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四年级数学上册 4.6 运算定律教案2 沪教版

合集下载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6整数的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2)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6整数的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2)

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P64-P65。

教学目标:1、从实例中感受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和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的积的和相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3、在猜想、验证、举例等活动中不断积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交换律与结合律,今天这节课学习新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1、实例感知(1)下面两题请你用两种方法解答。

①为希望小学买了40套校服,上衣每件50元,裤子每条3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②希望小学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原来长70米,宽40米。

扩建后,长不变,宽将增加10米,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有多大?70米10米(2)交流,板书。

(50+30)×40 50×40+30×40= 80×40 = 2000+1200= 3200(元) = 3200(元)答:一共需要3200元。

70×(40+10) 70×40+70×10=70×50 =2800+700=3500(m2) =3500(m2)答: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是3500平方米。

2、探究规律(1)提问:刚才的两道题目我们都用两种方法算出了它们的结果,那么,通过计算,你们发现这两种算法的计算结果有什么特点?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两种算法虽然不同,但结果却相等,这是为什么?谁来说一说?看谁说的有道理?一套校服的单价×套数=40件上衣的钱+40条裤子的钱操场的长×操场扩建后的宽=操场原来的面积+操场增加的面积(50+30)×40 = 50×40+30×4070×(40+10) = 70×40+70×10(2)观察讨论:从这两个算式中,你们又能发现什么规律?四个同学一组进行讨论,组长做好记录,把讨论出的结论写下来。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与要求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数据的简单统计与分析等。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概览本册教材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数的认识:包括整数、小数、百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

2.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包括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等基本图形及其性质。

3.数据的简单统计与分析: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方法。

4.简单的方程与不等式:初步认识方程与不等式,并学习解简单的方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性质;数据的简单统计与分析。

2.教学难点:小数和百分数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的初步认识与解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实物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图形的变化和数据的动态统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4.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等方法学习数学。

五、教学进度安排按照教材编排和教学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每个单元设置相应的教学时数,确保教学内容的有序推进和完成。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六、评价与反馈机制1.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方法。

3.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七、作业布置与辅导1.布置适量、有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自主拓展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八、课外拓展与活动1.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6整数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6整数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6整数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沪教版《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乘法分配律》。

接下来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本内容是沪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整数的四则运算”第64到第65页的《乘法分配律》。

(二)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而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说学情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某2+宽某2,周长=(长+宽)某2。

从平时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针对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问题解决: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三、说教学流程(一)教学准备1.自制微视频2.课堂学习单(二)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三大部分,即新课导入、交流与反馈以及练习巩固。

1.新课导入此环节的内容,我会在上课之前通过播放微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还会预留一些问题到正式上课时解决。

微视频的主要内容如下:看门见山地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新的运算规律。

接着出示例1,希望小学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原来长65米,宽32米,扩建后,宽将增加15米,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有多大?先让学生尝试解决此问题,再由教师出示两种算法,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比较。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教案名称: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学游戏、实例推导、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将数学运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和作用。

2.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运用数学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加法和乘法知识,并通过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来巩固旧知识。

2. 学习加法的交换律(10分钟)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2+3= ? ,3+2= ?”,观察结果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的交换律:加法运算中,加数的顺序不影响运算的结果。

通过实际举例让学生感受交换律的作用,例如:“3个苹果+5个苹果=8个苹果,5个苹果+3个苹果=8个苹果,无论先加哪个数,最后结果都一样。

”3. 学习加法的结合律(15分钟)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2+3+4= ? ,4+2+3= ?”,观察结果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的结合律:加法运算中,加数相同的几个数,可以按任意顺序相加。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结合律的含义和作用,如:“小明用2元买了一支铅笔,之后又花3元买了一根橡皮,最后花4元买了一本书,共花费多少钱?2+3+4=9;小明又花4元买了一本书,先花了4元再花2元再花3元,还是花费多少钱?4+2+3=9。

同样的数按不同顺序相加,结果都一样。

”4. 学习乘法的交换律(10分钟)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2×3= ? ,3×2= ?”,观察结果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交换律:乘法运算中,因数的顺序不影响运算的结果。

通过实际举例让学生感受交换律的作用,例如:“5个鸡蛋共有35个鸡蛋黄,那么是先分2个蛋子还是先分3个蛋子,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4.6运算定律——交换律教案沪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4.6运算定律——交换律教案沪教版

运算定律--交换律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第60--61页教学目标1、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式表达。

