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
中国古代的西周东周
中国古代的西周东周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分别位于战国时期之前和之后。
它们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西周东周展开讨论,重点介绍两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西周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1. 历史背景西周是指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一个历史时期。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建立周朝的时候。
西周前期是以周文王、周武王为代表的显赫时期,周辙的政治和军事政策帮助周朝在中原地区稳定统一。
2. 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以封建世袭制为主。
它采用了分封制度,将国土分封给亲信的贵族,并要求贵族向周王朝上缴部分税收和军队。
贵族们在自己领地内行使地方政权,由此形成了多个小国。
西周的统治系统为后世的封建社会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西周的文化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1. 文化特点西周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礼乐制度和易经的发展上。
礼乐制度是周朝一种重要的道德伦理体系,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合下的言谈举止、礼仪仪式等,具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功能。
易经则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典籍之一,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对后世的影响西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政治制度的发展。
西周的分封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并延续了几千年。
其次,西周的礼乐制度和思想文化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
礼乐制度在后来的朝代中被不断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对于道家、儒家等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东周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1. 历史背景东周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是西周灭亡后周朝的继承者。
东周经历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阶段,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各诸侯国形成,并相互争夺地盘和势力。
2. 政治制度东周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春秋时期,东周的政治权力逐渐衰落,各大诸侯国纷纷割据,周王室只是名存实亡。
东周的整体趋势
东周的整体趋势
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东周的整体趋势可以总结为分裂和衰退。
在东周初期,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统治者,但实际上权力已经分散到各个诸侯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诸侯国开始与周朝争夺权力和领土,形成了称为战国时期的局面。
这种分裂的趋势导致了战国时期的持久战乱和混乱。
东周的政治衰退还体现在外交上。
东周逐渐失去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无法维持外交关系,也无法有效对抗西方侵略。
这导致了东周国力的进一步衰弱。
此外,东周社会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贵族的腐败和奢侈生活方式使得社会分化加剧,造成了农民的贫困和不满。
同时,由于地方势力的强大,中央政府无法有效地维持社会秩序和治理。
摄政时期的东周政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但最终还是无法阻挡东周政权的衰败。
公元前256年,秦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最终统一了中国大陆,东周的结束也就意味着中国进入了秦朝。
综上所述,东周的整体趋势是分裂和衰退,政治、外交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呈现出衰退和动荡的状态,最终被秦国统一。
03周朝历史简介(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周朝历史简介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发创建,定都酆镐(宗周);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计存在约为791年。
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又周王室姬姓,故称为姬周,以区别于其他以周作为国号的政权。
另外,史学界通常所提到的先秦,主要指周朝,如先秦诸子中之先秦。
《国语·周语下》说:“自后稷始基,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
”《史记·周本纪》记载,十五王为:后稷-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组绀-太王亶父-季历-文王。
上下两王皆为父子。
《周本纪》说:帝喾之妃姜嫄,履巨人迹受孕生后稷,“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
周人早期居于今山西中南部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
周人早先并无“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
他们居住稳定,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
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荤鬻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
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
“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
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
迁到周原以后,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与中原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卑事商王武乙,于商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系统,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上帝观念,周朝建立之后,这套上帝观念经过了周公旦的整理,成为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的“奉天承运”概念。
东周西周知识点总结
