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2015高中生物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新课教学过程2新人教版必修3解析
(教师用书)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新课教学过程2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用样方法测定种群的密度,对于样方法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着重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和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不能撇开生物学现象只是单纯的讲解数学问题,那样就使学生感到乏味,也不能只讲生物学现象而不结合科学的数学方法,因此二者的结合至关重要,要好好把握。
2.本节课讲授了种群的多个特征,但是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是种群密度,以及样方法在种群密度测定中的实际应用,其他的特征都可以与种群密度相联系的讲解。
画出一个图表来表明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迁出率以及性别比例等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将有助于学生对种群各个特征的整体把握和记忆,
3.本节课的主要线索是种群的特征,但并不是仅仅描述性的讲,而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
因此,让学生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制定,即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完成尝试、模仿的操作。
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一般可以安排在本节结束时进行。
4.对于特征的讲解要多引用实例,尽量给学生以感官的认识不要过分强调概念。
比如年龄组成这一特征完全可以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比如我国)和不发达国家间进行比较分析,问题甚至可以深入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各自不同的年龄组成,这一年龄组成对这个社会的将来有什么影响。
5.人类社会是最复杂的种群系统,但是又具有种群的共性,把所学的知识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随机选取若
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
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
所以,要针对
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
的特征
migration rate or emigration rate.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种群密度会越来。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的特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例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生1862个孩子,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_______.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例如:有1000个体的田鼠种群,在一年中有300个个体死亡,那么这个种群在该年中的死亡率就是________.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2.1【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2.2【教学难点】: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
课
播放视频新闻资料:云南景东对极度涉危物种黑冠长臂猿种群进行调查资料。
老师对学生问题归纳如下:
教师由例题引出种群的概念,并由学生自主整理。
(多选)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B.一片草地上全部的东亚飞蝗
C.世界上的全部的鸟D.一个池塘中全部的大蟾蜍
老师引入诗词赏析内容:
冰原、寒风、企鹅
从个体到种群
从种群到个体
无不揭示一个原理---
整体不是部分叠加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如果要调查学校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____法,结合教材简要写出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步骤:
教师点评学生的估算学校男女人数的方法。
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样方法
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教师介绍: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讲,用另外的一种方法-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最新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
导入
新课
创设
情境
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题:我国推进城市化,城市人口总和与课本中的什么概念相联系?
2.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与人的生活质量有关系吗?还受到其他哪些因素影响?
学
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推进城市化)引题,紧扣时代步伐,学生兴趣浓厚。
2.种群密度的调查要结合实例,要理顺方法步骤,要注意细节问题。
3.两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对比讲述,有利于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巩固,要穿插题目训练。
4.名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好理解,要结合例子解析,才不会干巴巴的,也能理解透彻。
口头表达
4.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1.学生结合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
2.学生思考问题。
PPT演示
交流
讨论
1.某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细菌、全部蛇或全部蓝藻能否构成种群?
2. 种群的特征有哪些?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有哪些?
3.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什么?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是什么?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是什么?
2.种群密度调查所具有的重要实践意义。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
1.收集当前我国城镇化推进的典型资料,为课堂内容与现实实际结合提供素材。
2.种群密度的调查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调查的操作方法和细节问题,准备比较。
3.准备题目,让学生求解种群密度。
4.准备素材讲述名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梳理这些名词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4.1种群的特征2
①增长型:特点是幼年个体大量成长为成年产生后代,老年个体死亡的少,出生的比死亡的多,种群的个体数越来越多。
②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③衰退型:老年期个体数目较多而幼年期的个体数目偏少。
新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一般说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4)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①概念: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②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2.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四、课堂训练。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doc
第4章种群和群落从本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种群是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在实践上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不仅可以获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而且可以领悟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方法,还可以为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章打基础。
