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3.掌握降水的测量方法和分布规律;4.能够分析降水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降水的测量方法;4.降水的分布规律;5.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出示一幅有关降水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降水的思考,让学生讨论降水是什么,它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2.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简要介绍降水的定义,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如降水的分类,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等。
二、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是大气中的水分凝结成为水滴或冰晶而从云中下降到地面的现象。
根据降水的形式和成因,可以将降水分为雨、雪、雾和露等不同类型。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形态的图片,并与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三、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受到地形、气候和天气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地形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大陆地形上升处常有降水增多的地方,而山脉背风处则容易形成干旱带;气候会影响降水的变化,如赤道地区降水较多,而两极地区较少;天气系统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低气压系统中心通常是降水最频繁的地方。
2.教师通过图表和实例解释降水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四、降水的测量方法(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雨量计、雨量图、降水重量计等。
雨量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降水的工具,它能够记录单位面积上降水的毫米数。
2.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测量工具,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降水的分布规律(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分布规律与气候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赤道地区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而中纬度地区则呈现不稳定的分布规律。
2.教师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其中的规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学会阅读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3. 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2.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降水的变化。
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2.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难点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教学准备1. 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 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 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
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二、新课教学1. 降水的概念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四章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气候特征的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降水现象、记录降水数据、绘制降水柱状图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降水的主要形式和测量方法。
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
能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图,说出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
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和分析。
难点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不同降水形式的视频或展示一些降水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降水形式吗?降水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降水的主要形式和测量方法讲解降水的主要形式,如雨、雪、冰雹等。
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单位,让学生了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降水的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讲解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即不同季节降水的多少和分配情况。
组织学生观察某地一年中各月的降水数据,绘制降水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降水的年际变化:介绍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即不同年份降水的多少差异。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降水年际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讲解等降水量线图的概念和阅读方法,让学生了解等降水量线的疏密、弯曲等表示的降水变化情况。
降水的分布规律:结合世界等降水量线图,分析降水的分布规律,即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如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等。
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说明,如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山地迎风坡由于地形抬升作用,降水多。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3.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降水形式?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强调: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播放降水的形成视频。
降水的等级划分教师介绍:降雨的等级: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强度。
教师提出问题:华北23·7强降水属于什么降水强度?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介绍生活中不同等级降水的感官差异: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过渡:降水有多有少,降水过少会造成土地干裂,生活缺水等,降水过少会造成房屋倒塌,庄稼被淹等,对降水量学以致用,前后联系,问题引领。
从数据和生活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等级的降水。
进行观测和统计尤为重要。
任务二降水的测量与统计降水的测量教师图文介绍降水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和量杯测量:人工、自动降水量的单位:毫米(mm)月降水量: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年降水量: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多年平均降水量: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过渡:观测记录怎样呈现呢?下面我们学习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
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要领:绘轴,标数要规范;选点,绘柱是关键;最后写上图名。
任务三降水的时间变化过渡:不同时间降水量的多少是变化的。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1. 知识背景与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变化和分布。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以及降水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分类与概念•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原因及其影响2. 教学步骤2.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后,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新知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视窗,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图表呈现、影像展示等。
此次,为了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讲解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了解什么是降水(先让学生找证据,再由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的区别(以雪花、雨滴为例),让学生对降水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教学实践在导入新知识后,教师需要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温度和降水数据,图表、气象数据来让学生自行画出中国年平均降水分布示意图、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国降水的年轮分布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地区的降水量变化,通过年均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来进行研究,让学生从中了解降水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3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总结本次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指导方向。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分类和概念•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的演练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教学实践、教学总结三个环节中,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商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商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概念和种类;2.掌握降水量、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3.培养学生现场观察、调查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降水的概念和种类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并介绍不同种类的降水,包括雨、雪、雾、露、霜、霈、冰雹等。
2. 降水量的影响因素和规律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降水量与地球环境、气候要素、季节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气候带的降水规律。
3. 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通过讲解和地图分析,让学生了解降水分布与地球环境、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候成因等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分析不同区域的降水分布规律。
4. 调查降水在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到校园和社区内进行降水调查,收集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种类等数据,并分析、总结数据信息。
本课程将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地图分析、实地调查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老师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介绍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讲解降水的概念和种类老师向学生讲解降水的基本概念,以及雨、雪、雾、露、霜、霈、冰雹等不同种类的降水。
3. 掌握降水量的影响因素和规律老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降水量与地球环境、气候要素、季节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气候带的降水规律。
4. 掌握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老师通过讲解和地图分析,让学生了解降水分布与地球环境、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候成因等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分析不同区域的降水分布规律。
5. 实地调查降水在教学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自己到校园和社区内进行降水调查,收集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种类等数据,并分析、总结数据信息。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和种类,并掌握降水量、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并培养学生现场观察、调查和分析能力。
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地图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降水及其影响因素和规律,并提高他们的现场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1教学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
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一、大气降水(板书)问题1.根据你平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Article/Inde某.html>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
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出示水汽来源投影片,让学生/Article/Inde某.html>总结。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
)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出示一块海绵和一杯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把水慢慢倒向海绵,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
)这说明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吸水了,这就叫饱和。
这个道理和空气对水汽容纳的道理十分相似。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出示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容量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问题5.30℃时的饱和空气温度降至2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观察30℃时的饱和空气复合投影片和气温降至20℃时饱和空气投影片相比较得出结论(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4.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二、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
三、讲授新课:1.降水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2.形成条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总结答案: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
3.主要类型: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
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
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题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讲了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节教材与上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起,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延申,更是作为理解第四节“世界气候”有关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
我确定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运用生活实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实践,使用降水资料,制作降水量柱状图,并能够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身边的地理。
2、大自然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研究大自然的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教材内容,我重新编排了教学内容。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学生对于降水的变化只有感性的认识,而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教会学生正确认识降水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
初一学生不仅认知水平低,而且对于数据与图像之间的转化,缺少—种图文转化能力和从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把降水柱状图阅读和绘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为“新授课”:共计2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和雨量器。
二、说教法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
总之,本节课力图表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是学生的指向标。
【精】《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规律三:
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沿海多,内陆少)
得出: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规律四:
你知道吗?
