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之国学
人生三境界:古今成功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人生三境界:古今成功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人生三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
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
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
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
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
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凤栖梧》(《蝶恋花》别称)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禅悟人生国学智慧
禅悟人生:用国学智慧指导人生禅悟人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告诉我们如何用国学智慧指导人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禅悟人生。
禅悟是指领悟佛、道、儒
三教哲学原理,认清自我本性,化解一切苦难,实现“心无挂碍、身
心合一、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禅悟人生不是生活的遥远目标,它
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的一种精神追求。
那么,如何用国学智慧指导人生呢?首先,要有一颗“诚实”的心。
诚实是儒家道德的核心要义,它要求人以正直的态度待人接物,
保持一颗善良、真诚、坦荡的心,让我们的人生不受欺骗、不受误导。
其次,要有一份“恒心”的坚持。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说,知识虽然重要,但只有喜爱和
享受它们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明确的
目标和信念,同时还需要有坚定的恒心,时刻保持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精神的成长和满足。
最后,要有一份“感恩”的心态。
感恩是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
表现,它要求我们能够欣赏和感激生命中的点滴幸福,不断为自己的
幸福付出努力,同时也要记得回报他人、回报社会,让我们的生活更
加美好、更加丰盈。
总之,禅悟人生需要用国学智慧来指导,只有保持“诚实”、“恒心”、“感恩”的心态,才能在生命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由、更加充实。
国学经典智慧人生 感悟
国学经典智慧人生感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学经典是一道绚烂的风景线。
作为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的深刻内涵,更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仁义道德、老子的天人合一、庄子的自由闲散、孟子的圣人之道、荀子的人伦思想,以及《论语》、《大学》、《中庸》、《易经》等经典文献等等,都涵盖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乃至整个中国人文化的财富典藏。
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修养的方式。
国学经典充满人生哲理与智慧,引导我们有所领悟,有所思考。
在阅读时,往往需要有耐心,需要刻意地去理解,去感悟。
不仅要囫囵吞枣,更要融会贯通,避免简单的表象理解,从字里行间感悟其中蕴含的深意,进而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结,从而寻找到其中的哲理和实用价值所在,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例如,《大学》中就有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的“修身”是指修养自己的德行、品德,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更加谦虚、宽容、诚信等等。
进而“齐家”,指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要有家庭责任感、亲情关爱等,让自己的家庭经营良好。
最后的“治国平天下”,则是要以身为范,成为更好的领袖,能够更好地组织、管理和领导人们,引领大家走向平和和谐的未来。
因此,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人生、家庭、社会、国家等多个层面,提高我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水平,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总而言之,国学经典有其深刻的哲理内涵和实用价值,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感悟,深化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和修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追求自我完善。
因此,学习国学经典,成为时下年轻人和广大人群关注的重要话题。
让我们将智慧融进生活中,传承文化,发扬国学精神,在阅读国学经典的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更美好的人生。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人生三种境界的论述,引发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诗分别出自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作品,王国维借用它们来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从立志到成功的不同阶段
和心态。
第一境界是在迷茫中树立远大的目标。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独自登上高楼,在寒风中望着天边的路。
他心中有着无限的渴望和抱负,但也感到困难重重和孤独无助。
他需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二境界是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为了心爱之人而消瘦憔悴。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利禄,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他不畏艰险困苦,不惧风雨打击,只坚持不懈地奋斗。
第三境界是在平静中达成成就。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在茫
茫人海中寻找某个人。
他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喜怒哀乐。
但当他回头一看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并且拥有了真正的幸福。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是一种智慧和哲理,它告诉我们要有远见、有毅力、有平常心。
只有经历了这三种境界,才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王国维先生,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书法大家,散文家,学者,以及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文化名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着名的多才多艺的国学大家”和“’盛唐’之后开宗立派复兴古文化的第一人”。
在王国维的一生中,他提出了“人生三境界”的概念,这是指人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及不同情境下,所面对的三种不同的境界。
它主要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三种境界。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王国维所描述的人生的第一境界,它包括个人的学习成长,对某项事业的投入等等。
这种境界的特点是兴趣和欢快,对于新事物的学习也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对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也很强。
