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送别诗鉴赏专题 刘勇
定稿-羁旅思乡诗鉴赏-公开课(刘勇)PPT课件
❖ (1)C(3分)
❖ (2)答案示例一:(“凫雁满回塘”)这一句运 用想象的手法(点明手法,1分),通过写梦境中 故乡回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明快清新的景名胜。 (分析句意,1分),含蓄而又强烈(表达效果, 1分)地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急欲归去的迫切心情 (主旨情感,1分)
❖ 4、征夫思乡,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 情。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二、羁旅诗中常见意象、特 殊节日和字词?
❖常见意象:
❖ 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 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 鹧鸪——羁旅乡愁。 ❖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 惆怅之情。
羁旅思乡诗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
一、羁旅思乡诗常见 思想情感
这类诗歌的思想情感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1、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 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 《秋思》。
❖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杂诗》等。
❖ 3、闺中怀人,表达思妇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抒 发独守空闺的孤独和寂寞。如王昌龄的《闺怨》。
❖ [10分,表明观点,1分;分角度分析,6分, 两个角度各3分;语言表述,3分;结构层次, 1分。]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2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2011年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送别诗
•
别董大 高适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这首诗抒发感情的特点?
• 答案: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 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
人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和 豪迈的情怀。
本课小结
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 和春住。
请分析词的下阕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词的下阕借惜春表达了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 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7 年高考)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 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 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2、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 3、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
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 4、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多在诗人艰难困厄之
际) • 5、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注意:诗歌情感是多而复杂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 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同学们要仔细阅读, 逐联分析,细细探究,准确描述诗人的情感。注意情感 的多样性。
黯然销魂者,
唯
而已矣!
——江淹《别赋》
•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
诗的相关知识。
• 2、利用总结的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对其他 送别诗进行鉴赏。
• 3、通过真题明确高考考查方向。 • 4来自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深情及古人深厚
的文化底蕴。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黄庭坚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
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
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时,黄庭坚作此赠别诗。
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
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开篇正面描写离别场景,在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忘记了谪居异乡,暂寓逆旅,但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离别忘情中清醒,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转而寄希望于将来在某个雨夜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谈人生理想。
“对榻凉”中的“凉”字,暗示了兄弟难再见的悲凉。
C.颈联触景生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
“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D.这首诗表现出黄庭坚在化用典故上的深厚功力,经过他的锻炼熔铸,显得浑成无迹。
由于善用典故,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触发了层层的联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试分析尾联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的异同之处。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①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②。
【注】①伏波:指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
汉武帝时,南越相吕嘉反,武帝派路博德前往征讨。
又东汉马援也称伏波将军,他去交趾也经过湖南衡阳一带。
伏波故道:伏波将军昔日曾经走过的道路,此处喻指柳宗元与刘禹锡南行赴任所经的道路。
②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赏析及分析
高三复习——送别诗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①树色催寒近,御苑②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关城,通关,函谷关。
②御苑:皇家的宫苑。
句解:首联: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一场薄霜刚刚降临黄河。
颔联: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落寞的游子坐对云山,黯然神伤。
颈联:临近潼关,满树的寒气愈发浓重,长安的夜晚回响着捣衣之声。
尾联: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的居所,白白地把宝贵的时光消磨。
4.湘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句解:首联:傍晚时分,暮色之中的湘江水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颔联:大雁冲开云梦泽的积雪飞向天空,友人独自登上洞庭湖上的航船。
颈联:(友人归去)白天,洞庭湖水(波涛汹涌)依山而转,夜晚,星河灿烂,与浩瀚的洞庭湖水连成一片。
尾联: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故乡正好赶上新年(家人团聚)。
5.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离别在即,唯有“醉别”方能以酒之深表达出情之深;秋风飒然而至,带来凄凄秋雨,更添一份依依惜别的悲凉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诗人以“忆”字虚构了一个友人夜泊潇湘的场景:明月高照,孤寂难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愁绪难以摆脱。
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分类鉴赏辑录(送别诗)学生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分类鉴赏---送别诗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
从内容看,都是,从抒情手法看,李诗;王诗。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李诗,王诗二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颔联的写景反映了诗人离开家乡四川时怎样的心情?答:前句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给人以感与感,将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的心情和的蓬勃朝气。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6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4.“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相别之。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
5.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手法。
上片“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来表现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来表现之切。
四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6.本诗运用了哪几种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以猿啼、客散、暮色等伤心之情:以流水无情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行舟之孤小: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既点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送别诗鉴赏专题复习 教学设计
送别诗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而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在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迁移能力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检测。
同时也符合《课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
通过对课内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虽然高考的素材来自课外,但高考试题的设计上多与课内结合,来考察学生鉴赏能力,学生也可以根据课内的经验快速的进入做题。
根据备考经验,古诗鉴赏是高考中的难点,因此特以送别诗为例设计这节复习专题课。
【学习目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四层”即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即考查要求符合“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了高考“怎么考”的问题。
