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汗证详解

合集下载

小儿汗病的健康教育

小儿汗病的健康教育

小儿汗病的饮食指导
饮食原则
适量补充蛋白质食物
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推荐食物
绿叶蔬菜:富含维 生素和矿物质,有 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水果:富含水分和 维生素C,有助于 保持皮肤健康。
全谷类食物:富含 B族维生素和膳食 纤维,有助于维持 能量水平。
高蛋白食物:如鱼 、肉、豆类等,有 助于维持肌肉和骨 骼健康。
避免穿得过多,导致过度出 汗
及时增减衣物
根据气温变化适 当增减衣物
避免穿着过多或 过少引起出汗或 受凉
Hale Waihona Puke 穿透气性好、吸 汗的衣服汗后及时更换衣 服,保持干燥舒 适
避免过度活动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适当休息和调整活动强度 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 选择合适的运动环境和服装
小儿汗病的用药指导
常用治疗药物
_
小儿汗病的健康教育
汇报人:刀客特万
目录
CONTENTS
01 小儿汗病的相关知 识
02 小儿汗病的预防知 识指导
03 小儿汗病的用药指 导
04 小儿汗病的饮食指 导
05 小儿汗病的运动指 导
06 小儿汗病的护理指 导
小儿汗病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小儿汗病?
定义:小儿汗病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且伴有其他症状的 疾病。
小儿汗病的诊断
望诊:观察患儿的神态、 面色、出汗情况等
问诊:询问患儿的症状、 病史等
闻诊:闻患儿的口气、汗 味等
切诊:把脉、触摸患儿的 皮肤等
小儿汗病的预防知识 指导
保持室内通风
经常开窗换气
避免室温过高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小儿汗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中医儿科临床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该病证的特点是小儿出汗较多,且症状较为明显。

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生在临床上对小儿汗证的诊疗,制定了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小儿汗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小儿体质薄弱、阳气不足、体液代谢失调等因素有关。

表现为小儿出汗过多,特别是在夜间睡眠中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导致消耗过多的阳气,进而影响了小儿的生长发育,并容易引发其他相关疾病。

二、临床表现:1.夜间多汗:小儿在夜间睡眠中出现明显的多汗,汗液呈稀水状,如脸部、头部、脖颈等部位容易出汗,严重时可能出现全身大汗。

2.体虚乏力:小儿常常感到乏力无力,嗜睡,头晕眼花,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

3.呼吸困难:小儿可能因为大汗淋漓导致体内水分不足,出现口渴、咽干、喉咙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4.羞明:小儿出现眼部疼痛、视力模糊、明目困难等症状,可能是因为过多的阳气消耗,导致眼部血管扩张。

5.头晕目眩:小儿容易出现头晕、头痛、眩晕等症状,尤其是在运动或体力活动后更加明显。

三、辨证施治:对于小儿汗证的辨证施治需要充分考虑小儿体质差异,综合分析小儿的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进行诊断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

1.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治疗小儿汗证的方剂有八正散、桂枝汤、阿胶六黄汤等。

具体的方剂应根据小儿的具体症状、体质而定,不同的药物配方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2.针灸疗法:经络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小儿汗证的方法。

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经络进行刺激,调节小儿的阳气,提高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3.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对于小儿汗证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局部热灸来刺激小儿的经络,促进体内的气血流通,调节体温,从而改善小儿的症状。

四、饮食调理:对于小儿汗证的辅助治疗,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

建议小儿多吃一些有助于益气养阳的食物,如糯米、山药、红枣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等。

小儿汗证4大原因3大调理方法

小儿汗证4大原因3大调理方法

小儿汗证4大原因3大调理方法给妈妈们说说小儿出汗那些事汗,乃人之津液。

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泄于外者为汗。

汗所主在心,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

《素问评热病论》说:人所以出汗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说明人体的汗液来源于水谷之精气。

《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说明汗出系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

小儿通过适量出汗可疏通腠理,抗御外邪,调整气血,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若汗出过多则耗阴竭液,气随汗泄,阳随津脱,导致病理变化。

《中医儿科学》之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某个部位汗出过多为主的一种症候。

多见于2-6岁的小儿。

汗证多发生于体质虚弱的小儿,常称为虚汗。

睡时汗出,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

不分寤寐(wmi,义:1、醒和睡。

指日夜),无故汗出者,称为自汗。

根据汗出部位可分为全身汗、头汗、手足汗等。

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面额上濈(ji)濈(ji)然者,称为惊汗;热病中,全身寒战,继之周身汗出而后热退身凉,称为战汗,是正气抗邪气,邪气由内达外的佳兆。

《中医儿科学》之汗证,主要讲的是自汗和盗汗。

小儿汗证的发病原因:1)、小儿自汗,主要是表虚卫外不固所致。

卫,卫气也。

卫气行于人体肌肤之表,负责汗孔的开合。

卫气不固,腠理疏松而致津液向外泄,自汗溱溱(zhenzhen)。

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不论何脏器阳气虚弱均可导致卫气不固而汗出。

但,与肺、脾两脏的虚、损关系尤为密切。

2)、小儿汗证,又因营卫失和所致,即阴阳失衡。

3)、气血虚弱,也是导致小儿汗证的病机之一。

这种情况常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受损,或见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体弱小儿。

