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1120112828-吩嗪衍生物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吩恶嗪结构
吩噁嗪结构介绍吩噁嗪(Phenothiazine)是一类含有吩噁嗪核心结构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结构特点为吩噁环与含有咪唑、嘧啶等氮杂环的侧链相连接。
吩噁嗪结构的化合物具有多样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并广泛应用于药物、染料、农药等领域。
吩噁嗪的合成吩噁嗪的合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邻位偶联反应邻位偶联反应是吩噁嗪合成的常用方法之一。
该方法利用邻位上存在的氮杂原子,通过氧化、环化、硫化等一系列反应,最终得到吩噁嗪结构的化合物。
氧化偶联反应氧化偶联反应是吩噁嗪合成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该方法通过氧化剂的作用将具有邻位氮杂原子的化合物氧化,生成吩噁嗪结构的产物。
此类反应一般需要合适的溶剂和催化剂的存在。
其他合成方法除了邻位偶联反应和氧化偶联反应外,吩噁嗪的合成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例如氟杂咪唑类试剂的偶联反应、硫醇的偶联反应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和试剂,实现吩噁嗪结构的合成。
吩噁嗪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吩噁嗪结构的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以下是吩噁嗪的几个主要应用领域:抗精神病药物吩噁嗪结构的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这类药物能够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活动,从而改善精神病症状。
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奋乃静等。
抗组胺药物吩噁嗪结构的化合物还被应用于抗组胺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这类药物能够通过阻断神经递质组胺的作用,从而抑制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
常见的抗组胺药物包括氯雷他定、氯苯那敏等。
抗肿瘤药物吩噁嗪结构的化合物还被广泛研究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候选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能够通过多个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吩噁嗪类抗肿瘤药物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活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吩噁嗪在染料领域的应用吩噁嗪结构的化合物在染料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这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和光谱特性,能够用于染色剂、光敏剂、荧光探针等方面。
染料吩噁嗪结构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染料应用。
《上海科技报》华东理工大学振动诱导发光机制研究再获新进展
《上海科技报》华东理工大学振动诱导发光机制研究再获新进展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田禾院士团队在振动诱导发光(VIE)机制的研究上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二氢吩嗪荧光染料的激发态多步逐级结构演变”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荧光染料分子的光诱导激发态过程存在着无限可能。
大多数的染料分子具有无能垒的激发态弛豫过程,表现出单一波段的荧光发射;一些独特的分子体系在激发态弛豫过程中会出现能垒并导致两个局部最低能态,从而辐射出双波段荧光发射。
然而,单个荧光团具有三重荧光发射的现象则非常罕见。
基于芳香性和立体位阻对二氢吩嗪结构与性质的协同调控作用(J. Am. Chem. Soc., 2022, 144, 4883),田禾院士团队以具有振动诱导发光性质的N,N′-二苯基二氢二苯并[a,c]吩嗪(DPAC)为母体,通过在其邻位引入位阻基团调控激发态过程与光物理性质,成功地实现了基于单个荧光团的宽光谱三重荧光发射,其光谱窗口覆盖紫外至近红外区(约350nm至850nm)。
研究团队进一步结合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位阻效应对激发态势能面形状和激发态动力学过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DPAC分子因其对称的几何构型和较弱的分子内位阻效应,激发态弯曲到扭曲的结构演变非常迅速,从而主要辐射出大Stokes位移的红光发射;与DPAC陡峭的激发态势能面相比,增强的位阻效应使得单取代DPAC的激发态结构演化路径变得更宽、演化速度变得更慢,同时诱发产生了新的中间态,进而表现出宽光谱的三波段发射;更强的位阻效应使得双取代DPAC的激发态结构演化受限,表现出正常Stokes位移的蓝光发射。
值得指出的是,该工作首次证明了单一稠环共轭骨架在激发态可以发生从弯曲到平面再到扭曲的多步逐级结构演变,并且这3种构象可以作为发射态产生本征的多重荧光发射。
该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振动诱导发光机制。
吩噻嗪衍生物电致变色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势, 在大屏 幕信息 显示 、 灵巧窗 ”2、 “ l 防炫 目后视 镜 、 ] 电 致 变色显示 器 、 电子墨水 等方面都 有非 常广 阔的 应
