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挥发油对环氧化酶-2活性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合集下载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川芎,又称川芎、四川藏药、芎其莪,是中医药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草本植物。

它被用于治疗妇科疾病、中风、胸痹、头痛、心绞痛等多种疾病,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将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川芎中的化学成分是对其药理活性的重要基础。

研究表明,川芎主要含有挥发油和多种活性成分。

挥发油组分是川芎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其中的川芎醚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扩张血管的作用。

此外,川芎中还含有多种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对于川芎的药理活性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对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油和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

首先,针对川芎中挥发油的研究,研究者们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目前已经分离出了30多种挥发油组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

此外,还发现了不同产地和生长阶段川芎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为川芎的药效差异提供了参考。

其次,川芎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是川芎醚。

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方法对川芎醚进行分离和提取,并对其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川芎醚可通过抑制TXA2和PAF的生成,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此外,川芎醚还具有扩张血管、抗炎、抗氧化等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这些药理活性使得川芎醚成为了川芎的重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

另外,川芎中还包含了一些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

其中生物碱主要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酚类化合物则是川芎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

此外,萜类化合物在川芎的药理活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活性成分研究外,川芎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也是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川芎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

川芎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和靶点来发挥这些药理活性。

例如,川芎可以通过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通过MAPK家族通路来调节细胞凋亡和增殖,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川芎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研究

川芎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研究

川芎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研究川芎,又称川芎和川芎白芷,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属于伞形科植物。

川芎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一直是科学家和医师们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川芎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首先,川芎的药理作用是研究川芎的关键方面之一。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川芎富含多种化学成分,如挥发油类、苷类、酚酸类和多糖类等。

其中,挥发油类是川芎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川芎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循环系统:川芎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如中风、心绞痛和血栓等。

研究表明,川芎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抗凝血,减少血小板聚集等,从而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的效果。

2. 抗炎作用:川芎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川芎能够调节炎症反应,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组织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3. 免疫调节作用:川芎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增强川芎对抗感染的能力。

4. 抗氧化作用:川芎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清除自由基,减轻细胞损伤,抑制氧化反应,具有抗衰老和抗肿瘤等保健作用。

5. 神经保护作用:川芎被广泛用于中风、脑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研究显示,川芎能够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减轻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

然而,川芎的使用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毒副作用,这些作用必须引起重视。

虽然川芎被广泛认为是安全的中药材料,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川芎的使用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等。

此外,川芎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其毒性,因此需要小心使用。

在研究川芎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方面,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在不断进行。

一些研究表明,川芎有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使用川芎时,应特别注意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以减少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此外,川芎的用药剂量也是研究关注的重点。

虽然川芎在适当剂量下是安全的,但超过推荐剂量使用川芎可能会导致毒副作用。

川芎提取物

川芎提取物

川芎提取物西安金绿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名称-KinGreen]: 川芎提取物[英文名称-KinGreen]: Ligusticum Wallichii Extract[拉丁名称-KinGreen]:Rhizoma Ligustici Chuanxiong [原料别名-KinGreen]:山鞠穷(《左传》),芎藭(《本经》),香果(《吴普本草》),胡藭(《别录》),马衔芎藭(陶弘景),雀脑芎,京芎(《本草图经》),贯芎((珍珠囊》),抚芎(《丹溪心法》),台芎(《本草蒙筌》),西芎(《纲目》)。

[产品来源-KinGreen]: 川芎提取物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平原栽培者以小满后4~5天收采为佳,山地栽培者多在8~9月采收。

将根茎挖出,除净茎叶及泥沙,洗净,晒干或烘干,再用撞笼撞去须根。

[原料形态-KinGreen]: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

根茎发达,形成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块,具浓烈香气。

茎直立,圆柱形,具纵条纹,上部多分枝,下部茎节膨大呈盘状(苓子)。

茎下部叶具柄,柄长3-10厘米,基部扩大成鞘;叶片轮廓卵状三角形,长12-15厘米,宽10-15厘米,3-4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羽片4-5对,卵状披针形,长6-7厘米,宽5-6厘米,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至长卵形,长2-5毫米,宽1-2毫米,具小尖头;茎上部叶渐简化。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3-6,线形,长0.5-2.5厘米;伞辐7-24,不等长,长2-4厘米,内侧粗糙;小总苞片4-8,线形,长3-5毫米,粗糙;萼齿不发育;花瓣白色,倒卵形至心形,长1.5-2毫米,先端具内折小尖头;花柱基圆锥状,花柱2,长2-3毫米,向下反曲。

