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不二法则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路径探索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路径探索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路径探索摘要: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影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谈及中等收入者比重,不能不关注中等收入人群。
以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界定为基础,阐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现实意义,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流动两种路径相结合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中等收入比重;中产阶级;流动路径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01-02按照世界银行2008年最新的收入水平划分,中国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中国不仅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而且部分地区率先实现了现代化,正在走向富裕之路。
但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是不全面、不平衡的;中国的生产力、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现代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等。
中国基尼系数从2000年开始就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据世界银行估算,2010年已攀升至0.48。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收入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收入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明显扩大。
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引发诸多社会矛盾,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总结几十年来中国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研究在走向共同富裕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客观事实与成因。
概括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收入分配理论,探索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及路径是本文研究的现实背景。
一、中等收入者比重概念的界定中等收入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与它相关的概念有中等收入国家、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中等收入者比重、中等收入者,等等。
其中,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概念,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
各国既有大体的共识,我们暂且称为绝对标准;各国又有自定的标准,我们暂且称为相对标准。
各种概念和标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标准的制定又可以从收入、支出或消费、生活质量不同角度加以制定和衡量。
怎样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所占的比例,减少两极分化
??? 从就业结构看,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社会,既不可能是农业劳动者占多数的社会,也不可能是体力劳动者占多数的社会,其非农业从业人数的比重应当达到80%左右。而我国1980年非农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4%,2006年也仅为43.90% 。
???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使中等收入者在我国占多数,这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我们当然不能教条地认为只要中等收入阶层占多数,就一定能够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而是应该认识到,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条件。从短期来看,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是为了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发展、扩大政治民主、维持社会稳定和带动文化发展;从长期来看,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是为了进一步改革现共同富裕。
???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来看,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有赖于国家运用各项合理的社会政策进行调节。换言之,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培育一个稳定、务实的中间阶层,需要经济发展这只“看不见的手”和国家扶持这只“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经济快速发展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物质条件;国家政策倾斜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政治基础。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合理的现代阶层结构的发育变成一个自然而又自觉的、充满活力的历史过程。只有选择合理的社会政策,构建起比较完整的社会政策体系,才能真正为合理的现代阶层结构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逐渐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最终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 其次,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这是消除腐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权力腐败挤占了中等收入阶层的资源,阻碍了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而中等收入阶层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很容易把现有的不满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来,一旦这种不满积聚过快,这种表达就可能超越合法范围,而成为政治稳定的制约因素。因此,应该尽快形成并完善党内监督、党外监督、社会监督、法律监督、经济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监督网络,为中等收入阶层政治参与提供更为畅通的渠道,并将其纳入到现行的政治体制中,成为政治体制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而不是对抗者。
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邵耀 占
( 中共菏泽市牡丹区委党校 , 山东菏泽 ,7 00 240 ) 摘 要: 分析 了中等收入者 比重偏低对 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 , 阐述 了扩大 中
等收入 者比重对构建和谐社会 的必要性和 重要意义 , 出了着力培 育和扩 大中等收入 提
5 6 . 5 7
2 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一
般认 为 , 如果 一个社会 的结 构是“ 榄型” 也就是说 , 橄 , 富豪 与穷 ( 责任编辑 : 邱娅男 )
20 , 6 :4—6. 00 1 )5356 4(
第一作者简介 : 刘永艳 , ,95 9 女 16 年 月生 ,90年毕业 于莱 阳农学 19 院,经济师 ,莱阳农 学院环境艺术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城 阳区春 阳路 ,
2 6l 9 6 0.