本章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要求知识方面1.列举种群的特征。
2.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阐明群落的演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
2.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能力方面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本章在知识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基础的。
因此,本章的教学在处理不同知识内容时,要根据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本章在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当通过具体实例来让学生领悟。
本章的两个“探究”,一个在室外进行,一个在室内进行,二者各具特点,应当鼓励学生完成。
如果条件不具备,至少要完成其中的一个。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
2.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三.能力方面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教学策略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转到宏观、群体水平上来,阐明从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是生物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也充分反映了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章节名称(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种群数量波动及调节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计划学时 1教学内容及学情简 析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教学重点具体内容解决措施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举出几个典型的种群资料和数据,并充分进行分析,达到突破的目的。
教学难点1.种群的存活曲线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2.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教学资源准备提前准备教学过程用到的蝗虫灾害的资料,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
教学内容、过程备注教学子内容1 导入种群的定义教师活动前3章我们学习了生物体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但只研究生物个体还是远远不够的。
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
其中我们把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作为个体的集合,种群并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它具有个体不具备的特征。
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有怎样的影响和联系,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
本章节是必修三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入门章节,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学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教师准备:(1)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抽查学生预习学案中的有关设置的问题,及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及不解的问题,为上课做好准备工作。
新人教版高二生物上册第四章教学计划:种群的特征
新人教版高二生物上册第四章教学计划:种群的特征
教学计划包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下面是新人教版高二生物上册第四章教学计划:种群的特征,供参考!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 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 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 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2 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
(2)模拟用标志重捕法查动物种群密度
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
(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4.1 种群的特征 教案
但可以先提问学生推测年龄组成可能的类型有什么?然后与模式图做连线。然后根据模式图要求学生预测出种群数量的变化。
接着可让学生年龄三种模式图可能会对社会带来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地球环境的条件的变化,人类肆意的捕杀,物种本身的原因如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很多因素造成了物种数量的不平衡。明这些特征是怎样影响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的。
学生回答城市人口数量原因问题会从很多方面来出发,如经济,地理条件,密度等。
锻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归纳概念的能力,全面的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探讨“样方法的概念”
针对探究试验中样方问题的讨论与解答
种群密度只是本节的一个比较简单的概念,新版教材突出了对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即样方法。
经常在农业上应用,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导致雌虫受孕不足,进而达到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
性别比例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比较恒定的特征。改变性别比例,在害虫治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探讨“种群的空间特征(选学)”
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研究种群密度的重要信息。让学生描述这3幅图中的种群各有怎样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比较恰当的定义。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定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最后强调为什么种群会有不同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使学生全面,整体的掌握种群的各个特征,强调这些特征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做到联系实际。对于年龄组成图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图形和预测事件的能力。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高中生物《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地解释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概念。
2、说出种群密度调查的现实意义。
3、了解种群密度调查的基本方法:逐个计数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能力目标:1、能够在新情境下正确选择应用逐个计数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分析或解决问题。
2、模拟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过程,尝试分析调查过程中减少误差的方法。
情感目标:1、关注种群密度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模拟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3、通过问题解决,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教学难点】进行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时减少误差的方法。
【设计思路】本节为高中生物生态学部分学习的第一节,是学生从细胞水平到个体水平认识生命及生命现象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宏观层面学习生物学的衔接点。
因此,做好知识的衔接是课程引入的关键。
