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统科学视角下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建立问题
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新思考
认为审计理论以审计假设为核心 , 由审计 目的、 审计标准、 审计判断和审计证据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他提出的理论结构( 尚氏框架 ) 是以审计 假设为研究起点 , 虽然改变了莫氏框架核心宽泛的缺陷 , 但是由于审计假设 固有的特质 , 以其为研究起点还是不很合适。3蒙哥马利。蒙 () 《 哥马利审计学》 O 第1版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 , 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蒙氏框架 ) 以审计 目标为核心, 由审计准则 、 审计假设 、 审计概念 和审计技术构成 。 虽然蒙氏框架开创了目标导 向的研究方法让提出的基本要素与审计理论研究更贴近了, 但以审计 目标为起点不仅太强调
赵红莉 : 审计理论 结构研究的新思考
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新思考
赵 红 莉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浙江 杭州 3 0 1 ) 0 2 1
摘要 : 由于审计理论结构的研 究至今 没有形成统一的认 识 , 应以创新 思维对审计理 论结构进行 更深层
次的系统研 究, 而推动审计理论的发展 。本 文从研 究审计理论结构 的必要性入 手, 从 分析 了现有审计理论 结
其他审计问题的研究纳入其框架 中来进行 , 才能创造出整体化、 科学化 、 规范化与系统化的审计理论 , 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理论功能, 有利 于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 这不仅是审计学科走向成熟的表现 , 而且是确定审计科学社会地位 , 支撑审计职业的需要 ,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根
本改变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现状, 提高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水平。 , 因此 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既是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 也 是发展、 丰富与完善审计理论必要的且有效的手段, 对指导审计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
2024年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24年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效益审计在基层审计机关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然而,在实际开展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审计制度和标准、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审计理念未完全转变目前,部分基层审计机关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理念上,缺乏对效益审计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
这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难以跳出传统的审计思维模式,难以将审计重心从财务合规性转向效益性。
因此,基层审计机关需要加强对效益审计理念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对效益审计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审计理念的根本转变。
二、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落后效益审计相比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更加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
然而,目前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上仍然较为落后,难以满足效益审计的需求。
因此,基层审计机关需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如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效益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
然而,目前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效益审计的要求。
因此,基层审计机关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四、审计制度和标准不完善效益审计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完善的审计制度和标准作为支撑。
然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制度和标准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标准不明确等。
这导致审计人员在开展效益审计时缺乏明确的指导和依据,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和效果。
因此,基层审计机关需要加强对审计制度和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完善审计程序和审计标准,为效益审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浅论审计的理论基础
浅论审计的理论基础一、审计的定义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评价活动,主要应用于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财务信息的核查和评估。
其目的是确保财务报告和信息公开的合规性、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和透明度。
审计是一种制度性的保障,是维护信息公开、规范经济行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审计的基本原则为了保证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审计事务所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审计原则,其中包括:•独立性原则:审计工作必须独立于审计对象和相关方的影响,以完成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全面性原则:审计工作必须对所有重要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查,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证据可靠性原则:审计工作必须基于可靠的证据,以完成审计工作的可信度和误差控制。
•谨慎性原则:审计工作必须慎重考虑所有可能的风险和误差,以完成审计工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除了以上基本原则外,审计还需要遵守一些专门的审计准则,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审计的基本程序为了完成审计工作,审计事务所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审计程序,主要包括:1.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审计目标和范围是确定审计工作的基础,需要充分理解审计对象的业务和管理情况,以确保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确定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的基础,需要建立合理的采样方案和分析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3.评估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估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对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和测试,以确保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4.进行实地检查:实地检查是审计工作的必要环节,需要对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核查和对比,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5.判断审计结果:审计结果的判断需要根据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进行归纳和分析,以得出准确、可信的审计结论;6.准备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输出产物,需要根据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对审计结果进行真实、准确地记录和描述。
四、审计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规范性,审计事务所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活动,主要包括: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审计工作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审计学的理论基础
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审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学科,它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审计学的理论基础是其发展和应用的基石,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审计学的理论基础。
一、信息对称理论信息对称理论是审计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信息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拥有相同的信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是非常常见的。
企业经营者通常比外部投资者或债权人更了解自己公司的财务状况。
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使得外部利益相关者难以准确评估企业的真实价值。
审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独立第三方的核查,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增加市场的透明度。
审计师作为独立第三方,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可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一个中立的评估依据,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道德经济学道德经济学是审计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道德经济学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需要具备高度的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以保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
审计师需要遵循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如保持独立、保守机密、尽职调查等。
这些准则和规范的存在,保证了审计师在工作中不受利益冲突的影响,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从而提供真实可靠的审计意见。
三、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是审计学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审计学中,信息经济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审计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审计服务的供需关系。
审计市场是一个充满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审计需求方需要依赖审计师提供的信息来做出决策。
信息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信息不对称存在时,市场可能无法有效运作,因此需要引入第三方来提供信息中介服务。
审计师作为第三方,通过提供独立、客观的审计服务,弥补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
四、会计理论会计理论是审计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审计学与会计学密切相关,会计理论为审计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会计理论研究会计信息的产生、处理和使用过程,为审计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小议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目标 的影 响。
按 照 系 统论 观 点 , 审计 是社 会 经 济 系统 中的一 个 子 系统 . 的运 它 行 在很 大 程度 上 受到 包括 政 治 、哲学 、经济 、文化 、法律 、科 学 发
1 审计理 论结 构 的整体 性 .