世界“雨极”: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1861年的一年中,这里的降雨量达20447毫米,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
你知道吗?
世界“干极”: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干极”,该地区气候极其干燥,经常连续几年不降雨水,是世界上最为干燥少雨的地方。据气象记录,1845~1936年,这里没有下过一滴雨。
由世界“雨极”和世界“干极”得出规律四: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影响因素:地形因素
小总结: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2.通常用什么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3.说一说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有哪些?
【板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降水的变化(二)降水的分布
降水的定义等降水量线
降水的影响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降雨的等级
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的季节变化
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大陆西岸降水较少海陆因素
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海陆因素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拓展延伸:巧记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热,降水多;两极寒,降水难。
回归线,分两边;
陆西岸,副高带,信风吹,降水亏;
单位:毫米(mm)
5.降水的季节变化
(1)降水的变化
降水的季节变化:一个地区,一年内不同月份降水量是有差别的。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
降水的年际变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不一样
【初中地理】中国降水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降水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降水分布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2.掌握如何使用资料绘制中国降水分布图。
3.深入理解气象预测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降水分布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难点:气象预测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以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为主)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本次教学的兴趣。
(1)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地图,并询问学生所在城市的降水量情况。
(2)探讨降水分布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
2.知识讲授环节:通过PPT讲解、视频观看和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降水分布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1)PPT讲解:讲解中国的降水分布图和其特点;讲解山地降水和季风降水两种类型。
(2)视频观看:通过观看有关降雨量预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气象预测的原理和方法。
(3)讨论交流:针对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其原因和影响。
3.实践操作环节: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如何绘制降水分布图。
(1)资料收集: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取各地区的降水数据。
(2)制作降水分布图: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出中国降水分布图。
4.总结反思环节:通过小结和问题反复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1)小结:回顾本次课学习内容,总结降水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问题反复提问:对于一些不易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反复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我们了解了中国降水分布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掌握了制作降水分布图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气象预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这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基础。
我们期待同学们能够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思考的活力,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案标题:探究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3. 了解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3. 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降水的变化规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 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的原因分析。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实验材料:降水量测量器、地图等。
3. 学生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降水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降水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生活的地方降水多吗?有没有季节性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的过程。
2. 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如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季节性变化等。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每个小组根据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量降水量。
2. 实施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使用降水量测量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并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2.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并讨论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差异。
五、知识拓展(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图。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讨论其原因。
六、总结与归纳(5分钟)1. 学生归纳总结降水的变化规律和全球、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
2. 教师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观察当地的降水情况,并记录下来。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降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并展开相关研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讲述了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气候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和天气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降水的形成、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形象的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学生能够探究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降水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分布规律,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分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降水的形成、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降水相关的图片,如雨滴、云层等,引导学生思考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2.探究降水形成的过程: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降水形成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降水的形成过程。
3.探究降水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观察世界降水分布图,分析降水的分布规律。
4.分析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展示一些降水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案例,如洪水、干旱等,引导学生分析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初中地理降水的分布教案
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3. 理解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1. 降水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2. 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教学难点:1. 降水形成条件的理解。
2.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3. 相关降水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气温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气温与降水的关系。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吗?降水有哪些形式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降水的概念:降水是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 介绍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有足够的凝结核。
3. 讲解降水的形成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
三、世界降水分布(10分钟)1. 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观察并描述降水分布的规律。
2. 讲解降水分布的规律:a.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 南北回归线两侧,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c.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d.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四、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对农业、水资源、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2. 强调降水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降水特点。
2. 调查周边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绘制降水柱状图,并分析降水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降水形成的原因、降水分布的规律以及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降水知识。