这种境界也是人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状态之一,它为人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看来,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这样的阶段。
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掌握知识技能,了解自己,展示才华,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天赋和意愿。
这个阶段中,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和热情,与世界保持联系,并运用这些得到的知识轻松地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王国维所描述的人生的第二境界,它代表着个人面临生活压力和时光的消逝,对时间的珍惜和对自己生之有限的认识。
这个阶段,我们会明白:时间是我们最珍贵的资源,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在面对挫折和逆境时,勇敢面对,不气馁,保持积极。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不息的进取心和勇气,升华自己,丰富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切勿停滞,自我沉溺。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生命中经历失败,经历不如意,但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区别就在于失败后能够继续向前,关注前方机遇而非后面挫折。
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王国维所描述的人生的第三境界,它代表着个人在事业和生活上的顶峰,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把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超越个人的目标,从而对整个世界贡献自己的最大价值。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具备参透事理,融会贯通的眼光,要对社会、对自己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注重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意义。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人生道理。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涵深邃,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品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增长见识,更能够启迪心灵,指点迷津,引领我们走向更高更深的人生境界。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人编纂而成,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和学说。
《论语》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和处世哲理,其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名言,都对我们的处世之道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孔子提倡以仁爱之心待人,强调学习和修养,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精髓。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论语》中找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尽心尽力,以诚信为本;在待人接物时,要用礼貌和尊重来对待每一个人;在教育孩子时,父母需要以身作则,以孔子的言行来影响孩子。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无穷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理。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子思整理而成的一部文集,全书围绕“中”和“正”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
《中庸》中有许多深刻的哲理,比如“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等,都是对如何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
《中庸》强调的是中正之道,主张人生要守中保正,追求心灵与行为的和谐统一。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处事原则也可以借鉴《中庸》的理念,做人要坚持正义和诚信,做事要持之以恒,追求卓越。
只有在平衡中寻求心灵与行为的和谐,才能过上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中庸》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为我们提供了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宝库中的精华之作。
《道德经》以“道”为核心概念,主张“无为而治”,提倡顺应自然、追求身心灵的和谐。
《道德经》中有许多对人生的启示,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告诉人们要虚怀若谷,不要自我膨胀,要谦逊待人;“为无为”,提倡人们在处理事物时应顺应自然,不要刻意去争取,要以柔克刚,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人生必读的国学智慧
人生必读的国学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能够启迪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有意义。
以下是人生必读的国学智慧:
1. 修身养性:《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修养,要求人们要懂得自我反省、修身养性,以达到德行高尚、慈善仁义的境界。
2. 尊师重教:《孟子》、《荀子》等经典,强调尊重师长和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人们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途径。
同时还提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培养具有高尚人格和品德的人才。
3. 诚信正直:《礼记》、《尚书》等经典,强调诚信正直的重要性,认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合作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4. 顺应自然:《道德经》、《易经》等经典,强调顺应自然、遵循天道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和天地相应,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5. 恒心不懈:《论语》、《孟子》等经典,强调恒心不懈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和成就。
这些国学智慧不仅是中国人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
通过学习和领悟这些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 1 -。
国学智慧人生感悟
国学智慧人生感悟
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完整地感知自己的存在,明白自己的使命,提升自己的视野,拥有自己的思想,这正是古今中外国学的精髓所在。
国学的智慧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与实践的认识和探究,流露出古今文化的精华,传播着和谐理念、宽容心态,强调精神文明与行为规范,把握生活的美感与意义,助个人精神健康发展,实现自我的满足和追求。
从简而言,国学的智慧是一种考量与时俱进的思想,也是一种古德现代价值的思考,它告诉我们,只要能够用心观察、思考、应用,就能在狭隘的世界中汲取充沛的能量,以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素养,永不停息地发展自我,让生活更加丰富灵动。
孔子曰:“修己以求人,修人以求天”,国学智慧告诉我们,要认清自己的劣势并修补,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学习国学,以正确的价值观行事,可以更好地克服困难、维护和谐,谋求和平安稳的生活环境。
