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宏通 体系严密 理论创新 富于实效——评王兆峰教授《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2023年广西省公需课考试题

2023年广西省公需课考试题

()认为人才聚集有五大推动力: 即创造性工作的丰富性;企业家能力生产的可能性;容易识别知识的消费者;容易识别知识的供应者;未来提升空间。

A.佩鲁的增长极理论B.泰勒的人才聚集动因理论C.戈特利布的舒适度人才界集理论D.凯恩斯的就业与经济增长理论答案:B()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

A.科技B.军事C.人才D.经济答案:C“四个面向”不包括()。

A.面向世界科技前沿B.面向文化主战场C.面向国家重大需求D.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答案:B《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提出, 把()和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 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A.公有制经济组织B.非公有制经济组织C.中外合资经济组织D.外资经济组织答案:B《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 ()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

A.人才评价B.人才流动D.人才使用答案:A《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提出, 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加快发展, ()是关键。

A.人才B.教育C.科技D.经济答案:A《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意在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 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 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 净化学术风气, 优化学术生态。

A.评价内容的设定B.评价方式的设定C.评价指标的使用D.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答案:D《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 对于基础研究, 论文是成果产出的主要表达形式, 坚决摒弃以刊评文, 评价重点是论文的()。

A.发表数量和被引次数B.影响因子C.ESI排名D.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答案:D《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l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 规范各类评价活动。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山岳型旅游景区战略创新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山岳型旅游景区战略创新研究

景 区面积较 广, 体积 巨大 , 是山岳内平地少, 但 可供游 客游 览的空间和 地域 往往 比较狭 小。同时, 山岳型风 景区是 对
[ 稿 日 ]0 8 1— 0 收 期 2 0 - 0 1 [ 简介】 翔 ( 6 一 ) 男, 作者 郑 1 0 , 安徽 泾县人 , 土, 9 硕 副研 究员 , 研究方 向: 管理学。
响该 旅游 目的地的竞争力。
角度来研究旅游产业还 只是近些年的事 睛。 在关于旅游产业 集群 是否存在 方面 , 尹贻梅, 刘志高分析了旅游业具备集群 存在 的两个先决条件 : 聚集 和产业联系; 在旅游产业集群相
关理论研究方面, 张梦对旅 游产业集群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本文在 对 旅游 产业特殊 性 和旅 游产 品特 性 的认识基 础 上 , 合旅 游产 业 的空 间布 局 , 旅 游 产业 集 群 定义 结 对 为 : 一定 区域 范 围内 , 游 相关企 业 为了共 同的发展 目 在 旅 标, 形成 既竞 争又合作 的 , 由纵 、 网络 联 结 的战略 统一 横 体。通过 这个统 一体来实现 旅 游资源 的有效 整合, 实现旅 游 要 素的完 善 和旅 游 产 品质 量 的提 高 , 形成 整体 竞 争 优 势, 升竞 争力。 提
2 山岳型旅游景区特征分析
中国山岳 型风景 区的形成 和发 展, 不仅受 制于中国的 地理 位 置、自然环 境 , 更与中国源远 流长 的五千 年 中华 文 明史密切 联系在一起 , 它有着与海滨 型、 草原 型、 河流型、 古村落 型等类型 风景区明 显不同的特征 。
第一 , 资源特征 明显 Fra bibliotek 景观具 有优势。山岳型旅 游景区 以自然风 光资源为主 , 有地质地 貌 、 象气候 、 具 气 水资源、

美丽海湾建设需久久为功——专访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

美丽海湾建设需久久为功——专访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
《瞭望东方周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在“两山”转化方面, 哪个海湾令你印象深刻?
张志锋 :“两山”转化的途径并不仅仅是通过 某个具体的项目,更是滨海城市依托碧海银滩优 势,通过营造优良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吸纳更多 高端的产业来落户。
厦门东南部海域是第二批优秀案例里的第一 名。厦门的管理者曾经表示 :得益于优美的海洋 生态环境,厦门不仅文旅发展得更好,招商吸引
温州洞头海霞村古村落盘活利用 (洞头区北岙街道办事处/供图)
《瞭望东方周刊》:温州洞头诸湾是如何做的? 张 志 锋 :温州的“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 园”,是全国首例海洋生态修复类 EOD(Ecoenvironment Oriented Development,生态环境导 向的开发)项目。它将生态环境治理和依托生态 环境治理发展的生态化产业,打包成一个项目去 融资,通过康养营收、旅游消费、商铺出租、研 学收入等经营性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投入,促进生 态环境治理与文化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以“生态美”带动“产业美”。 该项目总投资近 30 亿元,其中用于海洋生态 环境治理的资金 11.69 亿元。这个理念非常先进, 资金比例也非常好。多元投入机制让资金有了保 障,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自己有了造血功能, 用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是个可持续的模 式,也是我们当前力推的模式。 海湾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不是一时一事之 功,而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保护近岸海域 生态环境质量是沿海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各级 政府要把美丽海湾建设及常态化监管工作需求纳 入年度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以确保这项民生工程 和民心工程能够有成效、可持续。
从“十四五”规划以来沿海各地推进美丽海 湾建设的进展情况看,如何加强海湾生态保护修 复、稳定实现“鱼鸥翔集”,依然是当前突出的短 板弱项。

王兆峰: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王兆峰: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作者:王兆峰来源:《财经理论与实践》添加日期:10年01月05日一、引言产业竞争力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经济理论,由于它适应了当前经济系统化、复杂化,以及经济研究数字化、模型化的潮流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旅游产业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朝阳产业之一,已进入新一轮的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期,各国和各地区对加快培育和发展旅游经济产业,显示了坚定不移的信心和魄力。

在此背景下,各国学者积极开展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A Jhahti探讨了芬兰的旅游竞争力,Ritchie,J.R.B、Crouch,G.I以及Douglas G.Pearce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详细研究。

中国学者有关研究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杨森林、郭鲁芳和王莹探讨了旅游产业竞争力涵义,并为中国旅游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出策略和建议[引。

黎洁、赵西萍和郭鲁芳从多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

此后,郭阳旭和李葆盛等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

赵书华、李辉对全球旅游服务贸易9强的国际竞争力做了定量分析。

上述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是区域旅游产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旅游品牌越来越得到各地区重视,旅游品牌的树立和推广均体现了区域旅游较高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其意义主要在于使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产生认知上的差异,有利于形成旅游产品和服务差别化竞争优势。

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的树立及其竞争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决胜旅游市场的客观需要。

特定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旅游产业品牌的发展趋势,而要挖掘并提升这种能力又依赖于对其科学评价,国内许多学者提供大量很有价值的相关参考。

美国M?E?波特教授在著名的“国家钻石”(NationalDia-mond)理论中指出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要素禀赋、需求情况、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国内竞争,此外政府和机遇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基于演化理论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

基于演化理论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

我国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 、 产业创新转 和施蒂格勒等芝加哥学派推动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 型期 、 战略提升期 、 矛盾凸显期 。 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 C r op rJh l c e、 ai G let d和 Seh n hi C o e、onFe h rD vd i r n s t b a t e p 我 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 使我 国由旅游资源大 国建 Wa Ⅱ (9 3 ,aii .和 H ys 19 )Dmii j 1 19 )Lpc eJ t ae (94 , i t r 设为旅游产业强 国,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 加快旅游 L an e 和 K i .ebg(98 等 人 on i s d eb D bae19 ) 从旅游部门结 tG 产业转型 , 推进旅游产业创新 、 结构升级与优化 , 促进 构 、旅游产品结构分析提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对策。 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因此 , 对旅游产业结构调整 国内研究有 : 魏翔(0 5从旅游企业战略转型、 20 ) 产业深 与升级优化 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目前 的研究多 度整合的角度进行研究 ; (06研究创新与转型时 但 吴南 20 ) 杨振之(0 2、 20 ) 赵煌庚(03 、 2o )张立 用静态均衡的思想 , 缺少对结构调整 动态性 、 非均衡 期旅游发展的关系 ; 20 ) 林峰(0 6 等分别从旅游行业层次结构、 20 ) 产 的过程研究 。 演化经济学以动态演化的视角理解社会 生(05 、 业结构与整合 、 部门结构演进规律及模式 、 系统升级角 经济变迁 的过程 , 是描述与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的 陈玉英(00 研究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20 ) 方法 , 其基本概念已被引入产业经济学 , 用来解 释企 度进行 了研究 ; 刘文波 (o 0研究 网络化与旅游 2o) 业、 企业网络的演化 , 尤其是产业与技术 的协同演化 。 的多层面支撑体系 ; 产业结构升级 的关系; 赵书虹(06 运用技术变迁理 20 ) 本文吸收了演化经济学的思想 内核 , 构建了一个企业 演化与旅游产业结构变迁的演化模型, 为探索旅游产 论研究民族地 区旅游产业升级优化的技术创新途径 ; 陈仙波(o i、 2o )庄小丽 (0 6等应用灰色系统关联度 20 ) 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分析法研究旅游产业优化的对策 。 以上的研究 , 存在着明显 的缺陷和不足 :1从研 () 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的研 究 的视角看 , 多从产业 的中观层面到 中观层 面, 或从 究进展 产业或整个区域层面研究 产业 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优 化, 未从微观层面 一中观( 宏观 ) 层面 的视角研究产业 在 国外 , 大 利亚 经济 学 家费 歇尔 (95 首 先 提 结构调整 ,即从旅游企业与区域旅游系统的互动 , 澳 13 ) 通 出三次产业结构理论 , 经济学家霍夫曼 (9 1 、 13 )克拉 过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克(9 0 、 14 )库兹涅茨(9 1 、 昂惕夫(9 3 、 14 )列 15 )刘易斯 优化 ;2从学科的运用来看 , () 以往的研究多使用主流 (95 、 15 )罗斯托(9 0 等先后对产业结构演进和调整 经济学的理论体 系 , 16 ) 用均衡 的、 静态 的观念 去研究结 理论作了深刻 的论述。 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第一次把 构调整与升级优化 , 英 未使用演化经济学 的动态、 非均 产业 内部的结构定义产业组织 , 后来贝恩等哈佛学派 衡思想对其进行研究 ;3从系统学的观点来看 , () 旅游

