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XX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1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最新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导学案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1.背景:占据江南地区的孙权实力不断发展,活动在荆州一带的刘备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力量也有所增强。
2.赤壁之战(1)时间:208年。
(2)交战双方:孙刘联军与曹军。
(3)结果:孙刘联军大获全胜。
3.三国鼎立: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以汉为国号,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问题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试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
探究: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1)“挟天子以令诸侯”;(2)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3)能用谋士计策。
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2)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4)根本原因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问题2】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探究: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到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任何一方都不具备很快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三、西晋的兴亡1.阅读教材,简述西晋的建立、统一、灭亡的历史史实。
2.阅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在西晋初年就爆发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性质及危害是什么?当堂练习1.东汉与西汉合称汉朝。
下列有关东汉末年局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政局混乱B.经济发展C.国富民强D.中央集权2.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
A.刘备B.袁绍C.孙权D.刘禅3.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诗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中的“老臣”指的是()。
A.曹操B.周瑜C.诸葛亮D.孙权4.图文结合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示意图与哪一战役有关()。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5参考答案1. 答案:A2. 答案:B3. 答案:C4. 答案:D。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更直观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对三国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4.图片展示:运用插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4.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的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含说课稿、反思)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程标准】知道魏晋南北朝的更替。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八王之乱”与西晋分封制是否有直接关系和西晋速亡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和民族团结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重点:西晋的建立和八王之乱。
难点:西晋兴亡的因素。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典故我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问题:司马昭是何人?他有什么野心?最终实现了吗?学生:思考,分析,提出疑问。
教师:这个典故通常指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司马氏想统一天下。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他的儿子司马炎最终实现了愿望。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西晋的建立1.建立教师:公元263年,三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灭掉了蜀国。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夺了魏国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晋武帝司马炎教师: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于河内司马氏的世族,祖父司马懿乃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
司马炎于266年取代曹魏政权,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
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强调:三国建立的顺序魏蜀吴;灭亡的顺序:蜀魏吴。
2.统治材料一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材料二(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
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而(皇)后父杨骏及弟(杨)珧、(杨)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
——《资治通鉴·晋纪》材料三针对西晋“唯钱是图”的现状,时人鲁褒作《钱神论》讽刺道:“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
七年级历史上册17《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学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及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原因。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识读历史低谷,能够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的比较,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是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主客观条件。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新单元的第一课,在进入新课之前,先请大家听一段电视剧的插曲片段(播放《三国演义》插曲)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插曲呢?生:《三国演义》。
师:对,这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我们有多少同学看过呢?生:(举手表示)师:那小说中的故事是否完全属实呢?通过学习今天的内容相信能帮大家找到部分答案。
现在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8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讲授新课(一)曹操统一北方1、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农民起义的发生,也使东汉政权的瓦解。
一些官吏和好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师:(投影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经过多年的混战,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强的军阀割据势力,他们是:北方的袁绍、控制中原心腹地区的曹操以及占据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策,其中势力最大的是袁绍和曹操。
在混战中,袁绍势力发展最快,那么,曹操又是如何扩大势力的呢?生:挟天子以令诸侯。
生:还有官渡之战的胜利。
师:对。
在混战中,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有利的地位,并且加上他积极发展生产,解决了军粮问题,招纳贤才,势力大规模的增长,形成了和袁绍隔黄河对峙的局面,最终爆发了对战。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教学设计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学设计第第1717课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史实。
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西晋在兴亡。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视频来营造氛围。
初中历史17课教案
初中历史17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生能够掌握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以及灭亡的原因。
2. 学生能够理解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3. 学生能够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运用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认识到西晋统一的短暂性和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特点,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学生能够从西晋的兴衰中,汲取历史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以及灭亡的原因。
2. 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使学生深刻理解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
2.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北方各族内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内容1. 西晋的建立和统一:三国归晋、统一中原。
2. 西晋的灭亡:八王之乱、民不聊生、民族矛盾激化。