据此,设计以下三个学习目标:1、了解送别诗的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考什么)2、体会送别诗的意象和感情,掌握送别诗的情感表现方法(怎么考)。
3、提高考场做题能力,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为何考)【学习重难点】现在高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古诗文鉴赏知识积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学情,以及高考中的题型设置和学生常犯错误而设计以下重难点:重点:体会送别诗的意象和感情。
难点:掌握送别诗的情感抒发的方法,提高考场做题能力。
【学习时数】1学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别离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
究其原因,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友人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二、合作交流利用课内经典的诗词做范例,重在引导学生在范文中发现规律,学会归纳知识,达到了解送别诗的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解决高考中考什么的问题。
2024届高考上海高中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送别诗汇编(含答案)
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一)送别诗1、常见情感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5、坦诚心志的告白。
6、积极奋发的勤勉。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1.依依惜别;2.宽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前途艰险的担忧。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5.坦诚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积极奋发的勤勉。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常用技巧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1、直接抒情别董大⑴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⑵,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⑶【注】⑴董大:名不详。
或以为指董庭兰,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边塞诗 刘勇 高一
常见的战事意象:角、金鼓、旌旗、烽火、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 走……
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
二、其它常用词语
•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 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昂扬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三、思想感情
• 其它的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比 喻、夸张、渲染、烘托等等,如: •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2)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 军。
五、艺术风格很不相同
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 •
1.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边塞诗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 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 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 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 昂。而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 侵,统治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这样在知识分子的笔下, 多用来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 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 即使同为唐诗,但也有较大不同。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 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 牺牲,也死而无悔。但到了中晚唐时期,诗人们虽然仍保持昂 扬向上的基调,但其中已不免多少悲壮,多少感伤。
• 2.与个人际遇密切相关
•
边塞诗的主题丰富多彩,边塞诗风格异彩纷呈, 或豪放旷达,或雄壮悲慨……除了时代使然,还有一 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诗人自身。即使是同一诗人, 同一题材,也会因一时的际遇、一时的情绪不同,而 在主题、风格上呈现迥然不同的特色。鉴赏诗歌不可 陷入定势思维。
高考复习古诗词分类鉴赏之送别诗ppt
(1)答: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 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 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 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 新意?(4分)
第一层: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 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第二层: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 恶得多。
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答: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 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9南京一调)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 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人 的感情有什么联系?
【 07’江苏卷】
结合意象 体悟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8分)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 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 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 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 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 手法?(4分) ①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②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 ③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精准判断,精析效果
樯橹——船
楼兰——边境之敌 柳营——军营
山村——隐居
钟 鼓 馔 玉 —— 权 贵 利 禄
青 衫 —— 下 级 官 吏
鸟、兔——时光
请赏析《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景 的作用。
答案 借景写出分别的时节、地点与氛围,抒发 了离人内心的痛苦,奠定了全词凄凉的基调。
(二)虚实结合
所谓“实”,就是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想 象中的、梦中的、回忆中的、仙界中的。虚实相生,拓 宽了诗歌的表达空间,避免了写法上的刻板平直,更加 准确、鲜明地传情达意。
以廉颇自比,虽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③
廉颇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 已年老,仍想为国效 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 力却不得,抒发了作
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微积累 常见典故含义
投笔——弃文从武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 折腰——屈身事人,常反 其意用之 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 五柳——隐者的代称 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长亭——送别地的代称 杜鹃——渲染 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采薇——隐居避世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折桂 ——科举及第 桑榆——垂老之年 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 高山流 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 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青鸟 ——传信的使者 请缨——杀敌报国 抱柱——坚守信约
诗歌的收束部分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以景结情
显得意犹未尽。
(说明:像伏笔铺垫、首尾呼应等技巧,古诗也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
过秦楼·秋夜
周邦彦 水浴清蟾①,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 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②。叹年华一瞬,人 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③。梅风地溽④,虹 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⑤,情伤荀倩⑥。但 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四川省阆中中学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释】①部曲:即部属。
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
②急急符:紧急命令。
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
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
④於菟:楚人“谓虎於菟”,即虎的别称。
(1)对全诗进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 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 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 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 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2)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送别之情。
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
②先公后私的情怀。
只要部属有着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分析】(1)C项,“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错误,从诗中来看,“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这应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
故选C。
