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社会性别

合集下载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与社会性别角色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与社会性别角色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与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学研究中,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它们涉及到性别在社会中的构建和表达,以及个体如何在社会中扮演特定的性别角色。

本文将探讨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意义与影响。

一、性别的社会构建1. 性别的概念性别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同于生理上的性别,而是指社会对个体的性别特征和角色的构建与界定。

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期待和角色,形成了性别二元论的观念。

2. 社会性别的形成社会性别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个体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机构和社会交往中学习到了关于性别的行为规范和性别角色。

这些规范和角色塑造了人们对性别的认同和表达方式。

二、性别对社会的影响1. 性别与社会地位性别对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上,男性在社会中享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而女性则受到性别歧视和限制。

这种性别不平等和角色刻板印象对社会的发展和公平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性别与社会关系性别也对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工作场所、政治和经济等领域中担任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这些角色与性别相关,也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方式。

三、性别的研究方法1. 性别的定性研究社会学研究中经常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来探索性别与社会性别角色的相关问题。

这些方法包括观察、访谈和文本分析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在社会中的表达和影响。

2. 性别的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方法也在性别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手段,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来研究性别在群体层面上的差异和变化。

四、性别与社会变革1. 性别与现代化随着社会的现代化,性别角色和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参与等领域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社会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也得到了挑战和改变。

2. 性别与社会运动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的研究对社会运动和性别平等的推动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性别不平等的认识和反思,鼓励人们参与到争取性别平等的行动中,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进步。

女性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

女性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

三、两性的心理差异

男女两性在心理上是否存在差异?学界对 此始终存在争议。现有的一些研究指出了 两性在认知方面的种种不同,但事实上人 的心理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女性 学的学者认为,心理差异是一种男女两性 介于生理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 是性别社会化的结果 。
第二节 社会性别角色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社会劳动领域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社会差 异的表现
表现之一是,社会劳动领域存在着明显的 性别隔离。 表现之二是,社会劳动领域中存在着明显 的性别等级秩序。 表现之三是,性别隔离导致两性收入差距。

A、美国和中国有关男性的刻板印象
美国:攻击的,独立的,非情绪性的支配的, 理解记忆能力,成就动机,冲动性,思维清晰度, 适应环境能力,领导才能,擅长经商的,喜欢冒 险的,易于决策,自信,不容侵犯,有雄心的。 中国:权力动机,抽象思维,创造力,理解记 忆能力,成就动机,冲动性,思维清晰度,适应 环境能力,领导才能,对工作的责任感,对挫折 的忍受力,果断,自信。
2、公共领域
社会公共领域的社会性别差异表现为两性社会劳 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力关系上的不平等。 首先,社会在观念形态上就把男性归为公共领域, 因此形成在公共领域中的性别社会差异具有意识 形态的特点,女性就被制度化地区隔在公共领域 之外 。 其次,社会劳动领域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社会差 异。 再次,公共领域的两性社会差异表现为政治参与 和权力关系中的差异。
1、观念领域和价值体系


纵观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中都存在一种相似, 甚至相同的观念,即把女性视为从属于家庭和 男人的次要社会角色,特别强调她们应该处于 从属地位,要服从于男性 有目共睹的是充斥着各类广告中的妇女形象, 这类广告与其说是要增加和表现女人的魅力, 不如说是通过把女人物化和商品化来取悦男性。 各种象征和符号表达着并传递着这样的观念信 息:女性是与家务劳动,厨房、儿女联系在一 起的;男性是与工作、成功和先进的科学联系 在一起的 。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不因人的种族、民族、地域或国别而有所差别,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变迁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不同社会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性别关系。

因此,社会性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历史阶段性、社会性和共塑性等特征。

社会性别的历史阶段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对男女两性期待不同而导致的男女性别角色模式的不同;社会性是指不同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制度;共塑性表明社会性别的形成不是某一特殊群体自发或有意识培养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中的男女两性相互塑造的结果。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社会性别是维持性别歧视的基本手段,应当而且也可以被改变甚至被清除。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女性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原因包括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特别是体制的障碍等等。

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就业竞争中,女性的生育价值即人类自身生产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是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直接原因。

