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保障,如师资力量、教材开发、 教学设施等,部分地区存在资源保障不足的问题。
评价机制不完善
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目前部分地区和学校的评 价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传统观念的制约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于课程改革持有疑 虑态度,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课程内容的更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课程内容需要及 时更新,以反映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课程内容的优化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重组和优化,提高课程 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习和发展。
课程内容的实施和评价
课程内容的实施
课程内容的实施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倡导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多种 学习方式。
动态调整
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对课程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以保持课 程的活力和适应性。
03
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社会的发展需 求以及学科的发展需求,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内 在联系和结构,建立起各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建设
丰富教学资源
积极开发、整合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 备等,以满足课程实施的需求。
优化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包括教室布置、师生关系等,以提高教学效 果和学习效率。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 经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该纲要试行的解读要点进行归纳。
一、突出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素质教育作为核心要求,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体魄、美感、劳动等各个方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教育改革的目标。
二、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纲要试行提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英语素养、信息技术素养、艺术素养等。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学科知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三、推进课程的科学编排纲要试行强调课程编排应科学合理,注重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有机结合。
通过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实际运用和人文情怀的熏陶。
四、注重学科整合与跨学科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鼓励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
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多学科知识,并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合作能力。
五、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纲要试行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培养。
学校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倾向,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培养路径,鼓励学生发展多种能力,实现个性化成长。
六、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需要适应新课程纲要的要求,提升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七、建立评价体系和改革机制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改革机制。
评价要突出多元化和综合性,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再侧重传统的分数评定。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一项积极举措。
通过重视素质教育、强化核心素养、推进科学编排、注重学科整合、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和建立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近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首次全面梳理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路径。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要点进行解读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受到限制。
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二、总体目标该纲要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课程改革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原则,其中包括突出素质教育导向、坚持德育为基础、强调全人发展、注重能力培养、落实因材施教、推进常态化评价等。
这些原则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四、核心课程改革为了推动核心课程的改革,纲要提出了教育内容的优化、学科体系的调整、教材教辅的创新以及教师队伍的培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核心课程的改革,旨在增强学科的融合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五、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纲要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强调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同时,纲要还提出了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推动学校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六、评价改革为了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评价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纲要提出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强调课程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和兴趣,减少对分数的过分依赖。
七、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纲要强调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和专业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和社会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基础教育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教育领域,而课程改革则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点进行解读和归纳。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这意味着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纲要试行要求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此外,纲要试行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再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健康素养等。
纲要试行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核心素养的评价融入到学生考核中。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对人文知识和人文价值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
纲要试行要求通过优化学科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理解。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纲要试行要求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支持,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点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受教育者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常常做他极不愿意做的事的人, 受教育者是常常做他极不愿意做的事的人 , 最需要睡眠 可往往睡眠最不足的群体;对老师必恭必敬中, 可往往睡眠最不足的群体 ; 对老师必恭必敬中 , 又想方设法 给老师找茬;高喊“高分未必高才”, 又整日为高分而废寝 给老师找茬; 高喊“ 高分未必高才” 忘食;还没有上岗,却整日被灌输下岗危机的人; 忘食 ; 还没有上岗 , 却整日被灌输下岗危机的人 ; 考试后发 誓一定要争分夺秒好好学习,一周后照玩不误的人; 誓一定要争分夺秒好好学习 , 一周后照玩不误的人 ; 最不为 生活苦恼却整日说生活怎么这么苦、这么累的人; 生活苦恼却整日说生活怎么这么苦 、 这么累的人 ; 苦学时觉 得对不起自己,玩的时候又有极大负债心理的人。 得对不起自己,玩的时候又有极大负债心理的人。
(三)我县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办学思想需进一步端正 办学思想需进一步端正 2.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3.现有评价制度不适应改革 现有评价制度不适应改革 4.教育质量总体不高 教育质量总体不高 5.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6.课程改革发展不均衡 课程改革发展不均衡 7.德育工作成效不大 德育工
(二)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不公平 发展不均衡 应试教育 评价制度错误导向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在学校中的基本境遇
● ● ● ●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什么? 教科书是什么? 教科书是什么?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鸟笼,是学知识的地方,是不许乱玩的地方; 学校是鸟笼,是学知识的地方,是不许乱玩的地方;是 爸妈管不到的地方,是整天担惊受怕的地方, 爸妈管不到的地方,是整天担惊受怕的地方,是冷酷无情的 场所;学校是监狱,是强调循规蹈矩的地方,是受罪的地方, 场所; 学校是监狱, 是强调循规蹈矩的地方, 是受罪的地方,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学校是满汉全席上的一道菜,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学校是满汉全席上的一道菜, 在教 育学生做人道理的同时,又在内部上演着人性的丑恶, 育学生做人道理的同时,又在内部上演着人性的丑恶, 对内 一套,对外一套,一面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一套,对外一套,一面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一面又制定 各种框框约束他们; 各种框框约束他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下面将对其要点进行归纳解读。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那就是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具体目标包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纲要的试行对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试行纲要的要点进行解读和归纳,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意义与内容。
