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脑卒中的研究进展_丁婷
脑卒中研究开题报告
脑卒中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它主要表现为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脑血流供应中断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引发脑神经功能障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约有15百万人患脑卒中,其中超过6百万人死亡,且许多患者在获救后仍然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鉴于这种严重的健康问题,脑卒中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近年来,虽然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手段的改善已显著降低了脑卒中的死亡率,然而,面对全球范围内脑卒中患者数不断增加的趋势,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仍然是必要的。
通过增加对脑卒中形成的风险因素和机制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采取预防措施并及早干预。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脑卒中的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以改善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相关风险因素,并结合现有的医疗手段和治疗措施,提出一套完整的脑卒中预防和治疗方案。
通过具体的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脑卒中的主要风险因素是什么?2.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3.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有哪些?4.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将为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相关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和支持。
三、研究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的,我们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搜索相关的医学数据库,收集关于脑卒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文献资料。
并综合分析这些文献,以全面了解和解释脑卒中的风险因素、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2.数据分析:通过收集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揭示脑卒中的发病规律和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并结合已有的实验结果,推断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3.实验设计: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脑卒中的风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比如,通过动物模型模拟脑卒中的过程,观察不同因素对其发病过程的影响,并分析相关的生化指标。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脑中风,简称脑卒中,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它表现为脑血管突发性破裂或梗阻,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残疾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经济负担。
目前,随着流行病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治疗方法被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进展显著。
传统的脑卒中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以让病人减轻疼痛和不适。
这种方法虽然能使病人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现代的脑卒中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治疗脑血管偏狭,以改善脑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的代谢和恢复;另一种是应用神经保护剂,以抑制脑细胞的死亡和修复,提高脑功能。
在脑血管偏狭的药物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抗凝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抑制凝血酶的形成,以促进脑血管的通畅,减轻脑缺血症状。
同时,这些药物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合理用药,严格控制剂量。
在神经保护剂方面,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被用于脑卒中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临床上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神经营养素、中草药、脑保护药物等。
其中,神经营养素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补充人体缺乏的神经营养物质,以恢复神经细胞的功能和修复损伤。
而中草药则是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通过调节身体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自我修复和恢复功能。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外,一些新型技术也被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例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
其中,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注入干细胞,促进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和再生。
它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好的疗效。
它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调节炎症反应、改善神经细胞功能等方面来治疗脑卒中。
总体而言,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希望。
3_围术期脑卒中
2、颈动脉狭窄小于50%有症状的狭窄不宜血管再通术。 3、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是否需再血管化?还存在争议,但狭
窄超过60%还是建议先行血管再通术。
(欧洲血管外科指南(2009年)狭窄<50%的有症状患者禁忌实施颈动脉血管内膜剥脱术。 预防脑卒中的治疗措施:戒烟、控制血压、房颤患者实施抗凝、使用降脂药物和抗血小板 药物。)
围术期房颤的管理
1、已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控制心率药物治疗的房 颤患者围术期应持续原有治疗。必要时可静脉用药。
2、电解质紊乱和脱水会增加房颤风险,导致严重心 律不齐,围术期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和处理
