβ-与()C αβ+两公式的结构形式.()()cos cos cos cos()sin sin()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即()C αβ+:()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同名积,符号反【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探究过程,加深理解公式间的联系,有利于公式的记忆,培养学生换元的数学思想.探究二:探究公式()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问题:在公式()C αβ-与()C αβ+的基础上,怎样推导()sin ?αβ+=与()sin ?αβ-=【师生活动】师:我们的目标是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而我们已经知道了相应的余弦公式,那么,一个自然的想法是什么?就是利用余弦公式求正弦公式.如何把()sin αβ+改写成余弦?生:自主探究,从原有知识结构中提取正弦与余弦的关系,将公式推导出来.()()sin cos cos ()cos()cos sin()sin 2222ππππαβαβαβαβαβ⎡⎤⎡⎤+=-+=--=-+-⎢⎥⎢⎥⎣⎦⎣⎦sin cos cos sin αβαβ=+即()S αβ+:()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异名积,符号同以β-代β得()S αβ-:()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异名积,符号同师生:共同整理推导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应用诱导公式把正弦化为余弦,体会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分析所得公式的结构形式与()C αβ-、()C αβ+的区别.【设计意图】结合旧知,探究新知,既巩固已学知识,又加深理解公式间的联系,同时有利于公式的记忆,培养学生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探究三:探究公式()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m . 问题:怎样用,αβ的正切表示()tan αβ+、()tan αβ-呢?【师生活动】师:由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如何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以和角为例,请自主探究.生:自主探究.一般能从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出发进行探究,教师可作个别指导.但是,多数学生可能只是将和角的正弦、余弦公式代入展开而不去化简.()()()sin sin sin cos cos sin tan tan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αβαβααβααβαβαβ++=→+==+- 师:上述公式是用单角的正、余弦表示和角的正切,那么,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把上面的式子化成只含有tan α、tan β的形式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当cos cos 0αβ≠时,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cos cos αβ,得出和角的正切公式()T αβ+:()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 师:进一步提出引申思考的问题:在上述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角,αβ有什么条件要求吗?除此之外,公式本身还有什么限制吗?生:自主思考,可以得出α、β、αβ+都不等于()2k k Z ππ+∈.师生:指明公式成立的条件,使公式完整.进一步让学生类比思考差角的正切公式的推导,自主得出差角公式,并与和角公式比较,分析结构,帮助记忆.差角的正切公式()T αβ-:()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探究公式的过程,变老师教为学生学,突出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新知,训练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师:依据以上公式的推导过程,请思考差角、和角的6个公式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师生活动】生:自主分析,找出公式间的逻辑关系.师生: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公式之间的紧密逻辑关系,并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设计意图】及时梳理知识,完善知识体系.整体把握公式间的逻辑关系,巩固对公式的理解与掌握,为下一步公式的灵活使用打好基础.三、理解新知公式的结构特点:()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m . ——同名积,符号反()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异名积,符号同()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m . 注意:,,()222k k k k Z πππαβπαπβπ±≠+≠+≠+∈ 【设计意图】准确把握三组公式,为公式的灵活使用打好基础.四、运用新知例1.已知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 ,cos ,tan 444πππααα⎛⎫⎛⎫⎛⎫-+- ⎪ ⎪ ⎪⎝⎭⎝⎭⎝⎭的值. 分析:利用同角的平方关系22sin cos 1αα+=,求cos α,进而求tan α,再代入公式求值即可. 解:由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得4cos 5α===, 所以 3sin 35tan 4cos 45ααα-===- . 于是有43sin sin cos cos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 ⎪ ⎪⎝⎭⎝⎭;43cos cos cos sin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 ⎪ ⎪⎝⎭⎝⎭;3tan tan144tan 7341tan tan 144παπαπα---⎛⎫-===- ⎪⎛⎫⎝⎭++- ⎪⎝⎭. 在本题中sin 4πα⎛⎫- ⎪⎝⎭与 cos 4πα⎛⎫+ ⎪⎝⎭两结果一样,那么,对于任意角α,此等式成立吗?我们能否用第一章的知识证明?变式:如果本例中的条件“α是第四象限角”去掉,结果怎样表述呢?【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发现不同题目解题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变式中对求解过程的表述上会有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巩固练习:(1)已知35sin ,cos 513αβ==-,且α为第一象限角,,2πβπ⎛⎫∈ ⎪⎝⎭.求sin()αβ+和sin()αβ-的值.(2)已知,αβ均为锐角,且4cos 5α=,1tan()3αβ-=,求cos β的值. 答案:(1)3365,6365-; (2. 例2.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sin 72cos 42cos72sin 42-o o o o;(2)cos 20cos70sin 20sin 70-o o o o ; (3)1tan151tan15+-oo. 分析:本题的关键在于观察分析待化简求值的三角式的结构特征,再联想具有此特征的有关公式,经过适当变形,再顺用或逆用公式解决.解:(1)由公式()S αβ-,得:()1sin 72cos 42cos72sin 42sin 7242sin 302-=-==o o o o o o o ; (2)由公式()C αβ+,得:()cos 20cos70sin 20sin 70cos 2070cos900-=+==o o o o o o o ;(3)由公式()T αβ+及tan 451=o,得:()1tan15tan 45tan15tan 4515tan 601tan151tan 45tan15++==+==--o o o o o o o o o . 巩固练习:(1)cos 44sin14sin 44cos14-o o o o;(2)sin(54)cos(36)cos(54)sin(36)x x x x -++-+o o o o ;(3答案:(1)12-. (2)1. (3)1-. 例3.已知3,,4παβπ⎛⎫∈⎪⎝⎭,3sin()5αβ+=-,12sin()413πβ-=,求sin()4πα+的值. 分析:注意到已知角与待求角之间的关系:()()44ππααββ+=+--,从而把待求角转化为已知角的差的形式,再利用差角的正弦公式求解. 解:3,,4παβπ⎛⎫∈ ⎪⎝⎭Q , 3(,2)2παβπ∴+∈,3(,)424πππβ-∈. 3sin()5αβ+=-Q , 4cos()5αβ∴+=. 12sin()413πβ-=Q , 5cos()413πβ∴-=-. sin()sin[()()]sin()cos()cos()sin()4444ππππααββαββαββ∴+=+--=+-++-3541263()()51351365=-⨯-+⨯=.巩固练习:(1)已知sin α=,sin()αβ-=,,αβ均为锐角,求sin β的值.答案:2.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把待求角转化为已知角的和与差的形式的变化技巧.让学生在精析精练中,突破重点、难点,体会公式的灵活应用,从而巩固新知,提高能力.五、课堂小结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主要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1.知识:①()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m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m . 其中,,()222k k k k Z πππαβπαπβπ±≠+≠+≠+∈ 2.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回忆所学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帮助学生记忆公式,梳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六、布置作业1.阅读教材 P128-131;2.书面作业:必做题:P137 习题3.1 A 组7,8,9,10.选做题:(1)已知3cos 45πα⎛⎫-=⎪⎝⎭,512sin 413πβ⎛⎫+=- ⎪⎝⎭,3(,)44ππα∈,(0,)4πβ∈,求()sin αβ+的值.(2)已知sin α=,sin()αβ-=,αβ均为锐角,求αβ+的值.3.课外思考:化简:(1)1cos 2x x ;(2)sin cos x x -;(3x x ; (4)sin cos a x b x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1,2,是引导学生先复习,准确掌握6个公式后,再做作业.书面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训练学生使用差角、和角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公式的应用中,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课外思考题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利用差角、和角公式把形如sin cos a x b x +的式子化简为形如sin()A x ωϕ+的三角式.七、教后反思1.本教案的亮点:从学生熟悉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出发,以旧引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结构自然顺畅.例题与习题设计恰当,突出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三组公式),主要选择基础题目,并安排了适当量的随堂练习,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及时巩固新知.2.本节课公式较多,公式的推导、记忆与应用,都用时较多,各校学生基础不同,建议教师对巩固练习题目灵活掌握,但一定要在公式的推导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3.本节课的弱项:本节课容量较大,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不易照顾到对公式的全面应用,有关公式的灵活、变形使用还有待于在后续课堂上加强.八、板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教案

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教案授课教师:肇庆高新区大旺中学 XXX教材:人教A版必修4第三章教学目标:1、能以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C(α-β) 、C(α+β)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S(α-β) 、S(α+β) 、T(α-β) 、T(α+β),并能找到公式之间的逻辑联系。

2、熟悉各公式的结构特征,找出熟记公式的方法,能应用公式进行三角恒等变换。

3、通过公式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变换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换元思想与代换思想。

4、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发散性,答题中表述的规范性、条理性和完整性。

教学重点:1、以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2、将公式熟练的应用到三角恒等变换中。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在应用中的注意细节:角度范围的确定,三角函数值的确定,公式的逆用。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公式的发现、推导和应用,对学生探究的结果、及公式应用的成果展示做合理的评价。

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学生用小黑板展示小组的探究成果。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温故知新复习引入1、===完成填空,并说出答案。

===2、C(α-β) = C(α+β) =由C(α-β)推导出C(α+β)的详细过程:3、求值:==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构建新知公式的探究及理解问题1、sin75o的值如何求?问题2、若将75o分解成45o+30o,即sin(45o+30o)该如何求值?由此引出对公式的探究。

探究一:=?问题3、正余弦之间如何转化,可否利用和角的余弦公式来推导此公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sin75o=cos15o,再用差角的余弦公式展开求值。

诱导公式五(或六)可实现正余弦互化,转化后再利用和角的余弦公式来推导。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公式,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2、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公式的应用及ααcos sin b a +类型的变换。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运用;2.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三、教学设想:(一)复习式导入:(1)基本公式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βαβαβαs i n s i n c o s c o s )c o s (-=+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2)练习:教材P132面第6题。

思考:怎样求ααcos sin b a +类型?(二)新课讲授例1x x解:此题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不相象,但我们能否发现规律呢?)()1cos sin 30cos cos30sin 22sin 302x x x x x x x ⎫-==-=-⎪⎪⎭思考:=12和的.归纳:b a b a b a =++=+ϕϕαααtan )sin(cos sin 22 例2、已知:函数R x x x x f ∈-=,cos 32sin 2)(求)(x f 的最值。

(2)求)(x f 的周期、单调性。

例3.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內角,向量)3,1(-=m ,)sin ,(cos A A n = ,且1=∙n m ,求角A 。

(2)若3sin cos cos sin 2122-=-∙+B B B B ,求tanC 的值。

练习:(1)教材P132面7题(2)在△ABC 中,B A B A cos cos sin sin ,则△ABC 为( )A .直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2) 的值为12sin 12cos3ππ-( )A . 0B .2C .2D .2- 思考:已知432πβπ,1312)cos(=-βα,53)sin(-=+βα,求α2sin三、小结: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公式的应用及ααcos sin b a +类型的变换四、作业:《习案》作业三十一的1、2、3题。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是在研究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具有“两角和差”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

在这些公式的推导中,教科书都把对照、比较有关的三角函数式,认清其区别,寻找其联系和联系的途径作为思维的起点,如比较cos(α—β)与cos(α+β),它们都是角的余弦只是角形式不同,但不同角的形式从运算或换元的角度看都有内在联系,即α+β=α—(—β)的关系,从而由公式C(α—β)推得公式C(α+β),又如比较sin(α-β)与cos(α—β),它们包含的角相同但函数名称不同,这就要求进行函数名的互化,利用诱导公式(5)(6)即可推得公式S(α-β)、S(α+β)等。

2。

通过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揭示了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与这两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还使学生加深了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方法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本节的几个公式是相互联系的,其推导过程也充分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深刻领会它们的这种联系,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本节几个例子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引导,例如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先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具备什么条件等.另外,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述,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不顾过程表述的正确性、简捷性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三角恒等变换能力所不能忽视的。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探索、发现并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要三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三角函数公式的推广,它还涉及到平面向量的内容。

