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躁狂
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双向障碍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向心境(情感)障碍,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
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既往称为情感障碍(Afective disorders)是指以心境或情感异常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表现为情感高涨、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称躁狂状态;情感低落、快感缺乏、精力下降、兴趣减少、活动减少,称抑郁状态;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生物学因素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②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向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向障碍的素质标志;③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④多巴胺(DA) 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⑤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向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⑥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⑦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遗传学因素家系调查发现,双向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向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向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向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目前,有关双向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有一种慢性病,叫做“双相情感障碍”
有一种慢性病,叫做“双相情感障碍”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见到这样一类人,他们一天能工作12小时以上,时刻保持着情绪高涨,既能完美处理工作,又能完美处理社交,仿佛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拦住他们;持续一段时间后,他们又像是一个鼓足气后泄了气的皮球,感觉到很伤心,甚至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感觉整个世界都抛弃了自己,也没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当极为亢奋的精神状态出现时,有时候并不是状态好,当极为消极的情绪在脑海中兴风作浪时,有时候也并不是矫情,而是患上了一种慢性病——双相情感障碍。
下面我们就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的知识进行一一科普。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就是我们常说的“躁郁症”,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的精神障碍疾病,发病无任何的规律,在任何年龄段均可患病[1]。
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发作时,会表现为高涨的情绪,且语言、行动会增多,表现出精力充沛的状态;而当抑郁症发作时,患者又会表现出低落的情绪,愉快的感觉逐渐丧失,且语言和行为均有所减少,甚至会表现出迟钝的反应。
双相情感障碍疾病在临床上表现的较为复杂,在情绪高涨或低落的同时,还有伴有行为异常、注意力异常、睡眠异常等情况,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1、典型症状躁狂发作:以思维高涨(思维联想快、说话语速快、出现联想、容易被周围事物给吸引、自我感觉良好)、情绪高涨(乐观热情、愉悦轻松、容易激惹、甚至会有冲动行为和冲动语言)、意志高涨(爱管事情、不断计划、容易冲动、行为鲁莽、不计后果)作为主要的症状,属于精神性兴奋。
轻躁狂发作:在轻躁狂发作期间,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较轻,会持续数天的精力充沛、情绪高涨、容易激惹等,在睡眠方面需求少,行为较为鲁莽,思维较为飞跃等。
抑郁发作:以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兴趣减退、严重悲观)、思维迟缓或悲观(说话少、语速慢、自怨自艾、妄想、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等念头)、意志减退(行为缓慢、活动缓慢、生活被动、回避社会、生活需要照料、甚至出现绝食的情况)作为主要的症状,属于精神性抑制。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简介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
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
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
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
双相情感障碍- 分类一年中的变化特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双相障碍,根据发作时所处的状态分类如下: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双相障碍目前为轻抑郁;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发作;其它待分类的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
另外,根据躁狂抑郁发作的轻重进行分类,是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分类。
