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价值一般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基于《评阿·瓦格纳的_政治经济学教科书_》的文本研究

合集下载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本质区别的哲学评判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本质区别的哲学评判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本质区别的哲学评判作者:张建云来源:《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6期摘要:“普世价值”论将“普世价值”与普遍性价值即“全人类共同价值”捆绑在一起,以全人类普遍适用的名义进行宣扬,极具迷惑性。

对“普世价值”论的批判不能停留在其抽象人性论与意识形态工具上,还必须进一步正面阐明普遍性价值即“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实性、公理性。

“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人类普遍性实践中创立,同时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表现和实现出来,实际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其与共同价值的实现是一体的,其普遍性与具体实现的特殊性辩证统一。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公理性是经过人类亿万次实践重复和反复验证而确立的,对具体时代、具体国家和个人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引领力。

关键词:普世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普遍性价值;普遍性实践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DOI:10.12186/2023.06.001文章编号:2096-9864(2023)06-0001-09西方国家宣扬的“普世价值”是一个特定概念,其实质就是指美西方国家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观”,是西方国家维护自身霸权、剥削非西方国家的理论工具。

对“普世价值”论的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策略、意识形态上,简单地宣布“普世价值”是一种政治或意识形态工具,这并不能彻底驳倒“普世价值”论。

因为“普世价值”论是以全人类的价值、普遍适用的名义宣扬的,将“普世价值”与普遍性价值即“全人类共同价值”捆绑在一起,极具迷惑性。

因此,在批判“普世价值”的抽象性、虚伪性之后,还必须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什么是普遍性价值即“全人类共同价值”,其客观性、公理性及由此而来的对人类实践、对世界上各个国家与个人的普遍约束力和引领力来自何处。

一、“普世价值”与理论界对“普世价值”论的批判“普世价值”是伴随西方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来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工具。

我国理论界对其政治工具性质及其理论抽象性进行了深刻批判,达成了广泛共识,但也存在不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中价值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中价值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中价值的概念关系与异同
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抽象劳动创造的,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所以,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反映着价值和价值的交换,也就是劳动和劳动的交换,正是由于商品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社会表现,它才最明显地反映着商品生产社会所特有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价值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强调价值是具有特殊属性的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或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价值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取决于它能否满足主体之需要以及满足之程度。

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大,价值就越大。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两种价值的共同特征是主客体关系。

一方面,个人的需要和满足是由作为客体的他人和社会提供的;另一方面,个人又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部分供自己享用(个人是自为主客体),一部分供他人和社会享用(作为社会的个人,是提供价值的客体)。

主体需要的满足要在社会交往、商品交换中实现,这就是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的共同特征。

两种概念的差别是适用范围不同,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着眼于商品交换,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则根源于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确认,其立足点不同,内涵不同,适用范围不同。

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批判及其启示

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批判及其启示
究竟 是 由什 么来决定 ”这一古 老命 题有 了崭新 的含 义 。考察 马 克思 的劳动价值论 ,尤 其要 注重其对庸
庸 俗 经济 学 家不 懂 劳 动 二 重性 ,混 淆 劳 动概
俗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批判 ,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马 克思 在 唯 物 史 观 指 导下 科 学 的 分析 方 法 与 叙 述 方
2 1 ̄ 2月 00
经 济 论 坛
E o o c F r m c n mi o u
F b.2 1 e O 0
总第 44 7期
第 o 期 2
Ge I7 .2 n4 4 No0
马思庸经学值论批及启 克对俗济价理的判其示
文/ 张 楠
【 摘 要 】 马克思科 学的 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价值理论 的批判 中产 生的,其吸取 了古典经

( ) 三 在价值量决定问题上陷入混乱 马克思认为 ,商 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 的凝结 , ‘ 价值不过是人们交换劳动所借 以进行量的 比较 的 社会尺度 ,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 的劳动 量决 定 的 ” 。通 过 比较 ,人 们发 现 ‘ 动时 劳
间”成为衡量劳动量的天然的尺度。商品的价值量
值的基础 ,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所以交换 价值 也被称 为商 品的价值形 式 。价值形式 的发 展经
历 了四个发展 阶段 ,即简单 的 、扩 大 的、一般 的价 值形式 和货 币形 式 。在货 币出现 以前 ,商 品价 值 的 表现形式 主要是 交换价 值 。货 币 出现 以后 ,交换 价
法。
念。 詹姆斯 ・ 穆勒和麦克库洛赫都宣称 自己是李嘉 图学派 的积极拥 护者 ,但他们 对李嘉 图观点 的庸 俗 化解释不同程度地促成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在对 葡萄酒例子的解 释中,穆勒认为机器可以积累劳 动 ,利润只是积累劳动 的报酬。麦克库洛赫认为, 有充分理 由把劳动定义为任何一种 旨在引起某一合 乎 愿望 的结果 的作用 或操作 ,而不管 它是 由人 、由

马克思批判的价值论

马克思批判的价值论

马克思批判的价值论马克思批判的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他提出了关于商品经济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中包含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对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论。

马克思批判的价值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劳动来决定的。

具体来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个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由平均熟练工人完成所需的工作时间。

因此,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

其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强调,商品的价值不仅仅是由劳动决定的,还包括一部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力价值与所生产商品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者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而雇主则通过占有和控制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获得了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的关系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和不平等。

马克思的价值论批判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剥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存在着雇佣劳动和剥削的根本矛盾。

这一分析不仅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启示,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价值论批判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和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过于简化和抽象,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商品价值的影响,例如供求关系、市场条件等。

此外,有人指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实践中难以具体应用,尤其是在计算具体商品的价值时存在困难。

然而,无论是否认同马克思的价值论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它对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价值论为我们理解社会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变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同时,对于现代社会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和运用马克思的价值论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相关书籍