东周西周知识点总结东周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主要发生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之间。
这两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也是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中,中国经历了不少重大事件和变革,史称“春秋战国”时期。
以下是对东周西周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东周时期1. 东周的建立东周是指以都城东周为中心的一个大一统政权。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被叛军所杀,这标志着西周的统治走到了尽头。
而在周平王的兄长周桓王逃脱后,得到了商、叛军和土地贵族的支持,史称“周桓王复辟”,建立东周政权。
2. 东周的政治制度在东周时期,东周政权秉持了诸侯分封制度,并且采取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官的分权管理的方式。
此外,东周时期也进一步完善了官制,例如设立丞相、御史等官职来管理国家事务。
3. 东周的经济东周时期,周藩国的土地所有权逐渐演变为封地制度。
同时东周时期也促进了铁制农具的发展和冶炼工艺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 东周的文化东周时期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铸剑之始。
在经过了初期大规模、计划形冶铸出现后。
关于铁、钢和刀剑的制作技术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5. 周鲜城的建立公元前771年,东周平王被叛军所杀,而周桓王的儿子周幽王幼年继位。
为了避免山东藩国之乱,迁都建立周鲜城。
二、西周时期1. 西周的建立西周建立于中国黄河流域,是指以都城西周为中心的大一统政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推翻了商朝,建立了西周政权。
2. 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实行世袭制,基本上是一种宗法制政治。
它由众多贵族地主家族组织成靠近国王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政治制度,史称“封建分封制度”。
3. 西周的礼乐文化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政治和宗教仪式中,礼乐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4. 西周的经济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日益繁荣,铁器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周朝历史简介
周朝历史简介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周朝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西周和东周。
本文将就这两个时期进行简要介绍。
一、西周时期西周是周朝的初期,起始于公元前1046年,终于公元前771年。
周朝建立者周武王在农民起义中推翻了商朝,建立了西周政权。
1. 周朝的统治体制在西周时期,周朝采用了封建制度,以王为中心,下分封建诸侯。
周王作为天子,有绝对的权威,他掌握着最高的政治、军事和宗教权力。
封建诸侯是周王的亲戚或功臣,分封在不同的地区,负责管理本地的政务和军事,并向周王纳贡。
2. 社会制度和文化繁荣西周时期的周朝社会相对稳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农业得到了大力推动。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冶铸业和制陶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
文化繁荣是西周时期的一大特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萌芽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3. 西周的衰落然而,西周时期也有其内外因素导致的衰落。
首先,封建制度导致地方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对周王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其次,商朝的亲商政策和奢侈生活导致国库贫困,无法有效管理国家事务。
最后,西周面临的外部威胁也不容忽视,西周与其他民族的战争不断,加剧了国家的动荡。
二、东周时期东周时期紧接着西周,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终于公元前256年。
东周时期又分为两个时期,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东周时期的初期,这一时期以分封制的削弱和贵族诸侯之间的争斗为特点。
周王的权威逐渐削弱,各个诸侯国开始推行相对独立的政权。
春秋时期同时也是历史上文化思想发展的辉煌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东周时期的后期,战国七雄相互争霸,形成了与春秋时期相比更加复杂的政治格局。
战国时期军事技术的发展也是突出的,铁制武器的使用和战争策略的变革都对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产生了影响。
东周时期最终衰落的原因也包括了内外因素的交织。
外部的北方民族入侵,内部的分封制削弱和贵族争斗等因素导致了东周政权的崩溃。
东周简介
“共和执政”结束以后,宣王即位,周宣王采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统治,在对外征讨和开拓疆域上接连取得胜利,出现了历史上称之为“宣王中兴”的时期。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宠幸妃子褒姒,同时用人不当,加上各种天灾人祸,民怨沸腾,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第二年(780年),周平王即位,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平王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大权旁落,诸侯纷争加剧,进入了列国征战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后被秦所灭.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周部落兴盛于周文王姬昌,他死后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周。武王死,其子成王年幼即位,由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并进行东征。此后周朝向外扩张长年不断,并对周边的一些国家分封了诸侯国,疆域覆盖了长江、黄河流域和今天的东北、华北的大部,西部曾到昆仑丘。周厉王时,统治开始衰落。西周厉王十分残暴。国人强烈不满。周厉王遂命卫国神巫监视国人。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国人冲进王宫,厉王仓皇逃走,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厉王奔彘以后,朝政由周公、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史称“共和执政”。
关于“共和执政”,还有另一说法,即厉王奔走后,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职。因其名叫“共和”,爵位为伯,故称其当政期间为“共和执政”。
