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同盟令日本“光荣孤立”?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研究生姓名龙本宁学号Z*********** 任课教师周倩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二战后美日关系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
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
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
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
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
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
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
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
美华媒:日本狼子野心毕露美国纵容害人害己
美华媒:日本狼子野心毕露美国纵容害人害己中新8月8日电美国《星岛日报》7日刊载社论《美国取态重要?日本狼心毕露》一文,文章指出,日本试图“复原”军国主义标志物的举动,与其当前正在不断挑战和平宪法的种种作为,突显安倍强烈的对华敌视性战略。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同样是将中国作为假想敌加以防范、牵制。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美日同盟关系,无疑加深了日本对中国的对抗情绪。
在中美日关系中,华盛顿应该清醒认识到中美两国的合作主流,勿包庇纵容日本,以免害人害己。
文章摘编如下:在安倍政权赢得参议院大选后短短半月间,日本不惜对中国作出武力挑战的狼子野心已暴露人前。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强烈态势,美国的取态至关重要,若仍抱纵容姿态,未来恐怕难免重蹈覆辙,害人害己。
八月六日是广岛核爆炸六十八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原本应是日本深刻反省二战侵略他国历史、反思战争给平民带来深重伤害的日子,然而,安倍政府却选择在此一敏感时刻,将日本沿用原侵华日军旗舰名号的准航空母舰“出云号”下水,而几乎与此同时,有消息传出:日本欲将原侵华日军使用的“旭日旗”认定为等同国旗。
安倍政府自七月下旬赢得参议院大选以来,在短短半个月间,有高官数度表示,愿坚持与中国开展对话,安倍自己亦曾公开呼吁中日首脑在不设条件下举行会晤,对外释出愿意与中国共谋和平发展的信息。
然而,中国古语有云:“听其言而观其行”。
日本一面摆出以谈促和的姿态,一面却在加速讨论行使集体自卫权的问题,欲使之成为修改和平宪法的突破点;而在令中、韩等二战受害国高度敏感的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日相安倍更公开表示支持内阁成员的参拜行为。
安倍政府的言行不一,早已落入世人眼中。
而其将中国视为假想敌,一步步升格武力对抗姿态,甚而在篡改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欲藉二战侵华日军战舰与旗帜之名,激发国内民众对抗中国的狼子野心,亦已暴露无遗。
日本NPO法人“言论NPO”和中国日报社的最新民调显示,日中九成以上民众彼此已无好感,为自2005年以来的最高值;加之不断升级的东海钓岛紧张态势,以及日本朝野诸多政治人物的对华敌意,日本国内加速中日间关系恶化的舆论氛围已基本成形。
美日军事同盟
二战期间,美日曾是宿敌。
珍珠港事件及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为这一期间的两国关系作了充分的注解。
但战后不久,日美迅速化敌为友,逐渐走上了一条相互媾和的道路,其核心在于日本的军事主导权的出让。
从此后,美国在亚洲获得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军事战略据点,而日本则免除了许多战败后的惩罚,获得了长久喘息的机会。
美日军事同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如今已非同往昔,它的发展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军事战略的选择。
探索日美军事同盟的演变历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把握未来大国关系的走向。
历史的怪胎美日军事同盟是二战后大国关系调整的产物。
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共同签署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一个是《波茨坦宣言》,另一个是《雅尔塔协定》。
上述文件的相关条款规定,战败国必须逐步废除军国主义,成立一个和平的民主政府,之后同盟国占领军即行撤离。
当时,占领日本的正是美国军队。
由此,美国主导了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造,致使两个昔日的冤家对头走到了一起。
在美国的主导下,战后初期,日本的确一度走上了民主化和非军事化的道路,制定了和平宪法。
原本按照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和其它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对日政策,积极武装日本,这为其后的美日军事同盟埋下了伏笔。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为了将日本变成其在亚洲的军事基地与反共“防波堤”,中断了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进程,转而与日本实现单独媾和。
1951年9月8日,美、英、法与日本片面签署《旧金山对日和约》,随后又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即旧安保条约。
在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的垄断财团和军工基础未被彻底清除的前提下,《旧金山对日和约》使日本再次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同时按照《波茨坦宣言》本该撤出的美国军队却获得了长久驻扎日本的权力。
旧金山条约称,“日本希望美利坚合众国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其部队”,“美利坚合众国为了和平和安全的利益,目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其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同时希望日本自己能逐渐增加承担其对直接和间接侵略的自卫责任”。
浅析美日同盟关系面临的挑战
浅析美日同盟关系面临的挑战作者:王玉孙小林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2期[摘要]美日同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世界格局的变化等等,但来自美日同盟内部的差异则是美日同盟不稳定的一个根本原因之一。