同时,它又是本节及其后面各节公式的“源头”。

因此,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的知识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了解单角与复角三角函数间的联系,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且能够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求非特殊角的余弦。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探索等数学活动,发现并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体会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在数学当中的运用,学生树立联系与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励科学探索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恰当引导。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法:积极主动探究问题三、教学流程1、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如图所示,一个斜坡的高为6m,斜坡的水平长度为8m,已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且大小为10N ,在力F 的作用下物体沿斜坡运动了3m,求力F 作用在物体上的功W .解:co s(60)W F S F S β=⋅=⋅⋅︒-=30cos(60)β⋅︒-6m Sβ β 8m F提问:1)解决问题需要求什么?2)你能找到哪些与β有关的条件?3)能否利用这些条件求出)60cos(β-︒?2、分析问题,猜想结论要求()β-60cos ︒我们可以转化到求()βα-cos从特殊情况去猜测公式的结构形式令ββπβαπαcos )cos()cos(,-=-=-=则: 令ββπβαπαsin )2cos()cos(,2-=--=--=则:请同学们根据下表中数据,相互交流讨论,提出你的猜想.令︒=︒=30,120βα则:︒=︒-︒=-90cos )30120cos()cos(βα=0 学生思考、交流、猜想:我们的公式的形式应该与αcos ,βcos ,αsin ,βsin 均有关系?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代数关系呢?会不会是“+”、“-”、“⨯”、“÷”?3、引导探究:研究三角函数问题,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单位圆,在单位圆中,角的余弦值可用余弦线来表示.我们先来讨论最简单的情况:βα、为锐角,且βα>方法一:(利用三角函数线)证明:在单位圆O 中,作α=∠OXP 1, 交单位圆于点1P ,作1P O P β∠=, y O P 1 βα-B αβc o s xM βs i n C α 1 P β1 A则βα-=∠XOP .过点P 作PM 垂直x 轴于M ,A OP PA 于点1⊥,过B OM AB A 于点作点⊥ ,过点C AB PC P 于点,作⊥,则:βcos =OA ,βsin =AP , 且α=∠=∠OX P PAC 1co s sin co s co s sin sin O M O B B M O B C PO A A P ααβαβα=+=+=+=+∴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βα、为锐角,且βα>)提问:当αβ、取任意角的时候,结果又会怎样呢?大家思考一下. 方法二:(利用向量)启发思考:我们来仔细观察猜想的结构,等式的左边是差角的余弦,我们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类似结构?证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内作单位圆O ,以Ox 为始边作角βα、,它们终边与单位圆O 的交点分别为A 、B ,则:OA =)sin ,(cos αα,OB =)sin ,(cos ββco s()||||(co s ,sin )(co s ,sin )O A O B O A O B αβααβ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y-1 -1 1 1B )sin ,(cos ββ )sin ,(cos αα αβx 0∴)cos(βα-=αβαβsin sin cos cos + (0≤βα-≤π)公式称两脚差的余弦公式,简记作()βα-C4、运用结论,多方练习1)解决引例中的问题2)例: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cos15°的值。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案(1)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案(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考纲要求:① 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② 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③ 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推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知识梳理)_____(__________)cos()_____(__________)cos(.1φαβαβαβα+-=+=-C C ,)_____(__________)sin()_____(__________)sin(.φαβαβαβα+-=+=-S S ,)_____(__________)tan()_____(__________)tan(.φαβαβαβα+-=+=-T T ,前面4个公式对任意的αβ都成立,而后面的两个公式成立的条件是,,2,Z k k ∈+≠ππβα且满足)(βαππβα+∈+≠+T Z k k ,,2,满足)(βαππβα-∈+≠-T Z k k ,,2否则不成立,当βαtan tan 、)tan(βα±的值不存在时,不能用)(βα±T 处理有关的问题应改用诱导公式或其它方法来解决。

2.要辩证的看待和角与差角,根据需要,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换:)()(2,)(βαβααββαα-++=-+=)()(2αββαα--+=等等3.在准确熟练地记住公式的基础上,要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如公式的正用、逆用和变形用等如)(βα±T 可变形为:1)tan(tan tan )tan(tan tan 1tan tan ),tan tan 1)(tan(tan tan ---=++-=±=±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 4.222222sin ,cos ,)(sin(cos sin b a b ba ab a x b a x b x a y +=+=++=+=θθθ为常数)其中典型例题:题型一、求值问题 例1.设12cos(),sin(),,0292322βαππαβαπβ-=--=<<<<且, 求cos()2αβ+的值。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1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1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
1.1
目标引航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首 页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 ZHISHI
HONGDIAN NANDIAN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1.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2.能熟练地把 asin x+bcos x 化为 Asin(ωx+φ)的形式.
������������������ α +������������������ β 1-������������������ α������������������ β
逻辑联系
-3-
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自主预习 首 页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 ZHISHI
HONGDIAN NANDIAN
-4-
π 2
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自主预习 首 页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 ZHISHI
HONGDIAN NANDIAN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做一做 1】 若 tan α=3,tan β= ,则 tan(α-β)=( A.-3 B.1 3
4 3
)
1 3
C.3 =
2
∴可设 cos θ=
������ ������
������2 +������
2
,sin θ=
.
则 tan θ= (θ 称为辅助角). ∴asin α± bcos α= ������2 + ������ 2 (sin αcos θ± cos αsin θ)= ������2 + ������ 2 sin(α± θ).

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案(新人教必修4)

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案(新人教必修4)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一、课标要求: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以及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三角恒等变换位于三角函数与数学变换的结合点上.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在学习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使学生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工具性作用,学会它们在数学中的一些应用.1. 了解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2. 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3. 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引导学生推导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不要求记忆)作为基本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转化的观点去处理问题的自觉性,体会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换元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数学思想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应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1.本章的内容分为两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学习了向量的相关知识,因此作者的意图是选择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运用向量的知识来予以证明,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2.本章是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来推导其它的公式;3.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建立公式,学会变换,暗线是发展推理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本章全部内容的安排上,特别注意恰时恰点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对比、联系、化归的观点去分析、处理问题,强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设计变换思路的意识;4.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贯彻“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叶的内容”的理念,严格控制了三角恒等变换及其应用的繁、难程度,尤其注意不以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作为变换的依据,而只把这些公式的推导作为变换的基本练习.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本章教学时间约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约3课时3.2简单的恒等变换约3课时复习约2课时§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一、课标要求: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相关的十一个公式,通过探索证明和初步应用,体会和认识公式的特征及作用.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本节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即引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证明及初步应用,和差公式的探索、证明和初步应用,倍角公式的探索、证明及初步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讨论交流,导出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的十一个公式,并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为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打好基础;2. 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与证明.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学目标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启发式教学 2. 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设想:(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cos 45=o,cos30=o,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 4530?=-=o o o 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cos 45cos30-o o 呢?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αβ-= (二)探讨过程: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1P ,cos α等于角α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用角α的余弦线来表示,大家思考:怎样构造角β和角αβ-?(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展示多媒体动画课件,通过正、余弦线及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探索()cos αβ-与cos α、cos β、sin α、sin β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到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认识两角差余弦公式的结构.思考: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提示: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展示多媒体课件比较用几何知识和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不同之处,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与便利之处. 思考:()cos ?αβ+=,()()cos cos αβαβ+=--⎡⎤⎣⎦,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得出()()()()cos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三)例题讲解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 75o 、cos15o的值. 解:分析:把75o、15o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1cos7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24=+=-=-=o o o o o o o()1cos1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24=-=+=+=o o o o o o o 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cos15cos 6045=-o o o ,要学会灵活运用.例2、已知4sin 5α=,5,,cos ,213παπββ⎛⎫∈=- ⎪⎝⎭是第三象限角,求()cos αβ-的值.解:因为,2παπ⎛⎫∈ ⎪⎝⎭,4sin 5α=由此得3cos 5α===-又因为5cos ,13ββ=-是第三象限角,所以12sin 13β===-所以3541233cos()cos cos sin sin 51351365αβαβαβ⎛⎫⎛⎫⎛⎫-=+=-⨯-+⨯-=- ⎪ ⎪ ⎪⎝⎭⎝⎭⎝⎭点评: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四)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认识公式结构的特征,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 (五)作业:15012.P T T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教学目标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2.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研讨式教学 四、教学设想:(一)复习式导入: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这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下面大家思考一下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是怎样的呢? 提示:在第一章我们用诱导公式五(或六)可以实现正弦、余弦的互化,这对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有帮助吗?让学生动手完成两角和与差正弦和正切公式.()()sin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2222ππππαβαβαβαβαβ⎡⎤⎡⎤⎛⎫⎛⎫⎛⎫+=-+=-+=-+- ⎪ ⎪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让学生观察认识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特征,并思考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学生动手)()()()sin sin cos cos sin tan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把上面的式子化成只含有tan α、tan β的形式呢?(分式分子、分母同时除以cos cos αβ,得到()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注意:,,()222k k k k z πππαβπαπβπ+≠+≠+≠+∈以上我们得到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我们能否推倒出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呢?()()()()tan tan tan tan tan tan 1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注意:,,()222k k k k z πππαβπαπβπ+≠+≠+≠+∈.(二)例题讲解例1、已知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 ,cos ,tan 444πππααα⎛⎫⎛⎫⎛⎫-+-⎪ ⎪ ⎪⎝⎭⎝⎭⎝⎭的值.解:因为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得4cos 5α===,3sin 35tan 4cos 45ααα-===- ,于是有43sin sin cos cos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 ⎪⎝⎭⎝⎭43cos cos cos sin sin 44455πππααα⎛⎫⎛⎫+=-=-=⎪ ⎪⎝⎭⎝⎭两结果一样,我们能否用第一章知识证明?3tan tan144tan 7341tan tan 144παπαπα---⎛⎫-===- ⎪⎛⎫⎝⎭++- ⎪⎝⎭例2、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sin 72cos 42cos72sin 42-oooo;(2)、cos 20cos70sin 20sin 70-oooo;(3)、1tan151tan15+-oo.解:分析:解此类题首先要学会观察,看题目当中所给的式子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中哪个相象.(1)、()1sin 72cos 42cos72sin 42sin 7242sin 302-=-==ooooo oo ; (2)、()cos 20cos70sin 20sin 70cos 2070cos900-=+==o o o o o o o ;(3)、()1tan15tan 45tan15tan 4515tan 601tan151tan 45tan15++==+==--o o o o o oo o o. 例3x x -解:此题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不相象,但我们能否发现规律呢?)()1cos sin 30cos cos30sin 3022x x x x x x x ⎫-=-=-=-⎪⎪⎭o o o思考:是怎么得到的?=分别等于12和2的.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 作业:1、 已知()21tan ,tan ,544παββ⎛⎫+=-= ⎪⎝⎭求tan 4πα⎛⎫+ ⎪⎝⎭的值.(322)2、 已知()33350,cos ,sin 4445413ππππβααβ⎛⎫⎛⎫<<<<-=+= ⎪ ⎪⎝⎭⎝⎭,求()sin αβ+的值.§3.1.3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一、教学目标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教学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研讨式教学 四、教学设想:(一)复习式导入: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我们由此能否得到sin 2,cos 2,tan 2ααα的公式呢?(学生自己动手,把上述公式中β看成α即可), (二)公式推导:()sin 2sin sin cos cos sin 2sin cos ααααααααα=+=+=;()22cos2cos cos cos sin sin cos sin ααααααααα=+=-=-;思考:把上述关于cos2α的式子能否变成只含有sin α或cos α形式的式子呢?22222cos 2cos sin 1sin sin 12sin αααααα=-=--=-; 22222cos 2cos sin cos (1cos )2cos 1αααααα=-=--=-.()2tan tan 2tan tan 2tan 1tan tan 1tan ααααααααα+=+==--. 注意:2,22k k ππαπαπ≠+≠+ ()k z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5sin 2,,1342ππαα=<<求sin 4,cos 4,tan 4ααα的值. 解:由,42ππα<<得22παπ<<.又因为5sin 2,13α=12cos 213α===-.于是512120sin 42sin 2cos 221313169ααα⎛⎫==⨯⨯-=- ⎪⎝⎭; 225119cos 412sin 21213169αα⎛⎫=-=-⨯=⎪⎝⎭;120sin 4120169tan 4119cos 4119169ααα-===-. 例2、已知1tan 2,3α=求tan α的值. 解:22tan 1tan 21tan 3ααα==-,由此得2tan 6tan 10αα+-=解得tan 2α=-tan 2α=--(四)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 (五)作业:15034.P T T -。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四《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新版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四《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新版