幼果两侧扁压,长2-3毫米,宽约1毫米;背棱槽内油管1-5,侧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油管6-8。

花期7-8月,幼果期9-10月。

[原料分布-KinGreen]: 主要栽培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陕西、甘肃等地均有引种栽培。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川芎,别名芎藭,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燥湿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本文将围绕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中药材的特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川芎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酯类和挥发油等。

黄酮类化合物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川芎酚和川芎碱等,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作用。

酯类化合物则以藁本甲酯为主,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挥发油是川芎另一种重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樟脑、藁本内酯等,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川芎总黄酮是川芎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总黄酮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

川芎总黄酮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疲劳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是川芎中另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川芎素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阿魏酸是川芎中另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多种作用。

研究表明,阿魏酸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降低血压、抑制血栓形成。

阿魏酸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川芎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川芎的药理作用和应用范围还将不断被发掘和拓展。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川芎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例如,川芎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方法仍有待改进等。

川芎对不同疾病治疗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川芎对不同疾病治疗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川芎对不同疾病治疗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摘要:川芎味道辛,干燥。

在上行过程中走而不守,行散能够到达顶部,而且还可以下行到达血海。

它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和消除血液停滞的多种作用,使其适合于血液停滞以阻止各种疾病。

它具有很好的驱风止痛作用,可以治疗风湿,头痛关节痛等症状。

通过多年研究,川芎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多糖等,包含如二聚体,有机酸酚,生物碱等。

它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系统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川芎对疾病的作用较广泛,主要是止痛,抗氧化,抗凝,抗衰老,细胞保护等良好作用。

关键词:川芎;药效;临床应用;研究引言中草药川芎是属于伞形科川芎的干草。

川芎是最受欢迎的中药之一。

几千年来,它一直被用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传统民间医药。

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主要产区在四川省内。

川芎有暖心、刺激、补气、活血等功效,药用价值较高。

众所周知,它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液停滞。

在临床上,川芎广泛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舒张、血栓形成和缺血。

另外,它也是用来作为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主要中药,像是中风、心绞痛和高血压。

川芎具有健气活血止痛的功效,药用价值极高。

几千年来,川芎在我国一直享有“活血消炎”的美誉,临床上作为心血管保护的主要中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有抗氧化,抗炎症和抗细菌作用。

