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平均数_学案2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北京版 (2)
标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京版 (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他们是否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建议1. 在讲解平均数时,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2. 在练习环节,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课后作业环节,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学生自己收集数据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我们之前学习了如何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示这些数据的特征呢?”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做铺垫。
2022年《《平均数1》导学案》优秀教案
平均数〔1〕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平均数在数据中所表示的意义。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预习导学】
学一学:
仔细阅读教材、m 、m 、m –、m ,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 。
6、假设1、2、3、、的平均数为2,且1、2、3、- 、的平均数为,
那么= ;= 。
探究:
互动探究一:
杨枫和李彪两位同学在本期的学习中的数学单元测试成绩如下表:
“议一议〞,到底定谁?谈谈你的看法。
杨枫的平均成绩是;
李彪的平均成绩是。
你认为谁参加比赛比拟适宜?
互动探究二:小明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是米,小强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是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吗
【归纳总结】。
《平均数》教案(优秀3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本文范文为您带来的3篇《《平均数》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平均数篇一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内容第43页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1、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
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100分98][板书:99分99][板书:98分99][板书:100分100][板书:96分98][板书:98分100]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师生共同演算:平均分是多少?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全课小结。
平均数导学案2.doc
第2课时:平均数(2)学校:陌南一中主备人:韩钊审核人:任朋婵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练习和区别课前准备: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学习过程自学感悟:做一做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班95909085二班90958590三班85909590(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 10%, 35%, 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正确的答案是: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X15%+90X 10%+90X35%+85X40% = 88.75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X15%+95X10%+85X35%+90X40% = 88.75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X15%+90X10%+95X35%+90X40% = 91因此,三班的成绩最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自我检测:.某校招聘学生会干部一名,对A, B, 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四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测试成绩A B C语言859590综合知识908595仓U 新959585处理问题能力959095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语言、综合知识、创新、处理问题能力按20%、30%、30%、20%的比例计算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合作探究:•议一议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 3%, 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平均数导学案
平均数导学案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它是指将一组数据求和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导学案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平均数,并了解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用来衡量数据的中心位置。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平均数 = 总和 / 数据个数例如,有一组数据:2, 4, 6, 8, 10。
我们可以通过求和将它们相加:2 + 4 + 6 + 8 + 10 = 30。
然后,我们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30 / 5 = 6。
二、求解平均数的步骤1. 将给定的数据进行求和。
2. 确定数据的个数。
3. 用求和结果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1. 平均年龄:当我们想要了解某一群体的年龄分布时,可以计算出平均年龄。
例如,统计了一所学校的学生年龄,得到如下数据:12, 14,11, 13, 15。
我们可以先求和:12 + 14 + 11 + 13 + 15 = 65。
然后,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年龄:65 / 5 = 13。
2. 平均成绩:在学校考试中,平均分数是评估班级或学校整体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例如,一场考试中有5位学生的分数分别是:80, 90, 75, 85, 95。
我们可以先求和:80 + 90 + 75 + 85 + 95 = 425。
然后,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分数:425 / 5 = 85。
3. 平均工资:平均工资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的工资水平的重要指标。
例如,在某个地区统计了5个人的工资,分别是:3000, 4000, 3500, 5000, 6000。
我们可以先求和:3000 + 4000 + 3500 + 5000 + 6000= 21500。
然后,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工资:21500 / 5 = 4300。
平均数学案
《平均数》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明确产生平均数的必要性。
2、培养自己的估算能力,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会根据收集到得数据求平均数。
3、认识到平均数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一、自主学习
下面是老师对咱们班部分同学的得星情况进行的统计,并制成了条形统计图。
列式计算:
经过统计男生组共获
得24颗星,女生组共
获得25颗星。
老师宣
布:女生组获得胜利。
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二、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 把自己的统计图移一移,使每人的得星数都同样多。
2、 怎样求平均数。
三、 训练反馈
1、你能分别求出这两组同学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吗? 单位:千克
单位:厘米
3、
这是小明上学期语文、数学、英语的期末测试成绩,语文
92分,数学94分,英语成绩不小心被墨汁弄脏了。
只知道三门课的平均成绩是 95分,你能帮他求出英语成绩吗?
四、 总结反思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的怎么样?如果最高分是10分,你给自己打几分,你
能算出你们组的平均分吗?。
小学数学《平均数》导学案设计
课题
平均数
课时
3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
主备人
备课时间
3、29
授课时间
4.7
执教人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板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很好
学习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
导学案
情境
导入
预习
检测
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仔细倾听并回答问题
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确立
目标
自主
学习
学路导航一:根据数据理解平均的含义,概括出平均数。
合作
探究
汇报
展示
1、探索其他方法吗?
2、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总数量4又表示
什呢?总份数,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学路导航二:
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体验平均数。
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
精读
点拨
深化
理解
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
达标
测评
总结
提升
四(1)班平均身高135厘米,五(2)班平均身高137厘米,王民在四(1)班,张建在五(2)班,王民肯定比张建矮吗?
