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散文语言的新秩序

合集下载

《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及答案

《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及答案

先秦两汉散文史题库及答案本科一、填空题1、我国最早的散文是甲骨卜辞。

2、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3、“三表法”的提出者是墨子。

4、两汉散文的主流是汉赋。

5、贾谊、晁错是汉初政论文作家。

6、先秦散文中最早的一本书是《尚书》。

7、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庄子》。

8、“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韩非。

9、两汉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史记》。

10、《汉书》先后经历四人之手而写成。

11、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的著作是《铁云藏龟》。

12、先秦时期的历史著作分为文献结集型,编年体和国别体三类。

13、《战国策》的主导思想属于纵模家。

14、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15、东汉学术散文两大家是王充和应劭。

16、《周易》是上古的巫文化结晶,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最为完备的一部儒家经典。

17、《春秋》三传包括《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18、“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

19、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

20、《史记》就史学角度而言,是纪传体之祖;就文学而言,是传记文学之祖。

21、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它由鲁国史官所记,相传经过孔子的修改和润色。

22、老子的著作被后人奉为经典,合称为《道德经》,又名《老子》。

23、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

2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5、标志两汉赋风转变的代表作是张衡的《归田赋》。

26、《周易》中阳爻用“—”符号表示。

27、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到对话体再到成篇文章的漫长过程。

28、《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29、我国最早的理论散文总集是《吕氏春秋》。

3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

二、词语解释1、《春秋》三传:配《春秋》而作的三部传。

《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作者据说是左丘明。

在汉代还有两部配《春秋》而作的著作,一是公羊高的《公羊传》,一是谷梁赤的《谷梁传》,它们与《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大学语文作业3

大学语文作业3

《大学语文》B课程作业(三)判断题(一)1、所谓古文,是和“时文”即骈文相对立的一种文体,意在恢复先秦两汉的散体散文。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正确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的人物是苏轼。

(不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正确3.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大力倡导古文的作家是柳宗元。

(不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正确4.北宋第一个散文大师是欧阳修。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正确5.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古文运动中成就最高的八个人的合称。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正确6.唐宋八大家的名称正式确立于明初朱右编选的《八先生文集》。

(不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正确7.柳宗元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创作口号。

(不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正确8.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又称新古文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正确9.欧阳修去世后,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是王安石。

(不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正确10.唐宋两代古文运动成功继承了秦汉散文和六朝骈文这两份文学遗产,极大丰富了散文创作。

正确判断题(二)1、志怪小说的直接源头是《汲冢琐语》和《山海经》。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正确2、志人小说的真正形成,是以汉代刘向编著《说苑》、《新序》等书的出现为标志的。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正确3、《儒林外史》采用联缀式的艺术结构方式,全书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和事件(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正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正确4、《西游记》虽以玄奘取经事迹作引子,却摆脱了对史实的依榜,运用虚构法则和幻想形式进行再创作,是中国小说史上又一大开拓。

散文文字的韵律与节奏

散文文字的韵律与节奏

散文文字的韵律与节奏散文是一种以自由的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体裁。

与诗歌相比,散文没有规定的韵脚和格律,但它仍然具备一定的韵律和节奏。

散文的韵律和节奏对于传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至关重要,它们能够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第一节:散文韵律的重要性散文的韵律是指文章中一些沉思、抒情、转折等表达方式的节奏感。

这种韵律可以通过语言的韵律、句子的长短和章节的组织来体现。

它们相互配合,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加明显,读起来更加流畅。

举个例子,当我们回忆一首悲伤的散文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句子往往较短,停顿的地方较多,给人以深深的感伤。

第二节:散文节奏的形成方式散文的节奏是指文章中情节发展的脉搏感。

这种节奏可以通过描述的紧凑度、事件的安排和情节的展开来产生。

它决定了读者的阅读速度和情感体验。

比如,当读者阅读一篇描写繁忙都市生活的散文时,文章会采用连续的句子构成,以增强读者的紧迫感和压迫感。

第三节:韵律和节奏的相互作用散文的韵律和节奏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文章的整体感觉。

韵律创造了节奏,而节奏则为韵律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平台。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感染力。

一篇有着良好韵律和节奏的散文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使他们更深地融入其中。

第四节:技巧与实践为了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散文韵律和节奏,作者需要借助一些写作技巧和实践经验。

首先,选择适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的语言丰富多样,并通过修辞手法增强表达的表面感和暗示力。

其次,通过合理的段落划分和章节组织,确保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紧凑性,使读者能够有序地阅读并领略到作者的意图。

结论:散文文字的韵律与节奏是其生命力的来源,它们在文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运用恰当的词汇、句式、段落划分和章节组织等手段,作者能够塑造出有韵律和节奏感的散文作品,引导读者投入其中,并传达出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读者阅读散文时,也应关注其中的韵律和节奏,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在韵律和节奏的引领下,散文能够更好地触动人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散文的发展历程

散文的发展历程

散文的发展历程散文起源于人类语言的发展。

人们在远古时代,由于没有书面语言的记载,通过口头表达来传递信息和交流,互相讲述着各自的故事和经历。

这种口头表达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平实、日常生活为主题的文学形式,即散文。

最早的散文可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兴起,如古埃及的《死者之书》和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

这些散文作品描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思考方式。

散文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尤为丰富多样。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先秦时期的《庄子》、《论语》等思想性散文,描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哲学观念;唐宋时期的《唐诗》、《宋词》等诗性散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生状况;明清时期的《红楼梦》、《西游记》等小说性散文,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散文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17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催生了大量的哲学性散文,如蒙田的《随笔集》和拉封丹的《人类知识论》等。

这些散文作品以思辨和论述为主,探讨了人类的存在和思维方式。

18世纪的欧洲,散文开始向更加个人化和主观化的方向发展。

法国的卢梭以及德国的歌德等作家,通过自传式的散文,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引导了后来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散文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随着现代性和工业化的兴起,散文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现实感受。

美国的海明威以及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通过以人物为中心的散文作品,揭示了人类的孤独和苦难。

同时,随着传媒技术和科技的进步,散文也开始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出现,让散文以更加轻松、流畅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从报刊上的专栏文章,到网络上的微博和博客,散文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散文成为了一种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无论是经典的还是现代的散文作品,都以真实、情感和观察为特点。

