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诗

古诗三首诗

古诗三首诗
古诗词三首有以下:
一、《牧童》
吕岩〔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释义: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二、《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释义: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三、《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
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释义: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吉安县官田中心小学 俞碧露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
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停泊)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间” “只” “数重山”
离家近
王安石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 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劳财匮”,提出 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对后来学 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也为其改革奠定 了基础。
王自22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 1069-1076年,王安石两度为相。为改变 北宋“积贫积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 石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 领导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史称“熙宁 新法”。列宁称王为“中国十一世纪的 改革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处“绿”字诗
人曾想过用“思到、家切
过、入、满”,为 什么诗人最后选
“绿”?
不能还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 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 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 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 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 烈思乡情深深的震撼了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意: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
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 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 不知如何表达。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意: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
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以使树叶黄落, 百花凋零,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bó: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chó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sì:寺(寺庙、寺院、少林寺)yú:榆(榆关、榆树、榆荚)pàn:畔(河畔、池畔、耳畔)二、我会认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三、多音字泊:bó(停泊)pō(湖泊)更:gēng(更改)gèng(更加)四、作者简介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2.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3.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通志堂集》《纳兰词》。

五、理解诗意《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

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

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

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枫桥夜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六、问题归纳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1、《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诗歌创作的背景在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

这三首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水准,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且在诗歌鉴赏能力上有所提高。

二、诗歌内容和主题1.《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创作的,表现了作者对壮美自然风光和时代变迁的感慨和思考。

全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象,以及对繁华曾经的感慨。

在诗中,王之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体现了诗人的胸怀和抒发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2.《静夜思》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静思,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直截了当地表现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身边环境的感受。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表现了对故土情怀的深切。

3.《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通过描写诗人旅发白帝城的经历,表现了对国家兴亡命运的思考和对壮丽山水的赞美。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感怀祖国和表达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为主题,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描写,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并展现了对世界和人生的宽广眼界。

三、作者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词,《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思考,《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悟。

在我看来,这三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命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和国家的独特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让我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

总结回顾在学习《古诗词三首》这一课程中,我们深入品读了三首优秀的古诗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深刻体验了古代诗人的才情和思想情感。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是语文课程中的一项经典内容,其中包括《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三首古诗。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简介和赏析:
1. 《出塞》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民族为题材,描述了边疆民族的生活和斗争。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了边疆民族在历史上与中原民族的关系,以及边疆民族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和奋斗的精神。

2. 《凉州词》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戍卫为题材,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卫的艰辛。

诗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展现了边疆戍卫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豪情壮志。

3.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一首抒情诗。

此诗以夏日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过去的岁月的感慨。

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这三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以不同的题材和主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宿建德江宿建徳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字词解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②移:划动,移动.③泊:停船靠岸.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⑤客:指诗人自己.⑥旷:空阔远大⑦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诗词大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时,新的忧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天幕好像与树相连;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来亲近人.精彩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使用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sh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字词解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②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③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④遮:遮盖,遮挡.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⑥跳珠:跳动的水珠.⑦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⑧忽:突然.⑨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诗词大意: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它还没有遮挡住山.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鸟云.望湖楼下,水面像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精彩赏析:这首诗主要写了西湖六月晴雨时的壮美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一一黑云、白雨、大风、湖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来令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一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阵雨,也到望湖楼头观赏了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中,“白雨”和“黑云”映衬,“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可见诗人颇具匠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字词解释:①西江月:词牌名.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④七八个:概数词,不是确指,说明星星寥寥无几.⑤两三点:概数词,说明雨量不大.⑥旧时:往日.⑦茅店:用芽草盖的小客舍.⑧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⑨见:同“现”.诗词大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寥寥无几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浙淅沥沥的小雨,我急忙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材林旁的茅草小客舍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舍忽然出现在眼前.精彩赏析: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虽然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但是作者把这些意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恬静的美.词的上片以鹊倞、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独坐敬亭山①》[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悠闲的模样。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那个地点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那个地点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注释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那个地点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独坐敬亭山》赏析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那个地点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刻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味道,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加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乐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孤寂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事实上,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看起来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域:看起来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排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动的厚云消逝之后感到专门的清幽安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孤寂。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同时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玩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图文解读+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生字组词德dé(美德、德行、品德)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三、多音字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四、译文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共127张PPT)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共127张PPT)
黑云翻墨未遮山
黑云
比喻
翻墨
白雨跳珠图 雨
写出了暴雨之大, 雨点之急。
白雨跳珠乱入船
形容雨点, 有声有色。
狂风散云图

