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共37页文档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共37页文档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2022诊断和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全文)

2022诊断和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全文)

2022诊断和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全文)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病理亚型,占所有NHL的30%~40%。

DLBCL真高高度异质性,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遗传学改变及治疗反应。

R”CHOP(利妥音单抗+环磷酷肢+阿霉素+长春新碱/长春地辛+泼尼松)是目前治疗DLBCL的标准方案,然而仍有30%~40%的患者存在耐药和复发等问题。

DLBCL是一种潜在可治愈性肿瘤,||笛床上只要条件允许应尽可能以治愈为目标,在此,我们将结合几例典型病例,对DLBCL异质性分层下的当代治疗策略进行探讨,供临床医师借鉴。

-、典型病例例1,女,51岁。

因”发现右侧腹股沟肿物2个月”就诊,淋巴结切除活检病理提示DLBCL。

免疫组化示(020、(019、BCL6阳性,C”MYC 约40%阳性,(010、BCL2、MUM1均阴性,Ki-6790%,原位杂交EBER (斗。

FI S H检测巳MYC、BCL2、BCL6重排均阴性。

治疗前PET-CT可见左侧腹股沟淋巴结代谢增高,SUV max= 15.5,未见真他部位高代谢,骨髓检查宋提示淋巴瘤累及。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 ECOG)体能状态评分0分,乳酸脱氢酶(LOH ) 165 U/L,国际预后评分(I P) 0分。

R”CHOP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中期PET-CT提示完全缓解(CR ) ( Deauville 1分),后继续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4个疗程,末期PET-CT亦提示CR( Deauville 1分),治疗结束随i}J 至今持续缓解。

例2,男,29岁。

因”发现右侧胸骨旁肿物1个月j舌检病理提示DLBCL。

免疫组化示CD20、BCL6阳性,MUM120%, C-MYC 10% ,BCL2 60% , CD10阴性,Ki-6770%,原{立杂交EBER (-)。

FI S H检测BCL6重排阳性,C-MYC、BCL2重排均阴性。

治疗前PET-CT见全身多处骨质破坏,颈部双侧、双侧肺门、纵隔、双侧腋窝、膜腺、后腹膜、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膜腺多发局部高代谢,均考虑肿瘤浸润,SUVmax=19.3.,骨髓检查提示2.19%淋巴瘤累及,ECO G1分,LDH326 U/L ,I P I3分,军龄调整的IPI( a a I P I) 2分。

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指南2016年版(全文翻译完毕)淋巴瘤之家

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指南2016年版(全文翻译完毕)淋巴瘤之家

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指南2016年版(全文翻译完毕)淋巴瘤之家皇帝的新装V.3福娃弥漫大B患者指南2016版--要点本翻译由昆明总医院(原43医院)血液科的医生集体完成,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昆明总医院血液科”。

一、什么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瘤是淋巴细胞的肿瘤,淋巴细胞是在血液和淋巴系统中的一种白细胞。

淋巴系统将组织液带回血液,并杀灭致病菌。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英文简称DLBCL)起源于淋巴器官的生发中心的B淋巴细胞,或起源于被生发中心释放出来的B淋巴细胞。

二、我是否患DLBCL?部分或完整切除肿块,以获取肿瘤组织,医生将检测这些组织中细胞表面蛋白的表达模式,如果符合弥漫大B的模式,则诊断为弥漫大B。

三、在开始治疗前我要做哪些检查或准备?1. 向医生说明发病过程及不适的感觉2. 检查身体以寻找疾病的征象,并评估你的体力状况3. 血液检验,以了解血细胞数目和生化指标,并检测是否有某些病毒感染4. PET/CT±诊断性CT以了解肿瘤所侵犯的范围5. 取骨髓标本以了解肿瘤有无侵犯骨髓,必要时还要取脑脊液检查。

6. 预测治疗效果,以制定合适的方案7. 检查心脏功能,以评估对化疗的耐受性8. 如果在化疗后还想生育,则应咨询生殖专家9. 育龄期女性要做妊娠试验,因为即将开始的化疗对胎儿有害四、NCCN专家推荐的治疗有哪些?(一)I期和II期1. 通常采用6个疗程的化疗+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英文简称R),继之以放疗。

