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_劳动力市场

合集下载

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0号

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0号

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0号)《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已于2000年11月29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张左己二000年十二月八日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根据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劳动者求职与就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从事职业介绍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发展多种类型职业介绍机构,为劳动者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服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力市场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委托其所属的就业服务机构,具体办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力市场管理有关事务。

第二章求职与就业第五条劳动者年满16周岁,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符合法律规定条件,可凭本人身份证件和接受教育、培训的相关证明,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或直接联系用人单位等渠道求职。

劳动者就业前,应当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

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前应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第六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要求的城镇失业人员,应当进行失业登记。

进行失业登记时,没有就业经历的失业人员,须持本人身份证件和证明原身份的有关证明;有就业经历的失业人员,还须持原单位出具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

失业人员凭失业登记证明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扶持政策或按规定申领失业保险金。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即经济活动人口】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4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用公式表示为:VMP=MP.PVMP=W又MP.P=W长期下【投入要素可变】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8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概念:是指劳动力工资率w增长1%所导致的劳动力雇佣量e变化的百分比。

劳动力市场模型的构建及应用分析

劳动力市场模型的构建及应用分析

劳动力市场模型的构建及应用分析第一章引言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劳动力市场模型的构建及应用分析对于了解当前就业市场、预测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及其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基础劳动力市场是指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出售和购买劳动力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一种商品,由供求双方决定其价值。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如劳动者、雇主、中介机构等。

当前,劳动力市场模型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制定就业政策、企业招聘与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模型的构建劳动力市场模型是指将市场参与者及其行为建立成一个数学模型,以提供对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的深入理解和预测。

根据经济理论,现有的劳动力市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劳动力市场模型、寻租理论劳动力市场模型和多边劳动力市场模型三种。

传统劳动力市场模型认为,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力供求双方完全自由地参与市场交易,市场价格取决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这种模型尤其适用于传统制造业中的平民劳动力市场,由于市场形势非常稳定,基本上不受政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寻租理论劳动力市场模型认为,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寻租行为成为劳动力市场的关键因素。

这种模型主要适用于高科技和金融业等高知识产业中的劳动力市场,市场的交易主要是以高薪水和高福利为驱动力,价格取决于雇主和劳动者的谈判能力以及行业市场供求关系。

多边劳动力市场模型认为,劳动力市场需要考虑劳动力供应者、劳动力需求者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这种模型主要适用于中介机构超过供求双方的市场中。

在这种市场中,中介机构有着更强的话语权和资源优势,这也就限制着供求双方的自由交易,形成了更加复杂的市场结构。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模型的应用分析劳动力市场模型的应用分析主要是针对各种模型的优缺点进行探讨以及对于借鉴各种模型作出的政策建议。

4劳动力市场

4劳动力市场

二、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劳动力
用人单位
工资
劳动力市场组织者
三、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 出卖和购买。 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 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不只是当时提供劳动的 报酬。 劳动者处于不利地位,其价格往往由买方决 定,。 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工人和用工单位双方 决定,而且受到政府、工会、雇主和舆论等社 会力量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各种歧视。
(四)根据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划分
主要劳动力市场
次要劳动力市场
五、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和劳动者追求目标不同 )
(二)非经济因素
组织性因素 社会一、均衡的劳动力市场
(一)均衡的概念
“均衡”(Equilibrium)这一概念是从物理学 中借用来的,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 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 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 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
(2)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 在前述假定条件下,依据劳动力供给 弹性与劳动力需求弹性间相互关系的不同 情况,存在着三种均衡变动。
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图4-6
收敛型蛛网
图4-6
收敛型蛛网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图4-7 发散型蛛网
图4-7 发散型蛛网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均衡W减少,均衡L不确定
图4-5
供给、需求左移后劳动力市场重新均衡
需求减少,供给减少,均衡W不确定,均衡L减少
表4-1 比较静态分析结果汇总表