用前 景 , 因而受 到人 们 的 普遍 关 注 。在 众 多 的 电致 变
色 材 料 中 , 机 电致 变 色 材 料 因其 光 学 性 能 优 良 、 于 有 易
光谱 仪( 国 P r i 美 ekn公 司 ) KB , r压 片 ; 外 可 见分 光 紫 光度计 ( UV2 8 2 美 国 UNI O) AV一0 4 0 H, C ; 3 0型超导 核 磁共振 波谱 仪 ( 士 B u e 公 司) CHI 5 瑞 rkr ; 一 0型 电化学 6
作 为阳极 材料 具 有 优 良 的 电致 变 色性 能 并且 廉 价 环
摘 要 : 合 成 了 系 列 l — 取 代 的 吩 噻 嗪 衍 生 物 ON
( h n t izn e ia ie , p e o ha ie d rv t s PDs , 用 氢 谱 、 谱 、 v )利 碳 红
过 S 2反应合 成 了一 系列 l一 上取 代 的 P s 为 阳 0N D 作
保 , 一 种 令 人 瞩 目的 新 型 电 致 变 色 阳极 材 料 。 是 关 键 词 : 吩 噻 嗪 衍 生 物 ; 致 变 色 效 应 ; 极 电 致 变 电 阳
色材 料 ; 电致变 色器件 ; 环伏安 循
中 图 分 类 号 : O 3 61 文献标识 码 : A
工作 站( 上海 辰华仪 器有 限公 司) 。
2 2 吩噻 嗪衍生物 ( D . P s 的制 备 J 在 圆底烧 瓶 中加 入 3 ml MF,5 0 D 1 mmo 金属 钠和 l
一种快速响应的过氧化氢长波长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快速响应的过氧化氢长波长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崔京南,田艺浓,刘涛,何深贵,赵鑫,陈立森,朱新月
申请号:CN202011520680.1
申请日:20201221
公开号:CN112574243A
公开日:
2021033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快速检测过氧化氢的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其属于过氧化氢快速分析检测的技术领域。
基于硼酸酯可被过氧化氢选择性氧化水解的原理,以半花菁母体骨架缩合4‑溴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合成过氧化氢分子荧光探针TC‑BOR,具有大的共轭和强推拉电子体系,使得对过氧化氢响应加快,并发射长波长的近红外荧光(723 nm)。
该对过氧化氢的响应时间低至7min,使荧光强度增加55倍,检测下限为2.27μM,并能够抵抗多种离子的干扰。
该探针具有良好的细胞膜穿透性及较低的背景荧光,pH范围内适用为7.4‑10。
该探针具有快速、灵敏度高、专一选择性强等特点,应用于食品中过氧化氢含量的快速检测中,各项指标优异,完全达到快速检测要求。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地址:116024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凌工路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杨翠翠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分析
2020年14期工艺创新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分析冯硕(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0)多数荧光探针有着自身限制,具体表现为结构上和形态上的差异,所以大多数的荧光探针的发射波长被限制在了650nm 之下,因此不能准确灵敏地去进行细胞内成分检测,会被样品的发射波长所干扰。
但近红外荧光探针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改进之处,发射波长超过650nm ,能够避免样本的自发荧光干扰,从而将荧光的化学分析和生物荧光成像做到高灵敏度,所以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应用越来越广,准确度也越来越高,帮助科研院所更快地取得了众多的成果研究。
1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1.1近红外荧光探针CyPd 的合成、表征1.1.1探针CyPd 的合成在对探针CyPd 的合成中,要在一个充分安全的环境保护下进行合成的操作,选用较为稳定的零摄氏度和安全气体氮来作为基础环境。
将Cy 化合物与三乙胺共同溶解,并和二氯甲烷溶液混合。
再接下来将此混合溶液静置,把六甲酸稀丙酯滴进此溶液,为保证安全性与实验效果,需采用注射器的方式逐滴混合搅拌约30分钟,室温过夜。
最后将此溶液进行减压蒸发得到固化物,此时的粗产品还需经过硅胶柱提纯则可得到探针CyPd ,外形为蓝色固体。
1.1.2探针CyPd 的表征在荧光成像分析中,可以看到探针CyPd 的溶液颜色在不同的操作下有明显的变化。
比如加入了缓冲溶液后,探针CyPd 的荧光成像有明显的减弱趋势;在694nm 的发射波长下,颜色由紫变蓝;发射波长为721nm 时的感光强度最强,荧光成像图中呈现一波高峰。
1.2近红外荧光探针DCMC 的合成、表征1.2.1探针DCMC 的合成探针DCMC 的合成依旧要在氮气保护下进行合成实验,目的是在探针DCMC 的制取中隔绝氧气,以防止元素在氧气中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影响实验的中间产物以致结果的不理想。
一种用于检测尸胺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942944.6(22)申请日 2020.09.09(71)申请人 天津理工大学地址 300384 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1号(72)发明人 曾林涛 朱北童 陈天宏 (74)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耀达律师事务所 12223代理人 张耀(51)Int.Cl.C07D 311/16(2006.01)C09K 11/06(2006.01)G01N 21/64(2006.01)G01N 21/78(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用于检测尸胺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57)摘要一种用于检测尸胺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探针是具有以下结构的香豆素衍生物:其中:R 1、R 2分别为氢质子、1~18个碳的烷基、芳基中的一种。
