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炼字艺术
诗歌鉴赏——炼字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 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 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 当年在华丽的灯光下纵情地博弈,骑着骏马猎射驰 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骋,谁还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旅生活?那些无聊酒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徒有许多如今都封了官爵,只有我等愿意隐居江边 。 做渔翁。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 江边有八尺轻舟。撑着低低的三扇篷,独自享受长 光。 满蘋草的水边景色,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 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炼字
•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 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 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 物或表情达意。
• 炼字表达效果 • 1、 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 画面,传递感情。 • 2、 形容词——形象特点,营造氛围,体 现意境。 • 3、 数词——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 ② 夸张渲染。 • 4、 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 调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 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5 分)
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 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 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所以,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 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 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
诗歌鉴赏——炼字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统领全篇”可以判断出,此题考 查的是对诗眼的理解。根据诗的题目“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可知,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 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因此,这首诗中能够统领 全篇的字是“怀”。确定“诗眼”后,可以采用逐联分析的形 式来说明“诗眼”是如何统领全篇的。
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 解析:A 项,“晓”“秋”两字不能体现“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 成冰的程度”;B 项,“一身”并不是修饰“虏云”,是说自己 一人身处塞外,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 项,应该是表 现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生活的极度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
往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返回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返回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 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 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注] 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
西南。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
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白话译文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方法技巧(含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方法技巧(含练习)一、诗歌炼字常见题型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二、诗歌炼字的概念何为炼字?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三、炼字的类型炼哪些字呢?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7、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总结:动词: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数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有趣味。
颜色词:增强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叠词:增强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注意:有些拟声词本身也属于叠词四、答题技巧概括1、解释该词的含义或者指出这个字的修辞手法(拟人、双关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明作用:或渲染气氛(烘托意境)或表达情感或心情等五、经典例子分析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登幽州台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1)诗人缅怀追念,联想到过去现在都看不见赏识人才的明君,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2)示例一:“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古典诗歌赏析之炼字方法技巧(含练习)
古典诗歌赏析之炼字方法技巧(含练习)引言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的字词韵律和意蕴深远。
为了更好地欣赏古典诗歌,掌握一些炼字方法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并提供相关练,帮助读者提升古诗词的赏析能力。
炼字方法技巧1.字词解析在赏析古典诗歌时,我们应该对一些常见的字词进行解析,了解它们的本义和引申义。
例如,“山”不仅仅表示自然景观,还可以代表壮美、高贵等意境。
通过深入了解字词的多层含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诗歌的内涵。
2.句子结构分析古典诗歌通常采用句子结构简洁而富有韵律感的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例如平仄、对仗等,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意图。
同时,注意句子中的修饰词、动词等具体词语的使用,对于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也非常有帮助。
3.上下文推测在阅读古典诗歌时,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生僻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此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推测来猜测它们的意义。
仔细阅读前后文,并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主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歌中的意思。
4.背景知识了解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于赏析古典诗歌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典故、象征和隐喻,进一步领略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了解唐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学氛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___和___的诗歌作品。
练1.下面这句诗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用来表达什么情感和意境的?请简要解释。
2.请根据上下文推测,下面这句诗中的“丹青不知老将至”中的“丹青”指的是什么?3.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句子结构并解释其中隐含的意义:(选一首适当的古典诗歌)【古诗词内容示例】总结通过掌握炼字方法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赏析古典诗歌,领略其中的美感和意蕴。
字词解析、句子结构分析、上下文推测和背景知识了解都是提高古诗词赏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我们可以享受到更深层次的古典诗歌之美。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艺术
送裴侍卿归上都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五、六句中哪两个字用
得最为精当?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 析。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解析:这两句中“随”和“趁”两字用得 好。
月在江中的倒影,时时追随着诗人的人 影,山花紧紧追逐着马蹄。分别将“江月” 与“山花”拟人化,江月与山花皆有情, 只可惜友人就要离去,体现了诗人不尽的 惜别之情。
第三联从写“晓战”到“抱鞍眠”,极 概括地写出了边塞整日行军作战的情景和常 备不懈的紧张军旅生活。“抱”字更突出地 表现了紧张状态,似乎一当报警,“抱鞍” 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解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 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有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 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 雄浑为其特色了。“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语意转折,已由苍凉 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 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 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 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 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 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 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问: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 之处。(4分)
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 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 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 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古诗词鉴赏之炼字