4)、脾胃积热,也可导致汗证。

因为小儿脾常不足,若恣食肥甘过度,积滞内生,郁而生热,积热蒸腾,迫津液外泄,则会夜汗不已,尤其多表现于四肢部位。

小儿汗证的中医疗法:1)、药物外治(1)牡蛎粉、五倍子粉,等量调和均匀,适量外扑;或用龙骨、牡蛎等分,研为极细粉末,每晚睡前外扑。

关于小儿汗症

关于小儿汗症

关于小儿汗症依据中医理论,汗为心液,心主血,即汗血同源。

临床中很多小儿容易出这样那样的汗,余概分下列几种,仅供各位妈妈以参考。

孩子出汗,可以表现为手足汗、心胸汗、半身汗、自汗、盗汗等。

出汗原因正常的出汗------如果小儿只是单纯少量出汗,生长发育良好,精神活泼,而无其他症状。

根本不出汗--------就应该考虑汗液排泄有问题了。

出汗量过多--------而兼有其他症状,应该考虑是否有病。

自汗是指因不用发汗药或因气候炎热、衣被过厚、剧烈活动等其他刺激因素而昼夜稍动则自然出汗者,这样的孩子多是阳气不固,津液外泻所致。

大部分的孩子应该是爱在活动、兴奋地玩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出汗。

这些孩子的出汗可能比较多,但是造成出汗的原因停止后,汗也随之停止了,这样的孩子是非常正常、健康的。

根本没有原因的出汗,或因为某些疾病造成的出汗不止,这时应该属于有病的自汗。

盗汗亦称“寝汗”睡时出汗,醒后即止。

一般孩子盗汗多因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所致。

但是我们所见到的是孩子入睡不久,头、胸、背等处出许多汗,常浸湿枕巾、睡衣等。

这是因为孩子刚入睡体温上升,此时爱出汗的孩子盗汗就很明显,这是一种生理现象。

比较爱出汗的孩子大多在三四月份或11月份出现盗汗。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盗汗只是在夜里12点前(就是前半夜)出汗,到后半夜汗会自动地没有了。

中医认为孩子阳气旺盛,前半夜阴气尚未到最盛之时,在前半夜就会出汗,到了后半夜阴气渐盛而抑制了孩子体内的阳气外越,所以到了后半夜,孩子的汗自然就收回去了。

一般来说,家长不要害怕,如果不放心就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

孩子因为疾病而兼见出汗的症状时,除了请医生检查、治疗外,在家还可以选择合适的饮食调理的方法。

如果分不清孩子出汗属于哪方面,就可以按照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

所以在饮食调理上就可以按自汗调补阳气,吃健脾益气的食品;盗汗就可以用滋补阴虚,养阴生津的食品。

自汗时,要注意是否有平时精神萎靡,容易疲劳,面色淡白,活动时爱出汗,易患感冒,语声低等。

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汗证

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汗证

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汗证汗证一、定义小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甚至大汗淋漓,为异常汗出,称为汗证。

有关文献称之为“多汗”、“漏泄”、“汗大泄”、“喜汗”、“太阳虚汗”等。

【概述】二、汗证分类自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

盗汗:睡中汗出,醒则汗止。

三、汗证发病特点常见,婴幼儿多见,预后好。

汗证.概述四、汗出的生理中医认为汗为心液,为人的阴津所化生,受卫气调节,是人体阴阳营卫交通,调节体温,润泽肌肤,废液自出的一种生理现象。

小儿生机旺盛,腠理不密,故较成人易汗出。

在环境因素(室温过高)、进食、运动、衣物过厚而汗出多者,不须治疗。

【诊断】一、诊断要点1、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无故汗出过多。

2、排除环境因素(室温过高)、进食、运动、衣物过厚所致的汗出增多。

3、传染病、风湿热、低血糖、甲亢、休克及某些疾病恢复期的汗出一般不以汗证为其诊断)。

汗证.诊断二、诊法提示1、注意生理状态下的汗出。

2、注意患儿的年龄、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户外活动情况、有无骨骼病变及夜啼。

有无长期发热、消瘦、咳嗽、淋巴结肿大。

3、注意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

4、结合血常规、血沉、抗O 、血清钙磷测定、PPD试验、胸片及腕骨片等检查。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主要辨明虚实。

虚:汗多而易感、纳呆、乏力、五心烦热、舌淡、脉无力。

实:汗多而黄,形体壮实、舌红、苔黄腻。

汗证.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治本为主:分清虚实而治,调和阴阳、补虚为基本原则,实证者宜清热化湿。

治标为辅:结合敛汗。

汗证.辨证论治三、hz分证论治1、肺卫不固证候:汗多且自汗为主而易感、动后汗多为特征。

证侯分析:治法:益气固表敛汗。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加减:神疲乏力明显者,加党参;纳呆者,加焦三仙。

2、营卫不和证候:自汗为主,或遍身汗出,或半身汗出,汗出不透+营卫不和的表现。

证侯分析: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加减:神疲乏力明显者,加党参、黄芪。

中医儿科学18章汗证

中医儿科学18章汗证

中医儿科学18章汗证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养生的一门学科,其中汗证是18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汗证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导致汗液异常分泌的病理变化。