双相障碍分为: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双相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轻,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重;双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均不严重;环性情绪人格:具有躁狂抑郁双相情绪波动人格特征,其情绪波动幅度轻。
[1]双相情感障碍- 症状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双相情感障碍- 发病因素生物学因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多巴胺(DA) 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变态心理学)双相障碍
效果。由于双相II型轻躁狂的症状多很轻,如社会功能无明显受损, 且患者乐于处在轻躁狂状态的话,可以考虑对此类患者不用心境稳定 剂而单独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或丁胺苯丙酮(Framoes等, 1996)。
情况下,自行断药,导致复发。
• 4.实验室检查
•
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
电图。如需要排除颅内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可能脑电图,头部CT或头部核
磁共振(MRI)检查。许多其他躯体疾病可以出现精神症状,因此如有躯体
疾病史的需要作相应的检查,如内分泌方面的检查,有关部分B超检查等等。
(五) 常用药物
• 1.心境稳定剂 • 心境稳定剂是指对躁狂或抑郁发作具有
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且不会引起躁狂 与抑郁转相,或导致发作变频的药物。目 前,比较公认的心境稳定剂包括碳酸锂及 抗抽搐药丙戊酸盐、卡马西平等。
• 1.碳酸锂 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总 有效率约为70%,但起效较慢,需要持续 用药2~3周的时间才能显效。
附图2 双相抑郁发作治疗流程
ICD-10明确诊断
在原用心境稳定 剂维持治疗基础上
加锂
加大原用锂剂量
严重拒食、自杀者 临时加MECT
有效
无效
加用抗抑郁剂:
有效
SSRIs,慎用TCAs 无效
加大抗抑郁剂剂量
有效
继续 治疗
继续 治疗
无效 换用不同作用机制
的抗抑郁治疗 无效
MECT 3次/周,<6次
无效
有效
•
躁狂发作
•
基本的特征是心境高涨,身体和精神活动的量和速度均增加。
精神疾病(心境障碍)精选知识总结
心境障碍知识总结1:什么是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大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临床上主要有抑郁症和躁狂症两种基本类型。
如果两型同时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则为双相障碍,即躁狂抑郁症。
而躁狂症或抑郁症是指仅有躁狂或抑郁发作,习惯上称为单相躁狂或单相抑郁。
临床上单相躁狂较少见。
2: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是什么?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抑郁)。
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3:躁狂发作有哪些临床表现?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即心境高涨或易激惹为基本临床表现,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精神活动正常。
躁狂发作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1)情感高涨: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漫无边际的无端喜悦,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异常兴奋,似乎整天处于幸福欢乐的海洋之中,且这种主观心理体验十分鲜明。
患者洋溢着欢乐的风趣和神态,甚至感到天空格外晴朗,周围事物的色彩格外绚丽,自己也感到无比快乐和幸福。
高涨的心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
有的患者尽管情感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
部分患者临床上是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并不表现为情感高涨,故动辄暴跳如雷、怒不可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患者情感高涨时,自我评价过高,表现为高傲自大,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可出现夸大观念,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能力是最强的,是世界上最富有的。
甚至可达到夸大或富贵妄想,但内容并不荒谬。
有时也可出现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多继发于情感高涨,且一般持续时间不长。
1双相障碍的概念
1双相障碍的概念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曰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本指南的诊断分类以中国CCMD-3为主。
但在CCMD-3中将躁狂症(反复发作的轻躁狂或躁狂症)作为心境障碍中一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并列。
但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
因此,ICD-l0及DSM-Ⅳ分类系统已将之列入双相障碍。
此外,CCMD-3与ICD-10将环性心境障碍与双相障碍分列,置于持续性心境障碍中,但除症状较轻及病期较长外,它与双相障碍无本质区别,在DSM-Ⅳ中已将其列入双相障碍中。
由于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系列未设躁狂症及环性心境障碍分册,为读者使用方便,本指南将此二疾病单元也列入双相障碍中一并讨论。
但不包括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病程中的双相表现。
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
因而,长期以来,本病一直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双相障碍的流行概况1898年,克雷丕林(Kraepelin)首先提出躁狂与抑郁同属一个精神疾病单元,认为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是其主要特征,并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郁症)。