六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观察、提问、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和视频展示了什么自然现象吗?”“这些降水现象在不同的地区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降水变化与分布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降水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了解我国降水的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讲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类型,结合实物、图片等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降水知识。
2.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进度,学习降水量、降水概率等数据的表示方法,学会阅读和解读降水统计图表。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本地区的降水情况,包括降水量、降水次数、降水类型等,并尝试分析这些降水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2.请学生收集有关降水的新闻、故事或科普文章,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3.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让学生了解家人、朋友对降水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应对降水带来的影响的。通过此作业,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生活的品质。
4.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自然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地理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降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有初步的认识,但对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一、导入1.1 引入话题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的天气变化?是否发现降水量无意会突然增加或减少?今天我们就来进修一下落水的变化与分布。
1.2 目标设定通过进修本节课,我们的进修目标是:- 了解降水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 能够分析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观点讲解2.1 降水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冷凝结成液态或固态水滴或晶体后,由云层或雾露层等自然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 降水的类型包括雨、雪、雹、霰等,形成原因主要有对流降水、层状降水、锋生降水等。
2.2 降水的分布规律- 降水的分布受到地理位置、气候带、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 一般来说,赤道附近和高纬度地区降水量较大,而沙漠地区和高山地区降水量较小。
三、案例分析3.1 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降水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对农业、水资源、交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 适量的降水有利于农作物发展,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3.2 实例分析:我国的降水分布- 中国地域辽阔,降水分布不均匀。
东部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西部内陆地区降水量较小。
- 我国南方地区多雨,北方地区少雨。
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四、练习与讨论4.1 练习题目1. 什么是降水?降水的类型有哪些?2. 降水的分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 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4.2 讨论问题- 请结合实际案例,讨论降水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 你认为如何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增进当地经济发展?五、总结反思5.1 总结提醒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降水的类型及形成原因,掌握了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了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5.2 反思问题- 你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降水现象?它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降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六、拓展延伸6.1 拓展进修欢迎同砚们自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降水的知识,拓展进修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
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
根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逐月降水量柱状图,并描述降水的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地理图片相结合。
课时
1课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降雨不同等级的符号图片,观察图片上符号的差异。
【教师】阅读降水量的测量,观察测量降水量的主要仪器雨量器的构造,了解其使用的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个地区,一年内个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通常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一般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师】观察教材图3.22“降水季节变化的地区差异”,观察A、B两地降水有什么差异?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这儿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那么世界上各地的降水同我们这里一样吗?今天我们就学习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二、讲授新课
【教师】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体验,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生】最近南方降水过多,导致洪涝灾害,影响人们正常的出行,同时也影响了同作物的收成等。
【教师】无论是人类的生产还是生活活动,都收降水的影响。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如何才能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读图时首先看条形住的高低,对照左边的降水刻度,独处个月降水量的大约数值。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内的季节分配情况,包括该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月降水分配是否均匀,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
【学生】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同,A图全年各月降水分配均匀,B图6、7、8、9月份降水多,其余月份降水少。
【教师】降水量的多少除季节上有变化外,在不同年份降水量也有变化,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板书】降水的变化{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活动中提供的信息,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自主完成,比一比,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教师给予鼓励。
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
(4)图中观察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中纬度的内陆和沿海地区,然后对照图中降水量的数值范围,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教师】通过以上读图分析,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生总结】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教多,大陆西岸降水少。在中纬度地区,沿岸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教学
回顾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然后绘制。首先绘制出横坐标,把它平分成12段,分别表明1—12月,标出月份;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绘制出纵坐标的取值范围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评分纵坐标,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同学们绘制的降水量柱状图,完成得很好,请问该地那几个月份降水较多?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征?
【学生】从图中可以看出7、8、9月份降水较多,1、2、3、4、11、12月降水较少,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745毫米,该地全年降水较多,且不均匀,夏秋季节降水较多,冬春季节降水较少。
【活动】图片上展示了降雨的不同等级,那么“降水就是降雨吗”?让学生讨论后找出答案。
【学生】不是,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冰雹等其他形式。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下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教师】大家知道我国北方地区哪个季节降水多?哪个季节降水少吗?
【活动】读教材图3.24“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分析下力问题。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读图要求,便得出结论。
(1)读图找出赤道,观察图例中的降水量数值范围,可知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归纳: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2)读图找出南、北极圈,观察图例中的降水量数值范围,可知两极地区的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归纳: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3)图中找出南、北回归线,观察,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两侧的降水量,让学生观察、比较后得出结论:南、倍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较少。
阅读材料中的世界“雨极”和“干极”,了解世界上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降水的变化
1.季节变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3.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多。
课
题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课
型
新
课
序号
设计者
使用者
初一地理组
使用时间
11.18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降水的定义及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观察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3.观察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
过程和方法
1.通过阅读、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经一步学习将数字信息加工成图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