如果一般情况良好,R-CHOP是首选方案。

如果不能选择R-CHOP方案,可选择的方案还有:R-COPP, R-CDOP,R-DA-EPOCH, R-CEOP, R-GCVP, R-mini-CHOP。

2. 第二个选择是只使用化疗+利妥昔单抗,而不用放疗。

3. 肿块较小时,给予3个疗程的化疗+利妥昔单抗治疗,继之以放疗,可能足以治疗本病。

(二)III期和IV期1. 常使用6个疗程的化疗+利妥昔单抗治疗,如果一般情况良好,R-CHOP是首选方案。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CD-10:C85.103)。

(二)诊断及分期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年版)。

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但DLBCL也可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器官或组织,包括胃肠道、肝、脾、中枢神经系统、睾丸、皮肤等。

瘤块浸润、压迫周围组织而有相应临床表现。

可有发热、乏力、盗汗、消瘦等症候。

2.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可升高。

侵犯骨髓可造成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可减低、正常或升高;涂片或可见到淋巴瘤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有脑脊液异常。

3.病理组织学检查:系确诊本病必需的依据。

普通病理学检查,其特征为大淋巴细胞呈弥漫增生,破坏正常淋巴结结构;瘤细胞胞浆量中等,核可有一个以上的核仁。

免疫组织学病理检查对于确诊DLBCL至关重要。

采用的单抗应包括CD3、CD5、CD10、CD20、Bcl-2、Bcl-6、Ki-67和MUM1。

4.影像学检查:颈、胸、腹、盆腔CT。

DLBCL按照CT 以及体检所发现的肿大淋巴结分布区域进行分期及评价疗效。

分期标准(Anne Arbor分期)见表1。

PET-CT对于淋巴瘤的分期和疗效评价更可靠,有条件者可直接行PET-CT检查。

表1. Ann Arbor分期I期单一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器官区(I);单一结外器官或部位(IE)II期膈上或膈下同侧受累淋巴结区≥2个;或病变局限侵犯结外器官或部位,并膈肌同侧一个以上淋巴结区(IIE)III期膈上下两侧均有淋巴结受累(III);伴结外器官或组织局部侵犯(IIIE),或脾脏受累(IIIS),或两者皆受累(IIISE)IV期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或组织广泛受累,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说明:有B症状者需在分期中注明,如II期患者,应记作IIB;肿块直径超过10 cm或纵膈肿块超过胸腔最大内径的1/3者,标注X;受累脏器也需注明,如脾脏、肝脏、骨骼、皮肤、胸膜、肺等分别标记为S、H、O、D、P和L(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弥漫大B淋巴瘤全

弥漫大B淋巴瘤全

男,64岁
来源:CT imaging of malignant retroperitoneal tumors, DOI: 10.1594/ecr2018/C-2682
4. 鉴别诊断
2. 神经鞘瘤 腹膜后神经鞘瘤起源于腹膜后神经组织,多为良性,偶有恶性,2040岁多见 肿瘤好发部位多见脊柱两侧盆腔骶前等神经组织丰富部位 囊变多见,可见出血 强化较多样,均匀或不均匀中等强化,也可出现不均匀的间隔样强化, 实性成分进行性延迟强化 靶征,中心较边缘强化显著,具有特征性
在某些患者进行放疗;
初始大肿块(>7.5 cm) 部位放疗
R-CHOP 方案 6 个疗程 ± 受累野放疗
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 巴瘤
R-CHOP 方案或 RDA-EPOCH 方案
初始大肿块(>7.5cm) 部位放疗
5. 治疗
对于高龄或不适合标准化疗的患者 R-GemOx、 RminiCHOP、 RCDOP、 R-CEPP、 R-GCVP 等 或靶向治疗为主的方案
感谢观看
汇报 : XXX
02. 病理学检查
肿瘤细胞为大的转化淋巴细胞,体积在不同的病例或同一病例中可有很大不同, 核大于反应性组织细胞的核。但在一些病例中,核中等大小,造成与Burkitt(伯基 特)样淋巴瘤鉴别困难。核呈圆形、锯齿状或不规则折叠,染色质空泡状或粗颗粒 状,常有核仁,大小不等、嗜碱或嗜酸性、一个或多个。胞浆中等量或丰富,可 透明、淡染或嗜双色。 一些病例中的瘤细胞呈浆细胞样:嗜碱性、嗜派洛宁,伴有淡染的核周高尔基空晕。 可有嗜碱性胞浆碎片,与炎症反应中的"浆细胞小体"不易区分。可见类似于R-S细 胞的多叶核细胞或奇异细胞。核分裂像易见。
疑难病例讨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指南2024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指南2024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指南2024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指南2024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之一,占据成年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最大比例。