它不像诗歌那样需要追求美感的抽象,也不像小说那样需要叙事的延展,而是通过直接、简洁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散文的结构与行文思路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散文的结构与行文思路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 叙事散文
感悟
议论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 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 议论升华(升华点)
解题通法
1.分析行文思路“3法”
直接考查型 ①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 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②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线 索有: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空间、作者见 闻等。分清了文章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厘清了行文思路。 间接考查型 ③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首先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来分析,然后 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 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
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
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
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理清行文思路
一、散文中常见的6种结构思路
类型
特点
思路
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 静赏式 多角度写景;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注],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 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 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 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
使用联想,用抒情方式深化主题。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早期散文、骈文、世说新语、唐宋文和明清文五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早期散文在先秦时期开始发展。

它以散漫的形式,通过记叙、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思想感情。

《诗经》中的风、雅、颂,以及《楚辞》中的赋、东方朔的《杂说》等,都可以视为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品。

骈文则是在古代散文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体形式。

它以双对句为基本单位,具有较严格的格律要求。

《左传》中的编年体史书,以及《楚辞》中的离骚、招魂、涉江辞等,都是骈文的代表作品。

骈文的出现,使得古代散文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它由刘义庆编纂而成。

世说新语以短文故事的形式,以身边人们的言行举止为素材,展现了多样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

它在古代散文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唐宋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散文以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主要创作力量,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意境,同时也有很多政论和议论的作品。

安禄山《慈恩寺塔》、韩愈《师说》等都是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品。

宋代的散文则更加注重审美意境的追求,出现了很多以山水田园为背景的作品。

苏轼的《东坡扇·送友人》、米芾的《黄州快哉亭记》等作品,都是宋代散文的代表作。

明清文是古代散文发展的后期阶段。

在明代,杨慎《世说新语》的再传以及儿童散文的创作有一定的发展。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散文家,如袁枚、纳兰性德、黄庭坚等。

他们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较为成熟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意境。

总的来说,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早期散文到骈文,再到世说新语、唐宋文和明清文,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散文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散文的节奏和韵律

散文的节奏和韵律

散文的节奏和韵律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它以自由的形式展示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思考和感悟。

散文在表达方式、语言运用和结构构建上都体现了节奏和韵律的重要性。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散文的灵魂所在。

散文以其独特的音调和音乐感,传递着作者内心的脉动。

与诗歌不同,散文的节奏更为宽松,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作者的情感和意境而变化。

节奏感的运用,能够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可读性。

散文的节奏感不仅表现在整体结构上,也体现在段落和句子的排列中。

作者对于句子长度的把控,以及不同句式的运用,都能够影响读者的阅读速度和体验。

通过恰当的停顿和抑扬顿挫,散文带给读者一种悠扬的旋律,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同时,散文中的韵律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韵律是指文章中重复的语言元素,如重复的词语、声音、句式等。

韵律可以使文章更加流畅,提升文章的节奏感。

通过巧妙地运用韵律,作者能够增强文章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韵律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和富有韵味。

它可以通过在整篇文章中设置一定的重复元素,使得读者感受到一种旋律般的流动。

适当的韵律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易读、有趣,并且能够增加文章的表现力。

与韵律相伴而生的是散文的节奏感。

节奏感是文章中所传递的一种节奏和节律感。

它可以通过对句子的整齐有序的排列、对语言的音韵的处理以及对行文的脉络的掌控等手法来体现。

适当的节奏感可以使文章更加流畅,增加文章的引人入胜的程度。

此外,散文节奏和韵律的呈现也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息息相关。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语言特点,他们通过对节奏和韵律的把控,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文学享受。

而读者在阅读散文时,也会因为这种独特的风格而产生共鸣,沉浸其中。

总而言之,散文的节奏和韵律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节奏感和韵律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散文更加富有生命力,更具感染力。

在散文创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对节奏感和韵律的把握,用心去感受和塑造文章中的旋律,让读者陶醉其中。

文学张力论纲

文学张力论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 VERSITY (Hum 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7年第52卷第6期(总第215期)2007 V ol.52 N o.6(G eneral N o.215)文学张力论纲3孙书文(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文学张力可以界定为: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而是互相比较、衬映、抗衡、冲击,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

它具有四个特征:多义性,情感的饱绽,包孕矛盾对立,弯弓待发的运动感。

文学张力中的美是一种“坚奥的美”,经历了惊讶-压抑、涵咏-释放两个阶段后,指向审美超越。

优秀的文本建立在恰当的张力度的基础之上,使文本的信息量和由文本激发的读者审美感受量都指向最大化。

关键词: 文学张力;语言张力;内容张力;美学阐释中图分类号: 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7)06-0020-063收稿日期:2007-01-01作者简介:孙书文(1974— ),男,山东兖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在文学理论中,“张力”一词源于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退特。

1937年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指出:“为描述这种成就(指在诗的价值的评判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评判标准———引者注),我提出张力(T ension )这个名词。

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 )和内涵(Intention )去掉前缀而形成的。

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

”[1](P 117)退特创造性地提出这一术语,并称之为“诗的共同的特点”、“单一性质”。

【文学常识】关于文学体裁知识,你知道多少

【文学常识】关于文学体裁知识,你知道多少

【文学常识】关于文学体裁知识,你知道多少文学体裁知识归纳(一)散文1. 古代散文在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经历以下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3)魏晋南北朝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文体。

两晋散文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为代表。

北朝的《水经注》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描绘山水风光的散文著作,为散文开拓了新的领域。

(4)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5)明代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6)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 现代散文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与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湖南省导游证考试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学简史知识点荟萃