思考:“推敲”一词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 故事引申出来的,请你说说看,颔联中,不用“推” 字 而用“敲”字的妙处。
参照答案:
(释义)敲,轻轻扣击的意思。 (表达技巧)用“敲”字,衬托(以动衬静) (阐释作用)“僧敲月下门”,能让人联想到 皓月之下,一位僧人轻轻敲响了友人的门扉, 清脆的声响回荡在空间……暗藏了衬托的作 用,以动衬静,使得环境愈发显得清幽,同 时又照应了诗的标题:幽居。 (总结)这些都是“推”字所不能体现出来的。 所以,选用“敲”字好。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 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 力的声音,(词意)与月下东坡 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手 法);(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 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 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情感、 主旨)。(2分)
二、反馈练习
1、2008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 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 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 地方。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复习目标:
2、2006年 (辽宁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 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很多人都认为,“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中的“清”字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艺术+课件16张
学考题目练习
钟山即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 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的所见所感。 • 这首诗的诗眼是“幽”,试做分析。
二、鉴赏诗歌的“炼句”艺术
古代诗歌鉴赏之
“炼字”“炼句”艺术
学习目标
1. 通过品读诗歌,能找出相应诗句中需 要鉴赏的“字”或“句”。
2. 通过习题训练,掌握“炼字”“炼句” 鉴赏题的答题技巧,并能熟练运用。
3. 积累古诗鉴赏知识,感悟诗词之美。
重点:掌握鉴赏“炼字”“炼句”的一般 方法。
难点:“炼句”在学考和高考中的运用。
(特别关注诗后的注释)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 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 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
• 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倍受称道?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 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 睇,谁会凭栏意!
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炼字,指锤炼词语,即诗人反复琢磨,从 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准、最形象生 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一般指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有时指诗 词中的数量词、叠词、虚词等。
示例
1.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门。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 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 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诗歌鉴赏之炼字艺术
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字与炼意古人作诗最讲究“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遣词用字方面进行精细的斟酌锤炼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选用的字词获得形象生动、凝练优美、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炼字题”是古诗鉴赏中常见的题型,也是很具区分度的题目,特别适合考查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清)沈德潜:“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
“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使“意”具体化、生动化、深入化、美感化。
一、常见题型:(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试题变形:(1)请抓住诗歌中的某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样营造意境的(2)此诗有点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3)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分析。
(4)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送从兄郜(方干)道路本无限,又应何处逢。
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
野渡波摇月,空城雨翳① 钟。
此心随去马,迢递② 过千峰。
[注]①翳:遮蔽,覆盖。
②迢递:遥远的样子。
?(1)“野渡波摇月”一句中的“摇”字用得很妙,试作简要赏析。
(4分)答:?1. “摇”即摇动、晃动,月亮的倒影在水中随波荡漾,(步骤一,释义、描述)2.以动衬静,(步骤二,手法)3.描绘出诗人送别从兄时环境的凄清冷寂。
(步骤三,作用)二、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含义)?(2)如果用到了特殊表现手法,则要指出。
(手法)?(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具体描述景象。
(描述)?(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意境、情感、作用)?强化三大意识1、主题统帅意识。
真正读懂诗歌,准确把握情感基调。
诗歌赏析—炼字
古代诗歌中的炼字“炼字”是我国传统的修辞艺术,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字词,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就是说不仅要求字词用得对,还要用得好。
朱自清的《春》是篇写景抒情散文,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它毫不为过,其诗与画融,情与景谐尤为鲜明的表现在朱自清的炼字艺术的成就上,且不说“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的“偷偷的”和“钻”,也不说“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用得是如何的好,我们单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的“闹”字。
“闹”字生动贴切的表现了蜜蜂翅膀振动发出来的声音,新鲜活泼的描绘了争奇斗艳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竞相采蜜的情景,而花的争奇斗艳与蜜蜂的竞相采蜜这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突出了一片喧嚣沸腾的境界。
而这只是花间的景象,只是春天的一个极小的角落,它更以小见大的展示了春天,让人联想到了无限的充满了盎然生机的春意。
于是乎,锤炼过的词语,其动人处不仅在于它的生动贴切、新鲜活泼的表现了人和事,还在于它能够带给人巨大的想象的空间,使人展开联想的翅膀。
其实,这个“闹”字还值得我们深究。
宋代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一词中有一句曰:“红杏枝头春意闹”。
后代评论者极为推崇其中的“闹”字,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卓绝千古。
”因为这个“闹”字生动的表达了春天的生动景色,并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也就是红杏枝头有何许春意,并最终以小见大的让人联想整个春意。
从而突出了整首词的境界。
所以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这首词时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也。
”可见,炼得极好的字,在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不仅在于它的生动贴切和新鲜活泼,更深层次上说还在于它给人带来的巨大的想象的空间,让人展翅联想。
当然,炼字并非信手拈来,那要花费极大的工夫,比如人们熟悉的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中的“绿”是诗人多次、反复锤炼得来的。
又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一“就”字,如若我们为其拟换一字,如“醉”、“赏”、“泛”、“对”等,再与“就”字比较,不难发现这些字就相形见绌了。
诗歌鉴赏之炼字
愁生白发,诗人在一、二句中用
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
长,可见愁思的深重。语言明白如话。
诗歌的个人风格分类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白的豪迈飘逸 杜牧的清健俊爽 王维的诗画一体 高适的悲壮苍凉 陆游的悲壮爱国
(六)、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
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
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 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 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 炙人口的名句。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 意上的作用。
• “空”字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 单影只”的意思。 (步骤一) •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 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 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步
骤二)
•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 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 全诗的“愁”味,使主题更加显明。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三、四句写远景,用星垂原野、大地苍茫、 月涌江流的雄浑壮阔的夜色美景与一二句形成强 烈的比照,衬托出诗人无比深重的孤寂凄苦的愁 绪。前四句明写景,实抒情,在美妙壮丽的景色 中暗寓着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
答: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 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 “惊”字不只是风吹草 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 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 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3、叠音词:
