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X受体在非乙醇性脂肪肝中作用的研究

合集下载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93 -评价[J].中医杂志,2010,51(6):500-505.[21]李洋,李瑞.李瑞教授针灸治疗情志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4):371-373.[22]邵金华,李岩,王垂杰.从情志致病探析脾胃病的防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68-70.[23]陈白,曹丽萍,修春英,等.针刺疗法治疗轻中度抑郁症60例[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123-125.[24]张鹤腾.郁三针为主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25]汉达尔玛,艾丽雅,赵俊,等.蒙医针刺调节抑郁症的机理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0,26(14):95-97,101.[26]张灵虎.调神腹部推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2019.[27]郭争鸣,王德瑜,李迎红,等.三部推拿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8):100-102.[28]高丙南,胡浩然.抑郁症的推拿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139-140.[29]谭禧.单纯性推拿手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内江科技,2008,29(10):122.[30]张爱军.《针灸大成》情志病治疗特色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9):1600-1602.[31]岳延荣.五脏俞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4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5):19-20.[32]曹湘萍.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7):76-77.[33]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34]张浩,吕荣菊,郑智勇,等.情志相胜疗法在抑郁症中应用及其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70-73.[35]景丽俊,王嘉锋,吴惠娟,等.以喜胜悲法在减轻老年患者孤独感方面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2):14-15.[36]徐蕊,孔军辉,杨秋莉,虞雪云.广泛性焦虑障碍“思胜恐”情志治疗思路探讨[J].中医杂志,2017,58(10):836-840.[37]侯志旺,陈家旭.情志致郁音乐疗法浅论[J].吉林中医药,2009,29(1):1-3.[38]艾春启,陈生梅,谢贵文.五行音乐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2):15-16.[39]韩扬,石岭,曾波涛.接受式音乐辅助治疗抑郁症病人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1):63-64.[40]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收稿日期:2021-02-24) (本文编辑:薛琦琪)①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②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③通辽市医院通信作者:戈宏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吴蓝蓝① 戈宏焱①② 梁东亮① 王欢①③【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量摄入高脂饮食、运动量的减少、肥胖人群不断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998 年Day 等[12]提出“二次打击”学说。 开。同时NAFLD 肝硬化患者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也可有效区
随后Tilg 等[13 -14]提出“多重平行打击”理论,包括遗传因素、 分开(AUC =0. 83)。他们认为此方法可作为区分NAFLD 纤维
IR、氧化应激、脂毒性、慢性炎症、纤维化、免疫和肠道菌群等, 化程度及诊断的无创生物标志物,且可以显著减少对肝活检的
黄酯和13 - cisRA 呈正相关。他们在人类组织中首次检测到 验证;单不饱和TAG 的增加可能是NAFLD 和CHB 患者NASH
atRA 的活性代谢物4 - oxo - atRA,表明这种类维生素A 可能 的特异性标志物。
有助于人体类维生素A 的信号传导。肝脏维生素A 的稳态平 2. 3 代谢组学对NAFLD 药物作用与疗效研究的推动作用
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 展的新学科,代谢组学较为全面的展示了机体的代谢结果,为
与思路。区别于其他组学技术,以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为研究 临床医学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对象的代谢组学可以很好的揭示机体变化的最终代谢结果。因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收 基 作DO稿 金 者I:日 项 简10期 目 介. 3:::912上 栾研6709)2海究雨/0j.中婷-is医1s(n1药.1-19大090006学1—;修-附)5回,属2女5日第6,.期七主20:人2要210民.2从00医4事-.院01慢42人7-性才1肝7培病养计的划基(础XX与20临19床- 通信作者:顼志兵,xzb6160@ 163. com
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包括非酒精性单纯 1 代谢组学概述
性肝脂肪变(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 1. 1 代谢组学含义 代谢组学最初于1999 年由Nicholson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指南ppt课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指南ppt课件

目录
流行病学 自然转归 诊断标准 病情估计 诊疗对策
监测结与论随访
流行病学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普通成人患病率 NAFLD:20-30% NASH:10-20% 肝硬化:2-3%
肥胖症患者患病率 NAFL:60-90% NASH:20-25% 肝硬化:2-8%
2型糖尿病:NAFLD:28-55%
高脂血症患者:NAFLD:27-92%
流行病学
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
1、膳食结构 2、生活方式 3、IR 4、代谢综合征组分
返回
自然转归
• NAFLD患者肝病的进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初次肝活 检的组织学类型
• NAFL:进展慢,肝硬化发生率低(0.6-3%)。 • NASH:肝硬化发生率15-25%。
自然转归
病情进展 危险因素
年龄 >50岁
病情估计
• 根据FGP和胰岛素计算稳态模型评估IR指数,根据OGTT 判断餐后血糖调节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
• 全血粘度、CRP、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等检查代谢综合 征相关组分。
• 肝功能及血凝反应肝脏储备功能,疑似肝硬化患者应行胃 镜筛查并检测AFP筛查肝癌。
• 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动脉硬化 • 肝脏超声结论不清时可做CT或MR检测。 • 相关检查明确有无铁负荷过重、OSAS、多囊卵巢综合症
3)中等量有氧运动,每周4次以 ,累计锻炼时间至少150min
治疗对策
2、控制体质量,减少腰围
(1)药物干预:肥胖患者改变 生活方式6-12月体质量<5% ,谨慎使用二甲双胍、西布 曲明、奥利司他等。
(2)上消化道减肥手术:肝功 能衰竭,中重度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重度肥胖症患者 在药物减肥治疗无效时可考 虑上消化道减肥手术。