为了统一中国DLBC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于2024年制定了中国DLBCL诊治指南。

该指南内容包括病理诊断、分期和预后分层、治疗策略以及常见并发症管理等方面,以下为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1.病理诊断:DLBCL的病理诊断主要依据免疫组化和基因表达剖析,同时也需要注意与其他淋巴瘤亚型的鉴别。

2. 分期与预后分层:根据Ann Arbor分期系统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分期和预后分层,以便更好地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

3. 治疗策略:DLBCL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

对于年轻、具有良好身体状况的患者,推荐采用R-CHOP方案进行化疗,即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和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的组合治疗。

对于60岁以上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推荐采用R-mini-CHOP方案进行化疗。

放疗可在化疗后用于相关淋巴结区域的局部治疗。

免疫治疗包括干扰素和单克隆抗体等,可以用于高危患者的维持治疗。

4.常见并发症管理:对于DLBCL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国DLBCL诊治指南的制定为DLBCL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指南可能需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概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

本病常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化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同时可配合放疗、干细胞移植等方式。

英文名称: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下降。

主要病因:病因未明,多数为原发性DLBCL,少数DLBCL是由其他类型淋巴瘤转化而来。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CT检查、PET-CT检查、MRI检查、胃肠内镜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该病是恶性肿瘤,一经发现应早期积极治疗。

临床分类:2016年版WHO分型根据细胞起源,把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与活化细胞型。

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特点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多数为原发性DLBCL,少数DLBCL是由其他类型淋巴瘤转化而来,包括滤泡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B细胞淋巴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及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的霍奇金淋巴瘤。

DLBCL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包括染色体易位、异常体细胞高频突变、基因扩增、缺失和突变等各个方面。

基本病因:暂无资料。

危险因素:1、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或者免疫系统以其他方式被削弱,则患病的机会也会增加。

2、曾接受过放疗和化疗的患者,患病的风险也会更高。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症状症状总述: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多数为原发性DLBCL,少数DLBCL是由其他类型淋巴瘤转化而来,包括滤泡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B细胞淋巴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及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的霍奇金淋巴瘤。

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

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
初次诊断推荐切除或部分切除活检 粗针或细针穿刺活检仅限于无法进行切除活检时,且需要联合 其他辅助技术,如免疫组化、流式细胞计数、PCR技术等 应用免疫组化进行病理分型对临床预后的指导意义仍有争议
DLBCL的分期
Ann Arbor/Cotswords分期系统
I期
侵犯单个淋巴结区域 (I)
侵犯单个结外部位 (IE)
II期
侵犯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区域,但均在膈肌的同侧
(II),可伴有同侧的局限性结外器官侵犯 (IIE)
III期
膈肌上下淋巴结区域均有侵犯 (III),可伴有结外器官
侵犯(IIIE)或脾侵犯 (IIIS)或两者均侵犯 (IIIES)
IV期
在淋巴结、脾脏和咽淋巴环之外,一个或多个器官或
组织广受侵犯,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结肿大等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诊治指南
简介
近 年 来 , 弥 漫 大 B 细 胞 淋 巴 瘤 ( DLBCL ) 的基础研究、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巨 大进展。
为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对DLBCL诊断、鉴 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 分会和中国抗癌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参考 ESMO DLBCL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 了此指南。
Lister TA et al. J of Clin Onc 1989;7(11): 1630-6
DLBCL的体能状态评分
ECOG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
0
正常生活
1
有症状,但不需要卧床,生活能自理
2
50%以上时间不需要卧床,偶尔需要照顾
3
50%以上时间需要卧床,需要特殊照顾
4
卧床不起
DLBCL的预后判断
目录
DLBCL简要介绍 DLBCL的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
中国DLBCL诊疗指南涵盖了DLBCL的各个方面,包括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分子分型、预后评估、治疗策略等。

