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NO.18)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2.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 群密度, 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 诱剂的方法来治理, 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主要是 达到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3、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 近几十年来, 急剧增长, 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巩固练习
4、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 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 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 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 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 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老年 成年 幼年 稳定型年龄组成 ②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 稳定型: 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在一定 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 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中 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四、年龄组成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一般分三种类型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种群(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本节聚焦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A)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PPT课件
.
5
生物必修3
对于某池塘中的鱼,捕捞多少,才会既不
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
6
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头 羊,经济效益才最好?
.
7
怎样控制害虫数量,以防止虫灾发生?
.
8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搞 清楚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和种群的特 征,那么种群有哪些特征呢
.
9
(二)种群特征 •个体特征:寿命、性别和年龄等。
.
19
生物必修3
(2).标记重捕法
.
20
N只
第2次抓捕n只,其 中被标记的m只
第1次抓捕,标记 M只
.
把标记的M只放回
21
计算方法: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动物的总数为N,第一次 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 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 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 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
印度人口(2007年)
1、总人口 1,147,995,898人
2、人口密度 333人/ Km2 (面积--328.76万Km2)
3 、出生率: 22.22‰ 4、死亡率: 6.4‰ 5、人口增长率: 1.578%
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变化
.
28
中国人口(2007年)
1、总人口:1,321,290,000人
例如胃、肠等;植物的器官有根、茎、叶、花、果实、种 子。
Ø许多器官联系起来,成为能完成一系列连续性生理机能 体系,称为系统。如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
肠、肛门以及肝、胆、胰等一系列器官联系起来,共同完 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组成了消化系统。此外,还有运动、 呼吸、泌尿、生殖、循环、神. 经和内分泌8个系统。 2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教材的章节为《生态学原理》第四章第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种群的定义、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动态、种群遗传与进化以及种群生态位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的概念,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2. 学会分析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了解种群增长模型。
3. 掌握种群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理解生态位的概念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种群动态分析、种群遗传与进化、生态位概念。
重点:种群的定义、数量特征、增长模型、遗传与进化、生态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种群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种群的定义与特征:介绍种群的概念,分析种群的基本特征。
(2)种群数量动态:讲解种群增长模型,分析不同增长模型的特点。
(3)种群遗传与进化:阐述种群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举例说明。
(4)生态位:解释生态位的概念,探讨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种群数量动态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2. 内容:(1)种群的定义与特征(2)种群数量动态(3)种群遗传与进化(4)生态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群的定义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2)分析种群数量动态的变化规律,并说明原因。
(3)阐述生态位的概念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2. 答案:(1)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
(2)种群数量动态的变化规律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所占据的生态位空间,反映了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主题为“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详细内容包括: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以及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的定义,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
2. 学会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了解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
3. 了解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
重点: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 基本概念:讲解种群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特征。
3. 数量特征:介绍种群的数量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空间特征: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如分布型、种群边界等,结合实物模型进行展示。
5. 遗传特征:阐述种群的遗传特征,如基因频率、遗传多样性等,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6. 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介绍种群动态的概念,讲解种内竞争、种内互助等关系。
7. 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阐述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8.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2. 内容: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群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3)举例说明种群的空间特征。
(4)阐述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1)种群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关联、具有共同遗传基础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2)种群密度:50只/公顷;出生率:20%;死亡率:15%。
3.1.2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2.右图表示某种群数量随 种100 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图中 群 75
a b
可以看出该种群的K值为
的 50 个
c
_1_0_0_,该种群在
体 25
d
__c__点处增长速度最快。 数 0 量
时间
3.某湖泊最多容纳鲫鱼种群量约3000吨,
经取样调查,该湖泊中现有鲫鱼2000吨,
为使该湖泊中鲫鱼有最大增长速度,现在
四、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 ,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生物必修3
2、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
栖所、配偶等而发生斗争。
生物必修3
练习
1、某生态学家考察某草原后,认为未来几年, 该草原鼠害将非常严重,该生态学家作出这样预
测的依据是( B )
A.鼠群的数量和密度 B.鼠群的年龄结构 C.鼠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和迁出率
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 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D
时间/天
种
种
种
种
群
群
群
群
增
增
增
增
长
长
长
长
率
率
率
率
时间/天 A
时间/天 B
时间/天 C
时间/天 11 D
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它就
种
是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群
数
量 “J”型曲线
K (环境允许最大值)
“S”型曲线
0
时间
12Leabharlann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的富埃特文图拉岛上飞舞
Page 4
野葛在美国南方各州疯狂蔓延, 泛滥成灾,甚至大有继续北上之势。 Page 5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教学ppt
4
❖1、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同一环境中,不同物种的种群密 度有无差异?
同一环境中,同一物种的种群密 度是固定不变的吗?