该探针在弱碱性条件下通过识别基团与尸胺反应,形成具有不同结构的香豆素衍生物,可实现对尸胺的增强型荧光检测,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具有复合信号响应的检测手段,即颜色和荧光双重响应。
本发明所述的荧光探针,成本低,选择性好,可实现对鱼和肉的无创检测,在食品中尸胺的检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极具推广意义。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CN 111995604 A 2020.11.27C N 111995604A1.一种用于检测尸胺的荧光探针,其特征是,所述的荧光探针是具有以下结构的香豆素:其中:R 1、R 2分别为氢质子、1~18个碳的烷基、芳基中的一种。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检测尸胺的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具体的合成路线和合成步骤为:步骤(1),化合物Ⅰ的制备:将2,4,6-三氯苯基马来酸二酯和带有取代基R 1、R 2的苯酚以及有机溶剂依次加入三口圆底烧瓶中,然后将反应混合物通入氮气加热至回流反应,1-12h 后反应停止,待反应混合物恢复至室温,真空抽滤除去多余的溶剂,然后将过滤残余物用有机溶剂甲苯洗涤三次,真空干燥后得到化合物Ⅰ;步骤(2),荧光探针的制备:将化合物Ⅰ、三氯氧磷和无水N ,N -二甲基甲酰胺依次加入圆底烧瓶中,在氮气氛围下,加热至50-100℃反应,3-18h后停止加热,待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混合物倒入冰水中,然后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调节pH直至中性析出固体,最后所得到固体粗产物经真空抽滤并重结晶,得到的橙色固体为目标荧光探针。
一种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张英杰,李晓峰,房玲,安燕,董丽华,尹衍升申请号:CN201510565121.5
申请日:20150908
公开号:CN105086997A
公开日:
201511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该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包含步骤1,合成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将三氟乙酸钬、三氟乙酸钇、三氟乙酸镱以及三氟乙酸钠四种粉末与1-十八烯和油酸反应得到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步骤2,制备罗丹明-上转换荧光探针,将罗丹明荧光染料与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反应,得到罗丹明-上转换荧光探针。
本发明还公开了该方法制备的荧光探针。
本发明提供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多种金属离子,具有制备工艺简单。
选择性好,荧光性质稳定,灵敏度高的优点。
申请人:上海海事大学
地址:201306 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海港大道155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贾慧琴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吩嗪基荧光功能材料的简便制备与分析应用
吩嗪基荧光功能材料的简便制备与分析应用吩嗪基荧光功能材料的简便制备与分析应用近年来,荧光功能材料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以及光电子领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视。
其中,吩嗪基荧光功能材料因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和多功能性,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便、经济的方法来制备吩嗪基荧光功能材料,并阐述其在分析应用中的潜力。
一、吩嗪基荧光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1. 合成吩嗪单体:吩嗪是一种含有含氮杂原子的芳香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
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可以合成吩嗪单体。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芳香化合物的氟原子的取代反应来获得吩嗪单体。
2. 聚合反应:将吩嗪单体与适当的嵌段共聚物或交联剂进行反应,实现吩嗪基荧光功能材料的制备。
常见的聚合反应有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自由基聚合和缩合反应等。
3. 表面修饰:通过在吩嗪基材料表面修饰官能基团,可以进一步增强其荧光性能和物理化学特性。
二、吩嗪基荧光功能材料的分析应用1. 生物医学应用吩嗪基荧光功能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利用其在近红外波段的发射峰,可以进行生物体内的成像。
吩嗪基荧光探针可以用于检测生物标志物,如蛋白质、DNA等。
此外,吩嗪基材料还可以用于荧光标记、药物传递和细胞成像等方面。