审计 理论 结 构从 审计 运 行机 制 出发 ,从 不 同 的侧面 或层 次 之 间 展 、相 关 知识 ( 计 、统 计 、数 学 、方 法论 等 ) 影响 。审计 环境 会 的 进 行 了全 面 描述 ,以评价 与 改善 现 行审 计实 务 与程 序 。框架 中各个 包 括社 会 需 求和职 业 的 自身 条件 两个 方 面 ,审计 理论 中的各 要素 均
计理 论 结构 的 整体 功能 并增 加 其整体 效 应 ,在 对审 计理 论 结构 进行 计 假设 是 在一 定 审计 环境 的基 础 上建 立起 来 的 ,并 且随 着审计 环 境
研 究的 过程 中 ,应 当从 整体 出 发 ,从全 局考 虑 问题 ;注 重 整体 的 集
的变化 而 发展 。 由此 可 以看 出 ,审计 环境 的 研究 对 审计 理论 结构 的
要 素虽 然有 主次 之分 ,但 它 们是 相 互联 系 、相 互作 用 的 ,具 有 内在 受 审计 环 境 的影 响 。审计 目的 的变化 ,体 现 和反 映 了审计 环 境 的变 的 严密 性和 整体 功 能 ,是一 个 有机 的结 构 系统 。 因此 , 为了提 高 审 化 ,审计 目标 也是 依 据 审计 环境 而制 定 的 ,作 为审计 活 动前提 的审
[ 关键 词 ]审计理 论 结 构 逻 辑起 点
审计 理论 结构 的 基本 框架 体 现 了审计 理 论 系统 的 内在结 构 ,并 总 是要 与 外界 进行 物 质 、能量 、信 息 的 交换 。 审计理 论 结构 在这 种 且通 过 这 个基 本 框 架 ,可 以进 一 步 完 善和 健 全 这 一 内在 结 构 , 学 变 换过 程 中总 是 由量 变到 质 变 ,这就 是 审计 理论 结 构的 权 变性 ,也 科
第2章 审计理论与审计理论结构(更新)
1)问卷调查法 2)案例研究法 3)实验研究法----例如,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 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形成了 “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形成著名的“符号 论”。 4)专家访谈论:对特定命题,请有相当资历 专家进行访谈得出研究结论。如台湾的马秀如 博士1996年《公开发行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研 究》就是访谈进行审计研究。 5)统计分析方法:李树华博士“上市公司 1997年度审计报告意见之实证研究”就是采用 统计分析方法。
3、问题: 如果政府公布了一项规定:要求审计师不但要审 查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公允,而且必须对企业是否 有违法、违规行为发表意见,并为此承担民事责 任和刑事责任。对于这一规定,通常有哪些方面 的问题需要研究?
提示:从规范化和实证两个视角考虑。
4、问题延伸: (1)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有哪些 区别? (2)规范化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联系? (3)如何做出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选 择?
具体包括:
⑴ 解释审计的职责和范围。在不断发展变化 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首先要依据审计理论确 定审计的职责和范围,如审计的基本目标是 什么,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有哪些,审计师应 就哪些方面发表意见,如何收集审计证据、 发表审计意见等。 ⑵ 指导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的制定。负责 制定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的政府机构、专业 团体及事务所的管理人员必须正确理解审计 理论,以审计理论作为制定准则和程序的依 据。
⑶ 指导并推动审计实务。审计理论是评价审计工作 质量优劣的重要准绳,可以指出审计实务工作中存 在的缺陷,从而推动审计实务的不断改进。 尤其是在尚未制定出审计准则的领域,更需要直接 依据审计理论来解决审计实务中遇到的问题。 ⑷ 解释审计实务。审计理论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 解释审计实务。有利于审计实务工作者、投资者、 社会公众及学生更好地理解现有的审计实务。
审计机关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审计机关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机关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然而,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审计机关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审计机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依赖于被审计单位配合度不够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审计机关常常需要依赖被审计单位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然而,由于一些单位对审计工作理解不深、协助意愿不强,在提供必要信息方面存在欠缺。
这导致了审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甚至造成了一些问题的遗漏。
2. 审计资源投入不足当前,许多地方及部门的财政收入压力较大,专项经费拨款总体偏低。
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往往只能面临着有限的人员与物质资源,难以满足工作需求。
特别是某些省级以下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专业技术力量有限等问题更加突出。
3. 审计机关独立性与公正性问题审计机关作为行使行政执法职权的特殊机构,其独立性和公正性事关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审计机关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受到外界干扰,导致了部分审计结果不准确或存在误差。
二、对策探讨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加强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与合作首先,应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引导工作,增强其配合度。
建立健全工作沟通渠道,通过开展培训、交流会议等方式提升单位员工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在审计合同签订前明确责任义务,并倡导积极主动地配合审计机关进行工作。
2. 加大资源投入力度要保障审计机关顺利开展工作,需要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
政府部门应当加大专项经费拨款力度,确保每年都有充足的经费用于支持基层企业的审核监督工作。
此外,在人员招聘与培养方面,应加大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3. 加强独立性与公正性监督为确保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与公正性,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立独立委员会或派驻专人对审计机关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发现并解决问题。
系统论视角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确保审计结果的 客观公正。
教训反思及改进措施
教训反思
部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缺陷,如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流程执行不到位、审计人员专业 素质参差不齐等,导致审计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重大风险遗漏。
0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现状分 析
内部审计制度及执行情况
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程度
现有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全面、规范,能否满足组织需求。
内部审计制度执行情况
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制度要求,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差。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关联程度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及效果。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及培训情况
系统论视角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体系
汇报人: 2023-11-30
目录
• 引言 •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现状分析 • 系统论视角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 实践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系统论视角概念
系统论视角
01
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关注其组成部分、结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在内 部审计质…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的不断发展,研究如何将这些 先进技术应用于内部审计质量 控制体系,提高审计效率和准 确性。
跨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 制体系研究
针对跨国企业面临的不同国家 和地区法律法规、文化差异等 挑战,研究如何构建适应跨国 企业特点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体系。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体系一、我国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内容审计理论体系是反映审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的系统。
我国的审计理论结构大致可以划分两个层次: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
1、审计基本理论审计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审计的本质、一般规律或基本原理,探求能解释审计实践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水平决定着审计理论体系的水平。
它包括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环境、审计目的和审计规范等内容。
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审计实践的一般过程和审计认识的一般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审计实践和特殊的过程,其研究任务或目的,是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审计实践和从一般意义上组织审计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审计实践要素的基本问题。
审计基本理论研究的某项重大突破,常常给整个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大的变革。
审计本质反映了一种受托的经济责任关系,这种关系又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