湖南省导游证考试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学简史知识点荟萃

“中国文学简史”知识点荟萃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2.《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3.中国诗歌史的源头:《诗经》和楚辞4.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5.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春秋》6.我国叙事散文成熟的标志:《左传》7.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左传》8.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国语》9.开创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之先例:《战国策》10.文言文成熟的标志:《孟子》11.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庄子》12.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况13.汉赋的三个发展阶段: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14.骚体赋成就最高的作家:贾谊15.奠定典型的西汉大赋基础的作品:枚成《七发》16.汉大赋的典范之作: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17.扬雄“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18.确立京都赋的创作格局的作品:班固《两都赋》19.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张衡《归田赋》2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21.代表我国古代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作品:《史记》2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23.《史记》的体例:本纪、世家、列传、表、书24.《汉书》的体例:纪、表、志、传25.实现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两汉乐府诗26.汉乐府诗中最优秀的代表:《陌上桑》《孔雀东南飞》27.最早的文人五言诗:班固《咏史》28.七言诗的初步形态:张衡《四愁诗》29.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秦嘉《赠妇诗》三首30.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31.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三曹”和“七子”32.“三曹”:曹操、曹丕、曹植3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诗:曹操《观沧海》3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专门性的论著:曹丕《典论•论文》35.建安诗坛最杰出代表:曹植36.“建安七子”:孔融、陈琳、应玚、王粲、徐幹、阮瑀、刘桢37.“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38.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39.代表北朝民歌最高成就的作品:《木兰词》40.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西洲曲》41.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42.我国诗歌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标志:永明体43.对永明体诗歌做出最大理论贡献的诗人:沈约44.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45.我国小说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朝46.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47.开后世笔记小说之先河的作品:刘义庆《世说新语》干宝《搜神记》48.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的著作:刘勰《文心雕龙》49.“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50.“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51.由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杰出文学家:陈子昂52.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53.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王昌龄、岑参、高适54.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杜甫55.开启伤时悯农主题的诗人:韦应物56.“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57.新乐府运动的代表诗人:白居易、元稹58.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琵琶行》《长恨歌》59.中唐开拓写情题材的诗人:元稹60.“韩孟诗派”的代表:韩愈、孟郊61.“小李杜”:李商隐、杜牧6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63.唐赋的代表作:王绩《游北山赋》、李华《吊古战场文》、杜牧《阿房宫赋》64.唐代骈文代表作: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65.晚唐小品文代表作家:罗隐、皮日休、陆龟蒙66.中国小说成熟的标志:唐传奇67.唐传奇的形成期:初唐68.唐传奇的兴盛期:中唐69.唐传奇进入兴盛期的标志作品:陈玄佑《离魂记》70.现存唐代变文代表作:《目连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71.晚唐五代词作的两个中心:西蜀和南唐72.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文人词选集:《花间集》73.“花间鼻祖”:温庭筠74.“温韦”:温庭筠、韦庄75.晚唐五代词人中作品最多的词人:冯延巳76.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77.“北宋倚声家初祖”:晏殊78.宋词史上第一个向民歌学习的人:欧阳修79.“张三影”:张先80.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81.从根本上改变词的发展方向的词人:苏轼82.宋代豪放词的开创者:苏轼83.“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84.“苏门四学士”中最为出色的词人:秦观85.“当代词手”:秦观86.“二晏”:晏殊、晏几道87.宋代小令登峰造极的词人:晏几道88.“贺梅子”:贺铸89.在词史上开创南宋典雅词风的词人:周邦彦90.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李清照91.以“词俊”闻名的词人:朱敦儒92.“稼轩体”的创造者:辛弃疾93.“苏辛”:苏轼、辛弃疾94.确立并发展宋代豪放词的词人:辛弃疾95.两宋词坛上首屈一指的伟大词人:辛弃疾96.辛派词人的中坚人物:陆游97.南宋格律词派的一代宗主:姜夔98.宋代“白体”诗人的代表:王禹偁99.宋代“西昆体”诗人的代表:杨亿100.宋代“晚唐体”诗人的代表:林逋101.“王荆公体”的创造者:王安石102.北宋诗坛上影响力最大的诗人:苏轼、黄庭坚103.“苏门四学士”中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黄庭坚104.“苏黄”:苏轼、黄庭坚105.“山谷体”的创造者:黄庭坚10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107.“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08.宋代最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109.“诚斋体”的创造者:杨万里110.“永嘉四灵”:徐昭、徐玑、赵师秀、翁卷111.“江湖诗派”代表诗人:戴复古、刘克庄112.南宋遗民诗人中成就最高的诗人:谢翱113.“宋亡之诗史”:汪元量的诗114.宋代文坛上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115.宋代笔记文创作先河的开创者:欧阳修116.“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梁启超语):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17.“三苏”:苏洵、苏轼、苏辙118.元杂剧的直接源头: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119.中国杂剧的全盛期:元代前期120.“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121.元代剧坛最杰出代表:关汉卿122.关汉卿悲剧的代表作:《窦娥冤》123.关汉卿喜剧的代表作:《救风尘》124.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作品:王实甫《西厢记》125.“曲状元”:马致远126.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高明《琵琶记》127.“四大南戏”:《荆钗记》《杀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128.元代前期散曲作家的代表:关汉卿、马致远129.元代后期散曲作家的代表:乔吉、张可久130.“曲中李杜”:乔吉、张可久131.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132.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133.中国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三国演义》134.标志中国小说从人物类型化写法向初步个性化写法转变的作品:《水浒传》135.白话文体小说优势全面确立的标志:《水浒传》136.中国小说史上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西游记》137.《西游记》的第一主人公:孙悟空138.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小说:《金瓶梅》139.我国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140.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三言”“二拍”141.“三言”: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142.“二拍”: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143.我国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姑苏抱瓮老人《今古奇观》144.明初最著名的文言小说:瞿佑《剪灯新话》145.明杂剧史上作品较多的作家:朱有燉146.明杂剧的代表作家:徐渭147.徐渭《四声猿》:《狂鼓史》《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148.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徐渭《南词叙录》149.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150.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汤显祖151.“临川四梦”:《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牡丹亭》152.“临川四梦”中艺术成就仅次于《牡丹亭》的作品:《邯郸记》153.明初散文的代表作家:宋濂、刘基154.明初诗歌的代表作家:高启、杨基155.“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156.“台阁体”作家代表:杨士奇、杨荣、杨溥157.茶陵诗派代表诗人:李东阳158.“前七子”代表作家:李梦阳、何景明159.“后七子”代表作家:李攀龙、王世贞160.唐宋派代表作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161.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归有光162.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163.公安派中成就最高者:袁宏道164.竟陵派代表作家:钟惺、谭元春165.“童心说”的提出者:李贽166.晚明小品文的顶峰:张岱的作品167.“复社”代表作家:“娄东二张”张溥、张采168.“几社”代表作家:陈子龙169.清初继《金瓶梅》之后问世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西周生《醒世姻缘传》170.清代前期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平山冷燕》《玉娇梨》171.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峰:《聊斋志异》172.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173.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174.中国小说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175.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水平代表:《红楼梦》176.“苏州派”代表剧作家和作品:李玉《清忠谱》177.“南洪北孔”:洪昇、孔尚任178.清代传奇作品中思想和艺术结合达到完美的作品:《桃花扇》179.我国古代集大成的戏剧理论家:李渔180.清代杂剧的代表作品:吴伟业《秣陵春》、尤侗《读离骚》181.清初被后世敬仰的三大明朝遗民学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182.“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183.“梅村体”的创造者:吴伟业184.“神韵说”的提出者:王士禛185.“南朱北王”:朱彝尊、王士禛186.“南施北宋”:施闰章、宋琬187.“格调说”的提出者:沈德潜188.“肌理说”的提出者:翁方纲189.“性灵说”的提出者:袁枚190.“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191.“阳羡词派”的代表词人:陈维崧192.“浙西词派”的代表词人:朱彝尊193.“朱陈”:朱彝尊、陈维崧194.清初独成一家的词人:纳兰性德195.“国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196.“常州词派”的代表词人:张惠言197.清代“阳湖派”古文的代表作家:张惠言198.“国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199.清代最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200.桐城派的三大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201.桐城派古文基本理论的创立者:方苞202.桐城派中地位最高者:姚鼐203.清代骈文的代表作:汪中《哀盐船文》204.“宋诗派”的为首作家:祁寯藻、程恩泽205.“宋诗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郑珍206.近代常州词派的代表词人:周济207.近代桐城派作家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梅曾亮208.“湘乡派”作家代表:曾国藩209.首开近代文学风气之人:龚自珍210.“诗界革命”代表诗人:梁启超、黄遵宪211.“诗界革命”的旗帜:黄遵宪212.“文界革命”的代表作家:康有为、梁启超213.“文界革命之健将”、“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新思想界之陈涉”:梁启超214.“新文体”散文的创造者:梁启超215.古文派代表作家:严复、林纾、章炳麟216.“同光体”代表作家:沈曾植、陈三立、陈衍217.汉魏六朝诗派代表诗人:王闿运218.晚唐诗派代表诗人:樊增祥、易顺鼎219.革命诗人代表:柳亚子、秋瑾、苏曼殊220.“清末四大家”词人:王鹏运、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221.近代前期的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荡寇志》《施公案》222.近代前期的人情世态小说:《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223.“小说界革命”出现的标志: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24.“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225.“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代表作品:徐枕亚《玉梨魂》《雪鸿泪史》、李涵秋《广陵潮》226.“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227.我国第一份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228.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春柳社(1906)229.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尝试集》230.表现五四时期诗歌狂飙突进时代精神的诗歌集:郭沫若《女神》23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社:湖畔诗社(1922)232.“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233.“小诗派”代表:冰心、宗白华234.“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235.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236.“现代诗派”的代表:戴望舒237.“雨巷诗人”:戴望舒238.“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239.20世纪40年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艾青240.“民歌体”诗歌代表作:李季《王贵与李香香》241.“七月派”诗歌的推动者:胡风24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24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人物形象:阿Q244.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245.“文学研究会”(1921)的发起人:沈雁冰、王统照、郑振铎、叶圣陶246.“创造社”(1921)的发起人: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247.“创造社”成员中成就最高者:郁达夫248.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1927——1937)“左联”作家的代表作品:茅盾《子夜》、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张天翼《包氏父子》、艾芜《南行记》、萧军《八月的乡村》、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249.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1927——1937)非“左联”作家的代表作品:巴金“激流三部曲”、沈从文《边城》、老舍《骆驼祥子》、叶圣陶《倪焕之》250.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作家作品: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淘金记》、艾芜《山野》、沈雁冰《腐蚀》、老舍《四世同堂》、巴金《寒夜》251.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作家作品: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周立波《暴风骤雨》、孙犁《白洋淀记事》252.田汉的代表作:《获虎之夜》《回春之曲》《秋声赋》《丽人行》253.洪深的代表作:《找阎王》《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254.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蜕变》255.郭沫若的诗剧:《棠棣之花》《湘累》《女神之再生》256.郭沫若的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屈原》257.夏衍的代表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258.陈白尘的代表作:《岁寒图》《太平天国》259.杨翰笙的代表作:《天国春秋》260.欧阳予倩的代表作:《忠王李秀成》261.贺敬之的代表作:《白毛女》262.李健吾的代表作:《这不过是春天》《十三年》《梁允达》263.于伶的代表作:《夜上海》264.中国现代杂文正式创立的标志:1918年4月,《新青年》开设“随感录”专栏265.“语丝”派杂文作家:鲁迅、周作人266.“现代评论派”杂文作家:陈西滢、徐志摩、丁西林267.鲁迅的杂文集:《热风》《坟》《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华盖集》《且介亭杂文》268.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269.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270.周作人的散文代表作:《乌篷船》《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喝茶》271.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272.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273.我国最早的两篇报告文学:瞿秋白《饿乡记程》《赤都心史》274.报告文学的典范:夏衍《包身工》。