在中医儿科学中,汗证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涉及到许多疾病,包括感冒、肺炎、佝偻病、结核病等。

本文将阐述中医儿科学中的汗证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一、汗证概念汗证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导致汗液异常分泌的病理变化。

在中医儿科学中,汗证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涉及到许多疾病,包括感冒、肺炎、佝偻病、结核病等。

二、汗证病因引起小儿汗证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小儿体质、饮食、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汗证的病因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是感受六淫邪气,导致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从而引起汗证。

内因主要是由于小儿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或者饮食不当,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腠理不固,汗液异常分泌。

三、汗证临床表现小儿汗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汗过多,常常伴有睡眠不安、烦躁、口渴、尿黄等症状。

根据出汗时间和部位的不同,汗证可以分为自汗、盗汗、半身汗等。

自汗是指白天清醒状态下出汗过多,盗汗是指夜间睡眠时出汗过多,半身汗是指身体一半的部位出汗过多。

四、汗证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中医儿科学中汗证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一般来说,中医治疗汗证的方法包括益气固表、养血补血、清热解毒、调和营卫等。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桂枝汤等。

此外,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小儿汗证。

五、总结中医儿科学中的汗证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涉及到许多疾病。

了解汗证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小儿疾病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注意小儿的饮食、环境和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小儿汗证。

在治疗小儿汗证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滥用药物和过度治疗。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汗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汗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小儿汗证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汗证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汗证 hyperhidrosis in children小儿汗证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临床以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为主要表现。

[1,2]小儿汗证多见于体质虚弱儿童,又名“多汗”。

一般包括“自汗”与“盗汗”两大类。

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不分寤寐而汗出过多者称为自汗。

3 诊断3.1 病史本病多见于2~6岁儿童,发病与体质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3]3.2 临床表现[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及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排除因环境、活动等客观因素及疾病引起的出汗。

3.3 实验室检查[4]本病依靠相关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必要时可行血常规、微量元素测定、结核菌素试验、痰涂片找抗酸杆菌、抗链“O”、血沉、甲状腺功能、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项目以鉴别引起小儿多汗的因素。

3.4 需与小儿汗证鉴别的病种脱汗,战汗,黄汗。

此外,小儿多汗可作为某些疾病(如结核病、风湿热活动期、佝偻病活动期、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症状出现,应注意原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 辨证[1,2,5-9]4.1 肺卫不固证自汗为主,汗出频繁,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或伴盗汗,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指纹淡。

4.2 营卫失调证自汗为主,汗出遍身,恶风,或伴盗汗,可伴低热,四肢不温,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指纹淡红。

盗汗为主,常伴自汗,形体偏瘦,汗出较多,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脉细弱或细数,指纹淡。

4.4 阴虚火旺证盗汗为主,头身汗出较多,甚则淋漓不止,形体消瘦,口渴颧红,烦躁易怒,夜寐不宁,唇燥口干,便秘尿赤,舌尖红起刺,苔少、光或剥苔,脉细数,指纹紫。

中医儿科学 汗证

中医儿科学 汗证

龙胆泻肝丸
适用于肝火旺盛所致的多 汗,症见烦躁易怒、口苦 咽干、舌质红苔黄。
中药外治法
止汗散
将适量止汗散敷于神阙穴 ,每日1-2次,可收敛止汗 。
五倍子煎汤
将适量五倍子煎汤,待温 后泡脚,每日1-2次,可收 敛止汗。
艾灸疗法
选取足三里、气海、关元 等穴位进行艾灸,每周2-3 次,可益气固表,止汗。
其他手术
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建 议进行其他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5
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
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增 强小儿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
汗证的发生。
避免外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小儿接 触感冒患者,以防外感引起汗证

调节情绪
保持小儿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 动,以预防因情绪紧张引起的汗
04
确诊为汗证后,需进一 步分析病因,如气虚、 阴虚等,以便制定合适 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
03
辨证论治
气阴虚弱
营卫不和
多汗、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治 疗原则为益气养阴,方药可选用生脉散加 减。
多汗、恶风、发热、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疗原则为调和营卫,方药可选用桂枝汤 加减。
湿热内蕴
肝火旺盛
佝偻病
结核病
结核病患儿的出汗表现为整夜出汗, 同时伴有低热、咳嗽、消瘦等症状。
佝偻病患儿也会出现多汗症状,但同 时伴有骨骼发育异常、夜惊、烦躁不 安等症状。
诊断思路
01
首先根据患儿的临床表 现和发病年龄进行初步 判断。
02
结合家族史排除遗传因 素。
03
通过相关检查如血液检 查、X光检查等,进一步 确诊或排除其他疾病。

小儿汗证中医辨证应注意什么?

小儿汗证中医辨证应注意什么?