将审计环境和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研究起点纳入审计理论结构图中,表明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审计环境的优劣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对审计的需求程度,审计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先导,是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它确定了审计研究的前提。
审计假设对多变的审计环境中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关系和一般规律进行了设定,说明审计假设与审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审计环境,审计假设成为空中楼阁,同样审计假设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进一步改造审计环境。
审计目标的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审计本质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互动的结果。
审计规范是审计本质与内涵的扩展,它必须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适应。
2、审计应用理论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处理具体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它介于审计基础理论和具体审计实践活动之间。
通过对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可以使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提炼出更为完善、科学、合理的审计基本理论,使之不断更新和突破。
审计思维:系统思维——自上而下看问题
审计思维:系统思维——自上而下看问题系统思维方式是从整体出发,先进行系统综合,形成可能的系统方案,再进行系统分析。
分析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系统选择,实现最优化,重新综合成整体。
系统思维方法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正确地认识审计对象的整体性能。
系统思维方式把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
本文把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当作一个审计客体系统。
系统思维在审计应用时,把审计对象看成是系统,然后着眼于系统和环境之间、系统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要素的层次结构,这样就便于用数学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的结合上研究、描述现实系统。
系统思维比传统思维审计方法更能将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为运用数理逻辑方法和计算机开辟的广阔的道路。
审计思维1:环境→系统→结构审计系统以外的部分为环境——存在于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作用的事物总称。
环境——外部要素是相对系统而言的,系统相对于子系统也是环境。
环境为审计系统提供信息,或接受审计系统输出的信息。
系统→结构→功能→价值→…这是审计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平衡是系统的存在方式,平衡是系统根本属性。
系统的结构由要素之间平衡关系决定,系统功能由内在结构决定,系统结构由环境决定。
系统的内部结构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系统的功能随内部结构变化而变化。
环境与系统的关系:环境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价值→功能及价值反作用于环境→…系统为了求存求在,会主动调整内在结构,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
审计价值源自于结构,实现于环境。
审计思维2:输入↔输出↔反馈输入是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输入,经加工处理,输出有用的信息。
输入有用的信息应当包括横向的:外部环境的信息+系统结构的信息+系统对称方的信息;纵向的:过去的信息+现时的信息+未来的信息。
系统把无序的信息加工成有序的信息输出(无序→有序),或者将原秩序的信息加工处理成新秩序的信息输出(原序→新序)。
审评统一视角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3 年 第33 卷 第6 期CHINA POPULATION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33 No.62023审评统一视角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郭鹏飞(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北京 100086)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下简称离任审计),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改革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中国方案”的有机构成要素。
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这项新审计监督工作迈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支撑。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要求,研究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并进一步指出,按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次进行评价[1]。
离任审计评价是基于资源环境问题特点对领导干部履责情况进行的整体性鉴证,是审计结果发挥效能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也是监督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有效工具[2]。
评价指标体系则是开展离任审计评价的计量标准和依据,有利于审计人员掌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表现,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约束[3]。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作为推进离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抓手。
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再次明确“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因此,开展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是推动这项生态文明制度“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从这项审计制度的发展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大收稿日期:2022-04-12 修回日期:2022-11-15作者简介:郭鹏飞,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
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应对之策——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若干思考
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应对之策——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若干思考郝全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二部,北京100091)摘要: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产业理论的简化还原论、一般均衡分析的思维方式,更加重视系统论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论。
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需要强化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充分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成果。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别从系统初始条件与演化路径关系、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系统演化与环境约束关系、系统内环境与演化动力关系、系统自组织与他组织关系等视角,研究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中的若干制约因素,提出实现我国产业体系转型演进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系统科学;协同发展;创新引领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1-0037-007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以下简称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了从三次产业构成角度到生产要素投入角度、从遵循传统理论逻辑到体现系统思维方法的重要转变,是一项重大创新。
其中,理论思维逻辑的转变表现为,突破传统产业理论的简化还原论、一般均衡分析的思维方式,更加重视系统论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系统观念”原则和“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必然要求坚持以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加速推进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自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直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提出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我们对现代产业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与此相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付出了很多努力,产业和产业体系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仍然不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仍存不足、人力资源保障实体经济不到位、军民融合发展关键性改革尚未突破,成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制约因素。
概述审计理论的涵义、逻辑起点及理论结构
【摘要】根据英国著名审计学家福林特(DavidFlint)的定义:“审计理论是一系列有关审计活动的一贯性命题以解释审计的社会目的与目标,进而为将审计实务与程序同审计目标与目的联系起来提供合理的基础和依据。
这种命题可以解释审计在各种社会机构以及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中的活动空l间。
”我国王文彬和林钟高两位教授在《审计基本理论》一书中将审计理论定义为:“人们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逐步积累并加以概括的关于审计系统化的、合乎逻辑的、合乎客观事物发展的理性认识。
”综合各名家的见解,笔者认为,审计理论是一系列源于审计实践,并能指导、规范审计活动,实现审计目标的理性化的认识。