其生物活性主要与化学成分有关。

到目前为止,已经分离到了180多种化合物,其中90多种属于不同结构类型。

除此之外,川芎还含有多种矿物成分及其它成分。

川芎是芎属植物的根茎,属于伞形科女贞(又称川芎),能促进气虚、活血、驱风、止痛。

据本草的文字研究,在古代川芎、抚芎一起被称为“川芎”,在神农本草经中首次被发现,名列前茅。

宋代并非只有“川芎、抚芎”两个名字,川芎的分化在宋代开始。

川芎在江西种植、药用历史悠久,注册商标为“江西省药材标准”。

直到现在,许多人川芎在种植后和茶叶一起浸在开水里。

所以“川芎”这个名字被用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治疗感冒和头痛。

原、药用植物性状、活性成分相似,临床疗效相近,且易混淆。

川芎的传统用法与现代药理研究

川芎的传统用法与现代药理研究
《 灵 枢 · 大 惑 论 》曰 :“ 五 脏 六 腑 之 精 气 皆 注 于 目 而 为 之 精 。” 《素问·五脏生成篇》又说:“肝受血而能视。”肝肾亏损熏 则精血不
能上荣熏 脑髓失养熏 视物不清,瞳神散大,肾水下亏熏 肝阳上亢熏 扰 于清窍,则头目昏眩、内障羞明,常伴有心烦、失眠、腰酸耳鸣、舌 红苔 少、脉细 数等 症,治 宜滋 补肝 肾、生 津养 血。如方 石斛 夜光 丸。将川芎用于大量滋水养阴药中熏 借川芎上行之力熏 引养阴药于
抗自由基的作用:自由基由于电子不配对,很不稳定,反应性 很强,在体内容易伤害细胞成分。在某些疾病中,如慢性肝病患者 的血液脂质过氧化物增多,而脂质过氧化后会产生自由基。川芎 嗪可降低患者的血脂质过氧化物,故有抗自由基作用。正常人体 内存在可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酶与抗氧化剂,使体内不致有多余 的自由基,如超氧化物歧化酶 穴 杂韵阅 雪 。川芎嗪可影响血浆中 杂韵阅 的含量。
川芎性味辛温,散风以助胜湿熏 通络以利止痛。邪中于表,当 从表解,是风湿之邪随汗而去。川芎辛温升散熏 不仅能辛散风邪熏 还能温散湿邪熏 二者相和则惟辛温之风药,为首选。常用方如羌活 胜湿汤 眼员 演,羌活、独活(酒洗)、藁本(酒洗)、防风各 远 早,甘草 猿 早、 川芎各 猿 早,蔓荆 圆 早,生姜 猿 片,共奏祛风胜湿之效,使客于肌表 之风湿随汗而解。本方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 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属风湿在表者 眼员 演。 1. 2 疏散外风
张秉承曰:“夫人之所赖以生者,血与气耳,故一切补血诸方, 皆从四物而化,然血虚多滞经脉隧道,不能滑利通畅,又恐地,芍 纯阴之性,无温养流动之机,故必加以当归,川芎辛香温润,能养 血而行血中之气者以流动之 。”眼员 演川芎治血虚头痛是因“川芎搜肝 风熏 补肝血熏 润肝燥熏 补虚风”。川芎入肝补肝,肝为藏血之脏熏 肝荣 则血荣熏 血荣则能滋养脑髓熏 柔润脉络熏 故能治血虚头痛。因而川 芎既能活血散瘀熏 又能补血养荣熏 具有双向调节功效。但川芎系辛 温之品熏 使用时应注意用量宜小熏 量大则有耗营动散之弊眼猿演。 1. 4 补血养荣明目

川芎挥发油对发热大鼠下丘脑环氧化酶-2表达的影响

川芎挥发油对发热大鼠下丘脑环氧化酶-2表达的影响

h g n d l o e fC o l in f a t d ce s e e p e so sa o a e t d l o p u o d s fC a o ih a d mid ed s so H c u d sg i c nl e r a e t x r si n sc mp rd wi mo e u ,b t w o eo H h d n i h h r g l
s Expesinso r so fCOX —2 p oen a RNA n h p t l mu fb e r e s -idu e e e as wee c c d u ig I - rt i nd m i y ohaa s o r we  ̄y a t— n c d fv rr t r he ke sn HC n ad RT — PCR.Re uls s t Ex r s in fCOX 一2 p oe n a d mRNA i y ohaa s o d lgo p we e hih rt n n r lg o p, p e so so r ti n n h p t l mu fmo e r u r g e ha o ma r u
t e e p e so fCOX 一2 prt n a d mRNA n y t l mu fr t te e y rdu e h c ntn fPGE2 ha lwe s te s t h x r s in o oei n i h pohaa s o as, h r b e c te o e to t t o r h e pon n o c sa tp rtc ef c. ita d prdu e ni y ei fe t
杨金 蓉 宋 军 , 荣 , , 胡 华 桦 李 莉 ,
(. 1成都 中医药 大学 , 四川 成 都 607 ; 2 四川 省 中医药 科学 院 , 105 . 四川 成都 604 ) 10 1

川芎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

川芎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

川芎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关键词川芎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文献综述川芎为伞形科植物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是具有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功效的常用中药,临床上广泛用于头痛、胸胁疼痛、经闭腹痛、冠心病等。

所含有效成分为四甲基吡嗪(川芎嗪)和阿魏酸等。

此外尚含有挥发油、蒿本内酯和丁烯苯肽等烷基本肽类化合物。

味辛,性温。

归肝、胆、心包经。

1 川芎嗪川芎嗪是传统化瘀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其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TMP)。

有研究提示TMP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改善脑循环障碍,对神经元和线粒体有保护作用,并对心、肾、肝等组织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川芎嗪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大活性,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对有肾上腺素或氯化钾引起的主动脉条收缩有明显拮抗作用。

1.1 与细胞内钙的关系:张功寿等[1]研究川芎嗪对豚鼠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及与钙的关系,进行了实验分析,认为这种松弛作用与细胞外Ca2+内流、细胞内Ca2+释放无关。

可是此药能使无钙高钾去极化的气管条明显松弛。

他们认为川芎嗪的这种松弛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内Ca2+外流而实现的。

吴书林等[2]却持不同看法,认为川芎嗪对Ca2+通道具有阻滞作用。

正由于具有此作用,故用川芎嗪来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疾病,因该病是由于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所致。

刘巨源[3]报道,川芎嗪可抑制Ca2+载体A 23187 的作用,而A 23187 能使细胞膜和细胞内钙贮池对Ca2+的通透性增加,川芎嗪之所以能使紧张的血小板松弛,就是使细胞内Ca2+减少的缘故。