2. 环境监测应用吩嗪基荧光功能材料在环境监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例如,吩嗪基材料可以用于检测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汞、铅等。
吩嗪基荧光探针还可以用于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这些应用可以提供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可视化的环境监测手段。
3. 光电子领域应用吩嗪基荧光功能材料在光电子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利用吩嗪的荧光性质,可以制备高亮度、高对比度的显示器件。
此外,吩嗪基荧光材料还可以用于光电转换器件、光催化剂以及光电传感器等方面。
三、吩嗪基荧光功能材料的优势与挑战吩嗪基荧光功能材料在制备方法简单、光学性质优异、多功能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由于吩嗪材料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和良好的稳定性,因此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
基于氧杂蒽结构的反应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 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反应型荧光探针在检测生物分子 和化学物质时具有高灵敏度、高
选择性等优点
基于氧杂蒽结构的反应型荧光探 针具有独特的光物理性质和化学 反应性质,在生物医学、环境监 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荧光探针及其应用概述
荧光探针的定义、 分类及工作原理
探针的优化策略与方法
结构优化
通过调整探针的分子结构,如引入电子供 体和受体基团,实现对荧光性能的优化。
合成方法改进
探索更有效的合成方法,提高探针的产率 和纯度,降低成本。
功能拓展
将多功能单元引入探针,实现多模式、多 通道的荧光检测。
应用场景适应性改进
针对特定应用场景,优化探针的性能,提 高其在复杂环境中的可靠性。
常见氧杂蒽荧光染料的分类与性质
总结词
常见氧杂蒽荧光染料可分为荧光酮、荧光醇、荧光酚等,具有独特的光谱性质和 生物学性质。
详细描述
荧光酮染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发光强度和稳定性,但溶解性较差;荧光醇染料具有 较好的水溶性和细胞膜通透性,但稳定性较差;荧光酚染料则具有较短的激发和 发射波长,适用于近红外光学成像。
基因治疗
某些氧杂蒽结构的反应型荧光探针可以用于监测基因转染过程中的细胞活性。通过荧光信 号的变化,可以了解基因治疗的效果以及细胞的生存状态。
在环境检测领域的应用
水质监测
氧杂蒽结构的反应型荧光探针可以用于检测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通过观察荧光 信号的变化,可以实时监测水质的变化情况。
激发和发射波长
考察探针能被有效激发并产生目标荧光的波长范围 。
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摘要:噻吩和硒吩是两种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介绍了噻吩和硒吩与吩嗪结构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合成方法和相关性能的研究进展。
在合成方法方面,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合成路线,包括哌嗪法、金属有机化学反应法等。
在性能研究方面,主要关注了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电子传输性质、光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
1. 引言噻吩和硒吩是两种重要的含硫、硒的杂环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共轭性和稳定性。
它们以其结构独特性和可调控性,在有机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化学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吩嗪是一种含有一个氮原子的芳香性化合物,其与噻吩/硒吩的结合能够引入新的性质,进一步拓展了它们的应用领域。
因此,研究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合成方法2.1 哌嗪法哌嗪法是制备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使用硫酸、硝普酮和胺类化合物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可合成出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的特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采用。
2.2 金属有机化学反应法金属有机化学反应法也是制备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一种常用方法。
该方法以金属有机化合物为催化剂,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催化噻吩/硒吩和吩嗪之间的环合反应,得到所需产物。
该方法具有高效、高选择性的特点,能够合成复杂结构的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
3. 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性能研究3.1 电子传输性质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在有机电子器件中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质。