身边的性别差异现象及我对社会性别问题的看法

身边的性别差异现象及我对社会性别问题的看法

性别差异现象和我对社会性别问题的看法由于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着很多的性别差异。

日常生活中我所见到的、听到的有关性别差异现象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智力结构,①注意品质。

男孩多定向于物,喜欢摆弄物体,并探究物体的奥秘,在物上的注意稳定,并能持续较长的时间。

女孩则偏重定向于人,喜欢探求人生,很注意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对这种关系很敏感。

②记忆能力。

男孩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喜欢在理解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意思记忆或复述学习材料。

女孩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能力较强,对材料的逻辑思维加工不如男孩强。

主要表现在,小学初中时期,成绩很优异的多位女生,而升至高中以后,男生的成绩已经超过女生,很可能是学习和记忆方法所致。

③思维能力。

男孩多偏重于逻辑思维,女孩所偏重于形象思维类型。

男孩的思维在判断问题时有较高的逻辑性,能够客观的理解事物的本质,女孩则逻辑性不强,往往具有比喻性和故事性,判断问题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极易受外界暗示的影响,也易受自己感情的影响。

(二)同情心。

女生比男生更有同情心,更具情绪表达性。

如看到北外校园里的很多流浪猫时,女生大多会俯身抚摸这些流浪猫,有时还会给它们带一些猫粮,而男生经过这些猫时,大多没有什么反应,继续走自己的路。

(三)大学生就业。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女性的既有弱势加上工作后随之而来的婚嫁、生育等问题,导致她们在很多领域确实不如男生有优势。

劳动力市场不仅没有向女大学生提供与男大学生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在“岗位层次”和“工资待遇”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在人才市场上,在各类招聘企业中有很多家企业都明确要求男生的信息,女生直接被排斥在外。

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参加工作后就会面临着生育、哺乳等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工作,不仅如此,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

所以,女大学生更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家庭责任。

母亲通常是无私奉献的形象,但我们对父亲几乎没有无私奉献的期望。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不因人的种族、民族、地域或国别而有所差别,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变迁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不同社会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性别关系。

因此,社会性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历史阶段性、社会性和共塑性等特征。

社会性别的历史阶段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对男女两性期待不同而导致的男女性别角色模式的不同社会性是指不同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制度共塑性表明社会性别的形成不是某一特殊群体自发或有意识培养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中的男女两性相互塑造的结果。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社会性别是维持性别歧视的基本手段,应当而且也可以被改变甚至被清除。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女性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原因包括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特别是体制的障碍等等。

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就业竞争中,女性的生育价值即人类自身生产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是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直接原因。