本文试图从美日同盟内部的差异的角度来解读美日同盟关系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美国日本美日同盟美日同盟关系将仍保持着稳定的状态,但面临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引起的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美国试图通过保持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强化美日安保体制,主导亚太安全事务。
日本则希望进一步加强军力,积极参与亚太乃至全球性事务,谋求与美共同主导亚太安全事务。
因此如今美日同盟本身并不是铁板一块,美日两国在对华外交政策中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一、政策思想政策思想上美国的地缘战略是从全球霸权出发。
美国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小布什政府把维护自己的全球霸权地位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它不仅要顾及近期的各种挑战,更关心在长远的未来不能出现可以挑战它的战略对手。
对中国,美国更多的是视之为潜在的战略竞争者,同时又不得不作为处理近期各种挑战的合作者。
这种情况,导致了美国对华政策中遏制与合作并存,战略与外交各异。
日本目前的主要战略着眼点在东亚地区,但战略上的追求已超出了这个地区。
作为近邻的日本面对中国的崛起,最深刻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此,中国很难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对手。
日本在对华政策上,一方面存在着对美国的依赖,因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自恃有美国“盟友”的保护和撑腰,在对华政策上掉以轻心的倾向,因而不愿意向前多走一步,从而出现了对美协调政策一边倒的明显迹象。
二、从对华政策的结构美国对华政策上,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有张有弛。
出于全球政策考虑,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主要是以双边国家关系作为考虑的基础。
因此,美国的对华政策的结构性十分清晰,总体上是从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角度来评判、制定对华政策。
美国认识到,影响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国内政治制度,能力是有限的。
试析转型中的美日同盟
持1 3 本保守集团执政的政策转化。美国的 目 标是由消除 日
本威胁转变为扶植 日 , 本 从而使 1本增强抵抗共产 主义威胁 3
收稿 日期 :0 9—1 — 0 20 1 2
票乘车” 的批评, 逐渐演化为“ 本异质论”“ 日 、敲打日 本论” 、
作者简 介: (94 )女 , 崔硕 18 一 , 河北保定人 , o 级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2 7 0
一
1 — 4
“ 封锁 日 本论” 本 国内也 出现 了安保 同盟 “ 。日 解散论 ”“ 、强
化论 ” 现状维持变革论 ” 和“ 的大 争论 。同时 由于 在经 济 、 贸 易方面 , 国执行“ 美 结果重视型” 数 值指标” 策 , 和“ 政 强压 日 本市场开放 , 使美 日关 系陷入极其危机 。 ( ) 二 面向 2 世纪的转型期 (9 6 20 ) 1 19 - 0 1 19 96年美 日首脑 会 晤 , 表 了 《 日安 全保 障联合 宣 发 美
、
冷战时期美 日同盟的历史回顾
二战结束后不久 , 在世界范围内形成 了美苏两极对峙的
这个 时期 , 随美 国对 苏联遏 制的里根 主义 的出台, 伴 美 日同盟 的 目 标更加 明确 , 美 日军事 同盟 ”“ 日 运共 同 “ 、美 命
体” “ 日伙伴关 系 ” 、美 得到 了明确 的表 述。同时 , 日贸易 美
2 1 2月 00年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 a o eogi gCl g d ct n or l f i njn o eeo E uao n H l a l f i
F b2 l e.0O
Vo . 9 No 2 12 .
第 2 卷第 2 9 期
试 析 转 型 中 的 美
12冷战时期美日关系的演变
问题:冷战时期美日关系的演变在二战结束后到冷战时期,美日的关系以同盟的状态发展,基本上在冷战时期呈现出从“附庸同盟”到“互助同盟”的特点。
二战结束后,美日签订了《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的条约,这些条约基本构成了美日关系的体制,即“旧金山体觔”(日美安保体制)。
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的签订,结束了日本多年的被占领状态,使日本从法律上成为了一个主权国家。
但《日美安全条约》规定美国军队继续驻扎日本并有权使用日本军事基地,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条约。
“旧金山体制”的确立,标志着两国从敌对关系演变为附属的同盟关系。
这是因为日本在二战中战败。
战后初期的一段时期,不得不借助美日同盟的力量来“维护国体”,这个时期的日本在美日同盟关系中处在附庸的地位。
旧金山体制确立之后,日本经济迅速腾飞,并于1956年末,加入联合国。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开始走上谋求政治大国的道路。
日本国内要求调整和改变安保体制中不平等地位。
1960年1月。
《新日美安保条约》签署,新条约规定“缔约国将单独和相互合作,通过继续不断的和有效的自助和互助,在尊重各自宪法规定的条件下来维持并发展它们抵抗武装进攻的能力”;“两国具有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进行单独或集体自卫的固有权利”;日本领土受到武装进攻时,两国“将按照自己的宪法规定和程序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并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第51条的规定立刻报告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为维护日本的安全以及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美国的“陆、海、空军可使用日本的设施和区域”。
此外,新条约还规定了日美两国“随时就本条约的执行问题进行协商”和加强“经济合作”等等。
总体上,新条约确定了美国继续享有在日本驻军和保持军事基地的权利。
也规定了日本承担在日本领土上与美国共同作战的义务。
在法律上使美日两国具备了一定的对等性,扩大了两国的合作范围。
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面对苏联在军事战略上的咄咄逼人,美国迫切要求日本加强与其的战略协调关系,分担“责任”,共同抗衡苏联的军事扩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智慧是人类的知识、勇气、意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把握相结合的结果。
日本人为何不仇恨美国人
日本人为何不仇恨美国人?他们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美国人虽然用原子弹袭击了我们,但是他们在占领日本后,并没有蹂躏我们,相反地,在日本战后物质最为贫乏的时候,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食品和生活物质,孩子在家里吃不饱,在学校里却能够吃到美国提供的牛奶面包。
所以,当美国兵占领日本后,发现他们并没有以前宣传的那么狰狞,而是友善的。