研究表明,引入吩嗪结构可以调节其能带结构,提高载流子的迁移率和电子传输性能。
此外,通过控制合成方法和材料结构的调控,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电子传输性能。
3.2 光学性质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在光学性质方面也显示出优异的性能。
新型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合成、晶体堆积方式及性质研究
新型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合成、晶体堆积方式及性质研究新型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合成、晶体堆积方式及性质研究导言噻吩和硒吩作为有机导电材料的代表,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将噻吩和硒吩与吩嗪结构相融合,形成新型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对于探索新型导电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章将介绍新型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晶体堆积方式及其性质研究进展。
一、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有机合成方法和金属有机化学方法。
1.1 有机合成方法有机合成方法是通过有机合成化学反应合成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
常用的有机合成方法包括卤代烃取代反应、醇和酸的酯化反应、胺和酸的酰胺化反应等。
例如,可以通过1,4-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
1.2 金属有机化学方法金属有机化学方法是通过过渡金属配合物参与反应合成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
常用的金属有机化学方法包括氧化铜参与的C-H键活化反应、钯催化的偶联反应、金催化的氢化反应等。
这些金属有机化学方法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高反应活性的特点,可实现对复杂结构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二、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晶体堆积方式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晶体堆积方式对其光电性能起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晶体堆积方式可分为H型堆积、J型堆积和H-J型混合堆积。
2.1 H型堆积H型堆积是指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分子沿着某一方向形成有序排列,呈现H型短程有序结构。
H型堆积方式具有较强的π-π相互作用,有助于电子的输运和载流子的传输,因此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
2.2 J型堆积J型堆积是指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分子沿某一方向形成有序排列,呈现J型长程有序结构。
J型堆积方式具有较强的穿梭效应,在光电器件中可有效抑制电子与空穴的复合,提高载流子的迁移率。
2.3 H-J型混合堆积H-J型混合堆积是指噻吩/硒吩-吩嗪衍生物的分子既有H 型堆积又有J型堆积的特征。
吩嗪类衍生物的抗真菌活性研究
· 论著 ·吩嗪类衍生物的抗真菌活性研究邱丽娟a,巣 雯a,石安喆b,阎 澜b,吕权真b,姜远英b(海军军医大学:a. 基础医学院, b. 药学院,上海 200433)[摘要] 目的 研究吩嗪类衍生物的抗真菌活性。
方法 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考察吩嗪类衍生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利用棋盘式微量稀释法检测吩嗪类衍生物与氟康唑合用对常见临床耐药菌的抗真菌活性;在菌丝诱导条件下考察吩嗪衍生物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抑制效果。
结果 吩嗪类衍生物单用对临床常见条件致病真菌白念珠菌没有明显抗真菌活性;吩嗪衍生物-17与氟康唑合用有显著抗白念珠菌活性;吩嗪衍生物-17与氟康唑合用可以明显抑制白念珠菌菌丝生长。
结论 筛选获得了与氟康唑合用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吩嗪类衍生物-17,为抗真菌药物研发和克服真菌耐药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吩嗪类化合物;白念珠菌;抗真菌活性;菌丝形成[中图分类号] R9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0111(2021)03-0249-06[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103083Study on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phenazine derivativesQIU Lijuan a, CHAO Wen a, SHI Anjie b, YAN Lan b, LÜ Quanzhen b, JIANG Yuanying b(a.