国学智慧让我们明白,勤学苦练,乐于拓展眼界,学会包容他人,拥抱变化。
我们有责任把握真知灼见,把持良好的道德品行,珍惜时间,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切实的想馈赠社会,为世界添色彩。
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们能了解历史文明的历程,探索我们自身的价值,读懂世间的真理,认清真实的自我,这一切都是提升我们智慧和人生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行动,用学问丰富自己,发展技能,实践国学智慧,继续不断地探索人生,去超越自
我,且让生活充满丰富的神奇惊喜。
最后,祝愿我们拥有足够的勇气,充分认知,敢于行动,真正领悟并活出真正的国学智慧。
国学经典: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2)
国学经典: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2)人生境界论的第三个方面,还指胸襟器度。
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
今天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往往从这方面着眼。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
宋人讲理学修养,往往从这外方面去体悟,比如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著名的《秋日偶成》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首诗抒发了一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人“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尤其是最后的一句“男儿到此是豪雄”,写出了中国文化中人格境界与洞穿世事,回归自我,胸次超然的特点。
同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说:“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则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提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人生境界论的第四个方面,指人生品味与趣味。
比如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
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斤斤计较。
北宋黄庭坚说过:“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他认为人不妨生活在俗世中,但心灵境界万不可俗,俗便无可救药,庸俗乃士大夫和读书人之大忌。
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其中举了《世说新语》中两个名士的轶事来说明。
一个叫祖约的人喜欢钱,一个叫阮孚的人喜欢屐(一种木制的拖鞋),人们对他们的喜好不能分其高低。
但有一天,客人造访祖约,祖约正在数他的财宝与钱物,一时收藏不尽,还剩两小筐钱,见客人来赶忙放在背后,生怕给客人看见,其鄙俗之“趣”可见一斑。
国学智慧人生感悟
国学智慧人生感悟古老的中国国学,由千百年来著名的思想家们探讨出来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它的理论在现今的社会仍然留有深刻的影响,其中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定,指引我们正确的道路,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国学的真谛是聚焦人的追求自然法则的行为原则,为人们提供一个正面的人生观。
《论语》等经典著作提出了“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假仁、假义、假礼”的行为准则,以及“敬亲、孝子、忠臣、恭顺”的社会价值观。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社会的秩序和和谐的状态可以得以建立和保持,使个人的人生更充实、更有意义。
国学的精髓是尊重自然、追求和谐。
经典著作《易经》中提出了“尊贤而容教、避悖而宽让”的人生方向,“天地之道,温故而知新”的学习原则,以及“格物致知,止于至善”的境界观。
通过衡量行为,人们可以向着精神追求而前进,实现自我充实、和谐互动的人生理想。
国学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对人生的理解,以更加客观的角度审视世界。
比如,《资治通鉴》中的“明主审时度势”,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和智慧的发现观点,以更加有效的判断世界变化的原因。
同时,“心情足以改变一切”的思想,提示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从容面对困难,从而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并采取行动获得积极的结果。
将国学思想融入人生感悟,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收获。
它可以滋养我们的道德修养,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它可以唤醒我们的责任感,提醒我们要权衡利弊,珍惜生命;它可以指导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帮助我们取得更高的境界;它可以培养我们的正义感,激发我们建设美好的未来。
因此,古老的中国国学,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提供了指导和启发,它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增加我们的自信心,拥有更加灿烂的人生。
古老的中国国学,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野,无论你何时何地都可以用它来激发自己,洞察人生,实现自身价值,给自己的生活增加美好的光芒。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国学经典的学习和品读。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通过品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人生、道德、人情世故等方面的思考和经验,从而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启示和指导。
品读国学经典,首先可以感悟到生命的宝贵和短暂。
《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人生的价值在于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最大的努力去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
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要虚度年华。
也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以感激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用心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美好和惊喜。
品读国学经典,还可以得到关于为人处世的启示。
《老子》中说:“名,亦既有之,我无以名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名利是虚无的,人应该超脱于名利的诱惑,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真诚待人、舍己为人,用心去理解和包容别人,不要追求权力和利益的觊觎。
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才能真正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幸福。
品读国学经典,还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可以让人不断进步,但只有在不断实践和修炼中才能真正造就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要培养积极向上、道德修养、自律意识,不断改善自己的品质和境界。
也要注重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道德准则,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品读国学经典,最后可以让我们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
