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学系列】胡昭曦我对蜀学与蜀学研究的认识
钟永新·蜀学史料(蒙文通《议蜀学》)
蜀学史料《议蜀学》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据《甲寅》1925年第1卷第21期上发表的《议蜀学》整理,再以巴蜀书社1987年出版的《经学抉原》中收录文章校正,该文先介绍清代经学的发展情况,述及清儒成就及清学之弊导致浮华,而后蜀中井研廖平先生崛起,方有新的学术创见突破,接着评价廖平之学的学术特色和渊源意义,并奉劝治学之士宜慎择,不能持文章杂漫之学,以与朔洛并驱,其核心要义在于倡导“从经学复兴蜀学”(胡昭曦语)。
作者蒙文通简介:蒙文通(1894—1968)著名史学家。
名尔达,字文通,四川盐亭县石牛庙乡人。
1906年随伯父公辅来成都,次年入高等学堂分设中学,1911年入存古学堂,受业于经学大师廖平、刘师培。
1923年去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大师受唯识法相之学。
1927年起历任成都大学、成都师大、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等校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成都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盟成都市委、四川省委委员。
著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经学扶原》《越史丛考》等。
附录原文:议蜀学蒙文通清代经术之明,称秩前世,乾、嘉之间,家研许、邓氏书,博名物,穷训诂,造述之宏,不可徧计而周数也。
迄乎近世,特识之士,始喟然慨清儒之无成,独赞古音之学,实能于散漫繁惑之中明其统理,斯为足尚,则清学之穷矣。
夫清儒述论,每喜以小辨相高,不务守大体,碎辞害义,野言乱德,究历数,穷地望,卑卑于章句文字之末,于一经之大纲宏旨或昧焉。
虽矜言师法,又未能明于条贯,晓其义例,求其能若惠氏、张氏之于《易》,孔氏、庄氏之于《春秋》,金氏、凌氏之于《礼》者,殆不可数见观,则清学之敝,为不可讳也。
道穷则变,逮其晚季,而浮丽之论张,儒者侈谈百家之言,于孔氏之术稍疏,经术至是虽欲不改弦而更张之,诚不可得。
钟永新·蜀学史料(方守道 高赓恩 伍肇龄《蜀学编》序与旧例)
蜀学史料《蜀学编》序与旧例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蜀学编》类似蜀学学案,光绪十四年(1888年)成都尊经书院本着“绍先哲,起蜀学”宗旨,经成都方守道初辑,宁河高赓恩覆辑,邛州伍肇龄同订,由成都尊经书局印行,汇录了自西汉张宽至清代范泰衡等蜀中儒者114人,“这是历史上首部对传统蜀学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梳理的著作”(胡昭曦语)。
伍肇龄序中说明以蜀学编命题,推行文行并重,期以促进学术兴盛。
该书编纂体例内容丰富,为仿效《北学编》而立。
高赓恩序中还分析指出蜀学之脉的四大流派。
本资料系根据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儒藏(史部)》第179册(即《儒林史传》第79册)进行整理。
作者方守道、高赓恩、伍肇龄简介:方守道(生卒不详),字廉史,四川成都人,肄业于成都尊经书院,著有《西麓草堂稿》6卷,诗法唐诸大家。
高赓恩(1840—1917),字曦亭,天津宁河人。
光绪二年(1862)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分别典试四川与湖南,曾为陕安道,光绪二十六年(1900)擢内阁学士,有《思贻堂诗集》等。
伍肇龄(1826~1914),字嵩生,四川邛崃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二年(1852)充顺天乡试同考官。
同治初因肃顺案罢归。
回成都任锦江书院主讲和尊经书院山长,后复职并晋升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石堂诗抄》。
附录原文:《蜀學編》序伍肇齡學以聖人為極,管、老、墨、莊、申、商、韓非之書皆有益於治,然不遊聖人之門,其流弊滋甚。
六經奧以博矣,學、庸、論、孟,又微而顯者也。
自秦滅典籍,漢重傳經,至宋而義理之學興,師承不絕。
明長安馮侍御從吾始著《關學編》,繼此洛學、北學,皆纂自鉅儒手。
吾蜀文翁倡教,學比齊魯,自漢迄國朝,代不乏賢。
甯河高熙亭學使課士尊經書院,以《蜀學編》命題,因即方生(守道)所輯本複為釐正,語(齡)參訂焉。
(齡)惟學使入蜀,即以文行並重風多士。
按試各郡,與諸生語;及至石室講訓,亦於此諄諄焉。
《宋元学案·蜀学略》辨正
关键词 : 《 宋元学案》 ; 蜀学 ; 理 学; 苏轼 ; 黄 宗羲 ; 全祖 望
中图分类号 : K 0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8 5 0 5 ( 2 0 1 3 ) 0 1 —0 0 0 5— 0 6
C o r r e c t i o n s f o r Br i e f s t u d y o n S h u i n s o n g - Y u a n L i t e r a r y I s s u e s
第3 2卷 第 1期
Vo 1 . 3 2, No . 1
西 华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X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t l l C h a n .T h e v i e w s a r e i mp r o p e r a n d b i a s e d .Ho w e v e r 。a n a l y z e d f r o m i t s a c a d e mi c v a l u e a n d l i t e r a r y s t a t u s ,i t s h o u l d b e r e g a r d e d a s a b o o k f o L i T h e o r i e s .T h i s p a p e r h o l d s t h a t t h e b o o k S h u Xu e S y n o p s e s i s o f g r e a t a c a d e mi c v a l u e i n t h a t i t b r o u g h t a b o u t t h e l o c a l r e v i v a l o f S h u Xu e .