脑卒中后择期手术时机选择
1、 急性脑卒中脑血管的自我调节功能受损,脑血流量 被动地依赖于灌注压。即使轻度的低血压也可能使受 损的大脑损伤加重。
2、 择期手术前应该使脑血管的自我调节功能尽可能恢 复,减轻炎症反应。
3、 非急诊手术应延期至脑卒中后1-3个月。如需急诊 手术,应先行经颅Doppler或神经生理学检查术,了解 脑缺血的情况。
危险因素分析(二)
手术类型
1、髋关节成形术和外周血管手术围术期脑卒中发生率 高于膝关节成形术或普外科手术。
2、头颈部手术脑卒中风险增加0.2–5%。
3、影响脑灌注的操作也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4、沙滩椅位肩关节术中体位性低血压、颈部过度屈曲 导致脑血流降低,促使血栓形成,可能发生脑卒中 和缺血性脊髓损伤。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stroke after neck dissection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 A regional outcome analysis. Ann Surg 2004; 239:428 –31 Cerebral ischemia during shoulder sur-gery in the upright position: A case series. J Clin Anesth 2005; 17:463–9 Prevalence of cerebrovascular events during shoulder surgery and association with patient position. Orthopedics 2009; 32:256
围术期脑卒中
吸烟:吸烟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 加
肥胖:肥胖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 加
家族史:有卒中家族史的患者, 发生卒中的风险增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 风险增加
心脏病:心脏病患者发生卒中的 风险增加
饮酒:饮酒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 加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者发生卒中 的风险增加
其他:其他可能导致卒中的疾病, 如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
06
术前脑卒中:手术前发生的 脑卒中,如术前高血压、糖 尿病等引起的脑卒中。
发病原因
手术创伤:手术过程中对脑组织 01 的损伤
血流动力学改变:手术过程中血 02 压、血流速度等变化
血液高凝状态:手术过程中血液 03 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 04 致围术期脑卒中的发生
围术期脑卒中的预 后通常较差,患者
2 可能出现残疾、认 知功能障碍、生活 质量下降等问题。
围术期脑卒中的预 后还与治疗措施有
3 关,及时、有效的 治疗可以改善患者 的预后。
围术期脑卒中的预 后还与患者的心理
4 状态有关,积极、 乐观的心理状态有 助于改善患者的预 后。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脑卒中后遗症:可能导致患者肢体功能 障碍、语言障碍等,影响日常生活
临床表现
● 意识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 ● 肢体无力:患者可能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等症状 ● 语言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说话含糊不清、理解力下降等症状 ● 头痛、头晕: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 ● 视觉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等症状 ● 感觉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感觉异常、感觉缺失等症状 ● 运动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 认知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 ● 情绪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症状 ● 其他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其他与脑卒中相关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等
脑卒中领域的重大研究简介
脑卒中领域的重大研究简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脑卒中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以下是对其中一些重要研究的简介。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研究再灌注治疗是一种通过恢复缺血区的血流来减少脑损伤的治疗方法。
研究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治疗两个方面。
溶栓治疗是通过使用药物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流,而机械取栓治疗则是通过使用机械装置将血栓从血管中取出。
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2.脑卒中预防和一级预防研究预防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一级预防是指针对未发生脑卒中的人群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等。
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3.脑卒中康复和神经功能恢复研究康复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神经功能恢复是指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和规范的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4.脑卒中诊断和影像学技术进展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应用,为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依据。
同时,影像学技术还为脑卒中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助于深入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5.脑卒中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管理研究脑卒中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管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预后的重要措施。
研究主要包括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脏疾病等方面的管理。
针对不同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措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恶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6.脑卒中的药物治疗和新型治疗方法研究药物治疗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纤药物等。
PCI围手术期并发脑卒中抗栓策略
适量运动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 等,以增强心肺功能和血 液循环。