2019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2019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

在1986年Schaffner和Thaler等人考虑到这类疾病的病变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建议称之为NAFLD后被人们广泛接受[2]。

早期研究认为,NAFLD预后良好,进展缓慢,或不进展。

近来研究显示,约20%的NASH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其中30%~40%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部分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3]。

Dixon等[4]对105例严重肥胖患者行临床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26例(25%)患者有NASH,其中11例(42%)发生严重的肝纤维化。

这些患者的患病危险性与中等量饮酒者相似,说明NAFL在严重肥胖患者中很常见,并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致病因子通过以下机制诱发NAFL[5]:(1)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过多,进而肝细胞对FFA的摄取及用于合成甘油三酯TG相继增多,最终造成肝内脂肪蓄积。

(2)肝细胞合成FFA增加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TG增多,当肝细胞合成TG能力超过其分泌能力时,则诱致NAFL。

(3)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利用减少,肝细胞通过加速合成以防细胞内脂肪酸蓄积中毒,诱发NAFL。

(4)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引起TG排泄减少,从而导致肝细胞脂肪蓄积形成NAFL。

1988年,NAFLD的“2次打击”假说被提出。

当时“第1次打击”是指脂肪储积;“第2次打击”是指氧应激和异常的细胞因子,导致肝脏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文献分析的开题报告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文献分析的开题报告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文献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了酒精引起的脂肪肝之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脏脂肪沉积过多的疾病。

该疾病的主要特点是肝细胞内含有大量脂肪滴,这些脂肪主要来自于肝细胞内脂肪合成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三酰甘油或外源性脂肪摄入过多,其导致的肝炎、肝硬化等重大疾病威胁着全球范围内广大人群的健康,非常值得研究。

在西医方面,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并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减轻肥胖等因素,以及使用一些保肝药物来缓解症状。

而中医药治疗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分析,了解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发挥中医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的潜力,对提高我国慢性肝病治疗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采用文献综述方法,对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现状、治疗方法和药物机理进行探讨,深入分析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发展前景。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已发表的文献、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书籍等相关文献资料。

2.筛选和汇总文献,按照研究对象、治疗方法、药物方剂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提取文献中的关键信息和数据。

3.从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对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各类中药的应用规律和机制。

4.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中医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前景。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本文主要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掌握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探讨中医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前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预期研究结果如下:1.总结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药物治疗模式,主要是从中药方剂和西药联合治疗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总结各类中药的应用规律和机制。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内质网应激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内质网应激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

· 综 述·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内质网应激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薛春燕 饶晨怡 吴 玲 黄晓铨 陈世耀 李 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200032)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是一种肝脏细胞脂肪异常堆积引起的慢性肝病,其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慢性肝病的最常见原因。

NAFLD 发病机制复杂多样,胰岛素抵抗、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慢性全身性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饮食和肠道菌群等均是NAFLD 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主要讨论了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内质网应激等参与NAFLD 形成的机制,旨在为NAFLD 防治提供新的认识和治疗思路。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线粒体功能障碍; 内质网应激; 氧化性应激; 非折叠蛋白质应答Exploring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XUE Chunyan, RAO Chenyi, WU Ling, HUANG Xiaoquan, CHEN Shiyao, LI Fe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Correspondence to: LI Feng, Email: li.feng2@zs⁃Abstract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s a chronic liver disease caused by abnormal accumulation offat in the hepatocytes. Its prevalence is rising globally and has become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worldwide. The pathogenesis of NAFLD is multifaceted, involving insulin resistance, genetic and epigenetic factors, chronic systemic inflammation,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diet, gut microbiota, and other significantcontributors. This article primarily delve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FLD, aiming to provide new insight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NAFLD.Key word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Oxidative Stress;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DOI : 10.3969/j.issn.1008⁃7125.2022.12.007*基金项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基金⁃308(2019ZSFZ09)#本文通信作者, Email: li.feng2@z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指在无酒精作用下,以肝内细胞脂肪过度沉积为特征的慢性渐进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部分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部分进展
生脂凋亡,SFA和不饱和脂肪酸尽管可引起相等数量的细胞 发生脂肪变性,但通过JNK激活所引起的凋亡状况则不一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I。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 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I临床病理综合征。 NAFI。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节脂肪细胞和肝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胰岛索靶细胞中
P123K通路是胰岛素信号转导中的主要通路。目前已证明
P123K的表达和活性降低,则胰岛索信号无法通过P123K通
TG合成的基因表达,并可调节肝内糖异生和胰岛素敏感性,
FXR缺失小鼠血浆TG、胆固醇和循环中FFA水平显著升高,
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和NASH相关性肝纤
维化、肝硬化,是一类与遗传一环境一代谢应激相关的肝脏疾
病谱。
SFA引起的凋亡水平较高,细胞凋亡与线粒体膜的去极化和 细胞色素C释放有关。FFA增加可使脂肪酸口氧化增加凹]。 总之,FFA增多诱导的UCP2高表达和脂凋亡,ATP合成和储t 备下降,加重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打击和肝脏的炎症反应。 SCD-1在高脂饮食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起中枢调节
价值,而NAFLD患者CCL21的血清含量未见明显变化。
10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一丫【PPAR一7l PPAR家族包括PPAR2a、PPAR27和PPAR2d 3种亚型。 PPAR2"r高度表达于脂肪组织,也可见于血管内皮细胞、胰腺 8细胞、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和巨噬细胞。PPAR-y作为一种核 转录因子,PPAR一7对NASH的形成可能起一定作用。能与
展综述如下。 1游离脂肪酸(FFA)增多 NAFLD主要是由于中性脂肪在肝脏中沉积所引起,