《蜀学》圆桌谈——胡昭曦 粟品孝 舒大刚教授专访录:胡昭曦:我对蜀学与蜀学研究的认识
子思 想 的进步 面》 。蒙文通 先生 曾写 过《 议蜀 学》 这 是 ,
从经 学角度谈 复兴 蜀学 .复兴 蜀学 就是 把 今文 经学 复 兴 , 的 比较 早 , 谈 已被 收入 《 文 通文 集 》 这些 都 对 我 蒙 , 学 习思想史 和进行 蜀学研 究给 了很 多教 育和启 迪 。
一
过 团队来合作 。 宋代 蜀学研 究》 《 就是几 个人 的合 作 , 有 刘 复生 、 品孝 、 粟 张茂 泽等 学友 。
下 您的研 究 方法和 治 学心得 。
胡 昭 曦 : 的老 师蒙文 通先 生 , 在 国学研究 上博 我 他
大精 深 , 于经学 的 见解非 常之精 致 , 对 他认 为 自己研究
文蜃 化5 I I 横
《 蜀学》 圆桌谈
胡昭曦 粟品孝 舒大刚教授 专访录
口 钟永新
【 阅读提示 】0 l - 月返川,蜀地非常温和湿润 ,就是这看似 阴沉的地理气候孕育 2 1q 6
了巴 蜀地 区的特 色文化 和 杰 出才俊 。笔 者 约请 拜访 了蜀 中的 胡昭 曦、 粟品 孝 、舒 大 刚教 授 。从 方 法 、历 史 、文 献分 别交 流 。访谈 主 题 分 别 为 : “ 学研 究方 法 ” “ 蜀 、 蜀学研 究 历 史” “ 、 蜀学研 究文 献 ” 。采访 中 ,深深 感 受到 巴蜀文化和 蜀学精 神 的丰 富 内涵。
蒙师未传思想史学问
倡 导从 经 学 复 兴 蜀 学
记者 :蒙文通 先生 对您 的史 学研 究和 蜀 学研 究启 示很 多 . 否谈谈 您跟从 蒙先 生的 治学感 悟? 能
最有 心得 的是 理学 。 上个 世纪 6 年代 . 0 我跟 着蒙 文通先 生 学 了3 多 , 年 当过 他 的助 手 , 想 把蒙 先 生 的学 问继 就 承 发展 下来 。我 较 系统进行 蜀学 研究 开始 于上 个世 纪 8 年代 , 是我有 一个 先 天和后 天 的不足 , 0 但 就是 自身 没 有 厚实 的功 底 , 因此 我研究 蜀学 是从两 点人 手开始 的 :
蜀学
儒学的发展迫在眉睫
濂学
宋 代 理 学
洛学 蜀学
关学 闽学
宋代蜀学
蜀学的概念
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宋代蜀学指由苏洵开创,由 苏轼、苏辙兄弟加以发展,由黄庭坚、 张耒、秦观等文人学士参与组成的有共 同思想基础与学术倾向的学派。 广义的宋代蜀学指两宋时期包括三 苏、周程及其在蜀后学、张栻、度正、 魏了翁等著名人物融合蜀洛、贯通三教 而以宋代新儒学为主的巴蜀地区的学 术 。 这里讲的主要是狭义的蜀学
学
的 观
点
蜀 学 的 观 点
情性一体论
人性自然,“安其性命之情”, “任真适情”,性情一体的人性思想。 苏轼指出“情者,性之动也;性之 与情,非有善恶之别也。” 性是内在的抽象的实存,必须通过 情的作用才得以表现出来;性为静态的 内在实存,情为此内在实存之动态表现。
宋代蜀学
苏程之比
蜀 学 洛 学
宋代蜀学
宋
扩大了宋代理学的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代
蜀 学
的
意
丰富了巴蜀文化
义
是明清及近代思想的渊源
宋代蜀学
宋代蜀学
注
以上内容为本组组员个人见解, 如不认同,欢迎指正。
宋代蜀学
天 天 向 上 组
组员:
鹿珊(04) 程杰(05) 陈颖涛(09) 郭美子(18)
周舟(44)
吴
燕(33)
组长:程杰
宋代蜀学
从 儒 学 到 理 学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 ,在和中国 本土文化的冲突中不断吸收中国文化 的成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勃 勃生机。 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道教也在和儒学及佛学的冲突中吸 收两者之长,同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两者的发展对儒学提出了强有力的 挑战。
巴蜀哲学,蜀学,巴蜀经学概论
巴蜀哲学,蜀学,巴蜀经学概论
巴蜀哲学是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重要哲学流派,它以西川(今四川)文化为核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而吸收了墨子及荀子的思想而形成的。