3. 北方各族的内迁:战乱迫使民族迁徙、民族融合的促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西晋的历史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以及灭亡的原因。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西晋的历史进程,重点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北方各族内迁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统一的重要性,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西晋历史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西晋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北方各族内迁历史意义的理解。
3.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对这一时期的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较为感兴趣,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和解读历史资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2.难点: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理解,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重要事件和人物。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直观法:教师利用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和多媒体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优质教案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2016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1.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 .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 .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教案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知道三国的大致位置。
了解南北朝对峙的基本史实。
情感目标:了解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技能目标: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魏晋南北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经济地位及启示,魏晋南北朝时的民族融合,从经济、政治、地理角度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法指导:讲述法、识图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图片:激趣导入。
讲授新课:1.曹操统一北方教师:介绍“历史人物”——曹操及其宏图大志。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引出曹操治理地方、壮大实力的策略,即之后官渡之战取胜的客观原因。
展示:图片曹操画像学生回顾所学,理解分裂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
展示:“官渡之战”形势图教师:对比袁绍、曹操的思想认识和性格特点,以图表展示双方的实力悬殊;引导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过程,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给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错误。
启发学生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学生看材料,理解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讲述已知的官渡之战历史,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来的历史认知上的错误,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略讲官渡之战,主要让学生感受曹操势力扩大的过程及趋势。
2.三国鼎立教师讲述:以曹操下一步的奋斗计划为开端,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教师:曹袁官渡之战后,袁绍一蹶不振。
虽然他还控制着冀、青、并、幽四州,但已无力重振霸业,不久死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的第17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晋在266年取代魏国,建立起晋朝,并由晋武帝司马炎领导,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然而,由于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皇族内乱,西晋迅速衰落。
同时,北方的各族内迁也对西晋的统治造成了巨大压力。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衰落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对西晋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三国鼎立局面,对于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衰落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对西晋的影响,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认识西晋的兴衰,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对于西晋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及其衰落原因;掌握北方各族的内迁对西晋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及其衰落原因;2.北方各族的内迁对西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及其衰落原因;2.案例分析法:分析北方各族的内迁对西晋的影响;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于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 教学准备2.相关的历史资料;3.投影仪、课件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国鼎立局面,激发学生对于西晋统一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及其衰落原因。
让学生了解西晋在266年取代魏国,建立起晋朝,并由晋武帝司马炎领导,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然后,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西晋的衰落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析北方各族的内迁对西晋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北方各族的内迁对于西晋的统治造成了巨大压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三国鼎立教案 华东师大版
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总结归纳,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随堂检测(请同学们认真做下面的问题,以检测本课的学习是否取得了成功)
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
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
3、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播放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问:历史上最早进入三国的时间是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5)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导学过程
活动二:话三国,三足鼎立
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
1、图中的A、B、C表示三国的国名,a、b、c表示三国的都城,请在下列表格中正确的位置填出三国的国名、都城和建立者。
国名
都城
建立者
经济发展
A_____
a_____
B_____
b_____
C_____
c_____
2、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不是历史的进步?年级七 Nhomakorabea学科
初中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7课【教学设计】《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本课包括“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和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三个子目。
本节课上承东汉末年的分裂局面,下启两晋南北朝,由分裂走向统一过程是起承上启下作用,在本册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内容多,时间跨度达,涉及了众多人名,地名,政权,重点理清三国鼎立局面如何形成,而南北朝的对峙略讲。
【知识与能力目标】1.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2.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峙的政权更迭、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为新的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1. 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 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正确评价曹操。
2. 阅读课文内容,找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认识从三国和南北朝的局部统一,为新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一、新课导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曹操统一北方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说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地盘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
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
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课件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一、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衰亡
姓曹名操,字孟德, 东汉末年,黄巾乱起。 东汉末年人。 戚宦相争,刺史拥兵。 生活在乱世之中, 天下纷争,群雄逐鹿。
看过了生灵涂炭,
立下了宏图大志:
要号令群雄,天下归一!