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对城市客流量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GMM估计分析

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对城市客流量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GMM估计分析

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2020/4(第36卷总第186期)!"#$%&'()*+,-./012———基于动态面板GMM估计分析王兆峰 汪 倩(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产业集聚是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

利用区位熵指数测度湖北省13个市(州)2006—2017年旅游产业聚集水平,采用系统GMM测算旅游产业集聚对城市客流量增长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1)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总体偏低,增长态势不明显。

相对于其它地区,恩施州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增长最为显著,年增长率约为14 01%。

研究期内,武汉、十堰、咸宁、恩施4个地区的旅游区位熵均值大于1,形成较高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

(2)城市客流量增长迅速,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一城独大,整体辐射能力较弱,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客流量相对均衡。

(3)旅游产业集聚对客流量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客流量规模也较大。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聚;客流量;GMM;湖北省【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61(2020)04-0005-08DOI:10 16546/j cnki cn43-1510/f 2020 04 001·收稿日期:2019-12-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际交通与都市圈旅游空间格局协同演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771162)作者简介:王兆峰(1965-),男,湖南桑植人,湖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一、引言改革开放40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1]。

2018年,全国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 30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 97万亿元,旅游者的流动伴随着资金流、信息流等,因而旅游业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

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

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干瘪(biě)契合(qiè)血雨腥风(xuè)B.喷薄(bó)恐吓(hè)吹毛求疵(cī)C.隐匿(nì)真挚(zhì)矫揉造作(jiāo)D.渲染(xuàn)诘难(jié)战战兢兢(jī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歌谣发泄言不及义今非昔比B.要决洋溢耀武扬威天伦之乐C.雷霆顷刻名负其实开卷有益D.怯懦荒唐持之以桓身临奇境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才能体验阅读的快乐。

B.青少年容易受不良网络信息的熏陶,这会对其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C.生活中我们会不断遇到问题,遇到问题时要果断处理,不可优柔寡断或是置之不理。

D.凡是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都集中到这件事上,心无旁骛,便是敬业。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部小说的优劣或是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B.淄博烧烤火爆出圈,并非偶然。

其爆火的原因,是淄博多年耕耘与积淀的结果,是久久为功的厚积薄发。

C.畅想未来需要有开阔的视野,需要把自己的爱好和需求与国家的发展、世界的繁荣、人类的梦想紧密结合。

D.随着歼20、歼10C等新型战机在电影《长空之王》中震撼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国家主力武器的姿态。

二、综合性学习5. 人的一生要走过许多“驿站”,每个“驿站”都意味着前一段旅途的结束和新征程的开始。

班上拟开展“青春驿站与你同行”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青春有你】为了纪念精彩的初中生活,班上要制作一本班史,请你根据下图,向同学们简要说明班史编写流程。

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条理清晰,不超过80字。

如皋事业单位笔试真题及答案2024

如皋事业单位笔试真题及答案2024

如皋事业单位笔试真题及答案2024(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4年4月1日起,全国()试点城市启动为期一年的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工作。

A.128个B.131个C.132个D.125个【答案】:B2.024年3月7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号在南极秦岭站载上考察队员,启程返回中国。

A.“雪龙2”B.“极地”C.“雪龙”D.“天惠”【答案】:A3.世界首台"用于()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简称AIMS望远镜)已实现核心科学目标——将矢量磁场测量精度提高一个量级,实现了()从"间接测量"到"直接测量"的跨越。

A.火星磁场B.地球磁场C.太阳磁场D.月球磁场【答案】:C4.2024年3月21日从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获悉,我国海上首个特超稠油规模化热采油田——()累产原油突破50万吨大关。

A.秦皇岛27-3油田B.旅大5-2北油田C.潜江6-3油田D.海岛2-3油田1/ 13【答案】:B5.2024年4月20日,我国首艘()正式出坞,该船预计2025年初交付使用,将使我国载人深潜能力拓展到全海域,也将提升我国深海考古作业能力。

A.深海全领域科学考察及智能化坐地考古船B.潜海全领域科学考古船C.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D.深海多功能科学考察船【答案】:C6.发文处理程序具有很强的确定性与不可逆性,以下各阶段的先后排序应为()。

A.核稿-用印-缮印-发出B.核稿-会商-用印-缮印C.拟稿-注发-签发-发出D.会商-核稿-注发-发出【答案】:D7.(单选题)下列历史事件中,发生在宋朝的是()。

A.玄武门之变B.马嵬坡之变C.土木堡之变D.杯酒释兵权【答案】:D8.合同的履行方式不明确的,应按()。

履行。

A.接受履行的一方指定的方式B.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C.同类合同通常的履行方式D.履行义务的一方选择的方式【答案】:B9.下列不属于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是:A.政府发行国库券B.公开市场业务C.法定存款准备金率D.再贴现政策【答案】:A2/ 1310.历史上对阮籍好酒性格的描述是:()A.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基于生态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研究

基于生态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研究

基于生态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研究
王兆锋
【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卷),期】2008(018)002
【摘要】旅游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当前利用生态理论研究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对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生态理论,从旅游产韭集群的发展特征出发,认为旅游生态资源潜力、集群生态成长机制、集群生态外部环境等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此选择集群生态资源潜力、集群生态结构、集群外部环境等指标,将旅游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成熟、衰退--转型等四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最后提出开拓旅游产业集群生态营养源泉、构建旅游产业集群与其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动机制、维护旅游产业集群内部生态平衡等相关的建议.
【总页数】6页(P29-34)
【作者】王兆锋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9
【相关文献】
1.基于AHP-FUZZY法对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化效度评价体系的研究——以江西省旅游产业集群为例 [J], 吴志军;胡亚光
2.赣州特色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r——基于与云南丽江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对比 [J], 张靖;张羽
3.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旅游产业集群特征研究 [J], 王润;刘爱利;郑健
4.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J], 柯健; 黄文倩; 彭瀚琦
5.基于生态理论的高技术服务业协同发展动力研究 [J], 杨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度北京市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应知应会考试题及答案

2024年度北京市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应知应会考试题及答案

2024年度北京市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应知应会考试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出版者权的保护期为多少年?()A.5.0B.10.0C.15.0D.20.02.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中的积极作用。

A.培养B.引进C.使用D.以上均是3.各级政府教育、科技、工信、安全、人社、文旅、国资、金融、外事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共同抓好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A.谋划作用B.领导作用C.协同作用D.职能作用4.著作权属于作者的是?()A.职务作品B.演绎作品C.合作作品D.日记5.()认为人才聚集有五大推动力:即创造性工作的丰富性;企业家能力生产的可能性;容易识别知识的消费者;容易识别知识的供应者;未来提升空间。

A.佩鲁的增长极理论B.佩鲁的增长极理论C.戈特利布的舒适度人才界集理论D.凯恩斯的就业与经济增长理论6.“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数字中国”的重点任务,提出了()的重点任务A.数字中国的建设工作B.数字经济C.数字化应用D.智能制造7.《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规范各类评价活动。

大力减少()事项。

A.项目评审B.人才评价C.机构评估D.以上均是8.《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5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A.3%B.18%C.65%D.70%9.要优化人才()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A.表彰奖励B.负面清单C.奖惩结合D.黑名单10.闵采尔通常把贵族称为()。

A.“刽子手”B.“吸血鬼”C.“杀人魔”D.“强盗”1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基于()网络的应用技术。

A.3GB.4GC.5GD.6G12.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其发表权、著作财产权的权利的保护期为()年。

中国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中国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Further Cover深度涉足中国全域旅游研究综述王芳菲 王取银(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摘 要:全域旅游是我国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全社会上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较高,践行全域旅游也能够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文梳理全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从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全域旅游专题、全域旅游案例、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结构、全域旅游的动力机制和支持因素这六个研究领域进行归纳与述评,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增强对策建议的针对性,从供需结合角度进行考察和选取典型地区案例等。