小儿汗证中医辨证应注意什么?发布时间:2021-06-06T06:44:25.8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4月4期作者:康碧[导读] 小儿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症,小儿处于安静状态下,在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较多,甚至大汗淋漓,5岁以下小儿是此疾病主要发病群体。

康碧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 610500小儿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症,小儿处于安静状态下,在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较多,甚至大汗淋漓,5岁以下小儿是此疾病主要发病群体。

由于多数家长对小儿汗症认知不足,对疾病重视度不高,未及时进行诊治,易增加小儿着凉感冒、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出现,这对小儿机体发育非常不利。

中医治疗具有标本兼治、辨证施治、安全性高等优势,针对小儿治疗对其机体胃肠道、肝肾等器官所产生的刺激较小,适宜小儿长时间应用。

在中医角度认为:小儿汗证疾病的形成多与体质虚弱、药物因素与疾病因素等有所关联,可根据小儿临床症状表现实施辨证施治,但为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对疾病干预期间需注意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小儿汗证定义!小儿汗证是儿童时期常见病,也是较多疾病临床表现之一,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较正常小儿出汗过多。

小儿汗证多见于体弱虚弱者,也将其称作为多汗,一般包含自汗与盗汗二种,寐时汗出,醒时汗止为盗汗,部分寤寐出汗过多则为自汗。

小儿汗证中医辨证应注意什么?予以小儿汗症中医辨证治疗需先观察其临床症状表现,再根据虚实寒热开展辨证施治,从而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保证预后,而且小儿体质娇嫩,应根据疾病状况调整药物剂量与时长,不可乱用补法。

营卫失调证多表现为:自汗,全身出汗,并伴有低热、四肢无力、精神疲惫、苔薄白、指纹淡红、食欲不振等症状。

肺卫不固证表现多为自汗,胸部、背部与头颈局部出汗明显,汗出频繁,或伴有盗汗,小儿机体易出现肢体无力、面色苍白、脉弱、舌质淡等症状。

湿热迫蒸证多为自汗、盗汗可同时出现,额头与心胸部出汗明显,小儿机体伴有口臭、指纹紫、小便色黄、苔黄腻以及舌质红等症状。

儿童汗证中医中药

儿童汗证中医中药

儿童汗证中医中药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汗出较多,或大汗淋漓的一种证候。

汗证为小儿时期常见病证,主要分为盗汗、自汗。

常见于西医的佝偻病、小儿肺结核、心肌炎等疾病。

儿童汗证诊断要点患儿多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病后虚损病史。

临床表现以小儿在静坐或静卧时,全身或头部、颈项、手足心有汗自出。

本病应排除由于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紧张,服用姜、椒辛热食物或药,以及运动、劳动或患外感热性病等原因所致之出汗增多的症状。

儿童汗证辨证分析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营卫俱虚,腠理疏松,常易汗出。

虽有阴虚盗汗,气虚自汗之分,实质多由表虚不固,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或脾胃积热所致。

表虚不固,卫外失护,则营阴外泄,而汗自出;营卫不和,开合失司,卫阳不能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故汗液外泄。

气虚则不能敛阴,阴虚则生内热,均使津液失藏,外泄而成为自汗或盗汗;脾胃积热,蒸腾津液,迫津外泄而为汗。

本病的辨证应首辨自汗与盗汗,继则辨证之寒热虚实。

睡中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

盗汗多为阴虚;自汗多为气虚、表虚;脱汗多为阳虚;汗自出而有口臭便秘者,多为脾胃积热,其证属实。

本病的治疗总原则:大抵阳虚治宜实表补阳,阴虚治宜清火滋阴。

儿童汗证辨证论治表虚不固【证见】自汗为主,伴有盗汗,以头、颈、肩背尤为明显,动则益甚,神倦乏力,面色少华,肢端欠温,易患感冒。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1.主方玉屏风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处方: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6克,党参10克,浮小麦20克,糯稻根15克,麻黄根10克,煅牡蛎30克(先煎),大枣5枚,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玉屏风散,口服,每次1包,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2)龙牡壮骨冲剂,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3)黄芪止汗冲剂,口服,每次l包,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3.单方验方黄芪汤(曹旭《儿科证治》)处方:黄芪9克,党参9克,白术9克,白芍9克,五味子9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浮小麦30克,大枣3枚,炙甘草3克。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小儿汗证是中医儿科常见的病症之一,也是在小儿时期易发生的一种病症。

小儿汗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出汗过多或者出汗不畅,常伴有其他症状,如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口渴、舌红等。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对小儿汗证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一、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理论,小儿汗证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出汗过多或者出汗不畅的症状。

2.具有烦躁不安、口渴、食欲不振等症状。

3.舌体红、苔黄等舌象。

4.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其他明显的病症。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判断小儿汗证的主要依据,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表现,就可以初步诊断为小儿汗证。

二、治疗原则对于小儿汗证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轻度汗证:可通过注意保暖、避免过度运动等方式进行自我调理。

2.中度汗证:可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如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3.重度汗证:需到医院就诊,采用中药治疗。

三、治疗方法根据治疗原则的不同,小儿汗证的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

具体如下所示:1.轻度汗证的治疗方法:轻度汗证主要是对小儿进行一些基本的调理,保持适当的室温,注意保暖,避免过度运动等。

同时,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如黄芪、党参、白术、薏仁等,可以选用其中一种或几种进行调理。