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本节课是三角恒等变形的基础,是正弦线、余弦线、诱导公式的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重要性,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使学生体会一般与特殊,换元等数学思想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应用;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推导及应用;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及应用;4.运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三)学习重点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2.熟练掌握公式的应用.(四)学习难点公式的推导及综合运用,合理选取公式,熟练掌握公式的逆用.二、教学过程(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读一读:阅读教材第128页至第131页.(2)想一想: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如何推导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如何熟记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2.预习自测(1)sin(3045)________+=..解析:【知识点】两角和的正弦公式的应用【数学思想】逻辑推理【解题过程】12sin(3045)sin 30cos 45cos30sin 452+=+=⨯+=点拨:熟记公式(2)cos55cos5sin 55sin 5________-=. 答案:12. 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数学思想】逻辑推理【解题过程】1cos55cos5sin 55sin 5cos(555)cos 602-=+== 点拨:熟记公式(3)若tan()24a π-=,则tan _______a =.答案:3-.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正切公式的应用 【数学思想】逻辑推理【解题过程】tan tantan 14tan()241tan 11tan tan 4παπααπαα---===+⨯+,所以tan 3α=- 点拨:注意公式的逆用(4)已知3sin 5α=-a 是第四象限角,求sin(),cos(),tan()444πππααα-+-的值.;7- 解析:【知识点】两角和与差的弦、切公式的应用 【数学思想】逻辑推理【解题过程】因为3sin 5α=- a 是第四象限角,所以43cos ,tan 54αα==-,利用公式可得:sin()4πα-=cos()4πα+=tan()74πα-=-点拨:熟记公式. (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的推导; (2)公式()C αβ-的应用. 2.问题探究探究一 从公式()C αβ-出发,如何探求两角和的余弦公式()C αβ+? ●活动 从公式()C αβ-出发,引导学生推导余弦公式()C αβ+我们已经知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其中αβ、是任意角.大胆猜想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呢?从角αβ+与αβ-的关系进行联想,我们容易知道()+=αβαβ--,再根据诱导公式,所以[]cos()cos ()cos cos()sin sin()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于是我们得到了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简记作()C αβ+: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新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探究二 如何用αβ、的正、余弦来表示()sin αβ± ●活动① 回顾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和诱导公式()C αβ-: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C αβ+: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sin()cos ,cos()sin 22ππααα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维上的转变.●活动② 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sin()cos ()cos ()cos()cos sin()sin 2222ππππαβαβαβαβαβ⎡⎤⎡⎤+=-+=--=-+-⎢⎥⎢⎥⎣⎦⎣⎦sin cos cos sin αβαβ=+()()()()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简记作()S αβ+;()S αβ-.()S αβ+: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S αβ-: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 探究三 探究如何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活动① 怎样用αβ、的正切表示()tan αβ±()()()sin sin cos cos sin tan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当cos cos 0αβ≠时,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cos cos αβ,得到()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tan tan tan tan tan tan 1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我们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简记作()T αβ+;()T αβ-.()T αβ+:()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T αβ-:tan tan tan()1tan tan αβαβαβ--=+注意:)(2,2,2z ∈+≠+≠+≠+k k k a k ππβππππβ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化切为弦,化未知为已知,再化弦为切,利用单角的正切来表示和差的正切.●活动② 理解6个和、差角公式的内在联系【设计意图】借助对公式的更深入的理解,是学生能更加灵活运用公式.●活动③ 巩固基础,检查反馈例1 ①已知3cos ,(,)52πθθπ=-∈,求sin()3πθ+的值②已知12sin ,13θθ=-是第三象限角,求cos()6πθ+的值【知识点】和角公式的正确使用 【数学思想】逻辑推理【解题过程】①4sin 25πθπθ∈∴==(,)413sin()sin cos cos sin ()333525πππθθθ+=+=⨯+-=②θ是第三象限角,5cos 13θ∴==-5112cos()cos cos sin sin ()()66613213πππθθθ+=-=--⨯-=【思路点拨】熟记公式 【答案】①sin()3πθ+=;②cos()6πθ+= 同类训练 已知tan 3α=,求tan()4πα+的值.【知识点】两角和的正切公式的应用 【数学思想】逻辑推理【解题过程】tan tan314tan()241311tan tan 4παπαπα+++===--⨯- 点拨:熟记公式答案:tan()24πα+=-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1)sin 72cos 42cos 72sin 42- (2)cos 20cos 70sin 20sin 70-(3)1tan151tan15+-【知识点】公式的逆用 【数学思想】归纳推理【解题过程】(1)sin 72cos 42cos 72sin 42-=1sin(7242)sin 302-== (2)cos 20cos 70sin 20sin 70-=cos(2070)cos900+==(3)1tan151tan15+-=tan 45tan15tan(4515)tan 6031tan 45tan15+=+==-【思路点拨】正确认识公式的正用和逆用 【答案】12,0 同类训练 计算:(1)sin 7cos37sin 83sin 37︒︒-︒︒(2)21tan 75tan 75 -︒︒答案:12-;-解析:【知识点】和、差角公式 【数学思想】归纳推理 【解题过程】(1)sin 7cos37sin 83sin 37︒︒-︒︒=1sin 7cos37cos 7sin 37sin(737)sin(30)2︒︒-︒︒=︒-︒=-=-(2)tan 75tan(4530)2=+==原式=-点拨:利用公式可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例3 化简:(1)1cos 2x x(2cos x x +【知识点】和、差角公式的逆用 【数学思想】转化思想【解题过程】1cos cos cos sin sin cos()2333x x x x x πππ-=-=+1cos cos )2(cos sin sin cos )2sin()2666x x x x x x x πππ+=+=+=+ 点拨:从题目所给是结构可以看出,它们呈现和(差)角公式的部分形态,所以可以考虑对公式进行变形使用,事实上,此处只需要进行逆用公式即可.答案:cos()3x π+;2sin()6x π+同类训练 化简(1cos )x x -(2x x -【知识点】公式的逆用 【数学思想】转化思想cos )2sin()4x x x π-=-)3x x x π-=+点拨:对和(差)角公式进行正确地逆用.事实上,对公式正确逆用,这是学好任何一个数学公式的必经之路.答案:2sin()4x π-;)3x π+●活动5 强化提升、灵活应用 例4 已知3123,cos(),sin()24135πβαπαβαβ<<<-=+=-,求cos 2α的值 答案:3365-解析:【知识点】使用和差角公式时,利用角的关系化异角为同角 【数学思想】化归思想【解题过程】33,2442ππβαππβ<<<∴-<-<- 30,42ππαβπαβ∴<-<<+<5sin()134cos()5αβαβ∴-==+= 33cos 2cos[()()]cos()cos()sin()sin()65ααβαβαβαβαβαβ∴=-++=-+--+=-点拨:常见角的变换:2()()ααβαβ=++- ()ααββ=+-2(),2()αβαβααβαβα+=++-=-+()(),()()222222αββααββααβαβ+-=---=+-+同类训练 已知αβ、是锐角,且11sin )14ααβ=+=-,求sin β解析:【知识点】合理使用和差角公式 【数学思想】转化思想【解题过程】α是锐角,且sin α=1cos 7α∴== 又11cos(),014αβαβπ+=-<+<,sin()αβ∴+==sin sin()sin()cos cos()sin βαβααβααβα∴=+-=+-+=点拨:善于抓住角的关系进行角的转化 3.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推导()C αβ-: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C αβ+: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S αβ+: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S αβ-: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T αβ+:()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T αβ-:tan tan tan()1tan tan αβαβαβ--=+重难点归纳(1)利用和差角公式求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2)利用角的变换求值;(3)能解决形如:sin cos y a x b x =+的函数问题;(4)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进行三角恒等变换 (三)课后作业 基础型 自主突破1.sin(17)cos(28)sin(28)cos(17)x x x x +-+-+的值是( )A .12 B .12-C .D .答案:D解析:【知识点】公式的简单应用【解题过程】原式=2sin(1728)sin 45x x ++-== 点拨:熟记公式2.已知123cos ,(,2)132πααπ=∈,则cos()4πα+等于( )ABCD .答案:B解析:【知识点】公式的正用【解题过程】5sin 13α==-,cos()cos cos sin sin 444πππααα+=-=点拨:计算角的三角函数值时需注意角的范围3.在△ABC 中,sin sin cos cos A B A B <,则△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答案:B解析:【知识点】公式的灵活运用 【数学思想】逻辑推理【解题过程】cos cos sin sin 0A B A B -> cos()0A B ∴+>cos()0C π∴->,即cos 0,cos 0C C -><,2C ππ∴<<点拨: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角的转换 4.当]2,2[ππ-∈x 时,函数x x x f cos 3sin )(+=的( )A .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B .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21- C .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D .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1-【知识点】公式的逆用【数学思想】归纳推理【解题过程】1()2(sin )2sin()23f x x x x π==+,[,]22x ππ∈-,则5[,]366x πππ+∈- ()f x ∴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1-点拨:先转化成sin()y x ωϕ=+的形式答案:D5.已知)cos(,32tan tan ,7)tan(βαβαβα-=⋅=+则的值( ) A .21 B .22 C .22- D .22±【知识点】公式的灵活运用【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解题过程】因为2tan()7,tan tan 3αβαβ+=⋅=所以tan tan tan(),1tan tan αβαβαβ++=-⋅ 7tan tan 3αβ+= 所以1tan 2,tan 3αβ==或1tan ,tan 23αβ==;所以tan()αβ-等于1或1-则cos()αβ-=点拨:利用切化弦解决问题答案:D6.已知tan()2,4πα+=则212sin cos cos ααα+的值为________. 答案:23解析:【知识点】三角函数中“1”的替换【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解题过程】1tan tan()241tan πααα++==- 1tan 3α∴= 222221sin cos tan 122sin cos cos 2sin cos cos 2tan 13αααααααααα++∴===+++ 点拨:熟悉齐次分式的切化弦能力型 师生共研7.在△ABC 中,33tan tan tan =++C B A ,C A B tan tan tan 2⋅= 则∠B =______. 答案:3π解析:【知识点】公式的灵活运用【数学思想】逻辑推理【解题过程】tan tan tan tan()(1tan tan )tan A B C A BA B C ++=+⨯-+ tan (1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C A B CC A B C C A B C =-⨯-+=-++==2tan tan tan B A C ==tan 60B B ∴=∴=点拨:熟悉公式的变形8.若13cos cos sin sin ,cos(),55αβαβαβ-=-=则tan tan _______αβ=. 答案:12解析:【知识点】利用公式进行和差化积【数学思想】转化思想【解题过程】13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55αβαβαβαβ-=+= 两式相加得:2cos cos 5αβ=,两式相减得:1sin sin 5αβ=,sin sin 1tan tan cos cos 2αβαβαβ== 点拨:找到角的关系,进行恒等变换探究型 多维突破9.已知(0,)αβπ∈、且71tan ,21)tan(-==-ββα,求βα-2的值 答案:34π- 解析:【知识点】灵活运用公式【数学思想】归纳推理思想【解题过程】()1tan tan 3ααββ=-+=⎡⎤⎣⎦()tan(2)tan 1αβαβα∴-=-+=⎡⎤⎣⎦11tan tan (0,)37αβαβπ=<=->∈、 50,6622ππαβπππαβ∴<<<<∴-<-<-324παβ∴-=- 点拨:求三角函数值时要确定角的范围10.已知向量a =(cos ,sin )αα,b =(cos ,sin )ββ,|a -b |= (1)求cos()αβ-的值(2)若0,022ππαβ<<-<<,且5sin 13β=-,求sin α的值 答案:35;3365 解析:【知识点】灵活运用公式【数学思想】归纳推理思想【解题过程】由|a -b|==,即4322cos(),cos()55αβαβ--=-= 由0,022ππαβ<<-<<,得0αβπ<-<,又35cos(),sin ,513αββ-==- 所以412sin(),cos ,513αββ-==[]33sin sin ()sin()cos cos()sin 65ααββαββαββ=-+=-+-= 点拨:三角恒等变形与向量的紧密联系自助餐1.若sin()cos cos()sin ,m αβααβα---=且β为第三象限角,则cos β的值为( )AB.CD.答案:B解析:【知识点】公式的简单应用【数学思想】【解题过程】由题知:sin()sin ,cos mm αβαββ--=∴=-==点拨:正确使用诱导公式2.αβγ、、都是锐角,γβαγβα++===则,81tan ,51tan ,21tan ( ) A .3π B .4πC .π65 D .π45 答案:B解析:【知识点】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数学思想】整体代换 【解题过程】11tan ,tan 25αβ==7tan()1904αβπαβ∴+=<∴<+<tan()tan 3tan()1,(0,)1tan()tan 4αβγπαβγαβγαβγ++∴++==++∈-+ 4παβγ∴++=点拨:角的合理转化3.若A 、B 是△ABC 的内角,且(1tan )(1tan )2+A B +=,则A B +等于_____. 答案:4π解析:【知识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逆用【数学思想】转化思想【解题过程】由题知1tan tan tan tan 2+A B A B ++=,则tan tan 1tan tan A B A B +=- tan tan tan()11tan tan A B A B A B +∴+==-且A 、B 是 △ABC 的内角,故4A B π+=点拨:求角的大小可以先求这个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4.已知cos()sin 6παα-+=则7sin()________6πα+=. 答案:45- 解析:【知识点】和角公式的逆用【数学思想】建模思想【解题过程】13cos()sin sin sin sin 622πααααααα-+=++=+=14cos )sin()sin()266574sin()sin()sin()6665ππααααπππαπαα+=+=∴+=∴+=++=-+=- 点拨:学会处理sin cos y a x b x =+型的函数问题5.化简求值:)34sin(x -π)36cos()33cos(x x +--⋅ππ)34sin(x +⋅π解析:【知识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数学思想】转化思想【解题过程】原式=sin[(3)]cos[(3)]cos(3)sin(3)242664cos(3)sin(3)cos(3)sin(3)46641sin[(3)(3)]sin()64642x x x x x x x x x x 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 点拨:解题时诱导公式可帮助三角函数名的转化6.已知 0βαβαcos ,cos ,90且 <<<是方程02150sin 50sin 222=-+- x x 的两根,求)2tan(αβ-的值.答案:2解析:【知识点】求根公式【数学思想】化归思想 【解题过程】设22150(2sin 50)4(sin 50)2sin(5045)x ±---==± 12sin 95cos5,sin 5cos85,x x ∴====3275tan )2tan(+==- αβ点拨:利用本章的公式进行恒等变形.。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参考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参考教案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树立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现实并为社会现实服务的正确数学观。