[ ] ZagZ Q Gii . n gan I cm oet adsaa 5 hn ,r t D A It ri GS o pnn n ptl fh e tg s i stta aa s B S J.t. eg pi fm tnSi c, ti c nl i i D M s[]nJ Gor h a I o ao c ne as l i ysn I a c nr i l e
们都能从改革发展中普遍受 益 , 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 以承受的范 围之 内, 各社会阶层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合作和利益共享。扩大中
有了合理的消费结构才会有持续 的生产发展。 中等收入者 比重过低与高 收入层过高导致消费和生产 的矛盾 。 () 3社会分层畸形 , 不稳定 因素增加。 如果 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的趋 势不能得到有效 的控 制 , 易形成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 社会的 则极 造成 畸形 分层 , 人们便有着强 烈的冲动 , 在正常的市场活动或 者政治渠道之 外进 行有组织 的寻租 , 使社会的不稳定 因素增加 , 仅容 易引发社会 致 不 动乱 , 而且也不利于产权 的保护 。 () 4人力素质下降 , 科技创新乏力 。正如社会分层可能畸形一样 , 从 教育一 生育决策角度来看 , 人力 资本 的投资也可能 出现悖论 , 那就 是极 高收入阶层抚养子女 的机 会成 本大 , 其子女 的教育成本也 高 , 从而对子 女的需要小 ; 而低收入阶层 子女抚养的机会成本小 , 教育成本也低 , 对子 女的需求大 。 这样 , 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平均素质趋于降低, 必然会影响 作 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 因素 的科技创新 。中等收入者群体 比重偏小 , 直 接影 响着我 国构建和谐社会 的进程 。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理论分析与思考——基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视角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8 — 3 1 【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一般项 目资助“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 与完善我国现阶段收人分 配制度 研究 ” ( 1 1 Y J A 7 1 0 0 4 6 ) 【 作者简介 】田杨群( 1 9 6 2 一 ) , 男, 安徽人 , 博士 , 肇庆学 院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 学部教授 , 研 究方 向: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 论 ; 曹顺 霞, 女, 肇庆 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部教 授 , 研 究方 向: 马 克思主义理论。
活方式 、 文化心理 、 价值观念 、 理想追求乃至审美情趣等构成了中产文化 ; 具有共同的身份认同 , 比如 , 他们认为 自身 的社会 地 位处 于 中等或 更高 等级 ; 政 治态度 较 趋 向于温 和 的改 良主 义和 道德 相对 主 义 , 他们 通 常不 会 支持 极端的 、 激进的政治行动 ( 如革命 、 暴力 、 动乱等 宽容的 、 相
【 关 键 词】 中等 收入者 ; 主要特征 ; 必要性 ; 完善制度 【 中图分类号 】 F 1 2 4 .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7 6 8 ( 2 0 1 3 ) 0 2 — 0 1 2 3 — 0 5
早在 2 0 0 2 年1 1 月,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首次 明确提 出“ 扩大 中等 收入者比重” , 转眼十年时间过去 了。和十 年前相 比, 今天 , 我 国收入 分配 差距 更 大 , 贫 富分化 更 严重 , 我们 面 临着 更 加不 确 定 的经 济 社会 形 势 和更 加严 峻 的挑战 。“ 扩大中等收入者 比重” 仍然是我 国人民心 中的期盼 , 同时也仍然是一个十分艰 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 战 。“ 扩大 中等收 入者 比重 ” 既是 党 和政府 的既定 方 针 , 也是 我 国收入分 配 制度 改革 的预定 目标 。从 完 善收 入分 配制度的视角 , 分析和探讨“ 扩大中等收入者 比重” 的必要性和方针政策很有必要。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战略的新选择-5页word资料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战略的新选择今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胡锦涛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专家们提出我国应该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我国面临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任务艰巨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到3000美元的社会阶段,既可能经济腾飞期,也是社会矛盾易发期。
有些国家由此出发经济再上一个台阶成为发达国家。
而更多的国家则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差距是否合理。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这一敏感区间,收入分配差距又如此之大,加速推进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从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0.28,到1995年是0.38,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为0.458,已经突破了普遍意义上的警戒线。
根据专家分析,到2020年,如果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达到50%以上,我国的基尼系数至少要降到0.36,农村至少要降到0.44,城镇至少要降到0.31。
有关资料显示,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收入分配比重在1998年为68.6%:13.9%:17.5%,到2003年发展为61.8%:15.1%:23.1%,其中,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了6.8个百分点,政府的比重上升了5.6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居民工资收入差距大,而且企业职工工资还没有得到正是提高。
根据中央精神,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尽快缩小收入差距,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简单概括为“提低,扩中,抑高”,是根据不同收入群体,以不同手段调节收入的办法,最终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橄榄型”收入分配制度。
按照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这一调节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发 展慈 善事 业 。慈 善事业 所得 基金一 方 面用 于发展 社会 公益 事业 , 而相 当一部 分应该投入 社会保 障 。除 了经 济保障 以外 ,我们还 要有 法律 保障 ,这就要建立 起完善的社会 保 障法 ,也就是 要改善税 收制 度 ,对普通人 开征社会保 障税 。现在 有些 地方 已经具 备开征养 老保
大部分人病 有所 医 ,老有所养 ,残有 所住 ,贫有所扶 ,各得 其所 。
一
2 6—
构 ,必然 要调节经 济结构 ,因此 ,必然 要调节产 业 内部 结构 ,进 而 必然 要 调节 分配 结 构 ,必 然要 改善 人 口结 构 ,这 就 涉及 到文 化 结 构 、教育 结构 ……这 是一步步深化 下去 的 ,不能单 就社会结 构讲 社
会 结构 。所 以 ,从 宏观上讲 ,扩 大 中等 收入者 比重 是一个 全 国性 的 问题 ,单靠广州 的力量是搞不好 的 ,但是我们 可以做一些探索 。 我从社 会保 障角度谈 谈扩大 中等收入 者 比重 。社会保 障就 是保 证 大多数 社会成员 在岗或者失去 劳动能力 的范 围 内的基本生 活 。我 们 要发展社 会保 障事 业 ,第一 ,要 坚决取缔 非法 收入 ;第二 ,堵住 灰 色收入 ;第三 ,调 节过高的收入 ;这三 方面省下 的钱一部 分用 于