它认为,世界是行为者和被行为者的统一体,他们彼此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一定的,不受任何影响;此外,他们认为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因为所有的现象都可以归结于独立的定律,这种思想被称为“定律论”。
蜀学是巴蜀哲学中较为重要的一支,它以“贯通天下”为核心思想,主张学习
各种思想,追求实践经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思想中反思实践,以达到得道的目的。
蜀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保持统一性的精神力量,它与儒家思想在形式上各异,但在实质上却是紧密联系,彼此的统一,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巴蜀经学是以儒家为主体的学术流派,它将传统经学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结
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统儒家文化。
巴蜀经学认为,经学可以分为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两部分,理论经验关注哲学思想,而实践经验则是指让思想在实际中得以发挥作用。
借助这种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巴蜀经学既能从传统中汲取精华,又能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
宋代蜀学转型的再探讨
第 !" 卷 ! 第 # 期 !$%& 年 %% 月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 0+123*4156!7(81,-7813+834;(2:!$%&
宋代蜀学转型的再探讨$
胡昭曦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代 历 史 文 化 研 究 -#人 民 出 版 社 !$$$ 年 版 & 均 收 入 胡 昭 曦 $,宋 代 蜀 学 研 究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 年 版 &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第#期
胡 昭 曦 $宋 代 蜀 学 转 型 的 再 探 讨
一!宋代蜀学转型的三大节点
对宋代蜀学发展历程#笔者曾有五个阶段 "+两 个高潮 # 之划分&在近来的 探 究 中 又 认 为#蜀 学 转 型还经历了三个大的节点&
$ 收稿日期!$%&S%$S%= 作 者 简 介 胡 昭 曦 !%"AA* "#男 #四 川 自 贡 人 #四 川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教 授 :研 究 方 向 $宋 史 和 巴 蜀 历 史 文 化 :
《蜀学》圆桌谈——胡昭曦 粟品孝 舒大刚教授专访录:胡昭曦:我对蜀学与蜀学研究的认识
作者: 钟永新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巴蜀史志
页码: 35-4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蜀学》 教授 专访 孝 巴蜀地区 研究文献 特色文化 地理气候
摘要:2011年6月返川,蜀地非常温和湿润,就是这看似阴沉的地理气候孕育了巴蜀地区的特色文化和杰出才俊。
笔者约请拜访了蜀中的胡昭曦、粟品孝、舒大刚教授。
从方法、历史、文献分别交流。
访谈主题分别为:“蜀学研究方法”、“蜀学研究历史”、“蜀学研究文献”。
采访中,深深感受到巴蜀文化和蜀学精神的丰富内涵。
宋代蜀学转型的再探讨
宋代蜀学转型的再探讨
胡昭曦
【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29)006
【摘要】宋代蜀学转型有三个大节点:两宋之际二程洛学传蜀,南宋前期南轩之学返蜀,南宋后期朱熹闽学传蜀;三大节点并非孤立的,且其发展变化,都同书院有密切关系.另外,文章还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1.关于谯定与"涪陵学派";2."二江九先生"之名的由来;3.(晏)渊的学术活动;4.阳枋的学术活动;5.巴蜀学者之间的传承、交流与合作.