指南提供了详细的诊断要点,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DLBCL。

根据指南,DLBCL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肝脾肿大等。

病理诊断方面,指南提出了对切片和免疫组化的要求,以确定DLBCL的确切类型。

分子分型则是根据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将DLBCL分为不同的亚型,这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制订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预后评估在DLBCL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指南提供了多种预后评估指标,包括国际预后指标(IPI)、高表达的Bcl-2蛋白、发生中心神经系统受累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预后,并为治疗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针对DLBCL的治疗策略是指南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患者的预后评估结果,治疗可以包括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

指南对不同亚型DLBCL的治疗策略进行了详细讨论,给出了推荐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高表达Bcl-2蛋白的患者,指南建议加用抗Bcl-2靶向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指南还对治疗后的监测和随访进行了详细说明。

治疗后的监测包括复查病理、影像学检查等,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判断复发风险。

随访则是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治疗后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

总之,中国DLBCL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权威可靠的诊疗指导,有助于提高DLBCL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这一指南的制定是中国血液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DLBCL患者的诊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指南详细[专家指导]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指南详细[专家指导]

初次诊断推荐切除或部分切除活检 针刺活检仅限于无法进行切除活检时
需联合免疫组化、流式、PCR技术等 免疫组化病理分型对临床预后的指导意义仍有争议
专业资料
6
I期 II期 III期 IV期
DLBCL的分期
Ann Arbor/Cotswords分期系统
侵犯单个淋巴结区域 (I) 侵犯单个结外部位 (IE)
年轻DLBCL患者的一线治疗推荐:
预后良好的年轻患者 (aaIPI=0, 无大包块)
预后欠佳的年轻患者 (aaIPI=1和/或有大包块)
年轻高危患者 (aaIPI≥2)
6-8R+4-6CHOP 8R+6-8CHOP21/CHOP(E)14 8R+6-8CHOPE
专业资料
13
支持的临床研究数据
8R+CHOP21— GELA LNH98-5研究 8R+CHOP14—RICOVER-60研究 8R+CHOP14 vs. 8R+CHOP21—NCRI UK研究
专业资料
8
DLBCL的预后判断
国际预后指数(IPI)
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
适用于年龄<60岁的患者
年龄:
体能状态评分:
LDH: 结外受累部位:
疾病分期:
>60岁
2-4 >正常值
>1个 III或IV期
体能状态评分: 2-4
结外受累部位: >1个
疾病分期:
III或IV期
风险分组 低危
低-中危 高-中危
侵犯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区域,但均在膈肌的同侧 (II),可伴有同侧的局限性结外器官侵犯 (IIE)
膈肌上下淋巴结区域均有侵犯 (III),可伴有结外器官 侵犯(IIIE)或脾侵犯 (IIIS)或两者均侵犯 (IIIES)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
GCB预后显著优于ABC,两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75% vs 40%;第三型具有异质性,但预后与ABC无明显差异。
此分型对新靶点药物的疗效具有预测价值:雷利度胺 治疗复发难治性DCLBL,硼替佐米联合EPOCH-R治疗 复发DLBCL时,ABC的疗效及预后均明显优于GCB。但 基因表达谱尚无法普遍临床使用的情况下,免疫组化 法测得的分类指导临床是否合适仍有争议。
病理分型
2008年的WHO分类将DLBCL分为非特指型 DLBCL(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DLBCL-NOS),特殊型 DLBCL两大类,包括: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GCB/ABC,形态学变形 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 原发中枢神经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原发皮肤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
不论期别,睾丸淋巴瘤化疗后应给予阴囊放疗 (25~30Gy)。
治疗原则—Ⅲ、IV期
年轻(≤60岁)低危(aaIPI0~1分): 6~8周期R-CHOP
年轻高危(aaIPI≥2分):目前尚无标准 方案,推荐 6周期R-CHOP或利妥昔联合 强化方案化疗;CR患者可行ASCR巩固治 疗。(2B类推荐)
胞淋巴瘤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
分子诊断
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myc和bcl-2基因异常十分 重要,myc重排提示R-CHOP疗效不佳,CNS复 发风险大;bcl-2基因异常,即t(14;18)易 位提示常规化疗预后不佳,但加用利妥昔单抗 能消除bcl-2的不良影响;同时发现myc重排和 bcl-2异常称为“双重打击DLBCL”,往往侵袭性 更强,预后极差,R-CHOP及干细胞移植也无 法改善预后,应寻求其他方案治疗,但尚无标 准。推荐:R-CODOX/IVAC交替方案。