散文创作中的内在秩序—以铁凝为例

散文创作中的内在秩序—以铁凝为例

36从文学的艺术系统来看,现在的诸多作家是有待完善的。

文学系统的残缺使得很多作家在创作中不乏锐气,但缺乏文学大家的稳定,尤其是内心的沉稳。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作家的内心是张牙舞爪的,那他能写出一种情真、味长、气盛的文章吗?在这个时候重读铁凝先生的散文,就她的散文创作来谈一点感受,对于后来的写作者应该是有所帮助的。

我们知道,文学写作有一种外在和内在的秩序,它是文学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规范,与人的品行、艺术取向、价值体系,语言系统、思维模式乃至一个作家对于写作的态度相关。

铁凝先生的散文之所以韵味微婉,正而有礼,重情志而归于无邪,能使我们为之动心,肯定是与她写作的内在秩序相关的。

这种内在的秩序在她的散文中化成了文字的外在表达,这就是文学写作的秩序了。

可以说,铁凝先生散文的秩序就是她内心天性向善的秩序,是她后天秉持文化传承的秩序,因此她散文的方向就是心灵的方向,她散文的内在秩序就是心灵的秩序,这在她的《会走路的梦》中体现得很是明显。

《会走路的梦》这部散文集收录了铁凝先生早期的很多作品,就像一帧帧老旧的照片,一点点在我们面前展示出来。

她是微黄的,但又是活动的;她是模糊的,却又是清晰的。

她所汇成的时间河流映照着如今的我们,她翻卷的时间浪花打湿了现实的堤岸,里面小小的心绪的悸动,带给我们更为清澈的童年或者青春的记忆。

她以平和与安分的心灵抚摸着生活的心酸与疼痛。

她回忆童年在北京胡同的那段时光,让我们跟着她一路前行,看到了“父亲”如何去学习烤制面包,看到了“父亲”是如此的专注、细致、谦虚,似乎成为了一个既安分又不安分的人。