【总页数】6页(P10-15)
【作者】胡昭曦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4
【相关文献】
1.成都知府与宋代蜀学的发展 [J], 官性根
2.宋代蜀学与宋代理学——地域文化与时代思潮的互动及其意义 [J], 蔡方鹿
3.宋代书院与宋代蜀学 [J], 胡昭曦
4.陈抟与宋代蜀学美学的草创 [J], 谭玉龙
5.黄庭坚书画理论对宋代蜀学的贡献--从苏黄对比谈起 [J], 邱世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冠天下,蜀学垂无穷r——祝贺中华孔子学会蜀学研究会成立
文章冠天下,蜀学垂无穷r——祝贺中华孔子学会蜀学研究会
成立
余治平
【期刊名称】《衡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19)3
【摘要】中华文化琳琅满目,博大精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大中国广袤疆域内的几乎每一寸山河、几乎每一拨人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巴蜀大地,秉承天地之灵气,吸纳日月之精华,上风上水,山川秀丽、壮美,物产丰盛、富饶,人口兴旺、繁多,哪朝哪代都会涌现出无数文人才子与英雄豪杰.
【总页数】1页(P前插1)
【作者】余治平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蜀学"五事论稿——读谢无量先生《蜀学会叙》札记 [J], 李冬梅;舒大刚
2.《蜀学》圆桌谈——胡昭曦粟品孝舒大刚教授专访录:胡昭曦:我对蜀学与蜀学研究的认识 [J], 钟永新
3.蜀學研究中心致中華孔子學會·蜀學研究會成立的賀信 [J], ;
4.研究蜀学,振兴蜀学,为四川建设文化强省作贡献——在第二次蜀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J], 曾德祥;
5.弘扬蜀学,为四川建设文化强省努力奋斗——在蜀学研究中心成立会上的讲话 [J], 羅中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蜀学的核心价值观
蜀学的核心价值观引言蜀学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体系,源于中国古代巴蜀地区。
在长期的发展中,蜀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不仅反映了巴蜀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同时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蜀学的核心价值观。
蜀学的起源与发展1. 传承与创新蜀学的价值观起源于古代巴蜀地区的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道家、佛教等思想。
蜀学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之与时俱进。
2. 自然与人文蜀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们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平共处。
同时,蜀学也强调人文关怀,注重人的尊严、平等和关爱。
3. 知行合一蜀学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蜀学倡导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
蜀学的核心价值观1. 和谐与宽容蜀学强调和谐与宽容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追求和谐,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包容,相互尊重。
只有在和谐与宽容的环境中,人类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2. 仁爱与公正蜀学倡导仁爱与公正的精神。
他们认为,人类应该互相关爱,时刻关心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同时,他们追求公正,强调公平的分配资源和权利。
3. 诚实与正直蜀学崇尚诚实和正直的品质。
他们认为,诚实是一种重要的美德,只有诚实面对自己和他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
同时,他们也追求正直,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
4. 学问与修身蜀学注重学问与修身的相互关系。
他们认为,学问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修身则使得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蜀学追求知识与道德的完美结合。
蜀学的价值在当代社会的意义1. 培养优秀公民蜀学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培养优秀的公民。
在当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中,蜀学强调和谐、仁爱和公正的思想,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 促进社会发展蜀学的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川省首届蜀学学术研讨会在郫县召开
四川省首届蜀学学术研讨会在郫县召开
安山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与西华大学联合创办的“蜀学研究中心”最近在成都郫县召开了四川省首届蜀学学术研讨会。
西华大学校长、中共西华大学党委书记罗中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隗瀛涛以及蜀学知名专家、学者龙晦、胡昭曦等四十余人出席了会议。
【总页数】1页(P71)
【作者】安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719
【相关文献】
1.四川省首届现代外国哲学讨论会暨四川省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成立大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 [J], 臻峰
2.四川省水电学会2009年学术工作委员会研讨会在郫县召开 [J],
3.四川省畜科公司贵州首届新技术暨现代企业管理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J],
4.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首届会员大会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 [J],
5.四川省水电学会2009年学术工作委员会研讨会在郫县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蜀学的核心价值观
蜀学的核心价值观蜀学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核心价值观而闻名。
蜀学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规范,以及弘扬忠诚、仁爱和求真的品质。
首先,蜀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蜀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蜀学提倡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剥削和破坏自然资源。
蜀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共生共荣。
其次,蜀学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规范。
蜀学倡导个人修养和道德修炼,强调个人的精神修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
蜀学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自我约束,个人才能体现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家庭层面,蜀学提倡家庭和睦、教育培养子女,重视家庭价值观的传承。
在国家层面,蜀学鼓励君主实施温和而有道德的统治,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蜀学强调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平等、公正和法治为原则,推崇轻徭薄赋、民生为本的治国理念。
此外,蜀学弘扬忠诚、仁爱和求真的品质。
忠诚是蜀学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对君主或上级的忠诚,并将忠诚与道德相结合。
蜀学认为,忠诚是一个人的品德高尚的表现,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仁爱是蜀学所重视的道德品质,包括关怀他人、乐善好施和宽容的精神。
蜀学推崇仁爱之道,认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求真是蜀学追求真理的品质,鼓励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秉持诚实和正直的态度。
总而言之,蜀学的核心价值观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规范,弘扬忠诚、仁爱和求真的品质。
这些核心价值观在蜀学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蜀学是什么?