【关键词】审计理论涵义的思考;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思考;审计理论结构的思考一、关于审计理论涵义的思考首先,指导、解释审计活动,实现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的终极目的。
虽然审计理论产生于审计实践活动,但是它必须高于实践,是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制定基础,是检验审计活动正确与否的标准。
审计理论的内容和结构要围绕审计理论的目标进行确定和组织。
这就决定了审计理论必须具有解释当前审计实践的现实状态,并预测和指导未来审计发展趋势的功能。
其次,审计理论应具有前瞻性。
它不但能指导、规范现实的审计工作,而且能预测审计的发展趋势,合理解释审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再次,审计理论同时具备发展和稳定两个特性。
所谓发展就是指审计理论应当可以伴随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审计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向前演进。
所谓稳定则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时间呐,审计理论一旦形成,就趋向于保持这一状态。
只有不断的向前发展才能保持理论的先进性,而保持相对的稳定才能有效的指导、解释审计实践。
最后,审计理论要有一个科学的框架结构。
其结构要遵从一定的逻辑顺序,各层之间有严格的先后次序,但更重要的是这一结构要有利于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指导作用的发挥和理论木身的发展。
对于细节问题,可以灵活掌握。
基于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创新研究
基于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创新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创新方法。
通过分析审计学科体系的演变,了解了审计学科的发展历程。
然后,对审计主题进行定义与分类,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提出了基于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创新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理论探讨,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对审计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审计学科体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审计学科体系、审计主题、审计创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审计演变、理论探讨、案例分析、研究成果总结、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审计学科体系的演变是审计领域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迁和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变,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也随之不断扩展和深化,从最初的财务审计逐渐扩展到绩效审计、合规审计、风险审计等多个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科学的审计学科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审计主题作为审计研究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审计主题的深入研究和分类,可以更好地解析审计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为审计学科体系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基于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创新研究成为当前审计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审计学科体系的演变、审计主题的定义与分类、基于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创新方法、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科学的审计学科体系,为审计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文还将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审计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审计学科体系的演变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进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审计学科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创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审计主题的定义与分类、审计学科体系的演变、基于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创新方法、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审计学科体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审计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国家审计领域创新
国家审计是依法行使对国家权力的 监督权,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过程中, 国家权力的运用触及到经 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国家审计 的监督过程中就是一个涵盖了经济社会 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 既然国家审 计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
(一)国家审计领域创新取决于党和 政府的需求。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宪 法 》第 91 条 规 定了国务院设审计机关, 由此界定了国 家审计在国家政权结构中的层级和属 性。 国家审计机关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 门,属于国家行政机关。 国家审计机关开 展审计活动必须遵照本级政府及上级审 计机关的指示或安排, 可见国家审计机 关开展审计业务是在法定职责下对本级 政府行政要求的安排。 当然国家审计机 关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安排审 计项目,履行审计经济监督职责,但党和 政府的需求是国家审计必须涵盖的重要 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 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实施、民主法制 进程的逐步推进, 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公 众对国家审计效能的发挥有了更高的要 求。 各级党委、政府希望审计工作在推动 制度创新、机制转变、政令畅通方面发挥 更大作用, 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 究党委、政府的需求,紧紧围绕党委、政 府的工作中心开展审计、选择项目,提供 有价值的审计报告、 审计信息和审计建 议,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因此, 审计领域的拓展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 的需求。
一、科学发展是国家审计 创新的基点和目标
科学发展, 最朴素的要义就是遵循
和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 无论人与自然, 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创新本 身就是一个因循规律,探求规律,从而实 现新的和谐升华的过程。
国家审计创新需要遵循社会主义的 基本制度及国家审计的自身规律。 国家 审计创新、 发展离开了科学指引就失去 了实质意义, 就成为无本之木、 无水之 源。 对于国家审计而言, 科学发展意味 着: 一是遵循和研究国家审计自身发展 的规律。 认清国家审计的本质,对国家审 计正确定位。 一个组织能够在社会中生 存, 首要是具有无法替代的组织职能特 色,专业化与专用性相统一。 国家审计之 所以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 并昭示蓬勃的生命力, 在于国家审计具 有自己的组织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职能 与其他组织不相混同, 在国家和社会发 展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我国的国家 审计机关是依照宪法赋予的权力, 对相 关行使公权力主体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 一定行为进行独立权威的监督机构。 二 是尊重和研究与其相关的外部各组织的 发展规律。 国家审计需要尊重其他组织 的地位,相互配合,不超越法定职责。 宪 法赋予了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权, 但是 并不表明国家审计不需借助其他组织的 力量而可以独立地实现审计目标。 国家
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实现审计八大转变
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实现审计八大转变[摘要]:本文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与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辩证关系,并指出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必须实现八大转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免疫系统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从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而审计免疫系统论是新的历史时期对于审计功能、作用和地位的最新论断。
审计事业要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充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与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辩证关系从辩证角度看,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审计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审计是民主和法制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促进审计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审计又是民主和法制的工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审计的发展也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科学发展观就是针对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其中发展是第一要义,经济建设是中心。
审计免疫系统论则对审计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科学定位。