第一要点: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旨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围绕个体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全面素质。
第二要点:优化课程结构试行纲要强调优化课程结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在具体操作上,纲要建议合理安排各学科的学习时间,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提倡项目制学习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第三要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
此外,纲要还强调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第四要点:个性化学习与多元评价试行纲要强调个性化学习与多元评价的重要性。
个性化学习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措施,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而多元评价是基于学生的全面表现,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考试、作业、课程参与度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
第五要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试行纲要强调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纲要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论,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
此外,纲要还提出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试行纲要从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个性化学习与多元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复习提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复习要点(一)新课程与教师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
(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
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
(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
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
(三)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
如艺术,综合实践等。
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均衡科目结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基础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关键阶段,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要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等。
因此,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必要的,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所在。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标准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地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更新课程标准。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课程,使其更贴合学生的需求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2. 学科融合与交叉该纲要鼓励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3. 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才能和潜力。
4. 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纲要提倡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开展。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5. 教师培养和发展课程改革也涉及到教师培养和发展。
教师应具备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改革需要时间和投入,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其次,改革需要各方共识,要充分听取和尊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未来,我们有理由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满信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在课程改革方面。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小学校程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主要内容。
该纲要试行分为“目标原则和改革方向”、“完善核心素养课程”、“优化学科课程设置”和“推进教材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四个方面。
在“目标原则和改革方向”部分,纲要试行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相结合。
在“完善核心素养课程”方面,纲要试行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外语素养、体育健康素养、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等。
此外,纲要试行还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优化学科课程设置”方面,纲要试行提出了减负和兼顾发展的原则。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合理安排学科课程。
同时,纲要试行还鼓励学校加强跨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
在“推进教材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纲要试行提出了更新教材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的要求。
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同时,教学模式要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以上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试行内容包括了核心素养课程、学科课程的优化设置、教材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
那么这一政策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首先,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实行核心素养课程和优化学科课程设置,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会得到提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一、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二、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三、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四、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五、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差异?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与传统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着以下明显的差异。
1、单向性与综合性。
2、专制性与民主性。
3、统一性和差异性。
4、承袭性与时态性。
六、教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任务观”?教师上课要完成哪些任务,应该有一个计划,但教学任务和一般的生产任务有着很大差异,它永远不可能像生产任务那样明确、具体。
而且,课堂教学的进程是不宜也近乎不可能精确地以多少分钟来划分的。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依据实际情况、反馈的信息对教学任务加以数量上或难度上的调节。
确实,教师要研究学生,要对课堂教学的情形作出某种预测,但是,又必须明确:不要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
假如是经常地完全吻合,反而是一种缺乏创造性的表现。
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感受不同,只要他们的大脑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不确定”因素。
所以,一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具体任务,不值得大惊小怪。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在课结束时画上一个“句号”。
但是,当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为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时,下课铃声响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进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近日正式发布。
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点进行解读和归纳。
一、核心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传统的课程安排重视知识灌输,而改革纲要试行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学科结构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对学科结构进行调整。
一方面,鼓励跨学科融合,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精简部分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其余课程的深入学习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
三、课程内容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课程内容的更新。
注重引入前沿科技、创新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变革。
同时,增加各种实践性学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
四、评价体系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推进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评价过分注重分数和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新的改革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除了传统的笔试,还将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如项目研究、实践能力评估等,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五、教师培训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加强教师培训与支持。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