蜀学是什么?蜀学是是以苏轼苏辙这两兄弟作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一种学说。
三苏融合蜀学传统的第一大特点是引入“史学”观念。
蜀学一大传统是史学。
因为儒家最重要的核心典籍就是《春秋》,史学是儒学根基之一。
不论扬雄、陈寿、常璩等前辈,还是对“三苏”有知遇之恩的欧阳修,他们除了文学成就之外,都是重要的史学家。
尽管欧阳修后来自认为庐陵人(其老家祖籍为吉州永丰,历史上吉州为庐陵郡),但欧阳修本身是出生于四川绵州(今绵阳市),随父亲欧阳观在蜀地生活了三年,父亲过世,欧阳修才随母亲郑氏前往随州投奔叔父。
苏轼、苏辙兄弟在家乡读书较长时间,自然深受浓郁的蜀中学风熏陶,到开封参加科考以后,更受欧阳修在文学、史学方面的影响,尤其父子三人都在史论上堪称独到,三苏的论说文字几乎都是精彩华章。
他们观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特点是更注重与寻常人的联系,扩大到对传统经典的解释更看重世俗人情方面。
苏氏蜀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充满“人情”味。
这从苏洵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就开始。
如《六经论》一开始就认为,礼所代表的伦理道德典范都建立在人情基础之上。
“圣人始作礼也,不因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以厌服其心,而徒欲使之轻去其旧,而乐就吾法,不能也。
”(见苏洵《六经论·礼论》)苏洵认为的人情,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欲念,自然本性,以至于后来朱熹认为,“看老苏《六经论》,则圣人全是以术欺天下。
”苏轼继承苏洵的观点,也坚持“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
”他还说:“夫圣人之为经,《礼》与《春秋》合,然后无一言之虚,而莫不可考,然尤未尝不近人情。
”(苏轼《诗论》)苏辙后来也发挥这一观念,提出独到的“礼以养人为本论”,并洋洋洒洒写成一篇专文。
他解释如冠礼养人之始,婚礼养人之亲,丧礼养人之孝,宾客礼养人之交,乡礼养人之本,等等,把各种礼仪都同人们的世俗生活结合,不再局限于过去抽象的儒家伦理解说。
朱熹对三苏的论述非常有意见,甚至认为蜀学比王安石的新学更加离经叛道,虽然正统宋学对蜀学带有偏激的排斥,也足以看出苏氏兄弟的蜀学对儒家的解读和切入点是非常与众不同的。
宋代蜀刻本
宋代蜀刻本
佚名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1994()4
【摘要】宋代蜀刻本四川古称”天府之国”,经济、文化事业都相当发达。
印刷
业自晚唐崛起后,由于蜀地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具有较丰富的物质条件,所以,首先在这个地区得到发展.今所知早期版印史料及实物,大多出于该地区.进入宋代以后,我国第一部版印的佛藏──五千余卷的《开...