这是最早的双相概念。
1957年,Leorlhard根据长期随访研究资料,将躁狂抑郁症分为单相及双相两个亚组,认为它们可能具有异源性。
躁狂症
躁狂症躁狂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
遗传因素、体质因素、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及代谢异常、精神因素都是躁狂症的诱发因素,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相,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躁狂发作时间需持续一周以上,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
1疾病简介在心境障碍病程长期观察发现,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非常少见,并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个性、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类似。
因此,精神疾病的国际分类法系统(ICD-10)和美国分类法系统(DSM-Ⅳ)已将其列为双相障碍的一种。
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的躁狂症和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5.5%-7.8%(Angst,1999),Goodwind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II型合并为3%,若加上环性心境则超过4%。
香港特区(1993)男性1.5%、女性1.6%。
因此,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双相I、II型概念见鉴别诊断)。
2发病机制生物学因素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
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多巴胺(DA) 功能活动异常;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可能存在功能活动异常,因作用于此神经递质的抗癫痫药可以作为心境稳定剂,有效治疗躁狂症和双相障碍。
②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③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1双相障碍的概念
1双相障碍的概念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曰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本指南的诊断分类以中国CCMD-3为主。
但在CCMD-3中将躁狂症(反复发作的轻躁狂或躁狂症)作为心境障碍中一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并列。
但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
因此,ICD-l0及DSM-Ⅳ分类系统已将之列入双相障碍。
此外,CCMD-3与ICD-10将环性心境障碍与双相障碍分列,置于持续性心境障碍中,但除症状较轻及病期较长外,它与双相障碍无本质区别,在DSM-Ⅳ中已将其列入双相障碍中。
由于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系列未设躁狂症及环性心境障碍分册,为读者使用方便,本指南将此二疾病单元也列入双相障碍中一并讨论。
但不包括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病程中的双相表现。
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
因而,长期以来,本病一直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双相障碍的流行概况1898年,克雷丕林(Kraepelin)首先提出躁狂与抑郁同属一个精神疾病单元,认为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是其主要特征,并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郁症)。
这是最早的双相概念。
1957年,Leorlhard根据长期随访研究资料,将躁狂抑郁症分为单相及双相两个亚组,认为它们可能具有异源性。
双相障碍的诊疗和鉴别诊疗
抑郁发作症状与轻躁狂或躁狂症状也能够迅速转换,每天不同,甚至 因时而异
假如在目前旳疾病发作中,两套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突出且发作 连续至少两周,则应作出混合性双相情感障碍旳诊疗
急性躁狂发作:起病急剧,言语零乱,行为杂乱。早 期丧失自知力。极为严重时呈极度旳兴奋躁动状态, 经常伴有意识障碍,称为谵妄性躁狂
躁狂性木僵 :十分罕见 。患者沉默不语但仔细观察其 面部表情有笑容 。没有意识障碍,病情缓解后能回忆
老年躁狂发作 :易激惹,有夸张观念及妄想,言语啰 嗦,可有攻击行为 。有些患者呈反复发作旳慢性形式, 没有明显旳间隙期,病程迁延可达1至2年
(Goodwin 1990)
* 5.5~7.8%(Angst 1999)
* 5~7%(Akiskal 2002)
双相障碍流行病学
❖ D-D :BPD=10:1~4:1 ( Winokur 1996)
=1:1
(Akiskal 1996)
❖ 性别患病率:男≈女
❖ 首发年龄高峰:15~19岁
❖ 自杀企图 25~50%,自杀死亡11~19%
双相障碍发病旳危险原因
❖ 社会心理原因:是发病、病情恶化及复发旳促发 原因
❖ 人格气质:情感旺盛气质及环性情感气质者易患 BPD
❖ 季节原因:部分BPD发病有季节性,初冬(1011月)出现抑郁发作,第二年初夏(5-7月)转 为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诊疗和治疗现状
治疗有很大进展 诊疗水平不断提升 误诊误治率高 治疗率低 发病原因尚不清楚:遗传原因和环境原因
双相情感障碍及其非典型症状
一、前言
•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是否使用抗抑 郁剂、是采用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为佳还 是单一用药,或在哪些不同情况下应采用 哪些相应的治疗方案,这也是精神病学临 床工作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前言