《庄子》中说:“人有患,地有赖。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只有满足淡泊平和的心态,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安宁,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和快乐,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物质和权力。
只有懂得知足常乐,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完美。
通过品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始终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前进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国学经典中的道德准则,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考满分作文: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人生三境界
高考满分作文: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人生三境界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人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把这“人生三境界”化为我的“读书三境界”,读书需要这样的境界。
古语云,开卷有益。
人,要博览群书,但在浩如烟海的书林中,如何寻找适合自己读的书呢?这需要我们查找、搜寻,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作为学生的我,就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刚开始上高中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语文成绩不理想,想多阅读一些文章作品,于是把《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杂志买来看,经过一段时间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到真正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挤不出牙膏”来。
向老师请教才如梦方醒,读书作学问不能只关照“快餐文化”,要读经典,读名著,并且写读书笔记,记自己的阅读心得。
读,一定要有所得。
在老师的启发下,我改变了读书的策略,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果然很奏效。
真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啊!高中生还有很多必读书目,摆在我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没有那么多的精力读。
怎么办呢?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会有的。
我把一切课余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别人闲谈的时间,我用来读书;别人闲逛的时间,我用来读书;别人游戏的时间,我用来读书。
那一段时间,很多同学都认为我变得不可思议,变得不可理喻,但,我心是有方向的,为了这个方向,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间,我读了中外名著40多部,写读书笔记10多万字,考前捧着厚厚的精神食粮,我欣慰自己三年没有荒废。
今天,看到这个与阅读有关的材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自己的思维马上回归到了我的精神家园,在那里,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领地,心灵之笔以最快最好的速度诉说“我”的阅读经历,我的阅读境界。
人生,仍然在继续;读书,依然在进行。
在人生与读书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最美的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作文分论点及论据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作文分论点及论据“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细细品来,颇有意蕴。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是要有高远的目标和追求。
就拿我自己考大学这件事来说吧。
高中的时候,学习压力那叫一个大呀!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快被压垮了。
但是,我心里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去一个更大的城市,看看外面的世界。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一所重点大学。
那校园可真大,建筑漂亮,绿树成荫,还有一群充满活力的学长学姐。
看着他们自信的笑容,我心里羡慕极了。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考上这样的好学校。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早早起床背单词,晚上挑灯夜战做习题。
有时候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但一想到那个美好的目标,就又有了动力。
这就像独上高楼,虽然孤独,但能望尽天涯路,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味着为了实现目标,要有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
高考前的那段时间,真的是拼了命啊!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习。
数学题做了一本又一本,英语单词背了一轮又一轮。
因为长时间坐着学习,我的腰都酸了,背也疼了,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衣服穿在身上都显得宽松了。
有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出来后特别不理想,我心里难受极了,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
回到家,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哭了一场。
但是哭完之后,我还是拿起了书本,继续复习。
因为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实现梦想。
我就像那为了心爱的人而憔悴的人一样,为了考上好大学,再苦再累也绝不后悔。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最终会在不经意间实现目标,获得成功。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这些经典不仅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经典蕴含着中国人对人生、社会、世界的思考和见解,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刻体悟的宝贵财富。
以下是我对几篇国学经典的感悟与思考:【《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下他的言行的经典。
《论语》中的许多名言警句,从孔子所强调的“仁爱”、“诚信”、“审问”、“修身”等方面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的道德观和人生哲学。
其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论语》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修身。
修身不仅意味着个体的道德修养,更意味着个体的人生境界和心态。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必须先学会尊重自己、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别人。
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通过审问自己的行为来不断完善自我。
此外,《论语》也强调了修身的辅助手段——学习。
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不断地探讨、交流和学习。
学习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一辈子都不会停止。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
它探究了哲学、伦理、政治等多个领域,阐发了道家的思想。