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恶性淋巴瘤亚型,国内数据显示中位诊断年龄约57岁,近30%的患者诊断时年龄超过70岁,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

根据中国社会保障协会公布的《中国老龄化研究报告2022》,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91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3.5%,预计2057年65岁以上人口达4.25亿人的峰值,占总人口比例32.9%~37.6%。

据此估计,我国老年DLBCL患者未来占比将会逐渐增加,亟需重点关注。

尽管20多年来以利妥昔单抗(R)为基石的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显著改善DLBCL患者的预后,但该方案对于老年患者的疗效仍不尽如人意。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回顾2006至2012年349例接受治疗的老年DLBCL患者的生存状况,5年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率分别为45.8%和51.9%。

而同期另一项回顾研究显示,年龄<60岁患者5年PFS 和OS率分别为65.4%和74.8%,显著优于老年患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项回顾研究也同样证实,即使初诊接受标准免疫化疗患者,PFS和OS率随着年龄增长也呈下降趋势,年龄<60岁患者3年PFS和OS率分别为72.1%和83.2%,而>60岁患者分别为60.8%和71.0%;75岁以上患者则为51.2%和57.6%。

此外,因年龄、合并症等因素,临床研究通常将这部分患者排除在外,故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

为规范我国临床医师对老年DLBCL患者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相关专家根据国际上相关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讨论并制定本共识。

