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两代张炎词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张炎《词源》研究述评
以“ 雅” 为 中心 的论词 标 准
张炎《 词 源》 分上 下 卷 , 上 卷论 乐 , 是音律论 , 下
卷论词 , 是创作论 。他的 目的主要就是欲词复雅避 俗, 故以“ 雅” 为 中心 提 出“ 骚雅 ” 与“ 雅正” 的 论词 标
准 。后 世研 究 者 则 围绕 “ 骚雅” 与“ 雅正 ” , 不 断地 探 讨这 两个 概念 的具体 内涵 与外延 。 方智 范 、 邓乔彬等人所著《 中 国古 典 词 学 理 论
l 0 0
武陵学刊
第3 8卷
要 抑 扬 中节 , 含 蓄 蕴藉 , 但又要不晦涩 , 不俚不亢 , 应“ 句琢 字炼 , 归于 醇雅 ” , 要“ 平 妥精粹 ” 嗍 。 与 上述 观 点不 尽相 同 , 郭 锋从 诗 词 的互 动关 系
艺术 体认 与总结 。这是论 词 “ 清空” 说 的 时代 与文 化
源) 中“ 骚雅” 之义》 一文 。论文认为张炎所说 的“ 骚 雅” 意思 有二 : 一是 与作 品风 格有关 , 即既不 浮艳 , 又
非豪 放 。 它表 现 了这二者 中间 的一 种过 渡状 态 , 即中 正 和平 而又蕴 藉 深远 的一种 风格 。二是 在词 的 内容 上, 要“ 志之所 之 ” , 不为情 所 役 。同时在 词 的句法上
2 0 1 3 年 5月
武 陵 学 刊
J o u m ̄ o f Wu l i n g
Ma y 2 01 3
第3 8卷第 3 期
Vo 1 . 3 8 N o . 3
新世纪以来张炎《 词源》 研究述评
罗 海 燕
( 天津社会科学院 文学所 , 天津 3 0 0 1 9 1 )
诗 文一 路 。 一言 以蔽 之 : “ 骚雅” 之义 在于词 作立 意不
从《词源》看张炎的词学观
张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词学家,他在《词源》一书中对词语的形成、变化、用法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从《词源》中可以看出,张炎的词学观认为词语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字,它的形成和变化是由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和实际需要的驱动。
张炎认为,词语不仅是表示意义的工具,还是表现思想的载体,因此对词语的研究应该结合人类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来进行。
张炎还认为,词语是有规律变化的,可以通过观察词语的形态、语义和用法来了解词语的变化规律。
他还提出了“同化、异化、转化”的概念,用来解释词语的变化。
他认为,词语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如人类的思维发展、社会的变迁、语言的交流等。
总的来说,张炎的词学观是一种从词语本身出发,结合人类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词学理论。
他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词语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词语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玉田词研究百年回顾(一)
玉田词研究百年回顾(一)张炎是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词坛宗匠之一,他虽生于南宋,但临安陷落时他年仅29岁,直到元仁宗延佑四年(1317)以后才去世,享年七十余岁,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词坛生涯是在入元以后。
然而,在确定他的时代归属问题上,几百年来,几乎所有的文献记载都无一例外地把他当作“宋人”。
他的词集《山中白云词》中的作品,绝大多数都作于南宋灭亡以后,但它们向来也是被作为“宋词”而收入各种宋词选集(如陈匪石的《宋词举》①等)及总集(如《全宋词》②)中的。
而在词学研究领域,无论是单篇文章,还是论词专着,一律把张炎及其词作放在南宋部分加以论述。
从张炎的主要生活时代及其创作的实际来考察,这种做法不能不说是有欠妥当的。
1983年,洛地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张炎是宋词人还是元词人?》③一文,力图纠正这一学术界积非成是的错误,可惜未能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
张炎的词集名《山中白云词》,存词约300首,卷首有郑思肖、仇远、邓牧、舒岳祥等人所作的序。
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江昱为其疏证。
至于对其词优劣得失的评价,在张炎生前就已开始。
在他当世的词坛上,张炎受到了众口交誉的称赞。
如邓牧在《山中白云词序》道:“古所谓歌者,《诗》三百止耳。
唐宋间始为长短句,法非古意,然数百年来工者几人,美成、白石,逮今脍炙人口。
知者谓丽莫若周,赋情或近俚;骚莫若姜,放意或近率。
今玉田张君无二家所短,而兼所长。
”戴表元说他“取平生所自为乐府词自歌之,噫呜宛抑,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而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穷达得丧所在”④郑思肖称赏张炎词作“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飘飘征情,节节弄拍,嘲明月以谑乐,卖落花而陪笑。
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绣山水犹生清响,不容半点新愁飞到游人眉睫之上”⑤仇远也说:“读《山中白云词》,意度超玄,律吕协洽,不特可写青檀口,亦可被歌管荐清庙,方之古人,当与白石老仙相鼓吹”⑥。
舒岳祥说他“词有周清真雅丽之思”⑦。
明代词坛不振,张炎词未受人们太多的关注。
张炎《词源》研究综论
张炎《词源》研究综论罗海燕1,于广杰2【摘要】张炎《词源》体现了他主要的词学思想,对当时与后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人对《词源》的研究几乎从未断绝。
20世纪之前,《词源》研究着力于考证其版本内容以及与《乐府指迷》的关系,并阐述了其词学理论的承继与开拓,肯定了它在词史上的地位。