2、通过练习学会运用交换律对加法和乘法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的习惯。

3、感悟运用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会运用加法、乘法交换律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一、理解交换1、教师和学生交换铅笔。

2、教师左右手交换练习册。

3、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换位置。

4、学生互相交换位置。

5、师: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经常碰到。

刚才我们做了什么?发现什么?(交换后位置变了,东西没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交换,数学中也有交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运算定律。

二、加法交换律1、规律的发现(1)创设情境,引导发现①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

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②根据问题列式计算桌上共有几罐果汁?8+18=26 18+8=26③因为计算结果相等,所以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8+18=18+8④你还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吗?1月10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板书:400+520=520+4001月11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板书:550+450=450+550⑤其他的两组算式我们也可以用“=”连接吗?为什么?这些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和不变?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⑥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能不能用什么方法把所有的例子都包括进去呢?(学生独立写,交流)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⑦像这种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关系,和不变的规律是一条重要的规律,你能帮它起个名吗?(揭示:加法交换律)⑧说一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

补充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根据加法交换律发现乘法交换律。

四年级数学上册 运算定律—分配律教案 沪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 运算定律—分配律教案 沪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运算定律—分配律教案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2. 掌握应用分配律进行数学计算的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纸和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加法和乘法的运算规律,引出分配律的概念。

2. 呈现新知教师通过示例和图示,向学生介绍分配律的定义和运用方法。

> 示例1:计算5 × (2 + 3),学生观察计算过程,并总结运算规律。

3.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活动,巩固分配律的应用。

> 小组活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分配律进行计算和解答。

4. 提高拓展教师出示一些组合数学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分配律解答。

> 示例2:已知 a = 4,b = 3,c = 2,计算 a × (b + c) + b × c 的值。

5.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分配律的应用规律,并进行小结讲解。

6. 练巩固教师布置一些练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课后互相批改和讨论。

五、课堂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和练成绩,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进行课堂评价。

六、教学反思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对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实际应用来巩固知识。

沪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6运算定律》word教案交换律 (2)

沪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6运算定律》word教案交换律 (2)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交换律 1教学内容:P52-53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

3.会用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1.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

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二、探究阶段:1.投影演示:(果汁)师:小亚和小胖各有多少罐果汁?合起来桌上有几罐果汁?谁能列式计算?板书:8+18=2618+8=26师:谁能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18,和都是26,而不同处只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师:因为8+18=2618+8=26所以8+18=18+8师: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

(板书)(1)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例:◆+●=●+◆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练习:根据加法交换律填数()+270=270+80 400+500=()+()()+56=()+44 a+()=b+()(3)竖式计算 74+641师:运用加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7 4 验算:6 4 1+ 6 4 1 + 7 47 1 5 7 1 5师: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

也可以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一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一遍。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运算定律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运算定律沪教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道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和字母表达式。

(2)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的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3)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心”的思想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和字母表达式。

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的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来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a)师:最近小胖的学校开展了“爱心助学大行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b)观察思考:1.桌上共有几罐果汁?谁会列式?生1:18+8=26(罐)二、新课探究探究一:加法交换律:8+18=26 18+8=26师:通过每组两个算式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得到: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

8+ 18 = 18+8师:你还能举一些例子吗?学生举例1)归纳:师: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是一个数学中的一个非常有用的规律。

如果让你给这个规律取个名字,该叫什么呢?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字母表示:师:用语言表示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你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引导学生用字母或符号)生:a+b=b+a师:这里的字母或符号可以代表任何数。

3)运用交换律验算:(第52页试一试)师:你能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验算吗?自己完成试一试。

探究二:乘法交换律:(53页)1)出示主题图提问:大箱、小箱里各有多少罐果汁?生回答整理4个2 4×2=8 6个3 6×3=182个4 2×4=8 3个6 3×6=184×2=2×4 3×6=6×32)举例并归纳:师: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问:通过这么多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得到: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如果让你给这个规律也取个名字,该叫什么呢?小结: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交换律》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交换律》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交换律》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算定律中的交换律。

2.理解交换律在加法和乘法中的应用。

3.掌握运用交换律进行运算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1.教材: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教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通过复习前面所学的运算定律,例如结合律和分配律,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交换顺序的情况。

2. 观察与总结: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加法和乘法算式,并请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示例: - 3 + 5 = 5 + 3 - 4 × 2 = 2 × 4通过观察,学生应该能够发现加法和乘法运算中数字的顺序交换后结果不变的规律。