险税 的条件 。我们要通 过调整社会政 策 ,研 究 、实施 、推行社 会保
障税 ,发展社会 保障事 业 ,逐步拓宽 社会保 障面 ,从 现在 的城 市到
镇 ,从正式 职. -EN农 民工 ,从城 市到农 村 ,从东南沿海 到内: 郎。
当然 ,社会保 障跟 国家经济发展有 关系 ,不能过 高地提高 社会 保 障标 准 ,因此也要建立 相应的配套 制度 。总之 ,要 使我们 的社会
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
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作者:杨春滋来源:《领导文萃》2017年第19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什么是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意义何在、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特点和现状以及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政府和社会该怎么做,等等,围绕上述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
《领导文萃》: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您认为这给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李强: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思想,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涉及到我国社会各群体如何组合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个概念在中央文件中就多次提到,过去叫作扩大中等收入者,现在强调群体,用“群体”替代“者”的提法。
“者”突出的是个人,群体则是强调整个社会阶层。
从收入分层的角度看,我们将社会分成了三大阶层,上面的是高收入群体,居于中间位置的是中等收入群体,下面的是低收入群体。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曾推行一种平均主义战略,在收入分配上将大家的收入尽量拉平。
但是后来发现,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战略,与经济发展效益是冲突的,“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做法,等于是“奖懒罚勤”,造成了劳动者积极性和经济动力的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认识到,一个社会有高、中、低收入的差异十分正常,为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活力,就要“奖勤罚懒”,让大家去努力奋斗。
现在经济收入分层这件事情,大家也逐渐接受了,存在的问题是上中下的比例结构不协调。
我国目前是下层、中下层比例较大,中层发育明显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思想。
我过去在文章中也写过橄榄型社会,也有人叫纺锤型社会,就是指社会中间部分占比例较高的社会结构。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与构建和谐社会-最新年文档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与构建和谐社会十七大报告在谈到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时指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①这意味着我国对于“中等收入阶层”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和主流群体的首次准确定位。
对今后中国进一步保持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偏小,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从整体结构来看比重偏小,离合理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还有比较远的距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一)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小,影响社会稳定。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当中等收入者群体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分裂为穷人和富人,由于是天然的敌人,在政治上往往相互排斥很难妥协,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我国原有的社会阶层出现了分化和重组,新的社会阶层不断的产生。
随着生产要素的分化和向不同市场主体的集中,不同社会阶层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断的扩大,社会矛盾摩擦和冲突也就随之产生,对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激化,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如果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的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则极易形成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造成社会的畸形分层,不稳定因素增加,必然阻碍和谐社会的实现。
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小,影响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目前国内金融资产总量20 万亿元中,有80%的居民金融资产为30%的城市居民拥有,而其中近一半的又被20%的高收入者占有,显然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这必然会造成整体消费倾向的不高和有效需求的不足。
西斯蒙第曾说:“只有消费者的增加才能决定再生产的扩大。
”②消费和生产是对立统一的,只有有了合理的消费结构才会有持续的生产发展。
中等收入阶层收入稳定,购买力活跃,可以说是社会的支柱消费群体,对市场有巨大拉动作用。
但目前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小,社会消费不足,整个社会投资不足,从而影响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的研究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的研究张蓉蓉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分配方式的变革拉开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的拉开在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理论界和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引起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强调了中等收入者在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笔者在认真分析十六大以来学术界对中等收入者问题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中等收入者进行界定,并说明了广义和狭义的相互联系。
这样既对目前关于中等收入者概念界定方面的各种观点进行了总结,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新认识。
在对广义中等收入者的定量分析上,通过对几种常用方法的利弊分析,肯定了以家庭人均年收入作为主要划分标准的方法,并结合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和城市化进程指标,推算出划分标准。
在对狭义中等收入者的界定标准上,引入了商品房价格因素,并根据现有数据资料,对生活质量方面的有关指标进行了大概估算。
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中等收入者在收入水平、消费潜力、政治立场、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生活质量、道德素质等方面的相似特征,并详细分析了中等收入群体的行业、职业和地区分布。