译文—肝FXR:全身能量代谢关键调节器系列

译文—肝FXR:全身能量代谢关键调节器系列

肝FXR:全身能量代谢的关键调节器类法尼醇X受体(FXR)是一个核受体,它的活性可以导致参与能量代谢通路的改变。

例如,在肝脏中作为胆汁酸受体而发挥作用,在肝脏、肌组织和脂肪组织中作为能量代谢调节器。

然而,FXR活性的影响并不仅仅为表达它的这些组织所特有,通过整体由于受体交互作用而影响其它组织。

(研究)证明FXR不仅调节胆汁酸的代谢,还调节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FXR作为处理一些疾病(如:糖尿病)的治疗目标,目前正在研究中。

这里我们回顾一下FXR激活对于机体中过多能量的反应。

FXR发现和特征类法尼醇受体(FXR)是核受体超家族的一员,是一个胆汁酸受体。

FXR与FXR反应元件结合要么作为一个单体,要么与RXR作为异二聚体,从而促进靶基因的转录。

有两个编码FXR的基因:FXRa和FXR b。

FXRa是从人和啮齿类动物的一个单基因位点上表达,由不同的转录活动编码四种不同的亚型(是由不同的启动子和RNA链接造成的)。

从鱼到人类FXRa被保存下来,然而FXRb在人类却是假基因需要羊毛甾醇激活。

由FXRa调节的大部分基因是独立亚型,为了方便我们提到的FXRa(以及它所有的亚型)仅仅指今后FXR。

应该注意到一些FXR靶基因对特殊亚型有更敏感,例如,肠道胆汁酸结合蛋白(IBABP)对FXR亚型a2 和a4更有反应性。

然而和生理有关不同亚型引起的不同反应仍有待于证明。

FXR主要在肝脏、肠道、肾脏和肾上腺表达,在脂肪组织和心脏中较少表达,最初作为法尼醇受体被识别。

由于胆汁酸在代谢中的作用,对FXR激动剂胆汁酸的识别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使用胆汁酸药物治疗增加了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的的合成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首次证明了胆汁酸参与脂肪代谢。

伴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发现缺乏回肠末端胆汁酸的重吸收,同时致力于对一种潜在的抗旨剂FXR配体CDCA使用的鉴别。

FXR靶基因,它们在组织的表达以及它们的功能总结在表1中。

表1.基因通过FXR激动剂直接或间接调节组织器官的表达这个表包含了来自数个资料的信息,描述了分配在组织的具体基因,它们的代谢功能以及如何被FXR 激动剂所影响。

NLRP3炎症小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NLRP3炎症小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NLRP3炎症小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王子媛1,2,郑涛2,陈黎2,郝新才11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湖北十堰442000;2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是“多重打击”所致,但其核心环节是炎症反应。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是胞质内由多种蛋白构成的一种蛋白复合体,可通过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释放成熟的IL-1β、IL-18等炎症因子,从而发挥炎症效应。

目前认为,NLRP3炎症小体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可能与NLRP3炎症小体过度激活及其介导的胰岛素抵抗有关。

因此,靶向NLRP3炎症小体将为NAFLD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10.021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10-0084-0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等。

目前,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1]。

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是“多重打击”所致[2]。

“多重打击”学说认为,NAFLD是在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IR)的情况下,由细胞氧化应激、肝脂毒性、细胞因子大量释放等多种因素介导,进而引发广泛的炎症反应,最终引起肝细胞坏死和凋亡[3]。

因此,炎症反应在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是胞质内由多种蛋白构成的一种蛋白复合体,可被多种病原体或危险信号激活,引起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的自我剪切、活化,进而促使IL-1β、IL-18水解成熟,从而发挥炎症效应[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X受体α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的表达及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X受体α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的表达及意义
n a c ho i a t i rdie s s e t bl he t aty dit on l o lc f ty lve s a e wa s a i d wih f t e .The m RN A nd pr en e pr s i s a ot i x e son ofLXRd a nd SR EBP— ci i e l n lv r
Thid iiar M e c r M lt y di alUni e st ,Cho gq n 4 04 v r iy n i g 00 2,Chi a) n
Ab ta tObe t e To e po e tesg ic n ea d efc ft ee p e so h n e fl e rc p o LXR ̄ n tr l sr c : jci v x lr h inf a c n fe to h x rs inc a g so i rX e e trd( i v )a d seo
p a s r a h d i 2 we k ( e k wa e c e n 1 e P% 0 0 ) . 1 .Th r s s n fc n l o iie c r ea i n b t e h x r s i n o h m n h e e e wa i i a ty p s t o r lt e we n t e e p e so f t e a d t e d — g i v o g e fNAF reo LD. n l so Th x r s i n c a g so XR ̄a d S Co cu in e e p e so h n e fI . n RE — ca eco ey r lt d t h e eo me t f o - lo o — BP l r l s l ea e o t e d v l p n n a c h l o n i a t ie ie s . cf ty l r ds a e v