因此,改革纲要试行将提供相关教师培训和支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发布意味着中国教育将迎来重大的变革与发展。
通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评价体系,并加强教师培训与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重点知识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重点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成为了每个国家都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国也不例外,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我国推出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这个改革纲要对于培养优秀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的几个核心知识点。
一、坚持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坚持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生活技能等方面。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二、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纲要还强调了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倡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改革纲要还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标准,以确保各学校在相同的时段具有相当的教学内容。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强调,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借助信息技术,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纲要还规定了配备信息化教育设施的基本标准,并要求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教学水平。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师培养机制。
纲要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并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教育问题,教育改革成为了国家的重头戏。
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出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对该纲要进行解读。
一、改革目的及背景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推动教育体制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让学生过于注重应试成绩,缺乏灵活创新能力。
因此,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改革内容概述1. 转变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转变。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再仅仅追求升学率,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 课程分类优化改革纲要试行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拓展课程。
必修课程是核心课程,包括国语、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这样的设置有利于释放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3. 强调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教育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学校应提供更多的体育课程和运动设施,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4. 地方特色课程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开设地方特色课程。
比如,农业区域可以开设农业科技课程,旅游区域可以开设旅游管理课程等。
通过地方特色课程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发挥各地教育资源和特长。
三、改革带来的影响1. 学生受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学生从繁重的功课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参与课外活动和兴趣培养。
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更好的尊重和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教师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传授知识和管理班级,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转变。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笔记)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读书摘记2006年11月3日韶关市马坝镇第二中学郑世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全书共分七大部分,分别是:一、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二、课程结构,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四、教学理念与策略,五、课程与教材评价,六、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七、课程改革与教师等。
下面各个部分的要点分别进行摘录。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1、目标总目标——课程改革是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如时代需求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等等。
具体目标(六个)一、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二、整体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和科技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动手、交流与合作等能力;五、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等。
2、背景(国内和国际)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我们的课程体系要体现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另外,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启示为我们提供一种广泛的背景。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课程目标是课程结构确立的依据,而课程结构则是课程目标的一种表征形式。
课程结构的表现方式有描述性、数量化和应用性方式等;描述性方式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当前各国进行的课程结构的调整都在试图寻求各种课程类型之间的切当的比重关系,都增加了综合课程的比重。
我国新课程的规划与设计充分考虑了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摘要
第三部分 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1、课程标准的界定:1、是对学生进行一阶段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2、是规定的某一学段的基本要求3、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4、是教材的开发者5、涉及到三维目标。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A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B重建新的课程结构;C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D倡导建构的学习;E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F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A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B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1)、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2)、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3)、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C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1、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体系。
2、课程结构的确定:(1)厘定各类课程或具体科目所具有的价值(2)需要审视既定的课程目标(3)要谋求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的对应与吻合。
3、课程结构的表现方式:(1)描述性方式(2)数量化方式(3)应用性方式
4、课程结构调整的三大原则:(1)综合性原则(2)均衡性原则(3)选择性原则
5、学习课程计划分别以综合性与分科性两种方式呈现出来。课程计划中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
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
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课程目标陈述技术:(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教育(或目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阅读目标教学目标(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3.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
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4.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在新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研究,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要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XXX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课程决策的方针是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建立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在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中,我们需要对课程类型进行价值厘定,包括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隐性课程、显现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有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较少,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课程结构的调整:为了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均衡的科目结构和完善优化的课程内容,需要进行以下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的课程内容。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以下性质和特点:整体、实践、开放、生成和自主性。