【总页数】1页(P25-25)
【关键词】代蜀;印刷业;文献学家;社会环境;藏书家;文化事业;南北朝;陈振孙;物质条件;新书目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2
【相关文献】
1.宋代蜀学与宋代理学——地域文化与时代思潮的互动及其意义 [J], 蔡方鹿
2.宋代书院与宋代蜀学 [J], 胡昭曦
3.从宋蜀刻本《昌黎先生文集》看刻本文字的主要形体特征 [J],
4.《宋蜀刻本唐人文集·孟东野文集》字词零札 [J], 汝晶晶
5.南宋福建、四川地区版刻楷书字体与刀法特征——兼辨上图藏宋刻本《元包经传》非“南宋早期蜀本” [J], 刘元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洵政论文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苏洵政论文研究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或争论焦点)苏洵(公元1009年至1066年)字明允,四州眉山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年五十八岁。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佑集》。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散文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尚书》,历经史传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和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进入秦汉时期,以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政论文发展起来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时局混乱,政论文发展处于低谷。
隋唐统一以后,特别是唐朝初期的开明统治者为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广开言路,勤政爱民,政论文又开始恢复发展,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到了唐中后期,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开始倡导古文运动。
它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其中代表作有柳宗元的《封建论》、《断刑论》韩愈的《杂说》,到了北宋,古文运动继续,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朋党论》、《伶官传序》,苏轼《平王论》、《留侯论》,王安石《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等。
直到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派别,其中著名的有唐宋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主张文必秦汉)到了清代出现了著名的桐城派,以方苞、姚鼐为代表,后来曾国藩继承了桐城派的风格,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并编选了《经史百家杂钞》。
蜀學史料:《蜀學編》序與舊例
蜀學史料:《蜀學編》序與舊例
鍾永新
【期刊名称】《蜀学》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正>整理者說明:《蜀學編》類似蜀學學案,光緒十四年(1888)成都尊經書院本着'紹先哲,起蜀學'宗旨,經成都方守道初輯,寧河高賡恩覆輯,邛州伍肇齡同訂,由成都尊經書局印行,匯録了自西漢張寬至清代範泰衡等蜀中儒者114人,'這是歷史上首部對傳統蜀學的發展演變進行系統梳理的著作'(胡昭曦語)。
伍肇齡序中說明以蜀學編命題,推行文行並重,期以促進學術興盛。
該書編纂體例內容豐富,為仿效《北學編》而立。
高賡恩序中還分析指出蜀學之脈的四大流派。
本資料係根據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儒藏
【总页数】3页(P241-243)
【作者】鍾永新
【作者单位】《北京立身國學教育》編輯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蜀學史料:《蜀秀集》序 [J], 鍾永新;
2.蜀學史料:《發刊辭:蜀學創自漢世學京師者,比齊魯焉》 [J], 鍾永新;
3.蜀學史料:《蜀學會報初開述義》 [J], 鍾永新;
4.蜀學史料《宋儒與蜀學》 [J], 鍾永新;
5.孜孜探索蜀學源流與精神——譚繼和、祁和暉伉儷蜀學訪談錄 [J], 陳祎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昭曦:我对蜀学与蜀学研究的认识钟永新著名宋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胡昭曦教授接受访谈(梁卫国摄2011年6月22日)【人物简介】胡昭曦,1933年生, 四川自贡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1961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师承蒙文通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宋史、巴蜀历史文化研究。
主要著作有《四川古史考察札记》、《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宋蒙(元)关系史》、《宋理宗宋度宗》、《宋代蜀学研究》、《四川书院史》及《胡昭曦宋史论集》、《巴蜀历史文化论集》、《宋代蜀学论集》、《巴蜀历史考察研究》等。
【阅读提示】◆蒙文通先生曾写过《议蜀学》,这是从经学角度谈复兴蜀学,复兴蜀学就是把今文经学复兴。