“父亲比着蜂窝煤炉盘的大小做了一个有门、门内有抽屉的铁盒子,然后把这盒子扣在炉上烧一阵,挖块蒸馒头的发酵面团放进抽屉里烤,我们都以为这便是面包了。

父亲、我和妹妹三人都蹲在炉前等着面包的出炉,脸被烤得通红”(《面包祭》),读到这里,总会让人想起叶芝的那首《当你老了》的精致诗歌,以及诗歌中那只红红的火炉—温暖,散着光亮。

散文中的韵律美如何营造

散文中的韵律美如何营造

散文中的韵律美如何营造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以其抒情达意的真切、行文布局的灵动而深受读者喜爱。

在散文创作中,营造韵律美不仅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那么,如何在散文中营造韵律美呢?首先,语言的节奏是营造韵律美的重要元素。

语言节奏就像是音乐中的节拍,通过长短句的交错运用,可以形成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效果。

长句往往能够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深沉的情感,给人以舒缓、沉稳之感;而短句则简洁明快、富有力量,能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营造出紧张、活泼的氛围。

比如,“在那悠长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一个长句,节奏舒缓,让人仿佛置身于悠长、寂静的雨巷之中。

而“风,呼呼地吹;雨,哗哗地下。

”这样的短句则节奏明快,充满了动感。

词汇的选择对于韵律美的营造也至关重要。

选用具有音韵美感的词汇,如叠音词、双声词、押韵词等,能够增强语言的音乐性。

叠音词如“悠悠”“潺潺”“簌簌”等,不仅描绘出事物的形态,还能在声音上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使语言更具韵味。

双声词如“玲珑”“崎岖”“澎湃”等,以及押韵词如“花香”“芬芳”“徜徉”等,通过声母或韵母的相同或相似,让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之美。

同时,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也能为散文增添韵律之美。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不仅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能在语言形式上产生一定的节奏感。

排比句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韵律感。

此外,句式的变化也是营造韵律美的关键。

灵活运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式,可以使文章的语气和节奏产生丰富的变化。

陈述句用于陈述事实,语气平稳;疑问句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加互动感;感叹句则能够强烈地表达情感,使语言更具感染力。

散文的韵律与节奏感

散文的韵律与节奏感

散文的韵律与节奏感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允许作者随心所欲地表达观点和情感。

与诗歌和小说相比,散文被认为是一种更为自由和灵活的文体,它不受特定的结构和格律要求的限制。

然而,良好的散文依然需要具备一定的韵律与节奏感,以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吸引力。

一、韵律感韵律感是指散文中具有重复、流畅和和谐的音节和节奏。

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作者可以使散文具有旋律般的韵律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1. 修辞手法的运用散文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增添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作者可以运用比喻来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或情感,通过对事物的描写进行抽象化,从而呈现出独特的韵律感。

2. 句式结构的变化散文中,可以通过改变句式的结构和长度来创造韵律感。

长短句的交替运用可以使文章读起来更加流畅,并在不同的情境下传达出不同的节奏感。

例如,情感激烈的场景可以使用短句来表现迅速变化的情绪,而描述某种静谧的场景时则可以采用长句来营造安静宁和的氛围。

二、节奏感节奏感是指文章中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和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明显的节奏抑扬顿挫的感受。

好的节奏感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使他们产生共鸣并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思想。

1. 语言节奏的运用语言在散文中的运用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选择恰当的词汇、构建流畅的句子和适度的修饰,可以使散文具有舒缓、紧凑或激昂的节奏感。

同时,作者还可以利用语言的变换、重复和反复出现,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节奏韵律,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2. 情感起伏的描绘情感的起伏可以通过文章中的抒情句、描写细节的变化和意境的切换来体现。

通过渲染情感的变化,作者可以给读者带来律动感,使他们的阅读体验更为丰富和深刻。

例如,在描写某种喜怒哀乐的场景时,作者可以运用对比、变幻和渲染等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总结:散文的韵律与节奏感是文章优美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散文结构知识点总结高中

散文结构知识点总结高中

散文结构知识点总结高中散文是一种文体,其写作风格自由、表达形式多样。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需要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散文的结构知识。

散文的结构对于文章的逻辑性、条理性和连贯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就散文结构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散文的基本结构散文的基本结构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中间和结尾。

在高中散文写作中,学生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文体要求来灵活运用这些结构。

1.开头散文的开头是文章的引子,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关键。

在开头部分,可以通过修辞手法、情景渲染或者引用名人名言等方式来打开话题,引发读者的兴趣。

2.中间散文的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也是表达观点、展开论述的关键部分。

在中间部分,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阐述,可以通过事实论证、比喻、举例等手法来深化对于主题的探讨和阐释。

3.结尾散文的结尾是文章的收束部分,也是文章的高潮和点睛之笔。

在结尾部分,可以通过总结全文内容,回顾主题,提出建议或者展望未来等方式来呼应开头,达到文章整体的呼应和圆满结束的效果。

二、散文的段落结构散文的段落结构是文章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需要掌握好散文的段落结构知识,包括:1.段落的统一性每个段落应该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避免出现跳跃和支离破碎的情况。

2.段落的层次性在文章中,可以通过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来清晰地呈现逻辑脉络,增强文章的条理性。

3.段落的过渡性每个段落之间需要有合理的过渡,避免出现突兀和断裂的情况,以确保整篇文章的流畅。

三、散文的修辞手法散文的修辞手法是文章写作中的精髓所在,对于提升文章的表现力和说理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需要掌握散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1.比喻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拟人拟人是指将非生物或抽象事物拟人化,赋予其人的特征,使文章更富有情感和生动性。

3.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相似句式的重复运用,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顺序

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顺序

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顺序在不同体裁的文章写作中,写作顺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写作顺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素材,突出文章的主题,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的写作顺序,以期为大家在各类文章创作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散文写作顺序1.确立主题在撰写散文之前,首先要确立一个鲜明的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决定了文章的走向和深度。

可以通过提问、对比和反思等方法,确立一个具有思想性和独特视角的主题。

2.搜集素材搜集与主题相关的素材,包括事实、故事、观点等。

可以从书籍、网络、访谈等多种途径获取。

要注意筛选和整理,确保素材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构思结构在搜集到足够素材后,要对文章结构进行构思。

散文结构灵活,可以采用线性、非线性或片段式等结构方式。

要合理安排素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撰写初稿根据构思,开始撰写散文初稿。

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运用,力求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