这让日本年轻的一代改变了对美国的看法。
2,日本败战(投降)后,美军并没有杀死天皇,最终还保留了天皇的地位,这使得不少日本人对美国充满感激。
3,日本战后是一片废墟,但是不久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参与朝鲜战争,日本成为美军最大的物质供应地和伤病员、军人的修养地。
也正因为如此,日本经济开始获得复苏,汽车等制造业开始蓬勃发展,以此奠定了现代日本制造业的基础,也促使日本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4,美军占领日本后,随后与日本签署了安保协定,同时在日本建立了多处基地,有些人也认为,这导致美军迄今为止仍占领着日本。
但是也不得不看到,正因为有日美军事同盟关系,日本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不需要花大钱发展军事力量,而是可以把大部分财政用于发展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日本尽早地成为了亚洲最富裕的国家。
5,记仇是一种痛苦的精神折磨,放下包袱向前走,超越对手,才是正道。
因此,日本人会不断地翻历史老账,但是不会去挖掘历史的仇恨,因为记住这一仇恨,又会怎样呢?我们的生活会因此变得美好?结论是“不会”,所以还是不记为好。
我努力去理解这些日本人的奇异观点和想法,但是,最终还是没能理解:日本人不仇恨美国人,到底是因为美国人不值得仇恨,还是日本人太容易忘记伤痛?也许日本人在太多的悲情中选择了无奈和屈从。
想起一首歌,叫《广岛之恋》。
里面有两句歌词,也许代表了不少日本人内心的那一种真切:“不够时间好好来恨你,终于明白恨人不容易。
”。
美国是怎样使日本成为美国牢不可破的传统盟友的
美国是怎样使日本成为美国牢不可破的传统盟友的从19世纪中开始。
美国就迫使日本签署了很多贸易条约。
这时美国主要还是压迫着日本。
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日本和俄国的战争,并且日方获得了胜利后,美国开始承认日本地位,渐渐的把日本看成了远东的盟友。
但日本却完全没这么想,在欧洲各国忙于1战时,日本开始向中国进军,1917年11月2日,美国国务卿兰辛与日本外相石井菊次郎签署了《兰辛-石井协定》。
在这款条约中,美国用承认中日因地理接近而日本应该拥有在华“特殊利益”(特别是“南满”、内蒙古东部和山东)换得了日本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承认。
双方暂时达成了妥协。
之后时间进入了二战。
之前日本始终借助于美国的实力扩张自身,而美国只要认为这种扩张不会干扰到自己就会允许甚至积极鼓励这种扩张而二战是日本完全想自我崛起,统一大东亚。
但是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吸取了德国投降后划分德国时的失误,那时候让斯大林占据了主动,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
并且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北方国土问题上和苏联彻底翻脸。
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针对这种形式,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
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与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60年代末,美国出现衰退,经济再次出现严重滑坡;深陷越南战争泥沼难以自拔,国内反战情绪愈演愈烈;第三世界纷纷崛起。
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全球战略,收缩战线,美国需要日本在亚洲的密切合作。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正视“日本在经济上是一个超级大国”,于是,1969年11月,佐藤首相和尼克松总统就无限期延长新《日美安保条约》和美国把冲绳岛行政权归还日本达成协议,并决定新《日美安保条约》及其有关规定原封不动地适用于归还后的冲绳。
美日同盟关系瓦解的推导
日本将失去牵制中国的资格:美日同盟关系瓦解的推导美日历史恩怨可以上溯到佩里舰队砸开日本的大门。
上个世纪,在日本战胜俄国之后,美日矛盾日益突出。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国都站在同盟国一边,但他们的盟友关系是短暂的。
在后来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谈判过程中,双方的讨价还价已经可以看出互为对手的敌意。
果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双方处于对立面参加了决定世界命运的较量。
失败的日本最终不得不无条件投降。
二战之后,日本成为了美国在远东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桥头堡。
得益于二战及之前的掠夺所带来的财富以及财富积累下的科研实力,日本迅速地从二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并于上个世纪60年代先后超越了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二号经济强国。
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受到巨大的牵制,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从而放松了对于日本的管制,使得日本有重建其军事力量的机会。
到冷战结束时,日本自卫队已经成为了一支技术水准较高的精锐军队。
冷战中后期,中日算得上是潜在盟友,共同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
然而,风云变幻,谁也没有想到,在冷战结束后不久,中日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假如中国不在东亚地区,日本很可能有机会悉心经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
日本明白,自己与中国对抗还需要借助美国的力量。
因此,日本继续在东亚地区充当美国的急先锋。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日本需要美国,美国也需要日本。
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都不愿意与中国单独硬碰硬。
日本是怕碰不过,美国是怕碰过了也无益。
这种谁也不能压倒谁,谁也不能吃掉谁的情况,已经构成了一个地缘政治中的典型稳定三角。
当前阶段,这一稳定三角中,美国是较弱的一角。
美国的实力分布于全世界,在东亚地区的投入稍显不足。
暂时,美国是依靠支持其东亚盟国与中国在亚洲地区抗衡。
韩国的态度日益趋于选择平衡者的角色,日本已经成为了美国亚洲战略独一无二的支点。
东亚地区的本质矛盾是中美矛盾,最主要的直接矛盾却是中日矛盾。
中日矛盾作为主要的直接矛盾这一认识,并非虚构。
吴祖荣:美日同盟的三大“死穴”
吴祖荣:美日同盟的三大“死穴”2013-03-25环球网近年来,美日双方一再声称,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是美日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
近日,日本媒体又放风,美日已经研拟钓鱼岛作战计划。
好像日本已经把美国拉住、与美国捆绑在一起,准备在钓鱼岛与中国作战了。
日本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的野心极度膨胀,导致对美日军事同盟的战略性误判,正在走向极其危险的地步。