• 基于上述考虑,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及成都市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共同组织相关单位的精神卫生临床专业人员为解决双相情感障碍 的相关临床问题从 2013 年开始在统一设计、采用统一的检测手段 以及统一分析资料的情况下对近 1 年来在临床工作中所诊治的案 例进行观察、分析、总结,从而希望达成在双相情感障碍的优化 治疗方案、对双相情感障碍非典型症状的识别以及提示双相情感 障碍生物学标记等方面的共识。在 1 年的工作中,通过对近 600例 典型及非典型案例的诊治结果分析,得出了目前的初步“共识”, 希望在 2014 年的工作中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识别及治疗有所帮助, 并且希望国内更多的精神卫生机构能够参与其中,提供更多的临 床信息以达成 2014 年乃至今后数年的新共识。为从新的角度探索 双相情感障碍及其非典型症状的诊断、治疗、发病机制等尽绵薄 之力。
二、双相情感障碍非典型症状的临床评估 及识别
•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的有的患者以强迫症状为主要 表现就诊,可伴随明显的广泛性焦虑症状,抑郁症状 不突出或被掩盖,而在治疗过程中转为躁狂相。另一 种情况是有的患者虽然在近期仅表现强迫综合征,但 其实质是双相情感障碍,当抗焦虑或合并使用抗精神 病药物治疗强迫症状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双相情 感障碍的诊断及治疗方式应该考虑。作为抑郁相代表 的强迫综合征的可能的特征是:①一般伴随明显的广 泛性焦虑症状;②患者表现出明显的激越症状;③较 为突出的自杀观念或自杀企图。这些特征有待在临床 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求证。
• 焦虑可表现为躯体层面得焦虑、精神层面的焦虑及认 知层面的焦虑。临床观察表明双相情感障碍的部分患 者在发病初期可主要表现为精神焦虑和躯体焦虑的症 状,而后出现典型的躁狂发作,此外,和强迫综合征 一样,部分患者也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表现为焦虑 症状而不出现抑郁或躁狂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因此在 临床诊治过程中如果对这类患者单纯抗焦虑治疗无效、 甚至病情加重时。
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措施
·心理健康·195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措施李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疾患,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在生活中,反复的发作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家庭带来巨大困扰,进一步将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而言,目前临床上有效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分为两个亚型。
典型的双相Ⅰ型障碍通常在青少年起病,初次发作的平均起病年龄接近18岁。
首次发作可以是躁狂发作,也可以是抑郁发作或者混合发作。
发作的常见形式,开始为轻度抑郁或轻躁狂,数周或数月后转为躁狂发作。
双相Ⅱ型障碍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另一个亚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的抑郁发作和轻躁狂发作,以抑郁发作频繁为多。
有资料显示,双相Ⅱ型障碍比双相Ⅰ型障碍更常见,有30%~50%的抑郁症患者报道为双相Ⅱ型。
大多数双相Ⅱ型患者在抑郁发作结束后的轻躁狂持续时间并不长,通常只有几天。
双相Ⅱ型障碍的抑郁发作常常是混合性的,抑郁发作时或发作后的不典型轻躁狂发作。
双相Ⅱ型障碍的另一个常见现象是混合发作类型,表现为躁狂、轻躁狂及抑郁症状的快速转换,两套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突出且发作持续至少两周。
一、狂躁症状护理措施(一)生理护理由于患者常常表现为极度兴奋、自我满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进而提高康复的概率。
(三)家庭和社会护理患者家属需要进行多方面照顾,在理解患者的基础上主动了解疾病的知识,一方面能较大程度地理解和包容患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家属掌握科学的方法,更好地照顾患者。
同时社会上也应当举办一些公益宣讲活动,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理解疾病,使患者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加深与社会的 接轨。
除此之外,家属要注意患者出现行为过激的现象,或者是暴力行为的发生。
要鼓励196接受的方式进行情绪上的宣泄,在进行外出活动时家属要谨防患者与其他人发生躯体的猛烈碰撞,随时陪伴在患者的身边。
量表简介与评分标准1
量表简介与评分标准12021级新生心理测试量表及参考评分标准盐酸-32标度简介:轻躁狂自评量表(hcl-32)为一项自陈式量表,共有32个项目,有(以往曾出现症状)或没有(未呈现或症状不典型),用来评估被测者的轻躁狂倾向,是目前门诊心境障碍患者主要测量工具之一。
评分标准:评分标准为20分。
如果总分超过20分,说明筛查结果为阳性,可以作为躁狂发作的参考。
hcl-32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果主要显示两种类型:高情绪(积极/愉快)轻躁症,包括15项(第2、3、4、5、10、11、12、13、15、16、19、20、22、24和28项)和易激惹(危险/易激惹)轻躁症,包括7项(第1、8、21、23、25、26和27项),结果分析:指标为总分。
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
标准分等于粗分乘以1.25后的整数部分。
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1分,标准总分为53分。
SDS量表简介: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是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原型是zung抑郁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
其特点是使用简便,并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
抑郁自评量表反映抑郁状态的4组特异性症状为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
评分标准:抑郁严重程度=各项目累计得分/80,其中0.5以下为非抑郁;0.5-0.59为轻度至轻度抑郁症;0.6-0.69为中重度;超过0.7是严重抑郁症。