2.中度汗证的治疗方法:中度汗证需要通过中药进行治疗,可以选用一些适合小儿服用的汗剂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麦冬、五味子、天冬、半夏、白菊花等,可以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配。

3.重度汗证的治疗方法:重度汗证需要到医院就诊,由医生通过中医诊断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医生可能会给小儿开具一些中药的处方,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服用。

四、预防与调理对于小儿汗证的预防与调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室内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持适宜的室温,不要让小儿长时间处于过热或过湿的环境中。

2.避免小儿过度运动,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里,避免暴晒和高强度运动。

3.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

中医儿科学汗证的鉴别诊断

中医儿科学汗证的鉴别诊断

中医儿科学汗证的鉴别诊断中医学认为,汗证是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出汗过多或出汗不畅。

在中医儿科学中,汗证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汗证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虚汗和实汗:虚汗是指由于体质虚弱或病情久病所致的出汗过多,常见于体寒畏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的患儿;实汗则是由于感受外邪或内热所致的出汗过多,常见于高热、面红多汗、烦躁口渴的患儿。

通过观察患儿的体质和病情表现,可以判断出汗的性质,从而确定病因。

2. 夜汗和白天汗:夜汗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汗过多,常见于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的患儿;而白天汗则是指在清醒状态下出汗过多,常见于感受外邪或内热的患儿。

通过观察患儿的出汗时间,可以判断出汗的原因。

3. 全身汗和局部汗:全身汗是指全身各部位均有出汗现象,常见于感受外邪或内热的患儿;局部汗则是指仅仅某些局部部位出汗,常见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患儿。

通过观察患儿的出汗范围,可以判断出汗的部位和原因。

4. 伴有其他症状:汗证常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

通过观察患儿的其他症状,可以进一步确定病因。

在进行汗证的鉴别诊断时,医生还需结合患儿的年龄、性别、体质、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还需要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方法,进一步明确病情。

对于不同类型的汗证,中医儿科学还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虚汗,可以采用补益脾胃、温补阳气的方法,如服用益气养血的中药;对于实汗,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祛邪散寒的方法,如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

汗证的鉴别诊断对于中医儿科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准确判断汗的性质、时间、部位和伴随症状,可以确定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中医儿科治疗还需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中医辨证如何治疗小儿汗证

中医辨证如何治疗小儿汗证

中医辨证如何治疗小儿汗证小儿汗证常见于2-6岁儿童,那么关于小儿汗证你知道多少?中医如何辨证治疗小儿汗证?一、什么是小儿汗证?小儿汗证主要是指安静状态下全身过多出汗的一种病证,容易降低患儿免疫力,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祖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关于小儿汗证的记载,之后在多年摸索中,对于小儿汗证的分类、辨证论治等均有较为全面、系统的归纳,如在疾病分类方面,按照症状表现可以分为自汗、绝汗、黄汗、盗汗、战汗、血汗,按照出汗部位可以分为半身汗、心胸汗、头汗、手足心汗等,而治疗方法有内服中药、针灸推拿等,讲究辨证施治、审证求因。

二、中医如何治疗小儿汗证?(一)内治法1、辨证论治第一,脏腑辨证。

例如:(1)有医家对小儿汗证进行从心论治,指出盗汗属于心阴虚,治疗时宜收涩止汗、补养心阴,可以采用当归六黄汤合酸枣仁汤加味;而自汗属于心阳虚或是心肺气虚,导致津耗液脱,所以治疗时应注重补益心气、固表止汗,可以采用附子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及牡蛎散加味;(2)也有医家进行从肺论治,认为此病病机乃营卫失调,可以采用桂枝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合玉屏风散(补肺固表);(3)亦有医家结合肝脏病理与生理特点,认为肝脏失调在此病中占主导地位;(4)还有医家指出肾为先天之本,肾功能影响着汗液代谢,若是肾阴虚者可以进行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阳虚者可以进行肾气丸治疗第二,经络辨证。

例如有医家认为按照出汗部位,对汗证患儿进行六经辨证效果颇佳;还有医家指出结合出汗特定时间、特殊部位,综合考虑六经流注时间、循行路径进行中药治疗,能够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起到收敛止汗效果。

第三,邪郁辨证。

例如有医家认为小儿汗证的常见病机是湿热,治疗时重在清热利湿,不过由于小儿汗证能够分为内生之湿、外感之湿,治疗时要有所偏重,湿重于热者宜进行三仁汤治疗,热重于湿者宜进行甘露消毒丹治疗;也有医家结合生活饮食习惯,认为此病实证多见,胃热灼盛是主要病因,表现为腹部胀满、烦躁口渴等,需要遵循通腑泄热的原则,采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还有医家强调瘀血汗出,患儿有脉涩、面唇青紫等症状,需要进行活血之法治疗,如可采用血府逐瘀汤,方中红花、赤芍、桃仁、当归等药物均具有活血通经之效,疗效显著。