人民大学版 劳动经济学教案

人民大学版  劳动经济学教案

人民大学版劳动经济学教案一、课程简介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劳动力市场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能够分析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问题。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劳动力市场概述1.1 劳动力市场的定义和功能1.2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1.3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不完全信息第二章工资理论2.1 工资决定的古典理论2.2 工资决定的微观经济学理论2.3 工资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第三章劳动力需求3.1 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和分类3.2 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分析3.3 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分析第四章劳动力供给4.1 劳动力供给的概念和分类4.2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4.3 劳动力供给的弹性分析第五章劳动力市场政策5.1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类型和目标5.2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价和效果5.3 我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现状和挑战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现象和问题。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

4. 学术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40%。

六、劳动力市场歧视6.1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和类型6.2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6.3 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现状和问题七、劳动法律制度7.1 劳动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7.2 劳动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原则7.3 劳动法律制度的评价和效果八、劳动力迁移8.1 劳动力迁移的定义和分类8.2 劳动力迁移的理论解释8.3 我国劳动力迁移的现状和问题九、劳动力教育和培训9.1 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基本概念和框架9.2 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和供给9.3 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政策和效果十、劳动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0.1 劳动经济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0.2 劳动经济学在政府劳动力政策制定中的应用10.3 劳动经济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十一、劳动经济学前沿话题讨论11.1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11.2 劳动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11.3 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一、劳动力市场的国际比较11.1 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结构11.2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差异和原因11.3 国际劳动力的流动和全球劳动力市场十二、劳动经济学在政策分析中的应用12.1 劳动经济学在劳动力政策制定中的应用12.2 劳动经济学在劳动市场调整中的应用12.3 劳动经济学在社会保障政策中的应用十三、劳动经济学模拟与游戏13.1 劳动经济学模拟的意义和作用13.2 劳动经济学模拟的设计与实施13.3 劳动经济学模拟案例分析十四、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14.1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14.2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实证方法14.3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批判性评价十五、课程总结与展望15.1 劳动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回顾15.2 劳动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15.3 对劳动经济学未来学习的展望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涵盖的人民大学版劳动经济学教案包括了从劳动力市场概述到课程总结与展望的十五个章节。

自学考试劳动力市场学重点

自学考试劳动力市场学重点

*标为重点第一章*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狭义)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的一系列活动。

(广义)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1、它是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场所和空间。

2、其基本要素是价格。

3、其运行机制受多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三种含义)1、指人的劳动能力;2、指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3、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的总和。

劳动力的特点和本质: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2、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3、劳动力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是指劳动适龄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生存的报酬收入或者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失业:劳动者失去了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的机会,从而也失去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这就是失业。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凡在规定年龄之上,以下情况者属于就业人员:1、正在工作的人。

2、有职业但面临因疾病、休假、劳动争议等不工作的人,以及单位因各种原因临时停工的人。

3、雇主和自营人员。

4、已办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但又再次从业(合营和自营等各种方式)的人员。

工资的基本形式: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

*工资按表现形式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也称名义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

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受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所制约*劳动报酬包括:货币报酬与非货币报酬。

*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共性:1、市场性;2、开放性;3、竞争性;4、层次性;5、规范性*劳动力市场的特性: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式契约关系。

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劳动力市场学-名词解释

劳动力市场学-名词解释

劳动力市场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劳动力需求分析 (1)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分析 (2)第四章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 (2)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2)第六章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一体化 (3)第七章政府对劳动市场的调控与规制 (3)第八章非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 (4)第九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4)第十章公共就业服务 (4)第十一章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5)第一章绪论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使用权转让与购买的一系列活动。

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2.劳动就业: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3.实际工资: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即剔除了价格影响的名义工资就是实际工资。

4.劳动力:主要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人的劳动力。

二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

三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的总合。

5.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即根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第二章劳动力需求分析6.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7.等成本线:是用来表示企业在要素价格给定的条件下,用一定的资金可能购买的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的最大数量界限,它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实现一定产出水平的成本约束。

8.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相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可变要素的投入而言的,某种不变要素(如资本)和某种可变要素(如劳动力)的持续追加的搭配进行生产活动,一旦当可变要素的数量超过某一水平时,则持续增加的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也即边际产量会不断减少。

劳动力市场学

劳动力市场学

第一章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的一系列活动。

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劳动力三个主要含义:1.是指人的劳动能力:2.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3.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总和.工资按表现形式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也称名义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