2.使学生经历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了解这些公式的内在联系,能运用公式解决基本 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证明等问题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使学生体会到一般与特殊,换元等数学思想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探究及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引导,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需的基础知识学生是否熟练掌握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

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例题与练习 解决章头图中的实例 小结与作业设计环节说明:1.提问:在两角差余弦公式基础上我们能够直接解决章头图中的问题()0tan 45α+=吗?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研究的课题。

2.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问题一。

从公式()C αβ-出发,如何探求两角和的余弦公式()C αβ+呢?引导学生从①函数名称;②角度αβ+与αβ-等方面的关系进行联想,启发从角度的形式上进行转化化归。

问题二。

如何用,αβ的正、余弦来表示()sin αβ±呢?引导学生如何从()C αβ±到()S αβ±,着重从函数名称的转变上进行探索。

问题三。

怎样用,αβ的正切表示()tan αβ±呢?引导学生探究:化切为弦,化未知为已知,再化弦为切,利用单角的正切来表示和差的正切。

3.分析六个和、差公式的特点,从角度、名称和结构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归纳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图,并提问学生思考公式适用的条件。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第三课时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第三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第三课时导入新课思路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六个公式,并回忆公式的来龙去脉,然后让一个学生把公式默写在黑板上或打出幻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比较各公式的结构特征,说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形用,以利于对公式的深刻理解.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灵活应用.思路2.(问题导入)教师可打出幻灯,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先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公式进行解答.1.化简下列各式:(1)cos(α+β)cos β+sin(α+β)sin β;(2)sin 2x sin x -cos x -sin x +cos x tan 2x -1-sin x -cos x ; (3)α+βα-βsin 2αcos 2β+tan 2βtan 2α. 答案:(1)cos α;(2)0;(3)1.2.证明下列各式: (1)α+β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 (2)tan(α+β)tan(α-β)(1-tan 2αtan 2β)=tan 2α-tan 2β; (3)α+βsin α-2cos(α+β)=sin βsin α. 答案:证明略.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一一点拨,并对上节课所学的六个公式进行回顾复习,由此展开新课.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请同学们回忆这一段时间我们一起所学的和、差角公式.②请同学们回顾两角和与差公式的区别与联系,可从推导体系中思考.活动:待学生稍做回顾后,教师打出幻灯,出示和与差角公式,让学生进一步在直观上发现它们内在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公式的推导充分发挥了向量的工具作用,更要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当α、β中有一个角为90°时,公式就变成诱导公式,所以前面所学的诱导公式其实是两角和与差公式的特例.在应用公式时,还要注意角的相对性,如α=(α+β)-β,α+β2=(α-β2)-(α2-β)等.让学生在整个的数学体系中学会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以及善于发现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良好习惯,提高数学素养.sin(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S (α±β)〕;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C (α±β)〕;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T (α±β)〕. 讨论结果:略.应用示例思路1例1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sin72°cos42°-cos72°sin42°;(2)cos20°cos70°-sin20°sin70°;(3)1+tan15°1-tan15°. 活动:本例实际上是公式的逆用,主要用来熟悉公式,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对部分学生,教师点拨学生细心观察题中式子的形式有何特点,再对比公式右边,马上发现(1)同公式S (α-β)的右边,(2)同公式C (α+β)右边形式一致,学生自然想到公式的逆用,从而化成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并求得结果.再看(3)式与T (α+β)右边形式相近,但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形.又因为tan45°=1,原式化为tan45°+tan15°1-tan45°tan15°,再逆用公式T (α+β)即可解得. 解:(1)由公式S (α-β),得原式=sin(72°-42°)=sin30°=12. (2)由公式C (α+β),得原式=cos(20°+70°)=cos90°=0.(3)由公式T (α+β),得原式=tan45°+tan15°1-tan45°tan15°=tan(45°+15°)=tan60°= 3. 点评:本例体现了对公式的全面理解,要求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角度使用公式.与正用相比,反用表现的是一种逆向思维,它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反向思维意识,对思维的灵活性要求也高,而且对公式要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例2已知函数f (x )=sin(x +θ)+cos(x -θ)的定义域为R ,设θ∈[0,2π],若f (x )为偶函数,求θ的值.活动:本例是一道各地常用的、基础性较强的综合性统考题,其难度较小,只需利用偶函数的定义,加上本节学到的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展开即可,但不容易得到满分.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解:∵f (x )为偶函数,∴f (-x )=f (x ),即sin(-x +θ)+cos(-x -θ)=sin(x +θ)+cos(x -θ),即-sin x cos θ+cos x sin θ+cos x cos θ-sin x sin θ=sin x cos θ+cos x sin θ+cos x cos θ+sin x sin θ.∴sin x cos θ+sin x sin θ=0.∴sin x (sin θ+cos θ)=0对任意x 都成立.∴2sin(θ+π4)=0,即sin(θ+π4)=0. ∴θ+π4=k π(k ∈Z ).∴θ=k π-π4(k ∈Z ). 又θ∈[0,2π),∴θ=3π4或θ=7π4. 点评:本例学生可能会根据偶函数的定义利用特殊值来求解.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如果将本例变为选择或填空,可利用特殊值快速解题,作为解答题利用特殊值是不严密的,以此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3求证:cos α+3sin α=2sin(π6+α). 活动:本题虽小但其意义很大,从形式上就可看出来,左边是两个函数,而右边是一个函数,教师引导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此题的证明,学生首先想到的证法就是把等式右边利用公式S (α+β)展开,化简整理即可得到左边此为证法,这是很自然的,教师要给予鼓励.同时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把等式左边转化为公式S (α+β)的右边的形式,然后逆用公式化简即可求得等式右边的式子,这种证明方法不仅仅是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把两个三角函数化为一个三角函数.证明:方法一:右边=2(sin π6cos α+cos π6sin α)=2(12cos α+32sin α) =cos α+3sin α=左边.方法二:左边=2(12cos α+32sin α)=2(sin π6cos α+cos π6sin α) =2sin(π6+α)=右边. 点评:本题给出了两种证法,方法一是正用公式的典例,而方法二则是逆用公式证明的,此法也给了我们一种重要的转化方法,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其精神实质.本例的方法二将左边的系数1与3分别变为了12与32,即辅助角π6的正、余弦.关于形如a sin x +b cos x (a ,b 不同时为零)的式子,引入辅助角变形为A sin(x +φ)的形式,其基本想法是“从右向左”用和角的正弦公式,把它化成A sin(x +φ)的形式.一般情况下,如果a =A cos φ,b =A sin φ,那么a sin x +b cos x =A (sin x cos φ+cos x sin φ)=A sin(x +φ).由sin 2φ+cos 2φ=1,可得 A 2=a 2+b 2,A =±a 2+b 2,不妨取A =a 2+b 2,于是得到cos φ=a a 2+b 2,sin φ=b a 2+b 2,从而得到tan φ=a b ,因此a sin x +b cos x =a 2+b 2sin(x +φ),通过引入辅助角φ,可以将a sin x +b cos x 这种形式的三角函数式化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化为这种形式可解决a sin x +b cos x 的许多问题,比如值域、最值、周期、单调区间等.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这种引入辅助角的变换思想很重要,即把两个三角函数化为一个三角函数,实质上是消元思想,这样就可以根据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来研究它的性质.因此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是三角部分中高考的热点,再结合续内容的倍角公式,在解答高考物理试题时也常常被使用,应让学生领悟其实质并熟练的掌握它.例4(1)已知α+β=45°,求(1+tan α)(1+tan β)的值;(2)已知sin(α+β)=12,sin(α-β)=13,求tan αtan β. 活动:对于(1),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观察条件,分析题意可知,α+β是特殊角,可以利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得tan α,tan β的关系式,从而发现所求式子的解题思路.在(2)中,我们欲求tan αtan β,若利用已知条件直接求tan α,tan β的值是有一定的困难,但细心观察公式S (α+β)、S (α-β)发现,它们都含有sin αcos β和cos αsin β,而tan αtan β化切为弦正是sin αcos βcos αsin β,由此找到解题思路.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教师不要及早地给以提示或解答.解:(1)∵α+β=45°,∴tan(α+β)=tan45°=1.又∵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 ∴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即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原式=1+tan α+tan β+tan αtan β=1+(1-tan αtan β)+tan αtan β=2.(2)∵sin(α+β)=12,sin(α-β)=13,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12, ① sin αcos β-cos αcos β=13. ②①+②,得sin αcos β=512, ①-②,得cos αsin β=112,∴tan αtan 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512112=5. 