其理念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自我、自然和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谋求三者的和谐发展。
其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近年来,中国教育系统一直致力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为了推动这一改革步伐,教育部于某年某月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下面,我们将对该纲要的要点进行解读与归纳。
一、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制定,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通过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这一改革的目标是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学生。
二、核心理念与依据改革纲要试行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改革的依据则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同时,也借鉴了国内外一些具有先进经验的教育改革举措。
三、改革的内容与重点1. 课程内容的优化:摒弃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降低重点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负担,增加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比例。
2. 能力培养的强调:侧重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强调学生主体地、合作性地学习,提倡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如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 考核评价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
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四、改革的实施措施与影响为了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顺利推进,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政策和措施。
包括教师培训、教材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支持。
这些措施将显著影响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推动教育体制的变革。
该纲要的试行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其强调了教育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2、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3、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2、体现学校的特色3、反映这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4、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七、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1、贯穿整个过程2、关注学生学习结果3、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4、方案的多样化。
§9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服务社区2、走进社会3、珍惜环境4、善待自己5、关爱他人。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亲历性2、自主性3、协同性4、整合性。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整体、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生活并学以致用3、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三者的和谐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1、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2、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3、课内与课外时间的集合使用4、整合校内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1、整体观2、多元化3、过程性。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1、开放性2、问题性3、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4、层次的差异性。
五、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1、开展科普讲座2、帮助选题3、确定课题与计划4、开展课题研究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6、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1、主体多元化2、内容方法丰富性、灵活性3、手段方法多样化。
§16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1、研究性学习2、hang-on3、在计算机下的学习4、小课题与长作业。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1、基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3、对课堂上的收获的理解。
三、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明确教师的职责2、开发教育资源3、确立新的教学观。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二、研究性学习现实价值取向的反思:1、防止成人化2、功能的过分窄化3、防止学科化。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分享与合作4、培养科学的态度与科学道德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知识的综合运用。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12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
一、教科书的内容特征:1、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3、引发学生的思考4、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结合起来5、有利于师生互动6、体验规范性课题原则7、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8、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余地。
第四部分 教学理念与策略
§18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
一、本次教学改革在下面几方面的突破:1、整合教学与课程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习方式。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材评价
§19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及最新进展
一、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1、目标取向的评价2、过程取向的评价3、主体取向的评价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1、反馈调节2、展示激励3、记录成长4、反思总结5、积极导向。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1、科学性2、可行性3、灵活性4、有创意。
四、实施保障:1、教师管理者的共识2、全社会的认同3、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第五部分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25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建议:1、有所侧重2、贯穿过程3、学生参与4、激励功能1、自评他评2、定性定量3、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4、教师家长有关人员结合。
第三部分 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10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1、是对学生进行一阶段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2、是规定的某一学段的基本要求3、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4、是教材的开发者5、涉及到三维目标。
§14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1、关注学生的发展2、关注教学效率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教师具备反思的能力5、一套策略。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是学生2、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测量的3、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4、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二、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1、质性评定—量化评定2、侧重甑别—侧重发展3、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4、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5、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得出结论的过程。
§20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本质与实施建议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1、评价主体互动化2、评价内容多元化3、评价过程动态化。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1、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提升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2、坚持责权统一3、开发校内外课程4、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1、开发的目的(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色)2、开发的主体(教师)3、开发的方式(选用、改编、新编)4、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二、框架的具体内容: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
三、课程技术的陈述技术:1、必须是分层次陈述的2、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结果性、体验性)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4、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5、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6、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7、具体的表现程度。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研究
一、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1、课题研究的研究性2、实际应用的设计性3、社会参观的体验性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5、自我建构性的反思性。
§7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
一、研究性价值的定位:1、保持探究的兴趣2、丰富学习的体验3、养成合作共享的个性品质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6、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