实际工资: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

劳动报酬包括货币报酬和非货币报酬。

货币报酬即货币工资,非货币报酬即以各类实物支付的福利。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1.主体要素2.价格要素3.基础要素4.保障要素.5调控要素P6-7按照交易方式和途径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是指通过职业介绍等市场中介组织和机构所形成的劳动力交易,特点在于其交易活动有固定的场所,具有经常性。

无形市场:是指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的就业广告,人际关系等非市场中介组织所形成的劳动力交易。

由于没有固定的场所,无形市场的交易活动较为零星和分散。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1.资源配置2.激励鞭策3.经济促进4.信息传递5.窗口导向p11-12第二章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理是:MRP=VMP=MP·P=MC=W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分类:1.需求无弹性2.需求有无限弹性3.单位需求弹性4.需求富有弹性5.需求缺乏弹性。

P41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1.产品的需求弹性2.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3.要素间的相互替代4.资本的供给弹性P42第三章预算约束线是在既定工资条件下,个人可能时间获得的收入(物品)和闲暇的所有组合。

劳动力市场理论

劳动力市场理论

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是经济学中研究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劳动力市场理论研究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博弈,从而解释工资水平、失业率和就业机会的形成和变动。

本文将介绍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以及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

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理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供求关系。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两个核心要素。

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工资水平也会在此时确定。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力市场会出现剩余劳动力,导致失业率上升。

反之,如果需求大于供给,劳动力短缺将导致工资水平上升。

二、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人口数量和劳动参与率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从而可能导致竞争加剧和工资水平下降。

而劳动参与率表示劳动力参与就业的比例,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也有重要影响。

此外,教育水平、技能和劳动力流动性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三、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劳动力需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会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劳动力需求。

而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对不同类型劳动力的需求变动。

例如,技术进步可能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而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此外,政策和法规、外国投资等也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四、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概念1.失业率:失业率是劳动者中处于无工作状态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状况和经济健康情况。

经济下滑或结构性矛盾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

2.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中非常重要的指标。

工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工资水平的确定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有关。

3.劳动力流动性: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指的是劳动者在不同岗位间的流动。

劳动力流动性对于提高就业率和减少结构性失业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劳动力市场理论是研究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关系的重要经济学理论。

(整理)劳动力市场学.

(整理)劳动力市场学.

劳动力市场学第一章绪论1、工资按表现形式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2、货币工资:货币工资也称为名义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

3、实际工资是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4、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1)、主体要素劳动力市场主体要素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参与市场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是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前提。

有一下特点:自由参与市场的活动,具有参与市场活动以实现自身利益的内在劳动和行为能力,能及时接受和发出市场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的运行和走势。

2)、价格要素3)基础要素是指劳动力市场赖以存在和运行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的总和,是劳动力市场建立的基础。

其中硬件要素是指劳动力市场运作所必需的场所、设备,以及服务机构等物质条件,软件要素是指指导市场发展的理论认识、思想观念、信息等导向性要素。

4)、保障要素是有政府出面,代表社会对劳动过程的风险、对市场竞争中暂时退出市场形成的风险以及劳动者最终推出劳动过程后的基本生活进行的保障。

5)、调控要素5、劳动力市场的类型:按照交易方式和途径划分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

有形市场:是指通过职业介绍等市场中介组织和机构所形成的劳动力交易,特点在于其交易活动有固定的场所,具有经常性。

无形市场:是指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的就业广告,人际关系等非市场中介组织所形成的劳动力交易。

由于没有固定的场所,无形市场的交易活动较为零星和分散。

6、劳动力市场的功能:1)、资源配置2)、激励鞭策3)、经济促进4)、信息传递5)、窗口导向第二章劳动力需求分析7、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

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需求反映了整个社会发展中对劳动量的需求状况。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一种绝对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所以雇佣劳动力,是应为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就能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所以劳动力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其最终取决于它所生产的产品、服务需求。

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课件)

