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学案

合集下载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背景1.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____________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胁着西汉的稳定,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细节点拨分析汉初的“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时的“积极有为”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提出1.特点:董仲舒把__________、_____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内容①提出“_______________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____________”,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____”。

3.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细节点拨在分析理解董仲舒思想时,要注意从两方面着手。

如“大一统”思想,虽其充满了唯心色彩,但大一统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三、成为正统1.表现①起用_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

②___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________,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_思想,逐渐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前准备区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知识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策。

2.汉武帝的“有为”(1)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和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安全。

(3)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知识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形成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

3.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知识点三儒学成为正统1.原因(1)重用儒士: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汉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3)设立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同时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兴起的背、内容。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黄老之学)(1)含义:“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客观原因:汉初,经济残破,社会贫困,国力不强。

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4)表现: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措施:①减免田租;②免自卖奴婢者为庶人;③士兵回家,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5)影响:积极: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匈奴侵犯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要求加强中央集权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措施:汉武帝“有为”的表现:A、政治:必修①:P12、P14:①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②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③“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B、经济:必修②:P17: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学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学指导】汉武帝之前儒学发展状况:1.春秋:,2.战国:,3.秦朝:,4.汉初:,一、从“无为”到“有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提出的背景)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黄老之学”),采取政策。

(3)措施:、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有为”(1)原因(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内:的势力日益膨胀,,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天立王,以为民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领会其内容和实质,了解其推行的措施,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思想活动的时代背景。

通过分析董仲舒的核心主张,学会分析思想与专制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解读其对中国后世的重大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两汉、宋、明被多次改造,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衍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态度是取精去粗,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推行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实质的分析。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教学要点:①汉初“无为而治”的原因及效果。

②“无为而治”产生的新问题及时代新要求。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教学要点:①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②董仲舒出现的途径③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伦理、经济主张及目的。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学要点:①在组织方面②在理论经典方面③在教育方面④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从“无为”到“有为”导入设计:出示孔子、秦始皇、刘邦三人像,提出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主张何种治国方略?是何原因?从而导入新课。

采用史料研读的方法,补充《史记》《汉书》相关材料使学生理解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

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有为”(1)条件: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必要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思维点拨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经济残破、极端贫困的局面,为恢复经济、缓和矛盾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统治政策。

简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其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①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深化理解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2)结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思维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1.举措(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时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教官,称为“博士”。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前学习】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秦末战后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________家的_________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有为”:经过六十多年的______,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也潜伏着危机。

_________的实力日益膨胀,_______严重,_______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目的:为了加强_________,适应___________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含义:_________把诸子百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思想。

2.思想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为了加强_____,董仲舒宣扬_________.提出_________和______学说,认为天使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C.为了巩固君权和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五种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___。

3.根本目的: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巩固国家统一。

4.实质:以神学为外衣,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5.作用: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松外驰的局势十分有利,有利有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三.儒学成为正统1.采取的措施:A.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出现与实施背景。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深刻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2.掌握“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百家思想的限制和独尊儒术的压制的影响。

2.进一步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2.课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课本数据资料。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工具播放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华夏文化的传承影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步骤二:学习课本内容1.介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情况。

2.指导学生通读、理解相关课文内容,掌握百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3.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步骤三:分组讨论与同学分组,依据自身了解的历史和社会知识,分别探讨该政策对中国文化、教育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在现今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步骤四:小结回顾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小结和回顾,让同学对历史事件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分析。

五、教学后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并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能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也理解到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知识结构】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1.汉初的“无为”: 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采取了“”政策;2.汉武帝的“有为”(1)原因:①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潜伏危机:、和,都威胁着西汉安全。

(2)措施: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的发展形势,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涵1、新儒学的形成: 董仲舒是汉代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和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和“”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提出了“”和“”学说。

③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和五种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

(2)特点:外内,思想专制,又带有神学倾向。

3.结果: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评价:(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维护,加强有积极作用,但易于形成,牵制了其他思想发展。

(2)“君权神授”,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但也有限制君权的目的。

(3)三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批判;“五常”去除其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的。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条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汉武帝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发展,光大了儒学,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后,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垄断了教育;的兴办,开辟了培养、选拔人才为官的新路;的初步确立,使儒学在民间得以推广,以上这些又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创造了条件。

【重点突破】1.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1)兼采各家思想,外儒内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讲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西汉武帝时期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3.通过案例分析、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中国的文化、政治和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观点、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讨论方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统一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观点。
3.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2.结合现实生活,阐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讲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5.实践与应用:结合现实生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案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案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要求】(1)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考点分析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和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主张。

2.内容:(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和“”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提出“”和“”学说,宣扬“”。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核心要点突破】对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理解。

(1)从产生背景看: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从主要内容来看: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3)从特点及实质看: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某程度上增强了它的生命力。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从影响看: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神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考点分析二: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一)汉武帝兴办太学:1.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做官。

2.作用:太学的兴办,打破了的规矩,使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

(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二)汉武帝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1.思想上: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

2.政治上:起用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1)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2)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学以致用】1.2009年7月22 ,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焚书坑儒”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
2.问题导向: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和提问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课堂小测,提供了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优点和不足,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5.教学内容的深入与实际应用:通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深入讲解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关注历史问题。
2.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不同思想,认识到尊重和发扬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通过生动的历史场景再现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11: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11: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

(2)掌握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及特点。

(3)掌握汉武帝重用儒学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出现和形成,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秦统一后,儒家思想遭到严重打击。

那儒家思想是怎样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呢?我们今天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解了这课内容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儒家思想是如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