同时,要关注行文的节奏和韵味,使文章更具文学性。

5.修改和完善完成初稿后,要认真审读和修改。

关注内容是否紧凑,结构是否合理,语言是否贴切。

在修改过程中,可以多次润色,使文章更加完美。

二、报告文学写作顺序1.选定题材报告文学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创作对象。

在写作前,要选定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价值的题材。

可以从新闻事件、社会实践、人物故事等方面选取。

2.采访调查为了确保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需要进行详细的采访和调查。

可以通过面对面采访、电话访谈、邮件交流等多种方式,收集与题材相关的第一手资料。

3.整理素材采访调查后,要对获取的素材进行整理。

筛选出有价值、有深度、有特色的素材,为报告文学的创作奠定基础。

4.设计篇章结构根据题材特点,设计报告文学的篇章结构。

报告文学结构多样,可以采用线性、并列、递进等结构方式。

要充分展示题材的内涵和外延,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

5.创作初稿根据设计好的结构,开始撰写报告文学初稿。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东汉时期,散文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并得到广泛的发展和运用。

散文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感受、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东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

一、散文的定义与特点散文是一种以准确、简练、自然的语言,通过修辞手法和文体特色展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思的文体。

东汉散文充满了真情实感,追求抒发个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二、东汉散文的流派与代表作品1. 赋:东汉时期,赋作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是以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感慨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散文体裁。

代表作品有张衡的《广陵赋》和班彪的《烈女赋》。

2. 论议:论议是东汉散文的主要流派之一,以议论时事、社会现象、人性道德为主题。

代表作品有班固的《光武中兴论》和刘向的《列女传》。

3. 游记:东汉时期的文学成就中,游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游记以作者自己亲身游历的经历为基础,以记叙和描写来展现旅途中的见闻和思考。

代表作品有班固的《翰苑》和班彪的《二京记》。

4. 诗文杂录: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一种以杂录形式收集和整理诗文的散文形式。

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楚辞赋》和王逸的《文选序》。

三、东汉散文的艺术特色1. 笔触质朴:东汉散文追求写实,注重情感真挚,对人物、景物的描写注重准确细腻,力求通过质朴的笔触展现生活的真实。

2. 用典考证:东汉散文中常常运用典故和引用,展现作者的博学多才,对历代文学作品有所借鉴,同时也通过典故的使用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3. 情感真挚:东汉散文注重表达个人真情实感,对人生的痛苦、迷茫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向往进行感情的展示,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脆弱生命的认同。

4. 辞章工巧:东汉散文在修辞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技巧,如运用对偶、排比和象征等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四、东汉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东汉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宋代以后的散文创作影响巨大。

创造散文语言的新秩序

创造散文语言的新秩序

新散文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兴起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期间有不少散文研究者从它的发生、命名、立场、写作姿态、自由精神以及材料、结构、篇幅等方面对这一散文现象进行考察,但细读这些文章,发现总体的把握,散点的描述多,而局部的透视,就某个“点”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文章较少。

鉴于此,本文拟从散文语言,即“语体文体”这一视角对新散文进行探讨,以此探测新散文在文体方面的革命,尤其是在创造散文语言的新秩序上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还存在着什么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一、重新发现语言的活力诗歌有“诗到语言为止”的说法,散文又何尝不是如此。

由于散文不像小说那样可以靠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多层次的生活场面的描述来吸引读者,又不似诗歌那样以精致的意象组合和瑰美的想象力给读者以美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散文对语言的要求可以说超过了小说和诗歌。

然而在过去,我们对散文语言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我们一直认为,语言只是为了表达主题和思想而存在的工具。

这其实只是从修辞的层面上来理解和运用语言。

于是,在“语言是一种工具”的观念指导下,传统散文特别强调炼词、炼句和炼意,人们对散文语言的要求是精确生动和形象,而忽视语言的个性化、排斥语言的异质化,更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最为基本的表现,是一种如苏珊•朗格所说的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

由于传统散文的个词的指意、词与词的配搭关系被严格固定,散文语言无法容纳进无限的能指,无法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自由的组合,如此一来,散文的语言自然也就越来越公共化和平庸化:许多散文包括一些经典散文的语言看起来简洁优美,精确形象,且十分符合语言规范,而内里却是老气横秋,迂腐雷同、毫无个性,更有的甚至是一种“木乃伊”式的语言。

新散文的写作者们显然不满足于传统散文语言这个“常态”和“常量”对散文文体的束缚,他们着力于从多方面对散文文体的“变量”进行探索,而语言的革新正是他们进行艺术革命的重中之重。

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诗意表达
优秀的散文作品往往具有诗意的特点,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 喻,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和共鸣。
03
散文的神:情感与思想
散文的情感表达
真挚自然
现代散文注重情感的真实流露,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内心世 界的喜怒哀乐,使读者产生共鸣。
丰富多样
散文的情感表达具有多样性,可以是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 、对人生的感悟等,展现出人类情感的丰富多彩。
五四散文
以鲁迅、周作人等为代表 ,倡导白话文运动,关注 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具 有鲜明的现代性。
三十年代散文
以林语堂、梁实秋等为代 表,注重闲适幽默的风格 和个性化的表达。
当代散文的繁荣
五十至七十年代散文
01
以杨朔、秦牧等为代表,追求诗化语言和意境的营造,具有浓
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八十年代散文
02
以余秋雨、张承志等为代表,关注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
THANKS
感谢观看
01
跨文体写作
散文与其他文体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 了跨文体写作的趋势,如散文与诗歌、 小说、戏剧等文体的融合。
02
03
语言实验
作家们在散文创作中积极进行语言实 验,运用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 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跨文化交流与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为散文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素材。
个性化
散文是作者个性和情感的直接体现,因此语言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化 特点,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散文的意境营造
情景交融
散文注重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人物和事件,营造出 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情感基调。
虚实相生
散文在营造意境时,往往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虚构和想象来 丰富文章的内涵和意蕴。

余光中散文的意识流谋篇艺术

余光中散文的意识流谋篇艺术

间的产物。

叙事所具有的时间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叙事传达的任何信息都必须遵循有序性的原则。

系统论认为: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标志,信息量大,促使其趋向有序、进化和优化。

如果熵值增大,就会导致系统的退化和瓦解。

所传播的东西使受众的认识走向有序,就是信息;使受众的认识发生混乱,走向无序,就是负信息。

电视叙事应当摒弃先锋小说叙事的随意性,必须遵循有序性原则。

要使电视叙事所传播的信息做到有序,就要求电视叙事做到连贯、畅通、完整,合乎一定的逻辑。

注释:华莱士 马丁: 当代叙事学 ,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李显杰: 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 ,第81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世界电影 1988年6期。