对于以上两种说法,史书上都有记载,前者见于《竹书纪年》,后者仅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从可信度来说,《竹书纪年》较为确切。同时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周王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延续约800年时间。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七年级历史东周的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东周的知识点在中国历史上,东周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前后约持续了400年之久,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
今天我们将了解七年级历史东周的知识点,探究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一、东周的划分东周被划分为两个阶段:东周初期和东周后期。
东周初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为止,这一阶段被称为“西周”。
西周后期出现了多个国家,其中强国有齐、楚、晋、秦等称霸天下。
公元前476年,周幽王被楚国所灭,这也标志着东周后期的开始。
二、东周的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东周是封建的代表时期,周王朝君主奉行血缘继承制度,使用“皇帝”称谓。
国家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国王以封地掌握世袭和捐献的产业。
2. 分封制度:东周将天下分封给亲戚和功臣,国家权利逐渐分散到地方,使得周朝的中央集权受到限制。
这种制度虽然导致了国家分裂和战乱的局面,但也培养了一批有政治才干的贵族。
3. 三公九卿制度:东周在政府机构的分设上较完备,三公九卿制度把各种官职划分为三公和九卿,三公包括宰相、太师、太傅,九卿包括中书、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左右丞相等。
三、东周文化1. 诗经:《诗经》是东周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生动地表达了民间的生活感受和情感。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东周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孔子以其所提倡的仁爱、礼仪、忠信等思想为根据,成为许多历史人物的信仰和指导思想。
3.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东周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阶段,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
四、东周的经济和社会1. 青铜器的发展:东周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日常生活器物的代表,青铜器的使用也是东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 农业的发展:东周时期,农业生产逐渐稳定,农业技术也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也推动了各地人口的迁移和交流。
3. 社会秩序的建立:随着封建制度的稳定和发展,东周社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秩序和规则,人们之间也建立起了一定的等级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周朝的建立与西周东周的区别
周朝的建立与西周东周的区别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统一的封建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周朝的建立以及西周和东周时期的区别展开论述。
一、周朝的建立周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这一时期被称为西周。
西周的建立与商朝的衰败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殷商时期,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腐败、民众起义以及自然灾害的连续发生,使得商朝逐渐走向瓦解。
周武王在经过长期的战争与准备后,成功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周。
西周的建立通过战争而来,因此强调武力与征服,将征服的各族授予封地,形成了君主与诸侯的关系,确立了封建的基础。
二、西周与东周的区别1. 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核心,君主统治下的分封制度是未来几个世纪里中国政治的基础。
西周以天子为中心,下辖一系列的诸侯国,通过封爵和宗族关系来维持统治。
东周时期,由于晋国内部斗争的影响,导致中央集权逐渐瓦解,政权逐渐向地方分散,东周时期呈现出分封割据的局面。
2. 社会制度西周时期,周王的权力非常集中,以周武王的威望作为约束力,诸侯国对中央的忠诚度较高。
而东周时期,诸侯国自行独立,各自为政,实际上与中央政权关系疏远,并反映在社会制度方面。
东周时期宗族势力的扩大,导致地方贵族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动荡不安。
3. 经济发展西周时期,中央政权与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关系。
受周武王的威望影响,各诸侯国对中央朝廷的贡献较高,稳定的财政收入使得经济得以发展。
然而,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与中央政权关系的疏远,导致经济关系的破裂,经济活动受到限制,东周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4. 文化艺术西周时期,周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阶段。
西周时期出现了儒家的奠基人孔子以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学派。
在东周时期,虽然社会政治动荡,但是文化艺术依然有着较为重要的发展。
诸子百家的兴起扩大了学术话语权,各诸侯国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
西周是怎么变成东周的
西周是怎么变成东周的西周成东周的经过:周平王迁都之后,西周正式变为东周。
西周是怎么变成东周的由于犬戎攻入镐京之后,到处烧杀抢夺,把镐京弄得惨破不堪,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其次镐京附近自然灾害非常严重,时常地震又连年干旱。
所以在周平王继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就把王都镐京迁到了洛邑,史称“平王东迁”。
但是周幽王死后,周幽王的宠臣虢石父的儿子虢公翰拥立了幽王的弟弟姬余臣在携地为周天子,史称周携王。
周平王在西,周携王在东。
成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当时周平王有弑君弑父的嫌疑,所以很多诸侯都拥立周携王,还有些诸侯也是在两个周王之间成中立状态。
表面上看周平王与申侯联手弑君弑父,周幽王的弟弟周携王才是合法的继承者。
但另一方面平王是幽王的嫡长子,实际上有符合正统的一面。
平王迁都之前一直在拉拢其他诸侯帮助迁都,其中就有秦国、晋国和郑国出面相助。
秦国祖先是在周孝王时期立了功,被封在秦地,但还不是侯爵。
因为离镐京最近,为了换取爵位,所以拥护周平王东迁。
晋国与周平王达成协议,未来除掉周携王来换取更多的封地。
郑国是洛邑边上的小国,目的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封地,所以帮助平王迁都。
周平王迁都之后,西周正式变为东周。
与周携王对峙了二十年。
直到公元前750年,晋文侯灭了虢国攻入携城,杀死了周携王,二王并立才算结束。
那些帮助周平王的诸侯借机做大做强,藐视王权,也让周天子的威望下降,仍由诸侯宰割。