肝X受体在非乙醇性脂肪肝中作用的研究

肝X受体在非乙醇性脂肪肝中作用的研究
人 的研 究 。
固醇向肝脏 的 逆 向转运 及代 谢 为胆 汁酸 的过 程 .。L R o Xs 并 促进载脂 蛋 白酯酶 、 固醇酯转移 蛋 白及磷 酸酯转移 蛋 白 胆 等 的 表 达 , 进 脂 质 代 谢 。H 促 u等 发 现 , X s尤 为 LR L R t可通过促进过氧化物酶体脂肪酸 B氧化循环 中氧化酶 X o, 如乙酰辅酶 A氧化酶 、 酰辅酶 A水 解酶 等的表 达 , 烯 而增 加 脂 肪酸在 过氧化物酶体中的 B氧 化 , 强脂肪酸 的利用 。但 加 研究 表 明 , 过表 达 的 L R X s通 过与 R R结合 形成 异 二聚 体 X 后, 激活成脂基 因 S E P1 、 R B .c 乙酰辅酶 A羟化酶等过量表达 , 使 大量 的胆 固醇 转化 成脂肪酸 , 超出 了体内代谢能力 , 从而导
(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消化 内科 , 福州 3 00 ) 50 1
中图分类号:555 R 7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62 8 2 0 )60 5 -3 10 -04(0 8 0 -89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X s与脂 质 代谢 摘要 : 乙醇性脂肪 肝( A L ) 非 N F D 在临床上的发 病率呈逐年 上升趋势。肝 x 受体高 表达于肝 2 1 1 L R
维普资讯
医学综述 20 0 8年 3月第 l 4卷第 6期
Meia R cptlt, r 0 8 V 11 N . dcl eai ae Ma 20 , o.4,o 6 u

89・ 5
肝 X受体 在 非 乙醇 性脂 肪 肝 中作 用 的研 究
陈 洁 ( 综述)林 志辉 ( , 审校)
ya yy a. x 5i e pesd hg l nl e dc lbn orf ndX rc po ( X erb e rL R s x rse i yi i r n a idt i i e tr R R)t o a b h v a l eo e of m l o - r l

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C ieeJ un l f tr ayMeiie hn s o ra o ei r dcn Ve n
中国兽医杂志 21 0 2年 ( 4 第 8卷) 1期 第
5 1
212 I . . R在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炎 ( NAS 发生 、 H)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I 可 能 通 过 以 下 途 径 引 起 R NAF D : 1 I 可减 少 脂 肪 细胞 膜 上 的蛋 白脂 酶 , L ( )R
究, 近年来 逐渐 成 为 医学研 究 的一 个 热 点 。 目前 在 NAF D发 展过 程 中 , 岛 素抵 抗 被认 为 是 最 主 要 L 胰
管 细胞 等为靶 细 胞 , 发 细胞 损 伤 及 其伴 随 的组 织 激
结 构和 功能 改变 , 导致肝 细胞 损伤 。
2 N F D 肝 细 胞 损 伤 的 机 制 A L
p sil h mo ls ssJ .JAm t dAso ,2 0 ,2 2 osbe e pamoi[] Ve sc 0 8 3 Me
( ):3 23 9 3 7-7 .
[4 eesI He s Wii ea .Th rv lneo he 1]P tr R, l R, l t 1 pC lB, epeae c f re t
o amo ls — fce asJ .JF l eMe ug 0 8 0 f e pamai etdct[] ei dS r ,20 ,1 h n n
( ):41 - 1 . 4 34 7
r2 1]Wii B rt , lM e 1 e bi C v si l lB, oetF S Mei L, l .R a t P R i et i a me n —
1 肝 细胞 损伤 的相关 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相关肝细胞肝癌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相关肝细胞肝癌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相关肝细胞肝癌研究进展
王玉洁;覃后继;易廷庄;黄嘉伟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
【年(卷),期】2024(21)14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以肝脏脂肪沉积为主的代谢性疾病,可导致肝脏脂肪变性、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

NAFLD与NAFLD相关HCC有着相似的多元化发病机制: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遗传易感性、免疫失调、肠道菌群紊乱、铁沉积等。

近些年随着NAFLD的患病率的增加,NAFLD相关HCC患病率也逐年增加,因此提早监测预防NAFLD相关HCC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综述了NAFLD相关HCC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监测及预防,为认识NAFLD相关的HCC现状及预防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6页(P173-178)
【作者】王玉洁;覃后继;易廷庄;黄嘉伟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肝细胞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细胞肝癌的研究进展
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的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细胞线粒体自噬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周振华