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相关书籍

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相关书籍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相关书籍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政治经济学到哲学,从社会学到文化研究。

本文将选取几本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书籍进行介绍。

1.《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基石之一。

该书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机制和剥削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现象的根源和内在逻辑。

通过对商品交换、剩余价值、货币等概念的阐述,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对文化现象的塑造和影响。

2.《论意识形态》《论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现象,探讨了意识形态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起到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作用。

阿尔都塞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可以揭示资本主义文化现象的本质。

3.《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由阿多诺、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学者合著。

该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大众文化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控制和操纵手段。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通过制造娱乐、消费和幸福的幻觉,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对个体产生了意识形态上的束缚和控制。

4.《资本主义理性与决策理论》《资本主义理性与决策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重要著作。

该书从决策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理性行为和决策过程,揭示了理性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贝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行为往往是受到利益追逐和市场机制的制约,从而影响了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以上是几本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相关书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判。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和决策理论等方面的分析,这些书籍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逻辑,为我们理解和改变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价值一般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基于《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

马克思价值一般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基于《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

- 40 -收稿日期:2015-05-09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T J K S W T1402);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思政专项(2014szk21)作者简介:崔三常(1982-),男,山东嘉祥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农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刘娟(1956-),女,天津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价值一般概念的批判性阐释[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8.009崔三常1,2,刘娟1(1.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2.天津农学院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384)摘要: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是否有价值一般概念的争论主要围绕着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文本中的一句话。

回到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要是批判瓦格纳建立在价值一般概念上的经济学价值理论,指出瓦格纳忽略了价值概念的历史前提,只从理论关系而不是从实践关系概括价值概念。

马克思在文本中虽然没有直接概括价值一般概念,但字里行间蕴含着关于价值一般概念的独特思想观点:实践是价值一般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价值是对于主客体需要关系的反映;价值概念是对一切具体价值形式的概括。

关键词:马克思;价值;一般概念;批判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5)08-0040-05——基于《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文本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价值哲学方兴未艾,人们把目光投向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以期找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一般概念的任何理论支持。

马克思唯一论及价值一般概念的文章就是《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因而人们把关注点聚焦在这篇文章,试图从中找到马克思关于价值一般概念的论述。

马克思的这篇文章是典型的论战性文章,目的是批判瓦格纳歪曲《资本论》中的价值理论,再次强调自己的经济学基本观点。

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及其经济学意义

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及其经济学意义

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及其经济学意义关于《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及其经济学意义》,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近年来,经济学界提出了一些新的价值论,如知识价值论、资源价值论、三元价值论等,这些价值论认为知识、资源、劳动等要素都能够生成价值,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价值生成的唯一源泉。

这些观点表明他们对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存在模糊认识,实则已退回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立场。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物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其实质而言它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只有从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出发,才能合乎逻辑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共产主义社会关系存在的可能性。

关键词:马克思; 价值; 劳动;Abstract:In recent years, some new axiology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economic circle, such as knowledge axiology, resource axiology and ternary axiology, which believe that knowledge, resources, labor and other elements can generate value, rather than labor is the only source of value generation as Marx said. These viewpoints show that they may have a vague understanding of Marx's concept of value, actually they have retreated to the value standpoint of classical economics. Marx believed that value is the general human labor condensed in the object, which expresses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n its essence. Only by starting from Marx's concept of value can we logically reveal the secrets of capitalist exploit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xistence of communist social relations.Keyword:Marx; value; labor;自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诞生以来1,各种批评和争议之声从未间断过,特别是对其中的价值概念争议尤多。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简介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简介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简介(1879-1880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写作背景《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马克思1879年下半年-1880年11月在伦敦写的,收在他1879-1881年的笔记中,这一著作批评的是《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一卷《国民经济的一般性的或理论性的学说》第1部分:基础,1879年莱比锡和海得尔堡第2版。

马克思在批评瓦格纳歪曲“资本论”中阐述的价值理论时,再一次表述了自己经济学说的基本原理,并加以具体化。

马克思的评论前面有他所编的五十四种书目,是从瓦格纳书上所列的参考书中引来的。

这一著作于1930年第一次用俄文发表在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5卷上。

中国于1963年收在中共中央编译局翻译、校订出版的《马克思唐格斯全集》第19卷上。

阿·瓦格纳(1835-1917)这位德国庸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中的所谓法律学派的代表和游坛社会主义者,用社会主义的漂亮辞句来进行投机,实际上是为德国资产阶级和容克效劳的学者。

中心思想马克思在这篇评论中对瓦格纳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论述了价值理论的极其重要的原理,解释并发展了《资本论》第1卷所阐述的有关部分,指明了《资本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基本内容(一)关于价值理论问题瓦格纳根本没有弄懂马克思的《资本论》,随意地进行歪曲。

尤其是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更是肆意篡改。

他把价值和使用价值混为一淡,把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李嘉图的“费用理论”混为一谈,“把价值偷换成当时的‘市场价格’或与价值相背离的商品价格”(“全集”,第402页),错误地认为“从价值概念中应该首先得出使用价值,然后得出交换价值”。

(第404页)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内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着统治地位,所以马克思的分析就是从商品分析着手。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简介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简介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简介(1879-1880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写作背景《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马克思1879年下半年-1880年11月在伦敦写的,收在他1879-1881年的笔记中,这一著作批评的是《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一卷《国民经济的一般性的或理论性的学说》第1部分:基础,1879年莱比锡和海得尔堡第2版。