20世纪以来,《词源》开始进入现代学术研究视界,呈现出繁盛局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体现在词旨概论、“雅正”考辨、“清空”释解、价值考量与影响等方面。
进入新世纪,张炎《词源》研究接续了20世纪末的余绪,并出现视角多元化与体系化、细化的特点,形成了新的研究态势。
【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7【关键词】张炎;《词源》;雅正;清空;词学理论张炎是宋元之际的词学大家,除创作《山中白云词》八卷外,尚著《词源》两卷。
后者集中体现了其词学思想,在词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后人对《词源》的研究几乎从未断绝。
同时,随着时代变迁,《词源》研究在学术史上也呈现出阶段性特色来。
截止到目前,《词源》研究更加趋向全面和客观,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有一些问题与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探讨。
一、20世纪之前的《词源》研究《词源》成书于张炎晚年,他曾在《词源·序》自述其创作的大概时间与初衷:“今老矣,嗟古音之寥寥,虑雅词之落落,僭述管见,类列于后,与同志商略之。
”[1]255其书一出即引起了时人巨大关注,即使历经元、明、清数代,学者对《词源》关注的热情依然不减。
不过,20世纪之前,对《词源》的评论多集中于相关序跋、词话和目录学著作中。
此外,也有人对《词源》进行了版本辨析与内容疏证、考校及整理。
陆文圭《词源·跋》称:“西秦玉田张君,著词源上下卷,推五音之数,演六六之谱,按月纪节,赋情咏物,自称得声律之学于守斋杨公、南溪徐公。
”[1]269明确了《词源》为上下两卷,并指出张炎声律之学的师承。
但由于后人妄删,导致现存版本《词源》序位于了下卷开头,有学者因此误认为《词源》上卷本不存在,乃后人增加。
浅论张炎的词体观念
评论苏轼 的一些词作虽然极尽工 巧 , 已经失去 了词 但 体本身所该具有 的特质 。张炎也评价说 :辛稼轩 、 “ 刘 改之作豪气词 , 非雅词也 。于文章余暇 , 戏弄 笔墨 , 为 长短 句之诗耳 。 ”可见 即使许 多才华 出众 、 见超 拔 识
有词集《山中 白云词 》 部 , 一 现存 词 约 三 百 首。《 词
放 弃 , 以 李 清 照 不 禁 大 声 疾 呼 词 “ 是 一 家 ” 呼 吁 所 别 ,
苏轼 以诗为词开 拓词境 的伟大 功绩 。我们借 着这 个
比拟往前推进一步 , 就会存在着哥伦布带领的殖 民者 进入 了新大陆与 当地土著联姻 , 最后被 同化为新 土著 的危险。显然以苏轼 为代表 的一些 词作 者 只看 到 了
第2 9卷 第 2期 2 1 年 3月 01
州 火学 学 社 科 版 报( 会 学 )
J U N LO UZ O NV R IY( oi cecs O R A FG IH U U I E ST Sca Sine) l
Vo . 9 No. 12 2 Ma . r 2011
观两宋词学之作 , 多为 只言 片语和 单篇 简论 , 词 大 对 的论述亦仅为一鳞 半爪 , 可称 为词 学专著 的 , 概 若 大
上是存在的 , 在苏轼 的一 些词作 中就 有所 表露 , 只是 最后 才在词坛上越演越烈 , 使诗与词 的矛盾成为宋 代
词坛 关 注 的 焦 点 。有 一 些 人 较 早 地 意 识 到 了 这 种 风
关 键 词 : 炎 ;词 体 ; 念 张 观 中 图分 类 号 :, I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0— 0 9 2 1 )2— 14— 3 10 5 9 (0 1 0 0 2 0
激楚之音骚雅之境——张炎题画词析论
Ve h e me n t a n d P a l n f u l Vo i c e。Ar t i s i t c Co n c e p i t o n o f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s a n d El e g i e s o f C h u
激楚之音 , 骚 雅 之 境
— —
张 炎题 画词 析 论
兰 石 洪
( 贵州 师范 学 院文学 院 , 贵州 贵 阳
5 5 0 0 1 8 )
摘要: 张炎以吞吐 悲恻的亡 国哀 思和激越 坚毅的文化情 怀拓展 了题 画词承载 的思 想意 蕴 , 以清空骚雅 的艺术意境提 升 了题 画词 的艺术水准 , 以词 画通融 的美学思想丰富 了题画词的创作理论 。张 炎在 中国题 画
o f S o n g s a n d E l e g i e s f o C h u ; C I L y i r c a n d P a i n t i n g s t o h e I n t e l r i n k e d w i t h E a c h O t h e r
t nt a s i g n i ic f a n c e i n l a y i n g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a n d i n n o v a t i n g t h e o i r g i n a l c r e a t i v e w r i t i n g o f C i l y i r c i n p a i n t i n g s ,t h e r e ‘
— —
Ana l y s i s a n d Di s c u s s i o n o n Zha ng Ya n’ Ci Ly r i c i n Pa i nt i n g s
《词源》论文七宫十二调论文:张炎《词源》宫调研究
《词源》论文七宫十二调论文:张炎《词源》宫调研究内容摘要:张炎《词源》上卷从律生八十四调的框架中论述了燕乐二十八调、七宫十二调、中管调等多个宫调律学问题,其中燕乐二十八调的论题从南宋以后就成为历代学者关注的焦点,而此后文献中的七宫十二调与之前的燕乐二十八调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二者又有何渊源呢?文章从多个文献记载本体出发,对二者进行实质性的比较分析,诠释了燕乐调长久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并探讨了研究流变过程中的具体状况,借以丰富我国传统宫调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词源》宫调燕乐二十八调七宫十二调张炎(1248—约1320年),南宋末人,格律派最后一位重要词人,被认为是“疏”派的杰出代表,与姜夔并称。
《四库全书提要》评其“所作往往苍凉激楚,即景抒情,备写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剪红刻翠为工”。