肝细胞线粒体自噬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周振华

( ) HCC [1 - 。3] Meta 分析显示NAFLD 全球的发病率为25. 24% 升高,引起膜电位迅速耗散,线粒体肿胀,ROS 增加,线粒体
(6. 3% ~ 45% ),其中10% ~ 30% 为NASH,相关肝纤维化年发 DNA 突变,最终导致肝细胞炎症[11]。由此可见,肝脏脂质代谢
肝细胞内脂质的积累及脂滴的形成可激活Kupffer 细胞, 使其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FNγ、IL - 6 和IL - 。 1β[41]
内质网应激对肝细胞的损害,是调节肝胆脂质代谢平衡的重要
患者的 NASH
Kupffer
细胞分泌IL
-6
水平显著升高,并且明显
环节。
高于单纯性脂肪肝患者[42]。在NAFLD 患者及NASH 小鼠模型
用细胞内衰老或者失能细胞元件、细胞器和蛋白质,维持细胞 蓄积,增加循环脂联素水平,上调肝脏内APN 水平和AdipoR2
内的能量平衡[21]。饥饿状态时,自噬通过降解肝细胞内脂滴, 的表达,激活AMPK 信号通路,由此验证通过激活APN/ AMPK
将脂肪酸释放到细胞内线粒体进行β - 氧化,调节肝细胞内的 信号通路可以改善肝脂肪变,缓解NAFLD 病情[35]。
肝脏脂质过量沉积导致的脂质过氧化和内质网应激引起 严重的肝细胞炎症反应。APN 与AdipoR 结合可促进肝细胞线 粒体自噬,一方面减少内源性脂肪酸合成和维持脂质代谢平 衡,另一方面抑制NLRP3 炎症小体活化和减轻肝脏炎症。目前 尚无公认的保肝药物可推荐用于NAFLD 的治疗。APN 与Adi poR 结合调控肝细胞线粒体自噬的途径可为NAFLD 保肝药物 的新药研发和疗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 (ROS)的生成,引起肝细胞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紊乱及脂

动态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中大麻素受体的表达

动态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中大麻素受体的表达
nOn l O lc f t i e s as —a c h0 i aty lv r die e
P N i g ,L u u A La  ̄ n U C i a ,HU G H a h AN u 2
( e a m n f at e t ooy D p r e to a o g , h fl t p r e t s o ne lg , e at n f t l D t oG r r m P h o y te A f i e iad
【 键 词 】 非 酒 精 性脂 肪性 肝 病 ; 关 大麻 素 受 体 ; 脂 肪 变 性 肝 [ 图分 类 号] R 7 . 中 5 55 [ 献标 志码 】 A 文 【 章 编 号] 17 — 87 2 1 )5 0 3 — 4 文 64 7 8 (0 10 — 3 8 0
Th y a c e p e so s o n o a n b n i e e t r n l e s o a s wih e d n mi x r s i n fe d c n a i o d r c p o si i r fr t t v
南 通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 )

3 38・
Junl fN nog U i ri ( d a Sine)2 1 3 ( ora o atn nv sy Mei l c cs 0 e t c e 1 5 1
动态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 中大麻素受体 的表达
潘 亮 . 陆翠 华 . 黄 华 z
NAF D i a s Meh d : x ei n a a d lo L n rt . t o s An e p r me tlr tmo e fNAF D s e t b i e y fe i g r t i ih ft de . h a s L wa sa l h d b e d n a s w t h g a it T e rt s h we e e t a ie tt e 8,1 n 4 we k .He a i se tss n a r u h nz d a h 6a d2 es p t t ao i ,i f mmai n a t i n b o i e r e w r b e v d b c l t ci t a d f r ss d g e e e o s r e y o vy i r u i e HE san n .T e e p e so f C a d CB n t e l e s wee d tr n d b mmu o itc e s y a i e e t o t ti i g h x r si n o B1 n 2 i h i r r ee mi e y i n v n h s h mit t d f r n o r f N L tg s Re u t: h x e me t r t x ii d s l a t i e t e s d f s e a i t ao i wi f mma AF D sa e . s l T ee p r n M ase h b t i e ft 1v r a we k , i u e h p t se tss t i l s i e mp y 8 f c hn a —