美日军事同盟是世界冷战的产物,几十年来随着国际格局的不断变化其定位和目标已发生几次较大调整。
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世界大势的国际背景下,美日军事同盟的存在是有前提条件的。
日美只有顺应世界和平潮流,把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合作发展经济、促进繁荣作为国家战略的优先目标,才能维持日美军事同盟的存在。
如果日本企图拉住美国,把美日军事同盟作为其军事扩张的工具,无节制地强军扩军,走复活军国主义的道路,过度强化同盟的军事实力、扩大其功能和活动,将违背世界和平大势,必然会导致美日军事同盟的崩溃。
这是美日军事同盟的一大死穴,不会以日本的主观愿望而改变。
安倍上台以来,在修复美日同盟关系的名义下,使出浑身解数讨好拉拢美国,为军国主义招魂,为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走扩军强军道路等不可告人的勾当壮胆。
安倍大张旗鼓地宣扬美日关系近来取得的重大进展。
美日频繁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共同开发新型战机等高精尖武器、在日本本土强化反导系统部署、甚至放言美日已经研拟钓鱼岛作战计划。
安倍本人也不顾日本国内众多民众的反对,冒着政治风险,执意加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
另一方面,美国对日本的示好乐观其成,继续扶植日本军事机器,企图利用不断增长的日本军事力量和对周边国家的领土野心助其在亚太维持霸权地位。
美日相互勾结、一唱一和所反映的,似乎只有美日军事同盟的不断强化,丝毫没有会导致美日军事同盟瓦解的任何因素。
其实,明眼人已经察觉到,以安倍、石原等为代表的日本极右政治势力,企图借助美国军事力量,正通过各种努力来修改和平宪法、强化军事机器、走强军扩军的危险道路;同时,通过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企图否定日本前领导人有关对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所犯罪行的反省和道歉、挑战全世界人民对日本战犯的公正审判、推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改写战后国际秩序、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翻案。
96年台海危机日美同盟关系的影响1
96年台海危机日美同盟关系的影响假设:若96年台海危机没有爆发,日美同盟可能走向分化。
(一)、冷战后,日美同盟出现了调整,有分化之势1、国际形势的变化冷战后,国际形势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日美传统战略对手消失,日本对美国军事保护伞的依赖性有所下降。
“由于对苏联的恐惧已不复存在,华盛顿、北京和东京的领导人都不再给予相互合作最优先的考虑,也不再在可能导致分裂的问题上去克制自己的反应。
”1战后,日本在同盟中的地位不断发生着转变,日美同盟也由从属伙伴演变为相互依存的同盟。
这主要体现在日本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经济大国,而试图谋求同自身经济实力相对等的政治实力,而冷战的结束也为日本创造了较好的国际环境。
日本可以在安定而没有军事威胁的环境下更好的利用自身的经济筹码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以逐渐摆脱“小伙伴”的称号。
2、激烈的贸易摩擦冷战开始后,美国希望通过日本来遏制苏联和中国,遏制社会主义阵营在亚洲的发展,但却在振兴日本的过程中为自己树立了对手。
日美贸易从50年代的纺织品摩擦到后来的彩电、汽车、半导体摩擦不曾间断。
80年代,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
美国在1985年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使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广场协议是美国以维护日美同盟关系,减少两国经济摩擦为由说服日本签订的,这是美国在日本经济腾飞后以外交手段来实现其经济目标的最典型的例子。
出于保护美国自身经济的考量,克林顿政府上台初期便明确提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第一条即确保美国的经济安全.为此,克林顿政府以振兴美国经济为核心,在全球、地区和1《中美日关系的黄金时代(1972-1992)》:<美>傅高义<中>袁明<日>田中明彦主编归泳涛译重庆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第18页双边三个层次上建构服务于美国经济利益的全球经贸战略与经济网络。
在经贸优先的外交战略指导下,日美关系陷入僵局。
美日同盟
战后,日本选择了一条在美国保护下谋求发展的道路,因此,日美安保条约的意义决不限于安全领域,实际上构成了战后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
这条特殊的发展道路使得日本形成了对美国的深刻依赖。
虽然日本民主党判断“美国的影响力在不可避免地下降”,而要求扩大自己的行动自主性,但是,美国在今后二三十年里还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日本不会从根本上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这次的《白皮书》也特别强调了日美同盟的重要性,不难看出,日本今后将继续奉行以保持和加强日美同盟关系为优先目标的对外政策。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讲,日本强化与美国的战略军事同盟,也是想借助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堵吓”意念中的敌手,实际上就是借美国的实力来对地缘对手进行一种地缘遏制。
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给日本造成巨大冲击。
同在去年,中日发生钓鱼岛撞船事件,放还中国船长让日本感到“受挫”,也坚定了日本要借重美国来维护自身安全的决心。
菅直人内阁修正了鸠山前首相推进的“对等日美同盟”政策,明确地转向了“同盟最优先”的政策。
当然,防范和遏制东亚地区大国(主要是中国)的发展,维护其在该地区的传统霸权和既得利益,也是美国对外战略的一大重心。
在遏制中国方面,日美可谓一拍即合。
而日美同盟也成为影响中日关系以及东亚地区政治与安全局势的一大变量。
不容否认,无论是钓鱼岛还是南中国海问题,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
近年来,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竟公开跳到前台兴风作浪。
可以预计,今后美国对该地区事务介入的力度会越来越大。
而日本今后可能附和美国对中国采取的“围交政策”(congagement),既围堵又交往。
应该说,中日之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国家关系。
中日两国间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结构性矛盾和现实利益冲突;日美不对等的同盟关系造成美国因素对日本的影响格外直接和严重;日本国内政局多变,民主党内部意见纷纭,执政前景不明朗;中日两国在两千年的历史上,力量对比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而今天的力量对比正在经历一个半世纪以来未曾有过的变化,亚洲呈现两强并立的局面,日本政界和社会上对中国迅速发展的抵触心理,会对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影响。
六十年日美同盟关系,“不朽支柱”?