《道德经》中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其中提到的“道法自然”,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是毫无规律的,它有着内在的自然法则。
就如同大自然一样,在不断变幻的现实中,它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和自我调节的机制。
《道德经》认为,人们只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遵循自己的心灵之道,就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是一种“守拙”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中涉及到伦理、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探讨了人的本性、道德、社会秩序等等。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都具有道德感和正义感。
人之所以犯错、偏离正道,是因为人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1. 引言1.1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国学中的人生智慧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人们通过研究经典文化,探索智慧之道。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为人们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最具代表性的之一就是“功成身退”。
功成身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价值观,意味着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及时收敛并退隐幕后,不贪功好利,避免功利心的侵蚀,保持内心的淡定与清净。
这种做法旨在告诫人们,功成时要适时收敛,远离功名利禄的诱惑,保持内心平和,并即刻退隐幕后,以免功利之心蒙蔽清醒之心,影响自己的修身养性与品德修养。
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悟道的境界。
1.2 功成身退的含义功成身退,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价值观,也被称为“功成名遂”或“成者为王,退者为臣”。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功成指的是在事业或学业上取得成功,达成自己的目标;身退则是在成功之后自我收敛,低调行事,不沉迷于名利,有所得有所失,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功成身退的含义体现了一种追求内心平和与修身养性的人生态度。
在功成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奋斗、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获得了成功与荣誉;而身退则是要在成功之后懂得收敛自己的欲望,淡化名利的追求,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谦逊。
不沉湎于权势与物质,而是珍惜当下的生活,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功成身退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教导我们在取得成功之后要适时收敛,避免过度张扬与炫耀,保持低调与谦逊的态度。
只有懂得功成身退,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深层价值,实现内心真正的平和与满足。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引导着我们在成功之后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行事,不被虚荣和名利所迷惑。
功成身退,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
2. 正文2.1 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国学中强调的一种修养自身品德和修炼内心境界的重要理念。
修身是指修养自身的品德和道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人;养性则是指修炼内心的境界,使自己心灵纯净、精神高尚。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中国传统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通过深入解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丰富的人生智慧,为我们的人生指明方向,激励我们不断成长。
下面就来谈谈我对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的感悟。
国学经典中的《论语》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书,其中孔子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仁”的伟大,孔子深信“仁者爱人”,他认为人性都是善良的,只要善良的本性得以发扬光大,就能尽其天赋、充分发挥其才能。
孔子还提倡“中庸”,认为人生应该是平稳、稳定的,不断保持内心的平衡才能走得更远。
这使我明白,无论面临困难或挑战,都要沉着冷静,稳住心态,保持中庸之道。
除了《论语》,《大学》《中庸》中也充满了智慧,其中有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给了我很大启示。
意思是说,要警惕自己临终时最后的品行,并且追念祖先,这样才能使人民的德行归于厚重而完善。
我从中深刻体会到人生不仅仅是眼前的生活,还要慎终追远,不忘初心,记得自己的根,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孟子》中也包含着许多我认为宝贵的智慧。
孟子在《尽心上》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良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不断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出于真诚,是否与内心深处的理想相符。
信任和诚实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这些都是人生中值得一生不断学习和追求的品质。
在《道德经》中,道家思想也给予我很大的启发。
其中有一句话“至人无已,美者无尽,故美兼善”深深地触动了我。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人生价值在于不断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美好的品质也是无尽的,因此美好与善良应该并举。
这一说法使我明白了,人的追求和修养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美好人生。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观点,这不仅仅适用于军事战争,同样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
国学课程上善若水的人生境界
国学课程上善若水的人生境界从小我们便知水是生命之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面对不同的环境水的形态各不相同,即可汇聚成川流不息的江河,也可化为滴滴的细雨滋润大地,同时也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
国学课程能够带领我们领略水传递的人生哲理,能够了解水传承给我们的生命的境界。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既弘扬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
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
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国学课程中提到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古人有一副对联:“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做事像山。
山因形走势,因势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峻。
山,从千峰峥嵘、万壑竞秀、云海飞瀑、蜿蜒起伏中展示大气磅礴;山,从云蒸霞蔚、烟雾缭绕或澄澈清净中透出阔远幽、空灵清秀。
所以做事,就要像山一样,要有山的胸怀,山的风骨,山的品格,山的内涵和山的原则。