因此,科学发展观与审计免疫系统论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审计领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计最新成果,是指导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根本理论,刘家义审计长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审计实践,提出了“免疫系统”论,该论断站在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国家审计要在全局、宏观层面上发挥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保障国家“肌体”的平衡、健康和有序发展,为审计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
因此,审计免疫系统论是科学发展观在审计领域的具体化、实践化。
同时,审计免疫系统论也是对我国审计近三十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审计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组成部分,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发展之路,可以说,任何先进的审计理念,从“看门狗”理论到“经济卫士”,再到免疫系统论,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实践中提炼而来的。
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及分析
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及分析作者:马正凯黄晓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2期马正凯1,黄晓波2(1.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福建厦门 361021;2.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摘要:审计理论框架是完善审计理论体系和指导审计实践的基础.文章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从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环境理论三方面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规范、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和程序、审计管理和审计质量检验与控制、审计环境这些审计理论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构建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关键词:审计理论;审计理论框架;审计目标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1)02-0101-041 构建审计理论框架的目的、意义自从1961年莫茨和夏拉夫发表了审计理论研究的经典之作——《审计理论结构》后,越来越多的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都认识到了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也有很多的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审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尽管这是一项长期和艰辛的工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审计学科还是年轻的,审计并不是单纯的一系列实务和技术,审计是有理论的,它是“一套用以解释、指导或(预测)审计行为活动(即审计实践)的系统化和理性化的命题.[1]”既然审计有理论可言,而且要发展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那么它就应该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以指导和评价现行的审计实务.审计理论本身是一个由许多存在必然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些要素相互联系、作用和影响才使得审计理论得以完善,并发挥其指导审计实践的巨大作用.然而审计理论体系本身是十分抽象的,它也像一个“黑箱”,其中的要素及其联系都是以分散、抽象的形式存在的.通过审计理论框架的研究,我们可以部分的看清审计理论中的各组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用以指导审计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理论;可以解释审计现象,洞察现象的本质;还可以发展审计理论,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导出现存审计理论中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缺陷以及审计理论发展目标和方向上存在的偏差,使审计理论沿着客观规律标定的基本轨迹和基本程序发展和完善,这样才能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效率,也能使理论研究尽可能科学合理.2 审计理论框架的涵义、基本特征和构建的方法论2.1 审计理论框架的涵义和基本特征所谓“审计理论框架”,是由审计理论要素构成的反映审计科学内在相互关系的逻辑体系,是审计理论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内在秩序.审计理论框架具有整体性、超前性、稳定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征.(1)整体性.审计理论框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整的体系,审计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包括在审计理论框架内.(2)超前性.审计理论框架起着规范审计实践、指导审计体系构建的作用,并能够引导审计理论体系的发展,所以审计理论框架必须具备超前性的特征,为审计实践的发展创造条件.(3)稳定性.审计理论框架更倾向于审计理论的建设,它的稳定性有利于在长期内规范审计实践.(4)层次性.审计理论体系本身就是多层次的,各个审计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包容、依赖、互为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审计理论框架也必然具有多层次的结构特征,这样能使这些复杂的关系有条不紊地协调发展.(5)开放性.审计实践的发展瞬息万变,新事物、新技术、新方法、新问题层出不穷,审计理论框架虽然具备稳定性和超前性,但也不可能是绝对封闭的.它应该是开放的,能够吸纳各种变化和发展,能够及时更新和完善,这样的结构框架才更有利于其作用的发挥[2].2.2 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方法论因为审计理论本身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在构建审计理论框架时广泛的运用了系统论的思想.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要素是系统存在的基础.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结构,要素与结构的结合才能构成系统,结构是系统的普遍属性.因此在构建审计理论框架时,一是要确认组成审计理论框架的各个要素;二是要弄清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再把它们按照内在的逻辑联系排列组合起来.我们认为,构建审计理论框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系统整体性原则.这是系统科学方法的首要原则,它要求我们的思维要具有全局性,因为思维的全局性决定了审计理论框架的整体性.框架构成要素的数量要合理,结构要协调,要素要有机组合,使系统功能充分发挥.这样才便于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使局部和整体协调一致[3].(2)相对稳定性原则.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审计理论框架也不例外.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使之能够维护权威性、保持适应性和降低修改成本.(3)客观性原则.审计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审计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以便更有效的揭示审计的社会职能和作用.因此,在构建审计理论框架时,要将审计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需求关系、以及审计对这种潜在的需求所发挥的潜在功能客观的反映和揭示出来.(4)逻辑性原则.逻辑性原则规定了理论框架的内在一致性和框架内部的逻辑组织和推演能力.具体来说,框架内部逻辑结构上应是浑然一体的,判断和推理等必须严格按照逻辑的规则展开.另外,框架还要有外部相容性,以便充分吸收已有理论,这是新旧理论达成协调和逻辑相关的必备条件,这样才能保持框架的逻辑统一.以往的审计理论框架既有可取的优点,也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或是逻辑起点的选择不够合理,或是审计要素的提出不够全面,或是审计基本要素间的关系不够明确,或是仅仅从审计理论的要素出发,就“框架”论“框架”,忽视了构建“框架”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则.到目前为止,审计理论界也未能形成令人满意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审计理论框架.因此,在构建审计理论框架时要注意:选择与理论研究相适应的逻辑起点;注意审计理论框架中的层次性以及各层次的排列顺序;框架中的基本要素应尽可能囊括审计理论中的一切基本理论要素;对各基本要素涵义和作用的分析和描述应更恰如其分;应注重对各基本理论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要素本身的描述.3 审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前已述及,审计理论框架是由审计理论要素构成的反映审计科学内在相互关系的逻辑体系,是构成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而审计理论体系则是指构成审计基础理论的一系列概念和理论,它是由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环境理论相互融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体系[4].审计基础理论是研究审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审计本质和目标、审计假设、审计规范、审计对象、审计方法与程序、审计质量检验与控制等;审计应用理论是研究审计基本理论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审计人员、审计组织、审计制度、审计管理体制等;审计环境理论是研究社会、经济、法律、文化、科技等环境因素及其变化对审计基础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按照审计理论体系包含的概念和理论的内在逻辑,有机的构成了相互衔接、顺序递进的审计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4 对审计理论框架要素的分析4.1 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要达到的预定结果和理想境地.我们认为:审计目标是目前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的现实和理性的选择.因为从系统论角度看,目标对于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按一定目标运行是一切系统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对审计这一系统来说,目标是审计系统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系统其他要素的基础,目标表明了为什么需要审计系统[4].更为重要的是,审计目标决定和影响着审计理论框架中的其它要素.