董小英: 叙述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托多罗夫: 叙事作为话语 , 美学文艺学方法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

萨拉 科兹洛夫: 叙事理论与电视 , 重组话语频道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克洛德 西蒙: 小说 无主题故事 , 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 ,工人出版社,1987年。

责任编辑 半夏台港文学之窗余光中散文的意识流谋篇艺术李 军余光中的散文在篇章的构造上,打破了平面的时空结构和直线演进的叙述,而逆转时空,驰骋联想,开掘意识的世界,雕塑起了一具具立体式的建构,传统的平顺晓畅被多维的回旋丰富所取代。

余光中塑造立体建构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意识流的开掘与运用。

意识流是本世纪初期从小说领域里兴起的现代叙述艺术,后迅速渗透到诗歌、散文等文学领域。

受现代艺术的滋润,余光中的散文也不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记述,而大量是意识世界的展现,文章的演进不再是客观世界的时空延伸,单线事理的发展,而补充进纵横开阖的意识流,甚至完全循意识的轨迹而行篇。

散文的构建变平面的单一为立体的丰富。

但与一般的意识流艺术不同的是,余光中所展示的意识并不全是心理意识的原本状态,他极少呈现混乱的潜意识,意识的流动也经过了作家的审美处理,其展开过程受到作家的理性控制,朝向一定的目标行进。

中国散文发展史

中国散文发展史

中国散文发展史一、先秦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

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

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

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

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

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

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散文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兴起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期间有不少散文研究者从它的发生、命名、立场、写作姿态、自由精神以及材料、结构、篇幅等方面对这一散文现象进行考察,但细读这些文章,发现总体的把握,散点的描述多,而局部的透视,就某个“点”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文章较少。

鉴于此,本文拟从散文语言,即“语体文体”这一视角对新散文进行探讨,以此探测新散文在文体方面的革命,尤其是在创造散文语言的新秩序上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还存在着什么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一、重新发现语言的活力诗歌有“诗到语言为止”的说法,散文又何尝不是如此。

由于散文不像小说那样可以靠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多层次的生活场面的描述来吸引读者,又不似诗歌那样以精致的意象组合和瑰美的想象力给读者以美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散文对语言的要求可以说超过了小说和诗歌。

然而在过去,我们对散文语言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我们一直认为,语言只是为了表达主题和思想而存在的工具。

这其实只是从修辞的层面上来理解和运用语言。

于是,在“语言是一种工具”的观念指导下,传统散文特别强调炼词、炼句和炼意,人们对散文语言的要求是精确生动和形象,而忽视语言的个性化、排斥语言的异质化,更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最为基本的表现,是一种如苏珊•朗格所说的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

由于传统散文的个词的指意、词与词的配搭关系被严格固定,散文语言无法容纳进无限的能指,无法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自由的组合,如此一来,散文的语言自然也就越来越公共化和平庸化:许多散文包括一些经典散文的语言看起来简洁优美,精确形象,且十分符合语言规范,而内里却是老气横秋,迂腐雷同、毫无个性,更有的甚至是一种“木乃伊”式的语言。

新散文的写作者们显然不满足于传统散文语言这个“常态”和“常量”对散文文体的束缚,他们着力于从多方面对散文文体的“变量”进行探索,而语言的革新正是他们进行艺术革命的重中之重。

因为他们意识到散文的最终的问题是语言问题。

一个没有语言自觉的散文家;或者他的语言不具备创造性和纯粹性,他的一切努力都注定是徒劳。

因此,他们执着于寻求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试图使每一个语词,每一个句子都熠熠生辉,透出个性的力量和创造的光芒。

比如宁肯就宣称:“我认可的散文应该是这样的:可以从任何一个词语或段落进入阅读,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止步,这是我所理解的散文的语言”。

也就是说,在新散文作家眼中,散文的任何词语、句子或段落都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它并不仅仅是记事与传达思想的工具,也不依赖于整体的框架而存在。

这与那种炼词炼句,字斟句酌的传统散文语言是完全不同的。

事实上,这是进入某种特定的状态,抵达某种形式之后,从意识深处,从心灵里自行涌现出来的语言。

这种语言其实是对语言活力的发现和回复。

而发现和回复散文语言的活力,则意味着必须对人们熟视无睹的语言进行伤害和治疗。

这正如于坚所说:写作就是对词的伤害与治疗。

你不可能消灭一个词,但你可能治疗它,伤害它,伤害读者对它的知道。

于坚在这里所强调的“伤害”与“治疗”,其实就是语言的“陌生化”。

即排除固定的、程式化的语言秩序,到公共词汇的人迹罕见处去寻找散文语言的个性,而从充满歧义的地方感受到散文语言的诗意。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传统散文语言的“伤害”与“治疗”,不仅仅是于坚个人的冲动,而几乎是新散文作家的共识。

总体来看,新散文所寻求的,是一种极具文学张力的语言组合。

这种语言有无限的扩张性,变得出各种花样,甚至装得进无限的内容。

这种语言,显然是对以往的散文标准语言的偏移、扭曲和变形。

所以,从根本上说,这是一场颠覆了以往的散文话语,因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散文语言的革命。

二、语言的在场状态说到散文的在场状态,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近两年颇为火爆的“在场主义”散文流派。

其实,早在上世纪末,在新散文家们开始进行语言革新时,他们就十分强调语言的在场状态。

在他们看来,为了抵制体制化语言、公共性语言和习惯性用语,就必须强调作家介入事物,必须具备一种在场的状态,只有“介入”和“在场”才能带来语言的个性化和质感,并由此创造一种语言的新秩序。

不仅如此,新散文作家还认为散文不应该只是回忆、交代、说明,它应是共时状态,是自由翱翔的,同时它是跟着感觉走的,是生命的自由自在的释放过程。

宁肯的散文《天湖》,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创作理念:他们蹲在草地上开始用餐,举杯,吵吵嚷嚷,越过他们模糊的头顶,牛羊星罗棋布;还可以看见一两枚牧人的灰白帐篷。

骑在马上的人站在荒寂的地平线上,像张幻影,一动不动,朝这边眺望。

然后,就看见了那片蔚蓝的水域。

很难想象,在西藏宁静到极点的崇山峻岭中,还隐藏着这样一个遥远的童话世界。

据说,当西藏高原隆起的远古,海水并没有完全退去;在许多人迹罕至的雪山丛中,在高原的深处,还残留着海的身影,并且完整地保留着海的记忆,海的历史,以及海的传说,只是这些传说只能到鸟儿的语言中去寻找了。

