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排泄是人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包括尿液、二氧化碳和汗液等废物的形成和排出,以及这一过程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图示和模型分析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图示和模型,使学生能够正确指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的位置和作用,并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对消化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排泄系统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排泄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复杂的生理机制,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认知方面,学生对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可能较为陌生,对泌尿系统、皮肤和呼吸系统在排泄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此外,学生在分析排泄过程中可能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3.掌握皮肤和呼吸系统在排泄废物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皮肤通过汗液排出废物,以及呼吸系统通过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物、图示和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提高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尤其是泌尿系统在排泄过程中的作用。
2.学会运用图示和模型分析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3.理解皮肤和呼吸系统在排泄废物中的作用,并能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举例说明。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次教学活动从学生每日的排尿切入,使学生亲身感受认识到身体排出废物的必要性,明晰排泄的概念及其途径。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增强学生对肾脏结构的直观感性认识,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逐步建构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及肾单位的结构。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资料分析”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图形推测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
利用动画演示尿液的排出过程,使学生完成对尿液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
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明确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一个一级主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之上的学习,“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2、能力目标: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四、教学重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通过生活实际,引出排泄的概念及其途径。
进而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并对肾脏的内部结构有所认识。
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对肾单位的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教材、课件以及对资料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及排尿的生理意义。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等奖
七下生物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教学重点:1.学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从数据到结果,推测尿液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或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1.尿液和原尿相比较,尿液中不含()A 、葡萄糖B 、尿素C 、无机盐D 、葡萄糖和无机盐2.当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A 、肾小囊B 、集合管 C 、肾小球D 、肾小管3.血液流经肾脏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养料增加B.尿素减少C.氧气增加D.尿素增加4.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可是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这是因为() A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 、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 C 、集合管有吸收尿液的作用 D 、膀胱有贮存尿液的作用5.某人的尿量比正常情况下增加数倍,推测其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肾小囊壁6.下列物质不能被肾小球滤过的是( ) A 红细胞B 葡萄糖C 尿素D 水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膀胱是形成尿的主要器官。
( )(2)进入肾小球的血管为小动脉,出肾小球的血管为小静脉。
( ) (3)肾小球和肾小囊具有过滤作用,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
() 2.某人在环境和进食相同的条件·下,测定完全休息和运动情况下, 通过不同途径所散失的水分(毫升),结果如下表。
(1)这两天的失水量有什么不同这告诉我们运动时应该怎样做 (2)运动时汗液显著增多有什么意义尿液为什么减少了呢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二、尿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三、尿的排出。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描述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重点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准备泌尿系统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尿常规检测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
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尝试回答。
新知探究一、排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讲解: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那么,什么是排泄?【学生活动】讨论,回答: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属于排泄。
粪便的排出也属于排泄吗?【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补充讲解:排遗是指动物体通过消化系统将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和剩余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活动】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组织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2.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1.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肾动脉的颜色为红色,肾静脉的颜色为蓝色,肾的颜色为红色。
推测血液经肾动脉流入肾脏,经肾静脉流出肾脏。
3.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
肾动脉中的血液将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带到肾脏,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
肾静脉则将排除了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的血液送往人体其他部位。
三、肾脏与肾单位【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进一步拓展讲解肾脏的外部形态和结构特点。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分析数据,总结排泄途径的异同。
3.能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排泄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
-通过问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学生对排泄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对排泄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图表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排泄的概念框架。
2.学生对排泄途径的掌握:学生对尿液、汗液等排泄途径可能存在混淆,教师应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实验等,帮助学生明确各种排泄途径的特点和作用。
3.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初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主动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
1.列出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并简要说明每种途径的作用。
2.用文字和图示描述尿液形成过程。
3.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排泄在维持身体健康中的作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在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首先,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哪些途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强调尿液形成过程的重要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排泄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并谈谈如何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促进身体健康。
4.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生活中与排泄相关的环保措施,例如:如何减少废物排放、节约用水等。请将讨论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2. 让学生掌握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生理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及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难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教学PPT。
3. 案例分析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内会产生废物吗?这些废物是如何排出的呢?(2)引入本课《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讲授新课(1)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等。
(2)讲解废物排出的途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
(3)阐述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案例分析(1)呈现案例:小明感冒后,体温升高,出汗增多。
(2)提问:小明出汗增多是因为什么原因?这属于哪种废物排出?(3)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课堂互动(1)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其他废物排出的途径吗?(2)邀请学生分享答案。
(3)拓展思考:人体内废物排出不畅可能引发哪些疾病?如何预防?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搜集更多关于人体内废物排出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废物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区别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延伸1. 邀请医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医院,实地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检测和排出过程。
生物教案-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生物教案-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排出途径。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排出途径。
难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生理机制。
三、教学准备1.课件、视频资料。
2.实验材料:尿液、汗液等。
3.教学道具:人体模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这些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是如何被吸收和利用的?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探讨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如:尿液、汗液、呼出的气体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废物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需要排出体外?3.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
以尿液为例,讲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让学生明白泌尿系统在废物排出中的作用。
4.实验观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尿液、汗液等废物的颜色、气味等特征。
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思考这些废物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排出废物的重要性。
5.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因为废物排出不畅导致的疾病案例,如:肾结石、尿毒症等。
让学生分析这些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相关研究。
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相关研究。
3.思考:如何通过健康生活习惯,促进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健康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1.人体内废物的种类与产生讲解:同学们,我们人体在吸收营养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废物。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4、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它承担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及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肾单位的功能。
二、教材分析从前几节的内容中我们已经学会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取氧,那么,人体代谢后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本章的开篇,就提出人体排出这些废物的过程叫作排泄,多余的水、尿素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
关于泌尿系统的组成。
这部分内容知识难度较低,学生自学即可。
关于尿的形成。
先介绍肾脏的内部结构,由结构组成引导学生推测其功能,通过对资料、视频进行分析,推理出尿的形成过程。
关于排尿的意义。
了解这些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关于其他排泄途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只需要简介汗腺的排泄功能即可。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学习过呼吸系统可以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分,但没有接触泌尿系统,需要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内容。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回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七大特征,指出属于生物代谢的三点,分别是生物能从外界获取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其中,前两点内容已经详细学习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解读导学目标学生能够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学生能够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学生能够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学生能够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它承担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3、课程内容讲解(一)排泄与排遗提问:人体都能产生哪些废物?答:二氧化碳、多余的水、无机盐、尿素、大便...根据排出的废物不同,排出废物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了解排泄和排遗的概念。
(完成知识点1)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设计
四、教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采用“预习、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运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益。
1、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最重要的器官是
哪一个?