古书记载“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
”这也证明当时周天子当时是没什么威望的。
西周最后一人周天子是谁周幽王,周幽王是个很著名的帝王,烽火戏诸侯说的就是他。
周幽王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名宫湦(音shēng,一作宫生),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2年―前771年在位。
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
前771年,犬戎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
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东周东周历史简介
东周-东周历史简介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
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
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
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楚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发纣的战争,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
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号为武王,有地千里。
东周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
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齐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以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
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
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
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齐国以称霸北方。
后来,齐国又于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晋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建都绛,开始了晋国的霸业。
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
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
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
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
东周 中国历史朝代
东周中国历史朝代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
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这就是周平王。
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国、秦国、晋国等诸侯的卫护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
周平王东迁以后,西土被秦国所占有。
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为西方强国。
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
于是,展开了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周幽王死后,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原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与此同时,虢公翰也在携地拥立王子姬余臣为王,称携王。
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平王得到郑、晋、秦、卫等诸侯国的拥护,被认作是周王室的正统,携王则相对孤立。
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帮助周平王攻杀携王,周王室由周平王姬宜臼统一。
郑国在周平王东迁以后,积极服侍周王室,郑庄公在解决郑国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
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周桓王即位。
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职。
郑庄公不满,便不再朝觐周桓王。
当时王纲已堕,郑庄公不循礼法开了先例,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即“周郑交质”,天子权威扫地。
秋季,周桓王率领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军队讨伐郑国。
周军大败,郑国大将祝聃发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让周天子的威信完全扫地,礼崩乐坏正式开始。
周朝规定,诸侯去世,其儿子在继位和治丧完毕后,必须赶往都城接受周天子的册封,以求得合法地位。
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鲁桓公谋杀其兄鲁隐公,自立为君,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
从此,诸侯由周天子册封的制度遭到破坏。
东周前期诸侯国君称公、称侯,只有“蛮夷”之国如楚、吴、越等称王;而东周后期徐州相王则拉开了华夏诸侯称王的帷幕。
(完整word版)东周时间表
春秋战国年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平定段叔之乱公元前707年周郑襦葛之战,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全面开始公元前704年楚武王正式称王公元前701年郑国内乱开始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管仲治齐,长勺之战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北杏会盟,开诸侯主盟之先河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假途灭虢”公元前656年骊姬谋杀太子,晋国内乱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嫁女于秦穆公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齐国内乱公元前639 —638年鹿上之盟、泓水之战,宋襄公战败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0年晋秦联军伐郑公元前627年晋文公去世,晋秦崤之战,晋襄公继霸公元前626年楚成王被弑,楚穆王即位公元前625年晋秦彭衙之战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晋襄公去世公元前621 -601年晋国赵盾执政公元前618年赵盾平叛群臣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公元前607年赵氏杀晋灵公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剿灭若敖氏公元前602年晋国黑壤之会公元前601 -598年晋国郤缺执政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楚庄王称霸公元前595 —594年楚军围攻宋国公元前594年晋秦辅氏之战公元前592年晋国士会告老,郤克执政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公元前589年晋齐鞍之战,楚国主蜀之盟公元前587 —573年晋国栾书执政公元前585年楚国子仪之乱公元前584年晋国派申公巫臣联络吴国公元前583年晋国赵氏下宫之难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去世公元前579年第一次弭兵会盟公元前578年晋秦麻隧之战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公元前573年晋厉公灭郤氏,栾氏、中行氏杀厉公,晋悼公即位公元前573 -554年韩厥、智罃、中行偃相继执政,晋国复霸公元前563年晋带领中原诸侯与吴国会盟于楂,随后寿梦称王公元前562年三驾之战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楚康王即位?