卷地风来忽吹散
突出风的快
雨后西湖图

望湖楼下水如天
湖水平静
讨论:云、雨、风、水在这四幅画面中有什么特点? 动静之间,一场暴雨戛然而止。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孟浩然夜宿建德江时写下了《夜宿德江》 表达愁绪,北宋诗人苏轼登上望湖楼喝酒时 也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
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资料吧!
苏轼(1037-1101)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自号东 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 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 辛”;其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 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 璀璨的明珠。诗词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 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朗朗上口,深 受大家的喜爱。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古诗词 三首》。
宿建德江
第一课时
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资料吧!
互动课堂
读通诗句后,我们再来读一遍, 一边读一边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 说说自己的感受。
移舟泊烟 渚, 日 新暮。客客愁
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称 自己为“客”?作者心里为什么会涌起 “新愁”?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2)尽:没有了。

(3)独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4)厌:满足。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仰望天空,只见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诗意理解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作者通过描写敬亭山孤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借景抒情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 xíng ]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是《古诗词三首》,收入了两首唐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一首宋词(《长相思》),现整理分享这三首诗词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参考: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1.首先我们先通读古诗,并理解古诗的大意; 2.根据古诗的诗文情景图,进行导图法的绘图记忆; 3.每句古诗选择一个关键词的提取进行绘制; 4. 将每个诗句与找到的相应的关键词进行导图绘制; 5.根据绘制完成的导图回忆并还原诗句; 6.根据导图的引导背诵整篇古诗。
六年级语文上
授课教师:XXXX
PART ONE
《古诗词三首》
第一首:
浪淘沙 (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参考: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1.首先我们先通读古诗,并理解古诗的大意; 2.根据古诗的诗文情景图,进行导图法的绘图记忆; 3.每句古诗选择一个关键词的提取进行绘制; 4. 将每个诗句与找到的相应的关键词进行导图绘制; 5.根据绘制完成的导图回忆并还原诗句; 6.根据导图的引导背诵整篇古诗。
第二首:
江南春 [ 唐 ] 杜牧
第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 [ 宋 ]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参考: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 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1.首先我们先通读古诗,并理解古诗的大意; 2.根据古诗的诗文情景图,进行画图法的绘图记忆; 3.每句古诗选择一个地点进行串联; 4. 将每个诗句与找到的相应的地点进行联系; 5.根据绘制完成的图回忆并还原诗句; 6.根据图的引导背诵整篇古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适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的古诗词:
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以上是三首经典的古诗词,可以通过学生们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意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在学习时,可以结合注释和解析帮助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内涵。

3古诗词三首笔记

3古诗词三首笔记

以下是《古诗词三首》的笔记,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诗的作者、朝代、诗句、诗意、注释、赏析等:1. 《宿建德江》作者: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②烟渚:烟雾弥漫的小洲。

③客:指诗人自己。

④野旷:空旷的原野。

⑤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⑥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和人更接近了。

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小洲边,正是夕阳西下时分,诗人油然而生旅愁。

原野空旷辽阔,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矮,江水淸澈,倒映在江水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

在诗人孟浩然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宿”字告诉我们,诗人寄宿在建德江边,他停靠在一条孤船上,默默地注视着那情感的小洲,一天又过去了,夜幕降临,远处传来几声鸟鸣,显得极为单调而凄清。

天空的白云很快的飘过,江畔的树木被拉得长长的影子也很快的移过。

只有那孤舟中的诗人徘徊在暗淡的夜色中,望着漫天的烟雾,面对着孤独的小洲和江水清澈见底的倒影,却无法排遣内心的愁闷。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①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宗统八年(1075)六月二十七日。