◆我就从我研究的宋史着手,而宋代又是蜀学在古代空前发展的时期,首先做了宋代蜀学发展脉络的研究。
◆究竟蜀学是什么?如果只认为是苏轼的蜀学,是局部地方的蜀学,或是某一个学派的蜀学就不对了。
它应该是一个比较完整、明显、强大的地方学术,是中华学术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组成部分。
◆研究蜀学得培养青年人才,培养有真才实学能力强的人。
搞这方面的人才要认识繁体字,会古籍整理、从校勘、考证、到音韵、训诂等方面要掌握。
青年人要勤奋,能创新,有实践的能力,特别是在做人和学风上。
从蜀学史研究由宋朝史开始钟永新:胡老,您好,您是蜀学研究的知名学者,成果很多,影响很大,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展蜀学研究的?请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法和治学心得。
胡昭曦:我的老师蒙文通先生,他在国学研究上博大精深,对于经学的见解非常之精致,他认为自己研究最有心得的是理学。
上个世纪60年代,我跟着蒙文通先生学了3年多,当过他的助手,就想把蒙先生的学问继承发展下来,我较系统进行蜀学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是我有一个先天和后天的不足,就是自身没有厚实的功底,因此我研究蜀学是从两点入手开始的:第一,不搞蜀学本身哲学的东西,只从蜀学史来研究。
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我如果还要去研究经学、哲学的话,就无法开展下去,因为我要从头学很多东西,而且也学不好。
第二,从熟悉的历史阶段开始。
我就从我研究的宋史着手,而宋代又是蜀学在古代空前发展的时期,首先做了宋代蜀学发展脉络的研究,包括宋代蜀学的兴起、鼎盛、衰亡、转型以及学统、学派、特色等,撰写了一些论文,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1998年出版的《宋代蜀学研究》中,这是第一本关于宋代蜀学研究的著作。
在组织队伍上,既要搞研究,又要培养人。
当时我带着博士生、硕士生,我就把博士生、硕士生组织起来,把我的研究方向也作为他们的研究课题,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我研究了这些课题,就可以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来指导他们,而不是盲人带路;二是可以通过这些研究来提高,同时促进我的研究,从方法上要用团队的力量而不只是用个人的力量。
我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像我们这一辈七八十岁的人,不像我们的老师那代学者是包本读。
包本读是指读史籍如《史记》,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要逐字读遍读完。
我们这一代,因为很长时间里要参加社会活动,还要搞行政管理工作,没有那么多时间读书,不可能把基本史籍从头到尾全部读完,而大多是查书或翻书,不像我们老师那一代学者那样才是真正地读书。
因此我们知识的局限就很大,局限在一个面或一个点,一条线,一个局部。
如果有这么多人在一起,大家有若干个点或者角度,拼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小的面或者是大的面,这就是说我要通过团队来合作。
《宋代蜀学研究》就是几个人的合作,有刘复生、粟品孝、张茂泽等学友。
蒙师未传思想史学问倡导从经学复兴蜀学钟永新:蒙文通先生对您的史学研究和蜀学研究启示很多,能否谈谈您跟从蒙先生的治学感悟?胡昭曦:在思想史方面,蒙先生没有向我们专题传授过经学理学,他说你们不懂这些学问,其实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理学的东西受批判,他也不敢教给我们。
我了解蒙先生在思想史和蜀学的研究,主要是读他的著作如《儒学五论》等、听他讲课释疑、帮他整理文稿以及平时问学等方式方法。
我帮助蒙先生整理过他的一些学术文章和教学资料,他也经常谈及他的老师廖平先生。
我记得1962年蒙先生有次让我整理他的一篇学术发言文稿,就是关于思想史方面的,叫做《论孔子思想的进步面》。
蒙文通先生曾写过《议蜀学》,这是从经学角度谈复兴蜀学,复兴蜀学就是把今文经学复兴,谈的比较早,已被收入《蒙文通文集》,这些都对我学习思想史和进行蜀学研究给了很多教育和启迪。
胡昭曦教授著作部分书影蜀学是一个比较完整、明显、强大的地方学术钟永新:那么蜀学究竟是什么?以及亟待解决的蜀学难题有哪些?胡昭曦:我觉得现在不要把蜀学研究谈的好像不得了,其实蜀学研究还非常初步,对于蜀学本身还未能完全深入到学科本身,更多是在研究蜀学的演变和发展,是从史的角度去研究,如果要从一个学科的角度去研究还很费力。
具体而言,蜀学在四川学界的认识还不是完全趋同。
原因有二,第一,长期以来都认为蜀学就是经学,第二,长期以来认为古代只有宋代才有蜀学,宋代蜀学又只有苏轼的学问才是蜀学。
1941年卫聚贤先生在《说文月刊》第3卷第4期《巴蜀文化》中首次提出了“巴蜀文化”这样一个概念,但巴蜀文化很多限于隋唐以前甚至先秦以前,主要是跟考古相结合的东西,后半段谈的很少,因此也没怎么去研究整个巴蜀文化和蜀学。
近二三十年有一个很大进展,认为蜀学大体上有广义的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就是指巴蜀地区自西汉迄今的以儒为主、融汇佛道的学术文化,更多的人逐渐趋向于这种解释。
为什么我要提这点呢?因为现在研究蜀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它跟中华学术文化的关系。
究竟蜀学是什么?如果只认为是苏轼的蜀学,是局部地方的蜀学,或是某一个学派的蜀学就不对了。
它应该是一个比较完整、明显、强大的地方学术,是中华学术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哺育了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也推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中也特别强调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学术文化,这样才有中华学术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我们现在怎么解释蜀学?现在的解释就是说它主要是巴蜀地区,即四川省和直辖前的重庆市的学术文化,它是中华学术文化基本元素和主要组成部分。