中医儿科学18章汗证

中医儿科学18章汗证
中医儿科学
第十八章 汗证
【概述】
一、概念 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 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多发生 于5岁以下小儿。
汗是由皮肤排出的一种津液。汗液能润泽皮肤, 调和营卫,清除废秽。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 在日常生活中,若因天气炎热,或衣被过厚,或喂奶 过急,或剧烈运动,都较成人容易出汗,若无其他疾 苦,不属病态。
4.湿热迫蒸 证候: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肤热,汗渍 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 数。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泻黄散加减。常用药:石膏、栀子清泄脾胃积热, 防风疏散伏热,藿香化湿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再加麻黄根、 糯稻根敛汗止汗。
【其他治疗】
一、中成药剂
1.玉屏风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肺卫不固证。 2.生脉饮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气阴亏虚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汗证多属虚证。 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 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 营卫失调证,多汗而抚之不温; 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 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
二、治疗原则 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 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 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 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 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 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 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 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 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 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 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 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 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婴幼儿多汗症的识别和处理

婴幼儿多汗症的识别和处理

婴幼儿多汗症的识别和处理汗水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通过排出体内多余的热量和毒素来维持体温和健康。

然而,有些婴幼儿会出现多汗症的症状,即超过正常水平的汗水分泌。

这种情况可能引起父母的担忧,因此了解多汗症的识别和处理方法对于婴幼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多汗症的特征。

多汗症通常表现为婴幼儿在正常活动或睡眠时大量出汗,甚至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也会出现异常的多汗。

这种过度出汗可能会导致婴幼儿的衣物和床单湿透,给他们带来不适和不安。

此外,多汗症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心悸、疲劳和食欲不振。

如果父母发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多汗症的可能原因。

多汗症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

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自主神经系统对汗腺的控制可能不够成熟,从而导致过度出汗。

此外,多汗症还可能与环境温度、体温调节能力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了解这些可能的原因有助于父母更好地理解多汗症,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那么,如何处理婴幼儿多汗症呢?首先,父母应确保婴幼儿的环境温度适宜。

过热的环境可能会刺激婴幼儿的汗腺分泌过多的汗水,因此保持室温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过度穿戴厚重的衣物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父母可以尝试给婴幼儿进行适度的物理降温。

可以使用湿毛巾轻拍婴幼儿的额头、脖子和腋窝等容易出汗的部位,帮助他们降低体温和舒缓不适感。

此外,婴幼儿的饮食也需要注意。

过咸或过辣的食物可能会刺激婴幼儿的汗腺,增加出汗的程度。

因此,父母应注意为婴幼儿提供健康、清淡的饮食,避免过度刺激。

如果以上方法无法缓解婴幼儿的多汗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就医。

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多汗症的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一些外用药物或口服药物来减少汗腺的分泌。

然而,家长需要注意,婴幼儿的皮肤较为娇嫩,使用药物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总结起来,婴幼儿多汗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不必过于担心。

中医儿科学课件-汗证

中医儿科学课件-汗证
二、外治療法
1.五倍子粉適量,溫水或醋調成糊狀,每晚臨睡前敷臍中, 用橡皮膏固定。用於盜汗。 2.龍骨、牡蠣粉適量,每晚睡前外撲。用於自汗、盜汗,汗 出不止者。
三、單方驗方
1.黃芪散黃芪、牡蠣粉、生地各30g。共為細末,每服3— 6g。用於盜汗。 2.糯稻根30s,浮小麥、癟桃幹各10g。水煎服。用於自汗。 3.浮小麥30g,麻黃根10g。水煎代茶飲。用於自汗。
一、辨證要點 汗證多屬虛證。 自汗以氣虛、陽虛為主;盜汗以陰虛、血虛為主。 肺衛不固證多汗以頭頸胸背為主; 營衛失調證,多汗而撫之不溫; 氣陰虧虛證汗出遍身而伴虛熱徵象; 濕熱迫蒸證,則汗出膚熱。
二、治療原則 汗證以虛為主,補虛是其基本治療原則。 肺衛不固者益氣固衛, 營衛失調者調和營衛, 氣陰虧虛者益氣養陰, 濕熱迫蒸者清化濕熱。 除內服藥外,尚可配合臍療等外治療法。
反復呼吸道感染小兒,表虛不固者,常有自汗、 盜汗;而小兒汗多,若未能及時拭幹,又易於著涼, 造成呼吸道感染發病。
二、病因病機
汗是人體五液之一,是由陽氣蒸化津液而來。如《素 問·陰陽別論》所說:“陽加於陰,謂之汗。”心主血,汗為 心之液,陽為衛氣,陰為營血,陰陽平衡,營衛調和,則津液 內斂。反之,若陰陽臟腑氣血失調,營衛不和,衛陽不固,腠 理開闔不利,則汗液外泄。小兒汗證的發生,多由體虛所致。 其主要病因為稟賦不足,調護失宜。
證候:以盜汗為主,也常伴自汗,形體消瘦,汗出較多, 神萎不振,心煩少寐,寐後汗多,或伴低熱,口幹,手足心灼 熱,哭聲無力,口唇淡紅,舌質淡,苔少或見剝苔,脈細弱或 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生脈散加減。常用藥:人參或黨參益氣生津,麥 冬養陰清熱,五味子收斂止汗,生黃芪益氣固表,癟桃幹收斂 止汗。
4.濕熱迫蒸