增强诗歌韵律感、节奏感,模拟声音形态, 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 例: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叠词 “纷纷”二字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而且生动地描写出蜂忙蝶乱的景象。令人 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抒发 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拟声词: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拟声词 “萧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落木瑟瑟飘 落的声音,以动衬静,突出了周围环境的 凄清。
2、形容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来在诗词中描绘景物特征,化抽象为具体, 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 历其境。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表颜色的形容词、使动 “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 蕉叶转绿的动态,既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感,又 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情绪,抒写 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或词在诗词中的含义 2、其表现手法 3、它的表达作用。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1、炼字: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要求联系 全诗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 的方面仔细揣摩、推敲、理解体会作者炼字 技巧的精妙。 2、诗眼:是指诗歌当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 精神内涵的字词。
1、动词:
使诗词中的意象化静为动,且形象生动,赋予 画面一种动态感,使诗歌意境更加鲜活丰富。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动词、 拟人、双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同时又一语双关, 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诗歌鉴赏-炼字
诗歌鉴赏――炼字1、炼动词。
例2: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3: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例4: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2、炼形容词。
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5:“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6: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7、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3、炼数量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4、炼虚词。
(三)炼字题的语言表述:解题格式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诗歌鉴赏之炼字
三、特殊词: 1、叠词: 作者借助语言本身的音韵、节奏 抑扬顿挫来传达生活中的音响,表达 杂的思想感情。 作用: A、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 B、起强调作用加强抒情性 C、描摹声音形态,使诗文生动形象, 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1: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例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例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 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二、修饰语: 1、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 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 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 作用: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 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例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字细密缠绵,贴切形象地写 出了春雨的特征和诗人喜悦的心情。 例2: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老”和“肥”都是形容词的使动 用法。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其动 态,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 人。
“绿”字指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 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 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北来人二首(其一)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 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 国之痛,情景交融。
2、颜色词: 颜色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 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 情感。欣赏时,抓住能表现色 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 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1: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 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 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 节奏感。 例2: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 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 光流逝的惋惜。
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字、炼句
叠用的形容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①叠词之妙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②从感情 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 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 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 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 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 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
(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 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1)“绿”指变绿,活用为动词,写出了
拟声词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qīn] 不耐五更 寒. (《浪淘沙》李煜)
分析:“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 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冷雨淅沥,落在 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而这位亡国之君的 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所以,拟声词的作用 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 之感。
• (2013年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3分) • 参考答案: “净”纯净之意, 巧妙展现 绿色纯粹,春天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 。浓烈春意触近柴扉。水波荡漾,白鸥飞舞 了绿色纯粹,春意浓郁的景象。暮春时节 ,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机心(与世 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 无争)。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我”独自 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老去,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 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
诗歌鉴赏炼字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 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解析 寒山是唐朝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中描写寒岩附近 高山深壑的景色,通篇浸透了寒意,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后两句才直接表现诗人情怀,让人联想起“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的意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 答案 “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 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 序的变化,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 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三、先声夺人,既引起读者的注意又铺开全篇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七岁时写过一首《咏鹅》:“鹅, 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全诗笔调 清新活泼,诗人更是体察细致入微。其中,以响亮的声音开头 尤为后人称道。一声声响亮的啼鸣从远方传来,吸引了大家的 注意,循声寻去:啊,原来是鹅向天曲项高歌,它白色的羽毛 漂浮在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面,在水面上泛 起一圈圈波纹。此时,人们自然会被眼前的美景吸引。