3. 引导学习:教师解释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并给出相关的定义和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加法的交换律:a + b = b + a•乘法的交换律:a × b = b × a4. 练习与巩固:请学生根据给出的算式,运用交换律进行计算,然后从小组中抽取几位同学上台讲解自己的思路和答案。

示例: 1. 8 + 2 = ? 2. 6 × 3 = ? 3. 9 + 7 = ? 4. 2 × 5 = ?5. 拓展与应用:教师出示一些拓展题目,要求学生运用交换律进行计算,并能解释自己的思路和答案。

示例: 1. 5 + 7 + 3 = ? 2. 4 × 3 × 2 = ? 3. 6 + 8 + 10 = ? 4. 2 × 3 × 4 = ?6. 归纳与总结:通过学习和练习,学生应该能够归纳总结出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7. 小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帮助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或是个别提问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交换律的掌握程度,并进行必要的辅导和指导。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交换律》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交换律》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交换律》数学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关于“运算定律–交换律”的一节课,主要介绍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并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交换律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并能够正确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通过练习巩固对交换律的掌握程度,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加法的交换律:a + b = b + a2.乘法的交换律:a × b = b × a3.练习:运用交换律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1.交换律的概念和具体应用。

2.通过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演讲教学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交换律的概念。

2.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呈现案例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加深对交换律的理解。

3.练习教学法: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运算定律–结合律”。

2.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如果我看到 5 + 3,然后变成了 3 + 5,结果会不会改变呢?”2. 新课讲解1.讲解加法的交换律。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法的交换律:5 +3 = 3 + 5。

2.讲解乘法的交换律。

同样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乘法的交换律:5× 3 = 3 × 5。

3.比较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让学生知道两种运算都有交换律这一特点。

3. 练习1.阅读题目,将交换律应用到计算中,如:若 a = 5,b = 7,求 a + b 和b + a,然后让学生说出结果。

2.给学生练习题,让他们自行计算,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在家中找出一些实际问题,运用交换律进行计算和解决。

4.6运算定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4.6运算定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4.6运算定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4.6运算定律这一章节时,我会详细讲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教学目标上,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会重点讲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题来理解和运用这些运算定律。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如黑板、粉笔、PPT等,以及一些实际的例题和练习题。

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例题,引出运算定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运用方法。

3.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例题来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巩固知识点。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运用方法清晰地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作业设计上,我会布置一些有关运算定律的实际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运算定律。

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探索更多的运算定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这就是我对于4.6运算定律的教学设计,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一定能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引入环节的实际例题选择和运用是非常关键的。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初步建立运算定律的概念。

因此,我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算定律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

讲解环节的详细程度也是我需要关注的重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需要清晰地解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并通过具体的例题来展示它们的运用方法。

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乘法分配律》说课

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乘法分配律》说课

《乘法分配律》说课一、教学内容分析《乘法分配律》是沪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六节“运算定律”中的知识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用语言正确概括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

(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心”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观察、分拆、反思的学习活动中,构建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

2、难点:能用语言正确概括乘法分配律。

四、教法分析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定律并运应用运算定律简便运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进行教学,这样的安排能引起学生回顾学过的方法,也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在新授环节,首先,通过带着学生复习前面几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然后,承接前几节课“爱心义卖”的主题,引出一道实际应用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再进行交流,这道题可以有两种方法解决,两种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

接着再引出一道与之相似的应用题,也是先让学生独立解决之后再交流,也得到两个结果相同的式子。

此时,让学生观察两组算式,思考发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观察和思考把握本堂课的重点——得出和概括乘法分配律是什么。

我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自己的发现,然后根据发现的规律再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数字是什么,只要是“(a+b)×c=a×c+b×c”这样的形式,左边始终等于右边,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紧接着让学生尝试自己概括出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在学生概括完之后教师再给出定义。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2.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3.能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计算顺序。

二、教学重点1.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1.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计算顺序;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复杂计算。

四、教学准备1.课本《数学》四年级上册;2.讲义、白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问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要做些什么样的加减乘除运算,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

2.概念讲解•运算:指按照一定的规则把两个或多个数连用的过程。

•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指在做加、减、乘、除运算时,运用的一些规律。

包括以下几个:加法定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不变。

即a+b= 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加起来再把和与第三个数加起来,结果不变。

即a+(b+c)=(a+b)+c。

减法定律•减法定义: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

即a−b=a+(−b)。

乘法定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不变。

即a×b= 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把积与第三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即a×(b×c)=(a×b)×c。