平均数(导学案)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平均数,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平均分的能力,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对第一学段统计的知识做比较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这样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并提出问题。
1.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1)平均数(2课时)(2)复式条形统计图(1课时)(3)练习课(1课时)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还应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并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平均数(1)课题平均数(1)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平均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基于这一认识,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第二部分是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导学案苏教版数学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导学案苏教版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导学案苏教版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2. 学生准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
(1)平均数的概念
(2)求平均数的方法
(3)平均数的应用
3. 巩固练习
4. 小结
5. 布置作业
五、教学策略
1.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评价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的教学大纲,具体内容需要您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来进行填充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平均数教案5篇
平均数教案5篇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应包含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教案是教师设计课外延伸活动的参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平均数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平均数教案篇1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
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如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1 平均数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1 平均数第二课时导学
案新人教版
20、1、1 平均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把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看成加权平均数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认识。
2、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计算加权平均数。
3、掌握利用计算器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应用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与加权平均数算法一致性的理解。
【导学指导】
学习教材P127-P129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为教材P127的算术平均数举一个例子吗?
2、把算术平均数的公式与上节课的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对比,思考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3、教材P128的“探究”中,各组的载客量不是一个具体值,怎么办?
4、你的计算器能求平均数吗?试试看。
【课堂练习】
1、教材P129练习第1,2题。
2、八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八年级二班有学生45人。
期末数学测试中,一班学生的平均分为
81、5分,二班学生的平均分是
83、4分,这两个班的平均分是多少?
【要点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一下。
1、小民和小亮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支出均分别为3600元,1200元,7200元。
小民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了10﹪,20﹪,30﹪,小亮家今年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了20﹪,30﹪,10﹪。
小民和小亮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相等吗?它们分别是多少?。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五、作业练习十一4、5。
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 平均数》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 平均数》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20、1、1平均数学习目标1、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学会频数分布表中应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学习重点、难点:1、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学会频数分布表中应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第113到114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在求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时,如果 x1 出现 f1次,x2 出现 f2 次,、、、, xk 出现 fk 次(这里 f1+f2+---+fk=n),那么n个数的平均数=________________,也叫做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的权、2、合作探究1、某跳水队为了解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16岁2人、求这个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2、下表是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年龄分布、年龄/岁13141516频数1452求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3、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结果取整数)?载客量/人组中值频数(班次1≤x<2111321≤x <4131541≤x<61512061≤x<81712281≤x<1019118101≤x<12111115(载客量/人)注:(1)数据分组后,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数、(2)统计中常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的频数看作这组数据的 __归纳小结:1、在求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时,如果 x1 出现 f1次,x2 出现 f2 次,、、、, xk 出现 fk 次(这里 f1+f2+---+fk=n) ,那么n个数的平均数=________________,也叫做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的权、2、数据分组后,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数、3、统计中常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的频数看作这组数据的 ___三、课堂检测1、某班40名学生中,14岁的有5名,15岁的有30名,16岁有5名,则这班学生的平均年龄为()岁A、14B、15C、16D、172、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万元)如下表部门ABCDEFG人数1122225利润/人2042、521、51、51、2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_____万元。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1 平均数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1 平均数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及“权”与“组中值”的确定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自主预习】XXXXX:1、n个数据a1,a2,a3,a4,……,an的算术平均数2、n个数据:f1个a1 ,f2个a2 ,…,fn个an它的加权平均数为3、权反映的是4、算术平均数是的加权平均数,其中各数据的权都是,这说明各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5、加权平均数:(预习新知)课本113-115页(1)数据分组后,组中值为(2)一辆共公汽车上载有x人,并且1≤x<21,我们虽无法知道x的准确值是多少,但从统计的角度,我们可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估计,这个估计值在一般情况下取比较好【合作探究】探究1、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请阅读下面探究问题,回答下列问题:(1)、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2)、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3)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载客量/人组中值频数(班次)1≤x<2111321≤x<4131541≤x<61512061≤x<81712281≤x<1019118101≤x<12111115归纳:1、组中值:数据分组后,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2、每一组的频数看作每一组数据的【随堂练习】XXXXX:1、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
若你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或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统计中常常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
探究2、某灯泡厂为了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查了10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使用寿命x/时600≤x<10001000≤x<14001400≤x<18001800≤x<22002200≤x<2600灯泡数/个1019253412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当堂检测】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所用时间t(分钟)人数0<t≤104620<t≤301430<t≤401340<t≤50950<t≤604(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2、在一次测试中,某班23名男生的平均成绩为84分,27名女生的平均成绩为86分,则这个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20.1.1 平均数(2)导学案