sas量表导言:焦虑自评量表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临床工具,用于分析患者的主观症状。
适用于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应用广泛。
国外研究认为焦虑自评量表能更好地反映具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科帮手的主观感受。
焦虑自评量表是近年来心理咨询诊所了解焦虑症状的主要自我评估工具之一。
评分标准:根据所填的答案,算出总分,再乘以1.25,得出你的分数,sas的20道题中第五、九、十三、十七、十九,五项计分,必须是反向计算的。
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划界分高低人群的临床特征
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划界分高低人群的临床特征孙静;陈致宇;黄颐;王小平;李惠春;张宁;司天梅;王刚;陆峥;方贻儒;张晋碚;杨海晨;胡建【摘要】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pressive patients with high or low cutoff point according to 32 items hypomania checklist. Method: 1 726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were continuously investigated and fulfilled the 32 items hypomania cheeklist (HCL-32) and the 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 MINI). According to the HCL-32 scores,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HCL-32 <10 and MINI diagnosed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group,10≤HCL-32 < 14 and MINI diagnosed with unipolar/bipolar disorder group, HCL-32 ≥14 and MINI diagnosed with unipolar/bipolar disorder group. They were analyzed b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There were 1 487 finished questionnaires. 360 patients (24. 2% )were diagnosed as bipolar disorder by MINI and 532 patients(35. 8% )were diagnosed as bipolar disorder by HCL-32 according to cutoffpoint 14 (P < 0. 05 ).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five groups in age, gender, marriage state and onset age(F < 0. 05 ). Positive response items of HCL-32 were highest in HCL-32≥14 and MINI diagnosed with unipolar/bipolar disorder group,then 10≤HCL-32 < 14 and MINI diagnosed with unipolar/bipolar disorder group,and then HCL-32 < 10 and MINI diagnosed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group. Patients in HCL-32 ≥14 and MINI diagnosed with unipolar/bipolar disorder group were characterized by moreepisode,atypical symptoms,suicide idea or behavior,psychiatric symptomsand the episode with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patients had more positive psychiatric family history and used more antidepressants. Some of them were ever diagnosed as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s in HCL-32≥ 14 and MINI diagnosed with unipolar/bipolar disorder group had longer time in high state than those in HCL-32 < 10 and MINI diagnosed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group.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HCL-32≥14 have mor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han those with HCL-32 < 10, and may be more possibly diagnosed as bipolar disorder.%目的:了解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2)划界分值高低人群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1 726例精神科门诊和住院部连续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采用HCL-32、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进行评估.根据HCL-32得分结果,将患者分为HCL-32≥14且MINI单/双相、10≤HCL-32<14且MINI单/双相和HCL-32< 10且MINI单相共5组,进行临床特征的分析. 