教学ppt
5
教学ppt
6
教学ppt
7
教学ppt
8
❖ 测定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主要是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统计。
教学ppt
10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 时间内出生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 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 度大小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
教学ppt
11
❖ 3、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一般分 为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阶段。
❖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老年 青壮年 幼年
⑴增长型:特点是幼 年个体数目多,老年个体少, 出生的比死亡的多,种群的 密度数越来越大。
增长型年龄组成
教学ppt
12
老年
⑵稳定型:特点是各年
青壮年
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在 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
幼年
接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 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25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 增长后,数量趋于稳 定的增长曲线,称为
“S”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教学ppt
26
存在环境阻力———
讨论2:种群的增长 呈“S”型曲线的原 因有哪些?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 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 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 低,死亡率增高。
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生态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 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 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 所示的结果。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有 迁出、性别比、年龄组 成、气候、食物、天敌、 。 人类活动等 种 群 数 量
A B
时间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型牧场内,迁入一小 群绵羊,8年后发展到500只左右,这个羊 群数量会 A A、维持在一个水平上 B、不断下降 C、缓慢上升 D、迅速上升
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
一、种群的概念
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神农架的金丝猴种群
我国某地的野驴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2)特点: 是可λ =N0 λ2
Nt=N0λt
(无K值)
(3)实例: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在一 定时期内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 例 : 在20世纪 30年代,人们 将环颈雉引入 到美国一个岛 屿。在 1937— 1942年期间, 这个环颈雉种 群的增长大致 符合“J”型曲 线
2、“ S ”型增长
(1)概念: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
时间内新出生(死亡)的个体数目。 例: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生1862个孩子, 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 1.862%
苏教版教学教案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6、右图表示某种群数量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图 中可以看出该种群的K值 100 为____,该种群在 c ____点处增长速度最快。
种 群100 的 75 个 50 体 数 25 量 0
b c d
a
时间
7、某湖泊最多容纳鲫鱼种群量约3000吨,经取 样调查,该湖泊中现有鲫鱼2000吨,为使该湖 泊中鲫鱼有最大增长速度,现在应捕捞多少吨 鲫鱼为宜( A ) A. 500吨 B. 1000吨 C. 1500吨 D.不能捕捞
第三章
生 物 群 落 的 演 替
生物必修3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三、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一、种群的特征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即具有一定 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可以相互交配并 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类群,是生物的 繁殖、遗传和进化单元。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注意:
①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 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②标记技术:
•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 的正常活动;
•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 能过分醒目。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 a、概念: 出生率: 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 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占该 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a、概念: 迁入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生态学》第二章第三节,主题为“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的概念,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2. 学会分析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了解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
3. 掌握种群间的相互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难点:种群数量变动的内在原因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笔记本、教材、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生物群落中的种群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种群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20分钟)(1)种群的概念与特征(2)种群数量变动规律(3)种群间的相互关系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互动环节(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种群相关的生态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2. 板书内容:(1)种群的概念与特征(2)种群数量变动规律(3)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群的概念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2)列举种群数量变动的三种原因,并举例说明。
(3)分析两种常见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并说明其对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2. 答案:(1)种群是生物群落中具有相同物种、生活在同一地域、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个体总和。
种群在生物群落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决定了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
(2)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一)一、种群的概念: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种群虽然是由个体组成的,但是种群的特征和个体的特征并不完全相同。
二、种群特征: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和遗传特征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可变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2)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种群的调查。
假设该种群的总数为N,则N= 重捕总个体数×当初标记的动物数目重捕动物中有标记的个体数2、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1)增长型:种群中幼体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种群的年龄组成提供了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
3、性别比例:指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不同的物种中,性别比例有3种类型:雌雄相当,如高等动物中的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如人工养殖的鸡、鸭等;(3)雄多于雌,如蚂蚁、蜜蜂等。
2024年《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
2024年《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九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动态、种群生态位和种群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的概念、特征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
2. 掌握种群数量动态的变化规律,了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3. 理解种群生态位的概念,了解不同种群生态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种群生态位的理解、种群间关系的判断。
教学重点: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动态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生物群落中种群的生活状态,引导学生思考种群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2. 基本概念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种群的定义、特征,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 种群动态(15分钟)讲解种群数量动态的变化规律,结合模型和挂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群数量的波动。
4. 种群生态位(15分钟)解释种群生态位的概念,分析不同种群生态位的特点,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生态位的判断方法。
5. 种群间关系(10分钟)介绍种群间的关系,包括竞争、共生、捕食等,举例说明各种关系的具体表现。
6.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巩固课堂所学。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种群的概念、特征2. 种群动态变化规律3. 种群生态位4. 种群间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群的定义、特征。
(2)举例说明种群生态位的类型。
(3)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原因。
(4)论述种群间关系的类型及特点。
2. 答案:(1)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区、同一时间内,生物学上具有相同种类、能够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种群生态位包括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
最新-高中生物 规律总结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素
规律总结
通过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种群、种群的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和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即“J”型曲线和“S”型曲线),本节的重点内容在于通过探究活动建立种群增长模型。
对于“种群”这一概念,要明确“种群”内的个体必须是同种个体,但同种个体未必一定能构成种群,这就应注意种群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再者要看其是否具备种群的特征,并看其是否是自然组合。