20.1.1 平均数(2)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组中值的意义,能利用组中值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2.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3.理解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的意义.二、重、难点:重点:掌握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的统计方法.难点:在实际情景中会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体会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意义.三、学习过程:复习回顾在求n个数的平均数时,如果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n这个数的平均数11224231n nx f x f x fx++⋯+=+++也叫做x1,x2,…,xk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k分别叫做x 1,x2,…,xk的权.知识精讲典例解析例1.某跳水队为了解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16岁2人.求这个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针对练习】下表是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年龄分布.求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可以使用计算器).知识精讲探究: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结果取整数)?典例解析某灯泡厂要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请问该工厂要采取什么方法较好?为什么?抽样调查当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或者对考察对象带有破坏性时,统计中常常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例如,实际生活中经常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例2.灯泡厂为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随机抽查了5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分析:抽出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组成一个样本.可以利用样本的平均使用寿命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针对练习】为了绿化环境,柳萌街引进一批法国梧桐.三年后这些树的树干的周长情况如右图所示.计算这批法国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结果取整数).例3.统计某博览会前20天日参观人数,得到如下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部分未完成)(1)请补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2)求出日参观人数不低于22万的天数和所占的百分比;(3)利用以上信息,试估计该博览会(会期184天)的参观总人数.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
《平均数》教案(教案)
-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使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能反映数据集的中心趋势,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实例讲解,强调平均数在统计和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步骤,包括求和、计数、除法运算,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计算出结果。
-平均数的应用:培养学生将平均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能够反映数据集的中心趋势。平均数在统计和数据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为例,展示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了解班级整体的学习情况。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对于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有些学生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教案(教案)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教案(教案):
教材章节: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学习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如整数、小数的平均数。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和决策。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平均数》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有了初步的理解,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观察和思考。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1 平均数导学案(2) 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1 平均数导学案(2)新人教版20、1、1 平均数导学案(2)【导学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导学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导学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学法指导】数形结合、【课前准备】频数直方分布图的理解、【导学流程】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二、检查预习、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成果,说说每个数据的权是多少、三、教师引导1、探究课本P128页“探究”、(1)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5)计算平均载客量、2、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使用寿命/时600≤X<10001000≤X <14001400≤X<18001800≤X<22002200≤X<2600灯光数/个1019253412求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四、问题导学、展示交流1、下表是截至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年龄28≤X<3030≤X<3232≤X<3434≤X<3636≤X<3838≤X<4040≤X<42频数43879112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五、点拨升华、当堂达标1、阅读课本P128页下面的内容,尝试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2、完成P129页练习2题和P130页练习题、六、布置预习预习《配套练习》“数据的代表(2)”中1,2,3,5题、练习课主备人:初审人:终审人:【导学重点】做练习、【导学难点】识别数据与权、【学法指导】类比、【课前准备】加权平均数、【导学流程】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1、加权平均数、2、频数分布直方图中求加权平均数、二、检查预习、自主学习展示预习成果、这些题都与加权平均数有关,要分清数据和它的权、三、教师引导为了从甲、乙两名同学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在同等条件下,教练给两名同学安排了一次射击试验,每人打10发子弹、下面是两名同学各自的射击情况记录(其中乙射中7、10环的记录被污染,但教练得这两个数均不为0发)、甲环数568910次数41221乙环数568910次数322(1)求甲同学在这次测验中的平均数、(2)根据这次测验,你认为选谁参加比赛较合适?说明理由、四、问题导学、展示交流讨论上面的问题、第(2)题,先想想乙射中7环和10环的次数可能分别为多少,再计算这两种情况下乙的加权平均数,然后与甲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6.1平均数
第2课时
时间
课型
新知探究课
教具
教材、课件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求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加权平均数,理解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做一做:
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几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
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10分)。其中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如下:
服装统一
进退场有序
动作规范
动作整齐
一班
9
8
9
8
二班
10
9
7
8
三班
8
9
8
9
(1)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引导学生体会到“权”的重要性,并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板
书
设
计
6.1平均数(2)
复习回顾:……应用:……
做一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议一议:……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作业
P140-141—习题6.2—1、2、3、4
教学
反思
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方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让学生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巩固训练
归纳小结
议一议: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9%+30%+6%)= 15%
小亮: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三班的广播操成绩为:8×10%+9×20%+8×30%+9×40%﹦8.6(分)因此,三班的广播操成绩最高。
以旧引新,自然衔接,起到温故知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给予积极地评价,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归纳: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说说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权的不同,结果不同,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均”现象并非算术平均。
引导学生积极地动脑想、动手做、大胆讲;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乐于探索。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特别是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项的权相等。
教学难点
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法学法
引导、启发,合作交流,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
新知探究
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2.请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你能从权的角度来理解这样的平均速度吗?
(3)举出生活中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2.课本P140—随堂练习—1、2;P141—习题6.2—5、6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解法是对的。
运用提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评分方案,哪一个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一班的广播操成绩为:9×10%+8×20%+9×30%+8×40%﹦8.4(分)
二班的广播操成绩为:10×10%+9×20%+7×30%+8×40%﹦8.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