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社会性别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与社会性别角色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与社会性别角色](https://img.taocdn.com/s3/m/52b6fd2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2.png)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与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学研究中,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它们涉及到性别在社会中的构建和表达,以及个体如何在社会中扮演特定的性别角色。
本文将探讨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意义与影响。
一、性别的社会构建1. 性别的概念性别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同于生理上的性别,而是指社会对个体的性别特征和角色的构建与界定。
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期待和角色,形成了性别二元论的观念。
2. 社会性别的形成社会性别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个体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机构和社会交往中学习到了关于性别的行为规范和性别角色。
这些规范和角色塑造了人们对性别的认同和表达方式。
二、性别对社会的影响1. 性别与社会地位性别对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上,男性在社会中享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而女性则受到性别歧视和限制。
这种性别不平等和角色刻板印象对社会的发展和公平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性别与社会关系性别也对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工作场所、政治和经济等领域中担任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这些角色与性别相关,也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方式。
三、性别的研究方法1. 性别的定性研究社会学研究中经常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来探索性别与社会性别角色的相关问题。
这些方法包括观察、访谈和文本分析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在社会中的表达和影响。
2. 性别的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方法也在性别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手段,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来研究性别在群体层面上的差异和变化。
四、性别与社会变革1. 性别与现代化随着社会的现代化,性别角色和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参与等领域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社会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也得到了挑战和改变。
2. 性别与社会运动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的研究对社会运动和性别平等的推动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性别不平等的认识和反思,鼓励人们参与到争取性别平等的行动中,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进步。
女性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
![女性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https://img.taocdn.com/s3/m/10ed5ad3941ea76e58fa0445.png)
三、两性的心理差异
男女两性在心理上是否存在差异?学界对 此始终存在争议。现有的一些研究指出了 两性在认知方面的种种不同,但事实上人 的心理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女性 学的学者认为,心理差异是一种男女两性 介于生理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 是性别社会化的结果 。
第二节 社会性别角色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社会劳动领域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社会差 异的表现
表现之一是,社会劳动领域存在着明显的 性别隔离。 表现之二是,社会劳动领域中存在着明显 的性别等级秩序。 表现之三是,性别隔离导致两性收入差距。
A、美国和中国有关男性的刻板印象
美国:攻击的,独立的,非情绪性的支配的, 理解记忆能力,成就动机,冲动性,思维清晰度, 适应环境能力,领导才能,擅长经商的,喜欢冒 险的,易于决策,自信,不容侵犯,有雄心的。 中国:权力动机,抽象思维,创造力,理解记 忆能力,成就动机,冲动性,思维清晰度,适应 环境能力,领导才能,对工作的责任感,对挫折 的忍受力,果断,自信。
2、公共领域
社会公共领域的社会性别差异表现为两性社会劳 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力关系上的不平等。 首先,社会在观念形态上就把男性归为公共领域, 因此形成在公共领域中的性别社会差异具有意识 形态的特点,女性就被制度化地区隔在公共领域 之外 。 其次,社会劳动领域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社会差 异。 再次,公共领域的两性社会差异表现为政治参与 和权力关系中的差异。
1、观念领域和价值体系
纵观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中都存在一种相似, 甚至相同的观念,即把女性视为从属于家庭和 男人的次要社会角色,特别强调她们应该处于 从属地位,要服从于男性 有目共睹的是充斥着各类广告中的妇女形象, 这类广告与其说是要增加和表现女人的魅力, 不如说是通过把女人物化和商品化来取悦男性。 各种象征和符号表达着并传递着这样的观念信 息:女性是与家务劳动,厨房、儿女联系在一 起的;男性是与工作、成功和先进的科学联系 在一起的 。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https://img.taocdn.com/s3/m/2646a648b307e87101f69671.png)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不因人的种族、民族、地域或国别而有所差别,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变迁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不同社会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性别关系。