小儿盗汗症状

小儿盗汗症状

小儿盗汗症状
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1.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

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2.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

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3.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

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

再入睡可再次汗出。

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

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育儿知识:宝宝盗汗(汗多)

育儿知识:宝宝盗汗(汗多)

宝宝盗汗(汗多)小儿的新陈代谢旺盛,容易出汗,入睡后额头微微出汗,属于正常现象,但是若在安静状态下无故出汗过多就不正常,称为虚汗,夜间虚汗又称盗汗。

其原因有多种,要区分对待:1、气虚型多汗:小儿时期多见,患儿常伴有乏力、精神不佳、面色黄萎、胃口不好、消瘦、反复感冒,可用补气敛汗的中药治疗。

2、阴虚多汗:除盗汗外还有低热、手足心热、口渴、面部升火、大可用益气滋阴的中药。

3、营卫不和型:患儿易感冒、日夜多汗、手足冷、面色苍白,常用调和营卫的药。

4、局部多汗:手足心多汗,小儿并不多见,多是先天因素或局部汗腺功能障碍所致。

中药可治疗。

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

其原因是因为小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如果再外加一点兴奋和刺激就会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维持正常的体温。

(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

宝宝在过热的刺激下,只有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

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

生理性多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

)病理性多汗是在安静的状态下出现的,如患佝偻病的孩子,表现为头部多汗,哺乳时或入睡后出汗增多,熟睡后逐渐消失,而与气候无关,同时有佝偻病的其他症状。

体弱的病儿出汗往往是在白天活动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多见于1岁左右的小儿和断奶前后的小儿。

总之,小儿睡眠中出汗原因较多,应仔细区别,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1、对盗汗可用的调理食方:准备材料:太子参30克、红枣半斤、水。