马克思在批评瓦格纳歪曲“资本论”中阐述的价值理论时,再一次表述了自己经济学说的基本原理,并加以具体化。

马克思的评论前面有他所编的五十四种书目,是从瓦格纳书上所列的参考书中引来的。

这一著作于1930年第一次用俄文发表在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5卷上。

中国于1963年收在中共中央编译局翻译、校订出版的《马克思唐格斯全集》第19卷上。

阿·瓦格纳(1835-1917)这位德国庸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中的所谓法律学派的代表和游坛社会主义者,用社会主义的漂亮辞句来进行投机,实际上是为德国资产阶级和容克效劳的学者。

中心思想马克思在这篇评论中对瓦格纳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论述了价值理论的极其重要的原理,解释并发展了《资本论》第1卷所阐述的有关部分,指明了《资本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基本内容(一)关于价值理论问题瓦格纳根本没有弄懂马克思的《资本论》,随意地进行歪曲。

尤其是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更是肆意篡改。

他把价值和使用价值混为一淡,把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李嘉图的“费用理论”混为一谈,“把价值偷换成当时的‘市场价格’或与价值相背离的商品价格”(“全集”,第402页),错误地认为“从价值概念中应该首先得出使用价值,然后得出交换价值”。

(第404页)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内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着统治地位,所以马克思的分析就是从商品分析着手。

价值概念的哲学意义

价值概念的哲学意义

价值概念的哲学意义作者:宋希仁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03期[摘要]首先梳理了马克思对瓦格纳构建的经济价值概念及其思想方法的批判,阐释了马克思分析经济价值概念的方法及其经济价值概念的哲学意义。

指出《资本论》中经济价值概念的哲学意义在于构成价值的社会关系规定和历史意义,价值在于人的活动的社会存在方式;在价值与真理内在统一的意义上,强调特殊性和普遍性、外在性和内在性、自然性和社会性、有用性和价值性的统一,避免导致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自我主义。

最后论述了与把握价值概念相关的需要、利益和价值评价等问题。

[关键词]价值对象性;普遍性;内在性;评价[中图分类号]A8;B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3-0003-05有一种现象人们也许会意识到,现在人们说事儿谈问题,几乎不怎么用“真理”一词而多用“价值”这个词了。

但究竟什么是价值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翻翻有关文章和书籍可以找出几十个不同或根本对立的价值概念定义,而曾经流传的关于马克思的哲学价值概念定义又是误解。

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只是经济学的而不是哲学的,马克思只有价值思想的“萌芽”而没有哲学的价值概念。

究竟马克思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论?马克思的经济学价值概念有没有哲学意义?看来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以澄清价值概念的误解,树立正确价值观,避免导致相对主义、唯我主义。

一、马克思对瓦格纳价值论的批判讨论马克思的经济价值概念的哲学意义,不能不注意马克思对瓦格纳经济学价值概念的批判。

前些年,国内学术界经常有人引用马克思文章中的一句话当作哲学价值概念的经典定义。

这句话是:“‘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眼1?演其实,这句话所表达的并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瓦格纳的价值概念。

这一点早在1987年已有学者根据德文原著作了考证,也有其他文章作了解说。

现在引用这句话作为价值概念经典定义者不多了,但当初被误解的价值概念却仍在流行。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简介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简介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简介(1879-1880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写作背景《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马克思1879年下半年-1880年11月在伦敦写的,收在他1879-1881年的笔记中,这一著作批评的是《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一卷《国民经济的一般性的或理论性的学说》第1部分:基础,1879年莱比锡和海得尔堡第2版。

马克思在批评瓦格纳歪曲“资本论”中阐述的价值理论时,再一次表述了自己经济学说的基本原理,并加以具体化。

马克思的评论前面有他所编的五十四种书目,是从瓦格纳书上所列的参考书中引来的。

这一著作于1930年第一次用俄文发表在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5卷上。

中国于1963年收在中共中央编译局翻译、校订出版的《马克思唐格斯全集》第19卷上。

阿·瓦格纳(1835-1917)这位德国庸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中的所谓法律学派的代表和游坛社会主义者,用社会主义的漂亮辞句来进行投机,实际上是为德国资产阶级和容克效劳的学者。

中心思想马克思在这篇评论中对瓦格纳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论述了价值理论的极其重要的原理,解释并发展了《资本论》第1卷所阐述的有关部分,指明了《资本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基本内容(一)关于价值理论问题瓦格纳根本没有弄懂马克思的《资本论》,随意地进行歪曲。

尤其是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更是肆意篡改。

他把价值和使用价值混为一淡,把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李嘉图的“费用理论”混为一谈,“把价值偷换成当时的‘市场价格’或与价值相背离的商品价格”(“全集”,第402页),错误地认为“从价值概念中应该首先得出使用价值,然后得出交换价值”。

(第404页)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内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着统治地位,所以马克思的分析就是从商品分析着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表达及其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表达及其实现