点评:本题都是公式的变形应用,像(1)中当出现α+β为特殊角时,就可以逆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变形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对于我们解题很有用处,而(2)中化切为弦的求法更是巧妙,应让学生熟练掌握其解法.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5~7.解答:5.解:(1)原式=sin90°=1.(2)原式=cos60°=12. (3)原式=tan45°=1.(4)原式=-sin60°=-32. (5)原式=-cos60°=-12. (6)原式=sin20°(-cos70°)+(-cos20°)sin70°=-(sin20°cos70°+cos20°sin70°)=-sin90°=-1.6.解:(1)原式=sin π6cos x -cos π6sin x =sin(π6-x ). (2)原式=2(32sin x +12cos x )=2sin(x +π6). (3)原式=2(22sin x -22cos x )=2sin(x -π4). (4)原式=22(12cos x -32sin x )=22sin(π6-x ). 点评:将a sin x +b cos x 转化为A sin(x +φ)或A cos(x +φ)的形式,关键在于“凑”和(或差)角公式.7.解:由sin(α-β)cos α-cos(β-α)sin α=35,可得 sin(α-β)cos α-cos(α-β)sin α=sin(α-β-α)=-sin β=35, ∴sin β=-35.又β是第三象限角, ∴cos β=-45. ∴sin(β+5π4)=sin βcos 5π4+cos βsin 5π4=7210. 作业已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c ≠0)的两个根为tan α、tan β,求tan(α+β)的值.解:由韦达定理,得tan α+tan β=-b a ,tan αtan β=ca , ∴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b a 1-c a =b c -a . 课堂小结1.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学习了哪些重要的解题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在运用和角与差角公式时,应注意什么?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恒等证明等问题.2.教师画龙点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熟练掌握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解决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恒等证明等问题,灵活进行角的变换和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用等.推导并理解公式a sin x +b cos x =a 2+b 2sin(x +φ),运用它来解决三角函数求值域、最值、周期、单调区间等问题.设计感想1.本节是典型的习题课,目的就是加深巩固两角和与差公式的应用,深刻理解公式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利用公式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节课安排的四个例子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设计的,它们的解题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公式的灵活运用.另外,通过补充的例题,教给学生正用、逆用、变形用公式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逆向思维和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特别是给出了形如“a sin x +b cos x =a 2+b 2sin(x +φ)”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对于三角函数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2.对于习题课来说,我们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先认真审题、独立思考、板演解法,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理清思路,纠正错误,指导解法,争取一题多解,拓展思路,通过变式训练再进行方法巩固.备课资料一、和角与差角公式应用的规律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主要用于求值、化简、证明等三角变换,常见的规律如下:①配角的方法:通过对角的“合成”与“分解”,寻找欲求角与已知角的内在联系,灵活应用公式,如α=(α+β)-β,α=12(α+β)+12(α-β)等;②公式的逆用与变形公式的活用:既要会从左到右展开,又要会从右到左合并,还要掌握公式的变形;③“1”的妙用:在三角函数式中,有许多关于“1”的“变形”,如1=sin 2α+cos 2α,也有1=sin90°=tan45°等.二、备用习题1.在△ABC 中,sin A sin B <cos A cos B ,则△ABC 是( )A .直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答案:B 2.3cos π12-sin π12的值是( )A .0B .- 2 C. 2 D .2答案:C3.在△ABC 中,有关系式tan A =cos B -cos Csin C -sin B 成立,则△ABC 为( )A .等腰三角形B .A =60°的三角形C .等腰三角形或A =60°的三角形D .不能确定答案:C4.若cos(α-β)=13,cos β=34,α-β∈(0,π2),β∈(0,π2),则有( )A .α∈(0,π2)B .α∈(π2,π)C .α∈(-π2,0)D .α=π2答案:B5.求值:2cos5°-sin25°cos25°=__________. 答案: 36.若sin α·sin β=1,则cos α·cos β=__________.答案:07.已知cos(α+β)=13,cos(α-β)=15,则tan α·tan β=__________.答案:-148.求函数y =2sin(x +10°)+2cos(x +55°)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答案:解:∵y =2sin(x +10°)+2cos[(x +10°)+45°]=2sin(x +10°)+cos(x +10°)-sin(x +10°)=sin(x +10°)+cos(x +10°) =2cos[(x +10°)+45°] =2cos(x +55°),又∵-1≤sin(x +55°)≤1,∴当x +55°=k ·360°-90°,即x =k ·360°-145°(k ∈Z )时,y min =-2;当x +55°=k ·360°+90°,即x =k ·360°+35°(k ∈Z )时,y max = 2.9.求tan70°+tan50°-3tan50°tan70°的值. 答案:解:原式=tan(70°+50°)(1-tan70°tan50°)-3tan50°tan70° =-3(1-tan70°tan50°)-3tan50°tan70° =-3+3tan70°tan50°-3tan50°tan70° =- 3. ∴原式的值为- 3.10.已知sin β=m·sin(2α+β).求证:tan(α+β)=1+m 1-mtan α. 答案:证明:由sin β=msin(2α+β)⇒sin[(α+β)-α]=msin[(α+β)+α]⇒sin(α+β)cos α-cos(α+β)sin α=m [sin(α+β)cos α+cos(α+β)sin α]⇒(1-m)·sin(α+β)cos α=(1+m)·cos(α+β)sin α⇒tan(α+β)=1+m 1-mtan α. 点评:仔细观察已知式与所证式中的角,不要盲目展开,要有的放矢,看到已知式中的2α+β可化为结论式中的α+β与α的和,不妨将α+β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此方法是综合法,利用综合法证明恒等式时,必须有分析的基础,才能顺利完成证明.11.化简A+Bsin A-2cos(A+B).答案:解:原式=A+B+A]-A+B Asin A=A+B A-A+B Asin A=A+B-A]sin A=sin Bsin A.点评:本题中三角函数均为弦函数,所以变换的问题只涉及角.一般来说,三角函数式的化简问题首先考虑角,其次是函数名,再次是代数式的结构特点.12.已知5sinβ=sin(2α+β).求证:2tan(α+β)=3tanα.答案:证明:∵β=(α+β)-α,2α+β=(α+β)+α,∴5sin[(α+β)-α]=sin[(α+β)+α],即5sin(α+β)cosα-5cos(α+β)sinα=sin(α+β)cosα+cos(α+β)sinα.∴2sin(α+β)cosα=3cos(α+β)sinα.∴2tan(α+β)=3tanα.点评:注意到条件式的角是β和2α+β,求证式中的角是α+β和α,显然“不要”的角β和2α+β应由要保留下来的角α+β与α来替代.三角条件等式的证明,一般是将条件中的角(不要的)用结论式中的角(要的)替代,然后选择恰当的公式变形.三角变换中经常要化复角为单角,化未知角为已知角.因此,看准角与角的关系十分重要.哪些角消失了,哪些角变化了,结论中是哪些角,条件中有没有这些角,在审题中必须对此认真观察和分析.常见的变角方式有:α=(α+β)-β,2α=(α+β)+(α-β),2α-β=(α-β)+α当然变换形式不唯一,应因题而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教版数学必修四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人教版数学必修四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教课目的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领会三角恒等变换特色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 .二、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2.教课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巧运用.三、学法与教课器具学法:商讨式教课四、教课假想:(一)复习式导入:大家第一回首一下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cos cos cos sin sin;cos cos cos sin sin.这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下边大家思虑一下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是如何的呢?提示:在第一章我们用引诱公式五(或六)能够实现正弦、余弦的互化,这对我们解决今日的问题有帮助吗?让学生着手达成两角和与差正弦和正切公式.sin cos cos cos cos sin sin2222sin cos cos sin.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让学生察看认识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特色,并思虑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 .(学生着手)sin sin cos cos sin.tancos cos sin sincos经过什么门路能够把上边的式子化成只含有tan、tan的形式呢?(分式分子、分母同时除以 cos costan tan.,获得 tantan1 tan注意:k ,k ,k ( k z)222以上我们获得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我们可否推倒出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呢?tantan tan tan tan tantan 1 tan tan1 tan注意:k ,k ,k ( k z) .222(二)例题解说例 1、已知sin3,是第四象限角,求 sin4,cos5值 .解:由于 sin 3 ,是第四象限角,得 cos1sin 25sin 335,tan44cos5于是有 sin sin cos cos sin242252 444cos cos cos sin sin242252 444, tan的44213 4 ,5537251037 2510两结果同样,我们可否用第一章知识证明?tan tan31tan4474 1 tan tan1344例 2、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以下各式的值:(1)、;(2)、cos20 cos70sin 20 sin 70;(3)、sin 72 cos 42 cos72 sin 421tan15 .1 tan15解:剖析:解此类题第一要学会察看,看题目中间所给的式子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中哪个相象 .( 1)、sin 72 cos42cos72 sin 42 sin 72 42sin 301;2( 2)、 cos20 cos70 sin20 sin 70cos 20 70 cos900 ;(3)、1tan15 tan 45 tan15 tan 45 15tan 603 .1 tan151 tan 45 tan15例 3、化简 2 cos x6 sin x解:本题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 余弦和正切公式不相象, 但我们可否发现规律呢?2 cos x6 sin x2 2 1 cos x3sin x2 2 sin 30 cos x cos30 sin x 2 2 sin 30 x22思虑:2 2 是怎么获得的? 2 22226 ,我们是结构一个叫使它的正、余弦分别等于 1 和3的.22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要擅长发现规律,学会灵巧运用 .作业:1、 已知 tan2, tan41, 求 tan的值.( 3 )544222、 已知3 ,cos 3,sin3 5 ,求4 4 45413sin 的值.。

高中数学 必修四 教案: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1)