关键词:全域旅游;综述;实践研究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发展全域旅游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合理流动、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全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丰硕,落地实践可圈可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全域旅游作为国家战略和发展理念,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回顾近年来关于全域旅游文章,把握全域旅游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对拓宽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域旅游文献研究概览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词“全域旅游”,从总体上把握文献数量和主题分布,从文献数量来看,2013年之前文献数量非常少,2013年开始逐渐增长,2016年激增,从2017年至今每年新增文献数量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从文献的主要主题来看,排名前10位的主题有“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业”“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发展路径”“高质量发展”“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区”“政府工作报告”。

二、全域旅游文献研究分析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和下载全域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概念研究,注重筛选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创新性的文献,应用研究搜索范围较为广泛,并主要注重近几年的研究。

笔者对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类、提炼和综合分析后,发现关于全域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板块。

(一)关于全域旅游的理论认知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可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由厉新建等在2013年正式提出,指出要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1]。

CONTENTS

CONTENTS

Nov.2023㊀㊀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㊀㊀Vol.24㊀No.6CONTENTSReview of Translation Studies on 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since the18th CPCNational Congress YANG Anwen㊀ZHANG Wenli㊀TAN Yao(1) Multiple Case Study of Deepening Excellent Reg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Yousheng㊀CHEN Lijing(19) 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 Poverty on the Language Competenc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Post-PovertyAlleviation Period LYU Junwei㊀YU Jian㊀ZHANG Fengjuan(33) Magician and Master:Taoist Lin Lingsu in the Biographies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 Kejing(50)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on the Fertility Desire of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from the Perspectiveof Cost-Utility SUN Shiguang㊀QIU Menghua㊀ZHAO Feng(67)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come Uncertainty on Subjective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in Ethnically Underdeveloped Areas:Also on The Heterogeneous Effect in DifferentAge Groups ZHAO Pengfei㊀Hou Yanmei㊀Wang Hongjian(84) The Urban Heritage Protection Strategy of SeekingSpace from Underground in Central CityTaking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HUANG Chao㊀QIU Jian㊀TAN Xiaohong(99) Qian-Gu Shifa :The Zong and Evolvement of Grammar Theory ofHistory and Literature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With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Pros andCons of Ban Gu and Sima Qian XIE Wenhui(118) A Study of the Birth Year and Death Year ofLI Changhe and His Family and Life YANG Yanhui㊀LüBin(130)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3年11月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Nov.2023第24卷㊀第6期(Social Sciences)Vol.24㊀No.6‘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2023)总目次第1期(总第133期)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性地位 笔谈何㊀宪㊀李志刚㊀吴㊀江㊀等(1)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批判及中国方案史小宁㊀郝相赟(22)基于图形网格转译的城轨列车外观设计研究支锦亦㊀苏㊀星(36)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法律障碍与应对杨㊀珊㊀张莎莎(49)教育类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考察基于五个教育类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调研闫月勤㊀郑㊀淳㊀王海超(62)青藏铁路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陈㊀晨(78)基于官方新闻报道的地方政府公信力文本分析王益君㊀魏美云(90)公众参与㊁资源能力与政务微博信息发布基于新浪微博平台大数据及统计年鉴小数据的实证研究苏㊀慧㊀冯小东㊀王㊀瑶㊀等(104)五四运动中唐山‘救国“报述略田㊀丹(121)李斐英教授早年在美求学经历补遗基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和雪城大学等原始档案的考察郑博仁(132)第2期(总第134期)营创理论:构造创新人才生态的一个新框架赵永乐㊀吴㊀江(1)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笔谈(16)‘摆脱贫困“蕴涵的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及对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马改艳(33)从巡检司到汛塘:清代道路安全管理系统中的角色嬗替贾㊀强(50)三线铁路建设中的支农工作研究以湘黔㊁枝柳铁路湖南段为中心岳小川㊀宋银桂(60)24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高校教师薪酬体系的历史演进和国际经验兼论绩效杠杆在 双一流 建设中的必然性局限邱延峻(75)去理想化 :对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类型的再审视郑㊀淳㊀刘长军(91)庄延龄‘离骚“英译本中的神话术语翻译策略探析俞森林㊀雷佳豪(109)以翻译为名的文化传播与文化反拨辜鸿铭‘中庸“英译文化解读熊建闽(119)动词及物性和句子及物性的区隔和关联胡月月㊀杨㊀玲(130)第3期(总第135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考察㊁基本经验及实践指向王永凤㊀杨忠林(1)以共享发展促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理想的发展逻辑林宇晖㊀傅红冬(18)谁是持摄影机的人?众包纪录片初探刘广宇㊀王成莉(32)移动数据流量运营策略对数字鸿沟的影响研究华㊀波㊀江燕伶(47)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协同推进研究王婷伟㊀张㊀慧(73)旅游凝视下三河古镇典型旅游意象元素分析基于隐喻抽取技术陈㊀前㊀韩光明(89)革命化的仪式运作:基于中央苏区时期纪念活动的考察吴承望(104)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与乡村群众的思想改造徐桂裕(119)从部落首领到中华民族共祖:晚清民国时期黄帝形象重塑及影响赵晨韵(134)341第6期2023年总目次第4期(总第136期)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交叉研究笔谈田永鸿㊀韩冬雪㊀吴满意㊀王伯鲁㊀闫坤如㊀谢㊀瑜㊀杨一帆(1)国内主流媒体 双碳 话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基于语料库的积极话语分析周晓春(12)论段玉裁认定诗韵 古合韵 的原则与方法刘忠华(26)道器之间:近代思想视野下的铁路㊁中国与世界(1875 1936)叶㊀舒㊀宋桂杰(45)路地纠葛:光绪前中期的筑路争议与洋务派的因应陈明亮(59)我国灾难心理学学科建设发展路径研究宁维卫㊀侯牧天㊀薛亦菲㊀等(73)我国农村老龄政策演进研究 基于1982 2021年农村老龄政策的文本分析陈松林㊀余㊀雨㊀刘㊀婷(92)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发展现状研究孙京昊㊀赵普光(107)新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体育暴力研究陈㊀卓㊀李丽芬(122)批判法益论的另一种可能一个刑罚哲学的视角刘继烨(139)第5期(总第137期)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人民性研究王秋怡(1)共同富裕视域下人民美好生活的建构逻辑师嘉唯㊀成㊀龙(17)新疆资源型城市系统演化分析及发展路径探索于㊀洋㊀吴冰瑕㊀吴茸茸㊀等(34)基于单条线路的城乡一体化公交补贴效率研究卓高鸿㊀詹朝曦㊀高悦尔(52)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姜夔词研究邱美琼㊀杨㊀操(65)译者前见,时间距离与翻译胡作友㊀钟莎莉(76)厨房㊁闺阁与职场:论徐小斌小说中的女性空间李燕妮(88)44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 游戏三昧 的禅学内涵与诗学意义王㊀悦㊀张㊀勇(100)张载 性二元论 的思想渊源及其当代启示吴喜双㊀张培高(113)从黑格尔到阿甘本:辩证法的虚无主义问题及其解决路径陈㊀琦(128)第6期(总第138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综述杨安文㊀张文莉㊀谭㊀瑶(1)高校深化优秀地域文化育人的多案例研究刘有升㊀陈丽静(19)后脱贫时期相对贫困对儿童青少年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吕军伟㊀俞㊀健㊀张凤娟(33) 妖道 与 高道南宋传记文中的林灵素形象李珂菁(50)社会分层与育龄女性多孩生育意愿基于 成本 效用 的分析孙士光㊀邱梦华㊀赵㊀凤(67)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分析赵朋飞㊀侯艳梅㊀王宏健(84)中心城区 向地下要空间 的城市遗产保护策略以徐州市为例黄㊀超㊀邱㊀建㊀谭晓红(99) 迁固史法 :宋元史笔文法理论之宗及其流衍兼谈班马优劣论谢文惠(118)理鬯和生卒年及家世生平考杨颜珲㊀吕㊀斌(130)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3年11月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Nov.2023第24卷㊀第6期(Social Sciences)Vol.24㊀No.6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3㊀2022CONTENTSNo.1(Sum133)Ideological Criticism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ndChina s Solutions SHI Xiaoning㊀HAO Xiangyun(22) A Research on Urban Rail Train Appearance Design Based OnGraphic Grid Translation ZHI Jinyi㊀SU Xing(36)Legal Barrier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Connected Vehicles YANG Shan㊀ZHANG Shasha(49) The 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Educational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Governance: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EducationalInternational NGOs YAN Yueqin㊀ZHENG Chun㊀WANG Haichao(62)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Qinghai-Tibet Railway into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Chen(78) Text Analysis of Local Government Credibility Based onOfficial News Reports WANG Yijun㊀WEI Meiyun(90) Public Participation,Resource Capacity and Government Microblog Information Publish: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Big Data of Sina Weibo and Small Data fromStatistical Yearbook FENG Xiaodong㊀SU Hui㊀WANG Yao㊀ZHANG Yipei㊀CHEN Xi(104) A Brief Research on National Salvation Weekly from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 During the May4th Movement TIAN Dan(121) A New Supplement to Professor Fei Ing Li s Study Exper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Original Archives Mainly from theUniversity of Rochester and Syracuse University ZHENG Boren(132)No.2(Sum134)Innovation-fostering Theory:A New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ngInnovative Talent Ecology ZHAO Yongle㊀WU Jiang(1) The Important Discourse of Development-orien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64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 Up and Out of Poverty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New Era MA Gaiyan(33) From Xunjiansi to Xuntang:The Role Substitution of Road Safety ManagementSystem in Qing Dynasty JIA Qiang(50)A Study on Supporting Rural in the Tier-3Railroad Construction:Centered on the Hunan Section of Hunan-Guizhou andZhicheng-Liuzhou Railways YUE Xiaochuan㊀SONG Yingui(60)Historical Review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of University Faculty Salary System:With Discussion on Limitation of Faculty Rewarding Policy inDouble Excellence Project QIU Yan-jun(75)De-idealizatio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Practice Typ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of Higher Education Among Western Countries ZHENG Chun㊀LIU Changjun(91)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Mythological Terms inEdward H.Parker 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 Sao YU Senlin㊀LEI Jiahao(109)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Counteraction in the Name of Translation: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EnglishTranslation of Zhongyong by Ku Hung-ming XIONG Jianmin(119)Distinction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Verb Transitivity and Sentence Transitivity HU Yueyue㊀YANG Ling(130)No.3(Sum135)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Basic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Orien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NG Yongfeng㊀YANG Zhonglin(1)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Shared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Communist Ideals LIN Yuhui㊀FU Hongdong(18)Who is 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A Preliminary Study ofCrowdsourced Documentary LIU Guangyu㊀WANG Chengli(32)A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Mobile DataTraffic Operation Strategy on the Digital Divide HUA Bo㊀JIANG Yanling(47) Research on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Tourism Development WANG Tingwei㊀ZHANG Hui(73)Typical Tourism Image Elements of Sanhe Ancient Town Analyzed from theTourist Gaze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Zaltman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 CHEN Qian㊀HAN Guangming(89)Revolutionary Ritual Operation:Based on the Commemoration of the Central Soviet Period WU Chengwang(104)741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㊀Vol.24(2023)The New Yangko and the Ideological Remolding of the RuralMasses in Border Areas of Shanxi Gansu-Ningxia in Yan a n Period XU Guiyu(119) From Ancient Fribal Leader to The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Image Reconstruc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YellowEmpero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ZHAO Chenyun(134)No.4(Sum136)A Corpus-based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of China s ImageConstructed by the Domestic Mainstream Media in theContext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ZHOU Xiaochun(12)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uan Yucai s Recognition ofAncient Gathering Rhyme in The Book of Songs Rhyme LIU Zhonghua(26) Between Dao and Qi:Railways,China and the World from thePerspective of Modern Thoughts(1875 1936)YE Shu㊀SONG Guijie(45) Disputes over Railway and Land:The Controversy ofRailway Construction and the Response of WesternizationGroup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Guangxu Period CHEN Mingliang(59)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Disaster Psycholog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China NING Weiwei㊀HOU Mutian㊀XUE Yifei㊀SHEN Yu㊀LI Zhongyi(73)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a s Rural Aging Policy:Text Analysis Based on Rural Aging Policiesfrom1982to2021CHEN Songlin㊀YU Yu㊀LIU Ting(92)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Behavior of Civil Servants SUN Jinghao㊀ZHAO Puguang(107)Research on Sports Violenc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CHEN Zhuo㊀LI Lifen(122) Another Possibility of Criticizing the Theory of Rechtgut:A Perspective of Penalty Philosophy LIU Jiye(139)No.5(Sum137)The Study on the People s Character inXi Jinping s Thoughts on Diplomacy WANG Qiuyi(1)The Constructive Logic of People s Better Life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SHI Jiawei㊀CHENG Long(17)Analysis of Urban System Evolution and Exploration ofDevelopment Path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Xinjiang YU Yang㊀WU Bingxia㊀WU Rongrong㊀et al(34)84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Research on Subsidy Efficiency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Public Transport Based onSingle Line ZHUO Gaohong㊀ZHAN Chaoxi㊀GAO Yue e r(52)The Study of Jiang Kui Ci by Japanese ScholarTetsumi Murakami QIU Meiqiong㊀YANG Cao(65) Translator s Prejudice,Time Distance and Translation HU Zuoyou㊀ZHONG Shali(76)Kitchen,Boudoir and Workplace:On the Women s Spaces in Xu Xiao-bin s Fiction LI Yanni(88)The Zen Connotation and Poetic Significanceof Playing in the Joyous Samadhi WANG Yue㊀ZHANG Yong(100)The Origin of Zhang Zai s Idea on the Dualism of Human Nature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WU Xishuang㊀ZHANG Peigao(113) From Hegel to Agamben:The Problem of Nihilism in Dialectics and Its Solving Route CHEN Qi(128)No.6(Sum138)Review of Translation Studies on 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since the18th CPCNational Congress YANG Anwen㊀ZHANG Wenli㊀TAN Yao(1)Multiple Case Study of Deepening Excellent Reg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Yousheng㊀CHEN Lijing(19)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 Poverty on the Language Competenc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Adolescents in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Period LYU Junwei㊀YU Jian㊀ZHANG Fengjuan(33) Magician and Master:Taoist Lin Lingsu in the Biographies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 Kejing(50)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on the Fertility Desire of Women ofChildbearing 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st-Utility SUN Shiguang㊀QIU Menghua㊀ZHAO Feng(67)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come Uncertainty on Subjective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in Ethnically Underdeveloped Areas:Also on The Heterogeneous Effect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ZHAO Pengfei㊀Hou Yanmei㊀Wang Hongjian(84) The Urban Heritage Protection Strategy of SeekingSpace from Underground in Central CityTaking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HUANG Chao㊀QIU Jian㊀TAN Xiaohong(99)Qian-Gu Shifa :The Zong and Evolvement of Grammar Theory ofHistory and Literature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With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Pros andCons of Ban Gu and Sima Qian XIE Wenhui(118)A Study of the Birth Year and Death Year of LI Changhe and His Family and Life YANG Yanhui㊀LüBin(130)。