六十年日美同盟关系,“不朽支柱”?作者:庞中鹏来源:《世界知识》 2020年第5期文/庞中鹏2020年1月19日,日本政府隆重举行《日美安保条约》签署60周年纪念仪式。
安倍首相致辞表示,“日美安保条约是不朽的支柱,是保护世界和平、保障繁荣的不可动摇的支柱”;“让我们强化同盟,使之成为60年、100年后一直支撑世界的支柱”。
2月9日,日本自卫队精锐部队——离岛防卫专门部队“水陆机动团”(日本版海军陆战队)在冲绳与驻日美军一起举行了军事演练,旨在彰显日美安保合作的紧密度。
60年时间过去了,日美依旧在巩固与加强同盟关系,其透露出的信号又是什么呢?60年前的《日美安保条约》现行《日美安保条约》签署于1960年1月19日。
该条约对1951年与《旧金山和约》同时签署的原日美安保条约进行了全面修改。
1951年9月8日,在日本与美、英、法等48个战胜国(不含中华人民共和国)片面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五小时后,日美签署旧《日美安保条约》。
其主要内容包括: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驻扎陆海空军;根据日本政府请求,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国内发生的暴动和骚乱;美军驻扎条件由两国间的行政协定另行规定。
1960年签订的新《日美安保条约》与旧条约不同的是两国对等(象征性对等)、双方承担义务。
新条约进一步加强了日美军事同盟关系。
日本要依靠美国核保护伞维护自身安全,承担提供军事基地、扩充军备、共同作战等更多的义务。
新条约的签署引发了当时日本民众大规模抗议浪潮(即反安保斗争)。
1959~1960年,日本人民为反对修订《日美安保条约》,进行了23次全国统一行动,迫使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取消访日计划,岸信介首相也被迫下台。
1960年5月14日共有1000万人在寄到日本国会的请愿书上签名。
6月5日,有650万人参加抗议活动。
6月15日,580万群众参加抗议条约签字和艾森豪威尔准备访日活动。
其后60年间,经历了冷战对峙深化时期、冷战后时期、进入21世纪后的9.11事件,特别是安倍第二次执政后,《日美安保条约》逐步得到加强并不断完善。
美日军事同盟
美日军事同盟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美日军事同盟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存在。
这一同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美日两国自身的军事战略和安全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格局。
美日军事同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后。
当时,日本作为战败国,其军事力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然而,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出于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逐步调整了对日本的政策,开始扶持日本重建军事力量,并与之建立了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
在冷战时期,美日军事同盟主要针对的是苏联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一时期,美日双方在军事合作方面不断加强,包括情报共享、联合军事演习、军事技术交流等。
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技术支持,帮助日本建立了一支相对现代化的自卫队。
同时,日本也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基地和后勤支持。
冷战结束后,美日军事同盟并没有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削弱,反而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不断得到强化和拓展。
一方面,美国将战略重点逐渐转向了亚太地区,将日本视为其在该地区维护霸权地位的重要盟友。
另一方面,日本也试图通过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提升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进入 21 世纪以来,美日军事同盟在应对所谓的“地区威胁”方面表现得更加活跃。
例如,在朝鲜核问题上,美日双方密切合作,通过军事威慑、经济制裁等手段向朝鲜施压。
此外,美日还对中国的崛起表示担忧,将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不断加强在东海、南海等地区的军事存在和活动。
美日军事同盟的加强和拓展,给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了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
首先,这种同盟关系加剧了地区的军备竞赛。
为了应对美日的军事压力,周边国家可能不得不加大在军事领域的投入,导致地区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
其次,美日军事同盟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了诸多敏感的领土和海洋争端问题,这容易引发冲突和摩擦。
再者,美日军事同盟的存在破坏了地区的战略平衡,使得一些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不得不更加谨慎,甚至被迫在美日和其他国家之间做出选择。
美日军事同盟
美日军事同盟在当今的国际政治舞台上,美日军事同盟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存在。
这一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深深嵌入了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演变之中,并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日军事同盟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
日本作为战败国,其军事力量的发展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然而,随着冷战的拉开帷幕,美国出于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战略需要,开始逐步调整对日本的政策,有意扶持日本的军事力量,以使其在远东地区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在冷战时期,美日军事同盟主要针对的是苏联及其在亚洲的影响力。
这一时期,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日本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军事力量。
同时,美日之间也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和情报共享,以提高双方在军事上的协同作战能力。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美日军事同盟并未随之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拓展。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美日军事同盟的目标和任务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一方面,美日将应对所谓的“地区新兴威胁”列为重要任务,将关注点投向了朝鲜半岛、台海局势等热点问题。