首先,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推理的基础,审计假设是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对客观经济环境进行合理推断的.在审计目标的指导下,为了实现审计系统的目标,必须以审计假设的形式对所处的环境进行抽象,以建立系统的精确运行机制.审计假设作为前提条件,支撑起审计理论的框架.其次,从静态角度看,审计目标指导着审计规范的制定,决定着应采用的审计方法和程序,评价审计工作的质量;从动态角度看,审计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审计规范进行相应的修改,也必然引起审计方法和程序的变化.再次,审计目标是审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开始时设定目标,运行中保证不偏离目标,结束时检验目标执行状况,以便于反馈信息,更好地制定新的目标,依次循环,周而复始.审计管理必须从审计目标出发,按照审计目标进行调整和校正.最后,要按照审计规范的要求,对采用一定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得出的审计结果(即提交的审计报告)进行质量检验和控制,这是对审计目标实现情况的最好检验.此外,审计目标对外部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首要表现在对审计目标的追求和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和技术上.审计目标既体现着外部的需求,同时又受到内部本身技能的制约,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技能之间反复博弈的均衡结果就是确定的审计目标.因此,审计目标既能有机地串联各理论要素,又保证了整体系统的开放性,将它作为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是现实和理性的选择.4.2 审计假设审计假设是人们从长期的审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目前还无法对其从逻辑上加以证明的对某些审计事项的理性认识,它包括实施审计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以及对被审计事项做出判断的依据.它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讲,它是审计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框架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没有它,整个框架就失去了逻辑联系的基点[5].审计假设中那些人们对于审计领域客观存在的最基本认识,对于审计实践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那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审计假设与审计规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审计假设是制定审计规范的理论依据,是执行审计规范的前提,而审计规范又是审计假设的具体化和制度化.4.3 审计规范审计规范是用来规范审计行为和审计活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准则等的总称,它由审计职业技术规范、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所构成,主要研究如何根据审计环境的要求,构建适合时代和地域特征的职业规范体系.审计规范对审计行为和审计活动进行约束和指导,审计系统要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就必须要有一整套运行规范.没有这套规范,整个审计系统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的状态.审计规范以审计假设为源泉,是经审计职业界总结提炼而成的,是审计理论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是衡量审计行为质量的尺度,是运用审计方法和实施审计程序应达到的标准[6].因此,审计规范是审计系统运行的坚强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它作为审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是必然、可行的.4.4 审计对象审计对象是审计监督的客体,即审计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在制定审计目标、提出审计假设之后,我们开始对审计对象予以关注.审计对象也就是审计工作的对象,即审计活动的客体.目前,我国审计界对它主要有三种观点:会计资料论、经济活动论和综合论.因为审计工作的本质对象是经营管理者或资产使用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所以我们比较认同这样的观点:审计工作的对象是与监督、鉴证、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和相关的经济业务活动.4.5 审计方法、程序审计方法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和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所采用的手段和程序模式的总称.审计人员依照审计规范的要求,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与既定的审计目标和规范标准进行对比,形成审计报告,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方法也是在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不断完善的.现代审计方法体系主要有两大类:审计战略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程序是在审计监督活动中,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自始至终应遵循的工作顺序和操作过程.审计程序一船包括准备、实施、终结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包括一些具体的工作内容,主要有签订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4.6 审计管理审计管理是针对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管理而言的.审计人员在对审计体系中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对审计客体的认识正确与否和工作能力如何,关键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要遵守审计规范,保持高度的独立性,正确的认识审计对象的范围,掌握熟练的审计方法,认真的执行审计方法和程序,保持合理的执业谨慎性,履行专业判断的职责,发表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同时,审计人员还要认识到审计客体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审计实践所处的客观大环境,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职业使命.审计组织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而设置的机构、配备的人员和被授以职责权限所形成的一个个有机实体,审计组织也要遵守审计规范,保持独立性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尤其是要加强组织内部的管理和对审计人员执业的监督、指导和复核等督导工作,搞好审计的质量控制,以接受社会和有关方面的审计质量检验.4.7 审计质量检验与控制审计质量检验与控制是对审计理论体系进行测试、评价、反馈和和改进的过程,在一定的审计环境下,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相结合,使得审计管理体制进入运行状态.审计能否在审计假设的前提下,按照审计规范,运用审计方法和实施审计程序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能否提供符合审计目标的审计报告,取决于审计理论框架中每一个构成因素自身的完善性和各个因素之间的相适应性.通过审计质量检验与控制,如果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审计管理体制的运行,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就实现了审计目标;如果运行的结果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则没有实现审计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通过反馈程序,查找审计理论框架中各个因素所存在的与其完善性和相适应性相关的问题及原因,并加以改进和修正,以便使审计理论框架经得起审计质量检验与控制,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4.8 审计环境系统环境是存在于系统以外的与系统要素相关联的其他外部要素所构成的集合,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7].整个审计理论框架都处于这个环境当中,审计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审计理论框架中的各要素均受审计环境的影响.审计理论框架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与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审计环境要求理论框架的构建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并随环境的变革而变革;而审计理论框架对审计环境的反作用则表现在,审计理论通过对审计实践的反作用而不断改善环境状况,因而审计环境具有联结理论与实践的功能.参考文献:〔1〕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5.〔2〕审计理论研究课题组.审计基本理论比较:前后一贯的理论结构[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23.〔3〕戴蓬军,等.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6-8.〔4〕陈汉文.审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5.〔5〕黄晓波,马正凯等.基于评价行为的审计假设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3):52-54.〔6〕刘明辉.审计与鉴证服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7.〔7〕郭华平.中国审计理论体系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49.。
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工程应用
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工程应用系统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
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一系列概念、原理和方法,这些理论基础为系统科学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首先,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相互关联和动态变化。
通过系统思维,我们可以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运用系统思维来分析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出更科学、更有效的城市规划方案。
其次,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二是系统辨识与建模。
系统辨识是指通过观测和实验,识别出系统的结构、行为和性能特征。
建模则是将系统的结构、行为和性能特征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表示。
通过系统辨识和建模,我们可以深入研究系统的本质和机理,为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提供依据。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生产线的辨识和建模,来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三是系统优化与控制。