社会学:性与性别

社会学:性与性别

性别不平等的相关理论解释
• 一、 功能理论 • 功能理论劳动的性别分工分明的家庭运转效率最高,在这 种模式中,女性扮演表达性(expressive)角色,负责照 料孩子并提供安庆和情感支持。男性扮演工具性 (instrumental)角色,负责养家活口。由于这一角色要 承担压力,因而女性的表达性提供照料的倾向也应该用来 抚慰男人。源自性别间生物差异的补充性劳动分工将加强 家庭的团结。
• ( 2 )社会角色期望的 影响 • 父母及社会的期望会 使他们对婴儿采取不 同的对待方式,从而 影响婴儿的反应方式。
• (3)大众媒介的影响 • 性别角色刻板化:儿 童通过给他们读的 书、讲的故事很早 就开始了性别角色 的刻板化。同样, 电视也会影响人们 性别角色刻板观念 形成。
• (4)教育的影响
• 五、性别与工作 • 就业机会上的性别不平等 • 招聘广告中明确注明性别、 年龄,或在聘用中明确规 定某一性别,使性别不作 为必要条件的职业按照性 别进行选择,导致某一性 别的区别对待。
• 职业晋升上的性别差异 • 晋升上的玻璃天花板;
• 六、收入上的性别差异
2005年分職業城鎮就業人口平均收 入性別比(以男性為100)
第三节 性和不平等
• 一、从出生性别比看 性别平等 • 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 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 内每100名出生女婴所 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一般为102-107。
• 二.语言与大众文化中的性与 不平等 • 1、人称代词男性表示一群男 女 • 2、好词更经常与男性联系 • 3、公共宣传媒介中的女性 • 4、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 5、出版物中的女性形象
• 目前国内使用率最高的“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4年-1998年,共12册)小学语文教材,其中选入的描写 或包含人物、拟人的课文共为149篇,涉及人物236人次, 其中女性共出现55人次,占23.3%,出现的男性为177人 次,占约75%,在数量上明显倾向于男性。而且,课文中 出现的女性在真正意义上作为主人公的也较少,仅为 19.2%,男性作为课文主人公的则占81.%。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母系继嗣(matrilineal descent),
❖双系继嗣(bilateral descent)
a
28
❖三、婚姻
a
29
❖ 1、选择一位婚姻伴侣
a
30
❖ 2、婚姻基础
a
31
第二节 性
a
32
❖性或性行为是一个由道德、制度和
风俗习惯建构起来的,决定一个人
的品行和声望乃至生命本身(特别 是对女性)的重大命题。
a
46
第三节 社会性别
a
47
❖ 一、性别角色
a
48
❖ 1、性别角色的社会简史
a
49
❖第一阶段是:16、17世纪的新教改 革和前工业化资本主义及纺织工业 的兴起,这一阶段赋予了男性与女 性性别角色之间相似性的增长。
a
50
❖性别角色的第二次变化发生在18、 19世纪,这时人们开始强调两性性 格上的差异。
a
51
❖ 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a
52
❖区别对待和对角色模式的认同,是
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两种不同的 机制。
a
53
❖ 3、成人的性别角色
a
54
❖二、性别与不平等
a
55
❖性别上的社会不平等反映在一个社 会的语言和大众媒体中。
a
56
❖ 1、性别与婚姻
a
57
❖ 2、性别与工作
a
58
❖ 3、性别与政治
a
24
❖ 3、婚姻居所
a
25
❖从夫居(patrilocal residence) ❖从妻居(matrilocal residence) ❖单居制(neolocal residence)

女性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

女性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

三、性别不平等形成的机制
一是文化机制 二是性关系与性秩序机制。 三是生产方式的机制。
事实上,性别不平等是人类社会中一类最根本性 的不平等。它对两性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影响是极 其深刻的,尤其对男性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消 除社会性别差异在的不平等现象,树立平等的社 会性别观念和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行为,是一个 需要全社会努力的工作。
第三章
女性的性别角色及其 社会化
第一节 自然性别与性别差异
一、性与性别 二、两性的生理差异 三、两性的)是指区分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征
性别(gender)指的是男性和女性相关的社会 与心理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判定两性形象,不仅 仅是以生理特征为标准,更多地是依据社 会标准做出的。
第三节、社会性别与性别不平等
一、被构建的社会性别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性别的差异是指良性 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的力量的作用 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 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为什么说社会性别是被建构出来?
首先,社会性别是以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 的文化建构。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以文化为基础的 性别社会差异。社会把两性的生物性差别扩大化 和制度化,并通过女性的生命周期中的性别社会 化,把这种制度安排不断地传递给女性。 其次,性别之间的生理差异并不足以直接导致两 性间的地位高低之分,社会普遍存在的以等级为 特征的性别关系秩序是被男性建构和维持的。 第三,社会性别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 在日常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断地被生产和再产生。
为什么说社会性别是被建构出来?
第四,社会性别差异有时表现为有形的性 别不平等,有时表现为无形的性别不平等, 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第五,社会性别的差异是可以改变的,这 需要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平等意识的觉 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关于性行为的社会态度
人们对性观念的变迁的内涵与外延
都说明性、性行为及其人们的态度 是和婚姻家庭制度紧密相连的。

1、婚前性行为。
2、婚外性行为。
3、同性恋性行为。
三、性行为与社会问题
1、色情(pornography)和暴力。
2、卖淫(prostitution)。卖淫是

4、世系与继承
世系相传和财产继承有三种方式。 父系继嗣(patrilineal descent), 母系继嗣(matrilineal descent), 双系继嗣(bilateral descent)
三、婚姻