柴平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LXR-α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柴平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LXR-α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1 . 1 实验动物
5 O只 S D大 鼠 , 清 洁级 , 雄性 , 体重 1 8 0—
2 2 0 g , 购 自上海 斯 莱克 动 物实 验有 限责 任公 司 , 许 可证 号 :
S C K( 沪) 2 0 0 3— 0 0 0 3 。
2 . 3 . 2 . 1 合 . 0引物设计 软件和
S D大鼠 。 用高脂饲料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 型 , 并用 柴平 汤干预治疗 , 观 察各组 大鼠肝脏 病理 变化 ,
荧光 定量 R T—P C R检测各组 大鼠肝 组织 L XR— 的基 因表 达。结果 : 柴平汤干预 治 疗组肝 组 织病 理 变 化较模型组 明显减轻 ; 模 型组 大鼠肝组 织 L XR—I X mR N A的表 达明显 高于正常对 照组( P<0 . 0 1 ) , 治疗组 肝组 织 L X R—I X m R N A的表达 明显 降低 ( P< 0 . 0 5 ) 。结论 : 降低 N A F L D大鼠肝 组织 的 L X R— 基 因表达
( ‘ 杭 州师 r  ̄ q : mg , 医院 ・ 杭州 3 1 0 0 1 5 杭州师 范大 学临床 医学院 ・ 杭州3 1 0 0 3 6 )
摘 要 目的 : 探讨 柴平 汤对 非酒精性 脂肪性 肝病 大鼠肝 x受体 I X ( L X R— ) 的影 响。方 法 : 选择雄 性
司; T r i z o l : 上海生工工程 技术 服务有 限公 司; 氯仿 : 上海 生工 工 程技 术 服 务 有 限 公 司 ; P e r f e c t R e l a T i m e —S Y B R P r e m i x
当于成人剂量的 1 0 倍 。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 胃等量蒸馏水 , 均每天 1次 , 连续灌 胃6周 。各组饲料不变。 2 . 2 标本收集 实验 l 6周后 各 组 大 鼠禁 食不 禁 水 1 6小 时, 腹腔注射 1 0 %水合 氯醛 ( 4 m l / k g ) 麻 醉后 ; 处死 大 鼠, 取 相同部位左叶肝 组织 , 1 0 % 中性 甲醛 液 固定 , 作 病 理检测 。 肝右 叶中部取数块肝组织置 于冷冻试管 , 液氮速冻后 一8 0  ̄ C 冰箱保存 备用 。

促肝细胞生长素制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效果分析

促肝细胞生长素制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效果分析

促肝细胞生长素制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效果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肝脏组织内堆积了大量脂肪,可进一步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和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促肝细胞生长素制剂作为一种新型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中。

本文将针对促肝细胞生长素制剂的治疗效果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促肝细胞生长素制剂的作用机制。

促肝细胞生长素类药物(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通过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以促进肝细胞的生长、增殖和修复,从而起到保护肝脏功能和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

该药物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与炎症反应、纤维化发生和免疫调节密切相关。

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促肝细胞生长素制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治疗效果。

首先,促肝细胞生长素制剂可以改善肝脏的脂质代谢紊乱。

研究表明,HGF可以通过激活肝脏内脂肪酸合成的相关基因,提高肝脏合成和氧化脂质的能力,减少脂肪的积聚。

此外,HGF还可以抑制脂肪酸的合成和储存,促进脂肪的分解代谢,从而减少肝脏脂肪堆积。

其次,促肝细胞生长素制剂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常伴有肝脏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是导致肝纤维化和肝损伤的关键因素之一。

HGF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进而减轻肝脏的损伤。

此外,促肝细胞生长素制剂还能够减轻肝脏纤维化的程度。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过一系列的病理过程,会导致肝脏纤维化的形成,严重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

HGF通过促进肝脏内肝星细胞的活化和分化,抑制肝脏纤维化相关蛋白的合成,降低胶原和纤维化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肝脏纤维化的程度。

最后,促肝细胞生长素制剂对肝细胞的保护和修复作用不容忽视。

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张瑜娟1,周希乔21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00;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南京 210000通信作者:周希乔,********************.cn(ORCID: 0000-0003-3122-3904)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可进展为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虽然肥胖在NAFLD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NAFLD在瘦型个体中依然存在,且瘦型NAFLD 的死亡风险增加、疾病进展加速。

因此,瘦型NAFLD也值得仔细评估和随访,但目前有关瘦型NAFLD的病理生理机制仍知之甚少,本文就瘦型NAFLD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体型;诊断;治疗学;危险因素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ZT202105)Research advances in lea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ZHANG Yujuan1, ZHOU Xiqiao2.(1.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OU Xiqiao,z*******************.cn(ORCID: 0000-0003-3122-3904)Abstract: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s currently the main cause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worldwide, and it can progress to hepatitis, liver fibrosis, liver cirrhosis, and eve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lthough obesit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FLD, 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NAFLD still exists in lean individuals, and lean NAFLD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death and accelerated disease progression. Therefore,lean NAFLD also deserves careful evaluation and follow-up;however,we still know little about 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lean NAFL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tiolog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lean NAFLD.Key words: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Somatotypes; Diagnosis; Therapeutics; Risk FactorsResearch funding:Project of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Jiangsu Province of China (ZT20210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及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所致的以内脏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一种多系统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一种多系统疾病

·述评·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及生活习惯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正成为全球重视的健康问题之一。

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NAFLD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

在我国,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以及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NAFLD的患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并有向低龄人群发展的趋势。

NAFLD作为一种慢性肝脏疾病,与病毒性肝炎相比,临床病程进展相对缓慢。

NAFLD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于50岁、肥胖、胰岛素抵抗或糖尿病。

同时,NAFLD伴随的肥胖和糖尿病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AFLD不仅仅引起肝脏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同时也会增加NAFLD肝外器官并发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1]。

NAFLD作为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脏的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进展为肝硬化及肝衰竭,而且NAFLD患者的最常见的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及肝外恶性肿瘤。