除法定律•除法定义:将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等于将这个数乘上另一个数的倒数。

即$a÷b=a×\\frac{1}{b}$。

3.例题讲解教师在板书上,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结合课本上的例题,对各个运算定律进行讲解,并解释各个规律的运用方法。

比如:3+(8+4)=(3+8)+4,以及7×8=8×7等等。

4.练习让学生根据题目,完成加减乘除的练习,进一步掌握运算定律的应用。

5.归纳总结在练习完毕之后,教师让同学口头说一下此次课程学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以及运用方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运算定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运算定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运算定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前言在四年级上册数学学习中,了解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教案将介绍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定律,并提供一些练习题目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运算法则。

目标•了解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了解减法的逆元运算定律;•能够正确应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加法的结合律加法的结合律规定,无论是相加的两个数的顺序如何,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具体来说,如果对于三个数a,b,c,则:(a+b)+c=a+(b+c)例如,5+3+2的结果应该等于(5+3)+2或者5+(3+2)的结果。

(即10=8+2=5+5)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的交换律规定,无论是相加的两个数的顺序如何,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具体来说,如果对于两个数a,b,则:a+b=b+a例如,5+2和2+5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即7。

减法的逆元运算定律减法的逆元运算定律规定,如果已知一个数a和一个数b,那么只要在a的前面加上一个负号(即−a),再让−a加上b,得到的结果就相当于用b减去a。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用以下的等式形式来描述该运算定律:b−a=b+(−a)例如,8−3的结果等于−3+8,即5。

练习题目题目 1假设a=3,b=7和c=1,请使用加法的结合律计算a+b+c的结果。

题目 2使用加法的交换律计算6+2的结果。

题目 3假设a=5和b=8,请使用减法的逆元运算定律计算b−a的结果。

题目 4请使用运算定律计算4+6+2−3的结果。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以及减法的逆元运算定律。

正确认识这些运算定律,能够帮助我们更便捷地进行加减法运算,并成功解决数学问题。

运算定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运算定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运算定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运算定律,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分配律。

通过学习这些运算定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特别是分配律的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卡片等教具,用于展示和解释运算定律。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具,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回顾和复习已学的运算定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教师通过PPT、教学卡片等教具,详细讲解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同时,结合具体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运算定律。

3. 练习巩固: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和讲解,及时纠正错误。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运用运算定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等。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算定律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练习。

板书设计:1.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3. 课后作业和练习题。

作业设计:1.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4.6 运算定律 公开课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4.6 运算定律 公开课教案

运算定律【教学目标】1.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初步知道结合律的内容。

2.通过大量的举证,让学生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结合律,并能运用。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1.结合律的得出2.简算【教学过程】一、加法结合律出示“爱心大行动”统计图,1.求截至1月11日上午,共卖出多少罐果汁?学生列式反馈:(1)463+455+545 (2)463+455+545=(463+455)+545 =463 +(455+545)=918+545 =463+1000=1463;= 1463 。

2.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得出:(463+455)+545=463 +(455+545)。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两种算法?通过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算法,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4.学生举类似的例子。

5.你发现了什么?用数学的语言概括揭示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板书)通过学生的大量举证,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同时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6.用加法结合律填空。

89+72+28=89+(______+______);______=83+(17+25);78+(28+19)=______;○+□+☆=○+(______+______)。

7.用A、B、C表示加法结合律:(a+b)+c=a+(b+c)。

8.试一试,用自己的算式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在练习中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训练学生的语言变通能力,也进一步巩固加法结合律。

二、乘法结合律1.猜想:接下来会学习什么?(乘法结合律)。

2.乘法结合律会怎么说?(学生试说)。

运用猜测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结合律,模仿叙述乘法结合律,初步感知乘法结合律3.用一个算式表示乘法结合律。

把数学语言转化成数学算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变通能力,另一方面有为后面的验证猜测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年级数学上册 4.6 运算定律教案1 沪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 4.6 运算定律教案1 沪教版

运算定律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会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心”的思想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会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先口算,再把每组中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6+4)×5 6×5+4×5(8+12)×4 8×4+12×48×(7+3)8×7+8×3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知道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今天这节课再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出示课题:乘法分配律)二、新课探究探究一:1、出示例题:1)“爱心大行动”的营业额将全部捐献给希望小学,用于学校操场的扩建。

希望小学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原来长65米,宽32米。

扩建后,宽将增加15米,扩建后操场面积有多大?问:谁能来收集一下这道题的信息?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图:2)独立解答师:扩建后操场面积有多大呢?请大家独立的解答。