系统优化是指通过调整系统的参数和结构,使系统达到最佳状态。
控制则是指通过采取控制策略,使系统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运行。
通过系统优化和控制,我们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交通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优化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策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最后,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之四是系统仿真与决策支持。
系统仿真是指通过建立系统的计算模型,模拟系统的运行过程,从而预测系统的行为和性能。
决策支持则是指通过分析系统的数据和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和支持。
通过系统仿真和决策支持,我们可以评估不同决策方案的效果,帮助决策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例如,在金融风险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仿真模拟不同投资组合的风险和回报,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支持。
综上所述,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为系统科学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通过系统思维、系统辨识与建模、系统优化与控制以及系统仿真与决策支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实现系统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探讨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讨论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讨论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研究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这不仅是因为有关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丰富和开展审计理论,还在于它有助于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研究者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多出和快出审计理论研究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在审计中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上的理论,是审计根本理论的重要组成局部,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
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科学,直接影响着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是促进或制约审计理论研究程度进步的重要因素。
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
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
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进步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颖事物的、更辽阔的前景。
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
”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程度上,审计相对落后予会计及其他相关学科,很大程度上也是围于方法论的落后与不够丰富。
在按照惯例将研究方法分为标准法(Normative approach)和实证法(Positive approach)两大类别的根底上,本文将深化讨论标准法、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详细运用形式,并系统阐述其关系定位问题。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标准法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阐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文献中,很难找到阐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
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合著的《审计理论构造(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1961年)开拓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并为标准式审计理论的开展,做出了开拓性的奉献。
审计理论研究中所用的标准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哲学方法,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方法、比拟研究方法等。
(一)哲学研究方法一般而言,一门学科开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将开场对自己的目的`和本质等理论问题提出疑问,并开场寻求哲学的指导。
审计科研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
审计科研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导言】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研评估成为了推动学术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审计科研作为一种评估和监督的方式,对于确保科研质量和可信度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审计科研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一点不容忽视。
本文将重点探讨审计科研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以期加强科研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问题一:评估标准不够统一】审计科研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评估标准的不统一性。
由于科研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研究领域常常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评估要求。
然而,目前的审计科研评估标准还缺乏足够的统一性,这导致了评估结果的主观性和不可比性。
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一步。
【问题二:数据真实性缺乏保障】另一个审计科研存在的问题是数据真实性的缺乏保障。
科研的基础是数据,而数据的真实性对于研究的可信度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科研工作者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着主观性和不严谨的行为,这给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建立更加严格和可靠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标准,并加强数据的审核和验证工作。
【问题三:科研伦理的缺失】审计科研还存在着科研伦理的缺失问题。
科研伦理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研究者的道德底线和科研成果的可信性。
然而,在一些科研项目中,存在着不当的行为和违背科研伦理规范的行为,例如数据造假、抄袭等,这对于科研的信任度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加强科研伦理教育和监督,建立健全的伦理机制,是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措施。
【整改措施一: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为了解决评估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我们需要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
这需要科研机构、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科研评估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评估标准和要求。
制定一系列评估指标和指导性材料,以便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标准和要求,提高科研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整改措施二:加强数据真实性保障】为了解决数据真实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保管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系统科学视角下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建立问题李孝林【摘 要】 在审计发展现阶段,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念,深入分析研究审计理论基本范畴的关系,对建立有严密逻辑关系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尤为必要。
文中提出: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之一是维护产权;审计的本质决定职能,审计的职能表现本质;通过审计工作外在的基本职能―监督,理解审计的本质―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系统;审计目标是审计职能的具体化;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起点是基本职能,而其逻辑起点则是基本动因。
【关键词】 审计 基础理论体系 基本动因 基本职能 审计本质 审计目标 研究起点 逻辑起点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发展的基础,审计理论对强化审计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立有严密逻辑关系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更是审计理论逐步完善的重要条件。
近20年来,我国审计学界对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的诸范畴进行了大量研究,且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审计基础理论体系是个整体,要把其组成部分的诸范畴联系起来进行横向研究,弄清其相互关系,从联系中发现矛盾,才能促使理论日臻完善。
但需要关注的是,在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中,较为偏重于研究各个范畴的内涵以及对某个问题孤立地研究,而忽视诸范畴之间的横向联系,特别是对诸范畴的相互关系研究不够,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前后一致性①。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系统科学的研究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解决的有用钥匙。