㊃理论探讨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表达及其实现** 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研究 (项目批准号:15B Z X 004)的阶段性成果㊂宋友文[内容提要]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分析,应将其放在整个现代价值论研究的思想史背景下来考察,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批判性分析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价值是对人们实践及其社会关系的一种理论抽象㊂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价值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条件的批判,达到了对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条件的澄明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国家治理意义,是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表达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优先体现为公正的规范维度,这也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要集中力量努力实现的价值㊂[关键词] 价值观;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治理;公平正义[作者简介] 宋友文,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精神支撑㊂作为国家治理的制度成果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写入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正积极实施和扎实推进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重要进展,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国家㊁社会和公民各个层面的高度认同和积极践履㊂由此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表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事实性存在㊂为了继续深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研究,我们需要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表达及其实现㊂一、现代价值论的反思与价值概念的澄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分析,应将其放在整个现代价值论研究的思想史背景下来考察㊂厘清价值思想史的逻辑理路,澄明价值探索的古今之变,阐明价值现象的社会发展规律,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年第1期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㊂1.现代价值论的理路反思价值(v a l u e)作为一种具有普遍范式意义的哲学概念的出场,本身就是一个现代事件㊂19世纪末以来学者们对价值进行专门的哲学研究,由此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领域,即价值论(a x i o l o g y)㊂虽然价值论是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研究古已有之㊂只不过传统哲学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将其孤立于诸多领域来进行考察,而且主要是伦理学对 善 (g o o d)问题的研究㊂而19世纪以后的价值论突破了伦理学关于 善 的研究论域,甚至大有替代 善 的研究之势㊂换句话说,价值论提供了一种将经济领域㊁道德领域㊁美学领域甚至逻辑方面的各种各样的价值问题统摄起来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㊂当然, 价值 研究之所以能取代 善 的研究,不仅是价值论学科范式的转换,更是人们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换㊂在传统社会,社会结构没有分化,人们对价值问题的关注和社会秩序的理解主要来自宇宙和自然的存在之链,人们对生活的意义感和价值感的认可是高度一致的㊂而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宇宙和自然的祛魅,每个人对社会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㊁什么是值得做的这类问题,开始有了分歧甚至产生冲突,社会秩序也因人们对价值问题有了多元的看法而变得越来越难以整合㊂价值论和现代价值哲学的滥觞,秉持了休谟提出的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原则,认为从事实中推导不出价值,或者说事实与价值之间不具有逻辑上的推导关系㊂价值论的这套主张折射出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存在具有原则高度的差异㊂传统哲学所表征的世界观,是一个带有目的论色彩的宇宙秩序,这种世界观认为世界中的每个事物都有其目的并隶属于整个宇宙秩序㊂人生的意义也都可以从目的论式的宇宙秩序中寻找㊂因此,在这个世界中,事实与价值是统一的㊂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不再慑服于自然和宇宙,人生的意义因为人能够创造历史而得以彰显㊂可以说,传统目的论式宇宙观的解体很自然地就会带来价值的主观主义,于是价值就被看作是主观的,或者说价值是主观赋予事实的㊂由此不难发现,所谓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是建立在价值主观主义基础上的㊂如果价值只是奠基于主观因素,没有一套客观普遍的标准来衡量不同价值的高低,则不同的价值之间就无法进行比较㊂如果这样的话,人们在组织社会并维持一定的秩序时,只能将各种不同的价值放在括号中悬置起来㊂基于这种考虑,现代西方价值论转向规范研究,认为社会秩序的首要价值原则是公正,公正是一种规范性共识㊂2.价值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澄明从现代西方价值论对价值的研究的发展逻辑可以看出,基于事实与价值㊁价值与规范的区分是有前提和条件的,这主要是基于价值主观主义的哲学依据而得出的㊂问题是,价值真的是主观的吗?价值就只是人们的兴趣㊁喜好和愿望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来检视价值概念时,我们发现价值本身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㊂通常在理解价值概念时,人们一般将其界定为物对人需要的满足㊂虽然从词源学上看,价值这个概念主要始于物对人需要的满足,但要想准确地㊁深入地理解价值的科学内涵,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词源学的考察上,而要诉诸社会历史的分析㊂在这一点上,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㊂马克思晚年在‘评阿㊃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表达及其实现教科书>“中精辟地指出,人 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㊂(因而,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㊂)由于这一过程的重复,这些物能使人们 满足需要 这一属性,就铭记在他们的头脑中了 [1]405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要和借以获得满足需要的活动形式逐渐增加,于是,人们将这些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外界物与其他外界物区分开来,并按照类别给予命名㊂ 这种语言上的名称,只是作为概念反映出那种通过不断重复的活动变成经验的东西,也就是反映出,一定的外界物是为了满足已经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的人{这是从存在语言这一点必然得出的假设}的需要服务的㊂ [1]405也就是说,人与外界物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止的理论关系,而是处于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当中的,人们头脑中的价值概念就是人们在探寻能够满足自身或社会需要的实践活动及其所属的社会关系中生发和拓展的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价值是对人们实践及其社会关系的一种理论抽象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价值的分析很明确,商品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内含抽象的人类劳动㊂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在交换关系中取得这种价值对象性,是与使用对象性相分离的㊂实际上,劳动产品分裂为有用物和价值物,只是发生在商品交换十分发达和普遍的社会关系中㊂所以,马克思认为,价值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发展的产物,价值正是因为商品生产方式才被独立出来成为可见的㊁可分析的,因此,价值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的活动的一定的存在方式㊂ 只有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才能构成价值及其表现形式㊂在马克思看来,物的存在本身并不是价值的存在,正如经济价值是以交换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样,也只能通过实践活动㊁社会关系,人的行为的潜在价值变成显现的价值,并逐渐发展为包括了政治㊁法律㊁道德㊁审美等各类现实形态的复杂价值体系㊂价值不仅体现着有用性㊁效用,还体现着内在价值的共同性和历史的普遍性意义㊂ [2]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的概念的基础上揭示了价值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普遍规律㊂马克思分析价值概念当然不仅是停留在肯定商品价值及其资本主义的政治㊁法律㊁道德㊁审美等社会关系上,而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这种存在方式达到对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追求和向往㊂可以说,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分析具有重要的革命性意义,那就是为改造世界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方法论支撑㊂作为人的活动的一定的存在方式的价值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劳动本身分裂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并且抽象劳动支配和统治了具体劳动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二元对立和分裂呢?这源自世俗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㊂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㊁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㊂ [3]所以说,共产主义革命是要取消统治与被统治的二元对立关系㊂马克思的这种方法是一种真正的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条件的批判,也是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和实现自身解放条件的澄明㊂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批判㊂这种批判可以得出一个具有重要启示性的结论:价值是事物本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一种带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趋势㊂这种趋势就集中体现为人们经常说的 应然 ㊂只不过, 应然 是从 实然 的内在矛盾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年第1期得出来的一种方向性存在㊂在这一意义上,价值是 实然 与 应然 的辩证统一,现代西方价值论所主张的事实与价值的二分也是站不住脚的㊂因此,价值是一种关乎 值得的 (t h e d e s i r a b l e)而不是 想要的 (t h e d e s i r e d)的事情㊂人们对 值得的 事情的理解,是能够通过研究社会发展规律而达成共识,正像人们对价值概念的认真严肃研究能达成共识一样㊂这也就是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尽管人们可以持有不同的价值观㊂于是,在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理解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即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㊂作为世界观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观,是人们社会意识的内核,是一种有关什么是 值得的 的稳定的看法,深刻影响着人们对行为方式㊁思维方式和人生意义的选择,规约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㊂进而言之,价值观的内在要素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奋斗的方向;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价值准则,凝结为一定的价值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正当的理由㊂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表达价值观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追求和规范准则㊂拥有一套成熟㊁稳定㊁科学的价值观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有序运行的内在要求㊂价值观的社会作用,归根到底是发挥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而价值观社会整合功能的实现,则需要通过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来凝聚社会共识㊂所谓社会共识,不等同于铁板一块,并不是要使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整齐划一㊁完全相同㊂共识所力图达到的,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 和而不同 ;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让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能够在一个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公正的平台上有秩序地解决,以保证彼此之间最大限度的理解㊁共存与发展㊂共识涉及社会中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不值得追求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㊂因此,寻找社会共识就是寻找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即核心价值观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时代背景考察社会发展的价值共识,必须将其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即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㊁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㊂概括来说,就是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和过渡㊂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社会经济成分还是组织形式,不管是就业方式还是利益格局和分配方式,都日渐多样化㊂我国社会生活所发生的这种深刻的变化,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就体现为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㊂从积极方面来看,这种趋势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日益繁荣的重要表现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意识多样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各种社会意识和思想文化的交流㊁碰撞㊁融合,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与生命力,有利于推动思想文化的创新㊁繁荣与发展,有利于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㊂特别是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㊁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表达及其实现择性㊁多变性㊁差异性的不断增强,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由意识㊁民主意识㊁平等意识㊁竞争意识㊁公平意识㊁效率意识㊁创新意识㊁法治意识等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获得新的解放,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活力,人们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生动活泼㊂从消极方面来看,社会意识多样化很容易滑向价值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泥潭㊂因此,在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当代中国,如何凝聚社会共识㊁谋求共同发展㊁促进共建共享,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需要加以重点破解的难题㊂进一步说,当前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行业和阶层结构不断发展,利益格局分化重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种态势下,凝聚社会共识与过去相比,其难度更大㊂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凝聚共识㊂正如习近平所说: 凝聚共识很重要,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最大公约数㊂我们十三亿人,八千二百多万党员,包括海外同胞,大家能凝聚共识,本身就是力量㊂ [4]从世界情势来看,核心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软实力㊂在当代世界,意识形态的较量集中体现为文化软实力特别是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竞争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明精神和文化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该民族或国家中社会成员的精神品格㊁文明气质和内在的聚合力,而这一切主要源自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接受㊂可以说,核心价值观越来越被视作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㊂ 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㊁凝聚力㊁感召力㊂ [5]文化软实力的精髓是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它直接反映了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㊂我们知道,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竭力向外推销他们的生活方式㊁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㊂应该说,正常的文化文明交流互鉴是我们倡导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我们对西方价值观日渐多样化㊁隐蔽化的推销手段和方式熟视无睹甚至乐在其中,丧失应有的警惕,就很容易落入他们所制造的意识形态陷阱,势必失去自己的主心骨㊂要清醒地看到,在国际价值观竞争中,西方国家仍然占据强势地位,掌握较多的话语权,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和媒介传播优势,竭力推销所谓的自由㊁民主等 普世价值 ,大搞价值观外交㊂在这里,一方面,我们要认清其宣扬 普世价值 的虚伪性,揭露其背后真实的底牌依然是国家利益;另一方面,我们要从西方国家的话语战略中汲取经验,培育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先进价值观㊂不能因为西方讲自由㊁民主,我们就反对讲自由㊁民主,而是要讲得㊁做得比他们还要好!正如毛泽东所说: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㊂ [6]我们理应不断凝聚社会发展的共识,拿得出反映当代实践㊁不愧于时代潮流的响当当的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主动向世界展示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治理意义人类文明进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其经济基础㊁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㊂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㊁56个民族的大国,在当前价值多元的背景下,靠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年第1期凝聚人们的精神力量和整合社会的价值观面对国内国外的新情况新形势,借鉴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世界文明持续进步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得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发展的道路上,全社会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其存在发展赓续的最具有底蕴的㊁最持久的力量㊂ 如果一个民族㊁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㊁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㊂ [7]168具体到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寻求和确立能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事关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人民幸福安康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酝酿和正式提出以及所属基本内容的框定,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凝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承接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式提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凝练,具有更加明确的价值导向㊁实践指向和民族特色㊂从学理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整体的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素的表达㊂因此,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㊂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已经有了现有的价值要素,也已经划分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但是这三个层面的内在的有机联系和逻辑理路还有待进一步厘清㊂概括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所指㊂今天,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整体性理论逻辑依据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治理的价值理念支撑,其深层次的理路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这种理论逻辑关系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特别是国家治理的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的历史是不断从理想走向现实的过程㊂与其他社会形态根本不同的是,社会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愿景和蓝图而出现的,其他社会形态都不是事先作为价值理想而被追求的结果,而是历史发展的直接结果㊂从逻辑上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会比其他社会形态更充分更自觉地运用社会发展规律㊂而从实践上看,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更是把这种价值理想奠基在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上㊂因此,在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运动之后,人们认为社会主义是值得追求的,为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甚至牺牲也是 值得的 ㊂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以后,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就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难题㊂这种难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如何处理治国理政的价值正当性和规范有效性问题㊂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就要合理有效地应对社会各个领域中出现的价值与规范问题,以便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更好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㊂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实现根据对价值观内在要素构成的学理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表达及其实现析,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表征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价值理想与图景,另一方面刻画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规范与准则㊂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集中体现为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两个层次㊂在这两个层次上,以公正为典型形态的价值规范具有一定的优先性和前提性㊂因此,我们在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实现时,就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结合起来了,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层价值依据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两个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生活㊁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凝结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理想㊂建设一个富强㊁民主㊁文明㊁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苦苦探寻和孜孜以求的方向,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凝结为中国梦的价值表达㊂可以说,富强㊁民主㊁文明㊁和谐就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㊂ 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㊂ [7]161中国梦,把国家的远大目标㊁民族的集体向往㊁人民的深情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具有很强的利益包容性㊁价值包容性㊁愿景包容性㊂中国梦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而浓烈的家国情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国家前进的方向㊁民族发展的前途同每个家庭㊁每个社会成员的美好期待紧密相连㊁相互贯通㊂因此,中国梦一经提出后,就很快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积极响应,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最大公约数,吹响了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时代号角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㊁社会秩序得以有效整合和维系的内在要求㊂我们通过研究现代价值思想史发现,在现代社会价值排序和选择的过程中,由于可供分配的各种社会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和人们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的相对有限性,公正成为制约其他价值顺利实现的前提性㊁必要性条件㊂ 只有当一个社会是公正的时候,其他的价值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实现㊂因此一个公正的架构是其他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公正架构, 其他的人生价值也很难有实现的机会㊂ [8]在价值多元化㊁个体化的现代社会,公正被视为诸多价值中具有优先性的价值,是社会顺利有序发展的规范性共识的集中体现㊂具体来说,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选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能不考虑诸多价值要素的优先性问题,这样才能更加凝聚社会发展的最大共识,才能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㊂公正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架构和制度安排,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和持久影响,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㊁值得追求的国家具有正当性㊁合法性的证成意义,同时对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思想行为具有基础性的价值构成性意义㊂可以说,公正作为价值要素的优先性本身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耦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价值表达㊂。