对于种群的特征,我们要把握三点:①会用标志重捕法推算种群的密度;②掌握年龄锥体可划分的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及其特征;③掌握种群的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教材通过探究活动“建立种群增长模型”使学生真正认识一个种群,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对于两种增长曲线需要掌握这两种曲线形成的条件和基本规律。
高中生物新课标苏教版知识导航(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知识梳理1.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调查方法:取样调查法动物:标志重捕法植物:样方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①概念: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
②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
(3)年龄组成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②类型:增长型年幼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密度将增大;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密度较稳定;衰亡型:老年个体较多,幼年个体较少,密度将减少。
(4)性别比例①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①形成的条件: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②公式:N t=N0λt。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①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停止增加的增长曲线。
②K值:在有限环境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①材料选择:酵母菌繁殖速度快、个体小、作为研究种群变化的材料,容易建立具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模型。
②研究计划: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设计酵母菌的培养条件;设计计数的时间和方法;设计研究结果的记录表格。
③总结交流:用曲线表示酵母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知识导学1.本节是前面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因为种群就是由一个个生物个体组成的,同时本节也是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基础,理解种群的概念对于掌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在引言中,简要阐述了种群与自然界、生物个体、基因库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本节内容首先列举了种群的4大基本特征,着重讲述了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和种群年龄组成的3种类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即“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增长方式。
疑难突破1.与种群的数量相关的特征有哪些?剖析:(1)在种群的三个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苏教版
下图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下面对
上述三图的描述,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 A
A.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 成效 B.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 C.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年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 Page 20
样方法
Page
8
Page
9
标记重捕法
种群密度=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重捕标志个体数
标记与再捕获研究 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 第二次,捕获34只鼠,有标志鼠15只。 种群数量N=?
Page
10
标记重捕法注意事项
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活动,不能导致 其发生疾病、感染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时间又不过分醒目
1.变化的直接原因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种群数量增长“J”型曲 线 种群数量增长“S”型曲 线
Page 23
增长
11月29日,成群的蝗虫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 的富埃特文图拉岛上飞舞
Page
24
野葛在美国南方各州疯狂蔓延,泛滥成灾,甚至大有继续北上之势,触角最北端已伸到新泽西州 野葛获得了两个新外号,第一个外号是“吃掉南方的攀援植物”,第二个外号是“绿色危险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种群
概念: 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 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同种 所有 特征: 遗传特征 种群密度 空间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 迁入和迁出
Page 2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1、种群密度 概念: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 的数量——种群结构最基本参数。 种群密度测定方法: 样方法
第31讲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考点一
栏目索引
(1)图中①~⑤代表种群的特征依次是 、 、 、 和 。
(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其原理是性引诱剂
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
失调,降低 ,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出生率指该种群在 单位时间 内产生的 新个体 数 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死亡率指该种群在 单位时间 内 死亡 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 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 最直接 因素。
考点一
栏目索引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迁入率指单位时间 迁入 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指单位时间 迁出 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 率。 (2)意义:也是 决定 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N(种群个体数)=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M(标志个体数)
考点一
栏目索引
标志重捕法的依据是假定重捕取样中的被标志个体所占比例与样 地个体总数中的被标志个体比例 相等 ,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 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适应于对 哺乳类 、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的 种群密度调查。
要因素之一,故图中①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
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
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结构,⑤是性
别比例。(2)春运期间,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2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NO.18)
课标要求: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B)(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分析曲线产生条件及特点,能区别两种曲线)
2.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阐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课前预习
一.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种群的“J”型增长:在、、等理想条件下,种群内的个体往往会。
(2)建构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①模型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建立模型:如果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并且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那么:
一年后种群数量N1=________,两年后种群数量N2=________,
t年后群数量N t=_____________。
(这个公式即为数学模型),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种群的“S”型增长:在中,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其坐标轴为“S”型曲线。
(2)“S”型曲线分析:(注意几个点的分析)
①分别分析B点和D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B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 D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
②一开始AB段数量增长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③数量增长最快的是______段,其原因是__________。
④CD段增长速度变慢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 __ _________。
⑤D点达到最大值K值,K值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⑥你认为K值是个固定值吗,为什么?
(3)试从环境容纳量上分析保护大熊猫和控制鼠害的根本措施。
课堂检测
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2.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细菌时,培养基上的营养物质会随时间的延续逐渐耗完,此时如果因突变出现了能利用原有菌种产生的废弃物的新的菌株。
则下图的各图(纵坐标N表示菌种的个体数量;横坐标表示时间)最能反映上述变化的是()
3.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 B.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课后巩固
1.一渔民承包一鱼塘,他应怎样合理利用池塘生态系统()A.禁渔三年 B.捕捞要彻底 C.适量捕捞成鱼 D.饲养单一品种
2.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得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由于生物具有 _______________ 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
____ 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
3.右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l)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形,表示K值的
一点是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____。
(3)迁入种群第2年后,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
__________ _____。
(4)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
长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________ ____。
学习反思
2.(1)a 过度繁殖 (2)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
3.(1)s d (2)b
(3)食物充足又无天敌(4)食物减少,天敌增加
1. 近年来,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夏季幼鱼生长旺盛期禁止在限定海域捕捞作业的一种渔业资源保护措施),其目的是()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B. 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 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 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