公元前559年秦晋迁延之役公元前558年晋悼公去世,晋平公即位,晋楚湛坂之战公元前557年晋国溴梁之会公元前555年晋攻齐之战公元前554年子产在郑国开始改革公元前550年晋国范宣子灭栾氏公元前548年晋国赵武执政,崔杼杀齐庄公,齐景公即位公元前546年第二次弭兵会盟,晋国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卿制确立公元前544年吴国季札开始周游列国公元前541 -514年晋国韩起执政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即位公元前538年楚军攻吴公元前529年楚国内乱灵王死、平王立,晋国主平丘之会公元前527年秦嫁女给楚太子,楚平王纳之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奔吴公元前519年周室二王并立,吴楚鸡父之战公元前515年吴国内乱,阖闾即位公元前513年赵鞅、中行寅铸刑鼎公元前509 —501年晋国范献子执政公元前506年昭陵之会,弭兵之盟作废,吴楚柏举之战,吴国偏霸公元前501年邓析去世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公元前497 —489年晋国内战,赵氏驱逐范氏、中行氏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即位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越国惨败,晋国铁之战公元前493 —275年晋国赵鞅执政公元前490年勾践归国公元前489年楚昭王去世,楚惠王即位,齐景公去世,国、高二氏执政公元前484年子贡游说齐、吴、越、晋,吴齐艾陵之战,齐国田乞掌权公元前482年吴晋黄池争霸公元前481年老子去世,齐国田成子开始专权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公元前478年吴越笠泽之战公元前475年晋定公去世,智瑶执政公元前475 —473年勾践灭吴,越国称霸公元前472年晋齐犁丘之战公元前468年越国迁都琅邪公元前456年子贡去世公元前455 -453年晋阳之战,三家灭智,列强争雄的战国全面开始公元前453 —425年赵襄子执政晋国公元前448年陶朱公去世公元前444年鲁班去世公元前425 -403年魏文侯执政晋国,李悝在魏国变法公元前424年赵氏内乱公元前422年左丘明去世公元前413 -408年魏秦西河之战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国公元前405 —404年三晋联盟攻齐(1),子夏去世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赵、魏、韩为诸侯国,三家分晋公元前402年子思、列子去世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公元前391年三晋联盟攻楚(2)公元前389年秦魏阴晋之战公元前386年田氏齐国正式建立,设置稷下学宫公元前383年吴起在楚国开始变法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内乱公元前380年三晋联盟救燕攻齐(3),中山复国公元前379年越国迁都姑苏公元前377年蜀国攻楚公元前376年墨子去世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国,魏楚榆关之战公元前373年魏燕鲁卫联军讨伐齐国(4)公元前370年齐攻燕之战公元前369年魏惠王即位公元前4世纪中期甘德、石申夫著《甘石星经》,禽滑厘去世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即位公元前361年魏国迁都大梁公元前357年田齐桓公去世,齐威王即位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齐威王在齐国开始改革公元前354年齐魏桂陵之战公元前352年诸侯联军围攻魏国(5)公元前351年申不害在韩国开始变法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公元前344年逢泽之会,魏惠王正式称王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魏国一蹶不振公元前340年前后杨朱去世公元前339年楚威王即位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即位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徐州相王”公元前333年楚军大败越国公元前330 —329年秦魏雕阴之战,楚怀王即位公元前328年秦国任用张仪为相公元前326年秦连横韩魏攻齐(6),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即位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正式称王,“五国相王”运动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公元前318 -317年公孙衍合纵五国攻秦(7),函谷关之战公元前316年秦攻灭巴蜀,燕王哙禅让君位给子之公元前314年齐占领燕国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兰田之战,秦魏韩赵攻齐(8),齐军退出燕国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复国公元前310年惠施去世公元前309 -308年秦韩宜阳之战公元前307 -305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军北攻三胡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国,秦昭襄王即位公元前303 —301年匡章连横齐魏韩攻楚(9),垂沙之战公元前301年齐闵王即位公元前300年秦攻楚国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受骗入秦,赵惠文王即位,孟尝君入秦为相。
东周实行的制度
东周实行的制度
东周是一个非常宏伟的时代,实行了多种制度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发展。
1. 分封制:东周在建立时采用了分封制,将国家的领土划分为一系列的封地,授予称王的贵族,确立了封建等级体系。
封地主要由贵族来管理和治理,负责提供军队、赋税等。
2. 宗法制:东周实行了宗法制,强调家族的血脉关系和世袭制。
宗法制度规定了社会各阶层与家族之间的关系及其权力传承,通过这种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家族的稳定。
3. 乡里制:东周实行了乡里制,将人口分为乡和里两个层级,乡为若干村庄的集合,里为若干家庭的集合。
乡和里的组织负责管理土地、税收、农业生产等事务,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
4. 官僚制:东周建立了官僚制度,设立了官职和官吏来管理国家事务。
官吏通过考试选拔,被任命为各级官员,负责处理政务、司法、财政等事宜。
5. 宗教制:东周实行了一种尊奉自然灵物的宗教制度,崇尚祖先信仰和祭祀活动。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可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社会的安宁。
