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1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遂
至 ,寻 。怀民 ,相与步
于。
庭下如 空明,水中
,
盖
也。
何夜 ?何处 ?但 如 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 十月十二日, ,
,
月色
,
。念
,遂
至 , 。怀民
,
。
庭下如
,
,盖 也。
何夜 ?何处 ?但 如 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 十月十二日, ,
,。
,
。
,
。
庭下 ,
,
?
?
, ,
也。 耳。
三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 感受?
比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作者看到此情此景,抒发了什么感叹? 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哪两层意思? 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 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 翻译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加点字
表达的感情微妙复杂,有贬谪的 悲凉、失意的落寞、人生的感慨,更有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 的达观。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 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 灵、皎洁。
试一试
填写表达情感的词语:
一声“闲人”,多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PPT优秀课件
记 承 天 苏
轼
寺 夜 游
目
壹 贰叁
标
背 诵 古 文
积 累 文 言 词 语
把 握 作 者 情 感
一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 “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 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练习:
3.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用比喻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 妙境界, ②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安闲自适,旷达乐观的心境。
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练习感悟:
谢 谢 欣 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
欲:将要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动。
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月色从门照了进来,我便高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想到,考虑。 乐:游乐。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名词用作动词。 中庭:庭院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 jiě )衣
( suì
遂( bǎi )至
柏(
)
藻z荇ǎo xìng
) qǐn 未寝(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
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位于今湖北黄冈,南唐初年建寺,初 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年(1007年)赐名 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轼
寺 夜 游
目
壹 贰叁
标
背 诵 古 文
积 累 文 言 词 语
把 握 作 者 情 感
一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 “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 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练习:
3.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用比喻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 妙境界, ②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安闲自适,旷达乐观的心境。
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练习感悟:
谢 谢 欣 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
欲:将要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动。
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月色从门照了进来,我便高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想到,考虑。 乐:游乐。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名词用作动词。 中庭:庭院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 jiě )衣
( suì
遂( bǎi )至
柏(
)
藻z荇ǎo xìng
) qǐn 未寝(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
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位于今湖北黄冈,南唐初年建寺,初 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年(1007年)赐名 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肆课文赏析
8.文章抒发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怎样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 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认 为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月 色。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 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 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 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 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水——月色
皎洁空灵 清澈透明
静
藻、荇交横——竹柏之影 疏影摇曳
清理淡雅
动
奇特的想象 新奇的比喻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课文赏析
7.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
遂
寻 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欣喜 遗憾
不假思索 急切
心心相通的喜悦 闲适从容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被贬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3、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
作者简介
苏 轼 (1037 ~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
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 ~1063)进士。曾上书力 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 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 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
运用比喻,以积水空明表现月光的皎洁在透明、空 灵;以藻荇交横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点染出一 个空明澄净、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衬 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这 个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部编本八年级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51张PPT)
智慧分享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 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 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 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记—承天寺—夜—游
记述(谁 )在承天寺( 什么样)夜(怎样 )游玩的情景
记—承天寺—夜—游
记述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月夜游玩的情景
二、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考虑,想到 将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门
游乐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于是,就
……的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 格清高超逸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 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 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 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 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 “闲人”相应。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 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 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 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 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 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 人之列。
与步于中庭。
散步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 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 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 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记—承天寺—夜—游
记述(谁 )在承天寺( 什么样)夜(怎样 )游玩的情景
记—承天寺—夜—游
记述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月夜游玩的情景
二、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考虑,想到 将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门
游乐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于是,就
……的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 格清高超逸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 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 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 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 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 “闲人”相应。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 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 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 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 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 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 人之列。
与步于中庭。
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苏轼号东坡居士。
小结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 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 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 只是他能做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让诗和远方照亮自己 的人生行程,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知识链接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2.句首虚词、总领性词语之后要停顿。 3.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4.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都应该停顿。 5.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6.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山川 美景
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学习目标
01 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02 品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03 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
导入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犹如一颗璀璨夺 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 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细流,而在 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背后蕴含着他怎样的人生况味呢?
