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检查预习
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将歇( lín ) 沉鳞( xiē )
欲颓(tuí)
古今异义。
古义:消散。例:晓雾将歇。 歇 今义:休息。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坠落,动词 )
颓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崩塌,灭亡,动词 ) 夕日欲颓( 将要,副词 )
欲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名词 ) 欲穷其林(想要,动词 )
整体感知
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短文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 感触。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 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朗读指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之美。
2.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 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高峰 入云”至“沉鳞竞跃”分述,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 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 ”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图文并茂 末附教案)
学习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第一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郦道元《三峡》全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季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中间距离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坐船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多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寒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在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3)晓雾将歇()(4)四时俱备()10、用原文填空(3分)(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答:(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答: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2分,共4分)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参考答案9、(2分)念----想到盖----原来歇----散四时----四季10、(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A12、(4分) 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3、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体现了作者被贬后清冷孤寂的心情。 答:体现了作者被贬后清冷孤寂的心情。
4、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想一想?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以说明。 以说明。
美
高峰入云 仰 视
视 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 教思想家、医学家。 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丹阳秣陵( 居。丹阳秣陵(今南 京)人。仕齐拜左卫 殿中将军。入梁, 殿中将军。入梁,隐 居句曲山(茅山)。 居句曲山(茅山)。 武帝礼聘不出, 武帝礼聘不出,但朝 迁大事辄就咨询, 迁大事辄就咨询,时 人称为“山中宰相” 人称为“山中宰相”。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之美,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知人论世(公元456—536年)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卒后谥贞白先生。
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却质性高洁,喜爱山水,故辞官隐居。
有著作《陶隐居集》《本草经注》等。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题目解析朗读课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字词疏通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①山川:山河②之:的③共谈:共同谈赏的。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为文人雅士共同赏叹。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①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②四时:四季。
③俱:都。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①歇:消。
②乱:此起彼伏。
③颓:坠落。
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竞跃:竞相跳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①实:确实,的确。
②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③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译文】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理解课文
• • •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高兴)起行。 念(考虑,想到 )无[人]与(和) [吾]为乐者, • 遂(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sunbet下载 sunbet下载
stz68qus
头夫妇后,耿正兄妹三人含泪收拾老人的三间正房。耿英发现,里间地上麻袋里的板蓝根实在不少,就对哥哥说:“要不咱们 把这药给对门儿和隔壁一些吧,看那两个当家人确实病得不轻呢!”于是,耿正给每家各送了几包,告诉他们给病人煮水喝。 他们都千恩万谢地收下了,并且说:“已经在喝着呢,只是快用完了。”一个多月后,这场可怕的疫情终于彻底消失了。而此 时,景德镇上七、八十岁的老人几乎无一幸免,就连那位可敬的张老太医,也到地下继续救死扶伤去了。随同他们去了的,还 有几十个小娃儿和十几个年轻人和壮年人,那种笼罩全镇的悲伤气氛一直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过,对门儿的张老大和隔 壁的年轻男人,后来倒是都康复了。疫情过去之后,耿正兄妹三人利用仅剩的几十两银子,开始苦苦经营老梁头夫妇赠送给他 们的“梁计小饭店”。入夏以后,天气陡然炎热起来,但清晨和早饭后的一段时光还是相对凉爽的。因此,耿正每天都会尽量 地早点儿去菜市场,选购一些小饭店里当天中午和晚上,以及次日早餐所需要的菜蔬。那一日早餐当口接近尾声时,耿英看看 客人已经不太多了,就对哥哥说:“有小直子和我忙活就行了。你自个儿吃点儿饭,快去买菜吧,去晚了又该受热遭罪了!” 耿正答应着,简单吃喝了几口后,就背起一个大竹筐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去了。当他匆匆返回来走到巷子口上的时候,突然意 外地遇见了那两位善良老房东的儿子!看到这位与其爹娘同样善良的叔叔辈儿正在往巷子外面走,耿正高兴地迎上前去问候: “叔,您回来啦,爷爷和奶奶可好!”老房东的儿子怔一怔,重重叹一口气悲伤地说:“唉,我的爹娘已经在今年儿春上的那 场瘟疫中都给没了。当时县城周围三里范围内宵禁着不让出入,我和妹妹只好把他们掩埋在县衙指定的公葬墓地里了。老家的 这个宅院儿我早就不想留着了,只是爹娘活着的时候坚持不让我变卖掉。如今他们已经不在了,我还是早点儿处理掉吧,免得 日久破落了更不值钱儿。”耿正听了这些,除了伤感之外一时无话。抬头看看日头才一杆子高,就问他:“那您这是要去哪里 啊?”“我已经把老院子作结给隔壁的堂弟了,这就赶回县城去!”耿正赶快说:“叔您不要着急走,这天儿还早着呢,进我 们小店里来坐会儿吧!您不知道,梁爷爷和梁奶奶也没有逃过那场可怕的瘟疫,都没了!梁爷爷临终之前,把这个小院儿和门 面店赠送给我们啦。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做其他生意的本钱了,只能先惨淡经营着这个小饭店。您回来了,咱们正好坐坐, 说说话。我们兄妹们经常念叨爷爷奶奶和您呢!”老房东的儿子连连摇头长叹,说:“唉,这些我已经都听说了啊。说起来, 我爹娘去了我那儿以后,也是经常念叨你们呢。说心里话,我这次回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整体感知