马克思 价值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马克思 价值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对当代经济学和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马克思对价值评价的标准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对价值评价的标准和原则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价值评价的标准1. 劳动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劳动价值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这意味着,同样的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所创造的价值是相同的。

劳动价值理论成为了马克思价值评价的标准之一。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强调,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生产一定数量的特定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一概念反映了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平均劳动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为了马克思价值评价的标准之一。

3. 社会需求和供给除了劳动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马克思还强调了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供给。

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它的价值会相应地上升;反之,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它的价值会下降。

社会需求和供给也是价值评价的标准之一。

二、价值评价的原则1. 价值的生成和流通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创造的,但它是通过商品的交换和流通来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通过市场交换得到体现。

价值评价的原则之一是要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的角度来加以理解和分析。

2. 社会分工和交换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分工和交换是价值产生和实现的基础。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才得以实现,商品的价值也才得以体现。

社会分工和交换成为马克思价值评价的原则之一。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价值评价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私人生产并在市场上自由交换来实现的。

“价值”概念的误区——关于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一句话

“价值”概念的误区——关于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一句话

作者: 宋人
出版物刊名: 道德与文明
页码: 31-32页
主题词: 瓦格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外界;误区;教科书;使用价值;价值概念;哲学价值;自然愿望
摘要: <正> 1879至1880年,马克思写过一篇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笔记《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长期以来,这句话被误认为是马克思的观点,并把这句话作为规定哲学价值概念的经典根据,或者变相地从这里引伸出一些哲学价值概念的定义,以致于影响到整个价值论的思考和宣传陷入误区。

其实,这句话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马克思批判阿·瓦格纳把使用价值当作价值的错误所作的。

马克思的民族国家概念辨析

马克思的民族国家概念辨析

马克思的民族国家概念辨析
成小明
【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8)003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着重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多个层面界定民族国家的内涵与外延,他们的"民族国家"概念有明确规定性,仅指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形式,不适用其他社会形态的政治共同体."阶级国家"对"民族国家"概念的取代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的一个新起点.
【总页数】5页(P6-10)
【作者】成小明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2
【相关文献】
1.价值概念辨析:马克思主义法律价值观的澄清——以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基准 [J], 庄晓华
2.“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概念辨析 [J], 王建刚
3.精神分析学视阈中的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概念辨析 [J], 方珏
4.从基础概念的辨析到道德悖论的疏解——罗尼·佩弗对马克思道德观的脉络性解
读与重建 [J], 赵威
5.马克思"人本质"与中国哲学语境下"人性"概念辨析 [J], 杨维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讨论价值判断的论述

马克思讨论价值判断的论述

马克思讨论价值判断的论述
马克思对于价值判断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他的论述主要围绕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价值形成和评价展开。

以下是马克思关于价值判断的主要论述:
1.商品价值的社会性质: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固有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不仅仅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还包括商品在交换中所体现的社会劳动时间。

这种价值的社会性质并不取决于商品的个体特性,而是在商品作为社会产品进入交换流通时产生的。

2.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用于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他强调了劳动的社会性质对于价值的形成至关重要,认为这是商品交换和价值评价的基础。

3.资本主义下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这个额外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被称为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现象在马克思看来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对社会中的价值和正义问题的深刻反思。