张炎为著名的词论家,晚年著有《词源》一书(成书于元大德年间),全书分二卷,共30个条目。
其中卷上详论音律,兼顾唱曲之方法;卷下专论作词技巧和原则。
他的创作和词论对后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源》是重要的词论专著,其中卷上一直为音乐人士所推崇,其内容从律生八十四调的框架中论述燕乐二十八调、古今谱字对照、七宫十二调、中管调等宫调律学问题。
而其中的七宫十二调分别记录于卷上的两个地方。
从目前的发现来说,可以认为《词源》是最早提出七宫十二调的论著,而且是作为主要内容来陈述的。
七宫十二调首次出现是在《词源》卷上第九节“十二律吕”中:“十二律吕各有五音,演而为宫为调,律吕之名总八十四,分月律而属之。
今雅俗只行七宫十二调,而角不预焉。
”①而后又紧接着在第十一节“宫调应指谱”中记录出所含的各调名称和半字谱字:“七宫——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十二调——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近人蔡嵩云《词源疏证》云黄钟羽即“羽调”)、商调。
”各宫调各有管色,按乐器用调的高下为标准,每曲各有结声,用其结声来定宫调之名。
张炎诗词集释
张炎诗词集释
嘿,你知道张炎吗?那可是南宋的一位超级厉害的词人啊!他的诗词,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你内心深处那些最细腻的情感之门。
张炎的诗词啊,有的如微风拂面般轻柔,“接叶巢莺,平波卷絮,
断桥斜日归船”,你瞧这一句,是不是让你仿佛看到了那在枝叶间筑巢
的黄莺,那被平波卷起的柳絮,还有那在断桥边夕阳下缓缓归来的小船?就好像你自己正身处那美妙的画面之中。
有的又如惊雷乍响般震撼,“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哇,这股子对故人的思念和茫然,是不是瞬间击中了你?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讨论张炎的诗词,朋友说:“张炎的词就
像是一杯香醇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我连忙点头,可不是嘛!我们
就像两个痴迷的探索者,在张炎的诗词世界里尽情遨游。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这一句多妙啊!仅仅用一枝梧叶,就把那无尽的秋意和萧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就像我们的生活吗,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张炎的诗词集释,就像是一本珍贵的宝藏图,引领我们去挖掘那些
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故事。
每一首词都像是一个独特的小世界,
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
难道你不想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去领
略一番吗?
我的观点很明确,张炎的诗词集释绝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它能让我们更加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也能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别犹豫了,赶紧去开启这场美妙的诗词之旅吧!。
简述《词源序》主要讲述的问题
简述《词源序》主要讲述的问题
《词源序》是张炎所写的一篇序文,主要讲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1. 词的起源和历史:张炎在序文中探讨了词的起源和历史,认为词最初是源于古代的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等,这些音乐形式都是雅正的,即符合规范和准则的。
2. 词的雅正之重要:张炎强调了词的内容应该合乎规范,不能把词作为倾吐一己私情的工具,也不能涉及郑卫之音等非雅正的内容。
他认为词的表达应该完美和谐,符合雅正的标准。
3. 对周邦彦的批判:张炎在序文中对周邦彦的词进行了评价,认为周邦彦的词虽然有些地方不尽人意,但总体上还是温厚和雅,符合雅正的标准。
同时,他也批判了那些效仿周词体制的人,认为他们失之软媚而无所取。
4. 对词的发展趋势的看法:在序文中,张炎也对词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词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应该保持雅正的风格。
总的来说,《词源序》主要讲述了词的起源和历史、词的雅正之重要、对周邦彦的批判以及对词的发展趋势的看法等问题。
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研究
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研究张炎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以其雄浑遒劲、刚健有力的文风而闻名于世。
他广交文人墨客,结交了许多当时的名流,成为了当时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的历史和文学背景,以及对张炎诗词创作的影响。
本文共分为以下九个部分:一、张炎的生平与文学成就本部分将介绍张炎的基本情况和文学成就,包括其家庭背景、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等。
二、张炎与汪藻的交往及其文学成就本部分将探讨张炎与汪藻的交往,及其对彼此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成就。
三、张炎与辛弃疾的交往及其文学成就本部分将论述张炎与辛弃疾的交往,及其对辛弃疾的诗文创作有何贡献,并探讨两人之间的文学交流与互动。
四、张炎与陆游的交往及其文学成就本部分将阐述张炎与陆游的交往,及其对彼此诗文创作的影响和贡献,并探讨两人之间的文学交流与互动。
五、张炎与周密的交往及其文学成就本部分将探讨张炎与周密的交往,及其对彼此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成就。
六、张炎与陈与义的交往及其文学成就本部分将论述张炎与陈与义的交往,及其对彼此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成就。