后二者的意见基本上一致,认为川芎嗪对细胞外Ca2+进入胞内有阻滞作用。

1.2 对心血管的作用:周苏宁报道[4]川芎嗪能扩张微血管,增加血流量,有利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胡燕月等[5]也发现,给麻醉犬滴注川芎嗪,引起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扩张。

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管咏梅;蒋成;臧振中;吴文婷;朱卫丰;金晨;吴璇;陈丽华
【期刊名称】《中成药》
【年(卷),期】2024(46)3
【摘要】川芎挥发油作为川芎发挥药效的主要活性部位,包括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丁烯基苯酞、丁基苯酞、松油烯-4-醇等成分,在抗氧化、神经保护、调节血管稳态、抗炎、抑菌等药理作用上效果显著,同时,川芎挥发油还在促渗、保护软骨细胞、止痛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临床研究上主要集中在治疗偏头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节滑膜炎等。

本文对近10年国内外有关川芎挥发油研究报道进行归纳总结,对不同产地、部位、提取方法的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对其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并对其后续研究进行展望,旨在为川芎及其挥发油的开发利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873-880)
【作者】管咏梅;蒋成;臧振中;吴文婷;朱卫丰;金晨;吴璇;陈丽华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R285.5
【相关文献】
1.川芎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川芎嗪的心脑血管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3.辛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4.蜂胶化学成
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5.失笑散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芎的抗炎物质筛选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川芎的抗炎物质筛选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川芎的抗炎物质筛选及其作用机制分析一、本文概述炎症是生物体对于感染、创伤或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然而,过度的或长期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因此,寻找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或天然产物成为了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

川芎,作为中医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本文旨在通过对川芎中的抗炎物质进行筛选,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川芎在抗炎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将对川芎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筛选出具有抗炎活性的物质。

随后,我们将利用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这些物质的抗炎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我们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发现川芎中具有显著抗炎活性的物质,并揭示其作用机制,为川芎在抗炎药物研发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川芎抗炎作用的理解,同时也可能为开发新型抗炎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期待通过这项研究,能够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川芎抗炎物质筛选川芎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中医理论中早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为了深入探究川芎的抗炎作用,我们进行了系统的抗炎物质筛选工作。

筛选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现代生物技术和药理学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质联用(LC-MS)、以及体外抗炎活性测试等,对川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和纯化。

筛选过程:在初步筛选中,我们通过HPLC和LC-MS技术,从川芎中分离得到了多种化合物。

随后,我们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炎活性测试,通过比较不同化合物对炎症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筛选出具有较强抗炎活性的物质。

筛选结果:经过系统的筛选和测试,我们成功从川芎中筛选出了几种具有较强抗炎活性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了显著的抗炎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川芎的抗炎机制提供了物质基础。

意义与展望:通过本次筛选工作,我们不仅成功从川芎中发现了具有抗炎活性的物质,而且为深入研究川芎的抗炎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4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一精选试题及答案二