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人如能做到无欲无争,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云霄。
所以,我觉得“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内存玄机和巧妙,短短八个字,既说明了如何做人,又说出了一个人应如何做事。
通过国学课程让我感受到水的七种境界: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
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
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生财】。
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
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
经典启迪智慧 国学浸润人生
经典启迪智慧国学浸润人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充满智慧和启示。
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国学不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修养,一种生活态度。
贯彻国学思想,能够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受益匪浅,更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国学教育是培养国学素养和国学智慧的一种途径。
通过学习国学,人们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领悟文化的智慧,培养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进而影响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处世态度。
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承,更是精神世界的启迪和灵魂的滋养。
通过学习国学,人们可以收获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己的领悟,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国学的力量和智慧的光芒,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精彩。
国学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正是对人生道理的深刻思考。
国学思想强调的是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道义观念,强调的是做人的原则和行为准则。
国学所弘扬的思想精华,是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探究,是对人生智慧和人生境界的追求,是对人性本质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国学的思想内涵丰富多彩,既有儒家的仁义道德,也有道家的自然观念,还有佛家的慈悲智慧,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洗炼和精华提炼。
通过学习国学,人们可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真谛,可以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世界的多元,可以体会到孔孟之道和唐诗宋词的情感,可以感悟到佛法之玄和道家之逍。
国学浸润人生,正是通过学习国学来提升修养和境界,从而使人的内心更加安定,人的行为更加庄重。
国学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和思想的启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和品格的提升。
只有通过学习国学,人们才能够净化心灵,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才能够提升品格和境界,达到做人的境界和处世的智慧。
只有在国学的浸润中,人们才能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生哲理的深远,才能够在实践中感悟到文化的智慧和人性的本质。
国学的思想启示,是对当今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一种指引和警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 利 境 界
道德境界
意识到自己和所在群体的关 系。 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 性已有觉解。 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 “行义”的。 道德境界的本质是为公利。 (注意与功利境界的辨别)
不要抱怨,无论顺境逆境
• 抱怨是弱者心态 • 山大商院思政部问卷调查5000人,65.7% 的人每天抱怨次数5次,13.8%的人每天 抱怨8次,发泄内心苦闷 • 原因一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公平受到 挑战,分配不公平,原因二出于维护自 尊的需要,自我保护意识错误发泄
• 解决方法 • 一,调整心态实现由高中向--大学----向社会的 转型,想清楚一个问题,毕业后到哪里去。 • 二、树立正能量,提升个人素质道德,不言放 弃 • 三、压力太大时,适当发泄,面对人生逆境, 放轻松浮上来。一旦溺水了,最好的自救方法 是放轻松,会浮上来 • 四,读懂人生,善待生命。坦然面对,珍惜一 切
一、 几个相关概念和问题
中外文化形态区别
“哲学” philosphia 在希腊语中的原义: phileo是“爱”, sophia是“智慧” ,哲 学是一门关于智慧的 学说。中国传统学术 文、 Nhomakorabea、哲不分
形而上学
玄学
义理之学
从根本理念层面上看
• 文化三路向说:
梁漱溟(1893-1988),原名 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 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中国 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 代表人物之一。
时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把可以做、 应该做的事情 做到最好!
四、几点启示
(一)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树立不断提升自己人生境界的信念。
高楼理论
人生若是一幢100层的摩天大楼,我们现在 生活在大楼的第5层,你认识的所有人都是5层以 下生活的人,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情感等所有 的一切都将在5层楼内发生,随着我们思想素质 的提高,或是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宽,或是生活阅 历的增加,我们也许会搬到第10层楼居住,我们 认识的人和圈子也将是10层以内所有的人,这时 候你会发现,你看到的风景原来是那样的美,吹 来的风是那样的温暖,竟是生活在5层楼时不曾 看到和触摸的。选择范围变得如此之大,甚至还 会碰到一位知己,也许比驻5层楼时的莫逆之交 还更适合自己。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能到 100层上去呢,那里的风景会不会更美?
功利主义与人生 境界
如何身心和谐
当今世界最大的痼疾是人心浮躁! 做人做事,最难平常心! 工作和生活,最忌心态出问题! 心不正,必受病;心不平,事不宁! 感悟人生,提高境界,无忧无憾!
中国人实用主义人生观源于本质上的 不成熟
• 1、人生是一盘棋,每一局都是新的开始。棋子不知道自己应该充 当什么角色,一切尽在下棋的人掌控之中。 • • 人生如果真的是一盘必分胜负残酷的棋局,每个人在没有多少选 择余地的情况下会怎么办?兵法上说,多算多胜,少算少胜。多 一点谨慎和谋虑会降低失败的风险, • 于是芸芸众生阴谋阳谋,千方百计的围绕特定目标去不折不扣的 行动,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功利主义的嫌疑。 • • 争论这些完全没有意义,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最好的方法是随 机应变。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去尊敬的,如果没有发现他身上所具 备的优点,只好说明自己本人混沌未开,执迷于表象而不自知。 不已成败论英雄,不管处于各种境况,只要是通过不懈努力一点 点的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就没必要苛求最后的结果。 • 什么是命运???????? • 所谓命运只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其实是主观与客观是决定事物走 向
• 西方:意欲向前 • 印度:返身向后 • 中国:调和持中
中外差异,本质何在?