因此,社会性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历史阶段性、社会性和共塑性等特征。
社会性别的历史阶段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对男女两性期待不同而导致的男女性别角色模式的不同;社会性是指不同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制度;共塑性表明社会性别的形成不是某一特殊群体自发或有意识培养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中的男女两性相互塑造的结果。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社会性别是维持性别歧视的基本手段,应当而且也可以被改变甚至被清除。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女性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原因包括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特别是体制的障碍等等。
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就业竞争中,女性的生育价值即人类自身生产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是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直接原因。
身边的性别差异现象及我对社会性别问题的看法
![身边的性别差异现象及我对社会性别问题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d86ac33b9d528ea80c77981.png)
性别差异现象和我对社会性别问题的看法由于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着很多的性别差异。
日常生活中我所见到的、听到的有关性别差异现象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智力结构,①注意品质。
男孩多定向于物,喜欢摆弄物体,并探究物体的奥秘,在物上的注意稳定,并能持续较长的时间。
女孩则偏重定向于人,喜欢探求人生,很注意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对这种关系很敏感。
②记忆能力。
男孩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喜欢在理解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意思记忆或复述学习材料。
女孩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能力较强,对材料的逻辑思维加工不如男孩强。
主要表现在,小学初中时期,成绩很优异的多位女生,而升至高中以后,男生的成绩已经超过女生,很可能是学习和记忆方法所致。
③思维能力。
男孩多偏重于逻辑思维,女孩所偏重于形象思维类型。
男孩的思维在判断问题时有较高的逻辑性,能够客观的理解事物的本质,女孩则逻辑性不强,往往具有比喻性和故事性,判断问题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极易受外界暗示的影响,也易受自己感情的影响。
(二)同情心。
女生比男生更有同情心,更具情绪表达性。
如看到北外校园里的很多流浪猫时,女生大多会俯身抚摸这些流浪猫,有时还会给它们带一些猫粮,而男生经过这些猫时,大多没有什么反应,继续走自己的路。
(三)大学生就业。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女性的既有弱势加上工作后随之而来的婚嫁、生育等问题,导致她们在很多领域确实不如男生有优势。
劳动力市场不仅没有向女大学生提供与男大学生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在“岗位层次”和“工资待遇”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在人才市场上,在各类招聘企业中有很多家企业都明确要求男生的信息,女生直接被排斥在外。
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参加工作后就会面临着生育、哺乳等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工作,不仅如此,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
所以,女大学生更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家庭责任。
母亲通常是无私奉献的形象,但我们对父亲几乎没有无私奉献的期望。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https://img.taocdn.com/s3/m/e4ea463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2.png)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不因人的种族、民族、地域或国别而有所差别,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变迁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不同社会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性别关系。
因此,社会性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历史阶段性、社会性和共塑性等特征。
社会性别的历史阶段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对男女两性期待不同而导致的男女性别角色模式的不同社会性是指不同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制度共塑性表明社会性别的形成不是某一特殊群体自发或有意识培养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中的男女两性相互塑造的结果。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社会性别是维持性别歧视的基本手段,应当而且也可以被改变甚至被清除。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女性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原因包括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特别是体制的障碍等等。