可以选择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个体到群体的不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在对种群概念的理解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举例说明,一方面给出范例,另一方面给出错误的例子让学生辨析,在辨明真伪命题的过程中,掌握种群的概念。
对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意义,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体会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重要性。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是本节的重点,为了更好地建构知识,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和深入理解原理,是最好的方法。
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逐个计数法较为直观,学生容易想到,而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引入则需要通过一定问题的设置来进行。
“调查一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就是对逐个计数的挑战,学生需要思考解决的方案,“以部分代表整体”也是容易想到的解决方法。
在肯定学生的问题解决思路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体会样方法的进行过程,并且尝试分析调查过程中减少误差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新问题,在思考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
第四章第1節種群的特徵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種群的基本特徵有哪些,各特徵間有怎樣的影響和聯繫,學會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及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的具體操作。
本章節是必修三中有關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入門章節,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說出種群的基本特徵有哪些;畫出各特徵間的相互聯繫並說出其原因。
(2)說出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標:(1)通過《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的探究實驗學會本實驗操作的基本步驟及注意事項。
(2)通過小組間的合作討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組織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通過小組間的探究合作實驗,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嚴謹態度及勇於實踐的能力和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種群的基本特徵及相互間的聯繫和影響。
2、難點: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
四、學情分析我們的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還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於教學條件和老師觀念影響,對實驗探究的實踐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本課課時可以根據本地條件讓學生親自動手組織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實驗――<調查草地某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並通過本實驗的探究來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及進行科學實踐的精神。
五、教學方法:1、學案導學法、小組討論、嘗試誘思。
2、實驗法: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實驗。
六、課前準備:1、學生準備:(1)完成預習及相關導學案,總結出疑難問題帶問題去上課。
(2)課代表完成合作小組的分劃,並指定出合小組的負責人。
2、教師準備:(1)備課及教案學案的準備。
(2)小組的分劃及實驗場地的選定。
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一)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抽查學生預習學案中的有關設置的問題,及在預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惑及不解的問題,為上課做好準備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探讨引入新课教师准备四组相同的材料:100颗黄豆和200颗绿豆,一个较大的玻璃器皿,把两种豆子放进去混合。
1.教师把黄豆和绿豆放进玻璃器皿中混合。
事先不告诉学生豆子的数量。
提出要求:尽量的发挥各自创造能力,找出办法来估算出它们的数量.估算结束后,请同学把实验的结果公布出来,老师再公布真正的答案。
提问:同学们为什么的估算法都有哪些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个别组同学估算的结果最接近呢?与什么有关呢?根据讨论的结论,让大家思考密度方法能不能延伸到其它的地方去?学生分组后,讨论估测豆子数量的方法,简要写出操作步骤,教师询问准备好后,学生拿到相同的材料开始统计估测(有的组可能很快拿出结论,但是可能只取一次样可能不是很准确)。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讨论,得出结论:第四组同学在估算的过程中用到了密度方法。
给学生的一定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对抽样统计(样方统计法是其中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肯定这一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激发学生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探讨“种群密度的概念”提问:用初中时学习过物种的分类时提过在分类中最小的单位是什么?由此引出种群这个概念。
举出身边有关种群的例子?并讨论大家所举的种群的之间有哪些的不同之处.由于很多同学都能提出种群间的数量不同,抓住这一点,提问:我们知道发达城市人口数量多原因是什么?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并要求同学把这个概念画下来,把知识落实。
2.注意:在解决种群的概念时,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会举一些身边比较熟的种群,比如校园内的各种植物,还有蚊子,蚂蚁,老鼠等动物。
在讨论种群的区别的问题上,很多同学会可能会举出形态方面,生活条件,数目方面的不同。
学生回答城市人口数量原因问题会从很多方面来出发,如经济,地理条件,密度等。
锻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归纳概念的能力,全面的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①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
②种群中个体有年龄的差异。
③强调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的累加,而是个体的有机组合,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诸多特征,比如说,个体会消失,而种群会延续。
探讨“样方法的概念” 针对探究试验中样方问题的讨论与解答种群密度只是本节的一个比较简单的概念,新版教材突出了对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即样方法。
课前让班上的生物兴趣小组选本校足球场的为1平方米的草地中蝗虫数量进行测量并把有关的情况向大家汇报。
引导学生对测量的方法提出质疑。
(如为什么不把区内的每个地方的蝗虫进行测量呢?)紧抓学生的疑问,提出样方法的概念。
并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取样才能保证既科学又简单?(指导他们阅读探究实验)。
接着为学生提供生物园已划分好的面积为1平方米的草地,要求学生按照探究里的内容自行设计。
写成报告形式。
引导学生举出用样方法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的例子。
并补充书本的两个例子。
①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
②某地区的人均收入等。
做汇报的同学把当时测量的情况用相机拍下来,制作成幻灯片。
与同学分享测量的方法与结果的同时,也分享了一些做这件事情的感受和乐趣。
从而激发起其它同学的探索欲望。
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以及对探究实验的阅读,认识到取样法要随机取样。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取样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体现的,引导他们自发的认识这些方法比生硬的灌输概念要好得多,学生会发现他们正在不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着一些日常问题。
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结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内容。