山东青州:科学引领文化旅游大拓展

山东青州:科学引领文化旅游大拓展

Industry Pioneer 行业先锋本栏目冠名:北京博古仁和拍卖有限公司本刊记者/陆学忠 通讯员/牟志远 王立学 摄/文本刊讯: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正以其显著的关联度和波及度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

山东省青州市结合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以“生态文化、文化高端”为引领,把旅游业作为支撑,积极打造“三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后花园,督促了区域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思想内涵为指引,从青州现象——青州模式——铺就青州旅游科学发展道路。

青州现象:传统旅游区域的新崛起。

青州市和一些旅游城市一样,面临传统旅游资源驱动型的发展困境,近年来,青州市实施五大旅游拉动策略,成效显著。

一是形象更新策略。

在青州历史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经过深度思考,提出“东方花都、文化青州、假日花园”这一旅游形象定位。

东方花都:青州是“中国花木之乡”,是江北最大的花卉生产集散中心,花卉已不仅是农业品牌,而且成为一个旅游品牌。

文化青州:青州是千年府衙所在地、丝绸之路古源头、东夷文化发祥地,文化是青州的最主要的特征。

假日花园:青州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位于“三区”建设的节点。

同时,青州山川秀美、植被丰富、繁花似锦、生态良好,青州完全有理由、有能力担当起“三区”的后花园和服务基地。

二是整体带动策略。

青州将整个城市当作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和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开发,将历史、园林、文化、旅游、休闲等多种元素全方位融入城市发展,把城市打造成为休闲、养心、居住、创业的宝地。

三是开放市场策略。

整合旅游经营资源,引进大型外地旅游企业,引入外部市场竞争机制,从根本上增强旅游企业的素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来推动青州从一个区域性小城市直接升级为知名旅游度假城市。

四是会展拉动策略。

会展经济是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

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作者:赵瑞君,王兰红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12期赵瑞君,王兰红(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石家庄050061)摘要:产业集群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有助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利用产业集群理论对河北省乡村旅游进行分析研究,对于促进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角度,从管理体制、旅游规划、企业间分工合作、创新能力、中介组织等方面分析了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乡村旅游;河北省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48-03收稿日期:2014-02-17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3GL039)作者简介:赵瑞君(1971-),女,河北临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电话)135********(电子信箱)zhaoruijun2010@。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有观光、度假和体验等性质的旅游活动。

河北省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多年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统一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河北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质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诸多问题日益显现,如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效益低下等。

探索河北省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经济形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也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实践领域将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起初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发现旅游业同样出现了产业集群现象,而且呈现出与制造业不同的特征与规律,因此利用较成熟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成果也逐渐增多。