通过对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估算和国际比较,得出了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过小,社会结构不合理的结论,并且提出其发展目标。
研究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我国的理论、经济和社会意义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可能性和制约因素。
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全面提高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理论创新、经济和社会对策相互配合的系统措施。
第一章是整个文章的导论部分,主要对十六大以来关于中等收入和中等收入者界定及意义和措施方面的观点进行概括和评价;第二章讨论了中等收入者的概念、划分标准、特征和分布情况;第三章对我国目前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国际比较。
并提出了发展目标;第四章详细概括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五章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可能性和制约条件进行评析;第六章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系统性措旌。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一个社会的中等收入者群体是以社会可分配的总收入作为形成的现实基础的,因而这种中等收入者群体是历史的、变化的;同时这个群体可以自发地形成,也可以在政策指导下形成。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这为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的政策,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起始阶段。
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从一部分人先富走向多数人的富裕。
其主要办法是提高大多数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低收入者逐步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可以说,从一部分人先富进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进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个新阶段。
中等收入者人群越多,逐步占了全体人口中的多数,就意味着我们离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越近了。
其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也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趋势。
从世界各国普遍发展趋势来看,在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中,都有一个人数众多的中等收入者群体。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群体一般都占到在业人口的半数以上。
中国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研究显示,2001年我国中等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5%—20%之间。
这说明,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还相当低。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等收入者比重会随之提高,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其比重至少要达到在业人口的一半。
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通机制,生产经营中的公平竞争机制和合理的价格机制。
具体来讲,就是要彻底取消行业垄断和政府干预等非经济因素,保证要素贡献与要素分配相符合的分配机制的正常运行,使这部分行业和劳动者的应有收益得到体现,通过控制不合理的高收入并提高相当一部分行业和劳动主体的积极性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关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的分析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内容提要党∞卜六大首次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而且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促进先进文化的消费和创造的动力。
中等收入者是我国社会在某一时期按收入差距划分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
一定的收入水平是中等收入者适宜的划分标准。
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动态概念,同一地域不同时期,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区,中等收入状况不同。
目前,可以以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卜4万元作为确定中等收入者的标准。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具体目标是逐步将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山目前的18%提高到40%左右。
我国的中等收入者存在于各个行业。
未来20年至少有七类人将构成中等收入者群体:科技发明人和科技企业家;会融服务等企业管理人员;律师、分析师、会计师、工程师、建筑师和高级技工;学术团体或机构中的高中级知识分子;党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外企}tt4,f,企服务机构的高中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家和农村工商业者等。
我们应让尽可能多的企业职工和农民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还存在一些障碍。
一是人口多、底予薄、生产力不发达。
二是收入分配体制障碍。
表现在收入分配体制不完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按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社会保障制度4i完藩;竞争机制不继全。
尤其是教育机会不平等。
三是平均主义思想影响。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首先要靠经济发展。
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年均7.2%的增长速度。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让工人和农民加入中等收入者群体。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必须继续引导、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关键在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
扩大中产阶层的社会与经济意义
扩大中产阶层的社会与经济意义内容摘要: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比例的稳步增长,有利于政治稳定,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等收入者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等收入阶层是一个包括收入水平、生活质量、职业、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结构特征等的综合指标的概念。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政治文明建设中等收入者是社会的稳定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是“橄榄型”,也就是说,富豪与穷人、权贵与弱者都是少数,而作为既有秩序之基础的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可以改善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使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在将来由矮金字塔形逐渐变为橄榄形。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当中等收入者群体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分裂为穷人和富人,由于二者是天然的敌人,在政治上往往互相排斥,很难妥协,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以中产阶层为核心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最稳定。