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b. School of Pharmacy,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phenazines derivatives. Methods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phenazine compounds was evaluated initially with micro-liquid dilution. No significant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Candida albicans was found. Then,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henazine compounds and fluconazole,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fluconazole-resistant C. albicans was detected. Results The phenazine-17 had significant antifungal activity when combined with fluconazole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hyphae formation.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fungal drugs and the solution of antifungal drug resistance.[Key words] phenazine derivatives;Candida albicans;antifungal activity;hyphae formation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和介入手术的增多,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田华-1120112828-吩嗪衍生物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与表征要点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吩嗪衍生物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与表征学院:化学学院专业:应用化学班级:19111101姓名:田华指导教师:张汝波校外指导教师:无摘要两个新型近红外氰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基于5,10-二己基-5,10-二氢吩嗪已经被设计并合成出来。
带有二氰基乙烯基作为识别位点和电子捕获在两侧,探针1展示了一个分子内的电子转移吸收谱带在545nm处,和一个发射谱CN反应后就会出现一个分带在730nm处,这样,在双侧与氰化物阴离子在CH3子内电子转移阻碍并且实现开关。
探针2利用不活泼的甲酰基团来代替两个活性二氰基乙烯基中的一个作为电子捕获基团。
由于单侧的ICT识别过程,探针2被重定向并产生一个标志性的比色和比率计在近红外区域荧光响应为青色。
两个探针都具有着高度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可以产生被肉眼观察到的明显的响应信息,甚至在多种阴离子的共同组合中。
光学的光谱技术、NMR滴定测量手段以及功能密度理论计算都被使用来推断探针检测机理。
ABSTRACT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第1章绪论 (5)引言 (5)1.1 荧光探针 (5)1.2 荧光探针的响应机理 (7)1.21 光致电子转移机理(PET机理) (7)1.22 分子内电子转移机理(ICT机理) (9)1.3 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原则 (11)1.4 硫醇检测探针的发展和现状 (11)第2章实验清单 (14)2.1 实验试剂 (14)2.2 实验仪器 (16)第3章实验部分 (17)2.2 探针分子1的合成 (17)2.21 5,10-二氢吩嗪的合成 (17)2.23 5,10-二己基-5,10-二氢吩嗪-2-甲醛(7)的合成 (18)2.24 5,10-二己基-5,10-二氢吩嗪-2-二氰基乙烯(探针分子1)的合成192.3 探针分子2的合成 (20)2.31 5,10-二氢吩嗪的合成 (20)2.32 5,10-二己基-5,10-二氢吩嗪的合成 (20)2.33 5,10-二己基-5,10-二氢吩嗪-2,7-二甲醛(8)的合成 (20)2.34 7-甲酰基-5,10-二己基-5,10-二氢吩嗪-2-氰基乙烯(10)的合成212.35 7-氰基羧基乙烯基-5,10-二己基-5,10-二氢吩嗪-2-二氰基乙烯(探针分子2)的合成 (22)第3章结果与讨论 (23)3.1 分子的合成与设计 (23)3.2 探针1对CN-的光学响应 (24)3.3 探针2对氰离子的光学响应 (27)附录A 目标分子的1H-NMR图、13C-NMR图、EI-MS图 (30)第1章绪论引言近期,荧光检测特别是使用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已经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注意。
我国研究者成功合成荧光探针新材料 可用于金属定量检测
我国研究者成功合成荧光探针新材料可用于金属定量检测佚名
【期刊名称】《稀土信息》
【年(卷),期】2017(0)3
【摘要】据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获悉,该学院通过国际合作,成功合成了2个罕见的纳米孔稀土金属一有机骨架材料,该材料可作为荧光探针高效检测铁离子等金属离子浓度,可为皮肤病和贫血症等疾病中Fe^3+的定量分析以及环境中Fe^3+的监测提供简单、高效的检测方法。
【总页数】1页(P18-18)
【关键词】定量检测;荧光探针;稀土金属;新材料;合成;Fe^3+;金属离子浓度;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14.33
【相关文献】
1.一种黄酮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用于肼的检测 [J], 张勇;刘劲风;易润豪;艾思凡;成焕仁;贾文志
2.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用于污水中金属离子检测的研究进展 [J], 陈晓红