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旅 游 产 业 集 群 如 同企 业 一 样 , 在 着 一 种 异 质 性 资 源. 不 仅 包 括 集 群 中物 质 资 源 , 重 要 的 是集 群 战 略 、 群 结 构 、 群 声 存 这 更 集 集 誉( 品牌 )集 群 制 度 、 群 文 化 等 异 质 性 资 源 _ . 些 有 形 无 形 、 再 生 与 非 可 再 生 的旅 游 产 业 集 群 资 源 构 成 了集 群 竞 争 优 、 集 7这 ] 可
率 、 品 及 服 务 质 量 ; 节 性 创 新 包 括 鼓 励 新 企 业 加 盟 来 开 拓 业 务 机 会 , 持 企 业 进 入 新 的 营销 联 盟 , 现 有 的产 品 以 新 的 产 细 支 将
方 式 组 合 ; 革 性 创 新 包 括 向 企业 传播 新技 术 , 入 新 方 法 改 变 员 工 组 合 , 已有 市 场 采 用 新 的 策 略 ; 构 性 创 新 包 括 创 造 改 引 对 结 新 的 事件 及 吸 引 物 , 善 物 质 与 制 度 基 础设 施 , 新 知 识 进 行 处 理 和 传 播 . 游 产 业 集 群 的创 新 , 许 多 旅 游 企 业 与 相 关 组 改 对 旅 是 织 , 长 期 的交 流 协 作 中实 现 旅 游 产 业 的创 新 . 用 演 化 经 济 学 理 论 , 游 产 业集 群创 新 过 程 可 以借 用路 径依 赖模 型 进 行 描 在 运 旅 述 : 径 依 赖 模 型 是 它 分 析 了个 体 决 策 与 环 境 改 变 之 间 的循 环一 积 关 系 . 体 行 为 不 但 是 孤 立 的 个 体 决 策 的 结 果 , 且 路 累 总 而 也 是 在 个 体 群 中 影 响 其 他 非 采 用 者 的 一个 有效 的 交 互 因 果关 系 因 素. 种 创 新 的 扩 散 可 以 基 于 伯 努 利 ( en ul 微 分 方 程 一 B ro l) i 用 数 学 表 示 . 体 群 中采 用 和 非 采 用 者 相 对 频 率 的变 化 是 :F()d 一户 ・ 其 中 , 用 的 相 对 频 率 变 化 被 定 义 为 采 用 者 个 d £/ t F, 采 与非采用者的可能接触数量 z £ ()・( —z() . 子 夕代 表 采 用 率 , 可 以 与 一 个 “ 果 关 系 因 素 ” 系 在 一 起 , 此 可 以 n £) 因 它 因 联 对

数字技术推动我国文旅消费的新趋势

数字技术推动我国文旅消费的新趋势

数字技术推动我国文旅消费的新趋势作者:孙宁华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11期【关键词】文旅消费智慧旅游数字技术【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当前,世界经济动能不足、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加上国内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我国经济复苏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文旅市场的持续火热,文旅消费呈现的良好发展势头,增添了消费者、投资者和企业家的信心,有望形成良性循环的乘数效应,推动内需和整体经济持续向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文旅消费表现出以下崭新的特点和趋势。

在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提升,消费的种类在增加,品质在提高,内涵在丰富,代表了诗和远方的文化旅游逐步成为普通民众的生活内容。

年轻一代更加偏爱融合文化、艺术、健身、娱乐、高科技为一体的“文旅+新业态”的主题文娱模式。

文旅消费结构向个性化、多样化升级。

比如,民宿旅游休闲把自然景观观赏与餐饮、露营、宠物养殖等活动融合起来,实现从单一的度假,向田园休闲、亲子、研学、康养等多向度旅游的深度转型,增加了对不同旅游群体的吸引力,是提振文旅消费、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

在大都市,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成为文旅活动常態。

“游玩+购物+美食”是城市购物广场的常见模式。

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人们对文旅产品供给也提出更高要求。

将文化消费、旅游消费、亲子活动和交友活动融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从产业链视角来看,“文旅+百业”或者“百业+文旅”可以延长产业链,带动景区人气,广开企业财源,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必然伴随着人民群众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和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以高质量区域合作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以高质量区域合作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以高质量区域合作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作为红色文化、长征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对于传承与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湘桂黔区域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湘桂黔三省全方位合作发力,创新红色文旅跨区域合作机制,擦亮“长征”大品牌,把国家战略的“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和“实景图”,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湘桂黔段)区域合作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建立跨区域协商机制,实现工作大联动。

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为引领,组建成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湘桂黔)合作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共商统筹协调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各项重点项目建设。

同时,严格落实国家标准,加强各类主体功能区和关键领域基础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形成权威可靠、科学有效的监管评价体系,做到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精准化,保证建设质量。

释放区域合作潜力,夯实发展共赢的根基。

以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内联外达能力为导向,加快贯通桂林、通道、黎平、遵义等长征沿线重要节点的高速铁路建设,形成连接大西南、对接东盟的大交通格局,促进红色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循环畅通,有效推动红色资源利用合理化、高效化。

以“红色资源共享”为纽带,以长征文化文物遗产为核心,聚焦红色基因传承,将一系列红色文化旅游经典景区有效整合起来。

以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为突破口,推动营商环境和文旅公共环境提档优化升级,构建对接市场、联络客源、联系产品、比对标准、联接数据的服务模式,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宣传同步、客源互送、市场共享,走深走实,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深化湘桂黔边区域大合作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构建以“红色游、生态游、民族民俗文化游”为主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打造红色文旅发展新引擎。

充分运用最新数字技术,不断完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云、网、端”基础设施,打造一流红色文旅数字化创新平台,拓宽智慧红色文旅全链条,建设一批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集互动性、参与性、沉浸性、创新性于一体的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长征文化现代体验场所,通过数字赋能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红色元素数字化消费“火”起来。

从产业集群视角研究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路径选择的力作——读王兆峰

从产业集群视角研究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路径选择的力作——读王兆峰

从产业集群视角研究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路径选择的力作——读王兆峰教授新著《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作者:刘茂松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刘茂松(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410081)吉首大学王兆峰教授的专著《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2009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将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竞争力评价与旅游产业集群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新途径,研究视角独到,对旅游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具有较强的战略指导意义。

一、理论研究厚实。

该书全面梳理了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以及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指出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其不断合理化与高度化的一种状态。

同时,还就旅游产业集群的界定标准理论,研究得出了旅游产业集群程度的旅游区位熵指数、研究区域专业化程度的克鲁格曼地区专业化指数等计算方法。

该书遵循从一般都特殊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集群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该书的论证要点——基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二、论证严谨周密。

该书从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经营模式两个方面的变迁解述旅游产业结构变迁的实现途径:分析了影响旅游产业结构变迁的因素,并就旅游产业结构出现失调和老化的状况,全面、系统地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研究得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模式,指出旅游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其核心动力机制、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动力机制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其中,核心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创新效应,内部推动机制是集群规模效应所形成的市场效应和品牌效应,外部辅助动力机制是集群社会资本所带来社会关系网络资源以及产业政策和制度效应);指明了旅游产业集群通过企业主体和利益相关者进行传导,从旅游产品结构、经营模式、部门结构和技术结构等方面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文旅深度融合下市场主体融通创新战略及其实施路径研究