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就业竞争中,女性的生育价值即人类自身生产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是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直接原因。
社会学:性与性别
![社会学:性与性别](https://img.taocdn.com/s3/m/71a4cd304431b90d6c85c7e5.png)
性别不平等的相关理论解释
• 一、 功能理论 • 功能理论劳动的性别分工分明的家庭运转效率最高,在这 种模式中,女性扮演表达性(expressive)角色,负责照 料孩子并提供安庆和情感支持。男性扮演工具性 (instrumental)角色,负责养家活口。由于这一角色要 承担压力,因而女性的表达性提供照料的倾向也应该用来 抚慰男人。源自性别间生物差异的补充性劳动分工将加强 家庭的团结。
• ( 2 )社会角色期望的 影响 • 父母及社会的期望会 使他们对婴儿采取不 同的对待方式,从而 影响婴儿的反应方式。
• (3)大众媒介的影响 • 性别角色刻板化:儿 童通过给他们读的 书、讲的故事很早 就开始了性别角色 的刻板化。同样, 电视也会影响人们 性别角色刻板观念 形成。
• (4)教育的影响
• 五、性别与工作 • 就业机会上的性别不平等 • 招聘广告中明确注明性别、 年龄,或在聘用中明确规 定某一性别,使性别不作 为必要条件的职业按照性 别进行选择,导致某一性 别的区别对待。
• 职业晋升上的性别差异 • 晋升上的玻璃天花板;
• 六、收入上的性别差异
2005年分職業城鎮就業人口平均收 入性別比(以男性為100)
第三节 性和不平等
• 一、从出生性别比看 性别平等 • 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 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 内每100名出生女婴所 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一般为102-107。
• 二.语言与大众文化中的性与 不平等 • 1、人称代词男性表示一群男 女 • 2、好词更经常与男性联系 • 3、公共宣传媒介中的女性 • 4、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 5、出版物中的女性形象
• 目前国内使用率最高的“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4年-1998年,共12册)小学语文教材,其中选入的描写 或包含人物、拟人的课文共为149篇,涉及人物236人次, 其中女性共出现55人次,占23.3%,出现的男性为177人 次,占约75%,在数量上明显倾向于男性。而且,课文中 出现的女性在真正意义上作为主人公的也较少,仅为 19.2%,男性作为课文主人公的则占81.%。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https://img.taocdn.com/s3/m/f578dcac7c1cfad6195fa7ee.png)
❖双系继嗣(bilateral descent)
a
28
❖三、婚姻
a
29
❖ 1、选择一位婚姻伴侣
a
30
❖ 2、婚姻基础
a
31
第二节 性
a
32
❖性或性行为是一个由道德、制度和
风俗习惯建构起来的,决定一个人
的品行和声望乃至生命本身(特别 是对女性)的重大命题。
a
46
第三节 社会性别
a
47
❖ 一、性别角色
a
48
❖ 1、性别角色的社会简史
a
49
❖第一阶段是:16、17世纪的新教改 革和前工业化资本主义及纺织工业 的兴起,这一阶段赋予了男性与女 性性别角色之间相似性的增长。
a
50
❖性别角色的第二次变化发生在18、 19世纪,这时人们开始强调两性性 格上的差异。
a
51
❖ 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a
52
❖区别对待和对角色模式的认同,是
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两种不同的 机制。
a
53
❖ 3、成人的性别角色
a
54
❖二、性别与不平等
a
55
❖性别上的社会不平等反映在一个社 会的语言和大众媒体中。
a
56
❖ 1、性别与婚姻
a
57
❖ 2、性别与工作
a
58
❖ 3、性别与政治
a
24
❖ 3、婚姻居所
a
25
❖从夫居(patrilocal residence) ❖从妻居(matrilocal residence) ❖单居制(neolocal residence)
女性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
![女性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https://img.taocdn.com/s3/m/06bdab0bccbff121dd36834f.png)
三、性别不平等形成的机制
一是文化机制 二是性关系与性秩序机制。 三是生产方式的机制。
事实上,性别不平等是人类社会中一类最根本性 的不平等。它对两性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影响是极 其深刻的,尤其对男性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消 除社会性别差异在的不平等现象,树立平等的社 会性别观念和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行为,是一个 需要全社会努力的工作。
第三章
女性的性别角色及其 社会化
第一节 自然性别与性别差异
一、性与性别 二、两性的生理差异 三、两性的)是指区分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征
性别(gender)指的是男性和女性相关的社会 与心理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判定两性形象,不仅 仅是以生理特征为标准,更多地是依据社 会标准做出的。
第三节、社会性别与性别不平等
一、被构建的社会性别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性别的差异是指良性 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的力量的作用 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 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为什么说社会性别是被建构出来?
首先,社会性别是以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 的文化建构。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以文化为基础的 性别社会差异。社会把两性的生物性差别扩大化 和制度化,并通过女性的生命周期中的性别社会 化,把这种制度安排不断地传递给女性。 其次,性别之间的生理差异并不足以直接导致两 性间的地位高低之分,社会普遍存在的以等级为 特征的性别关系秩序是被男性建构和维持的。 第三,社会性别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 在日常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断地被生产和再产生。
为什么说社会性别是被建构出来?