3.甾体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对废水重金属离子的检测 [J], 史鸿燕;石治川;赵志刚
4.用于亚硒酸钠检测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J], 张迪;李漫;郭洁;马志伟;魏亮亮;王铁良;刘继红
5.用于监测G-四联体结构变化及K^+定量检测的荧光探针研究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吩嗪衍生物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与表征学院:化学学院专业:应用化学班级:19111101姓名:田华指导教师:张汝波校外指导教师:无摘要两个新型近红外氰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基于5,10-二己基-5,10-二氢吩嗪已经被设计并合成出来。
带有二氰基乙烯基作为识别位点和电子捕获在两侧,探针1展示了一个分子内的电子转移吸收谱带在545nm处,和一个发射谱CN反应后就会出现一个分带在730nm处,这样,在双侧与氰化物阴离子在CH3子内电子转移阻碍并且实现开关。
探针2利用不活泼的甲酰基团来代替两个活性二氰基乙烯基中的一个作为电子捕获基团。
由于单侧的ICT识别过程,探针2被重定向并产生一个标志性的比色和比率计在近红外区域荧光响应为青色。
两个探针都具有着高度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可以产生被肉眼观察到的明显的响应信息,甚至在多种阴离子的共同组合中。
光学的光谱技术、NMR滴定测量手段以及功能密度理论计算都被使用来推断探针检测机理。
ABSTRACT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第1章绪论 (5)引言 (5)1.1 荧光探针 (5)1.2 荧光探针的响应机理 (7)1.21 光致电子转移机理(PET机理) (7)1.22 分子内电子转移机理(ICT机理) (9)1.3 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原则 (11)1.4 硫醇检测探针的发展和现状 (11)第2章实验清单 (14)2.1 实验试剂 (14)2.2 实验仪器 (16)第3章实验部分 (17)2.2 探针分子1的合成 (17)2.21 5,10-二氢吩嗪的合成 (17)2.23 5,10-二己基-5,10-二氢吩嗪-2-甲醛(7)的合成 (18)2.24 5,10-二己基-5,10-二氢吩嗪-2-二氰基乙烯(探针分子1)的合成192.3 探针分子2的合成 (20)2.31 5,10-二氢吩嗪的合成 (20)2.32 5,10-二己基-5,10-二氢吩嗪的合成 (20)2.33 5,10-二己基-5,10-二氢吩嗪-2,7-二甲醛(8)的合成 (20)2.34 7-甲酰基-5,10-二己基-5,10-二氢吩嗪-2-氰基乙烯(10)的合成212.35 7-氰基羧基乙烯基-5,10-二己基-5,10-二氢吩嗪-2-二氰基乙烯(探针分子2)的合成 (22)第3章结果与讨论 (23)3.1 分子的合成与设计 (23)3.2 探针1对CN-的光学响应 (24)3.3 探针2对氰离子的光学响应 (27)附录A 目标分子的1H-NMR图、13C-NMR图、EI-MS图 (30)第1章绪论引言近期,荧光检测特别是使用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已经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注意。
因为这些小分子探针不仅仅能够简单快速的进行检测,而且小分子探针具有着高灵敏度以及低费用的优势。
因此,大量的研究都在致力于荧光探针对硫醇的检测,并且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许多对硫醇反应并且具有选择性的荧光探针已经被合成出来。
1.1 荧光探针在当今世界上,很多现代化技术都依赖于灵敏的检测分析技术。
这对于环境科学,药物学,生物学等等都有着很重有的意义.使用有机分子在紫外和可见光区进行非荧光荧光标记或者检测,在某些领域是一种很重要的检测手段[1]。
然而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基于荧光技术的检测已经获得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经过世界范围内科学工作者们几十年的努力,不但在荧光素的合成方面有了重大的进展,而且在荧光设备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荧光在生命体系中已经占据了不可估计的地位,被广泛的应用到了DNA检测,细胞内氨基酸检测,病情检测,机理分析等等。
荧光检测之所以对于生物学而言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物质材料的比率变化或者化合物的吸收或者荧光的改变,从紫外区到近红外区的电磁波谱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信息。
而如何进行检测,怎样进行检测,并且通过检测获得哪些相应的信息,这些都是要通过荧光探针来进行。
荧光探针,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把化学信息转变光学信息的分子装置。
这里的光学信息自然也就是指荧光光谱信号,光学信号更容易被接收,进而使人们能够获得特定的信息。
所有的荧光探针都基于三个可以通过设计好确定的应用来组合在一起的组分。
即荧光团(fluorophore)、连接体部分(spacer)和受体(receptor)。
荧光团是吸收光能量的部分。
荧光部分相当于天线的作用,决定了探针分子的灵敏性,电子在适宜波长光照条件下,吸收光子,并产生能级跃迁,到达激发态;连接体部分大多为烷基链,使得荧光团和受体部分分开;而受体则是决定了探针分子的选择特异性,通过与分析物进行特异性反应,从而达到检测的效果。
荧光的产生大多需要经过几个过程,一是吸收,二是弛豫,三是荧光发射44。
在这里我们只考虑共轭结构下的情况。
当共轭分子在一个合适波长的光照射下,位于S0基态的电子吸收光子能量,跃迁到了激发态能级S1或者S2。
这个过程很快,因此,分子来不及改变结构,但是当进行荧光发射就没有这么快了。
处在S1或S2能级的电子并不能够立刻回到基态,而是会经过一个中间过程,即弛豫。