1NAFLD与糖尿病NAFLD患者多合并有代谢紊乱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等的存在,同时NAFLD也是某些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NAFLD患者2型糖尿病(T2DM)发病率为11.1%,空腹血糖受损发生率为21.3%[2]。

在T2DM人群中NAFLD患病率高达60%~80%[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AFLD与T2DM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有“共同的土壤”-胰岛素抵抗(IR)[4]。

NAFLD伴有肝性胰岛素抵抗,导致糖代谢紊乱,加剧血糖的波动[5]。

研究表明NAFLD是T2DM 的独立危险因素[6]。

在一项对3189名人群为期4年的随访中发现,NAFLD组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073/10万,而非NAFLD组为452/10万[7],证实了NAFLD会显著增加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可引起外周脂肪过多分解、外周游离脂肪酸增多,进入肝脏的脂肪酸增加,过多的脂肪在肝内蓄积,诱发氧化应激及炎症介质的释放,引起肝内炎症的发生,促进NAFLD向肝硬化的进展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X受体在非乙醇性脂肪肝中作用的研究陈洁(综述),林志辉(审校)(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消化内科,福州350001)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08)06-0859-03摘要:非乙醇性脂肪肝(NAFLD)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肝X受体高表达于肝脏,与配体结合后,再与视黄醇X受体形成异二聚体,参与调控体内血糖、血脂代谢及细胞因子的分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NAFLD的发生、发展。

对肝X受体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必将为临床防治NAFLD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非乙醇性脂肪肝;肝X受体;病因学Research aboutEffect of LXR s onNAFLD C HEN Jie,L I N Zh i-hu i.(D e part m ent of G ast roen t erol ogy, P rovinci a l C li n ic a l Colle g e,Fujian M e d ic a l Colle g e,Fuzh ou350005,Ch ina)Abstract:The p reval en ce of nonal coholic fatt y li ver d is ease(NAFLD)has b een i ncreas i ng gradua ll y year by year.LXR s i s exp ressed h i gh l y i n li ver and can b i nd to reti on i d X recep t or(RXR)t o f or m an ob-li gate heterodi m er after b i nd i ng w i th i ts li gand.wh ich not on l y can regulat e t h em etabolis m of b l ood s ugar and li p i d and the secreti on of cytok i nes,but al so can affect the gen es i s and devel op m en t of NAFLD i n so m e degree.The f u rther st udy for LXRs w ill prov i de ne w i dea for cli n i cal therapy of NAFLD.K ey words:Non-alcoholi c li ver d iseas e;Liver X recep tor;E ti ology非乙醇性脂肪肝(nona 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但由于脂质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不同程度的炎性因子浸润和血糖升高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脂肪性肝硬化等多个病变阶段。

近期研究发现,在NAFLD动物模型中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肝X受体(liver Xreceptor,LXR s)的表达逐渐增多,但LXR s与NA FLD的关系仍未明确。

现就LXR s在NA FLD发病进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1LXR s结构及功能LXR s于1995年最初从肝脏cDNA文库中分离出,因其在肝脏中表达最为丰富,故命名为LXR s。

LXR s受体分子的中部包括1个核心性DNA结合域,含有2个锌指模序,能顺DNA螺旋结构与之结合,启动靶基因的转录,从而发挥基因调控作用;在蛋白的NH2-末端包括1个非激素依赖性的组成性转录激活功能区,一个铰链区,可保持受体蛋白的稳定性,使受体在二聚化的同时还能与DNA结合;在蛋白COOH-末端区域包括了与配体及热休克蛋白的结合区,二聚化的接触面及与其他转录共激活分子相互作用的激活区[1]。

LXR s分为LXR A及LXR B两种亚型,都是由DNA结合区和配体结合区组成,二者在DNA结合区与配体结合区有77%氨基酸同源性,均能与类视黄醇X受体(reti no i d X recept o r,RXR)结合形成异二聚体发挥作用,参与肝脏中胆固醇的吸收、转运、代谢,脂肪的形成,血糖水平及炎性因子的调节[2]。

2LXR s与NAFLD发病机制的关系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多种因素参与了NAFLD的发病过程。

现在比较接受的是二次打击学说,初次打击主要是脂质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导致肝细胞脂肪蓄积,引起单纯性脂肪肝;二次打击主要是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浸润,从而引起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

2.1LXR s与单纯性脂肪肝2.1.1LXR s与脂质代谢LXR s 在体内作为胆固醇调节的关键感受器,从多个环节调控胆固醇的代谢。

体内研究表明,LXR s激动剂可上调肠上皮细胞LXR s及A BC转运蛋白的表达,从而减少甾醇的吸收[3]。

同时LXR s还能促进脂肪细胞表达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 m l regulatory e le m en t-b i ndi ng pro te i n-1c,SREBP-1c)及其相应靶基因包括乙酰辅酶A羟化酶、脂肪酸合成酶及硬酯酰辅酶A去饱和酶1等的表达,将胆固醇转化成脂质储存于脂肪细胞中减少体内胆固醇的蓄积[4]。

