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二 我与地坛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
一.史铁生
生于1951年,1972年双腿瘫痪。

(“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
“对生命的解读”
二.阅读文本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地坛的特点,地坛和我的关系。

地坛
①废弃、荒芜、冷落
③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苍幽、茂盛
⑤⑦地坛景物描写——充满生机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残废、失魂落魄、找不到……、什么都找不到了、逃避、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
缘分、宿命
2.作者在地坛思考出了什么?
⑥生、死,都是必然,应顺其自然。

3.作者是如何顿悟的?
一切都因地坛
⑤园子历经沧桑,饱经风雨,但园中的小生命虽卑微却顽强,它们以各自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展示生命的缤纷、美丽。

——我呢?
⑦生命的种种状态(六个譬如)告诉了我怎样活。

A落日将坎坷映出灿烂——即使是落日也要把余晖洒满世界每个角落。

B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即使天地落寞,只要我们纵情高歌,也会演绎生命的豪情。

C孩子嬉戏、成长——孩童的脚步正是他们成长的痕迹。

(天空没留下任何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


D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苍松翠柏寂静守卫,不管人世沧桑巨变,人间悲欢离合,依然坚定执着的存在。

E暴雨降临,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灼烈、清纯——哪怕是一棵小草,也要染绿整个春天。

F落叶坦然安卧——即使是花叶飘零,也要落叶归根,化泥护花。

解析:
③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的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和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⑤写园中的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

正是由于这些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中找到了答案:虽然
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⑦也是对生命的解读,“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作者在此发现了生命的种种状态: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风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着“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律动的真实。

这实际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史铁生在地坛的景物中理清了自己纷乱的思绪,窥到了自己的心魄,完成了自己思想的涅槃。

史铁生没有豪言壮语,但言语中透出的坚强、不屈、执着、坦然激荡人心,令人荡气回肠。

4.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三.阅读文本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1.体会母亲之“苦”。

③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②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知道”理解、理智,“担心”疼爱、本能。

②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②无言地帮我准备,③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我走了,把母亲的魂也带走了。


③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自我安慰,暗自的祷告,给我的提示,恳求与嘱托。

③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③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③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③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③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⑧步履茫然又急迫
小结:
母亲理解儿子,维护着儿子的自尊,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爱,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希望儿子活着,并能够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但又没有成功的把握,深处痛苦的煎熬。

我所承受的只是我的不幸,而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限于形色的痛苦。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白天,空落;黑夜,不眠。

母亲日日夜夜处于焦虑和痛苦中,活得最苦。

2.体会“我“的懂得和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
②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③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⑧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威慑么么我决意不喊她。

(2)现在呢?
④由朋友的写作动机,“为了母亲”,想到自己。

⑤在我……的时候,在我……的时候,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留给我无限的遗憾。


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
(三问一叹,想通过写小说回报母亲,我已经逐渐理解母亲生命的沉重和痛苦。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对于承受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对于我,也只能是无奈的自我安慰。

⑥“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已经充分理解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再到地坛,每天清晨到白昼,傍晚到黑夜,萦绕在我心头的只有一个人,一件事,⑦“母亲已经不在了”,“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子找我了”,鸟儿归巢了,我还能回到母亲期待的目光中吗?月亮浮起了,母亲还能端着眼镜到园中找我吗?
(内心充满了痛悔,⑧“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痛彻心扉,深深懂得了母亲⑨“艰难的命运,坚定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痛苦,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母亲让我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和真谛。

3.理解文末语句。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车辙”——我在地坛的求索之旅。

”“车辙”与“脚印”的重合是母亲用她的生命帮助我完成对“生命”的解读。

我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母亲的爱。

“我”、“地坛”、“母亲”相融为一。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教会了我懂得生命、生活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与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4.阅读《秋天的怀念》体会母亲高尚、伟大的爱子之情。

5.诵读、欣赏、体悟《懂你》。

你静静的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其实多么的爱你
花静静的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多想告诉你
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四.阅读《我与地坛》其他部分
五.高考题
(2008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我与地坛①(节选)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

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

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

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

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

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

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

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

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

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

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

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

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

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

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6分)
15.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17.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6分)
参考答案:
14.(6分)(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死了。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去世。

(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

15.(6分)(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

(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

(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念。

16.(4分)(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17.(6分)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