②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又叫看经楼、先德楼。

③醉书:饮酒醉时作书。

④遮山:遮盖了山峰。

⑤白雨跳珠:形容雨点很大,落在湖中溅起像珠子的水花。

忽:突然。

如:像。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烈日当空时苦热难熬,骤雨突降时更令人心惊胆战,真是变化莫测。

可诗人用“翻墨”“跳珠”一比一拟写出天色变化之快及来势之猛,又用“卷地风来”“水如天”等连用八个比喻写出雨过天晴后的壮观景色。

这是何等的笔力!当你想身临其境时,只要合卷回味,脑海便会出现一个个动人的画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注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②[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________注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________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

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③[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④[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⑤[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⑥[见]同“现”。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二、生字组词德dé(美德、德行、品德)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三、多音字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四、译文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词三首。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词三首。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词三首。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①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②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③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②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③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④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 注 释 】
1.行人:此处指送信的使者。
2.发:出发。 3.意万重:思绪万千。 4.开封:打开信封。
返回
返回
交流与讨论: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思考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返回
返回
长 相 思
返回
古诗朗诵 古诗赏析 注 释
长 相 思
交流与讨论
古诗朗诵
长 相 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古诗背景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 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的王安 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 的坎坷遭遇。此次再次被起用为相,他 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 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 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 的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 所以,作者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 《泊船瓜洲》,难免将忧郁、伤感、消 沉之情融入字里行间,我们也更能理解 作者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的深深眷恋 之意了。
7. 何时:什么时候。
“绿”的故事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一个“绿”字写 活了初春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色。“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吹绿的意思,用得绝妙。春 风所到之处无不染绿,这就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春 风被拟人化了,正是“绿”的妙处。 传说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 等十多个动词,总感觉诗歌不够鲜活,最后选定了 “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 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春风又绿江南岸”则不仅叙述出春风已来到江南, 而且描绘出绿草如茵的江南之春,这怎能不让游子 长叹一声——“明月何时照我还”呢?
返回
【 注 释 】
1.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 程,即山长水远。 2.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 处关外。 3.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 大。 4.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 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 夜风雪交加。 5.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6.故园:故乡 7.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古诗词三首
泊 船 瓜 洲

长 相


泊 船 瓜 洲
返回
古诗朗诵
古诗背景 古诗赏析 注 释
交流与讨论

古诗朗诵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返回
返回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 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 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 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中国北 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 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 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 先。”
返回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 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 放眼南望,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 隔一条江水。由此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时令已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 的景色。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 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 的画面,进一步表现出自己思念家园的心情。
返回
本诗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 家与亲人团聚的愿望。
【注释】
1. 泊船:停船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 的意思。
返回
返回
交流与讨论: 长 相 思
李 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返回
谢谢观看!
返回
交流与讨论
1.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景。现在请和 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 呢? 2.诗人想干什么?他的家乡在哪儿?请你在 教室的地图上找找诗人家乡的具体位置。
返回
秋 思
古诗朗诵
音乐欣赏 古诗朗诵 古诗赏析 注
返回

交流与讨论
妆台秋思
音乐欣赏
返回
古诗朗诵

[唐]张 籍
返回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一路上的风景,也有了峰回路转的 古诗赏析 意思。一程又一程,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坐在马上,回头看看身 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 那么身向榆关写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榆关是山海关, “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处”,人在什 么时候会脱口而出俗语,很显然是在放松和高兴的时候。这一句, 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颇有些激动,甚至有些豪迈的。 夜深千帐灯,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个场 景吧,风雪中,蓝得发黑的夜空下,一个个帐篷里透出暖色调的 黄色油灯,在群山里,一路绵延过去,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风一更,雪一更。一更是指时间,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 对仗工整。风雪夜,作者失眠了,于是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 开始思乡了。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 让自己没有机会观察这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 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地感觉到风雪异乡的羁旅情怀。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返回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 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古诗赏析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可使 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 秋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 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 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 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 也不知如何表达。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取家书即将 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写出了 诗书成封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 却又突然想起刚才太过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 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 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 这种毫无定准的惶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更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 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