5、叠词 叠词:叠词的作用不外两种,即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三句连用 了七个叠词。寻寻——词人百无聊赖,若有所失,四处寻找,毫无着落; 于是进一步苦苦搜索——觅觅;然而寻觅无果,反倒增添了孤寂清冷的感 受——清清冷冷;一个闺阁寡妇,在国破家亡之后,又处于“冷冷清清” 的环境,凄凉、悲惨、忧伤之情怎能不一齐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 七个叠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 淋漓尽致,仅此三句,已使愁苦凄惨的气氛笼罩全篇。再从语音的节奏、 声调看,这些叠词连缀成句,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形成了吞声饮泣 的音韵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炼字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刘禹锡《竹枝词》)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 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 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 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 用。(4分)
•③炼字分析题的表述:
•词语含义+手法+表达效 果或作用。
诗歌语言之炼字
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 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 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 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 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诗歌的炼字应注意:
1、动词 2、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量 词)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 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里“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 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 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三、课堂训练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意万重” 一词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意万重”在诗中的意 思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意万重”即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 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同意。“见秋风” 引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引起“意万 重”,正因为“意万重”,所以在家书中“说不 尽”,怕“说不尽”方才临发又开封。可见,诗 中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发的。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
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
后句加“映”。
即成为“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
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昧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仔细揣摩一下,“扶”字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并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在月光照映下,梅花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
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另外,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欧阳修“求得一字稳,耐褥三更寒”,都说明炼字的重要性。
析炼字。
就要体会诗人所炼之“意”,即诗眼。
分析诗歌鉴赏中的炼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人手。
(1)炼动词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可见“穿、拍、卷”写出了奇险、雄伟、气势磅礴恢弘、意境开阔。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溅、惊”运用了拟人手法,连春花也因伤时而迸射出泪水——花瓣上露珠滴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哀鸣——也引起恨别之人的共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字拟人化。
摹春雨来去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润”字传达神。
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
又言情。
形情皆备,精深独妙。
(2)炼形容词“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纷纷写出了蜜蜂、蝴蝶之多:忙乱之态;特定时间——春天景色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容词用为动词)
词语的特殊用法
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
三
沙上并禽池上冥,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 《天仙子》
赏析:云、月、花、影用破、来、弄三字写出连续 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 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它们丰富的情感和 生命,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03全国卷)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 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 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 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小结:
清代诗人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 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 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语不惊人死不 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吟安 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 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 五更寒‛是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对锤 炼语言的一份感动……
炼动词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打,击)(激,掀)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枕) 李白《塞下曲》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 (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05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二百州。
课堂练习:
简要分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2分
“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05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 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的‚挂‛ 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 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 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 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赵嘏《寒塘》
炼虚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阴铿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名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赏析:‚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 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 ‚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 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 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 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 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 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 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 的感染力。
作业: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体会诗人赋予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
四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虚词运用对情感的强化
五
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和谐美 相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 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小妹说出: ‚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 从中各加一字。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 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 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 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 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 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 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 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抚掌称 妙。
炼形容词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快)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蒋捷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周邦彦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炼数量词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数枝)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齐己《早梅》
叠音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动 词 形容词 数量词 虚 词
炼
借助意象
意
意境 情感
语言
意象
情感 意境
意境
情感
炼字
一
(使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被动)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