另一方面,美日也试图通过加强军事同盟,来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美日军事同盟的不断强化,给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美日频繁举行军事演习,不仅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也对周边国家的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例如,美日在东海、南海等敏感地区的军事活动,容易引发误判和冲突,破坏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其次,美日军事同盟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地区的多边合作进程。
美日在一些问题上采取的强硬立场,使得地区国家之间的互信受到损害,阻碍了地区合作的深入开展。
从经济角度来看,美日军事同盟也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维持军事同盟的运转,美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军事建设和装备采购,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用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资源。
同时,美日军事同盟的紧张态势也给地区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带来了不确定性,影响了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
美日军事同盟的历史渊源
美日军事同盟的历史渊源美日军事同盟是二战后日本成为美国的重要盟友后建立的,对于两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美日军事同盟的历史渊源,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一、二战后的重建与美日同盟的初步形成二战结束后,日本处于经济崩溃和政治动荡的状态。
为了重建日本,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广泛的协助和干预。
1947年,美国通过《日本宪法》强化了日本的和平主义原则,并剥夺了日本的军事能力。
然而,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认识到需要一个稳定的亚太地区,于是开始重新考虑对日本的安全保障和军事合作。
二、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的签署与同盟进一步深化1951年,美日签署了《旧金山和约》,恢复了日本的主权地位。
同时,美国与日本签署了《美日安全保障条约》,为日本提供安全保障并在军事上提供援助。
这一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美日之间的军事同盟正式形成。
三、美日军事同盟的深化与扩展在冷战期间,美日军事同盟逐渐深化与扩展。
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军事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日本重建自卫队,并加强了两国之间的情报分享和军事合作。
日本成为亚太地区和全球安全稳定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与美国一道应对共同的安全威胁。
四、美日军事同盟的挑战与调整虽然美日军事同盟在冷战期间发展迅速,但它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调整。
其中一个挑战是日本国内对于修改和平宪法以增加军事实力的争议。
另外,美国在军事上与亚太地区其他盟友的关系也对美日同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和朝鲜核问题等重大安全挑战上,美日之间的合作也面临一些调整和协调。
五、美日军事同盟的当前形势与前景展望当前,美日军事同盟依然是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石,它在亚太地区的稳定和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两国在情报共享、军事演习、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合作继续加强。
此外,随着中国崛起和朝鲜核问题的紧迫性增加,美日军事同盟有望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综上所述,美日军事同盟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重建时期。
通过《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的签署,同盟逐渐深化和扩大,并在冷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姓名:杨志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指导教师:刘承20070301摘要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摘要鉴于形势的发展,美日于1951年签订日美安保条约,美日军事政治同盟初具雏形。
自签订至今,日美安保条约已历经多次修订,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地位和作用均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第一个日美安保条约是一个完全不对等的单向保护性条约,甚至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条约。
日本在条约中的作用只是提供反共基地,外交、军事均依附于美国,毫无地位可言。
但对当时的日本来说,与美国的这种特殊安排却是其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日本因此赢得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于1953年完成经济恢复。
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日本国内民族主义重新抬头,要求改变与美不对等关系,促成了日美安保条约1960年的修改。
修改后的条约至少实现了对等性,美日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防卫关系,逐步展开军事合作。
至上世纪80年代,美日之间的安保关系发展为同盟关系,日本开始在国际社会中以美国平起平坐的合作伙伴自居,外交由追随转变为自主,大力发展自身军备。
冷战结束后,美日对外政策均有所调整,两国于1996年对同盟进行了重新定义。
美日同盟的性质由保护日本型同盟改为维护地区安全型同盟。
日本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自卫队的活动范围扩大,可以在日本领域内向美军提供后方支援,“也可以设想能够在与战斗区毗邻的日本周围的公海和空中进行”。
此后,日本追随美国参与战争,寻求突破和平宪法和“集体自卫权”的限制。
在当前,美日同盟向全球同盟转变,美日军事一体化不断加强。
日本以美日同盟为依托,发展自身军事力量和展开多边外交,寻求在联合国中发挥大国作用,并企图摆脱战后体制。