• 对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雇用与劳动力转移现象,用传统经济学的市场分 析能够比较容易地说明。但是,一旦劳动力的分配和转移、工资决定等 被纳人到企业组织内的雇佣关系中,仅仅简单地用价格机制来说明就不 那么恰当了。因为训练、配置、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介人企业的 长期规划、用人习惯、工资制度和劳动关系的各种决定中。
• 式中,L为劳动投人量:N为雇用人数:H为劳动时间;X为产出量;△表示变化;*为最佳目标值;t 为观测时点。
• 这个函数式的含义是: 以劳动投人量表示的雇用调整,是由雇用人数中的目标与现实的偏
离、劳动时间中的目标与现实的偏离以及反映生产变动的需求变动所规定的。
因为劳动时间的调整比雇用人数的调整成本小一些,所以,在进行雇用调整时,企业把
对劳动力所投入的人力资本会因解雇而失去。相反,必须对新录用人员进行教育、训练
等人力投资,在人员调整中企业要承担这种人员的费用。但是,因对产品需求的停滞或
诚退,在劳动力成本上给经营带来显著的压力,威胁企业生存的情况下,以及用延长劳
动时间适应不了需求大幅增长,因而可能失去获取利润的机会的情况下,企业即使付出
(一)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二)岗位的特殊性 (三)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 (四) 工会的作用
(一)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的“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认为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是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 在“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中,劳动力替换成本被界定为三个方面:
高额调整代价,一般也要进行直接的人员调整。最佳目标雇用量和现实雇用量的差距扩
大到超越一定的临界点时,企业就不得不进行人员调整了。
• 使现实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过程中,出现组织调整的某些阻力是常有的事,调

劳动力市场学复习重点

劳动力市场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劳动力市场的含义P12、劳动力的特点和本质P23、工资与劳动报酬P34、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P65、劳动力市场的功能P116、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P147、非经济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P168、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的障碍P18第二章1、劳动力需求的含义P222、等成本线P363、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P42第三章1、劳动力供给的含义P512、预算约束线的性质P603、家庭联合劳动力供给决策P744、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述P815、完全竞争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P916、劳动力供求变动对静态均衡的影响P927、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P109第五章1、劳动力流动的概念P1122、劳动力流动的条件P113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P119第六章1、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概念P1372、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P1463、现阶段我国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1474、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P 154第七章1、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含义P1582、最低工资标准的含义P1583、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考的因素P1594、人力资源政策的含义P1655、劳动关系的含义P171第八章1、就业的功能P1812、国外政府促进灵活就业的经验P194第九章1、社会弱势群体的含义P2012、弱势群体的分类P2023、社会性弱势群体P2034、弱势群体的成因P2055、第三部门的含义P2136、第三部门的特点P2147、第三部门发展对弱势群体问题解决方案的构建P2158、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P 218第十章1、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与功能P2252、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措施P242第十一章1、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P270温馨提示:不要只依赖老师这些重点,书本其他的内容还是要看的。

劳动经济学(第四版) 胡学勤 劳动经济学课件+-+修改版

劳动经济学(第四版) 胡学勤 劳动经济学课件+-+修改版

⒉人力资源的特征
时限性 两重性
人力资源的特征
能动性
核心性
再生性
智力性
(二)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1.人力资源的数量
(1)人力资源的总量 等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减去 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2)人力资源的相对量 人力资源的相对量主要由人力资源率和劳动参 与率来算。
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 2.欧洲中世纪的劳动经济思想 3.重商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
在劳动经济学的孕育阶段,尽管 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的劳动经济观 点,但是,他们的论述还是质朴的、 零散的、没有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
(二)形成阶段
17世纪——20世纪20年代,劳动经济学进入 了形成阶段,成为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其形成主要表现在: 1.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形成奠定了基础 2.历史和制度学派对劳动力市场理论形成提 供了制度研究方法 3.新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 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论 4.劳动社会理论和劳动管理理论促进了劳动 经济学的形成
(三)劳动的意义

创造了人类自身 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创造了社会财富 推动了社会发展 是人类解疑不尽的重大课题
二、人力资源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⒈人力资源的概念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 徳鲁克在1954年出版的 《管理的实践》一书中第一次提出。
理论界对人力资源概念的表述有三种: ①指在业的人力,即指以合法劳动创造社会财 富和提供劳务的人; ②指劳动力资源,即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 的总称; ③指全体人口,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蕴藏的 劳动能力总和(现实的和潜在的人的劳动能力)
劳动法学