第四,社会性别差异有时表现为有形的性 别不平等,有时表现为无形的性别不平等, 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第五,社会性别的差异是可以改变的,这 需要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平等意识的觉 醒。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https://img.taocdn.com/s3/m/0513775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6.png)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是当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他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
本文将分为两篇来探讨这个话题。
第一篇: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定义与关系一、生理性别的定义生理性别指的是根据个体的生物学特征来划分个体为男性或女性的方式。
这些特征包括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染色体和性别特征等。
二、社会性别的定义社会性别是指基于社会文化对生理性别的理解和诠释,构建出的一种在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通过性别角色、性别标签、性别行为等方式来实现的个体性别呈现。
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关系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生理性别在个体出生时即被确定,但社会性别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来形成的。
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的概念,根据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性别角色、行为、期望等会有所不同。
然而,社会性别也可以影响到个体的认同和行为表现,进而对生理性别的理解产生影响。
四、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争议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一些人认为社会性别应该完全脱离生理性别的束缚,个体应该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社会性别;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生理性别是社会性别的基础,社会性别应该与生理性别相一致。
第二篇: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影响和挑战一、生理性别对社会地位的影响生理性别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些社会和文化中,男性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而女性则常常承受更多的歧视和限制。
这种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导致了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之间的不一致和冲突。
二、社会性别的压力和限制社会性别对个体也会带来压力和限制。
男性在某些文化中被期望扮演强壮、自信、独立的角色,而女性则被期望扮演温柔、柔弱、依附的角色。
这种社会期望不仅对个体自由发展产生阻碍,也对性别之间的平等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挑战传统观念的努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和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
人们开始认识到,性别不应该成为划分个体能力和地位的因素,而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发展。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最新]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e3467ac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66.png)
第八章婚姻与家庭性与社会性别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家庭这个初级社会群体特例的分析了解人类婚姻家庭的进化史,家庭的类型,家庭的生命周期,婚姻成立的社会文化设置,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发展的趋势;认识性、社会性别与婚姻家庭模式的关系。
了解当代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
重点内容:婚姻、家庭、性、社会性别等概念;婚姻的本质、家庭关系及家庭类型,家庭的功能等。
性的存在与涉性社会问题。
难点:理解婚姻家庭、性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人类社会秩序建构的意义。
讲授学时:4学时第一节:婚姻一、婚姻(一)婚概念及其本质1.婚姻概念男女两性依据社会文化设置(法律、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所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
东汉班固等《白虎通》:“婚者谓昏时行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先秦礼仪选集《礼记》:“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婚姻是男女两性间结成夫妻的关系和行为,是家庭的基础和根据,是家庭成立的标志。
2、婚姻的本质婚姻从形式上看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但从本质上看,是男女之间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任何社会都形成有一套约制婚姻的文化制度。
这些包含在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之中。
婚姻的动机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不完全相同。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在遥远的古代社会,婚姻的主导动机是源于妇女是创造财富的工具,娶妻是为了增加劳动力,性欲可以在婚姻之外满足;人类婚姻史的第二个时期是妇女劳动范围变小,财富继承日益突出,于是生育出确切无疑是自己的后代变成了主要动机,娶妻是为了生育合法的儿女和照管家室;第三个时期,妇女地位起了变化,个人自由成为社会生活准则,爱情成了婚姻生活主要动机,其次才是儿女和权衡经济。
(二)作为一种社会设置的婚姻1、婚姻形式婚姻是依据社会文化设置而成立的。