学生笔练,汇报交流生1:第一种:65×(32+15)=65×47=3055(平方米)师:你是怎么想的?“32+15”表示什么?“65×47”表示什么?生2:“32+15”表示原来的宽32加上增加的宽15。

生3:“65×47”表示长乘以新的宽47.生4:第二种:65×32+65×15=2080+975=3055(平方米)师:你是怎么想的?“65×32”表示什么?“65×15”表示什么?“2080+975”表示什么?生5:“65×32”表示原来的长65乘以原来的宽32。

生6:“65×15”表示原来的长乘以增加的宽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算定律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心”的思想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以最快的速度求出下列各组数的和。

(1)32、40、68 (2)700、500、300
(3)1000、1500、8500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算出答案?
生1:我把32和68先加起来,是100,然后加68。

生2:我把700和300先加起来,是1000,然后加500。

生3:我把1500和8500先加起来,是10000,然后加1000。

2.师:当三个数相加时,其中的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或整万数,计算就能简便。

刚才的计算中都运用了一种运算定律,这节课我们在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出示课题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师问:截止1月11上午,共卖出多少罐果汁?怎样计算?
生1:463+455+545 生2:463+455+545
=(463+455)+545 =463+(455+545)
=918+545 =463+1000
=1463 =1463
师让学生比较后问: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1: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

生2:我觉得第二种较好。

2、师: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呢?
463+455+545=(463+455)+545= 463+(455+545)
师:谁还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呢?
生1:6+7+3=(6+7)+3=6+(7+3)
生2:……
3、出示:填空27+36+64 27+36+64
=(27+36)+64 =27+(36+64)
=63+64 =27+100
=127 =127
(□+□)+64=27+(□+□)
4、概括结论:
师:黑板上的这么多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呢?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上面两道是几个数相加?分别是哪两个数相加?结果怎样?)
得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课题:加法结合律)
5、字母表示
1)如果a=5、b=4、c=6,该如何表示?
2)用自己的算式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3)师:一般我们分别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该如何表示?
板书:a+b+c=(a+b)+c=a+(b+c)
6、练一练:
(33+16)+84=□+(16+□)生1:填33、84
(168+24)+76=□+(□+□)生2:填168、24、76
(25+□)+72=□+(28+72)生3:填25、28
(a+□)+c=a+(b+□)生4:填b、c
师:右边圆括号里的和是多少?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用处
探究二:
1、讲解例题(出示投影)
出示:小胖的爸爸买了3大箱果汁,每箱18罐,每罐4元,一共付多少钱?问:你是怎样算的?
生1:
第一种:3×18×4 是怎样想的?
=(3×18)×4 “3×18”表示什么?
=54×4 再乘4表示什么?
=216(元)
生2:
第二种:3×18×4
=3×(18×4)18×4”表示什么?
=3×72 “3×72”表示什么?
=216(元)
师: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
师板书:3×18×4
=(3×18)×4
= 3×(18×4)
2、初步练习,比较归纳:
1)出示:26×8×125 26×8×125
=26000 =26000
师:请左边的小朋友按照运算顺序算算左边的题,右边的小朋友按照运算顺序算算右边的题。

看看谁算得快!
生反馈:
师问:为什么右边的同学算得都比较快呢?
两种算法得到的答案都是26000,所以也可以用等式表示出来,谁来说说看!
生1:因为8×125=1000,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先乘了。

板书:26×8×125
=(26×8)×125
= 26×(8×125)
2)师:像黑板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谁能再来举一些例子呢?
学生举例:□×□×□
=(□×□)×□
= □×(□×□)
3)师:观察一下,黑板上的这些例子都有什么相同点?小组讨论一下。

得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乘法结合律。

(出示课题:乘法的结合律)
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c=a×(b×c)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36×71×26=(____ ×_____ )×26
57×95×83=57×(____ ×____ )
●×▲×★=___ ×(▲×__ )=(___ ×▲)×____
问: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比较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练习二:
连线:
a×(b×c)24+(42+58)
76+18+22 76+(18+22)
42+24+58 67×(125×8)
67×125)×8 (a×b)×c
练习三
运用运算定律填空
1)34+25+66=___+(___+____ )
2)56+72+44=___+(___+____ )
3)25×78×40=(____ ×____ )×78
4)75×8×2×125=(____ ×____ )×(____ ×____ )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作业:练习册P/46~47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 7 页共 7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