高中数学  必修四   教案: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1)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思路1.(旧知导入)教师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推导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把公式默写在黑板上或打出幻灯片,注意有意识地让学生写整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cos(α-β)与cos(α+β)、sin(α-β)的内在联系,进行由旧知推出新知的转化过程,从而推导出C (α+β)、S (α-β)、S (α+β).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思路2.(问题导入)教师出示问题,先让学生计算以下几个题目,既可以复习回顾上节所学公式,又为本节新课作准备.若sinα=55,α∈(0,2π),cosβ=1010,β∈(0,2π),求cos(α-β),cos(α+β)的值.学生利用公式C (α-β)很容易求得cos (α-β),但是如果求cos (α+β)的值就得想法转化为公式C (α-β)的形式来求,此时思路受阻,从而引出新课题,并由此展开联想探究其他公式.(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还记得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吗?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出来.②在公式C (α-β)中,角β是任意角,请学生思考角α-β中β换成角-β是否可以?此时观察角α+β与α-(-β)之间的联系,如何利用公式C (α-β)来推导cos(α+β)=?③分析观察C (α+β)的结构有何特征?④在公式C (α-β)、C (α+β)的基础上能否推导sin(α+β)=?sin(α-β)=?⑤公式S (α-β)、S (α+β)的结构特征如何?⑥对比分析公式C (α-β)、C (α+β)、S (α-β)、S (α+β),能否推导出tan(α-β)=?tan (α+β)=?⑦分析观察公式T (α-β)、T (α+β)的结构特征如何?⑧思考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题?活动:对问题①,学生默写完后,教师打出课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点拨学生思考公式中的α,β既然可以是任意角,是怎样任意的?你会有些什么样的奇妙想法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比较cos(α-β)与cos(α+β)中角的内在联系,学生有的会发现α-β中的角β可以变为角-β,所以α-(-β)=α+β〔也有的会根据加减运算关系直接把和角α+β化成差角α-(-β)的形式〕.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移到公式C (α-β)上来,这样就很自然地得到cos(α+β)=cos [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cosβ-sinαsinβ.所以有如下公式:我们称以上等式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记作C (α+β).对问题②,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公式C (α+β)的结构特征,可知“两角和的余弦,等于这两角的余弦积减去这两角的正弦积”,同时让学生对比公式C (α-β)进行记忆,并填空:cos75°=co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问题③,上面学生推得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才能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呢?我们利用什么公式来实现正、余弦的互化呢?学生可能有的想到利用诱导公式⑸⑹来化余弦为正弦(也有的想到利用同角的平方和关系式sin 2α+cos 2α=1来互化,此法让学生课下进行),因此有sin(α+β)=cos [2π-(α+β)]=cos [(2π-α)-β] =cos(2π-α)cosβ+sin(2π-α)sinβ =sinαcosβ+cosαsinβ.在上述公式中,β用-β代之,则sin(α-β)=sin [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cosβ-cosαsinβ.因此我们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分别简记为S (α+β)、S (α-β).对问题④⑤,教师恰时恰点地引导学生观察公式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推导过程进行记忆,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节公式的探究过程及公式变化特点,体验三角公式的这种简洁美、对称美.为强化记忆,教师可让学生填空,如sin(θ+φ)=___________,sin 75sin 72cos 75cos 72ππππ+=__________. 对问题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推出了公式C (α-β)、C (α+β)、S (α+β)、S (α-β)后,自然想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怎么样来推导出tan(α-β)=?,tan(α+β)=?呢?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弦为切得到.在学生探究推导时很可能想不到讨论,这时教师不要直接提醒,让学生自己悟出来.当cos(α+β)≠0时,tan(α+β)=.sin sin cos cos sin cos cos sin )cos()sin(βαβαβαβββ-+=++a a 如果cosαcosβ≠0,即cosα≠0且cosβ≠0时,分子、分母同除以cosαcosβ得 tan(α+β)=)tan(tan 1tan tan βαβα--+,据角α、β的任意性,在上面的式子中,β用-β代之,则有tan(α-β)=.tan tan 1tan tan )tan(tan 1)tan(tan βαβαβαβα+-=---+ 由此推得两角和、差的正切公式,简记为T (α-β)、T (α+β).对问题⑥,让学生自己联想思考,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中α、β、α±β的取值是任意的吗?学生回顾自己的公式探究过程可知,α、β、α±β都不能等于2π+kπ(k ∈Z ),并引导学生分析公式结构特征,加深公式记忆.对问题⑦⑧,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类总结,我们把前面六个公式分类比较可得C (α+β)、S (α+β)、T (α+β)叫和角公式;S (α-β)、C (α-β)、T (α-β)叫差角公式.并由学生归纳总结以上六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得出以下逻辑联系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出这六个框图.通过逻辑联系图,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借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不仅要掌握这些公式的正用,还要注意它们的逆用及变形用.如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式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在化简求值中就经常应用到,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对于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当tan α,tanβ或tan (α±β)的值不存在时,不能使用T (α±β)处理某些有关问题,但可改用诱导公式或其他方法,例如:化简tan(2π-β),因为tan 2π的值不存在,所以改用诱导公式tan(2π-β)=βββπβπsin cos )2cos()2sin(=--来处理等.(三)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已知sinα=53-,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4π-α),cos(4π+α),tan(4π-α)的值.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角的关系,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有什么准备,准备工作怎么进行等.例如本题中,要先求出cosα,tanα的值,才能利用公式得解,本题是直接应用公式解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熟悉公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由sinα=53-,α是第四象限角,得cosα=54)53(1sin 122=--=-a . ∴tanα=a a cos sin =43-. 于是有sin(4π-α)=sin 4πcosα-cos 4πsinα=,1027)53(225422=-⨯-⨯ cos(4π+α)=cos 4πcosα-sin 4πsinα=,1027)53(225422=-⨯-⨯ tan(α-4π)=4tan tan 14tan tan ππa a +-=a a tan 11tan +-=7)43(1143-=-+--. 变式训练1.不查表求cos75°,tan105°的值 解:cos7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 =42621222322-=⨯-⨯, tan105°=tan(60°+45°)= 311345tan 60tan 145tan 60tan -+=-+ =-(2+3). 2.设α∈(0,2π),若sinα=53,则2sin(α+4π)等于A.57B.51C.27 D.4 答案:A 例2 已知sinα=32,α∈(2π,π),cosβ=43-,β∈(π,23π).求sin(α-β),cos(α+β),tan(α+β). 活动: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对探究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值的内在联系.根据公式S (α-β)、C (α+β)、T (α+β)应先求出cosα、sinβ、tanα、tanβ的值,然后利用公式求值,但要注意解题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解:由sinα=32,α∈(2π,π),得 cosα=a 2sin 1--=-2)32(1--=35-,∴tanα=552-. 又由cosβ=31-,β∈(π,23π). sinβ=β2cos 1--=47)43(12-=---, ∴tanβ=37.∴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32×(43-)-(12356)47()35(--=-⨯-.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35-)×(43-)-32×(47-) =.127253+ ∴tan (α+β)=35215755637)552(137552tan tan 1tan tan ++-=⨯--+-=-+βαβα=17727532+-. 变式训练引导学生看章头图,利用本节所学公式解答课本章头题,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解:设电视发射塔高CD=x 米,∠CAB =α,则sinα=6730, 在Rt △ABD 中,tan(45°+α)=3030+x tanα.于是x=30tan )45tan(30-+αα , 又∵sinα=6730,α∈(0,2π),∴cosα≈6760,tanα≈21. tan(45°+α)=211211tan 1tan 1-+≈-+αα=3, ∴x=21330⨯-30=150(米). 答:这座电视发射塔的高度约为150米.例3 在△ABC 中,sinA=53(0°<A<45°),cosB=135(45°<B<90°),求sinC 与cosC 的值. 解:∵在△ABC 中,A+B+C=180°,∴C=180°-(A+B).又∵sinA=53且0°<A<45°,∴cosA=54. 又∵cosB=135且45°<B<90°,∴sinB=1312. ∴sinC=sin [180°-(A+B)]=sin(A+B)=sinAcosB+cosAsinB =53×135+54×1312=6563, cosC=cos [180°-(A+B)]=-cos(A+B)=sinAsinB-cosAcosB =53×1312-54×135=6516. 变式训练在△ABC 中,已知sin(A-B)cosB+cos(A-B)sinB≥1,则△ABC 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腰非直角三角形 答案:C思路2例1 若sin(43π+α)=135,cos(4π-β)=53,且0<α<4π<β<43π,求cos(α+β)的值. 活动:本题是一个典型的变角问题,也是一道经典例题,对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很有价值.尽管学生思考时有点难度,但教师仍可放手让学生探究讨论,教师不可直接给出解答.对于探究不出的学生,教师可恰当点拨引导,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清所求的角与已知角的关系,观察选择应该选用哪个公式进行求解,同时也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在求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值时,要特别注意确定准角的范围,准确判断好三角函数符号,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学生完全理清思路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的规范书写,并熟练掌握它.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可让其扩展本题,或变化条件,或变换所求的结论等.如教师可变换α,β角的范围,进行一题多变训练,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例题的训练价值.解:∵0<α<4π<β<43π,∴43π<43π+α<π,-2π<4π-β<0, 又已知sin(43π+α)=135,cos(4π-β)=53, ∴cos(43π+α)=1312-,sin(4π-β)=54-. ∴cos(α+β)=sin [2π+(α+β)]=sin [(43π+α)-(4π-β)] =sin(43π+α)cos(4π-β)-cos(43π+α)sin(4π-β) =135×53-(1312-)×(54-)=6533-. 变式训练已知α,β∈(43π,π),sin(α+β)=53-,sin(β-4π)=1312,求cos(α+4π)的值. 解:∵α,β∈(43π,π),sin(α+β)=53-,sin(β-4π)=1312, ∴23π<α+β<2π,2π<β-4π<43π. ∴cos(α+β)=54,cos(β-4π)=135-. ∴cos(α+4π)=cos [(α+β)-(β-4π)] =cos(α+β)cos(β-4π)+sin(α+β)sin(β-4π) =54×(135-)+(53-)×1312=6556-. 例2 化简.sin sin )sin(sin sin )sin(sin sin )sin(aa a a θθθβθβββ-+-+- 解:原式=a a a a a a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θθθθβθβθββββ-+-+- =a a a a a a a a sin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cos sin cos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cos sin cos sin βθβθβθθβθβθβθβθβαθβ-+-+- =asin sin sin 0βθ =0.变式训练 化简)cos(sin sin 2cos sin 2)sin(βαβαβαβα++-+ 解:原式=βαβαβα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sin sin 2cos sin 2sin cos cos sin -+- =).tan()cos()sin(cos cos sin sin cos sin sin cos αβαβαββαβαβαβα-=--=+- (四)作业已知0<β<4π,4π<α<43π,cos(4π-α)=53,sin(43π+β)=135,求sin(α+β)的值. 解:∵4π<α<43π,∴2π-<4π-α<0.∴sin(4π-α)=2)53(1--=54-. 又∵0<β<4π,∴43π<43π+β<π,co s(43π+β)=2)135(1--=1312-. ∴sin(α+β)=-cos(2π+α+β)=-cos [(43π+β)-(4π-α)] =-cos(43π+β)cos(4π-α)-sin(43π+β)sin(4π-α) =-(1312-)×53135-×(54-)=65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整体设计教学分析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是在研究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具有“两角和差”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在这些公式的推导中,教科书都把对照、比较有关的三角函数式,认清其区别,寻找其联系和联系的途径作为思维的起点,如比较cos(α-β)与cos(α+β),它们都是角的余弦只是角形式不同,但不同角的形式从运算或换元的角度看都有内在联系,即α+β=α-(-β)的关系,从而由公式C(α-β)推得公式C(α+β),又如比较sin(α-β)与cos(α-β),它们包含的角相同但函数名称不同,这就要求进行函数名的互化,利用诱导公式(5)(6)即可推得公式S(α-β)、S(α+β)等.2.通过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揭示了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与这两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还使学生加深了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方法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本节的几个公式是相互联系的,其推导过程也充分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深刻领会它们的这种联系,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本节几个例子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引导,例如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先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具备什么条件等.另外,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述,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不顾过程表述的正确性、简捷性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三角恒等变换能力所不能忽视的.三维目标1.在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探索、发现并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运用,会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恒等证明,使学生深刻体会联系变化的观点,自觉地利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寻找数学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其推导.