七、张炎与沈炼、晁补之、吴文英的交往及其文学成就本部分将探讨张炎与沈炼、晁补之、吴文英等人的关系,及其对彼此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成就。
八、张炎的诗词格律与特点本部分将从韵、字、声、意等方面分析张炎的诗词格律和特点,探究其文学风格的形成。
九、张炎与当时文坛的关系及其地位本部分将探讨张炎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与影响,及其与当时其他文人的关系。
1. 张炎的生平与文学成就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张炎的基本情况,包括出生地、家庭、职务等方面,并列举其主要的文学成就,如《癸辛杂诗》、《昭君怨》等。
2. 张炎与汪藻的交往及其文学成就本部分将重点讲述张炎与汪藻的交往,包括二人结识的背景及交游之情,同时分别分析两人的文学成就,以及在作品上的相互影响。
3. 张炎与辛弃疾的交往及其文学成就本部分将主要介绍张炎与辛弃疾的关系,探究二人的诗词主题和风格上的不同之处,同时分析张炎和辛弃疾在文学上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张炎的词作鉴赏
张炎的词作鉴赏张炎的词作鉴赏张炎的词作鉴赏张炎(1248-1319)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
张俊六世孙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
宋亡时,年二十九,家产籍没,至以卖卜为生。
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大都,次年春后南归。
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
卒于元延祐四年后,年七十馀。
张炎工长短句,以春水词得名,人因号曰张春水。
与周密、王沂孙为词友。
袁桷、戴表元、仇远等与之交。
词集名《山中白云词》。
张炎于词幼承家学。
其《词源》序曰:“昔在先人侍侧,闻杨守斋、毛敏仲、徐南溪诸公,商榷音律,尝知绪馀。
”论词则专尊姜夔,尤主“清空”与“骚雅”之说。
后世遂以“姜张”并称。
戴表元《送张叔夏西游序》称其“饮酣气张,取平生所自为乐府词自歌之,噫呜宛抑,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而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达穷得丧所在”。
仇远《山中白云词序》曰:“读《山中白云词》,意度超玄,律吕协洽,不特可写青檀口,亦可被歌管荐清庙。
方之古人,当与白石老仙相鼓吹。
”清初浙派执柄词坛,张炎词集一再被翻刻,曾有“家白石而户玉田”之盛。
常州词派继起,遂多有不满之辞。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玉田近人所最尊奉,才情诣力亦不后诸人,终觉积谷作米,把缆放船,无开阔手段。
然其清绝处,自不易到。
”又《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云:“玉田才本不高,专恃磨砻雕琢,装头作脚,处处妥当,后人翕然宗之。
然如《南浦》之赋春水,《疏影》之赋梅影,逐韵凑成,毫无脉络,而户诵不已,真耳食也。
其他宅句安章,偶出风致,乍见可喜,深味索然者,悉从沙汰。
笔以行意也,不行须换笔。
换笔不行,便须换意。
玉田惟换笔不换意。
”●甘州·寄李筠房张炎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
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
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
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
一自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
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
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研究
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研究张炎,字飞燕,明代文学家、书法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广泛的交游而著名于当时。
他与很多著名诗人、文学家交往密切,这些交往对于他的创作和文学成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篇论文旨在对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的研究进行探讨,以全面了解张炎的文学成就及其与当时文学界的联系。
一、张炎的生平及代表作二、张炎与当时著名诗人的交往关系三、张炎对当时文学界的影响和地位四、张炎与陈继儒的交往及其文学成就的影响五、张炎与杨慎的交往及其文学成就的影响六、张炎与胡震亨的交往及其文学成就的影响七、张炎与钱谦益的交往及其文学成就的影响八、张炎对于明代词的影响及其地位九、张炎作为书法家的贡献与影响以上这些提纲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的历史地位,并进一步了解明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同时,还可以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产生启示和借鉴。
1. 张炎的生平及代表作本部分重点介绍张炎的生平经历和代表作品,包括他的家世背景、求学经历、官职任命、文学造诣等方面的介绍,以及记载张炎生平经历的历史文献作品的分析,如《明史》、《全明词》等。
同时,应列举张炎创作的代表作,如《长亭送别》、《青玉案·元夕》等,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突出张炎的文学才华。
2. 张炎与当时著名诗人的交往关系本部分主要介绍张炎与当时著名诗人的交往情况,强调这些交往对张炎文学成就的影响。
具体应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书信和诗歌等,分析张炎与著名诗人的交往形式、交流内容及表现方式,如与辛弃疾、李清照、陆游、贺铸等人的交往。
同时,应论述张炎与不同诗人的交往,对于张炎不同阶段的文学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助推作用。