2024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一精选试题及答案二

2024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一精选试题及答案二单选题(共45题)1、以下公式表示 C=Coe-ktA.单室单剂量血管外给药C-t关系式B.单室单剂量静脉滴注给药C-t关系式C.单室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C-t关系式D.单室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C-t关系式E.多剂量函数【答案】 C2、哌唑嗪具有A.耐受性B.耐药性C.致敏性D.首剂现象E.生理依赖性【答案】 D3、属于糖皮质激素的平喘药是A.茶碱B.丙酸氟替卡松C.异丙托溴铵D.孟鲁斯特E.沙美特罗【答案】 B4、含片的崩解时间A.30minB.20minC.15minD.60minE.5min【答案】 A5、葡萄糖被肾小球大量滤过后,又重新回到血液中是由于A.肾清除率B.肾小球滤过C.肾小管分泌D.肾小管重吸收E.肠一肝循环【答案】 D6、属于芳烷基胺类钙拮抗剂的是A.维拉帕米B.桂利嗪C.布桂嗪D.尼莫地平E.地尔硫【答案】 A7、根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属于第Ⅲ类高水溶性、低渗透性的药物是A.普萘洛尔B.卡马西平C.硝苯地平D.雷尼替丁E.酮洛芬【答案】 D8、用沉淀反应进行鉴别的方法是A.化学鉴别法B.薄层色谱法C.红外分光光度法D.高效液相色谱法E.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答案】 A9、下列哪项不是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A.肠液中胆盐B.食物的类型C.胃内容物的体积D.药物E.胃内容物的黏度【答案】 A10、中药药典中,收载针对各剂型特点所规定的基本技术要领部分是A.正文B.凡例C.索引D.通则E.附录【答案】 D11、不属于脂质体作用特点的是A.具有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B.药物相容性差,只适宜脂溶性药物C.具有缓释作用,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D.可降低药物毒性,适宜毒性较大的抗肿瘤药物E.结构中的双层膜有利于提高药物稳定性【答案】 B12、作用于GABAA受体的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是A.艾司佐匹克隆B.三唑仑C.氯丙嗪D.地西泮【答案】 A13、奥美拉唑是胃酸分泌抑制剂,特异性作用于胃壁细胞降低胃壁细胞中HA.分子具有弱碱性,直接与HB.分子中的亚砜基经氧化成砜基后,与HC.分子中的苯并咪唑环在酸质子的催化下,经重排,与HD.分子中的苯并咪唑环的甲氧基经脱甲基代谢后,其代谢产物与HE.分子中吡啶环上的甲基经代谢产生羧酸化合物后,与H【答案】 C14、又称生理依赖性A.药物滥用B.精神依赖性C.身体依赖性D.交叉依赖性E.药物耐受性【答案】 C15、靶器官为骨骼,临床主要治疗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是A.雷洛昔芬B.他莫昔芬C.己烯雌酚E.氟康唑【答案】 A16、与药物在体内分布无关的因素是A.血脑屏障B.药物的理化性质C.组织器官血流量D.肾脏功能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答案】 D17、卡那霉素在正常人tA.生理因素B.精神因素C.疾病因素D.遗传因素E.生活习惯与环境【答案】 C18、布洛芬混悬剂的特点不包括A.易吸收,与固体制剂相比服用更加方便B.易于分剂量给药,患者顺应性好C.可产生长效作用D.水溶性药物可以制成混悬剂E.混悬剂因颗粒分布均匀,对胃肠刺激小【答案】 D19、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于解热、镇痛A.生理性拮抗B.药理性拮抗C.增敏作用D.作用相加E.增强作用【答案】 D20、适合制备难溶性药物灰黄霉素滴丸的基质是A.MCCB.EC.CAPD.PEGE.HPMCP【答案】 D21、药物的剂型对药物的吸收有很大影响,下列剂型中,药物吸收最慢的是()A.溶液剂B.散剂D.包衣片E.混悬液【答案】 D22、手性药物对映异构体之间的生物活性有时存在很大差别,下列药物中,一个异构体具有利尿作用,另一个对映异构体具有抗利尿作用的是A.苯巴比妥B.米安色林C.氯胺酮D.依托唑啉E.普鲁卡因【答案】 D23、黏度适当增大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A.输液B.滴眼液C.片剂D.口服液E.注射剂【答案】 B24、与药物剂量和本身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测的药物不良反应是A.副作用C.后遗效应D.特异质反应E.继发反应【答案】 D25、(2020年真题)对湿热敏感的药物需制备成临床快速起效的制剂,首选剂型是A.注射用无菌粉末B.口崩片C.注射液D.输液E.气雾剂【答案】 A26、片剂的结合力过强会引起A.裂片B.松片C.崩解迟缓D.溶出超限E.含量不均匀【答案】 C27、分子中存在手性碳原子,且(R)-和(S)-异构体在药效和药代动力学有明显差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A.奎尼丁B.利多卡因C.美西律D.普罗帕酮E.胺碘酮【答案】 D28、二氢吡啶环上,3、5位取代基均为甲酸甲酯的药物是A.氨氯地平B.尼卡地平C.硝苯地平D.尼群地平E.尼莫地平【答案】 C29、春季是流感多发的季节,表现症状为畏寒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剧烈咳嗽、流涕鼻塞。

执业中药师药理学辅导:活血化瘀常用药物

执业中药师药理学辅导:活血化瘀常用药物

丹参主要:脂溶性的二萜类成分、水溶性的酚酸成分。

主要是丹参酮、丹参素。

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

【药理作用】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1)抗心肌缺血临床: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疗效。

动物实验:丹参素、丹参酮ⅡA磺酸钠等→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引起心肌梗死,明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丹参抗心肌缺血作用环节主要包括:①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氧供应;②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③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

(2)抗脑缺血①丹参对缺血后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②乙酰丹酚酸A→预防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降低脑梗死范围,改善行为障碍。

机制:降低脑组织TXA2的生成;抑制缺血时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改善脑组织微循环等。