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中国哲学的特质 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 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旧文化中新文化的宗师 新道德中旧道德的楷模
人生哲学的基本问题:人为什 么活着?如何活着?活得怎么样?
儒道法佛墨:
•
• 2、 聪明的人往往会直接采取手段来解决问题,遗憾的是 手段只能解决问题现象,而不会从根本上触及问题的实质 。 • 中国人大多信奉实用主义,常常挂在嘴边的三个字是“没 有用”,这种价值取向会让人们在面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时 候不加思索的直接去考虑最终结果,甚至有时为了达到目 的而不择手段。 • 白岩松说过的一句话:当所有人都把欲望做为理想,懦弱 称为稳健,世故称为成熟,圆滑称为智慧的时候,那只能 说社会生活的底线已经彻底被击穿。所以你们没有资格说 我的勇敢是鲁莽,激情是幼稚,求真是无知,执着是愚蠢 • 恪守自己心灵的底线,不被世俗生活所同化,不仅是一种 高调的生活姿态,更是人生持久幸福的基础。当然,不否 认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寻找幸福的途经和方式,但关键 的前提是如果失去了初心,又该如何去哪里寻找自己呢?
(三)寓卓越与平实中
《礼记· 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 《论语· 为政》:从心所欲不逾矩。 《新原人》:天地境界。
《论语· 先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 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 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于 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 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晒之。‚求, 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侯君子。‛‚赤, 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 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 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 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最 低 程 度 的 了 解
天 地 境 界
道 德 境 界
功 利 境 界
自 然 境 界
自然境界
几乎对自身的存在没有意识。 此境界中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 率性而为,照例行事。 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很多领域的顶尖人才,其实是在这个境 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 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 悔,为伊消三境界也。
人生境界是人们在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与宇宙的互动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人 生的意义,属于人的精神世界。 人生境界是一种主观感受。 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呈 梯次渐进。 人生境界的高低和人的社 会地位,事业成就没有必然 联系。
要从天性的意义上 来理解天地万物和社 会人生。
所以然之理 所当然之则
•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 ——《诗经· 烝民》
青原惟信禅师: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 禅时,见山是山,见水 是水。及至后来,亲见 知识,有个入处,见山 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 水。
二、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冯友兰:
• 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 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 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 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 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 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 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 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 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 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 哲学系教授。
儒家
• • • • 《论语》 《孟子》 《荀子》 《易经》
淑世
• 《礼记·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外内 王圣
道家
《道德经》:无为 《庄子》:超脱
逍 遥
内外 法儒
法家
法 术 势
佛 家
解 脱
10年7月22日,柏林禅寺问禅寮
兼 爱 交 利
墨家
• 尚同 • 尚贤 • 节用 • 非攻
何谓境界?
境界一词,在《诗经》等古籍中指疆界、 景象。 佛教有所谓“六境”的说法,指基于六 根之官能与六尘之接触,然后由六识所产 生的一种意识活动的状态。在佛学中,所 谓“境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感 受。 在艺术和美学理论中,某方面的造诣的 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艺术境界,更与主 观感受、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二)不断自我超越
不而而知不而志 逾从耳天惑立于吾 矩心顺命,,学十 。所,,五四,有 欲七六十十三五 ,十十而而十而
日新精神
• 《周易· 系辞》:日新之谓盛德。 • 《礼记· 大学》:汤之盘名曰:苟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神秀证道偈》: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 惹尘埃。 • 《周易· 损》:损益盈虚,与时偕 行。
品 出 人 生 的 味 道
不要破坏环境气氛,否则一种无形杀伤 力会作用到自己(上课别讲话,挂??)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 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 花开花谢,你能把握着摇曳多姿 的季节?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 这丰饶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真真切切!
•
亚伯拉罕·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 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 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 第三势力的领导人。曾任美国人格 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 会主席,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 <<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 编辑。
(二)超越功利地看待工作和生活,成就 完满的人生
把对结果的渴望, 转化为对过程的享 和努力!
(三)要有自我定位意识,在人生的历程中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