在人类社会,出现过多种多样的婚姻形式,反映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从婚姻形成上看:主要的婚姻形式有:(1)抢夺婚:男子以武力抢夺妻子。
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差异
![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1d68a0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2.png)
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差异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生理性别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在生理上是男性还是女性,而社会性别则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文化角色对自身的认同和表达。
尽管社会性别常常与生理性别相一致,但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变异。
生理性别主要是通过生理特征和生殖器官来划分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可以被分为男性和女性。
男性通常有XY染色体和阴茎,而女性通常有XX染色体和阴道。
然而,也存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个体具有不同的染色体配对或内外生殖器官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了一些人的生理性别不容易被简单地归类为男性或女性。
相比之下,社会性别是通过社会和文化习俗来定义的。
社会性别包括了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如男性通常被期望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女性通常被期望承担照顾家庭和儿童的责任。
这些角色期望、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划分的观念是由社会和文化共同形成的。
然而,社会性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可以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社会性别的表达可以是多样化的,不局限于传统的男性和女性角色。
因此,在某些文化中,可能存在对非传统性别角色的接纳和认同。
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一些社会问题。
对于那些与生理性别不符的人来说,社会性别的期望和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经历身份认同的困惑和压力。
在某些社会和文化里,接受性别多样性的理念仍然面临挑战和抵制。
这也引发了关于性别认同的讨论和争议。
不同的社会对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
一些社会逐渐接受了性别多样性的存在,并采取了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然而,仍有许多社会存在对非传统性别角色的歧视和偏见。
这种歧视和偏见是一种对人权的侵犯,需要通过推动平等和包容的教育和政策来解决。
最后,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差异是一个复杂的主题,需要以开放、尊重和包容的心态来探讨。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对自身性别认同的权利,并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和多元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发展和表达自己的性别身份。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https://img.taocdn.com/s3/m/be386037360cba1aa911da2e.png)
生理性别:指两性在生理方面的差异.有时简称为性别.sex 。
是指男女的自然性别,是用生物标准来确定的男性和女性,这种生物标准包括生理结构和解剖结构。
生理结构主要是指性染色体的差异,解剖结构主要是指性器官的差异。
生理性别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
社会性别:泛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分配.经济体制等)中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传递、巩固。
Gender。
1)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行为差异的原因。
2)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生理性别规定的角色的延伸。
如照顾人。
3)人们现有的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4)社会性别是可以改变的。
5)社会性别概念本身就是对传统性别不平等关系的不认可和挑战。
6)社会性别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角色分工. “男尊女卑”的性别等级是由男女的性差异决定的.是生来如此的(即生物决定论).70 年代以来,这种解释受到了深刻的质疑.人们发现,男女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 而主要是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也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 人作为一种生物,处处又都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 生理的性别并不是性别的社会分工的主要依据,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男高女低.男优女劣)等更主要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 科学. 法律等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社会期待模式化。
于是,“社会性别” 一词出现了.它被用来解释上述种种后天的、社会文化养成的、可置换可改变的男女角色和性别关系。