宗教制度在东周社会起到了统一和凝聚力的作用。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东周社会的基本框架,为社会秩序的维持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东周知识点
东周知识点
知识点概述:
1.分封制的衰落与诸侯争霸:
-东周起始于西周灭亡后,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开启了东周时期。
此时,周天子权威下降,对诸侯国控制力减弱。
-分封制逐渐瓦解,各诸侯国实力不断壮大,开始出现“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和“战国七雄”(秦、魏、韩、赵、楚、燕、齐)的争霸局面。
2.社会制度变迁:
-礼乐制度受到冲击,随着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原有的等级秩序被挑战,出现了士阶层的活跃和人才流动。
-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井田制逐步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3.文化繁荣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众多思想家,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诸多学术流派,史称“百家争鸣”。
4.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时期的弭兵之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标志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和诸侯国权力的重组。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胡服骑射改革、长平之战等,预示着统一的趋势加强以及新的军事变革。
5.科技与经济发展:
-农业技术进步,铁器和牛耕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商业贸易活动更加活跃,货币经济初步兴起,城市规模扩大,手工业有了显著发展。
6.最终结局:
-经过长期兼并战争,秦国在秦始皇嬴政时期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秦朝,宣告了东周时代的结束。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这标志着东周的开始。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各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政治斗争。
周王室的权力逐渐减弱,各诸侯国开始独立自主,互相竞争。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开始崛起,成为了当时的霸主,如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文化活动和思想交流,如《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等作品,以及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
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争频繁,各国之间争夺领土和资源。
在这个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吞并了其他小国,形成了七个强大的国家,即战国七雄:秦、齐、楚、燕、韩、赵、魏。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战役和战争,如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
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战略家和军事家,如孙武、吴起、孙膑等。
总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东周的制度
东周的制度
东周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封建制度:东周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铁犁农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渐无法维持,农民开始在井田之外开垦私田。
各国为了在乱世中生存,不得不变法图强,逐渐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有效,达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其采用的县制成为秦朝郡县制的前身。
2. 官制:东周的官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转型。
在春秋时期,太宰(冢宰)地位逐渐下降,最后成为无实权的尊称。
战国时中原各国先后置相为执政官,太宰之称渐废。
3. 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秦朝在夏朝王位世袭制的基础上确立了皇帝制,同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凝聚全国人力物力,内肃乱党,外击匈奴,一统天下。
东周
简史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是指周朝的后半段。
周王室东迁洛邑以后到灭亡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国都在镐京时期的西周。
东周首位君王为周平王(宜臼),共传25王,历时515年,最后为秦所灭。
东周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剩下的诸侯大国继续互相征战,称为“战国时代”。
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灭为止,共传25王,前后经历了515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
翌年(即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
周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与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
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
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卫、陈、蔡、吴及越等国。
而战国时期,则主要分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东周实际上分为两个时期,以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因孔子改编的鲁史《春秋》而得名,其特点是天下权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诸侯;周元王元年到东周灭亡(公元前256年)35年后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因西汉刘向所编《战国策》一书而得名,其特点是权力重心继续下移,由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阶层兴起。
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而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农业井田制的崩溃使农奴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劳动的兴趣有所提高。