这个过程是一个趋于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子的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
对于处在激发态S2能级的电子,首先要进行一个内转换,无辐射的跃迁回到S1能级基态;而处在高能态的电子,也会跃迁回到S1能级基态。
而对于S1态的电子,也会发生改变。
这是因为荧光发射需要的时间,相对于荧光分子的溶剂化过程和分子的构型转变过程,是超过这两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的。
所以,在S1能级的电子依然会因为和离子、分子的碰撞过程等等或者因为自旋轨道电子耦合,使得电子从单线态转变为较稳定的三线态,能量降低。
这个过程便是系间窜越,而通过系间窜越到达的三线态电子在跃迁回到电子的基态,这时发射的光变为磷光。
最后便是荧光发射的过程了。
S1激发态电子跃迁回到基态,并发射光子,因为其间能量会有所损失,因此发射的光波的波长往往是出现红移。
有时也会出现光谱变宽的情况,这是因为S1态电子跃迁到了S态的振动基态,或者振动激发态,从而使得发射波长出现差异[2]。
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手段,荧光探针具有着很多的优点。
首先是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通过设计特定的基团,来进行选择性检测,而且相比于其他分子反应更加迅速。
其次是使用方便,具有着低廉的成本。
制备成探针往往具有着很好的稳定性,能够较好的存储,能够便捷的进行[3]。
1.2 荧光探针的响应机理在分析化学中,荧光光谱由于其专一和灵敏性,已经变为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随着荧光素和分析物的反应,荧光寿命,量子产率和荧光强度都分别的发生改变。
后者在现阶段工作中被测量来证明探针和分析物的反应,建立一个标定点,或者确定反应的动力学。
两种的机理将在下文中被描述。
1.21 光致电子转移机理(PET机理)通常来讲,光致电子转移(PET)发生在当一个PET供体到一个激发态荧光素受体并且淬灭其荧光的情况下。
荧光淬灭的产生有两种情况,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当粒子间的发生碰撞等等。
因为碰撞过程中荧光团的单线态激发电子与淬灭物质的孤电子对发生了耦合,进而使得单线态电子转变为了三线态,而三线态电子是比较稳定的,不容易发生跃迁,这样就使得量子产率降低,出现荧光淬灭。
而内部因素则正如其言,荧光分子自身的影响。
例如,在荧光团上连上一些吸电子基团,氰基或者羧基等等,吸电子基团的引入会使得原分子HOMO和LUMO轨道之间出现新的轨道。
这个处在中间能级轨道的存在会使电子非辐射跃迁增加,引起量子产率的降低,出现荧光淬灭。
再如,荧光基团上的氮等杂原子含有孤电子对,也可能造成和激发电子的耦合,变为较稳定的三线态,造成荧光淬灭。
下文中的PET机理、ICT机理等等都是分子内部因素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说,所有的荧光探针都基于三个可以通过设计好确定的应用来组合在一起的组分。
即荧光团、连接体部分和受体。
一个荧光团起到了捕获光子的天线的作用,并且作为电子的受体。
染料分子的数量实际上是并不收限制的,并且覆盖了整个的光谱范围。
这样,荧光团的选择通过需要的激发和发射波长来确定。
而连接体部分则由至少一个亚甲基组成,作用是使得荧光团和受体分开。
连接体能够在一个长的范围内促进PET效应。
根据对荧光PET探针的调查,理想的亚甲基基团的数目是在三到四个之间。
第三单元是受体(电子供体),这些与分析物键合或者发生了反应,因此改变了PET效率。
分子的设计目的决定了受体单元的结构[4],[5],[6]。
PET探针在未键合时呈现较低或者没有荧光,但是在键合或者发生了反应之后就会出现一个强荧光。
基于这个原理,大多数PET探针都被用来设计为开关型荧光素7。
图一分析物与受体键合后PET被打断接下来,我们将具体以荧光素开关的机理来讨论PET效应的原理。
通常的讲,未与分析物键合的受体承受着自由电子对,例如氮原子或者氧原子上的孤电子对。
其中一个电子能够跃迁到光激发生色团的未占据HOMO轨道。
反电子跃迁然后从生色团的激发态到受体的HOMO能级。
这就导致了激发态的非辐射失活,荧光发生淬灭。
如果一个分析物和受体键合,那么PET就被打断,荧光出现(如图1.2)。
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有自由电子对的供体是被移除或者被分析物以氧化[8],[9]、共价键结合10或者非共价键结合的形式打断。
在自由态,受体的HOMO能级位于荧光素的HOMO和LUMO能级之间。
和分析物反应后,受体把HOMO能级转移到更低值,也更加稳定。
理想的是,能级比荧光素的HOMO能级更低。
在这种情况下,PET效应完全是被抑制的(打开模式)[11],[12]。
根据HOMO/LUMO能级理论,受体和染料的氧化还原电势的对比提供了关于能级的信息。
这是进行设计此类荧光探针的很有用的标准。
Weller[13]已经得到了一个预测PET效率的有效的途径。
在所有的情况下,PET 发生的都很快,并且是可逆的。
1.22 分子内电子转移机理(ICT机理)光谱性质也能够通过用分子内电子转移机理(ICT)来改变。
通常,ICT 荧光由供电基团和受电基团和中间共轭结构来组成。
而且,该类探针包含有杂原子,这些也会带来分子极性的变化,导致出现一个推拉式的极性结构。
当分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便处于了一种能量高但是很不稳定的状态,很容易发生跃迁。
而具有上述结构的探针分子,在被激发后,高能级激发态电子会转移到受电基团上去,出现一个电荷分离的情况。
当处于激发态时,偶极矩会会随着电子云的重新分配二增加,微环境的改变则能够通过吸收或者发射光谱来检测。
ICT荧光探针对溶剂的极性敏感程度很高。
荧光大多数情况下会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发生红移,因为荧光探针和溶剂的偶极偶极反应会使得激发态变得稳定,这样也就降低了其能量,因此荧光的波长也就会变为越长,发生一个红移。
这也就使得能够通过应用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ICT探针)的荧光波长在与分析物反应前后的光学变化来进行判断和检测[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