03 PCI围手术期并发脑卒中 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与标准
诊断方法
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 检查等手段,综合评估患者是否存在 PCI围手术期并发脑卒中的风险。
诊断标准
符合国际通用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如 TOAST分型或ASCO分类,同时排除 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康复治疗与二级预防
康复治疗
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 ,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
二级预防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二级预防方案,包括调 整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定期复查等,以降低脑卒中的 复发风险。
04 PCI围手术期并发脑卒中 的护理与患者教育
疾病知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PCI围手术期 并发脑卒中的原因、治疗方法 和预后,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 。
抗栓药物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抗栓药物, 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使用 时间和注意事项等。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 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
未来将有更多新型抗栓药物进入临床 试验阶段,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加强PCI围手术期并发脑卒中的预防 工作,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联合治疗策略的推广
优化现有的抗栓药物联合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
对于发病时间在一定范围内的患 者,可采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或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
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
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第1篇: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骤,恢复较慢,易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发病初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防止肢体关节挛缩和废用性肌肉萎缩,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肢体功能,充分发挥残余功能。
1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时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早期时间窗内(24h)功能锻炼,能纠正和改善预后以避免脑损伤加重,抢救损伤而死亡的脑细胞,修复脑组织。
多数研究者认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神经学症状进展后48~72h内为宜。
还有研究者认为,对于中量脑出血患者为发病后7~14d,小量脑出血患者为发病后6~7d,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6d[1]。
2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方法2.1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即早期抗痉挛的体位,使偏瘫后的关节相对稳固,可以有效預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同时也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防止废用性萎缩、患肢水肿、关节畸形、痉挛和失用性综合征[2]。
良肢位是一种临时体位,需2h变换一次体位。
2.1.1患侧卧位尽量多采用此体位,可增加患者偏瘫侧的感觉输入,增加患者对偏瘫侧的认识,同时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活动,利于患者独立完成部分日常生活活动,姿势为患侧肢体在下方,患侧肩部前伸,肘伸直,前臂外旋放后,手指伸展,背部垫软枕,60°~80°倾斜为佳[3]。
患侧下肢稍后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小腿下垫一软枕。
2.1.2健侧卧位将患者头颈部垫舒适软枕,避免头屈向患侧,健侧肢体在下方,取舒适体位,患侧肢体向前伸,肩关节保持屈曲100°的位置[4],胸前放置枕头,肩肘关节置于枕上,肩胛骨上提及前神,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手心向下,患侧下肢下垫一枕头,患肢屈髋屈膝垫于枕上,踝关节背屈90°,足部也垫于枕上,防止足下垂[4]。
围术期脑卒中
血压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目标:
(1)有HBP病史者: BP:180/100mmHg。
(2)无HBP病史者: BP:160~180/90~100mmHg。
4、控制血糖和降脂治疗 术前空腹血糖控制在11.1umol∕L以下; LDL-C每↓0.03mmol∕L(1ug∕dl); 脑卒中↓0.5%; 推荐LDL值2.6mmol∕L(100ug∕dl)。
(2)当收缩压≥220mmHg和/或舒张 ≥120mmHg时,谨慎使用降压药。
拉贝洛尔10~20mg/iv,1~2min 尼莫通30~60mg/次,静滴 下降10~15%为目标。
(3)当舒张压≥140mmHg时,建议立即静脉 使用速效降压药(硝酸甘油10~20mg,硝普钠 50mg/次,静滴 )。
3、控制高血压(降低风险20%-40%)
美国高血压指南(JNCT)推荐目标值为 140∕90mmHg,合并糖尿病目标管理值为 130∕80mmHg(单用或合用降压药)。
脑梗塞高血压的处理
(1)当收缩压<220mmHg和/或舒张压< 120mmHg时,可密切观察,不降压治疗 除非有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急性 肾衰、急性肺水肿、急性心肌梗死等需要 紧急处理时。
大量的影像学和回顾研究资料表明:围术 期脑卒中以缺血和栓塞为主。
Likosky的研究冠脉搭桥术后脑卒中388例
名称 脑栓塞 多病因 脑低灌注 腔隙性
血栓 出血 其他
例数 240 39 34 32
4 4 54
百分比 62.1% 10.1% 8.8% 3.1%
1% 1% 13.9%
三、机制
围术期脑卒中以栓塞/梗塞为主,目前机制尚不明了, 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脑卒中发生率
围手术期脑卒中管理
REPORTING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必要的 帮助和支持。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 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心态。
健康指导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指导,包括饮食、用 药、复查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PART 06
围手术期脑卒中质量控制 与改进
质量控制指标设定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监测手术过程中及术后脑卒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情况,评估手术安全性。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积极预防和处理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并发症处理