东周分封诸侯国明细表
今河南中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375年
宋国
今河南东部、山东西南部
公元前1039年
公元前286年
卫国
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209年
陈国
今河南东部、安徽西北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478年
蔡国
今河南东南部、安徽西北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447年
曹国
今山东西部、河南东北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487年
许国
今河南中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375年
莒国
今山东东南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431年
纪国
今山东东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690年
邾国
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261年
薛国
今山东西南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323年
滕国
今山东西南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414年
杞国
今河南东部、山东西南部
公元前643年
东周分封诸侯国明细表
诸侯国名称
地理位置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齐国
今山东北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221年
鲁国
今山东南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256年
晋国
今山西南部
公元前1033年
公元前403年
燕国
今北京、河北北部
公元前1044年
公元前222年
楚国
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公元前1042年
公元前223年
公元前1046年
东周历史简介_中国历史朝代
东周历史简介东周时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
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
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
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楚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发纣的,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姊归县)。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
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号为武王,有地千里。
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
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齐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以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
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
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
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齐国以称霸北方。
后来,齐国又于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晋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
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
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
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通史
韩国的改革措施
申不害(约公元前385~ 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前337) , 385 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 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 新郑) 新郑)人。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思 想家。 想家。
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体制, 主张以“ 治国。 体制, 主张以“术”治国。申不 害所讲的“ 害所讲的“术”,主要是指国君 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 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
战国时期军事方面的发展
中国通史
骑兵
铜柄铁剑
冷兵器
中国通史
秦国统一天下
楚国变法
吴起,卫人,楚悼王素闻吴起 吴起,卫人,楚悼王素闻吴起 贤能,任他为相, 贤能,任他为相,主持变法事 宜。
中国通史
吴起变法主张: 吴起变法主张:“三世而收爵 主张 限制旧贵族, 禄”,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 的分封制, 废公族疏远者” 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 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中国通史
思想方面—重民思想的产生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水平的提高,封建制的兴 起,推动了社会思想的发展。
扶
亲
安
利
惠
“民为神主”的重要思想 民为神主”
中国通史
封建社会的萌芽
毛泽东曾说过: 毛泽东曾说过:“下面做得不 合法,上面还承认, 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 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 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 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 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
韩昭侯〈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变法 变法〉
齐威王 齐威王、邹忌变法〉 356-320年 齐威王〈齐威王、邹忌变法〉 前356-320年 赵武灵王 公仲连改革 改革〉 赵武灵王〈公仲连改革〉
昭王、郭隗改革〉 燕昭王〈昭王、郭隗改革〉 前325-299年 325-299年 前312-279年 312-279年
阴阳五行是木、 阴阳五行是木、火、土、金、水 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 可缺少的元素。 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 资生、相互制约, 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 动变化之中。 动变化之中。
道家学派
中国通史