4.资本主义下的物化社会关系: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被物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这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和判断往往受到了物质利益和金钱的影响,而不是以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为导向。

总的来说,马克思对价值判断的论述强调了商品价值的社会性质、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下的剩余价值问题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的社会关系。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是对于价值观判断形成的基础和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变革和正
义的思考和关注。

马克思正义观的批判建构与当代意蕴——基于《哥达纲领批判》的分析

马克思正义观的批判建构与当代意蕴——基于《哥达纲领批判》的分析

马克思正义观的批判建构与当代意蕴——基于《哥达纲领批
判》的分析
赵凤婷;贾中海
【期刊名称】《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52)1
【摘要】公平正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拉萨尔分配正义的抽象性、虚妄性,在拨开“铁的工资纪律”和“国家帮助下的生产合作社”迷雾的过程中,消解了拉萨尔抽象正义观的现实路径,逐步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正义的理论框架,规制了从按贡献分配到按需分配分层次渐进式发展的科学路线,彰显了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探索出摆脱当前人类生存困境的破解之法,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探索公平正义的现代化道路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推动了世界公平正义事业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总页数】9页(P61-69)
【作者】赵凤婷;贾中海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何以是“马克思主义的”——对英美学者建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批判性省思
2.《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观、正义观及国家观的分析与思考
3.《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及当代建构
4.论《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的正义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中价值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中价值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中价值的概念关系与异同
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抽象劳动创造的,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所以,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反映着价值和价值的交换,也就是劳动和劳动的交换,正是由于商品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社会表现,它才最明显地反映着商品生产社会所特有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价值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强调价值是具有特殊属性的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或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价值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取决于它能否满足主体之需要以及满足之程度。

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大,价值就越大。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两种价值的共同特征是主客体关系。

一方面,个人的需要和满足是由作为客体的他人和社会提供的;另一方面,个人又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部分供自己享用(个人是自为主客体),一部分供他人和社会享用(作为社会的个人,是提供价值的客体)。

主体需要的满足要在社会交往、商品交换中实现,这就是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的共同特征。

两种概念的差别是适用范围不同,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着眼于商品交换,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则根源于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确认,其立足点不同,内涵不同,适用范围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0 -收稿日期:2015-05-09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T J K S W T1402);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思政专项(2014szk21)作者简介:崔三常(1982-),男,山东嘉祥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农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刘娟(1956-),女,天津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价值一般概念的批判性阐释[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8.009崔三常1,2,刘娟1(1.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2.天津农学院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384)摘要: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是否有价值一般概念的争论主要围绕着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文本中的一句话。

回到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要是批判瓦格纳建立在价值一般概念上的经济学价值理论,指出瓦格纳忽略了价值概念的历史前提,只从理论关系而不是从实践关系概括价值概念。

马克思在文本中虽然没有直接概括价值一般概念,但字里行间蕴含着关于价值一般概念的独特思想观点:实践是价值一般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价值是对于主客体需要关系的反映;价值概念是对一切具体价值形式的概括。

关键词:马克思;价值;一般概念;批判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5)08-0040-05——基于《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文本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价值哲学方兴未艾,人们把目光投向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以期找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一般概念的任何理论支持。

马克思唯一论及价值一般概念的文章就是《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因而人们把关注点聚焦在这篇文章,试图从中找到马克思关于价值一般概念的论述。

马克思的这篇文章是典型的论战性文章,目的是批判瓦格纳歪曲《资本论》中的价值理论,再次强调自己的经济学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该文章中批判了瓦格纳建立在价值一般概念上的经济学价值理论,以捍卫自己的商品价值理论。

文章虽然围绕着经济学问题展开,但是马克思在批判瓦格纳的价值一般概念的错误上有不少着墨,字里行间也蕴含着关于价值一般概念的独特思想观点和科学方法论。

一、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价值一般概念的讨论马克思在文中针对瓦格纳的价值一般概念进行了尖锐批判,其中有一句话:“‘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1]这个所谓“普遍的概念”曾经被理解为马克思自己的话。

因为马克思是在同样的语境下使用“普遍的概念”和“一般概念”,所以这句话一度被人当作马克思关于价值一般概念的经典观点。

并以此得出,马克思的价值一般概念就是主体人的需要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2]。

1987年,郝晓光在光明日报发表《对所谓普遍价值意义的否证》一文,认为这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马克思批判的瓦格纳的观点[3]。

之后李连科和郝晓光二人就此问题在光明日报展开讨论,并带动了哲学界对于价值问题的关注。

人们开始把目光集中在马克思的这篇文章,并就马克思是否有价值一般概念进行争论,可是争论到目前为止似乎并没有尘埃落定。

人们对于马克思文中的观点有各种理解,其原因就是这篇文章不是马克思公开发表的成熟文章,而是笔记,文章的逻辑2015年第8期(总第242期)结构不严谨。

而且这是马克思的批判文章,马克思在文中大量地引用对方的观点,借用对方的用语和概念,并且文章中充满了马克思特有的反讽语言,如果不仔细阅读,忽略任何细节都有可能产生误解。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同文中价值的普遍概念不是马克思的,而是瓦格纳的观点。

例如,许斗斗从马克思的思想逻辑和语法出发认定那句话不是马克思的,而是瓦格纳的[4]。

王玉樑根据马克思给那句话中的价值一词加引号,认为那句话是马克思在反讽瓦格纳的观点,引号里的价值是瓦格纳所理解的价值一般性概念,实际上是指使用价值[5]。

郝孚逸则认为,那句话是具有浓厚主观色彩的客观价值观,而马克思的《资本论》始终贯穿着劳动,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创造价值,劳动是满足需要和价值的源泉,因此不能把满足需要论和马克思的价值观划上等号[6]。