(2)从诗歌的标题“送湖南部曲”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这基本上已经指明了情感的方向;再看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前一句以一个“送”字着重点明送别之情,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后一句是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化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一“天”一“地 ”,一“碧”一“黄”,总括秋色,点明时 令,展现了际天极地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 开阔之状。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长亭送别》开曲云:“碧云天,黄花地,西 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 人泪。”即由范仲淹此词点染而成,由气象 无复绮丽高远,转为传统秋色之凄清。
5
6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4、前途艰险的担忧
送别类诗歌鉴赏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别赋》
1
2
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 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 游、还、入、赴、迁等)某地” “留别(别) ××”/“赠××” ∕ “××地送××”)
3
4
⑴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 (亭)、南浦、劳亭、渡口、古道 ⑵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⑶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 帆、流水、寒蝉、船(舟)、古道、 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 波、浮云 鸿雁 (4)乐曲:《阳关曲》、《骊歌》
•答:前首词表达了离愁别恨,后一首表达了 •爱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3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清平乐 李煜 •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 一身还满。 •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 清平乐 黄庭坚 •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 归来同住。 •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 不同,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
9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意象:“杨 柳”、“杨花”、“风笛”、“离亭” 。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 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10
送别诗的感情类别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6、积极奋发的勉励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21
明确送别诗鉴赏方法 抓意象 品情感 析手法
23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问: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舟”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远”。 (离愁)
2、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同病相 怜,又流露了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牵挂之情。 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 人之有情;“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重重反衬行 24 舟之孤小。
温馨提示: 送别诗的情感不能简单地以“依依惜别”一概而论,应结合具体 诗句仔细揣摩诗歌的情感。概括情感要准确,不可生搬硬套。 11
12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2: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3
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1:直抒胸臆
• 随着它的“更行更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 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 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 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 状了。 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6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5:动静结合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7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6:反衬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8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7:比喻
衢洲别李秀才 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云 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骊歌两行泪, 更知何处再逢君?
14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3:托物寓情(拟人)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15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4:虚实结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翠”字的妙处?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 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 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
“寒”字蕴含的意思? 既写出了秋意,又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 感受。 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 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 1、“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 雪片一样纷纷落下。“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 思的纷乱。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 表现地精练、形象、传神。 • 2、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静态的比喻,而李煜将其拓展到了“ 更行更远还生”的动态境界,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行人远去的情 景结合起来,写出离愁别恨生成、增长的过程,生动形象,别有新意 。
清平乐
李煜
五代十国南唐后主 他的生日是农历七月初七。 公元961年,24岁被立为太子 。 国都为金陵,现南京。 公元975年,被宋灭,他在位15 年。 公元978年,七夕日,被宋太宗 派人毒死,年42岁。 七夕生,七夕死 。
用“抓意象、品情感、析 手法”的方式,品析《清
平乐 》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 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
全词将个人的人生体验升华为一种人类通 感的悲剧体验。上片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感 情的流露真挚自然;下片虚实交织,感情的抒 发极为缱绻(qiǎn quǎn)婉转。 • 语言多用白描,淡淡勾勒,明净自然,犹 如天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 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 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 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 怎样的修辞手法?好在何处?黄词构思巧妙,说说你的理 解。(5分)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别来春半, 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别”字的作用—— 在结构上领起全文,在内容上,点出断肠之由,发出怀人 之音。 “砌下”:即阶下,承接“触目”二字而来。 “如雪乱”:双关,既写落梅之多,景象之繁乱,又写思绪之烦乱。 “拂了一身还满”:双关(或象征)扫不尽的落花,拂不尽的离愁。 诗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 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 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 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 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花间 集》中就难以找到这样的词境和格调。
苏 幕 遮
范仲淹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 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 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 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 作相思泪。 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营造 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下片直接抒情,抒
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营造了 一个怎样的意境?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清平乐 黄庭坚 •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 •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 蔷薇。 •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 样的修辞手法?好在何处?黄词构思巧妙,说说你的理解 。(5分) 答: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离愁 别恨生动而贴切,意蕴丰富,充分传情。春草一望无际,如同离 愁之绵远春草之细密如同离愁之盘曲郁结等。 黄词在构思上新颖、曲折、运用拟人手法。作品中写春天消逝, 作者如离开亲人,各处找寻,把春拟人化,希望春回与己同住, 回到现实,无人知春去处,问询黄鹂,知春已去蔷薇处,暗示夏 季到来,巧妙地表达了春的可爱,要珍惜春天,别让它轻易流逝 的情感。(5分)
•
• 阳外 。
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 着秋水绿波,萋萋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 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 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 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 为什么说芳草无情? 《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 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离 相联系。 这里用衬托的手法,借芳草不管人的情绪而自由 自在的生长,来衬托 作者的乡思离情 。它遥接天 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