老子 皇帝 黄老之术: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黄老之术: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 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 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 墨等诸家观点而成。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 儒、 墨等诸家观点而成。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 公正无私,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公正无私,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中国通史
齐国改革措施
齐威王即位初期, 齐威王即位初期,一度出现了 诸侯并伐,国人不治” “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严重 局面。 局面。
齐威王改革特点:广开言路, 齐威王改革特点:广开言路,鼓 励臣民书谏谤议。曾下令: 励臣民书谏谤议。曾下令:“群 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 之过者 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 谤议于市朝, 耳者, 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 耳者,受 下赏。 下赏。”
中国通史
魏国变法
李锂担任晋国高级官员。 晋国高级官员 李锂担任晋国高级官员。晋国分 魏国高级官员 裂后,继续担任魏国高级官员。 裂后,继续担任魏国高级官员。
“平籴法”--即控制米价在一个水 平籴法” 即控制米价在一个水 平程度 李俚又参考各国的法律, 李俚又参考各国的法律,综合成 为一部法典,命名为《法经》 为一部法典,命名为《法经》, 是中国最古老的成文法典之一, 是中国最古老的成文法典之一, 共有六篇, 》、《贼 共有六篇,即《盗》、《贼》、 《囚》、《捕》、《杂》、《具》 》、《捕》、《杂》、《具
朝代更替结构示意图
东周(BC770-BC256) 东周(BC770-BC256) 西周
BC1046 BC771
春秋
BC476 BC475
战国
BC221
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因鲁史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 —— 阶段特征而得名。 阶段特征而得名。
中国通史
赵国的改革
赵烈侯时,公仲连任相国, 赵烈侯时,公仲连任相国,他主 持了赵国的改革。 持了赵国的改革。
公仲连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化人 民、建立选官制度和改善财政方 面。
中国通史
燕国的改革
燕昭王( 335年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 279年 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九任 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九任 君主,燕王哙之子, 君主,燕王哙之子,简称 昭王或襄王。 昭王或襄王。 重点: 重点: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 础,吸引和用好人才放在富 国强兵的突出位置, 国强兵的突出位置,才使较 弱小的燕国赢得了宝贵的生 存空间, 存空间,燕国走上了富国强 兵之路。 兵之路。
编钟:铜铸,以壁的厚薄分 出十二律
虎座鸟架鼓,用锤敲击奏出 不同音乐
文化方面--祭祀舞蹈
在新乐兴起的同时各种宗教巫祝歌舞即 在统治者的祭祀礼仪中表演,同时也传 播于民间,成为民间祭祀舞蹈。
中国通史
每逢重大节日庆 典等重要活动, 人们就会举行祭 祀仪式,表演祭 祀舞蹈。
政治方面—等级制度
权
王 诸侯
三家分晋标志着中国社会从此进 入封建社会的萌芽时期。
中国通史
春秋兴起“养士之风” 春秋兴起“养士之风”兴起
客卿: 客卿:异国人士被选作官
战国时期“游侠之风”兴起 战国时期“游侠之风”
特点:助人为乐、济困扶贫、 特点:助人为乐、济困扶贫、舍 己救人、追求公正、 己救人、追求公正、蔑视法律
游侠形象
春秋末年霸政局面
中国通史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770~
东 周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475~
——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
文化方面—乐器
中国通史
新乐本质上是一种真情流露、热情奔放的民间音乐
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约前390年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 390 338年 卫国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 政治家, 卫国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 法家代表人物 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中国通史
重点: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抑商、 重点: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抑商、 奖军工、 奖军工、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 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 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 力不断加强, 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 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中国通史
围魏救赵
齐国军师“孙膑” 齐国军师“孙膑”
中国通史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中国通史
墨家的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家的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 “兼爱”和“非攻”是墨家学 兼爱” 非攻” 说的主旨。他主张“尚贤” 说的主旨。他主张“尚贤” 薄葬” 节用” “薄葬”、“节用”,反对贵 族的铺张浪费。 族的铺张浪费。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变 法 示 意 图 主 位 君 国 七 战
李悝变法 变法〉 魏文侯〈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楚悼王〈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 变法〉 秦孝公〈商鞅变法〉
前445-387年 445-387年 前401-381年 401-381年 前364-338年 364-338年 前362-333年 362-333年
卿、大夫 士
中国通史
制 的 产 生
标 志 着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央 集
卿、大夫、士等各阶层的政治势力相继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公然对 大夫、士等各阶层的政治势力相继登上政治舞台。 抗诸侯国君,侵略国家政权,瓜分国土。 抗诸侯国君,侵略国家政权,瓜分国土。一时在各诸侯国形成了众 多格局独立的小国,有的卿、大夫甚至取代国君, 多格局独立的小国,有的卿、大夫甚至取代国君,跃升为诸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