肺部感染
加强呼吸道管理,给予抗生素 等药物治疗。
深静脉血栓
鼓励患者尽早活动,给予抗凝 药物或机械性预防措施。
压疮
加强皮肤护理,定期翻身,使 用气垫床等预防措施。
癫痫发作
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并密切 观察病情变化。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评估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脑 卒中相关并发症,如颅内 出血、脑梗死等。
评估工具与流程
评估工具
采用专业的神经功能评估量表,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等,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量化评估。
评估流程
制定规范的评估流程,包括评估时间、评估内容、评估方法等,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建立多 学科协作机制,由神经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外科医生等共同参与评估过程,确保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脑卒中的管理策略,以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 者预后。
背景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 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在围手术期,患者由于手术应激、 麻醉药物使用等因素,脑卒中的风险增加。因此,加强围手 术期脑卒中的管理至关重要。
脑卒中一级预防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一级预防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脑卒中一级预防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促进健康管理的进步,以此为指导,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
一、脑卒中的定义与分类1. 脑卒中的概念在临床上,脑卒中是指颅内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造成脑部局部或全面供血不足,导致神经细胞功能障碍、坏死或死亡。
脑卒中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缺血性和出血性等病因。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管阻塞所引起,造成大脑缺氧和能量代谢障碍。
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引起,导致脑内血肿形成,破坏正常的脑组织。
2. 脑卒中的分类根据脑卒中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可以将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即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
(1)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通常由于血管阻塞所致,通常包括全脑或部分脑区的缺血,以及由于脑部微动脉病变所致的缺血性病变,如细小动脉硬化等。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意识障碍、肢体麻木等。
(2)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通常由于脑血管破裂所致,分为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昏迷、肢体瘫痪等。
二、脑卒中一级预防的意义1. 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负担。
预防是解决脑卒中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一级预防,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2. 促进健康管理脑卒中预防工作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方面。
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预防意识,促进健康管理的进步和发展。
三、脑卒中一级预防的护理干预1.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预防措施的基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
a
13
并发症
出血发生率: 未经溶栓治疗:症状性脑出血5% ,非症
状性脑出血15%~45%。 溶栓治疗:9.3%~28%
处理:立即停用溶栓药物,进行出血部位穿 刺,请脑外科会诊,手术要在纤溶系统恢 复后再做。
a
14
并发症
2、再灌注损伤:闭塞血管经溶栓再通后,在 短时间内,其神经损害体征和形态学改变 有时会有所加重,形成脑缺血后再灌注损 伤,加重脑水肿。 机理:自由基损伤了缺血半暗区;无复 流(no-flow)现象:当血栓溶解后该血管 或其远端的血管仍无血流流通。
3、理论上治疗时间越早越好,美国心脏病学 会(AHA)和美国神经病学会(ANA)建 议对起病3小时内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行rt-PA
治疗。
a
9
适应症
1.年龄<75-80岁 2.无意识障碍,但对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者,
由于预后极差,即便昏迷较深也不禁忌; 3.脑CT排除脑出血,且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
缺损相对应得低密度影; 4.溶栓治疗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但若为进展
3、此时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已出现不可逆损 害,因此促进血栓溶解,恢复脑血流,挽 救尚未形成永久损害的脑组织是治疗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
a
8
治疗的时间窗
1、因缺血半暗区仅存在几小时,故多数临床 治疗时间限制在出现症状后6~8小时,头 颅CT扫描尚未形成低密度病灶。
2、也有在症状出现几天后溶栓治疗有效,且 不会增加危险性。
6.脑卒中发生时伴癫痫发作; 7.活动性的内出血; 8.颅内新生物:动静脉畸形、动脉瘤; 9.已知有出血素质。
a
12
并发症
1、出血:
颅内:影响溶栓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主要并 发症
围手术期卒中防治
抗血小板 他汀 改善侧枝循环 抗纤溶 抗凝
血栓去除术
脑保护剂
其他
围术期卒中的治疗
rt-PA
时间限制 溶栓“黄金时间”1h 静脉
3-4.5h
按时间顺序(从左到右)显示梗死核心 区(红色)的发展,脑缺血从可逆性损 伤(绿色)到不可逆性损伤(红色) Lopez AD,et al . Lancet 2006;367:1747
年龄>65-70岁
女性 伴随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 COPD、外周血管疾 病、心脏病、EF <40% 、肾功能不全、) 卒中或一过性缺血性发作病史 颈动脉狭窄 升主动脉硬化 术前突然停用抗血栓治疗或抗凝药物 术前、术中血压波动较大,术前漏服降压药(误区)。
Hinterhuber G,et al Extended monitoring of hemostatic activation after varicose vein surger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Dermatol Surg 2006;32:632-639.