它既然是地方文化,就包括了地方学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的重点根据学术界的看法和我们的研究,认为主要是巴蜀哲学、文学、史学、经学、宗教,重点在于思想理论方面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对广义蜀学的诠释和界定。
我认为现在既要弄清楚蜀学本身是什么,又要弄清楚地方学术和国家主流学术,即和中华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
王东杰教授的文章大家感兴趣,就是因为他谈地方学术和国家学术之间的互动。
有人问蜀学究竟有什么特点,现在这个话题还难以准确回答,因为各个阶段不同,难题很多,研究不够。
粟品孝教授正在研究,他有个研究蜀学发展演变的国家课题,即研究蜀学发展史,我想以后他会有很多好的看法。
目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蜀学难题,如四川是一个移民社会,从秦到现在好多次大移民,我们要弄清楚土著文化和移民文化之间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非常费劲,后来明清的移民还好些,特别是先秦以前的移民情况。
现在考古出来了这么多好东西,从三星堆到金沙,最近是新津的宝墩古城,它的面积达到276万平方米,(记者注:据《四川日报》2011年05月09日报道,这是继良渚、陶寺古城之后中国同时期第三大古城遗址)。
究竟秦灭巴蜀前后四川土著文化是怎样?《华阳国志》所谓“染秦化”的具体情況,“文翁化蜀”的实际内容,还需弄清楚。
所以如前所述,现在研究蜀学难题还很多尚待解决,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并重视培养后续研究人才。
堂堂正正的做人学生要超过先生钟永新:请胡老继续谈谈如何培养蜀学人才从事学术研究?胡昭曦:研究蜀学得培养青年人才,培养有真才实学能力强的人。
搞这方面的人才要认识繁体字,会古籍整理、从校勘、考证、到音韵、训诂等方面要掌握。
青年人要勤奋,能创新,有实践的能力,特别是在做人和学风上。
我们现在要真正找到这种人才很不容易,我的老师蒙文通先生教导我们“要堂堂正正的做个人”,“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想在做学问上走捷径的都不会有大的成就。
蒙先生还谈到一点,“学生总得超过先生,如不能超过先生,纵学得和先生一样,还要你这学生作何用!”我觉得这两点非常之深刻,培养人才很重要,四川大学是比较注意这两点,现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方面还更要发展。
钟永新:请问胡老蜀学如何因应当前的网络时代?蜀学研究如何创新?胡昭曦:当今网络搞的非常之红火,作为蜀学研究或者是巴蜀文化来说:第一、建立特色专业数据库很重要。
现在有很多全面的数据库,比如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超星网。
而研究领域又分的很细,如李白研究、张大千研究、唐君毅研究、盐文化研究等,蜀学研究和地方文化研究要有自己的数据库,这样才能把全面和专题结合起来。
第二、要想办法及时补充更新。
这是当前巴蜀文化特色数据库一个问题,有些数据库原来建库的时候非常之好,一来就是几万条。
但是我查了下,一般大多止于2009年,后来新的东西没有及时补录进去。
在数据库检索方面,现在有些看得到却进不去,需要按规定的复杂手续登录甚至付费,这种如何解决都未实现,有的数据库要进去查资料,先要办个手续进单位局域网然后才能查询,还不是服务全社会,只为本单位服务。
整个网络如何走向海外也是一个需要改进的问题。
在这方面的蜀学研究资料,包括索引、目录,都非常之少,差不多就是一个圈圈里,四川就在四川的圈圈里,全国的东西有一点点,比如台湾学者文守仁先生的《蜀风集》,这本书很有用,书在四川,我们却不知道,这类海内外台港澳资料也应好好梳理充实进来。
【相关介绍】蜀学乃巴蜀文化之结晶,中华学术之宝藏。
蜀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蜀学指由北宋苏洵开创,由苏轼、苏辙兄弟加以发展的学派即三苏蜀学;广义的蜀学是指巴蜀地区自西汉迄今的以儒为主、融汇佛道的学术文化。
“自汉初‘文翁兴学’,开启了‘蜀学比于齐鲁’之势;至北宋三苏讲学,成就了‘冠天下而垂无穷’之盛;晚清蜀学,在‘以复古求解放’中蓬勃发展;近代蜀学,也在‘讲新学兴新风’中再放异彩。
新的时代,我国学术昌明繁盛,巴蜀地域学术文化迅猛发展。
蒙文通、贺麟、唐君毅、萧萐父等一大批现代学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勤耕不辍,不仅促进了蜀学在时代反思中日益繁荣,而且凸显了蜀学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摘自《“萧萐父先生与蜀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新闻稿)蒙文通蒙文通先生(1894—1968),字尔达,名文通,四川省盐亭县石牛庙乡人,中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
从二十年代起即执教于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四十年代即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兼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
建国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并先后任成都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成都市委和四川省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