展示课件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肾脏的外形。
2、肾脏内部有哪些结构?
小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展示课件肾单位的结构,引导学生对照书本,同座之间相互提问,认识肾单位结构。
生:学生阅读书本,自学
师:展示课件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动画),动画中可看出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其中物质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尿的形成的两个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说出肾脏的结构和特点;
(3)描述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2)通过有关资料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比较健康人血浆、原尿、尿液中主要成分的差别。
思考:健康人的尿液中是否会有葡萄糖或蛋白质、血细胞?如果有,是什么原因?
生:学生讨论,血液经过肾单位时,成分的变化情况。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人体的废物排出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废物排出的概念和原因。
2. 讨论废物排出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废物排出的了解和经验。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图像或视频。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废物排出的途径和意义。
第二章:出汗排汗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出汗排汗的废物排出过程。
2. 讨论出汗排汗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解释出汗排汗的机制。
2. 探讨出汗排汗的好处和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出汗排汗的了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出汗排汗的过程。
第三章:呼吸排二氧化碳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呼吸排二氧化碳的废物排出过程。
2. 讨论呼吸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解释呼吸排二氧化碳的机制。
2. 探讨呼吸排二氧化碳的好处和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呼吸排二氧化碳的了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呼吸排二氧化碳的过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呼吸排二氧化碳的好处和作用。
第四章:排泄排尿液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排泄排尿液的废物排出过程。
2. 讨论排泄排尿液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解释排泄排尿液的机制。
2. 探讨排泄排尿液的好处和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排泄排尿液的了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排泄排尿液的过程。
第五章:排便排粪便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排便排粪便的废物排出过程。
2. 讨论排便排粪便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解释排便排粪便的机制。
2. 探讨排便排粪便的好处和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排便排粪便的了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排便排粪便的过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排便排粪便的好处和作用。
第六章:皮肤的废物排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皮肤的废物排出功能。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说课稿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这一章是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和物质运输之后,对人体内物质代谢的进一步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人体如何将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然后依次阐述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内容安排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教材中还配有丰富的插图和实例,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和观察能力,但对于人体内废物排出的过程和原理还比较陌生。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尿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关注人体排泄系统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泌尿系统的组成。
(2)尿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泌尿系统的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授法: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确保学生理解。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2、掌握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能力目标认真观察泌尿系统的图片、课件、猪的肾脏,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1.本节的重点是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肾单位的结构是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好问好动,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
这些特征对教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法学法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教师点拨和归纳相结合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有关尿毒症患者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
难道肾对人体如此重要吗?肾到底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探究的问题。
【课堂探究】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自学]:由生活感悟出发,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说出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这些废物如何排出体外。
粪便是不是属于代谢产物?[小组讨论] :[归纳]:排泄的途径:1、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
2、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3、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结论]:肾是排泄的主要器官。
[点拨]:易错点:排便是排泄吗?尿液的形成器官——肾脏[自学]:阅读课本66页至67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位置:对照图片指出位置,每个肾包括大约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2、外形:对照图片描述肾脏外形像,颜色是。
3、结构:宏观结构:展示肾纵剖结构模式图[填图]。
肾脏的结构分为、和三部分微观结构:肾单位观察课本图3.4-2并课件出示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探究链:①肾单位的结构组成?②描述肾小球是怎样形成的?肾小球的实质是什么?③肾小球这个毛细血管球与一般的毛细血管网有什么不同?④注意观察肾小球与肾小囊腔是否相通?肾小囊腔与肾小管是否相通?⑤结合肾小体与肾小管在肾的分布特点,解释为什么肾的皮质部分不会的知识点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交流评价[小结]:肾单位的结构: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废物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 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3. 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促进废物排出。
教学重点:1. 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形成原因。
2. 不同器官在废物排出中的作用。
3. 促进废物排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白板。
2. 图片或模型,展示不同器官的结构。
3. 视频或动画,演示废物排出的过程。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模型,引起学生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人体内有哪些废物吗?这些废物是如何排出体外的?讲解(1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白板,向学生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如二氧化碳、尿液、汗液等,并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2. 通过展示不同器官的结构,讲解它们在废物排出中的作用,如肺部排出二氧化碳、肾脏排出尿液等。
3. 使用视频或动画,演示废物排出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废物是如何从人体内排出的。
讨论(1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促进废物排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活动(15分钟):1. 分发一份小册子或工作表给学生,让他们记录自己平时如何促进废物排出的方法。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方法。