职业辅导名词解释

职业辅导名词解释

职业辅导名词解释第一章生涯辅导概述工作:是个人所从事的活动或任务,是为进行某种活动或完成某项任务需要扮演的某些角色及所分配的若干职位。

职业:是指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的某一类确定的工作活动。

职位或岗位: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个人所从事的一组任务,在一系列重复出现或持续进行的任务相伴随的一个工作单元。

生涯:即人生的发展道路,指一个人一生所扮演的一系列角色与职位。

生涯发展:是一个“全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选择、完善、前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会受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

生涯教育:指通过教育和工作经验,系统地帮助学生和成人获得有关自我和工作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个体借此确认、选择、计划和准备工作及其他生活选择。

职业辅导:指在教育机构、顾问机构及其他提供咨询辅导及生涯相关教育方案的组织机构中,所有服务及活动的项目。

生涯辅导:帮助学生发展决策技能,关注自我概念,在进入职业世界前要对自己的潜能、价值观和职业抱负有清楚的了解,以满足个体的心理社会需要,关心生活方式、价值观、闲暇以及它们彼此的相互作用,强调个体差异和自由选择,强调灵活性和应对变化的能力。

生涯咨询:来访者和辅导员组成一对一的关系或者来访者和辅导员组成小组,其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将对自己和环境的了解加以整合,并运用其作最适当的职业选择和职业适应。

生涯干预:指任何能够促进一个人生涯发展或帮助个体作出更有效的生涯选择决定的活动。

生涯规划:是有关一个有意识地计划个人整个生活的过程,包括工作、学习、闲暇及各种关系等主要生活领域,并且积极采取行动步骤,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实施这些计划。

生涯发展:是指一个人一生中与职业有关的发展过程,其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第二章生涯发展与辅导的理论基础特质因素论:是一种强调人与环境匹配的理论,“特质代表可以通过测验测量到的个特征,因素代表成功的工作表现所需要的特征”。

工作适应:是以工作的时间长度以及是否在一种工作上一直进行下去为指标的。

劳动力市场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第一章:介绍劳动力市场矛盾劳动力市场矛盾是指劳动力供需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其中供给大于需求或需求大于供给。

这种不平衡将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分别从经济、社会和政治角度加以分析。

第二章:经济影响劳动力市场矛盾会对经济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当劳动力供给过剩时,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大量失业现象,人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下降,进而导致市场需求减弱。

这将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产生阻碍,导致企业面临萧条和倒闭的风险。

同时,大量失业人口将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沉重负担,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另一方面,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就业紧张和工资上涨现象,这将对企业的成本和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章:社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矛盾对社会稳定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方面,失业问题可能引发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裂。

失业者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可能面临贫困和社会排斥。

这将增加社会动荡和犯罪的风险。

另一方面,如果就业机会有限,竞争激烈,劳动者可能不得不接受低工资和劣质工作条件。

这将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工作满意度低,进而影响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幸福感。

第四章:政治影响劳动力市场矛盾还会对政治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当大量失业人口无法获得合理的就业机会时,他们可能对现行政府和政治体系产生不满和怀疑,甚至对社会秩序进行挑战。

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还可能导致政府的不稳定,政府可能面临社会压力和政治危机。

政府为了稳定劳动力市场,可能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缓解矛盾和平息不满情绪,这将进一步增加政府的负担。

第五章:解决劳动力市场矛盾的对策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矛盾,提高社会稳定性,政府和各利益相关方可以采取多种对策。

首先,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就业创造和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机会,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竞争力。

其次,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合作,创造有利于员工发展和提高福利待遇的工作环境。

劳动力市场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

劳动力市场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

劳动力市场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全球化带来的跨国经济活动和国际移民,使得劳动力市场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同时,技术革新和自动化带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了解劳动力市场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对企业和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研究劳动力市场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并提出应对之策。

本文首先回顾了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并分析了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随后,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包括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劳动力流动性和职业发展路径的变化、以及员工管理和激励方式的变化。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及其环境2.1 劳动力市场概述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以雇佣关系为核心的劳动力交易市场。