讲授新课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情景创设:(出示PPT)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活动探究一:上述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现象?为此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策略?预期回答:社会现象:秦末战火纷飞,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措施:“无为而治”,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如减租、免奴为庶人,士兵复员回乡授予田宅,免其赋役等。

情景创设:(出示PPT)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 食货志》材料三班固论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活动探究二:依据材料,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影响预期回答:积极:经济恢复增强,生活安定,国力强盛;消极:王国膨胀;土地兼并;匈奴边患2.“无为”变“有为”(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12: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12: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导入新课:(1)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简述在汉代前中国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遭受挫折的经过。

(2)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3)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4)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一、无为到有为。

汉武帝贤良对策的社会背景。

第一、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

第二、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同时也有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其次是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

②王国威胁中央:汉初刘邦在基本上消灭了异姓国以后,又分封了九个同姓国,虽然在汉景帝时期通过削藩和平叛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实力大大削弱。

但是王国毕竟还是存在,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甚至还有轻死重诺的“豪桀之士”,成为政治上的助手和死党。

对中央构成一定的威胁。

③阶级矛盾激化。

西汉前期,就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

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

西汉前期的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形成一种社会习惯。

汉高祖、汉文帝的下令求贤,没有形成定制。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许多矛盾得到解决。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全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全版

第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程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从“无为”到“有为”(一)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背景: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内容:轻徭薄赋等影响: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盛(二)积极有为思想成为时代需要,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原因:1.实力增强:经过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国力日盛。

2.社会潜伏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社会稳定和中央集权。

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著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一)来源: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二)内容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

3.道德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原因、条件(1)根本: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察举制,举孝廉)(3)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4)教育: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5)

高中历史学科必修三第一单元第 2课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用史料解读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史料解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思考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教学策略教法选择: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围绕重点与难点设置若干问题,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所以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案
A.孔子的“仁”B.孟子的“民贵君轻”
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
5.2009年7月22日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创下日全食观测人口最多韵纪录。而在公元前178年发生日食后,汉文帝为此下诏:“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汉文帝的认识和做法与下列哪一主张最为相似()
2、思想主张:
(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提出“__________”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3)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合作探究】董仲舒新儒学有何特点?
3、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领域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思想方面
政治方面
教育方面
2、独尊儒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_,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
【巩固练习】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课标要求】
1、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
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和实质。
【知识结构】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班级姓名学科历史(作业总第次)得分一、1、从“无为”到“有为”:(1)秦统一六国以后,“”使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2)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3)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日盛,但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需要。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和“”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

提出了“”、“”学说;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即,“三钢”,、、)4、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1)但易于形成文化专制,牵制了其他思想发展。

(2(3(4)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1 (2政治上,起用很多参政;(3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为“五经”,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

(4)公元前124为官的陈规,这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5)除太学外,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2、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逐渐成为。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选出。

)1、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A、君权神授B、独尊儒术C、实行仁政D、人定胜天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的关系:()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汉朝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政治的关键人物是()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景帝 D.董仲舒4、下面对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A.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汉朝内外松弛的局势 B.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其它非儒学说遭到禁绝 D.儒法并用成为后世封建统治的常态5、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下面各项主张与唐太宗的认识比较接近的一项是()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民贵君轻 D.以法治国6、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7、汉武帝时期面临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是()①诸侯国实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②匈奴为主的边患③土地兼并剧烈④国力衰落,经济贫困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8、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A、书院B、太学C、国子监D、孔庙9、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10、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从春秋时期到战国后期、秦朝、西汉初年经历的历程是()A、应运而生、蔚然大宗、遭受打击、逐渐复苏B、孔子创立、受到欢迎、遭受打击、蔚然大宗C、孔子创立、蔚然大宗、受到重视、逐渐衰落D、应运而生、受到冷落、逐渐复苏、受到重视11、董仲舒新儒学体系是糅合了下列哪些学派的思想而形成的()①道家②法家③墨家④阴阳五行家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2、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B、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C、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13、下列主张中不属于新儒学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春秋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君舟民水D、君权神授14、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A 完全一致B 正好相反C 压迫限制D 大力推崇15、“举贤良对策”是下列哪位统治者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A 秦始皇B 汉文帝C 汉高祖 D汉武帝16、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要是因为它()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 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C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D 有利于文化教体的发展17、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不包括以下内容()A.“君权神授”B. “节用而爱人”C. “天人感应”D. “天人合一”18、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措施不包括()A.举贤良对策 B. 兴办太学C. 设五经博士D. 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19、中国古代教育被儒家所垄断,始于()A. 汉武帝兴办太学B.汉武帝正式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的教科书C. 汉武帝命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D 汉武帝确立”举贤良对策”的选拔人才制度20、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21、“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

”这幅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22、“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这一观点()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23、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① 孔子的“礼”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 宗法制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4、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到了直接的作用()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5、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26、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27、黄老之学指的是()A.黄帝和老子互相交流,合作创立的学说B.阴阳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 C.黄帝年老时创立的学说D.道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28、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30、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31、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A.思想内容变化 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32、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33、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对此,他向汉武帝提出()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制主张34、“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最能体现这句话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3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B.“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C.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36.在曲阜孔府大门前,看到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对联:“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那么,真正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同天并老”思想家是()A.孔子的“仁” B.孟子的“民贵君轻” 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37.2009年7月22日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创下日全食观测人口最多韵纪录。

而在公元前178年发生日食后,汉文帝为此下诏:“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

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

”汉文帝的认识和做法与下列哪一主张最为相似()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存天理,灭人欲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于天异者,大乱。

” ---------《春秋繁露》材料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理,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

“信”——诚信也。

(1)材料分别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2)说说董仲舒的儒学与孔孟儒学的联系与区别?(3)其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