文旅深度融合下市场主体融通创新战略及其实施路径研究

第25卷第2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5No.22024年3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r.2024文旅深度融合下市场主体融通创新战略及其实施路径研究李㊀彬,毕媛媛,张㊀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北京100024)㊀[收稿日期]㊀2024-02-07㊀㊀[基金项目]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2332010);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青年学术拔尖人才(团队)计划项目(BJTD22A002)㊀[作者简介]㊀李彬(1982 ),男,河北唐山人,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毕媛媛(2001 ),女,河北廊坊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张㊀阳(2000 ),男,辽宁丹东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㊂[摘㊀要]㊀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要重视和发挥文旅市场主体的创新驱动作用㊂文章提出文旅市场主体采用融通创新战略是推动文旅融合走向深入的重要战略,基于融合创新视角,构建了市场主体融通创新战略及价值共创和数智化赋能两条实施路径的理论框架,进而分析旅游演艺市场中三个典型案例实践㊂[关键词]㊀文旅融合;融通创新;市场主体;价值共创;数智化[中图分类号]TG33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40209010一㊁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㊁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一论断对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㊂从文旅融合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深度 从哪些方面来推进,亟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 破题 ㊂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开展文旅融合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1],但在学理上的探讨还有待加强㊂同时相关研究还较为分散,特别是在对文旅融合中行动主体的作用与行为[2-5]上,以及数智化技术的深度赋能方面还缺乏理论上的整合性分析㊂创新是驱动文旅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及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要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㊂在文化旅游研究中对文旅融合中的创新研究还相对较少涉及,尽管一些研究提出了要重视文旅市场主体的重要作用[2-4],以及构建服务生态系统[6],但并没有进一步从市场主体的战略㊁创新行为层面来分析市场主体是如何将文旅融合理念㊁思路及价值观落实到具体行动,更较少从融通创新视角来进行理论探索㊂在现有创新相关研究中,融通创新是实现协同发展㊁价值创造的一种重要创新模式[7-8],是面向2035年的中国科技创新范式[7],是数字化㊁智能化与实体企业相融合的新型创新方式[9]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㊁市场为导向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㊂事实上,现有多个业态文旅市场主体(如文旅集团㊁旅游演艺㊁文创企业㊁文博单位等)正在探索数智化赋能下的创新,这些创新实践亟待从创新视角进行分析㊂由此,本文从文旅融合中的微观市场主体出发,认为这些市场主体的融通创新是推动文旅融合走向深入的重要方式,基于融合创新视角,提出了文旅融合创新生态系统中市场主体融通创新战1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略以及该战略实施的两条路径 价值共创机制和数智化赋能机制,进而对旅游演艺市场中的3个典型案例实践进行分析㊂本研究从市场主体的融通创新战略视角对文旅融合走向深度发展给出了一个探索性理论框架,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及融通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启示意义㊂二㊁文献回顾(一)文旅融合相关研究1.文旅融合的本质特征文旅融合本质上是文化和旅游两者的关系问题㊂早期学术界已有诸多探讨[10-11]㊂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后, 文旅融合 被广泛提及,基本围绕 灵魂载体说 ,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展开讨论[3][12-13]㊂进而,一些学者围绕文化和旅游在 融合关系 上进行研究,如基于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 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的原则,认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体现在整合㊁混合关系,但国际上更采用 协同(synergies) ,强调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参与和协同[3]㊂也有学者强调文旅融合有冲突和对立关系[3][14],文化和旅游在行政管理的理念和目标方面存在不一致,前者偏保护和传承㊁后者侧重利用和开发,是融合中的重要障碍[5]㊂综合来看,文旅融合概念所体现出的融合㊁协同㊁对立冲突等特征,与本文所引入的融通创新视角有较强关联,企业融通创新强调高效协同㊁资源互补等,与文旅融合下市场主体的战略行为在理论上存在一致性㊂2.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实施路径是研究文化和旅游如何实现融通创新的关键㊂首先,在文旅融合的模式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围绕文化和旅游关系展开,如文化产业的旅游化发展模式㊁旅游产业融入文化要素模式和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模式三种模式[15],原生态文化保护型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型㊁IP延伸授权型㊁文化+科技的娱乐型和文化+地产的休闲度假型几种模式[16]㊂一些学者则基于融合的特征类型来探讨,如渗透型㊁延伸型和重组型三种文旅融合模式[17],产业链重组㊁产业链价值共创和数字技术推动下产业链延伸三种模式[18],以及活化型㊁保护型㊁开发型㊁体验型㊁创意型㊁重组型和延伸型等[3]㊂可以看出文旅融合模式强调的重点是文化和旅游的主体㊁要素或载体之间在协同㊁互补㊁合作㊁共创共享等方面体现出融合关系,而创新的本质是新组合,文旅融合在创新行为或战略方面本质上也同样体现出上述特征,例如渗透型㊁延伸型与重组型三种模式就需要文旅融合的主体在文化与旅游的要素方面以不同形式来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体现出创新的本质特征㊂其次,在文旅融合实施路径研究方面,一是围绕游客的动机和行为而构建文旅融合实现路径㊂例如,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是文化旅游主体与作为象征意义(符号)系统的文化旅游客体通过个体文旅消费行为进行创造㊁转换和连接的过程[19],文旅融合的关键是建构游客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强化文化的身份符号意义[13]㊂二是从价值角度分析文旅融合路径㊂例如,提出创建价值共创的文旅融合机制[3],构建旅游服务生态系统,并剖析游客价值及其生成过程[6]㊂三是从产业层面分析文旅融合机制㊂如运用产业链 整合延伸㊁集聚互补 机制对文旅两个产业交叉或接近的部分进行融合[20]㊂一些学者则进一步指出文旅融合的内在机理是旅游的文化性(文化化)以及文化的旅游化[21-23]㊂可见,文旅融合存在多种实施路径,然而围绕融合过程中的多主体间价值共创机制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少给出经验分析㊂此外对新兴科技在文旅融合实施路径中赋能作用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㊂而价值共创与技术赋能也是企业融通创新中所采用的主要路径[24],从而进一步建立了与融通创新之间的重要关联㊂(二)文旅市场主体的融通创新研究首先,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在更为微观的市场主体层面进行落地㊂现有一些研究指出了市场主体在文旅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如强调中小型文化旅游企业市场主体作用[3],重视文旅市场主体培育[2],市场主体是文旅融合的基础支撑,市场主体通过资源整合服务交换共同为游客价值服务[6]㊂其中,有研究着重强调文旅融合关键是市场主体的建设与培育,并给出了市场主体概念及提出了一个市场主体建设分析框架[4]㊂该框架虽然构建了文旅融合生态系统,但主要基于目的地管理和对市场主体监管与治理角度,缺乏从市场主体视角去研究其创新行为㊂其次,本文引入融通创新视角来分析文旅深第2期李㊀彬等㊀文旅深度融合下市场主体融通创新战略及其实施路径研究11㊀度融合中市场主体的创新行为㊂关于融通创新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该概念源自科技领域的企业创新研究,如有研究认为融通创新是指各类创新主体㊁创新载体之间高效协同㊁相互融合形成创新共同体的新型创新模式[24],是以社会实际需求和价值创造为导向,通过资源融合互补㊁知识协同共享㊁价值共创而实现跨组织合作创新模式[7-8],是数字化㊁智能化与实体企业相融合的新型创新方式[9]㊂融通创新的关键在于融合和贯通[7],针对卡脖子技术突破的融通创新模式涉及 制度-主体-要素-组织 