(3)抗血栓①丹参酮ⅡA磺酸钠、丹参素→抑制血栓形成。

②机制: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

丹参注射液→抑制磷酸二酯酶→增加血小板中cAMP→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丹参素→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

丹参素→抑制凝血,促进纤维蛋白降解。

丹参素: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抗凝血作用。

③临床:治疗心绞痛、脑缺血。

(4)改善微循环丹参→扩张收缩状态的微动脉,加快血流流速,消除血液瘀滞,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5)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①丹参能促进肝、骨、皮肤等多种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②促进肝组织的修复、再生作用显著。

肝:丹参→保肝、促进肝细胞再生。

骨:丹参→促进骨折愈合。

作用环节:促进骨折组织中钙沉积,骨痂形成,骨生成细胞增加;成纤维细胞功能增强;破骨细胞增多促进骨的改建。

皮肤:丹参→促进皮肤切口愈合的作用。

肺:丹参注射液→抑制肺纤维化病变。

(6)镇静、镇痛2.其他作用(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①保护放射性肺损伤;②丹参→豚鼠药物性喘息有保护作用,解除组胺、乙酰胆碱致痉挛。

(2)对胃肠道的影响:抗溃疡:扩张胃黏膜血管,降低胃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

川芎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川芎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川芎挥发油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川芎挥发油化学提取药理临床研究中药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

其干燥根茎为我国传统中药之一,被喻为“血中之气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静痛的功效。

挥发油是其重要的活性成份。

最近几年来,随着分析手腕的不断完善,对川芎挥发油的研究不断深切。

本文拟从化学、提取、炮制制剂、药理及临床五个方面对川芎挥发油的研究情形做一综述。

1 化学研究川芎药材产地的研究川芎的古本草名为芎穹,唐朝及以前芎穹特有历阳(安徽和县)、蜀(四川)、秦川(甘肃天水)三个产地。

随着不断引种,历史上显现了川芎(四川)、西芎(甘肃)、抚芎(又名茶芎,产地江西)、台芎(浙江)、广芎(广东)、云芎(云南),但均以四川产的川芎为最正确[1]。

抚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Fuxiong 为川芎的一种变种[2~4]。

清宫医案中就将川芎、抚芎区别利用[5]。

赵学敏[4]、苏颂[6]、陈仁山等[7]对其效用也有不同的记载。

把川芎的产地相对局限于四川。

日本《药局方》[8]规定的“川芎”为伞形科植物(Cnidium of officinale Makino)的干燥根茎。

此种在我国东北吉林省延边地域曾有引种,文献[9]称之东川芎。

钟凤林等[10]利用气-质联用对不同产地和品种川芎中水蒸气蒸馏所得挥发油的成份进行了研究,发觉川芎、云芎、西芎、抚芎及日本产和芎中挥发油的要紧成份占总量的%~%;川芎与上海及丽江引种品的挥发油化学组成十分接近,而灌县川芎松油烯4醇、丁基苯酞和3亚丁基苯酞等远高于上海引种品;抚芎中的α松油烯、松油烯4醇、β榄香烯、对聚伞花素α醇等明显低于灌县川芎;而4-戊基1,3环己二烯及β水芹烯等那么相反。

又抚芎油中不含蛇床内酯成份,结果不同显著。

甘肃华亭和庄浪引种商品称之西芎。

引种后植物形态发生变种酷似藁本[11],其γ-松油烯、龙脑及松油烯4醇均远低于灌县川芎。

川芎提取物

川芎提取物

川芎提取物西安金绿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产品名称-KinGreen]: 川芎提取物[ 英文名称-KinGreen]: LigusticumWallichiiExtract[ 拉丁名称-KinGreen] :RhizomaLigusticiChuanxiong[ 原料别名-KinGreen] :山鞠穷(《左传》),芎藭(《本经》),香果(《吴普本草》),胡藭(《别录》),马衔芎藭(陶弘景),雀脑芎,京芎(《本草图经》),贯芎((珍珠囊》),抚芎(《丹溪心法》),台芎(《本草蒙筌》),西芎(《纲目》)。

[ 产品来源-KinGreen]: 川芎提取物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平原栽培者以小满后4~5 天收采为佳,山地栽培者多在8~9 月采收。