由于DLBCL各亚型的预后及诊疗存在差异,本共识所指疾病亚型为DLBCL非特指型。

一、老年患者的定义因不同地区人均寿命差异,目前"老年"的年龄界限尚无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DLBCL简要介绍 DLBCL的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
DLBCL的治疗推荐
10
非生发中心DLBCL
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 免疫母细胞
抗原刺激
干细胞 前B细胞
生发中心
B1细胞
中心细胞
滤泡母细胞
中心母细胞
生发中心DLBCL
淋巴结
浆细胞
边缘带细胞
11
“童贞细胞”
生发中心B细胞
记忆细胞 浆细胞
12
诊断有赖于病理检查
2
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具有 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约占NHL的31%——34%,在亚洲 国家一般大于40%。我国2011年一项由24个 中心联合进行、共收集10002例病例样本的 分析报告指出,在中国DLBCL占所有NHL的 45.8%,占所有淋巴瘤的40.1%。
肝脾缩小 肝/脾增大,
新病灶
淋巴结 正常 正常
6
WHO的2008年分类中,根据组织形态学改 变将DLBCL分为:
中心母细胞型
免疫母细胞型
间变型
特殊的少见亚型如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内 大B细胞淋巴瘤和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型等。
7
DLBCL ,NOS
常见形态学变型
免疫母细胞性 中心母细胞性
变异性
罕见形态变异型
分子学亚群
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 活化B细胞样(ABC) 免疫组化亚群
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血液科
陈坤红
1
近年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 基础研究、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 进展。
为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对DLBCL诊断、鉴别诊 断及规范化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和中国抗癌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参考ESMO DLBCL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此指南。
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
适用于年龄≤60岁的患者
体能状态评分: 2-4
LDH:
>正常值
疾病分期:
III或IV期
16 The International Non-Hodgkin's Lymphoma Prognostic Factors Project. N Engl J Med. 1993; 29:987–94
3
1、DLBCL的定义 2、 DLBCL的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 3、 DLBCL的治疗推荐
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侵袭性大B淋巴 细胞肿瘤,呈弥漫性生长。肿瘤细胞核与正常 组织细胞核相近或大于组织细胞核,细胞体积 不小于正常淋巴细胞的两倍。
5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年龄为50-70岁,男性 稍多见于女性 淋巴结肿大 40%的患者病变位于结外,包括胃肠道、皮肤、 中枢神经系统、软组织和各种脏器 多为临床III-IV期
IV期
在淋巴结、脾脏和咽淋巴环之外,一个或多个器官或
组织广受侵犯,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结肿大等
14 Lister TA et al. J of Clin Onc 1989;7(11): 1630-6
ECOG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
0
正常生活
1
有症状,但不需要卧床,生活能自理
2
50%以上时间不需要卧床,偶尔需要照顾
➢ 胸部正侧位,纵隔肺门受侵时查胸部CT ➢ 肝、脾、腹膜后、盆腔B超或CT
➢ 原发于鼻腔和韦氏环时做头颈部CT ➢ 胃肠道受侵时做胃肠镜
➢ 中枢神经受侵时做腰穿以及颅脑MRI
➢ 有条件者可以PET-CT替代CT
18
治疗反应 完全缓解 不确定的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复发或 进展
体查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典型的免疫表型:
• 泛B细胞表型:CD45+、CD20+、PAX5+、CD3• 生发中心型DLBCL:CD10+或BCL-6+,IRF4/MUM1• 非生发中心型DLBCL:CD10-、IRF4/MUM1+;或BCL-6-、IRF4/MUM1-
初次诊断推荐切除或部分切除活检 粗针或细针穿刺活检仅限于无法进行切除活检时,且需要联合 其他辅助技术,如免疫组化、流式细胞计数、PCR技术等 应用免疫组化进行病理分型对临床预后的指导意义逐渐被重视
13
Ann Arbor/Cotswords分期系统
I期
侵犯单个淋巴结区域 (I)
侵犯单个结外部位 (IE)
II期
侵犯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区域,但均在膈肌的同侧
(II),可伴有同侧的局限性结外器官侵犯 (IIE)
III期
膈肌上下淋巴结区域均有侵犯 (III),可伴有结外器官
侵犯(IIIE)或脾侵犯 (IIIS)或两者均侵犯 (IIIES)
CD5+ DLBCL 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 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
DLBCL亚型
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DLBCL
原发性CNS DLBCL 原发性皮肤DLBCL,腿型 EBV阳性老年DLBCL
两种交界性(灰区)淋巴瘤:
–有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中间特点的B细胞淋巴瘤 –有DLBCL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中间特点的B细胞淋巴瘤
DLBCL简要介绍 DLBCL的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
DLBCL的治疗推荐
17
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状况、行为状态评分、全身浅表淋巴结、韦氏环、心
肺、肝脾、腹部肿块、全身皮肤 体能状态 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ECG、LDH、β2-微球蛋白 骨髓活检或穿刺,以明确是否存在骨髓受侵 乙肝相关检查,丙肝检查只需在高危患者中检测 影像学检查
其他DLBCL
原发性纵隔(胸腺) DLBCL 伴慢性炎症的DLBCL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ALK阳性DLBCL 浆母细胞性淋巴瘤
起自HHV-8相关多中型 Castleman病的DLBCL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
8
不同类型的DLBCL在细胞起源、遗传学及临床上均有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能被病理医生识别,而且与临床预后相关。 分子学或免疫组化亚型与预后相关:GCB亚型的预后好于非GCB。 表明病毒、慢性炎症及免疫功能异常参与了DLBCL的发生。 列出两种交界性淋巴瘤,有助于病理和临床医生进一步研究。
3
50%以上时间需要卧床,需要特殊照顾
4
卧床龄:
体能状态评分:
LDH: 结外受累部位:
疾病分期:
>60岁 >2分
>正常值 >2个
III或IV期
风险分组 低危
低-中危 高-中危
高危
风险数 0或1
2 3 4或5
5年 70%-80% 50%-60% 40%-50% 20%-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