在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中,富人和穷人处在对立面,很容易诱发人们的仇富心理,引致社会动荡。
而在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较大的社会里,中等收入者是高低收入者之间矛盾的缓冲器,一定规模中等收入者的存在,减轻了低收入者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让低收入者看到了希望。
并且中等收入者本身就是稳定的因素,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不仅不希望社会动荡不安,而且还会自觉地维护社会的既有秩序。
我国的中等收入者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他们既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推动者,他们往往在政治上与执政党和政府保持一致。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不二法则
作者: 周晓虹[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24-29页
主题词: 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中等收入者;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届四中全会;法则;
比重;执政能力;党的十六大
摘要:自2004年起,'和谐社会'就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最为流行的主题语.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此之前党的十六大上,已经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而十六届四中全会更是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明确地提了出来,这在党史上还是第一次.它说明,经过80余年的风风雨雨和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不但摒弃了在'文革'中发挥到极致的'斗争哲学',而且对经济增长与整个社会和谐稳固发展间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战略目标与措施
收人 中的 比 重 已 达 到 了 近 50 % 。 因 此 , 在 我 国 , 即 使 在像上海 、 北 京这 样 的发达 地 区 , 工 资外 收人 在家 庭收 人 中所 占的 比 重还 有大 幅提 高 的空 间和 可 能 。
目前 , 积 极 开 辟 和拓 宽 工 资 外 收人 渠 道所 需 要
提高 中等 收 人 者 的 比 重 , 最 直接 的 理解 就是 提 高 中等 收人者 在 总 人 口 当 中 的 比 重 。 这 是对 的 , 也 是 首要 的 。 但 是 , 从 中 等收 入 者 对 于促 进 经 济增 长 和社 会稳 定 的意 义来 考 虑 , 仅 仅 笼统 地 讲 提 高 中等 收入者在 总人 口 中 的 比重 还是 不够 的 , 更 进 一步 还 要 讲提 高 中等收人 者 的收人 在总 收人 中的 比重 。 因 为 中等 收人者 收人 比 重 的 提 高 , 不仅 意味 着 中等 收 人 者人 口 比重 的提 高 , 而且 更 重 要 的是 意 味着 中等 收人者 支撑经 济 发展和稳 定社 会 的力量 在增强 。 虽 然提高中等收人 者 的人 口 比重 , 会 提 高他 们的 收人 在 总收人 中的 比 重 , 但 如 果 我 国 中等收 人 者 阶层 的 内部结构 不合 理 , 同样 不 利 于 我 国经济 的快速 发 展 和 社会 稳定 。 例如 , 与世 界平 均水平 相 比 , 即使 是我 国 目前 已经进 人 世界平 均水 平 的中等 收人者行 列 的 人群 , 他 们的收人 水 平绝 大 多 数 仍然处 于 中等收人 水平 中 的低层 次 。 因此 , 在 中等 收人者 群体结 构 中 , 应 使 中等收 人者 在高 、 中 、 低 三个层 次 上有一个 合理 的分 布 , 特别 要进 一步提 高 中 、 高层 次 的 中等 收入者 在全部 中等 收人 者 中 的 比 重 , 实 现 中等 收人 者 的 收 人在 总收人 中比 重 的提 高 。 这是 我们 提高 中等收人 者 比 重所追 求 的内在结 构 目标 。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改革探索277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摘要】收入分配格局决定社会是否稳定,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出收入渠道不断增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态势。
在收入分配差距激励效率的观念和体制被逐渐认同的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也开始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现状收入分配格局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分配比例关系。
一个国家主体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合理,会对该国的投资消费比例、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协调统筹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稳定的社会,收入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富人和穷人都比较少,而中等收入者最多,占总人口的一大部分,这样的社会是一个财富分配较为合理、政权稳定,执政基础牢固的社会。
而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是橄榄型,而是金字塔型,富人人口最少,中产阶级人口较少,而穷人人口最多。
2012年我国收入低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比例高达62%,这部分低收入人群主要在农村。
而中等收入者也偏少,金字塔最顶层的富人比例更少。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当中等收入者群体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分裂为穷人和富人,由于二者是天然的敌人,在政治上往往互相排斥,很难妥协,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是“橄榄型”,也就是说,富豪与穷人、权贵与弱者都是少数,而作为既有秩序之基础的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橄榄型”分配格局是我们正在追求的目标。
也就是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现在,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中有48.5%的家庭财产在15万至 30万之间,如果考虑到我国农村除极少数农民收入较高外,大多数收入偏低的现实,可以推测出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者人数大约为2亿,占全国人口的18%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学网> 最新文章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不二法则
周晓虹
自2004年起,“和谐社会”就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最为流行的主题语。
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5]这里,从分配关系入手、深入分析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基本途径,并且将此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联系在一起。