结果:有效完成问卷评分1 487例,MINI诊断为双相障碍者360例(24.2%),以HCL-32≥14为划界值诊断为双相障碍者532例(35.8%),两种诊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在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首次发病年龄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HCL-32< 14且MINI单相组和HCL-32< 10且MINI单相组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首次发病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L-32阳性回答条目数从高到低依次为HCL-32≥14且MINI双/单相组、10≤HCL-32< 14且MINI观/单相组、HCL-32<10且MINI单相组.HCL-32≥14且MINI单/双相组抑郁发作更频繁、伴有更多的不典型特征、自杀观念行为、精神病性症状和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特点,有更多阳性家族史、既往曾被诊断过双相、目前更多使用抗抑郁剂以及情感“高涨”状态持续时间长于HCL-32< 10且MINI单相组. 结论:HCL-32≥14且MINI单/双相患者较HCL-32<10且MINI 单相患者具有更多的临床特征,双相障碍的可能性更大.【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22)006【总页数】4页(P361-364)【关键词】抑郁症;双相障碍;躁狂;量表【作者】孙静;陈致宇;黄颐;王小平;李惠春;张宁;司天梅;王刚;陆峥;方贻儒;张晋碚;杨海晨;胡建【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华西医院;湘雅二医院;浙医二院;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安定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双相障碍是一种易复发、诊断不足且容易误诊的精神疾病。
双相障碍的基本概述及治疗
双相障碍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一段时间,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一)遗传与环境因素1.家系研究双相障碍患者的生物学亲属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患病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风险也越高,以及有早发遗传现象即发病年龄逐代提早、疾病严重性逐代增加。
2.双生子与寄养子研究研究发现双相障碍的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其中同卵双生子同病一致率为60%~70%,而异卵双生子为20%。
寄养子研究也显示,患有心境障碍的亲生父母所生寄养子的患病率高于正常亲生父母所生寄养子的患病率。
这些研究充分说明了遗传因素在心境障碍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远甚于环境因素。
3.分子遗传学研究心境障碍的疾病基因或易感基因尚需深入研究。
分子遗传学研究涉及多条染色体和基因,虽然有不少阳性发现,但目前尚缺乏肯定的研究证据。
候选基因研究也未能证实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多巴胺受体基因、多巴胺转运体基因、多巴胺B羟化酶基因、5-羟色胺受体基因、单胺氧化酶基因等与本病的明确相关性。
4.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提示,应激、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婚姻不和谐、失业、严重躯体疾病、家庭成员息重病或突然病故)及社会经济状况缺乏等因素与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关系。
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与抑郁发作的关系较为密切。
(二)神经生化因素一些研究初步证实了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可能与双相障碍的发生有关,证据主要来源于精神药理学研究资料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
1.5-羟色胺(5-H)假说,该假说认为5-HT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5-HT功能活动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评分标准
轻躁狂症状是一种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情绪波动明显,表现出轻躁和躁狂两种状态。
轻躁状态时,患者情绪高涨,活力充沛,表现出对生活充满热情,乐观向上;而躁狂状态则是情绪极度兴奋,行为异常,甚至出现社交障碍等情况。
轻躁狂症状较轻,但也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困扰。
为了帮助患者和医生更好地了解和评估轻躁狂症状,特编撰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评分标准,作为参考依据。
1. 日常生活表现(1)患者是否有睡眠时间明显减少,但精力丝毫不减的情况?(2)患者是否有时常感到焦躁不安,难以平静下来?(3)患者是否有过度乐观、自信的表现,甚至过分冲动?(4)患者是否有幻想和奇特思维,言行异常?2. 社会互动表现(1)患者是否有过于活跃和多话的表现,难以停下来?(2)患者是否有过度自恋、自我中心的行为?(3)患者是否有过分冲动和冒险的行动,丧失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4)患者是否有异常的社交行为,过于兴奋或者情绪特殊化?3. 情绪变化表现(1)患者是否有情绪波动较大,从激动到烦躁,情绪不断转换?(2)患者是否有情绪爆发、脆弱,易泪如雨的情况?(3)患者是否有情绪反应偏离常态,对同一事件表现出特殊的情感?(4)患者是否有过度的幸福感,甚至是异常的欢欣和愉悦?4. 思维和行为表现(1)患者是否有过分追求新奇和刺激,表现出满腔热情和冲动?(2)患者是否有思维速度明显增快,甚至是滔滔不绝、想法异常丰富?(3)患者是否有言语表达上的异常,例如说话过多、夸夸其谈、话语连篇?(4)患者是否有冲动的行为表现,例如购物狂、赌博、投机等?以上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评分标准,旨在帮助患者和医生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估患者的症状,但同时也要注意,这些表现并非一定都是轻躁狂症状,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和诊断。
轻躁狂症状的治疗一般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避免造成情绪波动和加重病情。
躁郁症的症状有哪些?
躁郁症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躁狂、思维加快、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焦虑、失眠双相障碍,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