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思路1.(旧知导入)教师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推导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把公式默写在黑板上或打出幻灯片,注意有意识地让学生写整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cos(α-β)与cos(α+β)、sin(α-β)的内在联系,进行由旧知推出新知的转化过程,从而推导出C(α+β)、S(α-β)、S(α+β).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思路2.(问题导入)教师出示问题,先让学生计算以下几个题目,既可以复习回顾上节所学公式,又为本节新课作准备.若sinα=55,α∈(0,π2),cosβ=1010,β∈(0,π2),求cos(α-β),cos(α+β)的值.学生利用公式C(α-β)很容易求得cos(α-β),但是如果求cos(α+β)的值就得想法转化为公式C(α-β)的形式来求,此时思路受阻,从而引出新课题,并由此展开联想探究其他公式.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还记得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吗?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出来.②在公式C(α-β)中,角β是任意角,请学生思考角α-β中β换成角-β是否可以?此时观察角α+β与α-(-β)之间的联系,如何利用公式C(α-β)来推导cos(α+β)=?③分析观察C(α+β)的结构有何特征?④在公式C(α-β)、C(α+β)的基础上能否推导sin(α+β)=?sin(α-β)=?⑤公式S(α-β)、S(α+β)的结构特征如何?⑥对比分析公式C(α-β)、C(α+β)、S(α-β)、S(α+β),能否推导出tan(α-β)=?tan(α+β)=?⑦分析观察公式T(α-β)、T(α+β)的结构特征如何?⑧思考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题?活动:对问题①,学生默写完后,教师打出课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点拨学生思考公式中的α,β既然可以是任意角,是怎样任意的?你会有些什么样的奇妙想法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比较cos(α-β)与cos(α+β)中角的内在联系,学生有的会发现α-β中的角β可以变为角-β,所以α-(-β)=α+β〔也有的会根据加减运算关系直接把和角α+β化成差角α-(-β)的形式〕.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移到公式C(α-β)上来,这样就很自然地得到cos(α+β)=cos[α-(-β)]=cos αcos(-β)+sin αsin(-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所以有如下公式: cos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我们称以上等式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记作C (α+β).对问题②,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公式C (α+β)的结构特征,可知“两角和的余弦,等于这两角的余弦积减去这两角的正弦积”,同时让学生对比公式C (α-β)进行记忆,并填空:cos75°=co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问题③,上面学生推得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才能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呢?我们利用什么公式来实现正、余弦的互化呢?学生可能有的想到利用诱导公式(5)(6)来化余弦为正弦(也有的想到利用同角的平方和关系式sin 2α+cos 2α=1来互化,此法让学生课下进行),因此有sin(α+β)=cos[π2-(α+β)]=cos[(π2-α)-β] =cos(π2-α)cos β+sin(π2-α)sin β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在上述公式中,β用-β代之,则sin(α-β)=sin[α+(-β)]=sin αcos(-β)+cos αsin(-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因此我们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分别简记为S (α+β)、S (α-β).对问题④⑤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节公式的探究过程及公式变化特点,体验三角公式的这种简洁美、对称美.为强化记忆,教师可让学生填空,如sin(θ+φ)=____________________,sin 2π7cos 5π7+cos 2π7sin 5π7=__________. 对问题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推出了公式C (α-β)、C (α+β)、S (α+β)、S (α-β)后,自然想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怎么样来推导出tan(α-β)=?,tan(α+β)=?呢?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弦为切得到.在学生探究推导时很可能想不到讨论,这时教师不要直接提醒,让学生自己悟出来.当cos(α+β)≠0时,tan(α+β)=sin (α+β)cos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如果cos αcos β≠0,即cos α≠0且cos β≠0时,分子、分母同除以cos αcos β得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据角α、β的任意性,在上面的式子中,β用-β代之,则有 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 由此推得两角和、差的正切公式,简记为T (α-β)、T (α+β).对问题⑥α、β、α±β的取值是任意的吗?学生回顾自己的公式探究过程可知,α、β、α±β都不能等于π2+k π(k ∈Z ),并引导学生分析公式结构特征,加深公式记忆.对问题⑦⑧,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类总结,我们把前面六个公式分类比较可得C (α+β)、S (α+β)、T (α+β)叫和角公式;S (α-β)、C (α-β)、T (α-β)叫差角公式.并由学生归纳总结以上六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得出以下逻辑联系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出这六个框图.通过逻辑联系图,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借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不仅要掌握这些公式的正用,还要注意它们的逆用及变形用.如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式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在化简求值中就经常应用到,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对于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当tan α,tan β或tan(α±β)的值不存在时,不能使用T (α±β )处理某些有关问题,但可改用诱导公式或其他方法,例如:化简tan(π2-β),因为tan π2的值不存在,所以改用诱导公式tan(π2-β)=sin (π2-β)cos (π2-β)=cos βsin β来处理等.应用示例思路1例1已知sin α=-35,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π4-α),cos(π4+α),tan(π4-α)的值.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角的关系,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有什么准备,准备工作怎么进行等.例如本题中,要先求出cos α,tan α的值,才能利用公式得解,本题是直接应用公式解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熟悉公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由sin α=-35,α是第四象限角,得cos α=1-sin 2α=1-(-35)2=45. ∴tan α=sin αcos α=-34. 于是有sin(π4-α)=sin π4cos α-cos π4sin α=22×45-22×(-35)=7210, cos(π4+α)=cos π4cos α-sin π4sin α=22×45-22×(-35)=7210, tan(α-π4)=tan α-tan π41+tan αtan π4=tan α-11+tan α=-34-11+(-34)=-7. 点评:本例是运用和差角公式的基础题,安排这个例题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2已知sin α=23,α∈(π2,π),cos β=-34,β∈(π,3π2). 求sin(α-β),cos(α+β),tan(α+β).活动: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对探究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值的内在联系.根据公式S (α-β)、C (α+β)、T (α+β)应先求出cos α、sin β、tan α、tan β的值,然后利用公式求值,但要注意解题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解:由sin α=23,α∈(π2,π),得 cos α=-1-sin 2α=-1-(23)2=-53,∴tan α=-255.又由cos β=-34,β∈(π,3π2),得 sin β=-1-cos 2β=-1-(-34)2=-74, ∴tan β=73. ∴sin(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23×(-34)-(-53)×(-74)=-6-3512. ∴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53)×(-34)-23×(-74)=35+2712. ∴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255+731-(-255)×73=-65+5715+235=-325+27717. 点评:本题仍是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求值的基础题,其目的还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3在△ABC 中,sin A =35(0°<A <45°),cos B =513(45°<B <90°),求sin C 与cos C 的值. 活动:本题是解三角形问题,在必修5中还作专门的探究,这里用到的仅是与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与和差公式有关的问题,难度不大,但应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探究、讨论解决,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和找清三角形各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子.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角的范围这一隐含条件.解:∵在△ABC 中,A +B +C =180°,∴C =180°-(A +B ).又∵sin A =35且0°<A <45°,∴cos A =45. 又∵cos B =513且45°<B <90°,∴sin B =1213. ∴sin C =sin[180°-(A +B )]=sin(A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35×513+45×1213=6365, cos C =cos[180°-(A +B )]=-cos(A +B )=sin A sin B -cos A cos B=35×1213-45×513=1665. 点评:本题是利用两角和差公式,来解决三角形问题的典型例子,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使学生更加认识了公式的作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要注意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隐含条件.例1若sin(3π4+α)=513,cos(π4-β)=35,且0<α<π4<β<3π4,求cos(α+β)的值. 活动:本题是一个典型的变角问题,也是一道经典例题,对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很有价值.尽管学生思考时有点难度,但教师仍可放手让学生探究讨论,教师不可直接给出解答.对于探究不出的学生,教师可恰当点拨引导,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清所求的角与已知角的关系,观察选择应该选用哪个公式进行求解,同时也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在求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值时,要特别注意确定准角的范围,准确判断好三角函数符号,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学生完全理清思路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的规范书写,并熟练掌握它.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可让其扩展本题,或变化条件,或变换所求的结论等.如教师可变换α,β角的范围,进行一题多变训练,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例题的训练价值.解:∵0<α<π4<β<3π4,∴3π4<3π4+α<π,-π2<π4-β<0. 又sin(3π4+α)=513,cos(π4-β)=35,∴cos(3π4+α)=-1213,sin(π4-β)=-45. ∴cos(α+β)=sin[π2+(α+β)]=sin[(3π4+α)-(π4-β)] =sin(3π4+α)cos(π4-β)-cos(3π4+α)sin(π4-β) =513×35-(-1213)×(-45)=-3365. 本题是典型的变角问题,即把所求角利用已知角来表示,实际上就是化归思想.这需要巧妙地引导,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角的变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例2化简 sin (α-β)sin αsin β+sin (β-θ)sin βsin θ+sin (θ-α)sin θsin α. 活动:本题是直接利用公式把两角的和、差化为两单角的三角函数的形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探究,然后进行讲评.解:原式=sin αcos β-cos αsin βsin αsin β+sin βcos θ-cos βsin θsin βsin θ+sin θcos α-cos θsin αsin θsin α=sin αcos βsin θ-cos αsin βsin θsin αsin βsin θ+sin αsin βcos θ-sin αcos βsin θsin αsin βsin θ+sin θsin βcos α-cos θsin βsin αsin θsin βsin α =0sin θsin βsin α=0.点评:本题是一个很好的运用公式进行化简的例子,通过学生独立解答,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公式的运算能力.课本本节练习1~4.1.(1)6-24,(2)6-24,(3)6+24,(4)2- 3. 2.4-3310. 3.12-5326. 4.-2.作业已知0<β<π4,π4<α<3π4,cos(π4-α)=35,sin(3π4+β)=513,求sin(α+β)的值. 解:∵π4<α<3π4,∴-π2<π4-α<0. ∴sin(π4-α)=-1-(35)2=-45. 又∵0<β<π4,∴3π4<3π4+β<π,cos(3π4+β)=-1-(513)2=-1213. ∴sin(α+β)=-cos(π2+α+β)=-cos[(3π4+β)-(π4-α)] =-cos(3π4+β)cos(π4-α)-sin(3π4+β)sin(π4-α) =-(-1213)×35-513×(-45)=5665. 课堂小结1.先由学生回顾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有哪些收获与提高,在公式推导中你悟出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对于这六个公式应如何对比记忆?其中正切公式的应用有什么条件限制?怎样用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与恒等式证明.2.教师画龙点睛:我们本节课要理解并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其推导,明白从已知推得未知,理解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并要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解题.在解题时要注意分析三角函数名称、角的关系,一个题目能给出多种解法,从中比较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达到优化解题过程,规范解题步骤,领悟变换思路,强化数学思想方法之目的.设计感想1.本节课是典型的公式教学模式,是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教案的设计流程是“提出问题→转化推导→分析记忆→应用训练”.它充分展示了公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推导证明新知识,并学会记忆公式的方法,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领会了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并培养他们主动利用转化思想指导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纵观本教案的设计,知识点集中,容量较大,重点是公式的推导证明、记忆以及简单的应用等,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式的推导、证明方法,熟练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教给学生发现规律、探索推导、获取新知的方法,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发现探索数学知识的喜悦和成功感.第2课时导入新课思路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六个公式,并回忆公式的来龙去脉,然后让一个学生把公式默写在黑板上或打出幻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比较各公式的结构特征,说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形用,以利于对公式的深刻理解.