将根茎挖出,除净茎叶及泥沙,洗净,晒干或烘干,再用撞笼撞去须根。

[ 原料形态-KinGreen]: 多年生草本,高40-60 厘米。

根茎发达,形成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块,具浓烈香气。

茎直立,圆柱形,具纵条纹,上部多分枝,下部茎节膨大呈盘状(苓子)。

茎下部叶具柄,柄长3-10 厘米,基部扩大成鞘;叶片轮廓卵状三角形,长12-15 厘米,宽10-15 厘米,3-4 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羽片4-5 对,卵状披针形,长6-7 厘米,宽5-6 厘米,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至长卵形,长2-5 毫米,宽1-2 毫米,具小尖头;茎上部叶渐简化。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3-6,线形,长0.5-2.5 厘米;伞辐7-24,不等长,长2-4 厘米,内侧粗糙;小总苞片4-8,线形,长3-5毫米,粗糙;萼齿不发育;花瓣白色,倒卵形至心形,长 1.5-2 毫米,先端具内折小尖头;花柱基圆锥状,花柱2,长2-3 毫米,向下反曲。

幼果两侧扁压,长2-3 毫米,宽约1 毫米;背棱槽内油管1-5,侧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油管6-8。

花期7-8 月,幼果期9-10 月。

[ 原料分布-KinGreen]: 主要栽培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陕西、甘肃等地均有引种栽培。

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制剂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制剂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制剂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胡存玉;曹小霞;王先林;周易;崔英;张晗;李霖;张鹏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26)3
【摘要】川芎是我国常用传统中药,其中挥发油是主要药效成分,一直是川芎研究工作的重点。

早期对川芎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中化学成分的定性鉴定及定量分析。

近年来研究者对川芎挥发油的研究逐渐深入,开展了川芎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差异分析,比较了加工制备方法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研究人员除了对川芎挥发油镇痛镇静、保护神经细胞、改善血管功能等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外,新的研究发现川芎挥发油还具有骨保护、抗肿瘤、抗抑郁等药理活性。

该文对近年来围绕川芎挥发油性成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汇总,总结不同部位、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提取方法挥发油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并综述了川芎挥发油制剂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川芎挥发油自然资源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124-130)
【作者】胡存玉;曹小霞;王先林;周易;崔英;张晗;李霖;张鹏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缬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辛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3.苍术挥发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辛夷挥发油提取方法及辛夷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5.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退热机制研究论文

中医药退热机制研究论文

中医药退热机制研究论文【摘要】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中医对于发热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而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中医药退热的机制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将近几年的研究略作整理归纳,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医药退热退热机制Abstract:Feverisacommonsymptomclinicall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thecerta insuperiorityintreatingfever.Inrecentyears,somescholarsthoroughlystud iedtheantifebricmechanism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briefreviewfro mthreeaspectsaboutthismechanismwasmadeinthispaper.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yretolysis;mechanismofpyretdysis发热是一个症状,可见于临床上的诸多疾病。

现代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认为,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目前认为,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是正、负两种调节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体温调节性升高的机制及同时启动的限制发热的机制(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称为热限)[1]。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于发热性疾病的解热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其可在多个环节起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医药退热的优越性。

作者仅将近几年的研究从三个方面略作归纳,整理如下。

1中药组方退热的机制研究1.1桂枝汤近年来对于桂枝汤的解热机制研究的比较多[2]。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研究证明,桂枝汤可通过多种途径起到退热作用,使发热机体解热。