在一个人的不同年龄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社会性别对他/ 她的要求是不同的.或者说,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虽然人们的性别是一样的,但社会对男人和女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体现在两性关系,两性分工. 两性角色评价. 谁作出决定等等, 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部分.社会性别不是一个男人和女人的代名词, 不是简单的男人和女人的角色。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性别和性取向——性别、身份和文化的联结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性别和性取向——性别、身份和文化的联结](https://img.taocdn.com/s3/m/b207953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7.png)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性别和性取向——性别、身份和文化的联结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性别和性取向——性别、身份和文化的联结在现代社会,性别和性取向逐渐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性别和性取向不仅是个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也与文化、社会关系、权力和政治密不可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性别、身份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性别和性取向的联结。
一、性别和身份性别是指社会文化关系中的一种许多标识中的一种。
它是在人类社会中由生理差异引起的角色劳动分工的一种形式。
人们按照性别被要求扮演特定的角色和承担特定的社会职责,这些职责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有所不同。
身份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包括其自我概念、价值观、才能和社会地位。
在性别身份方面,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同。
例如,跨性别者可能不认同他们赋予的生物学性别,而是认可自己的感受,承认他们属于不同的性别。
什么构成一个人的性别身份通常来自于自我认识和周围社会的影响。
二、社会性别和文化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望和规范。
这和个人的生物性别有所不同。
社会性别建立在社会文化的视角和传统角色分工上。
以前,女性被要求专注于婚姻、家庭和子育,而男性被赋予供养家庭的责任。
因此,社会性别不仅为男女之间的分工和角色分配设定了规范、而且也彰显出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异。
人们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根据性别角色来表现自己的特性和行为方式,或者塑造与性别相关的认知、信仰、社会关系等方面。
社会文化因素将影响普通人的性别认知和身份认同。
三、性取向和文化性取向是一个人在情感、心理和性行为上对于特定性别的吸引或兴趣。
性取向可以是异性恋(被吸引于异性)、同性恋(被吸引于同性)或双性恋(被吸引于异性和同性)。
文化和社会背景也极大影响着人们的性取向认同和表达。
许多文化和国家对于同性恋和双性恋持有偏见、甚至遭受有意和无意的社会排斥。
这使得许多同性恋和双性恋者往往不得不进行自我选择性的隐藏和艰难的心理压抑,给自身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https://img.taocdn.com/s3/m/51d4b22fde80d4d8d15a4fb4.png)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运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是社会学重要的分支,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婚姻家庭社会学、性社会学和性别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社会学的研究有着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作为连接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体现着和作用于双方的相互关系。
家庭、婚姻、性、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
引申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把它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初级生活圈”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人类活动中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种最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在这一关系中反映得最充分、最集中。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
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例如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精神与肉体、个人与社会、理智与情感、自私与无私等等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的问题,都得到充分和集中的反映。
这是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所难于比拟的。
因此社会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作为个人活动与社会运行的中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必然按照双方的不同要求,同时扮演两种角色,显现出两种不同的特征和存在形态。
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它们又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结果,它们总是同时地既作为生活实体,又作为社会设置而存在而运行。
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婚姻,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一、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当事人的“婚”);二、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当事家庭之间的“姻”)。
性别研究与社会性别
![性别研究与社会性别](https://img.taocdn.com/s3/m/dc580c7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c.png)
性别研究与社会性别性别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领域,涵盖了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众多学科。
它关注的是性别现象,即人们如何理解和经验性别,包括了男女性别认同、性别身份、性别角色、性别关系等方面。
而社会性别则强调的是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是被社会认知和维持的。