预读先学
【一】
知人论世识体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 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谥号“文忠”。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 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小结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 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 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 只是他能做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让诗和远方照亮自己 的人生行程,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知识链接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2.句首虚词、总领性词语之后要停顿。 3.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4.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都应该停顿。 5.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6.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山川 美景
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学习目标
01 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02 品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03 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
导入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犹如一颗璀璨夺 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 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细流,而在 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背后蕴含着他怎样的人生况味呢?
预读先学
【一】
知人论世识体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 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谥号“文忠”。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 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思 考 探 究
思考探究
1、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试着依此划分文章 的结构层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叙——寻友夜游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抒情—月下感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庭中月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月下感叹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文学家、 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 文 :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 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 : 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
“苏辛”
•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 四大家”
识 。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 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
链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
接 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 己了。
课 文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 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 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主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 竹柏倒影
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比喻 动静结合 侧面描写
竹柏之影参差错杂,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幻似真的美妙境界
三读悟“情”
3、面对这样皎洁的月色,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6张ppt)
张怀民,作者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寻知音——月亮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寻知音——月亮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赏妙笔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以“庭中的月色,美在……”分享你发现的美。 示例:庭中的月色,美在月光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 【提示:景物特点、表现手法(修辞、动静、虚实等)、营造意 境等】
精思·寻知音
旅行的意义是在寻找,寻找另一个人,寻找另一 种心情,寻找另一个自己,寻找能听懂你心声的知音。
在这次夜游之行中,谁是苏轼的知音?
寻知音——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hé)苏轼; 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因此被捕 入狱,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 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 份来到僻远的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闲月盖空于怀至行睡月 人何竹明中民承念月十 如处柏水庭亦天无色二
读准节奏在于知晓其意 读出韵味在于连而不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读·入情入境地读
化身苏轼,漫步月下,入情入境地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 什么时间夜游?—— • 为什么夜游?—— • 与谁一起夜游?—— • 夜游所见之景?—— • 夜游所思所感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六二 中十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 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寻知音——月亮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寻知音——月亮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赏妙笔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以“庭中的月色,美在……”分享你发现的美。 示例:庭中的月色,美在月光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 【提示:景物特点、表现手法(修辞、动静、虚实等)、营造意 境等】
精思·寻知音
旅行的意义是在寻找,寻找另一个人,寻找另一 种心情,寻找另一个自己,寻找能听懂你心声的知音。
在这次夜游之行中,谁是苏轼的知音?
寻知音——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hé)苏轼; 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因此被捕 入狱,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 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 份来到僻远的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闲月盖空于怀至行睡月 人何竹明中民承念月十 如处柏水庭亦天无色二
读准节奏在于知晓其意 读出韵味在于连而不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读·入情入境地读
化身苏轼,漫步月下,入情入境地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 什么时间夜游?—— • 为什么夜游?—— • 与谁一起夜游?—— • 夜游所见之景?—— • 夜游所思所感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六二 中十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 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PPT优质课件
翻译课文
第一段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
注释:
欲:想要,准备。
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
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原文: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0 记承天寺夜游
散 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 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 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 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游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 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寂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 胸怀。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是写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 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 表。在月光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 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之中。作者访寺 寻友,写月夜美景,然后由眼前景物生发议论,产生感 慨,兼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抒写了可以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遭贬谪的 寂寞、苦闷之感,同时又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郁闷的豁达 的心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承天寺中庭
• 人物: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课文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 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 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 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 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 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 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 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 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 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 活的一个片段。
译读
听录音 (注意字音、节
奏、语气)
质疑、讨论
月色入户 ( )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
相与步于中庭 ( ) 庭下积水空明 (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
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念无与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欣然起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背读练习
延读
找出关于“月”的诗 文,品味“月”中寄 托的情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 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 孟浩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 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 李
猜猜他是谁
他屡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 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 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 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 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 无不是好人”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出身世族地 主,从小就受到良 好的家庭文化教育, 7岁知书,十多岁传 文,一生文采风流。
白
研读
1、文中写了何人、何 事、何景、何情?
2、苏轼为何深夜起 行,他朋友多多,为何 独寻张怀民?
3、作者抓住庭院中什 么的景物,写出了什么 特征?
4、课文里哪些语句表 现作者感情变化,怎样 变?最后一句的含义?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绘的情景,分析修辞的妙 处。句中透露出一个怎样的 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