桂枝汤可对抗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EP)如白细胞介素-1(IL-1)、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致热作用,实验表明[3],大鼠口饲桂枝汤均能使因脑室注射IL-1、IFN和TNF形成的发热曲线下移,具有解热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00 8
Ih b t r S r e ig A s y K t , 国 C y a n i io c e n n sa i) 美 am n公司 ; 川
芎挥 发油 (H : C ) 川芎购 于都江堰市徐渡 乡, 经成都中医药大
学鉴 定 教研 室鉴 定 为 L g s iu ha x o g H r. 川 芎 iu t cm c u n in o t ,
2 实验 结果 实验结果, 见表 1 。 表 1 不同浓度的 C H对 O X 12的抑制作用 O- 、
个组成酶, 与生理性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O 一 C X 2则是一个
5 பைடு நூலகம்口
诱导酶 , 可以被脂多糖等多种 因子诱导 , 与发热 、 炎症密切 相关[ 目前 国内外十分重视研 究开发选择性抑制 C X 2 。 O 一 的抗 炎药 物 ,笔者 拟通过 体外实验 ,观察川 芎挥发 油对 C X 1 C X 2纯酶活性的影 ,探讨川芎挥 发油的解热抗 O一 和 O一 炎作用机理 。
0 7% 0 3% 0 1% 8 .8 、.9 、 .9 等 个浓度;h r o酶标仪: 国; Tem 美 微量 移液器: 德国 E p n o f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pedr 12 实验方法 . 应用体外酶反应体系采用 E A方法进行 。 I 参照试剂盒说 明书 ,6 酶标 板设试剂 空白对照孔、 卜s 9孔 s 8
标 准 对 照 孔 、A孔 、S T N B孔 、O孔 、O 一 、O 一 B C X 1C X 2空 白 对 照
但当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 , 对两者的抑制作用 出现分离 ,
对 C X 1的抑 制 作 用 随着 浓 度 的 降 低 迅速 下 降 , 对 O- 但
孔 、O - 、O- 0 % 活性孔 、 品孔等 , CX 1C X 210 酶 样 每孔 设两个复
由上表 可知 ,H对 C X 12都有 一定 的抑制作用 , C O一、 其 I 0分别为 10% 0 2% C C5 .9 和 . 2 。 H对 CX 12的抑制作用 呈 O- 、 现 出 以下 特 点 : 一 定 浓度 范 围 内 (. 5 ~ 5 0 % 对 在 62 % 2 .0 ) C X 1 2均具有非常 强的抑制作用 , O- 、 差别很 小 , 无选择性 。
… … c… … … … c
圆窜蜉 国四 国 固 一 弱瞻国瞧留瞻卸圈 嗣
杨金蓉 ’宋 , 军 马晓文 ’李祖伦 ’ , , , 胡 荣’
1 成都 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07;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1052 摘 要 目的: 讨川 芎挥发油解热作用机理。方法: 探 应用体外酶反应实验体 系, 采用 EA I 法观察川芎挥发油对
1 材 料 与 方 法
c H浓度 / %
C X 2 制率 / O一 抑 %
1 0. 00 0 1 0. 00 0 9 00 9.
CX 1 O一 抑制率 / %
10 .0 0 0
9.0 2 0
87 0 .0 64 0 .0
11 实 验 材 料 .
C X选 择 性 抑 制 剂 筛 选 试 剂 盒 ( X O C O
环氧化酶 - ( X1和环 氧化酶 - ( X2纯酶活 性的影 响。结果: 高浓度 时川芎挥发 油对 CX I CX2 1C 一) O 2C -) O 在 O— 和 O一 均有 强的抑制作用,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 CX 2 O- 的抑制作用强于 CX1呈量效关系, O- , 有选择性。结论: 川芎挥发油对 CX I CX 2 O- 和 O- 均具有抑 制作用 , 一定浓度 范 围内 CX 2 且在 对 O- 活性具有选择性抑 制作 用。 关键 词 川芎挥发油; 环氧化酶; 抑制剂
9. 0 7 0
8 .00 7 7 .00 4 47 0 .O
5.0 9 0 4.0 3O
3.0 20
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无水硫酸钠脱水后备用 。临用
时 以无 水 乙醇 倍 比稀 释 为 2% 1.% 6 2% 31% 15% 5 、25 、.5 、.2 、.6 、
l.0 4 O
维普资讯
荫 ‘ 28 第 1 第 期G uon o C, 0V. N2 伸 丢 0 年 2卷 2 a uaf M2 8o1o 0 m Jrl T 0 1 . —— — — 2
i 实o验 ………。0 ・… 一一 研 究0 … 0 ‘‘ .・l
中图分类号 :2 5 5 R 8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6 5 (0 8 0— 0O 0 10 — 8 22 0) 2 0 5- 2
O O O O O O O O
如 O O



叽 ∞ ∞ 6 8 4
我们在 已有 的实验研 究中发现, 川芎挥 发油 (H 具有 c) 明显 的解热 、 镇痛、 炎作用 , 抗 且其解热机 理与降低下丘脑 PE 含量 有关 [ G。 。环氧化酶 (O ) C X 是前列腺 素生物合成的 关键 酶, 2种 不同类型 :O 一 有 CX 1和 C X 2 其 中,O 一 O一 , C X 1是
C X2的抑制作用虽有一定程度 的下 降,但下 降幅度 不如 O-
CX1 O 一 。因此我们可 以得出结论: 一定浓度 范围 内, H 在 C 对 C X 12的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 。 O-、

加入 10 uL n 溶 液混匀置室温避光反应 5分种。标准 0 C。 S 对 照: N倍 比稀释 的不 同浓 度 的 P E,以酶免疫 测定 法 f L G。
(I E A法) 检测前 列腺 P F , P E G 撕 以 G 撕的生成 量计算 酶 的活 性。计算 I5 , C 0 分析其对酶活性 的抑制强度及选择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