简单来说,劳动力市场就是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市场。

雇主需要雇佣员工来完成工作任务,而员工也需要找到工作来获取薪水。

在这一过程中,雇主与员工之间进行谈判,以获取最大的利益。

2.2 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当前,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环境呈现出以下特点:(1)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和组织正在尝试将其业务延伸到海外市场。

这种趋势导致雇主和员工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2)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就业比例正在改变。

近年来,许多国家对公共部门就业进行了裁员。

此外,许多私营企业正在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推动力。

(3)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正在带来新的挑战。

全球城市化过程与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带来新的挑战,使人口流动性和工作模式发生了变化。

城市化程度越高,竞争越激烈。

(4)技术革新和自动化正在改变生产方式。

随着技术革新和自动化的发展,许多传统产业正在发生变化,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这些变化导致了员工技能需求和特定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变化。

汕头经济特区劳动力市场条例(2005年修正)

汕头经济特区劳动力市场条例(2005年修正)

汕头经济特区劳动力市场条例(2005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汕头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5.06.28•【字号】汕头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5号•【施行日期】2001.03.01•【效力等级】经济特区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汕头经济特区劳动力市场条例(2001年1月10日汕头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根据2005年6月28日汕头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汕头经济特区劳动力市场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劳动者、用人单位和职业介绍机构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力市场行为,促进就业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汕头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特区范围内通过劳动力市场择业求职、招用人员以及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劳动力市场的活动应当遵循自主用人、自由择业、平等竞争、公开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双向选择。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

第五条市劳动行政部门是特区劳动力市场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各区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工商、公安、物价、财政、税务等有关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助实施本条例。

第二章择业求职第六条几年满十六周岁、有劳动能力和求职要求的劳动者,均可进入劳动力市场择业求职。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不因民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第七条劳动者从事国家和省劳动行政部门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八条符合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需要求职的失业人员,应当持本人身份证和有关证明到户口所在地的劳动行政部门或者其指定的机构进行失业登记。

第五章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

第五章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

•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早期雇 佣工人起源的研究,分析了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这一 交换关系。分析表明,现代雇佣工人的前身是受土地束缚 的农民,而农民成为雇佣工人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1) 是农民与土地等生产资料相分离而变得一无所有,转让劳 动力使用权是唯一的谋生手段;2)是农民摆脱封建宗法 关系的束缚和人身依附而成为自由人,从而拥有对自己劳 动力自由的转让权。 • 马克思是从劳动力供给角度阐述了早期劳动力市场形 成的历史条件,但对于劳动力市场分配劳动力资源的功能, 以及劳动力市场实际运作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双方交易的行 为规律及行为基础并未深入探讨。

价格(即工资率)作为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一种 比例,既是反映现有劳动力在各部门、各企业供求状况的 显示信号,同时又给出了引导劳动力供求状况,以及进一 步调整的指示信号;不仅引导劳动力供求行为调整,而且 同时也受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左右,由劳动力供求双方利益 的共同平衡点来决定工资率的水平或具体位置。因此,任 何单个劳动力供给者和需求者都以这个社会决定的工资率 为前提,按照各自利益最大化原则决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的数量。 • 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率这只“看不见的手”和劳动力 供给之间、劳动力需求之间以及劳动力供求之间的优胜劣 汰的生存竞争规律会成制约劳动力供求双方恪守劳动力合 约并在合约范围内行事的基本准则。返回
第二节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运作
• • • • 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二、竞争性劳动力市场运作 三、竞争性劳动力市场运作的特点 四、竞争性劳动力市场运作的规范理论

劳动力在部门间、行业间、区域间的配 置,表现为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通 过自由交换而自动平衡的结果。这种纯粹 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劳动力在部门间、行业 间、区域间的流动,形成竞争性劳动力市 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的 劳动力市场。 返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资率 C
S 供给线
W1+T
W0
W1
W0-T
A
B
D0
D1
需求线
E1
E0
劳动力数量
图5.7 面向雇主征收的工薪税的影响



如上图: 政府在不征税情况下,S是劳动力供给线,D0是劳动 力需求线,A点则为劳动力市场均衡点。此时的均衡 工资率是W0,均衡雇用量E0 征税后,劳动力需求线由D0下降到D1,B点是劳动力 市场均衡点,均衡工资率是W1,均衡雇用量是E1。 为什么下降? 征税后,需求减少,(企业多支付了T元的工资,BC 段,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品减少),工资率下降,雇 佣量下降,但雇主上交的税收上升,(W1+T)。