交界区梗死 (分水岭区梗死)
/TIA
混合型
围手术期卒中(Perioperative Stroke)
概念: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 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 ,包 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 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 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 围手术期卒中 ACS NSQIP 定义为:脑组织局部缺血 或出血而产生突然的脑神经功能障碍,这种障碍持续 24小时,发生在手术的30天之内。 各家报道不同:发生率在0.08%-2.9%,但是心脏、神 经外科和血管手术发生率较高,约为2.2%-5.2%,病 死率高达26%。
脑卒中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脑卒中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脑卒中,又称中风,是近年来成为世界上主要疾病负担之一的疾病。
它的高发病率和致命性使得科学家们纷纷投入研究,以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当前脑卒中治疗中的主要挑战、新兴的治疗策略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1. 脑卒中治疗的挑战脑卒中治疗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时间窗口和个体化治疗。
时间窗口是指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时间范围,通常为发病后的4.5小时内。
当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即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来溶解阻塞血管,恢复血液供应。
然而,由于治疗时间窗口非常有限,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脑卒中的病因复杂多样,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等,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用性的,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2. 新兴的治疗策略为了解决脑卒中治疗的挑战,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新兴的治疗策略。
首先,研究人员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开发了机械摘除血栓的方法。
机械摘除血栓是通过导管技术将血栓直接抽出,从而更快速地恢复血液供应。
这种方法扩大了治疗时间窗口,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其次,针对个体化治疗的需求,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针对特定病因的治疗方法。
例如,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卒中,研究人员开发了控制胆固醇、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此外,个体化治疗还包括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异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药物。
3. 未来研究的方向尽管新兴的治疗策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脑卒中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脑卒中的预防工作。
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健康教育等手段,减少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此外,预防也需要关注早期识别脑卒中的信号,以便及时就诊。
其次,研究人员应加强针对个体化治疗的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脑卒中的病因和患者的生物特征,可以开发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
课题-非心血管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脑卒中-刘丝蒙
非心血管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脑卒中_刘丝蒙围术期脑卒中是手术和麻醉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起暂时甚至永久的认知功能或神经功能损害。
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却高居手术病人致残、致死重要原因前三位,是麻醉科医师必须了解和关注的问题。
鉴于心脏手术围术期脑卒中发病率高和神经外科手术的特殊性,本文主要涉及非心血,管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脑卒中(以下简称围术期脑卒中)针对其定义、特点、病理生理以及如何早期识别和预防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提高对围术期脑卒中的良好认知和警惕,并在如何早期识别和预防围术期脑卒中方面提供思路。
围术期脑卒中的定义围术期脑卒中定义为:手术中或术后突发的、血管源性的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的缺失,症状持续24h以上或导致。
2死亡,时间界定为术后3d~30d014年围术期脑卒中专家共识对其定义为:手术中或术后30d内出现的脑出血或1〕。
缺血性梗死〔6〕。