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 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 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 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 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 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少时即博通 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中进士。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 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 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 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 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
“书” 即书信, 一种应用性文体, 古代书信多记事 陈情,实用性和 审美性完美结合。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感慨、议论,总 括全文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 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 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 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 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其五:俯仰结合之美。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谢中书书 承天寺夜游 原文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朝代】南北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朝代】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作用:
01
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美景发出的 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的奇绝, 并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 士相比肩的心意。
02 结构上:总结前文,首尾呼应,将写景、 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 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 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 家可以从中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 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 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 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 《苏东坡传》。
随堂检测
文学 常 识
本文作者是苏轼,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
词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句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 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结合具体 语句说说,苏轼那天晚上是怀着怎样的 心情来赏月的? 2.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短文 两篇
答谢中书书
自主学习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题目; 2.结合预习提示、注释朗读课文, 注意断句。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 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 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 宰 相
记承天寺 夜游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断句并朗读课文。
作者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词解翻译阅读赏析知识点
《短文两篇》知识点一、文题解读《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500 53),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第二个“书”,即书信。
文题意为作者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
“夜”。
点明时间。
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主要作品有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赤壁赋》,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三、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三年( 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四、知识链接书“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如此等等。
另外,书信不一定都用“书”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等。
五、课文词解翻译与赏析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的)美,古来(以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
八上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解析与测评分析
第一1题
• 考点分析: • 失误分析: • 解题思路:
•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 天寺夜游》)生字的注音
• 平时没记忆 • 本题目4个小题,4个字的注音。第(1)题, 千万别读成tū;第(2)题,千万别读成yǔ;第 (3)题,注意平舌音;第(4)题,千万别读成 háng。
• 正确答案:
•
判断修辞手法
• 没有掌握修辞手法的类型及作用 • 本题目要求找对偶和比喻句,只要懂得这两种 修辞手法的概念,不 难判断。
• 正确答案:
二、课内阅读, 5个小题
• 考察内容: • 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 写景的观察角度 • 分析文章中心
• • • • 题号 1 2 3 、4
第二1题
• 考点分析: • 概括能力(景物的特点)(名句背诵) • 失误分析: • 判断、答题不准确 • 解题思路:
• 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其次才能 判断其所写的内容。
• 正确答案:
第二2题
• 考点分析: • 写景的观察角度 • 失误分析: • 没有理解观察角度的概念。 • 解题思路: • 写景的观察大概要从在 哪里观察(立足点) 和怎么观察(平视、仰视、俯视、环视、远 眺、近看)来考察。本题目,只要读读句子, 想想这些景物是怎么看到的,就很容易回 答。 • 正确答案:
第一3题
• 考点分析: • 文言句子的翻译 • 失误分析: • 关键词语没有翻译出来,没有直译。 • 解题思路:
• 直译,把关键词语译出来。第(1)句“共谈”, (2) 句“四时”‘“俱”“备 ”;第(3)句“ 相与”, “于”,第(4)句“盖”,这些都要准确翻译出来。 • 正确答案:
第一4题
• 考点分析: • 失误分析: • 解题思路:
【部编版】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细阅读-解词、译句、简答、默写、比较阅读------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课内部分
文学常识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南_朝人、_思想_家_陶弘景_,著有_《陶隐居集》_。
内容结构
中心思想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古今异义
⒈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⒉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词类活用
⒈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⒉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词义辨析
⒈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③欲.穷其林(想要)
⒉共①古来共.谈(共同)②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共)
⒊乱①猿鸟乱.鸣(纷乱)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⒋奇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丽)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词语解释。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心如“积水”, 体现了内心的宁静; 心如“积水”般的“空明”, 体现了内心的旷达与明亮.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
苏轼心境探究
怎样理解文中的“闲人”二字?