工资率
S0
S1 S2
W1
A1 A0 A2
D1 D0
W0
W2
0
E0
E1
E3
劳动力数量
图5.5
劳动力供求曲线同时右移对均衡的影响
上图说明: D0为市场初始劳动力需求曲线,S0为市场初 始劳动力供给曲线,A0为初始均衡点 如果D0右移到D1,S0右移到S1,则均衡点由 A0右移到A1 此时,雇佣量增大(由E0增加到E1),均衡工 资率提高(由W0提高到W1)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与公共政策 一、工薪税以及工资补贴政策 (一)工薪税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工薪税:与劳动工资有关的税收 1、面向雇主征收的工薪税。 问题:面向雇主征收工薪税,会提高企业劳动力 的雇佣成本,那么,对劳动者的工资率和就 业量是否有影响呢? 答案:劳动者的工资率降低,就业量减少 如下图5-7 前提假设:雇主按照每小时缴纳工薪税,而不是 按工资总额缴纳

工资率
S 供 给
线
W2 W0 W1
0
A2 A0
D2
A1 D1
E1 E0 E2
D0需求线
劳动力数量
图5.3
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对均衡的影响
上图说明: D0为初始的劳动力需求曲线,A0为初始的均衡 点 D2为劳动力需求线的右移线,在A2的新均衡点 上,均衡工资率W2和均衡雇佣量E2,都比初始 的劳动力需求线为高。这种右移,对于提高工 资和增加就业量都是有好处的。 D1为劳动力需求线的左移线,在A1的新均衡点 上,均衡工资率W1和均衡雇佣量E1,都比初始 的劳动力需求线低。这种左移,是减少工资和 减少就业量,显然,对劳动者是不利的


导致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或右移因素(5个):
一是,其他职业或地区的市场工资率水平 提高,会导致本地区劳动力外流,从而劳 动力供给曲线左移。 二是,非劳动收入(社会福利等)增加,会导 致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左移,即减少在同一 种工资率下的劳动力供给量。

三是,劳动者增加闲暇偏好,则劳动供应量 减少,供给曲线左移。 四是,非工资性质的单位福利增加,则吸引 劳动力,导致曲线右移。 五是,大量劳动力的涌入,使工资率降低, 从而曲线右移。







而对产品市场的垄断者来说, MR<P (边际收益<市场价格) 原因是: 产品需求曲线就是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为出售新增产品,不仅要降低新增产品 的价格,而且要降低所有产品的价格



由于产品市场垄断者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同样受边际产出递减规律的影响,所以 劳动力需求曲线仍然是自左上方 向右下 方倾斜; 由于MR<P,其需求曲线会位于完全竞争 者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左下方,(同样的边 际产出量,其总收益要低), 并且形状会更加陡峭。(同样的产出量, 边际收益率要降低) 如下图5-6
W2 W0 W1
0 E2
A0
A1
D需求线
E0 E1
劳动力数量
图5.4
劳动力供给曲线移动对均衡的影响
图中: S0为初始的劳动力供给曲线,A0为初始的劳 动力市场供求均衡点 S1为右移线,A1为均衡点,表示均衡工资率 下降和均衡雇佣量上升。这对劳动者是不利 的。 S2为左移线,A2为均衡点,表示均衡工工资 率上升,但雇佣量下降。这只对部分劳动者 有好处
第五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
本章学习要点
劳动力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均衡 公共政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第一节 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含义 均衡,从物理学上说,是指某一物体在同时受 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但合力为零时所 处的状态。 劳动力市场均衡则是指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相等 即,在一定的工资率下,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 动力数量(供)与企业能够雇佣的劳动力数量(需) 这一工资率便为均衡工资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破坏与重建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不是不变的,因为市场劳 动力供给曲线和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会经常发 性变化 劳动力市场均衡点是很容易被打破 但,很快得到重建,会出现新的均衡工资率和 新的均衡雇用量。 劳动力市场均衡就是在“建立---打破---重新建 立”的循环中运行的。
(一)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 对于市场均衡的影响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方式有两种: 一是向左或向下移动,向左移动意味着在工资 率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数量减少了, 二是向右或向上移动,而向右移动则意味着在 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了。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这两种移动方式对劳动力市 场均衡的位置所产生的影响 如图5.3所示