3. 教师巡视并提供指导,确保学生的方法正确和合理。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每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废物的正常排出。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废物排出的过程,并与同学分享观察结果。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废物处理设施或卫生保健中心,加深他们对废物排出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2. 检查学生完成的小册子或工作表,评估他们对促进废物排出方法的理解。
教学延伸:1. 在生物课中进一步探讨不同器官的功能和结构。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①由呼吸器官排出,主要是二氧化碳和一定量的 水,水以水蒸气形式随呼出气体排出。
②从皮肤排出,主要是以汗的形式由汗腺分泌排出 体源自,其中除水外,还含有氯化钠和尿素等。
③以尿的形式从肾脏排出,主要是排出尿素、无机 盐和一定量的水等。
通过比较,同学意识到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 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下面我们就 一起来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识直观化,不仅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促进 学生理解和掌握,展现生物学的学科特色和魅力。
力分析 运输》的内容,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
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教学策略选
通过生活实例以及与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引出泌
择与设计 尿系统的作用。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并对肾脏有一个
新的认识。通过课本、课件以及资料的分析,让学生试 着描述原尿中的成分种类有哪些,以及原尿与尿液的区 别。通过教师详细的了解,对肾单位的结构以及鸟的形 成和牌排出有一定的认知。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 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是如何排出而按 排的,知识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代谢废物利 用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本章内容的教学过程 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本人的体会是:1、要创设 问题情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 课例研究综 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这是有效学习的基础。2、要 述 充分调动学生,及时进行反馈。通过问题引领、师生互 动、小组活动、个别提醒的方式,尽可能调动各个层次 的学生参与到教学双边活动中来,并及时对教学内容进 行诊断性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面向全体,确保整 体教学质量的提高。3、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模型、 挂图、实物和多媒体动画,将文本知识图像化,抽象知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衡阳市第九中学陈启凤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2.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4.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尿液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活动从“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感人故事导入,设置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机地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学生通过自主研学,明确人在生命活动中,既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和氧,又要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明晰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获悉自身泌尿系统所处位置,解剖新鲜猪肾,增强学生对肾脏结构的直观感性认识,区分肾与肾单位的概念,让学生学会从宏观(肾)和微观(肾单位)的角度来认识事物。
利用动画视频演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将抽象转为形象,加深学生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进一步探究肾单位中的血液流动,引导学生重温血液流动的方向,小组讨论并总结,分析血液在肾单位中流动的方向及成分的变化(动脉血、静脉血、尿素含量等)。
通过“争当小医生”活动,分析人类出现血尿、血糖、蛋白尿的原因,学以致用。
回顾本节开头捐肾救母的故事,了解尿毒症的危害,从而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建议教学用2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鲜的猪肾脏数个、解剖盘、解剖刀、镊子、尿液形成过程的动画。
五、教学过程。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4章第2节内容。
是初中生物中重要的二级主题。
本节在本册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节主要讲解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形成和尿的排出三个问题,善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再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尿的形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1、尿的形成和排出学生十分熟悉,但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尿在肾脏中的形成过程,学生了解的更少。
2、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观察条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对于部分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需借用多媒体手段,以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3、教学目标3.1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说出肾的结构和特点,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3.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视频材料,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科学推测动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进而养成关爱他人,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4.1教学重点: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的形成过程4.2教学难点肾的组成与尿液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吸收作用。
5、教学方法:自觉习、合作探究启发式相结合。
6、教学准备泌尿系统模型,多媒体课件7、教学过程7.1目标展示7.2导入,课件展示“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图片及文字。
2004年的一天,上海中山医院做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手术,山东汉子田世国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身患尿毒症的母亲,为了让母亲顺利完成手术,儿子还精心设计了一个“骗局”,老母亲一直都不知道捐肾的“大善人”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一个一级主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之上的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学条件分析: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师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
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
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学中。
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4)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2、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设计
雷宇
一、设计思路:
课中灵活运用。
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一个一级主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之上的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学条件分析: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师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
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
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学中。
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2、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通过生活实例以及与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引出泌尿系统的作用。
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并对肾脏有一个新的认识。
通过课本、课件以及资料的分析,让学生试着描述原尿中的成分种类有哪些,以及原尿与尿液的区别。
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对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的形成和排出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学生已有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迁移人体还有哪些其他的排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