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级上3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 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
测练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 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乐者()()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列各项中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秋之夜,一轮皓月已经爬到中天
了,,。

;风来了,楼房和山峰在水中摇曳着,显得朦胧而又神秘。

①蓝蓝的天空映衬着圆圆的月亮。

②高高的悬挂在蓝蓝的夜空中。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四时俱备()()()4.晓物将歇()()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实是欲界之仙都()()()7.未复能有与其奇者()()()()二、译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三、理解性填空1.山川之美,在陶弘景的笔下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整体感知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2.解衣欲睡,欣然起行()()3.念无与为乐者()()4.怀民亦未寝()5.相与步于中庭()6.盖竹柏影也()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按原文填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及答案-语文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及答案-语文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及答案-语文试题-中国教育资源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1.念无与为乐者()A.yuè B.lè
2.怀民亦未寝()A.qǐn B.qèn C.qìn
3.水中藻、荇交横()A.xìng B.xíng C.háng
二、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

三、《记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层用了两个疑问句和一个陈述句,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A.庭院B.月光
2.“竹柏影”是指()
A.积水空明B.水中藻、荇交横
3.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拟人
4.翻译这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2.B3.A4.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欢迎下载使用,分享让人快乐。

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

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

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定以下讲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看起来明白得这位迁客的孤寂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安慰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明亮的月光。

作者采纳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叹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会到的人一辈子哲理,在痛楚中又得到某种安慰的心情。

〔〕〔一〕语段点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讲明以下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

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

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那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动,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初中语文全套试题8上:27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全套试题8上:27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作业导航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

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

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对偶对偶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7.念.无与乐者()8.相与..步于中庭()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西湖游记》,完成下列题目。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8

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8

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8一、讲明以下句子中加粗的字词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讲讲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

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讲明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包蕴着作者如何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明显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填空.《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

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

念:遂:盖:但:三、按课文内容填空1.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

3.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5.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6.“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7.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四、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2.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3.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4.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参考答案一、二题答案略。

三、1.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3.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解.衣〔〕夕日欲颓.〔〕亦未寝.〔〕绝〔〕承天寺.〔〕襄.陵〔〕二、讲明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飞漱.其间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沉鳞..竞跃5、回清..倒影6、四时..俱备7、实是欲界..之仙都三、翻译以下句子。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阅读文段,回答以下咨询题〔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依照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1、高处景色:2、低处景色:3、写色彩:4、写声音:5、写静景:6、写动景:〔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短文中描写夜景专门有特色,请用你的话描画一下文中写到的夜景。

2、文中的〝闲人〞指谁,什么缘故讲是〝闲人〞?答案一、jiě tuí qǐn yǎn sì xiāng1、冲荡 2考虑,想到 3、共同,一起 4、潜游在水中的鱼5、回旋的清波6、四季7、人间三、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如此清闲的人罢了。

2、庭下像积满清水一样澄澈,水里飘着纵横交错的水草。

四、〔一〕1、高峰入云2、清流见底3、西岸石壁,五色交辉4、猿鸟乱鸣5、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6、沉鳞竞跃〔二〕1、银色的月光下,庭院里就像一泓池水,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投下婆娑的倩影,就像池中的藻、荇,交错茂盛。

啊,今夜的月色真美!2、〝闲人〞指作者自己和张怀民。

因为作者被贬黄州,无法实现自己积极进取的政治思想,心情愁闷,相关于奔忙的官宦之人,因此自称〝闲人〞。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一、积存与运用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讲明以下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②五色交辉〔〕③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⑥沉鳞竞跃〔〕⑦念无与为乐者〔〕⑧相与步于中庭〔〕〔〕⑨积水空明〔〕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之称。

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伙儿〞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

4.翻译以下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二、阅读阅读以下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讲讲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什么缘故会想着夜里去寺院游玩?12.作者是如何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如何样的感受?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15.文章结尾句显露出作者如何样的感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起行.()藻荇.()未寝.()遂.至()二、解释划线词语。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

()3.遂至承天寺。

()4.水中藻荇交横。

() 5.相与步于中庭。

()6.月色入户()7.怀民亦未寝()8.盖.竹柏影也()9.庭下如积水空明()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读准节奏,用 / 标出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结合注释,疏通文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拓展延伸。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与并称“苏黄”,与并称“苏辛”。

2.填空: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下列各项中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中秋之夜,一轮皓月已经爬到中天了,,。

;风来了,楼房和山峰在水中摇曳着,显得朦胧而又神秘。

①蓝蓝的天空映衬着圆圆的月亮。

②高高的悬挂在蓝蓝的夜空中。

③向大地散发出银色的光华。

④银色的光华散射在大地上。

⑤千岛湖碧绿的水里倒映着两岸的山峰和楼房。

⑥千岛湖两岸的楼房和山峰倒映在碧绿的水里。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5.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时期文学家、画家,字,号,与父,弟,合称“三苏”,是“”之一。

他的散文与并称“欧苏”;他的诗和并称“苏黄”;他的词和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6.按要求用原名填空。

(1)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是:。

(2)体现作者寻张怀民原因的句子是:。

(3)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本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句子是:。

7.“月亮”历来被文人墨客作为吟咏的对象。

请写出几个关于月的连续的诗句。

二、同步解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苏轼与友人张怀民的情景。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 人教新课标版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 人教新课标版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27 短文两篇人教新课标版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与.( )其奇者藻.( )荇.(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沉lín ( ) jìnɡ( )跃竹bǎi( )交huī( ) xīn( )然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使每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

(1)高峰_____云,清流___ 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_______,沉鳞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________,水中藻、荇_______,盖竹柏影也5.《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__。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同步练习:短文两篇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同步练习: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有《东坡全集》传世。

2.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2)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3)文言句式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以及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docx第 27 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课文导读】这两篇短文,《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

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洽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 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学习重点】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并想象课文景象。

3.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学法指导】这两篇山水游记应该运用诵读学习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景色优美,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月夜静谧,语言朴素,诗情画意。

在朗读时,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这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学习中可对比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同时要结合自己脑海中对这类美景的积累,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这些景物的感受,从中也学一点山水游记的写法。

【训练提升】一、基础巩固1.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夕日欲颓(t ú)B..沉鳞竞跃(j ìng)C. 藻荇交横(xìng)D. 何处无松柏(bǎi)...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水之韵,既风姿绰约,妩媚动人,又刚烈pi āo h àn(),不惧一切;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又落拓不羁,极具个性;既沉稳含蓄,静若处女,又气宇xu ān áng(),满腔豪情;既婉约如诗,豪放如词,严厉起来又如一篇气势恢宏的战斗檄文,,3.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6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一)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

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

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加粗字注音。

缥碧()夹岸()轩邈()
鸢飞()经纶()窥谷()
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作者对富春江总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水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听觉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文中议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出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答案:1.陶弘景华阳隐居陶隐居集2.晓雾将歇沉鳞竞跃3.A.√
B.×C.√D.√
(一)1.①于是就②形容水的空无澄澈③原来是④只,只是2.月光3.月光的轻盈荡漾4.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二)1.piǎo jiáxuān yuān lún kuī2.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⑤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3.D 4.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