3. 张炎对当时文学界的影响和地位通过分析张炎所处的文学背景、他的文学贡献、其作品的广泛流传情况等方面,论述他对当时文学界的影响和地位。
特别是对于大量发掘张炎文学成就对于明代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如张炎词的Ⅰ极,对明代词章的伤和名、实、意的处理等等。
张炎_词源_词学思想三论
第28卷 第1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月Vol.28 No.1.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2002张炎《词源》词学思想三论Ξ颜祥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词源》提出一系列逻辑范畴和美学概念,深入具体地研究了词之创作与欣赏的诸多问题,使词之探讨进入到崭新的境界。
因此,《词源》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词话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词源》过分沉湎于纯美学、纯艺术的理论思考,对词的社会历史内容及意识形态方面有所忽略。
关键词:词学;审美;清空;骚雅;精思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2)0120148204 张炎论词,推崇姜夔,倡“清空”、“骚雅”之说,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又有艺术家的悟性与灵感,舒岳祥《赠玉田序》说他“诗有姜尧章深宛之风,词有周清真雅丽之思,画有赵子固潇洒之意,未脱承平公子故态,笑语歌哭,骚姿雅骨,不以夷险变迁也。
其楚狂与?其阮籍与?其贾生与?其苏门啸者与?”他的人生,蕴含着历史的悲剧意识,也包容了诗性的情怀。
他晚年精心撰写的《词源》,呈现出诗与思交融的心灵历程,将丰富的艺术感悟和严谨的逻辑思辨完好地结合起来,体大思精,标志着宋代词话达到了理论成熟的阶段。
《词源》共分两卷,上卷为音律论,共14目,考证律吕词乐;下卷15目,涉及词的本体论、起源论、创作论、鉴赏论、风格论、流派论、语言论、技法论等。
《词源》为后世所青睐,研究亦较丰富,然而从美学视界进行探索,似乎并不多见,笔者在此略作尝试。
一、音律论 《词源》上卷是张炎的音律论,他既不依赖单纯的感觉经验的归纳,又非凭借机械的形式逻辑的推演。
在其思维形态上,纯熟地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结合传统诗性思维和神话思维模式,从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哲学视角来思考音律与万物存在的内在联系,试图揭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而音律相生的内在机理,甚至借用了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从天象与人伦礼法的逻辑对应上来探索音律的内在规律和潜在特征,为寻找音律与主观、客观世界相沟通的精神桥梁而另辟蹊径。
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研究
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研究《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研究》论文报告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明末清初著名词人张炎及其交游词人,探讨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思想、风格和成就。
通过对他们的词作、书信以及传记等资料的考证和分析,深入探讨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的文学意识和文艺特色,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明清词坛的风云变幻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提纲:一、张炎传略1. 张炎的生平和经历2. 张炎的家世和背景3. 张炎的诗词成就和影响二、张炎的文学思想1. 张炎的文学观念2. 张炎的词艺论述3. 张炎的创作心得和技巧三、张炎的词论与诗学1. 张炎的词论思想2. 张炎的诗学风格3. 张炎的词艺创新和贡献四、张炎的交游历程1. 张炎的诗人交友2. 张炎与同辈词人的交际3. 张炎与士人大臣的交好五、张炎词作风格特点1. 张炎词作的本色特征2. 张炎词作的构思和创新3. 张炎词作的语言和意境六、张炎的胡笳十八拍与他的交友词人1. 张炎的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2. 张炎与王观、周德清、茅盾等交友的情谊3. 张炎与胡朝英、黄景仁、李渔等词友的创作互动七、张炎与《永乐大典》的联系1. 张炎修订《永乐大典》的经历2. 张炎《清词续卷》和《永乐大典》的排比分析3. 张炎与明代的文化传承和现代的文化传承八、张炎的评价和影响1. 张炎的历史地位和词作成就2. 张炎的文学影响和传承3. 张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贡献九、张炎的精神图腾与当代价值1. 张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张炎的创造精神和人文精神3. 张炎的文化符号和当代意义结论:通过对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明清时期文学的风貌和文艺特色,更能够引领我们探寻中华文化传承的深层次内涵和精神脉络,挖掘和发掘人文资源的巨大潜在价值。
1. 张炎传略此提纲主要介绍张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生平经历、家世背景和文学成就等方面的内容,对读者了解张炎和阅读本文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2. 张炎的文学思想本节主要探讨张炎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念,包括他的文学观念、词艺论述和创作技巧等。
张炎诗词研究