煎煮方法:用纱布将太子参包好,红枣洗净,再加入500ml 的水,一同煎煮。

先用武(大)火煮开,再用文(小)火慢慢熬,煮至红枣酥烂为宜,而后适量加入冰糖或白糖调味。

食用备注:此为七天的量。

可以将煮好的汤药放置在冰箱内,用微波炉加温分七天食用,一天一次,四季皆可食用。

小儿推拿 小儿汗症

小儿推拿 小儿汗症

小儿盗汗治疗偏方取五倍子(中药店有售)30 克,研为细粉,每晚在患儿睡前取2—3克, 用温开水或唾液调糊,敷于患儿脐窝处,用 洁净纱布覆盖,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次晨 起床后去掉。一般患儿5—7天可见显效,重 症每晚可敷2次。
调护
1.患儿宜多晒太阳,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2.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并注意病后调 理。
小儿常见疾病 汗症
小儿汗症
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 汗过多为主的病证。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 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安静状态下, 或稍作活动即汗出较多者为自汗。
病因病机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 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故凡阴阳平衡, 气血调畅,营卫调和,腠理固密,津液就 内敛而不易外泄。反之,若体质虚弱,阴 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疏松, 则常汗出较多,形成汗证。此外也可因调 护失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 均可导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临床表现
气阴两虚: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 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 苦,或,素体阴虚, 肾液不足,虚火内生,迫津外泄故潮热盗汗,舌 红少苔,脉细等
益气养阴。
补脾经300次,补肾经100次,揉肾顶100次,揉二 马100次,揉小天心100次,分阴阳100次,揉板 门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 摩丹田50次,捏脊5遍。
临床表现
1.表虚不固:全身自汗为主兼有盗汗, 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尤甚,面色 少华,肢端欠温,容易感冒,舌质淡, 苔薄白,脉细弱。
阴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疏松,则 常汗出较多,形成汗证。
益气固表,敛汗止汗。
补脾经300,补肾经200次,补肺经300次,清肝经 100次,揉小天心100次,揉肾顶100次,揉一窝 风200次,揉足三里20次、捏脊10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营卫不和
证候:自汗为主,或遍身汗出,或半身汗出,汗出
不透,微恶风寒,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 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
辨证:本证系卫阳不足,营阴外泄,营卫失和。多
见于病后,邪虽祛而正气未复,卫气不能外固,营 阴不能内守,津液不能固摄而迫津外泄引起的自汗 。临床以自汗,汗出不透,微恶风寒为本证特点。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枳实、黄芩、胡黄连、神曲、
茯苓、泽泻、白术、槟榔、大黄。
加减:若性情急躁,好发脾气,加龙胆草、菊花、决明
子,以清肝火;苔腻、尿少,加滑石、车前子清利湿热。
预后转归
•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
• 其他疾病过程中伴见的汗证,需治疗原发病。
预防与调摄
• 避风寒,防感冒。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桂枝、白芍、甘
草、生姜、大枣。
加减: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加党参、白
术、黄芪、山药等健脾益气;伴口渴、尿黄、虚烦不眠 ,为兼有胃阴受损之证,可加石斛、芦根、柏子仁等酸 甘化阴;若汗出不止,加龙骨、牡蛎、浮小麦潜阳敛阴 止汗。
(三)气阴虚弱 证候:以盗汗为主,也常兼自汗,汗出较多,形瘦神萎,心烦少
汗时时而出,动则加剧,食少肢冷,加黄芪、白术、炙甘 草、浮小麦益气固表;若阴虚偏甚,潮热心烦、手足心热、 夜卧不寐、舌质红绛少津、盗汗骨蒸之证较重,合秦艽鳖 甲散;阴虚火旺明显时,可用当归六黄汤,以养阴清热; 若阴虚内热、火扰心神,而见心烦不寐、夜啼不宁、小便 短赤,加酸枣仁、莲子心、石菖蒲、导赤散等,以清心宁 神;若气血虚亏,心失所养,面色不华、口唇爪甲淡而失 荣、心悸怔忡、夜卧不宁、动则汗出更甚,可合归脾汤加 龙骨、牡蛎、浮小麦等,以养心安神。
五、辨证论治
(一)表虚不固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或以头部、肩
背明显,动则益甚,神倦乏力,面色少华,肢端欠温,平时 易感冒,舌质淡红,或舌淡,苔少,脉细弱。
辨证:本证多见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体质素虚的小
儿,以卫气虚为主,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故自 汗出。临床以汗出,头、肩、背部明显,动则益甚,平时易 感冒为本证特点。
(四)脾胃积热 证候:自汗盗汗,头额心胸汗多,面黄肌瘦,口臭纳呆
,腹胀腹痛,或肚腹胀大,大便或秘或泻,臭秽异常,小 便或黄或如米泔,睡卧不宁,易惊,或夜间潮热,舌苔黄 腻,脉滑有力。
辨证:本证为汗证中之属实者,常因食滞化热,湿热蕴
蒸所致。临床以汗出,头、胸较多,口臭纳呆,腹胀,大 便臭秽为特点。
治法:清热理脾,消积导滞。
小 儿 汗 证
一、概述
1、定义: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 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
2、发病情况:多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尤 其是素体虚弱者,亦可见于较大儿童。
3、预后:本病预后一般较好。
4、小儿汗证,应除外生理性汗多和外界因素 引起的汗多两种情况: 生理性汗多是指小儿入睡时常头额部位有微 汗出,别无所苦,睡眠饮食正常,精神活泼。 这是因为小儿体禀“纯阳”,清阳发越所致, 是为常态。 外界因素引起的汗多,是指因天气炎热、衣 着过暖、乳食过急、剧烈活动、恐惧惊吓等, 均可导致汗出,亦不为病态。
• 及时擦汗,勤换内衣,保持清洁。
二、病因病机
(一)表虚不固 小儿肌肤疏薄,若因病邪所侵或病后失调,或先天不足, 或发散太过等,致使表气虚弱,卫阳不固,腠理开泄,均 可导致津液外泄而时时汗出。 (二)营卫失调 在正常情况下,营行脉中,以滋阴血;卫行脉外,以固阳 气。阳气足,腠理密,则不令汗出。小儿营卫薄弱,易受 损伤,若四时杂感,或发散太过,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致使脏腑失调,均可导致营失所藏,卫失外护,营卫不 和,腠理开合失常,而汗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黄芪、白术、防风、煅牡
蛎、麻黄根、浮小麦。
加减:兼有表邪者,去牡蛎散;若因于风寒,加生姜、
大枣、桂枝、荆芥,防风用量宜增,以祛风寒、调营 卫;因于风热,加银花、薄荷、连翘,以祛风热;若 因于暑湿,加藿香、佩兰、滑石、甘草,以祛暑湿。 仅汗出过多而无表邪者,则去防风,牡蛎散用量加重, 另外可配合外治,用龙骨、牡蛎粉外扑,若盗汗过多 者则在睡觉时扑之,以敛汗潜阳。
(三)气阴两虚 小儿气血嫩弱,若因大病久病,或病后失调,或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均可导致气血虚弱。气虚则不能敛阴,血虚 则心失所养,心液失藏,汗自外泄。另一方面,气虚则阳 不足,阳不足则阴,若调护不当,饮食失调,疾病影响, 均可导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最常见的有胃 肠积滞,湿滞化热。六阳之脉皆上至于头,三阴之经至颈 而还,故阳明积热,头颈多汗出。
三、诊断要点
(一)在安静状态下,白天或夜间全身或某些部位 汗出较正常小儿为多。 (二)无其它病证。 (三)排除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四、鉴别诊断
1、脱汗 发生于病情危笃之时,出现大汗淋漓,或汗出如 油;伴有肢冷、脉微、呼吸低弱,甚至神志不清 等。 2、战汗 在恶寒发热时全身战栗,随之汗出淋漓,或但热 不寒,或汗出身凉,过候再作,常出现在热病过 程中。 3、黄汗 汗色发黄,染之着色如黄柏色,多见于黄疸及湿 热内盛者。
寐,口干,手足心热,或伴潮热,气弱声微,口唇淡红,舌淡苔少 ,脉象细弱,或见剥苔,脉象细数。
辨证:本证多见于热病后气阴受损,或素体气阴两虚者,气虚不
能敛阴,营阴难以自守,血虚不能养心,心液失藏而汗出。临床以 盗汗,心烦少寐,手足心热为本证特点。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加减:若气虚偏甚,面色无华、神萎气弱之证较重,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