布置课后完成小组的探究活动报告。
讲出本节的主要内容:1.种群密度的概念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
强调样方法的几个要点:①客观的随机取样;②一定的样本数量;③误差的必然性和允许范围。
简单的回顾,使学生理清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好新课知识。
布置预习种群密度是一成不变的吗?以课后预习课本带着问题区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人类社会为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密度?种群还有那些特征?P62-P64内容,重点结合人类社会,想一想这些种群的特征是怎样体现的,他们又是怎样影响人口数量的?预习,在预习中解决问题,为学习下节新课做必要的准备。
第二课时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探究布置学生收集大量和种群特征相关的直观材料。
学生能够思考在他们的身边有哪些种群,并通过图书馆和上网的方式查阅相关的资料,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把材料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
锻炼学生自学和探究的能力。
复习旧课回顾样方法的概念,注意要点,应用范围;提出他的局限性即对活动范围大的昆虫等的种群密度的测定样方法就不适合。
回答样方法的注意要点。
巩固对样方法的认识,强化注意要点的理解。
探讨“影响种群密的因素” 探讨“出生率和死亡率” 探讨“迁入率和迁出率” 探讨“种群年龄组成”本节中讲了种群的几个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迁出率和年龄组成,可以用种群密度这个核心把他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3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
1.提问引入: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现在越来越少,很多物种正处于濒临灭绝的景况呢?而有些物种如蝗虫,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它,但其数量依旧还是有增无减呢?紧抓学生讨论的结论引出出生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原因,并举出相关的例子。
2. 引导学生从沿海地区的和西北地区人口的对比,找出其反差的原因,并分析我国人口流动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地球环境的条件的变化,人类肆意的捕杀,物种本身的原因如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很多因素造成了物种数量的不平衡。
明这些特征是怎样影响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的。
学生可能会从夏天困扰人的蚊子,蟑螂,还有最庄稼有害的田鼠的事例,还有我国正在日益减少的大熊猫的事例中总结出影响的原因:繁殖的能力,寿命的长短,环境的因素等。
学生通过讨论,能提出沿海地区人口多的原因经济优势的吸引使得大量的外地人口涌入进来。
相使学生全面,整体的掌握种群的各个特征,强调这些特征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做到联系实际。
对于年龄组成图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图形和预测事件的能力。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紧接学生的结论提出种群的第二个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3. 种群年龄组成是这一节的难点。
三种模式图清楚的表现了三种年龄组成。
但可以先提问学生推测年龄组成可能的类型有什么?然后与模式图做连线。
然后根据模式图要求学生预测出种群数量的变化。
接着可让学生年龄三种模式图可能会对社会带来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反,西北地区经济落后,使本来已经稀少的人口流出到发达的城市去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且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相反农村人口由于迁出而减少。
对于年龄组成这个难点,不妨让学生自由讨论,再找个别同学进行解释说明,最后达到共识。
讨论一下中国属于哪一种年龄组成,中国将来的人口数量和年龄组成会有怎样的变化。
也可以讨论一下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年龄组成和发展趋势。
学生能提出由于现在人的观念在改变,出现很多所谓的丁克一族(无孩子一族),因此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老年化,给社会的就业,福利,还有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P63 “思考与讨论”。
第一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解决。
第二个问题先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对这个问题自由讨论,找个别同学说明自己的观点,不求全面,只求合理,集思广益,列举出尽量多的可能的影响因素。
使学生认识到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决不只是一两个,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联系以前掌握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讨“性别比例”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的图片。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各种动物性别比例的特点。
提问:如果打破原有的性别比例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性引诱剂的作用是什么?兴趣小组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其他同学分享以下的信息:哺乳动物一般是1:1的比例,鸟类雄性少于雌性,而低等生物中,雌雄比例差别更是巨大。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可能得到以下的答案:种群在数量稳定时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如果破坏这一比例,就会对将来的种群数量产生巨大影响。
经常在农业上应用,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导致雌虫受孕不足,进而达到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
性别比例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比较恒定的特征。
改变性别比例,在害虫治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探讨“种群的空间特征(选学)”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研究种群密度的重要信息。
让学生描述这3幅图中的种群各有怎样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比较恰当的定义。
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定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最后强调为什么种群会有不同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学生观察后,描述这些种群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且试探的给出定义。
(直接给出定义对学生会有一些困难,所以先让他们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然后会有一定的归纳。
这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调查再得出结论的习惯,避免武断的给出结果或者不敢给出结果。
)学生了解种群的几种空间分布特征,这些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小结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内容。
重点强调两点:1.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都影响着种群个体的数量(或者种群密度),结合起来记忆会更加深刻。
2. 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社会人口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
和老师一起完成种群各个特征的内在关系图如下简单的回顾,使学生理清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好新课知识。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基础题课后习题及拓展题基础题答案: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B。
拓展题提示: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
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2.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
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