日美安保条约的这一演变历程体现了美日关系的深刻变革,其实质是国际形势大背景下美日两国国家实力的较量。
其中,日本的民族主义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民族主义在日本民族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二战中的惨败使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一落千丈,务实地选择了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基于日本“现实主义”文化视角看“日美同盟”
基于日本“现实主义”文化视角看“日美同盟”自从二战后,美国和日本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日美同盟”。
虽然在历史上,两国之间曾经存在矛盾和矛盾,但是现在,日美同盟已经成为了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同盟,对于整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日美同盟”。
首先,现实主义文化主张的是国家**利益**至上。
在这个意义上,日美同盟依然是基于双方国家利益的合作。
当日本面临对中国的威胁和东海问题时,美国的支持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够帮助日本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稳定。
同样地,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重心也在转向,因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长,而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也得到了巨大的保障。
因此,日美同盟依然是相互支撑和帮助的双边关系。
其次,“现实主义”文化主张的是实力平衡。
在历史上,日本和美国之间的权力平衡曾经是非常脆弱的,特别是在二战后的几年里。
然而,现在日本的经济实力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虽然日本在军事方面仍然持有和平宪法,但是其防卫力量的建设也已经得到了强化,成为了亚洲地区最强大的自卫队之一。
因此,现在的日本已经拥有更多在同盟中发言话语权的机会。
最后,“现实主义”文化主张的是对战略的注重。
在日美同盟中,两国都注重自己的战略利益,并把它作为合作的基础。
例如,美国一直处于全球军事部署和投资巨大的军事基地建设的状态,这也是保持其亚太地区利益的重要基础。
而在日本,小池百合子的政府也一直在努力加强国防,增强自己在地区内的影响力。
总之,从“现实主义”文化的角度来看,“日美同盟”一直都能够保持久远的合作和稳定。
两国都处于互惠互利的部署地位,为保护各自的战略利益而付出努力。
而在未来,如果双方合作得更加密切,那么这个同盟将会变得更加强大和稳定,也为地区的和平安定作出更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日同盟令日本“光荣孤立”?2006年08月30日一向在日本政坛上特立独行的小泉纯一郎自就任首相之后,曾先后五次参拜了供奉有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惹来日本国内反弹声浪和亚洲诸国一片谴责,中日、韩日关系近两年来更是直坠冰点。
在2006年7月底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部长会议上曾传出日本外长可能访华的消息,没想到小泉悍然于“8·15”日本战败纪念日再次拜倒在靖国神社檐下,扑灭了两国关系回暖的火苗。
当日本在亚洲受“千夫所指”时,静观其变的华盛顿也开始暗潮涌动,思考东亚地缘战略的得与失。
有的美国学者指出:美国将日本视为“亚洲的英国”,其实恰恰害了日本。
“小泉在日本的二战投降日参拜靖国神社,是复杂地缘权力游戏中的一项巨大赌注,而这部…日剧‟的揭幕人则是华盛顿政府。
”地缘政治分析家威廉·恩达尔(F. William Engdahl)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在这场权力游戏中,华盛顿鞭策小泉政府走向军国主义,公开表示支持日本修改战后宪法,走向…正常化‟。
然而,更加亲密的美日同盟,尤其是双方在军事上的合作,让日本愈发依赖华盛顿,同时被东亚国家孤立。
”恩达尔著有《世纪之战:英美石油政治与世界新秩序》(A Century of War:Anglo-American Oil Politics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Pluto Press Ltd)一书。
任职于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家著名智库的政治学家黄子君(Anny Wong )博士则向《华盛顿观察》周刊表达了不同意见。
她说:“美国人并不担心紧密的美日同盟让日本在东亚更加孤立。
实际上,日本在很长一段的历史中都游离于亚洲的边缘,和西方国家更加亲近。
日本人自己都在思考:自己到底算不算是个亚洲国家?况且,今日的日本已不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
在日本政坛,坚持为二战辩护的右翼政客已经成为少数。
”小泉一动,亚洲就“痛”小泉参拜之前,日本国内的民调显示,有六成民众不赞成首相此举,而自民党内也不乏参拜的反对者。
然而,小泉仍然一意孤行,受到中方的强烈抗议,称他又一次“公然挑战国际正义,践踏人类良知”;韩国政府更表示,将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本提出抗议。
然而,受访的日本问题专家们却说,小泉参拜一事,其实是个国内问题。
“小泉是一个强硬派,但并不是政治上的右翼分子。
小泉在8月15日这一天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了履行他选举时向选民许下的参拜诺言,”日本名古屋南山大学国际关系教授罗宾·利姆(Robyn Lim)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利姆口中的政治诺言指的是,2001年4月18日小泉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时曾许诺说:“如果当上首相,不管遭到任何批判,都一定要参拜靖国神社,”而且还要在8·15当天参拜靖国神社。
5年过去了,眼看自己要在今年9月“功成身退”,小泉为了确立自己“言而有信”的政治形象,毅然决然地走出了这一步。
其实,日本民众支持小泉主要并非因为其政治立场,而是经济改革政策。
小泉执政的几年间,进一步开放了日本经济,让这个曾在1990年代遭受经济泡沫化的国家重新焕发了青春,在国际舞台上竞争力日增。
”专研国际事务和日本问题的黄子君说:“说到政治,很多政客并不需要兑现当初选举时的每一个诺言,因此,真正的问题是,小泉为何将参拜一事看得如此重要?”华盛顿智库史汀生研究中心(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高级研究员本·赛尔夫(Ben Self)认为小泉之所以一意孤行,部分原因是要显示他能够刺激日本在东亚的邻国。
“日本曾在1990年代初在日美贸易分歧中向美国说…不‟,以改变日本在日美双边关系中长期处于弱势的形象;以此类推,对中国在历史问题上说…不‟,是在试图打破日本在二战后政治上的被动局面。
这反映出日本倚仗着自己的价值体系、社会政治模式,正逐渐建立起一种新的自信,”赛尔夫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说。
最近刚刚访问过日本的黄子君看到,一批二战后出生的年轻政治家--其中包括更多的妇女--正在日本政坛涌现,这些人绝没有向军国主义发展的倾向,只是还没有时间想清楚当年的战争和历史,一切还在讨论当中。
“在日本各界仍在热烈讨论如何看待战争问题时,小泉敢于参拜靖国神社,部分原因是因为在日本人眼中,靖国神社是个追忆战争亡魂的地方,除了14名二战甲级战犯之外,那里还供奉着日本历史上其它战争中牺牲的军人。