张炎诗词研究周密、王沂孙、张炎、仇远、陈允平诸人,皆宋末元初时期格律—风雅词派的大将;其中,张炎尤为突出,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而且“无论从生活遭遇的前后对比,还是从其词风的前后转变看,他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解剖’他一个,便可基本了解其整体”③。
另外,根据拙著《宋词题材研究》第二章统计,张炎有名篇8首④,与晏几道等数,处吴文英(10首)、贺铸(9首)之后而居刘克庄(7首)、张先(6首)之前,而王沂孙、周密仅分别有名篇5首和4首。
从这个角度讲,张炎也合当此选。
第三,在宋末元初词坛,张炎是一位在创作与理论上都取得杰出成就的词家,创作上转益多师,甚至兼采豪放派词风,以之作为宋元之际格律—风雅词派“沉积期”的代表,更有说服力。
此外,张炎年辈较周密(1232-1298)、王沂孙(1233-1293)二人为晚,作为元代遗民,习惯上仍系于宋代,而其词学通过他的学生陆行直,在元代发挥了直接的影响。
所以从词学承传看,张炎也比较适合作为宋元之间的词学代表,当然包括宋代浙江词在内。
“总之,张炎是宋末的大家,是宋词的结束者。
”①张炎的身世和生平,在杨海明先生所著《张炎词研究》一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考论。
这里只对其生平作一简要的介绍。
张炎(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张俊六世孙,世居临安(今杭州)。
曾祖张镃、祖父张濡、父亲张枢,都是有名的词客。
张濡于宋末驻守独松关(位于今浙江安吉和德清两县交界处),部下误杀元使廉希贤、严忠范,次年(1276)临安沦陷,张濡被元兵磔杀,张枢亦同时遇害,家产籍没。
时张炎年二十九,因而流落江湖。
据康熙《常州府志》卷九“陵墓”条记载,“无锡县循郡王张俊墓,高宗御书碑额曰:‘安民保泰翌戴元勋之碑。
’后杨琏真枷发之。
”则知张氏祖坟遭到了与南宋诸帝陵寝同样的命运。
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被征北上,至大都(今北京)缮写金字藏经,但次年春后即南归。
晚年落魄纵游于江浙各地,卖卜为生,与王沂孙、周密、郑思肖、邓牧等遗民交游酬唱。
词艺录丨宋词的衰落:张炎的《词源》与雅词的固化捐异
词艺录丨宋词的衰落:张炎的《词源》与雅词的固化捐异前言南宋词从盛极而转入衰颓,其中有个非常关键性的标志,便是张炎《词源》的问世。
《词源》一书从乐律、乐章、技法、评论等多方面,对雅词进行了最完整的审美总集结。
伍崇曜称此书是“则白石道人歌曲,叔碧鸡漫志而外,惟词源一书为之总统,更是“词家圭臬”(《词源跋》),其影响之大,足堪称“词家不可少之书”。
虽然从词学传续的角度看,《词源》建立起的审美体系能示学人以门径,能使人知之而学之;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词源》的衍阔也使得众体兼备的词坛风气转入到“一家之法”的狭径隘门中。
同时,也正是这种极具审美排他性的“家学”,使得宋词最终走向了衰落。
《词源》是对雅词的总结《词源》分上下两编,上编是论律吕宫调,下编则是论作词之法。
上编作为客观的音律传习并不具备太大的审美指向。
而下卷论词之法中,其序言花了近半数篇幅用来对周邦彦作出结评:迄于崇宁,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沦落之后,少得存者。
由此八十四调之声稍传。
而美成诸人又复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
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之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词句,而于音谱,且间有未谐,可见其难矣。
《词源卷下》剩下一半则是列举出诸如秦观、吴文英、史达祖、姜夔等雅词名家,认为他们是“成一家,各名于世”是可以“诸人之所长,去诸人之所短”的。
据此,我们便能树立出《词源》的审美标准:以“周邦彦”为主体,以其他名家为枝叶而建立起来的雅词体系。
同时,在体系的形成之后,《词源》又从将雅词的审美标准圈定在“清空”之中,“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并将吴文英作为“晦涩”的典范,而将姜夔上提到雅词最完美的审美典范。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词源卷下》自此,宋词以“清空”为审美主流便因此确定--------这股“清空”论扬波清代尤更为大盛,浙西派主朱彝尊更是发展到“家白石而户玉田”的浩大声势来。
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研究
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研究张炎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因其与许多文学家和诗人交游广泛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本论文将探讨张炎及其交游的诗人,通过对其诗歌和交游的研究,了解其影响和价值。
一、张炎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简介二、张炎与四库全书编纂组的联系及影响三、张炎与清代其他著名文学家的交往四、张炎与清代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五、张炎与诗风异彩的“土偶派”、以及焦竑、纳兰性德的交往六、张炎诗歌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七、张炎对清朝文化传统的守护与传承八、张炎对清代文学和诗歌发展的影响九、张炎及其交游诗人的文学互动和共同创作成果通过对张炎及其交游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清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并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1. 张炎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简介这个提纲可以先介绍张炎的出生背景、家庭情况、学习经历等基本信息,然后介绍他的诗歌创作特点、主题、对清代诗歌发展的贡献。
2. 张炎与四库全书编纂组的联系及影响这个提纲可以分析张炎是如何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的,他对四库全书的贡献和影响以及四库全书对他的影响。