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灵活应用.思路2.(问题导入)教师可打出幻灯,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先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公式进行解答.1.化简下列各式:(1)cos(α+β)cos β+sin(α+β)sin β;(2)sin 2x sin x -cos x -sin x +cos x tan 2x -1-sin x -cos x ; (3)sin (α+β)sin (α-β)sin 2αcos 2β+tan 2βtan 2α. 答案:(1)cos α;(2)0;(3)1.2.证明下列各式:(1)sin (α+β)cos (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 (2)tan(α+β)tan(α-β)(1-tan 2αtan 2β)=tan 2α-tan 2β;(3)sin (2α+β)sin α-2cos(α+β)=sin βsin α. 答案:证明略.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一一点拨,并对上节课所学的六个公式进行回顾复习,由此展开新课.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请同学们回忆这一段时间我们一起所学的和、差角公式.②请同学们回顾两角和与差公式的区别与联系,可从推导体系中思考.活动:待学生稍做回顾后,教师打出幻灯,出示和与差角公式,让学生进一步在直观上发现它们内在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公式的推导充分发挥了向量的工具作用,更要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当α、β中有一个角为90°时,公式就变成诱导公式,所以前面所学的诱导公式其实是两角和与差公式的特例.在应用公式时,还要注意角的相对性,如α=(α+β)-β,α+β2=(α-β2)-(α2-β)等.让学生在整个的数学体系中学会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以及善于发现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良好习惯,提高数学素养.sin(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S (α±β)〕;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C (α±β)〕;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T (α±β)〕. 讨论结果:略.应用示例思路1例1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sin72°cos42°-cos72°sin42°;(2)cos20°cos70°-sin20°sin70°;(3)1+tan15°1-tan15°. 活动:本例实际上是公式的逆用,主要用来熟悉公式,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对部分学生,教师点拨学生细心观察题中式子的形式有何特点,再对比公式右边,马上发现(1)同公式S (α-β)的右边,(2)同公式C (α+β)右边形式一致,学生自然想到公式的逆用,从而化成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并求得结果.再看(3)式与T (α+β)右边形式相近,但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形.又因为tan45°=1,原式化为tan45°+tan15°1-tan45°tan15°,再逆用公式T (α+β)即可解得. 解:(1)由公式S (α-β),得原式=sin(72°-42°)=sin30°=12. (2)由公式C (α+β),得原式=cos(20°+70°)=cos90°=0.(3)由公式T (α+β),得原式=tan45°+tan15°1-tan45°tan15°=tan(45°+15°)=tan60°= 3. 点评:本例体现了对公式的全面理解,要求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角度使用公式.与正用相比,反用表现的是一种逆向思维,它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反向思维意识,对思维的灵活性要求也高,而且对公式要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求θ的值.活动:本例是一道各地常用的、基础性较强的综合性统考题,其难度较小,只需利用偶函数的定义,加上本节学到的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展开即可,但不容易得到满分.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解:∵f (x )为偶函数,∴f (-x )=f (x ),即sin(-x +θ)+cos(-x -θ)=sin(x +θ)+cos(x -θ),即-sin x cos θ+cos x sin θ+cos x cos θ-sin x sin θ=sin x cos θ+cos x sin θ+cos x cos θ+sin x sin θ.∴sin x cos θ+sin x sin θ=0.∴sin x (sin θ+cos θ)=0对任意x 都成立.∴2sin(θ+π4)=0,即sin(θ+π4)=0.∴θ+π4=k π(k ∈Z ).∴θ=k π-π4(k ∈Z ). 又θ∈[0,2π),∴θ=3π4或θ=7π4. 点评:本例学生可能会根据偶函数的定义利用特殊值来求解.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如果将本例变为选择或填空,可利用特殊值快速解题,作为解答题利用特殊值是不严密的,以此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例3求证:cos α+3sin α=2sin(π6+α). 活动:本题虽小但其意义很大,从形式上就可看出来,左边是两个函数,而右边是一个函数,教师引导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此题的证明,学生首先想到的证法就是把等式右边利用公式S (α+β)展开,化简整理即可得到左边此为证法,这是很自然的,教师要给予鼓励.同时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把等式左边转化为公式S (α+β)的右边的形式,然后逆用公式化简即可求得等式右边的式子,这种证明方法不仅仅是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把两个三角函数化为一个三角函数.证明:方法一:右边=2(sin π6cos α+cos π6sin α)=2(12cos α+32sin α) =cos α+3sin α=左边.方法二:左边=2(12cos α+32sin α)=2(sin π6cos α+cos π6sin α) =2sin(π6+α)=右边. 点评:本题给出了两种证法,方法一是正用公式的典例,而方法二则是逆用公式证明的,此法也给了我们一种重要的转化方法,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其精神实质.本例的方法二将左边的系数1与3分别变为了12与32,即辅助角π6的正、余弦.关于形如a sin x +b cos x (a ,b 不同时为零)的式子,引入辅助角变形为A sin(x +φ)的形式,其基本想法是“从右向左”用和角的正弦公式,把它化成A sin(x +φ)的形式.一般情况下,如果a =A cos φ,b =A sin φ,那么a sin x +b cos x =A (sin x cos φ+cos x sin φ)=A sin(x +φ).由sin 2φ+cos 2φ=1,可得A 2=a 2+b 2,A =±a 2+b 2,不妨取A =a 2+b 2,于是得到cos φ=a a 2+b 2,sin φ=b a 2+b2,从而得到tan φ=a b ,因此a sin x +b cos x =a 2+b 2sin(x +φ),通过引入辅助角φ,可以将a sin x +b cos x 这种形式的三角函数式化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化为这种形式可解决a sin x +b cos x 的许多问题,比如值域、最值、周期、单调区间等.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这种引入辅助角的变换思想很重要,即把两个三角函数化为一个三角函数,实质上是消元思想,这样就可以根据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来研究它的性质.因此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是三角部分中高考的热点,再结合续内容的倍角公式,在解答高考物理试题时也常常被使用,应让学生领悟其实质并熟练的掌握它.(2)已知sin(α+β)=12,sin(α-β)=13,求tan αtan β. 活动:对于(1),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观察条件,分析题意可知,α+β是特殊角,可以利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得tan α,tan β的关系式,从而发现所求式子的解题思路.在(2)中,我们欲求tan αtan β,若利用已知条件直接求tan α,tan β的值是有一定的困难,但细心观察公式S (α+β)、S (α-β)发现,它们都含有sin αcos β和cos αsin β,而tan αtan β化切为弦正是sin αcos βcos αsin β,由此找到解题思路.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教师不要及早地给以提示或解答.解:(1)∵α+β=45°,∴tan(α+β)=tan45°=1.又∵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 ∴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即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原式=1+tan α+tan β+tan αtan β=1+(1-tan αtan β)+tan αtan β=2.(2)∵sin(α+β)=12,sin(α-β)=13,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12, ① sin αcos β-cos αcos β=13. ② ①+②,得sin αcos β=512, ①-②,得cos αsin β=112, ∴tan αtan 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512112=5. 点评:本题都是公式的变形应用,像(1)中当出现α+β为特殊角时,就可以逆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变形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对于我们解题很有用处,而(2)中化切为弦的求法更是巧妙,应让学生熟练掌握其解法.课本本节练习5~7.解答:5.解:(1)原式=sin90°=1.(2)原式=cos60°=12. (3)原式=tan45°=1.(4)原式=-sin60°=-32. (5)原式=-cos60°=-12.(6)原式=sin20°(-cos70°)+(-cos20°)sin70°=-(sin20°cos70°+cos20°sin70°)=-sin90°=-1.6.解:(1)原式=sin π6cos x -cos π6sin x =sin(π6-x ). (2)原式=2(32sin x +12cos x )=2sin(x +π6). (3)原式=2(22sin x -22cos x )=2sin(x -π4). (4)原式=22(12cos x -32sin x )=22sin(π6-x ). 点评:将a sin x +b cos x 转化为A sin(x +φ)或A cos(x +φ)的形式,关键在于“凑”和(或差)角公式.7.解:由sin(α-β)cos α-cos(β-α)sin α=35,可得 sin(α-β)cos α-cos(α-β)sin α=sin(α-β-α)=-sin β=35, ∴sin β=-35.又β是第三象限角, ∴cos β=-45. ∴sin(β+5π4)=sin βcos 5π4+cos βsin 5π4=7210. 作业已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c ≠0)的两个根为tan α、tan β,求tan(α+β)的值.解:由韦达定理,得tan α+tan β=-b a ,tan αtan β=c a, ∴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b a 1-c a=b c -a .课堂小结1.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学习了哪些重要的解题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在运用和角与差角公式时,应注意什么?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恒等证明等问题.2.教师画龙点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熟练掌握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解决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恒等证明等问题,灵活进行角的变换和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用等.推导并理解公式a sin x +b cos x =a 2+b 2sin(x +φ),运用它来解决三角函数求值域、最值、周期、单调区间等问题.设计感想1.本节是典型的习题课,目的就是加深巩固两角和与差公式的应用,深刻理解公式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利用公式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节课安排的四个例子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设计的,它们的解题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公式的灵活运用.另外,通过补充的例题,教给学生正用、逆用、变形用公式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逆向思维和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特别是给出了形如“a sin x +b cos x =a 2+b 2sin(x +φ)”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对于三角函数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2.对于习题课来说,我们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先认真审题、独立思考、板演解法,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理清思路,纠正错误,指导解法,争取一题多解,拓展思路,通过变式训练再进行方法巩固.备课资料一、和角与差角公式应用的规律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主要用于求值、化简、证明等三角变换,常见的规律如下:①配角的方法:通过对角的“合成”与“分解”,寻找欲求角与已知角的内在联系,灵活应用公式,如α=(α+β)-β,α=12(α+β)+12(α-β)等;②公式的逆用与变形公式的活用:既要会从左到右展开,又要会从右到左合并,还要掌握公式的变形;③“1”的妙用:在三角函数式中,有许多关于“1”的“变形”,如1=sin 2α+cos 2α,也有1=sin90°=tan45°等.二、备用习题1.在△ABC 中,sin A sin B <cos A cos B ,则△ABC 是( )A .直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答案:B 2.3cos π12-sin π12的值是( ) A .0 B .-2 C. 2 D .2答案:C3.在△ABC 中,有关系式tan A =cos B -cos C sin C -sin B成立,则△ABC 为( ) A .等腰三角形 B .A =60°的三角形C .等腰三角形或A =60°的三角形D .不能确定答案:C4.若cos(α-β)=13,cos β=34,α-β∈(0,π2),β∈(0,π2),则有( )A .α∈(0,π2)B .α∈(π2,π) C .α∈(-π2,0) D .α=π2答案:B5.求值:2cos5°-sin25°cos25°=__________. 答案: 36.若sin α·sin β=1,则cos α·cos β=__________.答案:07.已知cos(α+β)=13,cos(α-β)=15,则tan α·tan β=__________. 答案:-148.求函数y =2sin(x +10°)+2cos(x +55°)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答案:解:∵y =2sin(x +10°)+2cos[(x +10°)+45°]=2sin(x +10°)+cos(x +10°)-sin(x +10°)=sin(x +10°)+cos(x +10°) =2cos[(x +10°)+45°] =2cos(x +55°),又∵-1≤sin(x +55°)≤1,∴当x +55°=k ·360°-90°,即x =k ·360°-145°(k ∈Z )时,y min =-2;当x +55°=k ·360°+90°,即x =k ·360°+35°(k ∈Z )时,y max = 2.9.求tan70°+tan50°-3tan50°tan70°的值.答案:解:原式=tan(70°+50°)(1-tan70°tan50°)-3tan50°tan70° =-3(1-tan70°tan50°)-3tan50°tan70° =-3+3tan70°tan50°-3tan50°tan70° =- 3. ∴原式的值为- 3.10.已知sin β=m·sin(2α+β).求证:tan(α+β)=1+m 1-mtan α. 答案:证明:由sin β=msin(2α+β)⇒sin[(α+β)-α]=msin[(α+β)+α]⇒sin(α+β)cos α-cos(α+β)sin α=m [sin(α+β)cos α+cos(α+β)sin α]⇒(1-m)·sin(α+β)cos α=(1+m)·cos(α+β)sin α⇒tan(α+β)=1+m 1-mtan α. 点评:仔细观察已知式与所证式中的角,不要盲目展开,要有的放矢,看到已知式中的2α+β可化为结论式中的α+β与α的和,不妨将α+β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此方法是综合法,利用综合法证明恒等式时,必须有分析的基础,才能顺利完成证明.11.化简sin (2A +B )sin A-2cos(A +B ). 答案:解:原式=sin[(A +B )+A ]-2cos (A +B )sin A sin A=sin (A +B )cos A -cos (A +B )sin A sin A =sin[(A +B )-A ]sin A =sin B sin A. 点评:本题中三角函数均为弦函数,所以变换的问题只涉及角.一般来说,三角函数式的化简问题首先考虑角,其次是函数名,再次是代数式的结构特点.12.已知5sin β=sin(2α+β).求证:2tan(α+β)=3tan α.答案:证明:∵β=(α+β)-α,2α+β=(α+β)+α,∴5sin[(α+β)-α]=sin[(α+β)+α],即5sin(α+β)cos α-5cos(α+β)sin α=sin(α+β)cos α+cos(α+β)sin α.∴2sin(α+β)cos α=3cos(α+β)sin α.∴2tan(α+β)=3tan α.点评:注意到条件式的角是β和2α+β,求证式中的角是α+β和α,显然“不要”的角β和2α+β应由要保留下来的角α+β与α来替代.三角条件等式的证明,一般是将条件中的角(不要的)用结论式中的角(要的)替代,然后选择恰当的公式变形.三角变换中经常要化复角为单角,化未知角为已知角.因此,看准角与角的关系十分重要.哪些角消失了,哪些角变化了,结论中是哪些角,条件中有没有这些角,在审题中必须对此认真观察和分析.常见的变角方式有:α=(α+β)-β,2α=(α+β)+(α-β),2α-β=(α-β)+α当然变换形式不唯一,应因题而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