脓毒症及心肌梗死〔紊乱、表1不同手术围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率手术类型普通外科手术头颈部手术结肠部分切除术肺叶或肺段切除术膝、髋关节置换术脊柱手术脑卒中发生率(%)0.08~0.70.2~4.80.70.6~0.870.2~0.40.48有研究显示炎症反应参与了卒中的多项病理生理过程,影响卒中的发生和预后。
手术创伤引起的炎症反应与脑卒中的炎性反应产生协同作用,对机体进行双重打击,这可能是围术期脑卒中死亡率比非手术期脑卒中高出一倍的原因。
术后多发研究表明,围术期卒中大约只有5%~8%还有发生在术中和麻醉恢复期,约68h内,0%发生于术后4〔,〕约30%在术后3~30d发生17。
这说明术后因素对围术期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结果,脑卒中是全球人口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心血管病,每年全世界死于脑卒中的人数高达5死亡人数大约占发病人数的170万,0%。
有5%~15%的脑卒中发生在患者住院期间,其中有近一半属于围术期脑卒中。
围术期脑卒中的特点发病率低多数文献报道非心血管非脑科手术围术期脑卒中发生率约为0操作的复杂程度.1%。
急诊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丁玲
急诊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丁玲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的应用价值。
方法:取我科室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12例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救护时间、死亡情况和致残情况。
结果: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救护时间、死亡情况和伤残情况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救护时间大大缩短,死亡、致残的情况减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随着当前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脑卒中发病率及其死亡率也呈现不停上升的趋势,作为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脑卒中的进展十分快速。
这种疾病是由于脑组织弥散性缺血或是脑循环出现障碍导致局部缺血引起的脑功能缺损,急性脑卒中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果能在救治过程中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急诊护理,那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将十分有利。
现在选取我科室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对其在采取急诊护理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观察,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室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11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
112例患者中接受急诊护理的56例为观察组,该组患者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为43—72岁,平均年龄(59.53±11.03)岁;接受常规护理的56例为对照组,该组患者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范围为44—70岁,平均年龄(58.74±9.3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可以进行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作下一步研究。
另外,本次研究的所有研究对象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皆为主动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14·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2 年 11 月第 6 卷第 22 期 Chin J Clinicians( Electronic Edition) ,November 15,2012,Vol. 6,No. 22
·综述·
围手术期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丁婷 王东信
脑卒中是一种罕见但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患者可由于脑 卒中早期出现的脑水肿、颅内高压而脑死亡,或由于后续出现的 误吸、肺炎、代谢紊 乱、脓 毒 血 症 或 心 肌 梗 死 而 死 亡,预 后 极 差。 卒中被认为将是到 2020 年世界范围内致人死亡的第二大因素, 同时也是致患者出现远期神经功能残疾的首要因素[1]。在心脏 及大血管手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在 2. 0% ~ 10. 0% ,而神经外 科手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约为 2. 2% ~ 5. 2%[2]。多数研究均 围绕心脏及神经外科手术进行,对其他手术类型如普外、骨科及 泌尿科等手术的研究相对较少。
DOI: 10. 3877 / cma. j. issn. 1674-0785. 2012. 22. 056 作者单位: 10003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 通讯作者: 王东信,Email: wangdongxin@ hotmail. com