的四维融通过程[25]㊂在文博行业中,一些博物馆开始探索融通创新路径[26],充分利用各种核心资源,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通过设计推广独特文创品牌,向社会大众传递相关文化知识,并在社会的力量下形成文创品牌产业链,将文化和博物馆紧密融合在一起,实现融通创新;与此同时,将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引入到各项工作,以提升博物馆的融通水平㊂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文旅融合本质与特征㊁模式与路径等方面已经展开了初步探索㊂然而,伴随文化和旅游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围绕文旅融合的微观层面市场主体研究还相对较少㊂市场主体可以将宏观层面的文旅融合政策导向通过商业模式㊁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来落地在需求侧的游客消费和体验,从而实现文旅融合的真正落地㊂尽管现有研究对市场主体的作用进行了强调,但并没有进一步给出这些市场主体的具体创新行为及其实现路径㊂针对这一理论缺口,本文从融通创新视角,提出市场主体融通创新战略以及实现路径,从而为文旅融合深度发展提供进一步阐释㊂三㊁文旅融合中市场主体融通创新及其实现路径㊀㊀(一)文旅融合市场主体融通创新战略有学者已经提出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可以采用融通创新战略[27-29],文旅融合中的文旅企业则在文旅融合创新生态系统中完成创新行为㊂借鉴冯学钢㊁梁茹提出的文旅融合生态系统概念[4],本文认为文旅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以提升游客体验价值为核心,由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㊁政府㊁行业组织㊁中介机构及其他衍生企业等市场主体,通过融通创新行动实现互动㊁协同和贯通,从而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创新绩效㊂本文认为,文旅融合市场主体融通创新战略是指文旅融合创新生态系统中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在文旅资源开发㊁产品设计㊁商业模式等方面对文化和旅游的内涵和关键要素进行相互吸收和整合,从而实现重组与再造的一种创新战略,这一概念体现出文旅融合在微观市场主体的运营操作层面特征㊂现有研究对这一战略已有初步分析,例如,有研究认为文化是文旅企业的核心战略资产,而旅游则是文旅企业的空间生产方式,文旅融合的市场动力源于两者的内在协同[3]㊂也有学者提出旅游是一个文化的分析㊁选择和再生产过程[1]㊂文化旅游融合的一个关键路径是文化的内容创造和旅游的场景营造[3],以及文化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是一种可供性的空间生产[30]㊂本文综合上述研究提出两种文旅融合的融通创新战略:文化的旅游化战略和旅游的文化化战略㊂其中,文化旅游化创新战略是指文旅市场主体将文化这一战略性资源根据旅游市场需求进行开发和创造新内容的一种战略行为㊂文化的旅游化战略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文化的可参观性生产(visitability)(也被称为文化的可视化生产)㊂这是指文旅市场主体通过对文化资源围绕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进行可参观性生产,在商业模式㊁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体现展示性和可视性㊂增强文化的旅游吸引力的关键是建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强化文化的身份符号意义[13],文化的空间生产包括文化的内容生产㊁符号生产和媒介生产[21],文化符号需要经过可视化转换才能成为旅游消费品[3]㊂例如 和平菓局 文和友 等沉浸式文旅项目就是以老北京㊁老长沙的时代背景来作为人群的共同集体记忆来打造产品㊂二是文化的可体验性生产(experientiability)㊂体验经济是当下文旅经济的发展趋势,而文化可参观性生产只解决了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直观的㊁表面的显性需求,文化的体验性生产则聚焦在游客对文化的内涵㊁符号意义以及游客的身份认同等隐性需求,特别是通过数智化科技㊁创意内容设计㊁游客直接参与互动和深度学习等方式来强化这一内容生产过程㊂旅游文化化创新战略是文旅市场主体基于现有文化资源基础,将文化资源要素融入到旅游全1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过程中从而满足游客对文化内容需求的一种创新战略行为㊂旅游文化化创新战略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文化原真性场景打造(authentic scene),即将旅游资源(吸引物)打造成为展示文化原真性的消费和体验场景,其本质上是挖掘文化资源,提取文化要素,注入文化特色,形成文化的空间生产方式,根据文化的内容和载体形式来营造各类旅游空间场景[31-32]㊂另一个是符号化消费促进(sym-bolic consumption),将文化旅游消费动机聚焦到具有意义识别㊁身份认同㊁价值驱动等符号化消费上[33],本质上是游客对知识㊁精神㊁价值㊁意义等目标的追寻㊂(二)融通创新战略的实现路径1.路径一:价值共创机制创新生态系统中各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共创活动来完成创新目标㊂例如,有研究提出行动主体通过价值交换㊁价值使用㊁价值体验和价值情境的价值共创过程来实现服务创新[34],价值共创机制包括价值共识㊁价值共享㊁价值共生和价值共赢[35]㊂价值共创过程的内在逻辑也体现文旅融合的价值创造过程,如有研究提出旅游公共服务的价值共创过程,包括价值主张提出㊁社会价值共识㊁公共价值创造和社会影响输出[36]㊂本文进一步提出文旅融合市场主体融通创新是通过价值共创机制来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即通过价值生成(value product)㊁价值共鸣(value reso-nance)㊁价值扩散(value diffusion)㊁价值共享(val-ue sharing)四个过程实现文旅深度融合㊂其中前两者可归为价值创造(value creation),后两者可归为价值获取(value capture)㊂具体来看:价值生成是价值主张提出的过程[36],各类主体均有各自的价值主张,然而由于文化和旅游的价值主张往往与游客的体验感知㊁幸福感和身份认同等有关,因此价值生成是一个市场主体(含员工)与游客共同参与和深度互动的过程㊂与此同时,市场主体的融通创新战略会正向促进价值生成的实现㊂价值共鸣是价值共创的重要环节,将价值观㊁品牌㊁服务系统和体验等进行整合[37-38],即通过游客㊁文化企业和事业单位㊁旅游企业等多个主体之间在目标㊁理念㊁行动逻辑等方面取得一致,可以促进主体间的融合,特别是文化和旅游在理论和实践中仍然存在冲突的情况下,价值共鸣可以将生成的价值在各行动主体之间实现共识㊂价值获取是指市场主体形成的共鸣价值,通过市场主体形成的价值网络进行扩散,从而在文旅产业㊁文旅事业层面获取价值,这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形成网络惯例的过程㊂价值共享则是在整个生态系统,包括政府㊁行业组织以及衍生产业等其他行动主体在内,通过政策㊁规则㊁惯例和规范等形式共享扩散的价值㊂2.路径二:数智化赋能机制文旅融合市场主体的融通创新可以通过数智化技术赋能机制来实现深度融合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十四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中也强调要以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㊂关于数智化赋能文旅融合的研究已开始出现[39-44],但大多都是从文旅产业层面㊁经济层面来分析数智化技术的作用,忽视了市场主体层面的分析㊂尽管少数研究也关注了数智化技术在文旅企业㊁项目㊁产品等层面作用,例如数智化转型对文旅企业绩效的影响[45]㊁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46]㊁数字技术发展沉浸式文旅互动体验和新型文旅服务方式[43],以及数智化对文化和旅游的影响[47-50],但总体来说,数智化赋能文旅融合的深层机制分析有待加强㊂本文认为,数智化赋能机制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市场主体的 前台 部分,即面向游客消费行为和体验的部分,运用全息投影㊁元宇宙㊁人工智能㊁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手段对文旅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例如数智化展示文旅资源,构建新场景表达方式,打造各类沉浸式数字文旅模式,拓展文旅消费新空间㊂二是市场主体 中台 部分,即面向操作层决策的辅助支持部分,主要是运用数智化传媒㊁大数据㊁云计算㊁人工智能㊁互联网平台等新兴技术手段在构建数智化营销与传播平台㊁打造数智化商业分析系统以及智能化决策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㊂三是市场主体的 后台 部分,即面向整体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的部分,主要是运用物联网㊁区块链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在内部办公流程数字优化㊁数智化供应链㊁数智化运营管理等方面展开创新㊂综上所述,本文以文旅融合市场主体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融通创新战略及其实现路径的理论框架(图1)㊂第2期李㊀彬等㊀文旅深度融合下市场主体融通创新战略及其实施路径研究13㊀图1㊀文旅融合市场主体融合创新战略与实现路径模型四㊁对3家典型旅游演艺项目的案例分析㊀㊀(一)案例选择对上述理论框架,本部分通过选择典型文旅案例来进行阐释㊂考虑到文旅融合的业态类型众多,选择近些年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旅游演艺业态来进行分析㊂根据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论抽样原则,本文选择3个旅游演艺项目,分别是: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㊁武汉的知音号以及郑州的只有河南㊃戏剧幻城(简称只有河南)㊂三个项目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表现突出,如长安十二时辰荣获文化和旅游部 2022年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 ,入选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空间培育试点名单;知音号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是湖北省重点创新文旅项目;只有河南入选文化和旅游部 2023旅游创业创新示范案例 ,并被评为4A 级旅游景区㊂此外,3个项目都充分体现了 以文塑旅㊁以旅彰文 的文旅融合特征㊂其中,长安十二时辰主要以盛唐文化为核心,通过 唐食嗨吃㊁换装推本㊁唐风雅集㊁微缩长安㊁情景演艺㊁文化盛宴 等沉浸式体验让市民游客体验唐风唐韵㊂知音号则是以知音文化为主题,在具有年代感的轮船上,以20世纪初大汉口文化为故事背景,通过音乐㊁舞蹈㊁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让游客深度体验㊂只有河南则以黄河文明为主题,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基础,以戏剧 幻城 为载体,给游客带来全新体验㊂(二)案例分析对比分析3个旅游演艺项目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的具体实践,本文进一步说明文旅融合市场主体的融通创新及其实现路径㊂1.