2、企业可以自由调整雇用量吗?
企业解雇员工的做法可能损害留用员工的 生产率 政府往往以立法的形式要求企业在解雇员 工时必须支付遣散费或提供其他补偿条件, 而这也会增加企业解雇员工的成本。 企业在新雇佣员工时,要有招聘和培训的 许多成本 所以企业的裁员或解雇行为也是非常谨慎 的。



(三)劳动力供求曲线同时移动 对于市场均衡的影响 以人口及劳动力的增长为例: 一方面,在消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和劳 动力的增长会引起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导 致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促使劳动力需求曲线右 移; 另一方面,人口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也必然会 使劳动力供给增加,从而推动劳动力供给曲线 右移。 那么,市场均衡点将如何变化呢? 如图5.5

(二)企业的劳动力雇用数量决策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一旦市场均衡 工资率 W0确定下来,它便成为每一位雇主 和劳动者都必须面对的市场通行工资率, 换言之,工资率是由市场上的总体劳动力供 给和总体劳动力需求两个方面的力量决定的, 每一位市场参与者都是这一劳动力价格的接 受者。 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 给曲线就不同于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

三、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 (一)垄断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 1.产品市场上的垄断者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与 供求均衡。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计算 公式为: DL=MRPL=MR×MPL (5-1) 劳动力需求量=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边际收 益*劳动力的边际产出 此时的MR=P(边际收益=市场价格)

我们先来考察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 力市场均衡的一般状况。 借助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需求曲线, 我们便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劳动力市场 均衡的含义。 如下图5.1

工资率
S 供给
B W2
曲线
C
均衡点
A
F E
均衡工资率 W0
W1
D需求
曲线
0
E0
均衡就业量
劳动力数量
图5.1 劳动力市场均衡
上图表示: W0点,是均衡工资点 W1点,工资率低,劳动需求量(F)大,供给量(E) 小,劳动力短缺。增加工资后,一方面 更多的 人愿意工作,另方面企业采取措施减少用人量, 所以,两个方向同时向A点靠近 W2点,工资率高,供给量(C)大,需求量(B)小, 劳动力过剩。减少工资后,一方面,企业愿意 多用人,另方面,劳动者嫌工资低而走人,所 以,也从两个方向同时向A点靠近
(二)劳动力供给方遇到的摩擦力 1、劳动力可以零成本地自由流动吗?

劳动力流动是有成本的,包括寻找就业信 息的成本,包括福利的损失,包括人事关 系的损失,包括技能的失效等。 所以,劳动力的流动是不容易选择的


2、劳动者对工资率的反应会非常敏感吗? 工资收入是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具有刚性 或黏性现象,不愿意接受工资的下降 但工资水平下降后,不会立即辞职。 因为找新工作不容易,而且还有福利、交 通等因素要考虑 市场工资率下降,是总体供求关系反映, 劳动者必须无奈的接受。 总之,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双方都不会轻 易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工资率 (1)劳动力市场均衡 S 工资率 (2)企业雇用量决策
W0
S甲 D
0
D甲
0
E0
总雇用量
E甲
甲企业雇量
图5.2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单个企业的雇用量决策
如上图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为左图的S,是一条斜线 单个企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为右图的S甲,是一 条直线 因为:所有企业都按均衡市场工资率支付工资, 总雇佣量E0是市场上每一家企业在这一工资水 平上的雇佣量总和。 由此,该企业的市场工资率线,与劳动力需求 曲线相交的点,为供给和需求相等的点, 则最终雇佣的劳动力数量为E甲

四、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一)劳动力需求方遇到的摩擦力
1、企业必须支付市场通行工资率吗? 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企业如果不支付通行的工 资率,劳动者就会转移。 现实中,除了工资外,还有福利、环境、交通等 因素,低工资率也是可以接受的。 企业为了激励员工,会提高工资水平 ——即效率 工资 。 政府颁布的最低工资立法等法律法规实际上也阻 止 了 “通行市场工资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