整体性就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之一,运用系统科学关于结构、本质、职能、目标对应性的原理来分析审计理论,不仅能够全面地描述审计结构和本质,而且能够保持其前后一致性。
本文拟以产权经济学的思想为认识基础,按照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分析审计实践的特点出发,围绕这一主题做相关研究与讨论。
一、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原因,理论界存在很多不同观点,最为流行的是“两权分离观”和“受托责任观”。
“两权分离观”和“受托责任观”各有其论据,仍欠周密和严谨。
两权分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受托责任是审计的对象和内容,都未能充分说明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原因。
由于经济的发展,分离的“两权”都要求具有独立性的第三者对约定的维护产权的责任进行审计监督。
这种存在于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为了维护所有者的所有权和经营者的经营权。
受托责任乃是维护产权的责任。
所以,维护产权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因。
在产权经济学指导下,可以将两权分离观、受托责任观和维护产权观统一起来。
通过简要追溯审计形成与发展历程,即可以得到进一步地佐证。
收稿日期:2003-11-30作者简介:李孝林,男,重庆工学院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教授。
①《辞海》中曾将理论释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系统化的特点就是前后一贯。
《韦氏新国际辞典》也释理论为:“某一探究领域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的原理的整体,构成了所要探索领域的可供探索的一般框架”。
在美国会计学会的《基本会计理论》一书中,以及E·S·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开篇也引用韦氏辞典对“会计理论”进行了类似的解释。
同理,审计理论如果不能前后一贯,自相矛盾,必将严重影响其科学性,甚至引起逻辑上的混乱。
埃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据现有史料,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其即率先跨入奴隶社会。
当时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为了检查国家机构和官吏是否忠实地履行受托事项,以及财政收支是否准确无误,便尝试让一些忠实可靠的亲信负责对受托事项进行全面的经济监督。
埃及的国家审计由此产生。
我国也是审计的发源地之一。
但其究竟源于何时,我国审计学界有“春秋战国说”、“西周说”、“夏朝说”或“原始社会末期说”等等,但以“西周说”最为流行。
我们认为西周审计活动和组织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仅有众所周知的司会、宰夫,而且隶属于宗伯的内史“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显然具有审计职能。
当时的审计已有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雏形①,审计制度已经达到相当高度,绝不是刚产生时的情况,其前必然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我国夏代建立了王朝,进入奴隶社会。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春秋左传·哀公七年》)。
“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春秋左传·宜公三年》)。
“禹别九州,……任土作贡”(《尚书·禹贡》)。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说明当时贡赋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必然要求对贡赋交纳和保管情况进行记载和考核。
贡赋是否收缴?贡赋保管是否安全?贡赋支出是否正当?对有关贡赋官员的这种经济考核,可能是我国原始审计的起源。
当人类跨入奴隶社会,国家建立之后,国王对他所统辖的范围是一种全面占有的关系,包括土地、奴隶和其他财产。
但是,最高统治者自己不可能亲自对他的所有财产实行全面管理,只有将其委托给下属各级官吏,各级官吏依次对上级统治者负责。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受托责任关系。
当所有者将公有的或私有的财产委托他人管理的时候,为了维护其产权,必然要求对受托管理者的管理责任和诚实性进行某种检查。
自己检查,力所不及。
委托第三者检查,原始的审计便应运而生。
综上可见,审计产生于监督受托责任的需要。
受谁之托?受产权持有者之托;承担什么责任?维护产权。
换言之,产权持有者为了维护其产权而委托第三者对管理者进行审计,从而促成审计的产生。
维护产权不仅促进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还促进了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更促进社会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因而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应当具体表述为:它是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为适应维护产权的需要,受产权持有者之托而进行的监督受托者以维护产权责任的活动。
二、审计的基本职能与对象审计是适应维护产权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长期经济活动中,基于环境与监督受托责任的需要,基于维护产权的需要,结合审计系统的运行,方形成审计职能。
它既反映需要,又体现可能。
职能指事物的职责和功能,说明事物能够干什么,是对事物长期行为的理论概括。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时所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②,功能是系统的外在行为,它连接系统与环境。
审计职能也这样,它是对广大审计实践(感性的具体)的理论概括,它连接审计系统与社会环境,体现审计环境包括审计委托人和有关方面对审计系统的要求,以及审计系统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是需求与可能的结合。
通过审计的多种职能尤其是基本职能,可以了解社会环境对审计系统的经常的、主要的一般需求,又可推定审计系统适应需求的可能性。
由于审计的本质是由经济发展特别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所决定,所以“职能(尤其是基本职能)就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③ 。
近20年来,我国审计理论界对审计职能进行过长期、大量的研究。
关于审计职能的提法,不仅有“一职能论”、“二职能论”、“三职能论”、“四职能论”、“五职能论”、“六职能论”,还有“八职能论”④。
这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归纳的方法不同,而且没有区分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
有的专①李孝林等.1996.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38-240。
②乌杰.1991.系统辨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54。
③葛家澍、余绪缨主编.1997.会计学(修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5。
④中国会计学会编.2002.中国会计研究文献摘编审计卷(上册).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06-112。
著提出“三职能有机联系论”,说审计工作“通过监督,即监测、察看,发现问题;对发现问题进行评价、鉴定;对评价、鉴定结果予以证明”。
任何审计“都应同时具备监督、评价与鉴证这三大职能”。
①监督、评价与鉴证这三大职能不仅有机联系,而且有主从之分。
评价与鉴证都是实现监督的方式和结果。
所以,一般认为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评价与鉴证等等是具体职能。
对于审计的基本职能,大多数论著主张监督职能论,已经写入普及性的“审计干部岗位知识丛书”②。
由于基本职能在众多职能中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不仅制约各项具体职能,而且从审计产生直至今后,将会长期存在,均可作为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作为基本职能的监督,要通过相关方式才能实现。
如检查、鉴证、评价、报告、促进……,这些可谓具体职能。
它是根据庞大的审计实践进行理论概括而提炼出来的。
各种审计各有其具体职能。
基本职能贯穿于具体职能中。
归根结底,各具体职能最终都实现基本职能。
审计职能是事物内在矛盾的外部表现,它构成研究起点。
同时,它又是一把钥匙,通过它,才能由表及里,发现事物的本质,深入研究动因、本质、目标等范畴。
以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这一认识为基础,来讨论它监督的内容,就是审计对象所要回答的。
审计对象是什么,有不同看法,笔者赞成流行的“经济责任说”。
既然审计产生于监督受托责任——维护产权的需要,委托者一般是所有者或其代理人,委托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经营管理者的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评价、鉴证。
不仅委托者用以维护和发展自己的产权,诚信的经营管理者也通过审计维护自己的产权——管理权、处分权。
三、从审计基本职能研究审计本质对于审计本质,众说纷纭。
本质是深藏于内、看不见、摸不着的。
通过什么来表现本质?怎样才能发现本质?根据基本职能体现本质的系统科学原理,可以认为,审计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系统。
所以,通过外在的基本职能,研究深藏其内的审计结构与本质,是一条为系统科学和审计基础理论研究证明了的捷径③。
(一)审计基本职能与审计本质的关系哲学方法论认为:“本质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相对稳定的、决定事物性质的必然联系,即事物的内部联系。
本质决定于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比较深刻、比较稳定的方面。
”④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本质是“结构的描述”,“系统的特性首先取决于它的结构。
结构的不同可以使同一类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
”“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类要素统一组合的秩序和方式”⑤。
木炭、石墨和金刚石的元素都是碳,只是由于结构不同,以致面貌、功能和性质完全不同。
决定事物本质和职能的是结构,是事物的内在矛盾。
结构和本质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功能和结构具有相互对应的性质。
这一性质可表述为: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
”⑥通过职能尤其是基本职能研究结构和本质,不仅是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也为会计、审计理论研究所证明。
葛家澍、余绪缨教授指出:“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
”⑦娄尔行教授主编的《审计学概论》指出:“审计的职能是审计的本质属性,是不受人们主观意志支配的。
”⑧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说明了会计、审计职能与结构、本质、目标具有对应性⑨。
诚如贝塔朗菲所说:“归①蔡春.2001.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36。
②李金华主编.2000.审计干部审计知识读本.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