性别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的女权运动将性别不平等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提出来。
然后随着性别研究领域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性别是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现象,包含了生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社会性别的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主要关注生活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偏见,试图用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从文化、制度和权力等层面观察、分析性别现象。
社会构建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性别是一个由社会制度和文化构建的性别身份。
性别不是单纯基于生理差异,而且基于文化和社会批判来追溯的社会角色,性别身份和性别关系.社会性别认为性别不平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首先,性别不平等的出现是由于制度性别歧视和文化偏见的文化建制带来的。
其次,性别不平等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都存在着类似的性别偏见和歧视问题。
最后,性别不平等不只是对妇女的限制和伤害,也对男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学术界和公众对性别问题的认知和理解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也进行了更多的宣传和实践,以推动性别平等的进程。
同时,一些与性别有关的问题,如性别标签、骚扰、暴力、工资差距等,成了各个领域中令人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性别研究与社会性别的逐渐普及,对于性别平等的推进和意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们强调性别不是天生的,是一种多方面构建的社会建制。
这种观点使人们开始思考传统性别角色和性别负担的公平性,并且提醒人们关注并尊重不同性别群体间的平等权利。
总结来讲,性别研究和社会性别就是对性别问题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
它们并不是为了论证哪种性别更好或哪种性别更劣,而是试图去探究性别如何被社会构建和维持,从而去推进性别平等的进程,创造更加公平、平等、包容的社会环境。
人类学概论第十一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ppt课件
![人类学概论第十一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421d9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e.png)
12 Levi Strauss 1969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Boston:Beacon Press
31
继嗣,有单系继嗣与复系继嗣之分。 单系继嗣: 只依男性或只依女性血缘单一的线来计
算 父系和母系两种单系继嗣最为常见。 两可系继嗣 :这些继嗣群体不强调亲属
关系只能追溯到单一的性别,并且身份 归属不是一出生就指派好的
32
(二)亲属称谓制与继嗣群 亲属称谓制与继嗣群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
第一节 性别与社会性别
性别与社会性别 性的禁忌与理念
1
一、性别与社会性别
性别(sex),称之为“自然性别”或 “生理性别”,是指与生殖直接有关的 解剖、生理、行为特征,也就是我们通 常所说的有不同生理结构的“男人” (male)或“女人”(female)。
2
从民族志的材料看,任何社会对生理上 的男人和女人都有不同的社会期待,因 此“性别”过程是社会文化过程。
亲兄弟的女儿或者母亲姐妹的女儿结婚。 交表婚和平表婚又都可以分为父系与母系。
14
在小规模社会,缔结婚姻男女的背后都
有宗姓群体在支撑,群体联盟的意义表 现在“不是男人和女人结婚,而是土地 与土地结婚、葡萄园与葡萄园结婚、牛 群与牛群结婚”
15
聘礼(bride price or bride wealth) 指
(monogamy),法律严格规定不允许 重婚。 多偶婚(polygamy)包括一夫多妻制 (polygyny)和一妻多夫制(polyandry) 两种婚制。
性欲与跨性别性别认同对性欲体验与满足的影响
![性欲与跨性别性别认同对性欲体验与满足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24820e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a.png)
性欲与跨性别性别认同对性欲体验与满足的影响近年来,关于性别与性认同的研究备受关注。
其中,跨性别者的性欲体验与满足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讨论性欲与跨性别性别认同对性欲体验与满足的影响。
一、性欲的定义与性别认同性欲是指一个人对性行为的欲望和渴望。
在传统的二元性别模式下,性欲常常被视为男性的专属领域。
然而,随着对性别的重新审视,我们意识到性欲在各个性别中都存在,并不受性别认同的制约。
二、跨性别性别认同对性欲的影响1. 心理层面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可能与其出生时赋予的生理性别不符。
这种不一致可能导致性欲体验上的困扰和矛盾。
个体对自身性别认同的接受程度和稳定性,以及对不一致感的解决方案,都可能对性欲产生重要影响。
2. 荷尔蒙变化部分跨性别者通过激素治疗实现性别对应的生理特征。
性激素的使用可能影响性欲的频率和强度。
然而,不同人对激素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性欲的体验和满足程度也可能存在差异。
三、性别认同与性欲体验的互动1. 自我接纳与性欲体验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接受度与自我接纳程度对性欲体验有着重要影响。
当个体对自身的性别认同感到安全和舒适时,性欲的体验和满足程度通常较高。
相反,对性别认同的不安全感和自我压抑可能会对性欲产生负面影响。
2. 社会身份与性欲体验社会对跨性别者的歧视和排斥常常会影响他们的性欲体验和满足感。
跨性别者可能受到负面评价、社交隔离和心理压力的影响,从而降低性欲的体验与满足。
四、性欲体验与满足的个体差异注意到每个人的性欲体验与满足都是独特的,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跨性别者的性欲体验与满足也不例外。
除了性别认同的因素外,个体的性格特质、情感关系、性经验等也将对性欲产生重要影响。
五、性欲与跨性别群体的支持性欲体验与满足程度的提升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积极因素,也需要外部的支持与理解。
跨性别群体应该给予彼此以支持与关怀,让每一个跨性别者都能全面关注自己的性别认同,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性欲体验与满足。
性与性别-
![性与性别-](https://img.taocdn.com/s3/m/86337de227d3240c8447efcb.png)