3. 张炎与清代其他著名文学家的交往这个提纲可以分析张炎与梁启超、严复、吴敬梓等其他著名文学家的交往,交往的内容和对彼此文学创作的影响。
4. 张炎与清代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这个提纲可以分析张炎在当时清代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包括在文学审查中的地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
5. 张炎与诗风异彩的“土偶派”、以及焦竑、纳兰性德的交往这个提纲可以介绍张炎与“土偶派”诗人、以及焦竑、纳兰性德的交往情况和对彼此文学创作的影响。
6. 张炎诗歌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这个提纲可以分析张炎在诗歌中表现出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包括社会批判、关注民生等方面。
7. 张炎对清朝文化传统的守护与传承这个提纲可以分析张炎在文学创作中对清朝文化传统的守护和传承,包括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对国粹的热爱等方面。
8. 张炎对清代文学和诗歌发展的影响这个提纲可以分析张炎在当时的文学和诗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对其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 第3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0 No.3 2011年3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Mar. 2011文章编号:1008-8717(2011)03-0027-03元明两代张炎词研究综述翦 伯 象(五邑大学中文系,广东 江门 529020)摘 要:元明两代,张炎词研究处于创始期,其体式多为词序短论,其方法多为词话诠释,以张炎的友人最有代表性。
这些诠释为后代的张炎词研究奠定了基调,确立了范畴,但方法的单一性与重心的偏失带有负面效应,诠释理论的缺失是其病根。
从价值上看,这些诠释抓住了张炎词清虚骚雅的特质,道出了元代词坛倚声应歌的现状,既具学术价值,又具文献价值。
至于明人冷落张炎词,是骚雅词派走入低迷、张炎词集失传等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元代明代;张炎;山中白云词;诠释;清虚骚雅;价值;述评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B张炎(字叔夏,号玉田,1248-1320?)是宋元时期著名的词学家、词人,其词集《山中白云词》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张炎词展开研究,在张炎生前就已经开始,研究形态有词序、诗歌唱和、信笺、词话、私史、词话等,研究者众多,方法多样。
进入明代之后,张炎词研究突然委顿沉寂下去。
关于张炎词的这种研究状况,学术界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对该研究的脉络走向、内在特征、学术地位以及不足没有进行认真总结。
一元明两代的张炎词研究,往往抓住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一点或数点进行扼要的解读,重点是词人不是词作,多采用描述的方法,缺乏分析推理,更没有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研究。
词友为《山中白云词》作序是元代张炎词研究的主要形态,其中郑思肖(所南)、仇远(山村)、舒岳祥(阆风)、邓牧(牧心)四人的序比较有名。
郑序主要从怀抱、源流、雅思、音律、感染力等方面展开诠释,云:张炎词“飘飘征情,节节弄拍,嘲明月以谑乐,卖落花而陪笑,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绣山水,犹生清响,不容半点新愁飞到游人眉睫之上,自生一种欢喜痛快。
”[1]郑序从创作路径入手,道出了张炎词师法众长以及感人至深的特点。
郑序诠释的角度比较恰当,但描述性、抒情性过浓,于形象化议论中传达理性批评的目的显然大打折扣。
仇序认为张炎词思想超脱、音律完美,从古至今惟有白石可与媲美。
云:“读《山中白云词》,意度超玄,律吕恰切,不特可写青檀口,亦可被歌荐清庙,方之古人,当与白石老仙相鼓吹。
”[2]这是一段读后感,主要论述张炎词的成就,仇氏的评价相当高。
正式将玉田词与白石词等量齐观,当从仇远始。
但是在浓重的诠释风味中,缺乏必要的概念解说和理性分析,论述的氛围太过稀薄。
舒序(1297年)论述的重心在张炎北上漫游的创作旅程、词作地位、情感品节,对清狂的词人人格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云:张炎“诗有姜尧章深婉之风,词有周清真雅丽之思,画有赵子固潇洒之意,未脱承平公子故态,笑语歌哭,骚姿雅骨,不以夷险变迁也。
”[3]张炎词导源于清真,舒岳祥是第一位发见者,其“雅丽”之评切合实际,但只是点到而已,没有展开。
总体上看,此时的张炎研究停留在词序短论的初级阶段。
邓序在吸收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多有发展,论域开阔。
云:“丽者莫若周,骚者莫若姜”,“玉田张君,无二家(清真、白石)所短而兼所长。
《春水》一词,绝唱今古,人以‘张春水’目之。
盖其父寄闲先生善词名世,君又得家庭所传者”,“酒酣浩歌,不改王孙公子蕴藉。
身外穷达,诚不足动其心、馁其气。
”[4]邓序从周——姜的角度述及了张炎词的特征、代表作、家学渊源、遗民气节等内容,大体上符合实际,后代的研究均以此为基点拓展开去。
不过,说张炎词无清真词、白石词的不足而兼有二家之长,是绝唱千古的词人,显然有过誉之嫌;而且收稿日期:2010-09-27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以主观抒情置换理性评介,只有简单的结论,没有分析论述,更没有结合词例来阐述,仅仅依据自身的经验、感受、好恶来阐释,主观随意性明显,与学术研究尚有一定的距离。
除了词序短论这种主要的研究形态之外,元代张炎词研究还有诗歌唱和、信笺、词话、私史等多种形式,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戴表元、袁桷、陆辅之、孔齐、杨维桢。
戴表元对张炎的“风神散朗”、盖世词才十分欣赏,认为其词“清丽流畅”,充满了“高情旷度”,他人“不可亵企”,“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穷达得丧所在”[5]。