LXR s可促进肝脏ABC转运蛋白及胆固醇7a羟化酶基因表达,介导胆固醇向肝脏的逆向转运及代谢为胆汁酸的过程[5,6]。

LXR s 并促进载脂蛋白酯酶、胆固醇酯转移蛋白及磷酸酯转移蛋白等的表达,促进脂质代谢[7]。

H u等[8]发现,LXR s尤为LXR A,可通过促进过氧化物酶体脂肪酸B氧化循环中氧化酶如乙酰辅酶A氧化酶、烯酰辅酶A水解酶等的表达,而增加脂肪酸在过氧化物酶体中的B氧化,加强脂肪酸的利用。

但研究表明,过表达的LXR s通过与RXR结合形成异二聚体后,激活成脂基因S REBP-1c、乙酰辅酶A羟化酶等过量表达,使大量的胆固醇转化成脂肪酸,超出了体内代谢能力,从而导致大量的脂肪酸在肝脏堆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

可见LXR s通过调节胆固醇代谢及脂肪酸的合成等来调控脂质在体内的动态平衡,一旦脂肪酸合成增多而载脂蛋白合成代谢发生障碍,脂肪酸氧化又不足时,脂质就会在肝脏沉积发生脂肪肝。

2.1.2LXR s与胰岛素抵抗大量研究表明,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可能是NAFLD致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LXR s 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减少肝糖合成等多个环节调节体内血糖代谢。

W ente等[9]研究表明,胰岛素B细胞内有LXR s的表达,在使用LXR s激动剂T0901317刺激胰岛素瘤M I N6细胞,其分泌胰岛素明显增多。

在体内实验中,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的C57BL/6小鼠,喂以LXR s激动剂G W39653d后,极大降低了血浆中血糖水平,糖合成作用受到抑制。

L a ffitte等[10]提出,LXR s通过下调肝糖合成有关基因的表达,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葡萄糖-6-磷酸激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C(pe rox iso m e pro-life rato r-ac ti vated receptor C,PPAR C)协同刺激因子1,从而减少肝糖异生而降低血糖浓度。

同时在体外实验中还发现,予LXR s激动剂T13173孵育脂肪细胞,细胞中PPAR C协同刺激因子1表达受抑制,而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明显升高,而这些改变在去除了T1317后均消失[11]。

D a l en等[12]进一步指出,LXR A和LXR B都能调节有活性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基因的转录,但起主要作用的是LXR A。

增多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从而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研究还发现,LXR s激动剂能下调棕色脂肪组织及肝组织中11B-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的表达,从而减少无活性皮质类固醇向生物活性的皮质类固醇转化,减轻糖皮质激素对胰岛素的拮抗作用[13]。

可见,LXR s可从多方面调节体内血糖水平,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

但有相反意见认为,LXR s虽能改善葡萄糖耐量但对胰岛素敏感性却无多大影响,并且其对血糖代谢的调控作用能被其促进成脂酶合成造成脂肪酸生成过多的影响所抵消,进而导致更严重的肝脏损伤[14]。

2.2LXR s与脂肪性肝炎2.2.1LXR s与脂质过氧化在正常肝脏组织中,氧化与抗氧化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外界因素导致促氧化物过度表达,而抗氧化物表达下降时,过量的氧化物质引起肝脏氧化损伤。

T ho m as等[15]在野生型和LXR A-/B-双剔除基因鼠注射了人工合成的LXR激动剂,发现野生鼠肝脏中在过表达LXR的同时,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系的CYP4A10及CY P4A14表达显著升高,而在双剔除基因鼠中却没有这种现象。

实验证明,过表达的CYP4A通过激活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依赖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大量活性氧簇,造成氧化-抗氧化失衡。

而生成的活性氧簇可进一步与膜磷脂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核酸等大分子起氧化反应,产生活性代谢产物丙二醛及4-羟基乙酸,并消耗细胞内三磷酸腺苷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引起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同时活性氧簇可引起线粒体损伤后者又可导致继发性B氧化途径上受损,进一步促进肝细胞脂肪变性[16]。

2.2.2LXR s与炎性因子实验表明,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模型中存在枯否细胞激活增多,产生肿瘤坏死因子A(tu m our necrosis factor-A,TN F-A)、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C等大量的炎性因子,其中TN F-A是介导肝脏损伤的主要因子,不仅能活化caspase系列导致肝细胞凋亡,还能引起胰岛素抵抗及脂质过氧化损伤。

D anie l等[17]研究发现,CD+4T 淋巴细胞能够表达LXR A/XR B mRNA及其蛋白。

当使用LXR s激动剂刺激CD+4T淋巴细胞,发现过表达的LXR s能够抑制Th1细胞分泌的TNF-A、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C等炎性因子的表达;研究还指出,LXR s可通过反式阻遏抑制核因子J B基因的转录,因此下调了核因子J B的表达而抑制TNF-A、白细胞介素1的表达。

同时,LXR s可通过抑制干扰素C启动子区与激活蛋白1-c AM P反应结合蛋白-重组人活化转录因子应答元件结合蛋白的结合,从而减少干扰素C的表达,进一步抑制TN F-A的释放[17]。

而M a rk等[18]指出,当LXR s被其内源性配体22羟基胆甾醇激活后与RXR形成LXR/RXR异二聚体,通过与靶基因上特异的DNA元件结合,能够提高巨噬细胞中TNF-A mRNA的表达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