《藏歌》的开头也同样呈现出了在场的语言状态:寂静的原野是可以聆听的,唯其寂静才可聆听。

一条弯曲的河流,同样是一支优美的歌,倘河上有成群的野鸽子,河就会变成竖琴。

牧场和村庄也一样,并不需风的传送,空气便会波动着某种遥远的类似伴唱的和声。

因为遥远,你听到的已是回声,你可能弄错方向,特别当你一个人在旷野上。

你走着,在陌生的旷野上。

那些个白天和黑夜,那些个野湖和草坡,灌木丛像你一样荒凉,冰山反射出无数个太阳。

你走着,或者在某个只生长石头的村子住下,两天,两年,这都有可能。

有些人就是这样,他尽可以非常荒凉,但却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在聆听大自然的同时,他的生命已经无限扩展开去,从原野到原野,从河流到村庄。

他看到许多石头,以及石头砌成的小窗——地堡一样的小窗。

他住下来,他的心总是一半醒着,另一半睡着,每个夜晚都如此,这并非出于恐惧,仅仅出于习惯。

与强调精神和生命的在场状态,强调视角与意识相一致,新散文作家还特别喜欢在精确客观的描述中,使语言体现出内倾性和感觉化的特征。

在这方面,格致的写作颇具代表性。

在《转身》里,她这样写“楼梯”和“恐惧”:恐惧是从楼梯的积尘中衍生出的怪物。

它从灰尘与阴暗潮湿中获得了生命后就迅速长大,然后从楼梯上一阶一阶地慢慢爬上来。

从楼梯上爬上的恐惧是一个高大的黑影,它立在我的面前,张开手臂拦住了我的去路。

在这里,格致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来写楼梯的拐弯处升腾起来的“恐惧”,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这段话给读者以深刻印象的,是拟人化修辞背后的内心感觉和个人化的声音。

当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不止这些,接下来作者描写罪犯用双手抱住我时的感觉同样精确且富于在场感:当那些对付我尖叫的士兵如潮水一样退却后,手掌与我的嘴唇之间出现了一丝空隙,我的声音得以从这空隙爬过。

如一颗种子的幼芽蜿蜒地爬过压在它头顶的石头,从一侧将头探了出来。

我的声音从他细窄的指缝中滑出,如饴糖一样扯成粗细不匀的条状。

他的手被我紧紧地抱住了。

他略挣扎了两下就不动了。

它们如两只小绒毛动物,在我手掌的温暖怀抱里很快蜷缩成一团,又闭上了眼睛,准备睡上一大觉。

它们似乎为寻找这个小巢跑了很多岔道。

我的热量不断地从双手的气孔里喷射出来。

潮湿温暖的气流包裹了他的手,使他一直不安地处于被催眠状态。

对“声音”和罪犯的“手”的描写,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如“我的声音得以从这空隙爬过”,“我的声音从他细窄的指缝中滑出,如饴糖一样扯成粗细不匀的条状”,以及“它们如两只小绒毛动物,在我手掌的温暖怀抱里很快蜷缩成一团”,等等,都是奇特而精彩的比喻,这些比喻与精致的描写,不但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可感,而且当它与个人的经验,与在场的状态、起伏不定的心理流动,以及一大堆说不清,道不明的记忆、感觉、推理、议论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它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魅力——一种不同于传统散文语言的个人语言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在格致的《转身》中,类似这样通过精致的细节描写并借助比喻和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以此来营构一种在场语言状态的例子,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而在《利刃的语言》中,她更是将这种在场的语言状态发挥到了极致:残留的西瓜汁液,正从刀尖一滴一滴缓慢地滴到地上。

它们是淡红色的,跟人体的血液极其相似。

刀是月牙形的,刃口比刀背长出约一倍,在强光下反射出刺目的光。

它距我只有二十厘米,只要二分之一秒,刀就能将这段距离变成零甚至负数。

••••••刀是嗜血的,它永远乐于在柔软的不堪一击的肉体上证明自己是一把锋利的刀。

刀面对石头的时候是会低头并且绕行的。

但我不是石头,恰好是一堆柔软的肉。

刀已看见了我,并且露出了笑容,正在一毫米一毫米地向我移动。

它可能是厌烦了那堆西瓜、厌烦了西瓜发出的嘎嘎嘎嘎清脆的哭叫声。

它想换一个略有些弹性的东西。

将“利刃的语言”描状得如此惟妙惟肖,且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我想唯有像格致这一路信奉“每个词都呈现意义”的新散文作家才能做到。

如果对“利刃的语言”稍加分析,我们还发现这些细节或物的背后都散发出一种不安的气味,折射出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这正如南帆所说:“格致叙述的世界隐藏了许多莫名的敌意。

危险潜伏在所有的角落,随时可能一跃而出,攫住柔弱的猎物。

格致始终与外部世界保持着一个警觉的距离,惊悸与不安闪动不已”。

正因为相信每个词、每个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所以新散文作家写可恐惧的“楼梯”,写“利刃的语言”,写怕冷的“树”,与我同谋的“道路”,像侠客般的“绳子”••••••他们不仅沉迷于细节,同时还有一种恋“物”癖。

此外,还喜欢将许多概念、名次引进散文中,这些都可视为对传统散文语言的背叛与挑战;也可以说,在他们那里,散文的语言可以向各个角度敞开。

这一点,不但在格致,在张锐锋、周晓枫、雷平阳、黑陶、庞培、吕不等的散文中也都有突出的表现。

三、隐喻性、意象化与陌生化除了在叙述中嵌入大量精彩奇特的比喻和隐喻,新散文作家对意象也有着特别的癖好。

不过他们的意象不是传统散文中那样单一清晰的象征性意象或并列意象,而更多的是繁复的、潜沉的扩张性意象。

比如雷平阳的《火车》一开头,作者就这样写道:很多时候,“下落不明”这一个此条总是固执地出现在我的头脑中。

火车行驶过的地方,有无数的尘埃飞扬,它们像田野上破碎的昆虫,在光线中打开翅膀。

那些窗口上的脸,是水中蛇的脸,冰冷而迅速,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就像一只蟋蟀嘴中的草叶,从这一亩地搬到另一亩地,最后被带进黑暗的地缝。

由火车的行驶来证明“下落不明”这一词条,这样的联想本来就很奇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