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3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 6、感情色彩变化 •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 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 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 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 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 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 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 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常见”: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主要 包括120个实词。 • “文中”:有的实词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 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 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 要根据特定语境准确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考试规律
• 以单音节词考查为主 • 考查对形式为选择题,在翻译题中也有涉及
• 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②(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 之。” •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为正义牺牲的人。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 声明。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 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 示走投无路之时。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就 (1)接近,依 靠 (2)赴任, • (1)金就砺则利 ( ) (3)成 • (2)连辟公府不就( ) 就职 功,达到目的 • ( 3)一蹴而就( ) (4)即,就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5)走向,走上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 (6)上,登上 • (6)乃谢客就车( )
•
• • • • • • •
(1)背东西,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以背载物 (2)担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负,使……承担 (3)依仗,凭借 (3)秦贪,负其强( ) (4)对不起,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 衣褐( ) (5)违背,背 (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 弃 (6)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7)覆盖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试大纲》规定,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
例如:①间:间缝。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
”③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介入其间,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断断续续,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⑦隔阂。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
⑧挑拨离间。
《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
《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
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拜”,动词。
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2018_2019学年高考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19030412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教学目标】1.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的含义..文言实词在文中⑴常见: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实词,主要有两类:1.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
比如,觐:朝见2.古今都常用但意义有区别的或有联系的词。
比如,“让”现在还有“谦让”的意思,但“让”在文言文中还有“责备”的意思。
⑵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⑶实词的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知识点。
二指导解题方法(一)阅读以下文言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世为著姓。
祖父堪,蜀郡太守。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文多,故不载。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动词连接举酒属.客(《赤壁赋》)动词劝酒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原列传》)动词写作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动词交付、委托1时为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动词隶属、归属(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名词类、辈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
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201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二选修2019030428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
新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每日一题检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附义一附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
“之”为代词,“乎”是句末 表疑问的语气词。 “何不”的合音,其中“何” 盍 是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 词。
(《庄暴见孟子》) 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 (《左传》)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②青麻头伏焉。(《促织》) 焉 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 里”“从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 (1)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 (2)要点:使、累其心、抑(副词,表示揣度语气,相当于或许、或者)、判断句。 (3)要点: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 答案 (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第一章
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内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阐释
“常见文言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根 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高考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 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5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
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3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2017101213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考点链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鲁人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单元考点链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鲁人版必修1鲁人版单元考点链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本单元课文以文言文为主,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扫清文字障碍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与文言文相关的第一个考点就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明确了考查范围。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考查点多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
命题形式:(1)客观选择题。
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具体语境中实词的含义。
(2)主观表述题。
在文言文翻译题中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四法〞方法1:语境分析法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语境中,作者拿蚯蚓和螃蟹进行比照,根据后句“躁〞字,说明螃蟹用心急躁,可知前句“一〞应该说的是蚯蚓用心“专一〞,所以,“一〞是数词活用作了形容词。
方法2:结构分析法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词语的词性、词义,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出〞与“下〞位置对称并且意思相反,“出〞的意思是“高出〞,由此可推知“下〞活用为动词“低于〞。
方法3: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位于能愿动词“能〞后,活用作动词“游水〞。
方法4:成语推断法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中,保存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根底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
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3周周末培优含解析20171012142
周末培优【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
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③关市:指集市。
讥:稽查,盘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同“悦”,高兴(《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D.宗.君而处身宗:尊崇按:红色括号内文字为本专题编者所加。
下文皆同。
【参考答案】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对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
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
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
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典例中B项可采用课内推断法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法来判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③,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有删改)【注】①管:钥匙。
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
③中寿:七十岁。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蹇叔之子与.师与:参加,参与B.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轻慢C.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做买卖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鼓励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B.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C.左右免胄而.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预示秦军此次出师必败的一项是()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②师之所为,郑必知之③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④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⑤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
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
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当时,周大夫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
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做好了战争准备。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D【解析】D项,“厉”通“砺”,磨砺。
2.B3.D【解析】③句是蹇叔对秦穆公不听劝告的悲痛无奈。
⑥句是秦军统帅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4.C【解析】C项,王孙满不是对秦军统帅说的这番话,而是对周天子说的。
5.(1)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2)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了)。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重点分别是文言句式和重要实词。
“无乃……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反问句,要翻译准确。
“束载、厉兵、秣马”在现代汉语中有“厉兵秣马”一词,要注意“束”“厉”“秣”的含义。
【参考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委托我掌管他们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就可以占领郑国。
”秦穆公就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
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
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
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劝告。
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
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
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
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
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
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犒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
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留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
”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了)。
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
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
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于是灭掉滑国就返回了。
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