当前,学术界仍有一些学者在文章中把那句话当作马克思在经济学价值之外唯一的一般价值观点直接引用。

这些学者大多从那句话本身含义出发,认为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

也有学者把马克思早期的需要理论与那句话联系起来,证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建立在主客体之间的需要关系的。

胡志刚则试图寻求新的思路论证那句话的合理性。

他提出,定义乃是给出了一种进入价值问题的路径,“价值是x”不是说价值等于x,而应理解为我们应从x来理解价值,因此,价值是外界物满足人的需要的关系,不是说价值等同于外界物满足人的需要的关系,而是说我们应从这种关系来理解价值[7]。

在这场马克思价值一般概念的争论中,否定那是马克思观点的学者明显处于上风,可是为什么仍有不少学者将其当作马克思的观点呢?是因为所有这些学者都在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吗?问题恐怕并没有那么简单。

马克思曾经批判的观点并不一定完全一无是处,我们也不必全盘否定。

如果单独把这句话拿出来检验,它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否则绝不会误导那么多的读者。

我们有必要再次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全面理解马克思批判瓦格纳价值一般概念的目的和方法。

二、瓦格纳的价值一般概念是否定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立论基础瓦格纳和马克思原本都是在经济学领域讨论价值问题,探讨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的本质。

瓦格纳是辩论的始作俑者,他首先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里批评马克思《资本论》的价值理论,并且指认马克思的价值学说是其社会主义体系的基石。

他试图从价值一般概念出发解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各种问题,以否定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瓦格纳的经济学基石是财物而不是商品。

他首先定义价值一般概念,把一切用来满足需要的资料都叫作财物,以财物的社会使用价值否定马克思的交换价值理论。

瓦格纳认为在社会有机体里,每一个生产者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都是为他人使用,因此使用价值本身必须是社会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只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使用价值的历史外壳和附属物,人们需要别人的财物而进行交换的时候,则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观念上赋予财物价值,并对其进行估价。

瓦格纳批评马克思的交换价值理论是在制造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

在他看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来自李嘉图的费用理论,即价值是商品的生产费用。

瓦格纳以社会使用价值表示商品的交换价值,其哲学前提就是认定人的需要是抽象的、一致的。

使用价值的本质相同才可以充当交换价值进行量的比较,而使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人的需要的大小。

瓦格纳的商品的交换价值由所谓社会使用价值决定无法解释为什么使用价值大的商品交换价值却很小的客观实际。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交换价值的大小并不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价值,即人与人的劳动关系决定的。

一般价值概念是瓦格纳经济学观点的理论基础。

瓦格纳从一般性概念出发理解商品价值以攻击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他的动机不是为了搞清楚价值一般,而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学理论能够自圆其说。

但他与马克思就此展开的争论,让马克思可以把视野偶尔转移到价值一般性的话题。

马克思对瓦格纳价值一般的批判,启示了我们探索价值一般的方法论。

三、马克思对于瓦格纳一般价值概念的批判马克思对于瓦格纳的一般价值概念的批判,主要是针对瓦格纳的这段话:“人的自然愿望,是要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内部和外部的财物对他的需要的关系。

这是通过估价来进行的,通过这种估价,财物或外界物被赋予价值,而价值是计量的。

”[8]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瓦格纳的价值一般概念是基于词源学方法论的,他从探究价值的本义角度理解价值的一【哲学研究】 马克思价值一般概念的批判性阐释- 41 -GUANGXI SOCIAL SCIENCESNo.8.2015(Cumulatively,No.242)- 42 -般概念。

在德语中,“价值”或“值”这两个词最初用于有用物本身,这种有用物在它们成为商品以前早就存在。

有用物就是一切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财物。

瓦格纳清楚总结哲学概念离不开抽象方法,因而他用“外界物”替换了“财物”,指出价值的普遍概念就是人们对待满足自己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

他认为经济学的价值源于价值一般概念,而价值一般概念产生于外界物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

马克思首先批判了瓦格纳观点的先验性错误。

马克思认为价值概念属于意识范畴,是对于特定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

人类像其他动物一样,首先要解决自己的吃喝等原始生理需要。

人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

由于这一过程的重复,人和野兽也就学会把满足自己需要的外界物同一切其他外界物区别开来。

此时,人和外界物只是一种单纯的生理关系。

人们后来固定地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经常与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保持劳动的联系,并且为了这些物同其他人进行斗争。

价值概念就是对这种通过不断重复的活动变成经验的东西的反映。

人们先占有外界物作为满足自己本身需要的资料,然后才在头脑中形成有用、有价值的财物的观念。

马克思认为价值并不是源于人对于外界物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开始于人使用工具生产满足人的需要的物,因为“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9]。

因此,人的价值概念决不是产生于人的生物性需要,而是产生于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劳动实践。

需要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10]马克思批判完瓦格纳观点的先验性后总结道:“人们实际上首先是占有外界物作为满足自己本身需要的资料,如此等等;然后人们也在语言上把它们叫做它们在实际经验中对人们来说已经是这样的东西,即满足自己需要的资料,使人们得到‘满足’的物”[11]。

紧接着,马克思就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命题:“如果说……——如果说……那就证明:‘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2]。

这是一假设性句式。

“如果说”后面的内容成立,证明的结论就为真。

也就是说,如果承认人处在一种对作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的关系中,那么“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即是说,如果不考虑价值概念的历史前提,不考虑价值概念产生的实践基础,仅就价值概念最初的外延来讲,价值确实是人们对外界物对于人的需要满足关系的反映。

当然这种假设实际并不成立。

马克思在前面已经提到“人处在一种对作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的关系中”的观点是瓦格纳的,因而这句话也应该是瓦格纳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