戴氏对张炎词风格的把握较为准确。
袁桷认为,“弄笛恨边云惨淡,坐窗惜月凄凉。
落叶故尊,无复金貂之慷慨;古梅千槛,空怀玉照之风流”[6],对张炎词的情感格调以及家学源流进行了准确的概括。
袁桷歆羡张炎游踪无定,来去自在,“泠然御风万里”的游子生活,欣赏其“于酒边喜歌自制乐府”(袁桷《八声甘州》)的创作姿态,以为张炎词“清歌停云意惨淡,倚声更度飞龙篇”(袁桷《赠张玉田诗》),“一自黄楼赋后,百年此乐应无”(袁桷《木兰花慢·喜玉田至》),看重的是张炎词中高雅清疏的精神取向。
陆辅之从张炎游学多年,且“从其言”作《词旨》,认为张炎词兼具“周清真之典丽,姜白石之骚雅,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字面”等四家之长。
[7]话虽有些夸张,但张炎词体制骚雅,语言典丽,句法精粹,字面妥溜,在这四个方面的确很有特色,陆辅之的总结恰中肯綮。
元代末期孔齐(行素)在私史《至正直记》中云,张炎“长于词曲”,以《解连环》而得名“张孤燕”,“有《山中白云集》,首论作词之法,备述其要旨。
”[8]元末杨维桢认为,张炎词兼有“天籁之风骨,花间镜上之情致”,宋代词人中只有姜夔、吴文英可与媲美。
[9]这些总结虽然依旧缺乏理性深度,但于过去的词序短论而言,其对比论述的方法是很特别的,不过“风骨”一说其义不详。
二元明时期张炎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诠释,诠释的角度均为读者和读者的感受,没有将张炎词作为主要的、客观的诠释对象,或曰张炎词能令人自生“一种欢喜痛快”(郑序),或曰张炎词“能令人忘去穷达得丧所在”(戴序),或曰“读山中白云词,意度超玄”,或曰“览君词卷,抚几三叹,听者落泪”,“异世谁复知者”(陆文圭《词源跋》),诠释的重心不是张炎词本身,而是读者的读后感。
所谓词学诠释就是对词作的理解、解读的行为或过程,就是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对词作的主观感知、说明和评价,它与后代人所说的“研究”有着较明显的区别。
我们之所以称元明时代是张炎词的诠释期,是研究的创始阶段,原因就在这里。
以文字载体来分,元明两代对张炎词的诠释有三种情形,一是词序诠释——即利用序言的形式对张炎词进行诠释,二是词话诠释——即以词话的形式进行漫谈式的诠释,三是版本诠释——即借助说明张炎词版本流传的文字进行诠释。
解读、说明、介绍、纪事、描述是人们诠释张炎词的主要手段,表达阅读感受和体会是其主要目的。
如果剔除笼罩在文字表面赞誉性的光芒,元明人关于风格特点、源流地位的诠释,还是言之有理的。
这种诠释建立在广泛阅读张炎词、深入了解张炎其人的基础上,虽算不上缜密的学术研究,但若将其归为别解甚或是看作一种误读,那是毫无依据的。
这些诠释为后代的张炎词研究奠定了基调,确立了范畴。
从其诠释实践来看,元明人提出的诸多话题20世纪仍在深入探讨,后人的论域基本上都是从元明人这里发端并深入下去的,可见其影响深远而强烈,其创始作用的确不容低估。
比如,他们提出的张炎词音律谐美、张炎词导源白石与清真、张炎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张炎词散发着浓郁的遗民气息、张炎的创作经历了公子到游子的转换历程、张炎词的成功与深厚的家学渊源有关等一些观点,均为后代所接受,同时还构成了后代张炎词研究的基本框架。
这种积淀作用不容抹杀。
不过,元明时期的张炎词研究大多是短论式的诠释,往往抓住某些局部进行扼要的解读,没有从总体上和一定高度上去评价张炎词,因而立论的视阈过于狭小,难以窥见张炎词的全貌。
即便是对具体词作的诠释也往往拘泥于几首名作,大量的一般性作品被忽略,尤其关注《南浦·春水》《解连环·孤燕》等词,甚至仅凭这几首词便送其绰号“张春水”、“张孤燕”。
这说明其诠释视阈、诠释方法存在严重偏失。
同时,研究者局限于几位词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氛围和态势相对沉寂单薄。
尤其是对周—姜、姜—张、吴—张之间的承袭关系仅有粗浅体认,缺乏具体论述,当然张炎词在继承上的创新就更没有提及了。
其诠释方式是以读者之用心去触类旁通作者之用心,以读者的经验和想象丰富并论证词作的意义,读者具有绝对的诠释权力。
因此,诠释中多有想象式的结论,缺乏客观论证的过程,主观性、开放性、随笔性、情绪性、感悟性、夸张性、文学性、语录性颇为强烈,论述性、逻辑性、客观性、学术性明显不足,在方法论上带有先在性的缺憾,如一味流于夸耀,不见争鸣之音就是明证。
诠释理论的缺失是其病根。
仅用单一的诠释方法解读张炎,以及诠释重心在人不在词,说明元明时代的张炎词研究还处于摸索时期。
方法上的单一性影响了立论的稳妥性,诠释重心的偏失决定了研究成果的避重就轻。
仅就诠释的层面而言,元明时期没有诠释学,时人没有可资借鉴的诠释学理论作指导,其诠释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先天不足,这是时代局限造成的。
元明人在阅读张炎词之后,记忆最深的是阅读感受,阅读过程、推理过程被忽略了。
尤其是由读词立即过渡到忆人,与其说是被《山中白云词》打动了,还不如说被张炎的经历感动了。
例如,元代陆辅之(1275-1349?)在重读了张炎21年前送给他的一首词之后,大为震撼,他本该对这首词的艺术震撼力进行细细分析,可是他却这样写道:“此友人张叔夏赠余之作也。
余不能记忆。
于至治元年(1321)仲夏二十四日,戏作《碧梧苍石》,与冶仙西窗夜坐,因语及此,转瞬二十一载。
今卿卿、叔夏皆成故人,恍然如隔世事。
遂书于卷首,以记一时之感慨云。
”(明汪珂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八,陆行直《碧梧苍石图》跋语)此时张炎已经不在人世。
陆辅之读了张炎的旧作后,除了“隔世”的感受之外,竟对该词不着一语,有何“感慨”,这一“感慨”是如何产生的,全被忽略了。
三正确认识元明两代张炎词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元明两代的诠释抓住了张炎词的基本特质,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为后代人观照张炎词打下了基础,既有学术价值,亦有文献价值。
比较而言,文献价值恐怕超过了学术价值。
尤其是对于七百年来的张炎词研究而言,元明两代虽然只是初始期,虽然停留在描述、诠释的初级阶段,但其史料价值、开创地位是十分突出的。
关于文献价值。
在宋史、元史中,并无张炎本传,甚至没有提及张炎,即便其他笔记小说也少有涉及张炎的(言及祖父张濡的资料较多);而且张炎自身仅有词作传世,不能进行诗文互证。
就整个张炎研究而言,资料极为缺乏。
因此,元明两代的诠释便显得弥足珍贵。
况且这些诠释材料,大多出自张炎的友人,他们与张炎交往多年,对张炎十分了解,其可信度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