①清闲的人 ②闲情雅致
被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河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被贬密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 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想到。 为乐:取乐。 寝:睡觉。 步:散步。
与:一起。 遂:于是,就。 相与:一起。 中庭:院里。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
景物赏析
(1)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写出了月的什么特点? (3) 添一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从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雨阵阵.)
比喻院中的 月色清澈如水
比喻月光下 美丽的竹柏倒影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之明
唐宋八大家
• 唐朝:韩愈、柳宗元 • 宋朝:三苏、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苏轼与“乌台诗案”
歪曲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 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 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 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 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 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 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 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 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 施不对。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解:五色交辉: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都书: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注解: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欲界:人间。
与:参与。
这里指欣赏。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1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2无与为乐者,遂3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解:欲:想要,打算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相与:共同。
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解: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答谢中书书》一、重点词语•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十一、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答谢中书书》1易读错的字陶弘(hóng)景翠(cuì)竹晓雾将歇(xiē)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仙都(dū)丹阳秣(mò)陵人康乐(lè)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爵(jué)位谢玄(xuán)2、多音字dōu (都去)yǔ(与其)jǔ(选贤与能) lè(康乐公)都与与乐dū(都城) yú(通“欤”) yù(与会) yuè(音乐)zhōng(谢中书)jiāng(晓雾将歇)中将qiāng(将进酒)zhòng(中弹)jiàng (将领)3、形近字峰fēng(山峰)壁bì(墙壁)辉huī(光辉)鳞lín (鱼鳞)蜂fēng(蜂蜜)挥huī(指挥)嶙lín (嶙峋)锋fēng(前锋)璧bì(璧玉)晖huī(朝晖夕阴)磷lín (磷酸)跃yuè(活跃)谈tán (谈话)俱jù(四时俱备)晓xiǎo (晓雾)沃wò(沃野)(古来共谈)侥jiǎo (侥幸)妖yāo(妖魔)淡dàn (淡水)惧jù(无所畏惧)浇jiāo (浇田)挠náo(阻挠)娆ráo (妖娆)猿yuán(猿猴)颓tuí(颓唐)(不屈不挠)(猿鸟乱鸣)顽wán (顽强)绕rào(环绕)饶ráo (富饶)辕yuán(车辕)项xiàng (项目)竞jìng(竞赛)鸣míng(鸣叫)liú(清流)隐yǐn (隐居)(沉鳞竞跃)(猿鸟乱鸣)梳shū(梳头)竟jìng(竟然)呜wū(呜咽)硫liú(硫酸)稳wěn (稳重)4、文言重要词语解释(1)答:回答,回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高兴)起行。
念(考虑,想到
)无[人]与(和)
[吾]为乐者, 遂(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想为官
在赏月的欣喜、 悠闲之中,包 含着无限的感 慨、无奈,甚 至是悲凉。— —
政治上不得志, 遭到贬压
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
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 4.
5.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争相跳跃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图解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 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 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蘅。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以说明。
沉浸能够在体 味出山水之美, 沉浸在和古代 名人为知音而 感到无限的愉 快。——不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时 间Fra bibliotek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故吾欲隐居山林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 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 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 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 时候。由于苏轼的改革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 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 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 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 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 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居。丹阳秣陵(今南 京)人。仕齐拜左卫 殿中将军。入梁,隐 居句曲山(茅山)。 武帝礼聘不出,但朝 迁大事辄就咨询,时 人称为“山中宰相”。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写作思路探究
景物描写最讲究的是如何
安排所要描述内容的先后 顺序 其次是如何进行生动描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开篇点题
美
高峰入云 仰 视
视 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