慢性房颤患者 术 后 脑 卒 中 的 发 病 率 为 非 房 颤 患 者 的 2 倍[10]。 主动脉粥样硬化也被视为围手术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特 别是对于那些行心脏大血管手术的患者。如果患者存在颈动脉 斑块,卒中风险增加,因为动脉斑块处易生血栓,斑块也可脱落, 随血流进入颅内血管造成脑梗死,上述风险不仅针对心脏及颈 动脉手术,对于其他类型手术同样适用[11]。
五、病理生理机制 脑卒中可以是缺血性的或出血性的。一项涉及 388 例冠状 动脉搭桥( CABG) 患者的研究发现,约有 62% 的脑卒中是由栓 子梗死造成的,出血造成的脑卒中仅占 1%[20]。非心脏非神外 科手术术后,大约 68% 的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血栓形成所致, 16% 是由于其他类型的栓子如气栓、脂肪栓子造成,仅有 5% 是 由于脑出血所致[14]。 脑血管血栓形成 往 往 是 诸 多 因 素 综 合 作 用 的 结 果 ,从 病 理 生理角度看,既与血管内皮细胞、组织损伤有关,又与血流缓慢、 血液黏滞性的 改 变 和 凝 血 系 统 异 常 有 关[23]。 血 栓 形 成 的 条 件 可被总结为三点: 血管内膜损伤、血流淤滞及血液凝固性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内膜粗糙、凹凸不平,内皮细胞的前列环 素生成减少 而 纤 维 蛋 白 溶 酶 系 统 活 性 减 弱,易 导 致 血 栓 形 成。 而高血压、动 脉 硬 化 患 者,其 脑 血 管 壁 硬 化、内 膜 粗 糙、管 径 狭
最近的一项大样 本 巢 式 病 例 对 照 研 究 显 示 ,术 中 平 均 动 脉 压低于基础值的 30% 会增加术后脑卒中的风险,且低血压时间 持续越长,风险越高[21]。同时,另一篇病例报告显示,患者在术 后应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在镇痛冲击量导致低血压后,出现了脑 卒中,但关于低血压与脑卒中的因果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 证实[22]。
此外,慢性肾脏疾 病 患 者 可 能 由 于 肾 病 加 速 了 血 管 粥 样 硬 化,也可能是由于透析会引起低血压和体液的重新分布也易出 现脑卒中[12]。吸烟、BMI 35. 0 ~ 40. 0 kg / m2[13]以及患有癌症[14] 均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3. 所行手术种类: 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率与手术类型及 复杂程度有关,一般的非心血管手术发生率较低,而心脏血管手 术,特别是当手术合并有处理心脏的步骤时,围手术期脑卒中发 生率会骤然增 加[15]。 髋 关 节 置 换 手 术 后 脑 卒 中 发 生 率 要 高 于 膝关节置换手术[16]。头颈部手术术后脑卒中风险同样增加,最 高可达 5% 左右[17]。因为颈部过伸或压迫颈部血管可能会影响 脑部血供和血管内损伤。早先曾有文章报道麻醉医师提起患者 下颌托面罩时,因为用药不足患者挣扎致颈部过伸而引发缺血 性脑卒中[17]。脑卒中同样是肺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大约有 53% 的患者术后发生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18]。与择期手术相 比,急诊手术大大增加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19]。
本文将重点 回 顾 各 类 手 术 围 手 术 期 缺 血 性 能的预防措施。
一、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脑卒中定义为“由于脑血管原因引 起的大脑局灶或大范围神经损伤,持续 24 h 以上或在 24 h 致病 患死亡”。脑卒中是血管堵塞或破裂的结果[3],即脑卒中可以是 缺血性或出血性的。围手术期脑卒中常被定义为发生在手术当 天至术后 30 d 内的脑卒中。 二、发病率 由于研究人群、试验设计、诊断标准及随访时间不同等诸多 原因,各个研究中的脑卒中发病率差别很大,从 0. 05% 至 7. 4% 不等[4]。 近期的一项研究 发 现,住 院 期 间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发 病 率 在 结 肠部分切除术后为 0. 7% ,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为 0. 2% ,肺叶或 肺段切除术后未 0. 6% ,而当患者年龄大于 65 岁时,上述发病率 分别上升至 1. 0% 、0. 3% 和 0. 8%[5]。同时,Kikura 等[6]的研究 显示,非心脏手术术后约有 45% 的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在术后 第 1 天,此后发生率逐渐下降。 三、死亡率 围手术期发生缺 血 性 脑 卒 中 后,患 者 的 死 亡 率 在 报 道 中 为 4. 8% ~ 26. 2%[7]。与 之 相 比,非 手 术 患 者 脑 卒 中 后 死 亡 率 为 12. 6%[8]。当患者存在既往脑卒中病史时,再发脑卒中后的死 亡率高达 87%[5]。 四、危险因素 1. 年龄: 最近的两项研究显示,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 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5 岁以下发病率为 0. 1% ~ 0. 2% ,而 大于 65 岁时,发病率上升至 0. 5%[5-6]。在 Mashour 等[9]的研究 中,年龄大于 62 岁被列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 并发症: 最主要的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 既往脑血管病史( 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外周血管疾病 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次要的危险因素为需要药物治疗的高 血压、房颤、糖尿病、心肌梗死 6 个月内进行手术或伴有瓣膜疾 病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一项样本量为 69 202 例的研究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