结合这一论述和社会学家的普遍看法,我们可把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途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切实通过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缩小城乡差别、缩小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差别,为建设中等收入群体占主导地位的“橄榄型”社会奠定基础。
城市化速度的快慢和程度的高低是制约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瓶颈之一。
按普雷斯顿条律,工业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比例每增加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会增长2%。
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的1978年到2000年间,工业劳动者占全体劳动者的比例上升了28.2%,我们的城镇人口比例却只上升了18.3%[6]。
换言之,我们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这种滞后导致了城乡差距的进一步增大。
据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1884年为1.71∶1,2003年达到3.23∶1,考虑到城市社会福利方面的因素,这种差距更是达到6倍左右。
中国基尼系数的增大,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增大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而庞大的农村人口不减少,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就不可能,和谐社会的建构就难免遥遥无期。
2.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传统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一产业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创造条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了传统产业比重下降、现代产业比重上升的变化,在1978—2002年的25年间,第一产业从70.5%降至50.0%,第二产业从17.3%上升到21.4%,第三产业则从12.2%上升到28.6%。
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较慢,第三产业发展中信息化程度不高,使得农民进入城市的成本和代价过大,同时,也阻碍了管理者和专业技术工作者等“白领”职业比重的提高。
3.职业结构的分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而职业分化又必然会导致不同职业群体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这是产生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职业结构发生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一系列与中等收入群体相关的职业应运而生,如建筑师、律师、会计师、房地产评估师、营销人员、影视制作人、股票经营者、计算机软件设计者以及其他类型的自由职业者。
我们应该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快职业结构的合理分化,并赋予从事不同职业人员与其相应的经济报酬和社会地位评价,为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提供适宜的温床。
4.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杠杆,而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也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体现之一。
如果不能遏制财富向少数富裕阶层的过度集中将不利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与发育。
中国社会上层“资本集团”及一部分中间阶层,不是来源于先前的权力中心就是与权力中心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他们的财富有一部分是依赖不平等的竞争或利用国家体制和政策上的漏洞获取的。
这部分人数虽少,但却占有了相当大的社会财富。
有人统计,目前中国的金融资产累计超过10万亿人民币,但却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2003年北京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3 074美金[7],上海人均GDP更是达到6 000美金以上,甚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人均GDP都已经达到4 000美金[8],这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但是,能够居住在100多平方米的高级住宅中、拥有私家车、饲养宠物并不时出国旅行的仍是极少数富裕阶层。
显然,如果不能遏制财富向少数富裕阶层的过度集中,不仅会增加贫富间差距、产生底层社会与上层社会的
尖锐阶层矛盾与冲突,同样也不利于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与发育。
国家应该通过健全法制和有效的税收体制以及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保护下层收入群体的
经济利益的同时,使国民财富合理而有效地向中等收入群体流动,同时加强对中间阶层本身的法制约束,以避免他们也使用或寻求使用“特权”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招致社会中下层的批评与抵制。
5.尽管中等收入群体直接体现为其成员收入水平的高低,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因素却在于发展教育事业。
在当今中国社会,要有效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从教育领域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要积极稳妥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优化专业结构,使得我们的高等教育体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使得我们能够为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的教育和素质保障;其二,优化教育结构、平衡教育资源,在率先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即使不能在短期内将大多数低素质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打造成中间阶层的后备军,起码应努力使他们的第二代能够获得平等教育机会。
对教育资源的平等占有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对物质资源的平等占有更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和未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为每一个人的健康发展提供良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J].江苏社会科学,2002,(5).
[3]麦克法奈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内部的革命[M].费正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N].人民日报,2002-11-08.
[6]李强.学习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2).
[7]李洋.北京人均GDP已超3000美元[N].北京现代商报,2004-09-17.
[8]人均财力遥遥领先,上海经济领跑长三角[N].东方早报,2005-04-05.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292&Itemid=
文档附件:
编辑:文章来源:实践与文本
您是本文第1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E-mail:ios@
欢迎转载,敬请注明: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