融通创新战略文旅融合的融通创新战略从文化旅游化和旅游文化化两种战略展开,下面结合案例来进行阐释㊂(1)长安十二时辰长安十二时辰文化旅游化创新战略方面:文化可参观性生产表现在,通过多主题的建筑设计使得文化能被游客直接看到和感受到㊂如主题街区建造为三个楼层,负一层打造汇集100多种特色小吃的全唐市井生活体验空间,一层是有霓裳羽衣舞㊁春江花月夜等特色演出的唐风主题娱乐休闲空间,二层是主题文化宴席体验空间㊂文化可体验性生产表现在:一是让游客在街区内行走时可以不经意间与 白居易 王维 等名人互动交谈,二是推出沉浸式体验游戏 大唐永不眠 ,让游客在游戏中体验到唐朝市井生活㊂旅游文化化融通创新战略方面:通过街巷㊁菜品㊁小吃㊁人物㊁演艺㊁节日等营造出接近真实历史中的唐朝长安场景,实现文化原真性场景打造㊂符号化消费促进表现在,将 长安十二时辰 这一IP 针对不同人群打造更多符号化的消费产品,如亲子研学 古人与时辰 大唐衣礼行 ,沉浸式研学中 做一日唐潮人 探寻唐朝生活风貌,非遗研学 入唐画扇 寓教于乐等㊂1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2)知音号知音号的文化旅游化创新战略方面:文化可参观性生产表现在,以知音文化和20世纪初大汉口文化为主题,码头和游轮是舞台,让游客在舞台与剧情中可以看到文化景观㊂文化可体验性生产表现在,实现观众区与演出区融合,游客不仅能欣赏舞台演出,还能触摸到实物,给观众带来更多感官体验,并营造出一种交互式戏剧体验㊂旅游文化化融通创新战略方面:文化原真性场景打造表现在,游轮的整个建筑空间和码头区域以及场景布置㊁道具摆放和演员服装等,都还原历史和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㊂符号化消费促进表现在:通过 都市话剧 形式来展现大汉口文化和知音故事的符号化意义,开发出一系列IP 形象和文创产品,并延伸到儿童戏剧教育㊁沉浸式剧本杀㊁婚礼仪式㊁会议沙龙㊁知音照相馆等文旅消费产品中㊂(3)只有河南只有河南的文化旅游化创新战略方面:文化可参观性生产表现在,通过城墙㊁麦田㊁黄土等要素组成 幻城 设计,高度提炼河南的地域性历史文化要素,游客可以真切 看到 中原文化㊂文化可体验性生产表现在,游客通过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20多个戏剧空间场景以及独特的 开盲盒式 戏剧表演互动,沉浸式体验中原文化魅力㊂旅游文化化融通创新战略方面:文化原真性场景打造表现在,构建中原文化符号场景,如夯土城墙㊁百亩麦田,围绕特定主题或剧情将空间格子和剧场有机结合㊂符号化消费促进表现在,以黄河文明中原文化为符号象征,打造泥泥狗和布老虎㊁纸上河南非遗体验店㊁麦浪餐厅㊁剧场酒店等文旅消费产品㊂总之,可以看出3个旅游演艺项目在文旅融合的融通创新战略上主要从文化的旅游化和旅游的文化化两个维度展开㊂其中,文化的旅游化包括:文化可参观性生产,即通过围绕文化主题搭建的建筑设计及其他设计要素使得文化能被游客感知;文化可体验性生产,即让游客在文化场景中能够通过游戏㊁演出等参与性活动来体验文化㊂旅游的文化化包括:文化原真性场景打造,即营造出体现文化主题的原真性的沉浸式场景;符号化消费促进,即围绕文化IP 针对不同人群打造更多具有符号意义的消费产品㊂2.文旅融合企业的融通战略实现路径(1) 市场主体-游客-员工 互动形成的价值共创第一,在市场主体的治理结构上实现价值共创㊂3个案例均由旅游公司㊁文化公司或艺术团队联合打造㊂长安十二时辰由陕西文旅投资集团作为项目开发主体,联合餐饮专业运营团队永兴坊㊁影视IP 方娱跃文化进行整体开发运营;知音号由武汉旅游体育集团联合著名导演樊跃共同打造;只有河南由郑州建业集团联合著名导演王潮歌共同打造㊂这些由来自旅游㊁文化㊁艺术㊁投资等不同领域的成员组成的项目团队,从治理结构和顶层设计角度对文旅融合项目的定位㊁设计㊁运营模式等创新战略进行共同制定和协同推进,而战略制定与推进的过程则需要通过形成价值生成和价值共鸣的价值创造过程来完成㊂例如,3个案例都是建构在特定主题文化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基础上而生产出该项目的价值主张,并在文化创意㊁艺术表达与旅游消费之间寻求价值共鸣㊂进而,通过整合后的运营公司(如长安十二时辰项目中陕文旅与永兴坊成立唐时良辰㊁与娱跃文化成立唐耀文化)的日常运营管理,使得价值在市场主体㊁游客㊁员工等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间进行扩散以及实现价值共享,从而完成价值获取过程㊂第二,市场主体㊁游客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实现价值共创㊂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市场主体为游客创建体验的文化空间及消费场景,员工以演员(NPC)的身份通过 表演式服务 和 服务式表演 与游客进行互动㊂市场主体为员工提供 表演 舞台以及道具,并采用更为灵活的管理模式㊂根据服务 三元组合 模型(企业-员工-顾客),在上述三者互动中存在着由于权力与利益带来的冲突,因此寻找一个共同的价值主张则尤为关键㊂而这一价值主张就是每个文旅项目所突出的文化主题,围绕这一价值主张,三者之间在 场景-体验-表演 的多维度多频次的互动中,共同实现从价值创造到价值获取的过程㊂例如,长安十二时辰在遇见唐朝街区设置近百人的NPC,扮演唐朝的文人墨客㊁才子佳人㊁侠客盗贼㊁道士僧侣等,在各个场景的表演中与游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贯之的核心理论的确立 。核心理论与多样理论的合 理 组合 提供 了有效 的理 论 工 具 , 保 了研 究 的 准 确 确 和到位 , 是学 术研 究 能够 取 得 突 破 性 进 展 的 前 提 这
和基础 。
系 以及互 补性 , 即旅 游产 业集 群 内部 的共 生机 制 , 这
种 机 制既 有利 于获 得 规 模 经 济 , 有利 于互 动 式 学 又
作者 重 视各研 究 部分 之 间 内在 的逻辑 关 联 , 仅 始 不 终 围绕旅 游 产业 结构 升级 优化 与产业 集群 之 间的复 杂关 系 , 层层 递进 深 入 , 游 离 研究 主线 , 不 而且 在 处
的对 策 分析 , 回答 了亟 待解 决 的 问题 , 关 于旅游 产 是 业结 构 升级 优化研 究 的一 部力 作 。
理 由主线 研究 延伸 、 射 出的次 主线 问题 时 , 辐 依然 能 拨 开 覆 盖其 上 的表层 现 象 进 入 到本 质 层 面 , 终 回 最 归 主线研 究 , 形成 了主 干 形态 与 网络 形 态并 存 的体
系结 构 。本 书绪论 绘制 了极 其直 观而 详尽 的研究 技
术路线图, 阶梯式 地逐 层 分析 旅 游 产 业结 构 升 级 优 化, 强调 利用 产业集 群 实现 旅游 产业结 构调 整 问题 ,
产业 自身 特征 的核 心理 论 , 以便 能抓 住 旅 游 产 业 逻 辑 演 化规 律 , 切实 地解 决 当 前旅 游 发 展 面 临 的实 际
困境 。本 书综 合运 用 了包 括 产 业集 群 理 论 、 块 化 模
理 论 、 业成 长理 论 、 制 度 经 济 学 理 论 、 争 力 理 企 新 竞
*作者 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 士 , 博 博士生导 师。
习和 技术 扩散 。没 有 区域 旅 游 内部 的共 生 机制 , 旅
游企业就不能真正发挥集聚优势。这个定义对旅游 产 业集 群 核 心 的 把 握 是 准 确 而深 人 的 。在 此 基 础 上 , 书再 次 全面地 比较 了旅 游 产业 集 群 与 制造 产 本 业 集群 的区别 和联 系 , 进 一 步探 讨 了旅 游 产业 集 更 群 识别标 准 与界 定 条件 , 重 点分 析 了旅游 产 业 集 并
注 的重要 课 题 。王兆 峰 教 授 的新 著— — 基 于 产 业 集 群 的旅 游 产业 结构 升级 优化 研究 》 书 的 出版 , 一 适 时 地顺应 了理论 和实 践 的需要 。本 书 以其宏 通 的理 论视 野 、 严密 的研 究体 系 、 理论 的创 新 以及 富于 实效
了定 性 研究 与定 量研 究 、 论 建构 与 实 践操 作 的 良 理 好结 合 , 而 确 保 了理 论 和 应 用 价 值 的 双 重 实 现 。 从
旅游 产业 的特殊 性之 一在 于它 和其 他 相关产 业 的关 联性 和互 渗 性 。对旅 游产 业这 一 系统工 程 的研 究 , 要具 备 宏 通 的理 论 视 野 , 需 既要 综 合 运 用 经 济 学 、 理 学 、 会学 的 丰 富理 论 , 管 社 又要 确 定 符 合 旅 游
— —
体 系严密
理论创新
富于实效
评 王兆 峰教授《 基于产 业集群 的旅 游产 业结构 升级优 化研 究》
孙 根 年
当前我 国旅 游 产 业 发 展正 处 于 关 键 时期 , 游 旅
述一 技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路 线一 量化 分 析 一 对 策 建 议 的思 路 , 现 实
产业 结构 的调整 已成 为旅 游业 界 和旅游 学 界共 同关
业 集 群 的核心 是旅 游企 业之 间与其 他结 构之 间 的联
式 , 始终 立 足于产 业集 群 的视 角 , 业 集群 理论 因 但 产
此 而成 为 统 摄 全 书 的核 心 理 论 。所 谓 理 论 背 景 的
“ ” 宏 就是 指 多种理 论 的综 合 运用 ,通 ” 是 指 一 以 “ 则
第 2卷 第 3 4 期 2 1 年 5月 01
西安 财 经学 院学 报
J un lo ’n Unv riyo ia c n c n mis o r a fXia iest fFn n ea d E o o c
Vo . 4 No 3 12 .
M ay 2 011
视 野宏通
全书构建 了严 密的体系结构 , 主要 内容包括旅 游 产业 结构 变迁 与 产 业 结 构 升 级优 化 研 究 , 游 产 旅 业集 群 推动 旅游 产 业 升 级 优化 的机 理 , 游产 业 结 旅 构 升级 优化 的关 键 技 术 选 择 与效 率 评 价 问题 , 域 区 旅 游产业 结 构 升 级 优 化 定 量 评 价 与 竞 争 力 对 比分 析 , 游 产业 结构 升 级优化 的对策 等 , 循 了理 论 阐 旅 遵
17 2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群 与制造 产业集 群 的 区别 和在产 业创新 方面 的独特 优 势 。针对 衡量 旅 游 产业 集 中度传 统 方 法 的不 足 , 本 书从 旅游 业集 聚 的条件 、 主体 、 效应 和创 新能力 等 四个 方面进 行综合 , 出一 个 区位熵 指 数作 为旅游 得 产 业集 聚 的量化指 标 ; 同时 , 投入产 出表 出发分 析 从 旅 游业 与其他 产业 的联 系 , 进行 产 业集 聚和 产 业联 系的综合 , 得出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度指标。 本 书在旅游 产业 集群 范畴界定 上 的理论创 新对
论 、 业 结构 调整 与 升 级 理论 等在 内 的多 种 理 论 模 产
最终落脚于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的对策, 作 者设 计 的技 术 路 线 图 充 分 体 现 了其 研 究 的深 入 与 缜密 。 本 书关 于旅游 产业 结构 的理 论研究 达到 了 国内
前 沿 水平 , 其在 旅游 产 业 集 群 概 念 的界 定 和 旅 游 尤 产 业 集群 推动 旅游 产业 结构 升级 优化 的动力 机制 两 方 面实 现 了较大 的理论 创 新 。国 内 20 首 次从 04年 区域 集群 的角 度 给 出 了旅 游 产 业集 群 的定 义 , 峰 兆 教 授 也在 20 提 出了 自己 的定 义 , 认为旅 游 产 06年 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