1、选择一位婚姻伴侣

2、婚姻基础
第二节 性
性或性行为是一个由道德、制度和
下几种类型: (1)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又称扩大家庭。 (3)联合家庭。 (4)特殊形式家庭。
家庭的功能一般有: (1)经济功能。 (2)生育功能。 (3)性生活功能。(4)教育功能。 (5)扶养与赡养功能。 (6)情感满足功能。 (7)休息和娱乐功能。 (8)稳定功能。

3、冲突论的视角
第八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第一节
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的概念
在这里,我们认为,家庭依然是以 婚姻、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人 类社会生活基本单位。
同时需要把握的是:第一,家庭也可以
是以法律领养关系为基础的共同生活体; 第二,共同生活,具有密切的经济交往、 情感交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必要关系; 第三,“家”与“户”是两个有区别的 概念,“户”是以共同居住为标志的群 体,“家”则是主要以婚姻、血缘关系 为标志的群体;第四,有婚姻关系但无 血缘延续的自愿不育夫妇和有血缘关系 但无婚姻形式的末婚父母及其子女组成 的共同生活群体也应列入家庭的范畴; 第五,某些个别和例外事例并不影响对 家庭的普遍和一般含义的表达。
风俗习惯建构起来的,决定一个人 的品行和声望乃至生命本身(特别 是对女性)的重大命题。
一、性行为规范
李银河认为,性的意义大致有以下
几种,比如,为了繁衍后代、表达 感情、肉体快乐、延年益寿、为了 生计、建立或保持某种人际关系、 表达权力关系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对性行为
有着严格的约束,对一切婚外的性 行为——尤其是女性的——都是严 厉禁止的。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性 规范和性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变化的趋势是倾向于更多的自由, 更少的禁忌。
(2)亲子冲突。
原因:代差的存在。
(3)老年人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冲
突。

4、微观互动的视角 家庭的存在以家庭成员间的互动 为前提。
二、家庭结构

1、亲属与家庭

2、家庭中的权威
父权家庭(patriarchal
family)是 大部分权威由最年长的男性拥有的 一种家庭结构。
母权家庭(matriarchal

3、性别与政治
二、家庭研究的视角

1、进化论的视角
人类的家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
形式: 血婚家庭 普路那亚家庭 偶婚家庭 父权制家庭 一夫一妻制家 庭

2、结构功能的视角
家庭研究的结构视角是把家庭看成
一个具有内部结构的实体。家庭结 构的具体体现是家庭内部的各种关 系,包括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
从结构出发可以将家庭划分为以
family)则 是大部分权威掌握在最年长的女性 手中的一种家庭结构。
一种新的模式已经在现代社会出现
了:平权家庭(egalitarian family),这样的家庭里丈夫和妻 子在权力和特权上atrilocal
residence) 从妻居(matrilocal residence) 单居制(neolocal residence)
指出卖肉体换取金钱和物品的行为。

3、强奸。强奸一般是指一个男人 对一个非自愿的女人强制施行的性 行为,是指通过暴力或通过压制被 害人的认真反抗的暴力威胁而发生 的性行为。

4、性病。
第三节
社会性别
一、性别角色

1、性别角色的社会简史
第一阶段是:16、17世纪的新教改
革和前工业化资本主义及纺织工业 的兴起,这一阶段赋予了男性与女 性性别角色之间相似性的增长。
家庭冲突论者认为,家庭中冲突的
存在是必然的,与其强调家庭关系 是和谐的,不如把研究的重点放在 家庭冲突的规律和调节上。
家庭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夫妻冲突。
主要原因: 第一,婚姻由义务型变为感情型。 第二,都市化和交通运输发展, 使社会流动性增加。 第三,妇女经济上的独立。 第四,生育观念的变化。 第五,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
性别角色的第二次变化发生在18、
19世纪,这时人们开始强调两性性 格上的差异。

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区别对待和对角色模式的认同,是
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两种不同的 机制。

3、成人的性别角色
二、性别与不平等
性别上的社会不平等反映在一个社
会的语言和大众媒体中。

1、性别与婚姻

2、性别与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