东汉末年割据示意图(公元192年)
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184年 黄巾 起义
分裂 割据
220年
东汉灭亡 三国鼎立
局部 统一
280年 西晋 灭吴
全面 统一
三、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 1.西晋的兴亡
(2)走向分裂
八王之乱
三、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 2.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
(1)东晋十六国
三、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 2.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
这个时期在大量Βιβλιοθήκη 消极现象掩盖下,存在着积极的因素,国家的分裂为新的统
一规模准备了条件,民族间的斗争为新的 民族关系的协调准备了条件。 ——何兹全:《中国通史(第五卷)·中 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
三、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 1.西晋的兴亡
(1)全面统一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晋,定都洛阳
2.官渡之战
(1)时间 (2)地点 (3)过程 (4)结果 (5)意义 曹操以少胜多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袁绍与曹操 实际兵力对比 公元200年 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
东汉末年割据示意图(公元207)
北方大局已定, 为了天下统一,下 马 腾 韩一步该……
遂 曹操 刘备 刘 表 孙 权 刘 璋
二、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
(1)背景
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 罪的人,刘琮已投降。现在我 训练了80万水军,正要同将军 (指孙权)在东吴会战。
【七年级】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案北师大版
【关键字】七年级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年级七科目历史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一、教材分析东汉后期中央力量逐渐衰弱,地方豪族割据自立。
与此同时,边疆民族入侵,北方人口南迁,开启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经历“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占据了以中原为主体的北方,以江南地区为主体的江东和以巴蜀地区为主的西南,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的统治深远影响了南北政治形势和经济力量的发展。
两晋得以出现,有赖于三国的奠基;而南北朝的对峙,也源于三国时期形成的南北经济差异。
二、学情分析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特别是一些细节了解很多,但是其来源主要是《三国演义》的书籍、影视作品甚至是游戏。
其中不少与事实不符,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式,影响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童心未泯,活泼好动。
学习动力多来自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宜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切入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吸引学生。
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但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多习惯停留于感性阶段,对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需要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方能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教学目知识与技能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理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时序。
标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文字叙述和图片、故事,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通过综合文字叙述和观看《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纪年表》,理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时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和民族交融,为新的更大规模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七年级历史上17课教案
激发学习兴趣
展
示
目
标
1、了解及掌握西晋建立及统一全国的相关史实。
2、了解八王之乱的影响及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及北方政权的更迭给当地带来的影响。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内容。
合
作
学
习
自主学习
1、西晋的建立、统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代大背景。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四.盘点收获1、学生谈收获
2、师小结
学生从不角度谈收获
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五
当
堂
检
测
完成练习册P82--选择题
六
师
生
反
思
七
板
书
设
计
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的建立
2.西晋的统治
二、八王之乱
1.原因2.概况3.影响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游牧民族的内迁
2.十六国政权
3.苻坚统一北方
2、为什么在西晋初年就爆发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性质及危害是什么?
3、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结合课本80页《西进内迁各族分布图》,找出这些少数民族内迁后的地理位置。
4、“十六国政权”?皇帝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5y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三国鼎立
案例说明
对应教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两子目,旨在使学生按照时序学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以突破教学重点,即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为解决教学难点作好准备,使学生通过对三国鼎立历史的学习,认识到三国属于局部统一,鼎立局面的形成促进了边疆开发和民族交融,为新的统一规模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曹操统一北方
.东汉衰亡
教师讲述:介绍“历史人物”——曹操及其宏图大志。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引出曹操治理地方、壮大实力的策略,即之后官渡之战取胜的客观原因。
学生回顾所学,理解分裂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思考“曹
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
设计意图:交代本课的第一条线索——“曹操奋斗史”,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跟随曹操“亲历”历史,以实现统一为最终目标。
增加课程的情节性、趣味性,为官渡之战的讲述做好铺垫。
2.官渡之战
教师讲述:对比袁绍、曹操的思想认识和性格特点,以图表展示双方的实力悬殊;引导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过程,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给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错误。
启发学生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学生看材料,理解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讲述已知的官渡之战历史,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来的历史认知上的错误,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略讲官渡之战,主要让学生感受曹操势力扩大的过程及趋势。
二、三国鼎立
.
赤壁之战
教师讲述:以曹操下一步的奋斗计划为开端,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即赤壁之战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拓展史料,启发学生从史料中分析曹军的弱点,即曹操之后战败的原因。
引导学生讲述赤壁之战的过程,并利用幻灯片动画来演示具体情节,纠正学生对赤壁之战的错误认识(如诸葛亮指挥、草船借箭等);分小组合作,探究“赤壁之战对当时中国的割据局面有什么影响”,即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学生思考:北方大局已定,曹操为实现统一,下一步该怎么做?认识到三方势力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点,知道赤壁之战的背景。
阅读史料,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过程,分析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以史论史,论从史出,认识到三国鼎立的历史趋势。
2.三国鼎立
师:介绍三国的政权建立和局部发展的状况。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三国政权能够对峙并存?带着问题,学习三国在政治、经济、边疆开发等方面的举措,主要讲授诸葛亮治蜀、孙权开发江南。
学生思考三国政权能够对峙并存的原因,了解三国在局部发展方面的措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的局部统一促进了地方发展和民族交融,为西晋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联系前面所学,理解三国表面上是分裂割据,实际上是局部统一,稳定发展的历史状况,使学生全面了解三国的历史特征,为其辩
证评价三国时期做好准备。
三、小结过渡
教师引用何兹全的一段话作小结:“这个时期在大量的消极现象掩盖下,存在着积极的因素,国家的分裂为新的统一规模准备了条件,民族间的斗争为新的民族关系的协调准备了条件。
”www.5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