在小泉和一些日本人眼中,这并不是一种坚持军国主义的做法,”黄子君说。
对于这一点,身在日本的利姆表示认同。
她强调,几年前小泉也曾去过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中国卢沟桥,但是中国媒体很少提到过这些。
另外,小泉的第一任外相田中真纪子,受其父田中角荣的影响,也是非常亲华的。
无论小泉是有意还是无心,参拜一事毕竟揭了很多亚洲国家的历史伤疤。
小泉一动,它们就“痛”,很自然的反应就是出面谴责日本的行为。
相反,太平洋彼岸的华盛顿则三缄其口,对此事几乎不予置评。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说到底是个国内政治问题。
就算华盛顿在一边批评,日本真的会听吗?我认为不会。
一个国家的国内政策永远是外交政策的舵手。
”黄子君说,“中国、韩国、甚至澳大利亚都曾在二战中受到日本欺凌,(日本)参拜也成为这几个国家的内政问题。
但是,美国人没有这种…切肤之痛‟,因此,议员们不会为此发声明、提议案。
换言之,这并未触及到美国的内政,当然不会想到在对日政策上有什么动作。
”黄子君提出,小泉的参拜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每次小泉去靖国神社,都会使这个日本人无法抉择的历史问题重新冲入公众眼前,掀起整个日本的大讨论,这无形中让日本人正视这个议题,深入辩论,这对日本人最终弄清楚自己的定位是一件好事。
”日本当不了“亚洲的德国”在小泉8月15日又一次“惹是生非”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教授约翰·伊肯伯里(G. John Ikenberry)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了“日本的地缘政治”一文,指日本在东亚严重的地缘政治问题其实也日益成为美国的问题。
为了拉住日本这个大盟友,美国有些政治家--尤其是五角大楼的鹰派们--喜欢把日本定位为“亚洲的英国”。
这让“有恃无恐”的日本一边寻求国家正常化,一边挑起与其它亚洲国家的对抗,处境愈发孤立。
伊肯伯里提出,美国应该重新考虑和日本的盟友关系,让日本做战后的德国,不但要尽快解决“历史问题”,同时要倡导东亚安全社区的远景,像德国那样和平地融入本地区的发展当中。
然而,伊肯伯里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利姆和黄子君的认同。
“日本之所以无法走德国融入欧洲的道路,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局面大不相同。
”黄子君分析道,“冷战开始后,西方担心共产主义在欧洲大陆蔓延,而地处欧洲中部的德国则成为一个西方拉拢的重点。
欧洲各国的领土大小相仿,文化相对开放,又有民主基础,欧洲社区的概念早已普遍扎根于民众的心中,这就为欧盟的成长壮大孕育了根苗。
即便如此,德国还是花了四十年时间才和平地融入了欧洲,并成为今日欧盟的“领头羊”。
黄子君认为,亚洲内向的文化因素使日本难得有要和亚洲社会融为一体的想法,甚至也不想成为这一地区的领袖。
日本在亚洲地处边缘,又是个岛国,它的地理位置和二战后的处境使它没有太多延展势力的空间。
同时,亚洲国家领土尺寸相差悬殊,而文化又趋于保守。
亚洲人不像欧洲人那样勇于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更加沉默而安静,从来不谈融合或是领导的议题。
这就是为什么东盟建立得这么久,进展一直缓慢,而亚太经合组织(APEC)则谨守着“只谈经济,不论政治”的宗旨。
“我个人的感觉是,目前的日本并没有想融合于亚洲,而是着眼于亚洲的未来。
”黄子君说。
既不想在现在“融合于亚洲”,却“着眼于亚洲的未来”,这是日本为什么在亚洲左右挣扎而备感失落的一个原因。
日本不愿意“低头”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依然在增强的美日同盟。
2005年2月,美日将台湾纳入“2+2”会谈内容中。
“2+2会谈”是指日美两国国防部长和外长参加的“日美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
2005年2月,该会谈发表的《联合声明》宣布,台湾问题是两国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
缓解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是两国“共同战略目标”的一部分。
这是美日结盟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对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表达共同忧虑。
“这实际上造成了地区安全的不平衡。
美日同盟一方面将东亚地区的安全的重担压在日本肩上,一方面在安抚其它东亚国家方面做得很失败,”赛尔夫说。
美日同盟,心照不宣的默契无论日本在亚洲如何定位,它始终不变的角色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国。
如果说美国将日本定位为“亚洲的英国”,并不为过。
美日之所以如此亲密,部分原因是二战后,美国一手扶起日本。
美日分属太平洋的两侧,日本成为美国延展其战略触角的天然基地。
在亚洲地区发生天灾人祸时,与其从美国大陆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倒不如从近在咫尺的美军驻日基地出发。
当然,更深一层战略考虑是携日本以平东亚,扶持日本,来平衡东亚的中、俄、韩等国。
“华盛顿各个政治派别都认同这一战略目标,形成一套环绕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部署,用和平的方式防止任何欧亚战略集团对抗华盛顿在全球主导的…一超‟地位。
从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样的政治现实主义者,到拉姆斯菲尔德、切尼、伯尔顿这样的政治鹰派,从共和党到民主党,这个大原则都秉承下来,他们之间的政策差别仅限于具体策略而已,”恩达尔说。
他从事了30余年政治经济问题分析,是日本经济新闻(Nihon Keizai Shimbun)的长期供稿人。
曾著有《东亚地缘政治》(The Geopolitics of East Asia)一书的利姆在1988到1994年曾为澳大利亚情报机构国家评估局(ONA,Office of National Assessments)工作。
当她审视日本的发展和东亚的地缘问题时,将眼光投向日本的安全。
在她看来,东亚地缘安全的威胁者并不是东京和华盛顿,而是平壤和北京。
利姆认为,中国拥有核武器和中程弹道导弹使得日本有理由关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DF-21A型的导弹采用卡车运载,使用固体燃料,精准度非常高。
“中国目前的军事走向和政策迟早导致一个核化的日本出现。
”利姆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实际上,中国这些军事发展等于在时刻提醒日本公众,中国的战略目标是日本和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
日本已经摇摇晃晃地走出了无意识的和平主义的圈子,很明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一些攻击性的能力。
即使日本不这么想,我不认为日本的无核化还能保持很久。
”在这个战略大框架下,华盛顿利用了日本人对中国经济和军事发展的焦虑和担忧,煽动日本亲美反华的…新民族主义‟情绪。
“这无论对于东京还是华盛顿都是很危险的,它导致了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安全发展的不稳定性,”恩达尔忧心忡忡地说道。
日本同华盛顿的亲密无疑凸显韩国同华盛顿的疏远。
华盛顿本来冀望韩国能成为美日同盟的准成员,但其近年发展让美国颇感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