• 暴力手段:直接对被害人采用殴打、捆绑、 卡脖子、按倒等危害人身安全或者人身自 由,使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手段。
• 胁迫手段:对被害人威胁、恫吓,达到精 神上强制的手段。
如:扬言行凶报复、揭发隐私、加害亲属; 利用迷信进行恐吓、欺骗;利用教养关系、 从属关系、职权以及孤立无援的环境条件, 进行挟制、迫害等。
4/15/2020
Gay文化
• GayBar:同志酒吧,亦称Gay吧或基吧 • GayDar:同志感应同类的雷达 • 公司、渔场:男同志聚集的公园
4/15/2020
类型代称
• 猴:体形瘦,没什么脂肪,包括结实的肌肉猴和没什么力 量的瘦弱猴两种;
• 狼:男同志中体态比较结实精壮且成熟者; • 狒狒:普通体形,不胖不瘦,体型比较匀者; • 熊:体形壮硕,虎背熊腰,部分胖中带有肌肉,包括毛毛
4/15/2020
• 她们常常满足于个别同性对象的交往,专 一且行为更为隐蔽。
• 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使得女同性恋者将自 己隐藏得更深,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盲 点,导致社会对男同性恋关注更多,甚至 导致有些人更加不能接受女同性恋。
4/15/2020
男同性恋
• 男性同性恋者在心理上比较受到男性所吸 引。
4/15/2020
于是社会表现出来的犯罪率较低。
4/15/2020
殴打妻子虐待孩子和在街上闹事打人一样, 都是犯罪行为,但是前者极少被起诉,极少 被计算在犯罪率里,致使犯罪率看上去比实 际要低。
4/15/2020
强暴
强暴是指在对方不同意或没有理会对方 是否同意的情况下﹙一般是利用暴力或武 力手段强迫或威胁﹚,与对方发生性交行 为。
• 中国人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同性恋 无法繁衍后代,恐怕也是很多人不能接受 的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关于性行为的社会态度
人们对性观念的变迁的内涵与外延
都说明性、性行为及其人们的态度 是和婚姻家庭制度紧密相连的。
1、婚前性行为。
2、婚外性行为。
3、同性恋性行为。
三、性行为与社会问题
1、色情(pornography)和暴力。
2、卖淫(prostitution)。卖淫是
4、世系与继承
世系相传和财产继承有三种方式。 父系继嗣(patrilineal descent), 母系继嗣(matrilineal descent), 双系继嗣(bilateral descent)
三、婚姻
1、选择一位婚姻伴侣
2、婚姻基础
第二节 性
性或性行为是一个由道德、制度和
下几种类型: (1)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又称扩大家庭。 (3)联合家庭。 (4)特殊形式家庭。
家庭的功能一般有: (1)经济功能。 (2)生育功能。 (3)性生活功能。(4)教育功能。 (5)扶养与赡养功能。 (6)情感满足功能。 (7)休息和娱乐功能。 (8)稳定功能。
3、冲突论的视角
第八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第一节
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的概念
在这里,我们认为,家庭依然是以 婚姻、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人 类社会生活基本单位。
同时需要把握的是:第一,家庭也可以
是以法律领养关系为基础的共同生活体; 第二,共同生活,具有密切的经济交往、 情感交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必要关系; 第三,“家”与“户”是两个有区别的 概念,“户”是以共同居住为标志的群 体,“家”则是主要以婚姻、血缘关系 为标志的群体;第四,有婚姻关系但无 血缘延续的自愿不育夫妇和有血缘关系 但无婚姻形式的末婚父母及其子女组成 的共同生活群体也应列入家庭的范畴; 第五,某些个别和例外事例并不影响对 家庭的普遍和一般含义的表达。
风俗习惯建构起来的,决定一个人 的品行和声望乃至生命本身(特别 是对女性)的重大命题。
一、性行为规范
李银河认为,性的意义大致有以下
几种,比如,为了繁衍后代、表达 感情、肉体快乐、延年益寿、为了 生计、建立或保持某种人际关系、 表达权力关系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对性行为
有着严格的约束,对一切婚外的性 行为——尤其是女性的——都是严 厉禁止的。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性 规范和性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变化的趋势是倾向于更多的自由, 更少的禁忌。
(2)亲子冲突。
原因:代差的存在。
(3)老年人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冲
突。
4、微观互动的视角 家庭的存在以家庭成员间的互动 为前提。
二、家庭结构
1、亲属与家庭
2、家庭中的权威
父权家庭(patriarchal
family)是 大部分权威由最年长的男性拥有的 一种家庭结构。
母权家庭(matriarchal
3、性别与政治
二、家庭研究的视角
1、进化论的视角
人类的家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
形式: 血婚家庭 普路那亚家庭 偶婚家庭 父权制家庭 一夫一妻制家 庭
2、结构功能的视角
家庭研究的结构视角是把家庭看成
一个具有内部结构的实体。家庭结 构的具体体现是家庭内部的各种关 系,包括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
从结构出发可以将家庭划分为以
family)则 是大部分权威掌握在最年长的女性 手中的一种家庭结构。
一种新的模式已经在现代社会出现
了:平权家庭(egalitarian family),这样的家庭里丈夫和妻 子在权力和特权上atrilocal
residence) 从妻居(matrilocal residence) 单居制(neolocal residence)
指出卖肉体换取金钱和物品的行为。
3、强奸。强奸一般是指一个男人 对一个非自愿的女人强制施行的性 行为,是指通过暴力或通过压制被 害人的认真反抗的暴力威胁而发生 的性行为。
4、性病。
第三节
社会性别
一、性别角色
1、性别角色的社会简史
第一阶段是:16、17世纪的新教改
革和前工业化资本主义及纺织工业 的兴起,这一阶段赋予了男性与女 性性别角色之间相似性的增长。
家庭冲突论者认为,家庭中冲突的
存在是必然的,与其强调家庭关系 是和谐的,不如把研究的重点放在 家庭冲突的规律和调节上。
家庭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夫妻冲突。
主要原因: 第一,婚姻由义务型变为感情型。 第二,都市化和交通运输发展, 使社会流动性增加。 第三,妇女经济上的独立。 第四,生育观念的变化。 第五,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
性别角色的第二次变化发生在18、
19世纪,这时人们开始强调两性性 格上的差异。
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区别对待和对角色模式的认同,是
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两种不同的 机制。
3、成人的性别角色
二、性别与不平等
性别上的社会不平等反映在一个社
会的语言和大众媒体中。
1、性别与婚姻
2、性别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