分别叙述如下:躁狂状态异乎寻常的心情高兴,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笑容满面,兴高采烈,没有难事(情感高涨),有人表现为一点小事或稍不随意就大发脾气(易激惹),在严重的易激惹情况下可能出现冲动行为。
思维联想加快,言语增多,一句接一句,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内容丰富,诙谐幽默(思维奔逸),患者自身感到脑子变得非常灵敏、聪明、反应迅速。
自我感觉良好,夸大自己的能力、财力、地位,认为自己有本事,可以做大事、挣大钱(夸大妄想)。
患者活动多,好交往,好管闲事,要干大事,要做许多事,不停忙绿(意志行为增强)。
精力旺盛,睡眠需要减少,不知疲倦。
做事有头无尾,易被周围发生的事吸引而转移注意力(随境转移),对结局过于乐观、行为草率、不顾后果。
好花钱,追求享乐,随意挥霍。
易与周围发生冲突,产生冲动行为。
性欲增强、性行为轻率。
躁狂状态时,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通常对自己病情没有认识能力,即对自身疾病无自知力。
情感高涨或易激惹是躁狂状态特征性表现,伴随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
表现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即情绪、内心体验、意志行为之间协调一致,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严重时可表现出不协调症状,言语凌乱、行为紊乱,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抑郁状态核心症状①情绪低落,心情低沉、郁闷、悲伤、不开心,对今后感到没有信心,没有希望,甚至悲观绝望,出现自伤自杀观念和行为。
②兴趣缺乏,患者对什么都没兴趣,对以前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失去兴趣,整日生活懒散,行为被动,离群索居。
③快感缺失,患者内心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不能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
疲乏无力,精力下降。
伴随的其他心理症状①焦虑是抑郁症非常常见的症状,表现过度的担心多虑,胆小害怕,紧张不安,犹豫不决,心情烦躁,感到心悸、胸闷、憋气等躯体不适。
②精神运动迟滞时表现思维迟缓,行为迟缓。
盲目乐观小心病
盲目乐观小心病作者:陈福新来源:《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6年第07期文文是一个内向、腼腆的男生,可最近一段时间他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特别乐观开朗,将一些困难或者不如意置之度外,口头禅是“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我不能克服的困难,生活会愈来愈好”。
他还变得爱和别人聊天,海阔天空不着边际地一聊就没完没了;每天三更睡五更起却精力旺盛,丝毫没有疲倦的样子。
更奇怪的是,他突然特别自负,常在别人面前自夸自赞,说自己学识渊博,是学校的“才子”,是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有多少多少的女孩子追求自己,整天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在他眼里,天空格外地明朗,生活是如此的绚丽多彩,就好像他是生活在天堂一样。
过分乐观是“躁狂症”乐观开朗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性格品质,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开朗乐观的人不仅较为健康,婚姻生活较为幸福,而且事业上也较易获得成功。
不过,物极必反,如果像文文这样无明显原因出现情绪高涨,过于盲目地乐观开朗,喜形于色,且持续时间长,就可能是一种病态,也就是我们通常称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躁狂症” 。
轻者不易被察觉,但情绪不稳定躁狂症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
患者可有持续数天的情感高涨,患者主观体验特别愉快,自我感觉良好,笑逐颜开,洋溢着欢乐的风趣和神态,感到无比快乐和幸福。
患者这种高涨的心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
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给人以乐观开朗的美好印象。
不过,即便是轻躁狂患者,由于疾病的缘故,他们往往伴有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
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对患者社会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有的患者不仅情感高涨,而且情绪不稳,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
部分患者临床上是以易愤怒、易激惹、有敌意为特征,而不表现为情感高涨。
双向情感障碍中躁狂发作的治疗
双向感情阻碍的含义:双向感情阻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生或轻躁狂发生,又有抑郁发生的常有精神阻碍。
临床表现复杂,病程多形演变,发生性、周而复始性,多次频频发生以后会出现发生频次加速、病情更加复杂等现象。
双向感情阻碍的病理心理特点是心境不稳固。
因此关于各样种类的双相感情阻碍患者,心境稳固药既是标准治疗,也是基础用药。
什么是心境稳固剂?从广义上讲:是指能使个体从抑郁、忧虑、躁狂等各样病理情绪恢复常态的化学物质。
心境稳固剂常用的有碳酸锂、丙戊酸钠,丙戊酸镁,卡马西同等。
双向感情阻碍用药原则:① 首选原则:诊疗一经确定,就应首选心境稳固药。
② 长久或全程使用原则:心境稳固药的使用应贯彻双向感情阻碍治疗的全过程。
③ 足量原则:如结适用药时,心境稳固药是主要和足量使用的治疗药物。
双相感情中的躁狂发生(躁狂症):躁狂发生是双向感情阻碍的一种发生形式。
以感情高涨、思想奔逸、意志行为加强“三高”症状为特点。
1.感情高涨:是躁狂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发的症状。
患者表现为轻松快乐、欣喜若狂、无牵无挂、乐观热忱,可有相当的感染力。
有的病人初期感情高涨不典型,只表现为易激惹。
易激惹:指稍微刺激即可惹起短暂激烈的恶劣情绪反响。
易激动、易怒,甚至雷霆之怒,争执不休(接触此类患者要注意方式方法,不睦其发生争执,不激惹患者)2.思想奔逸:指患者的思想联想速度显然加速。
患者表现为发言显得急促、跃,注意不集中,随境转移,有音联、意联,感觉脑子特别灵,常有脑子开了窍、变聪了然的体验。
3.意志行为加强:躁狂发生时患者表现为活动显然增加,难以寂静。
爱管闲事,易激动。
4.陪伴症状:患者外观常表现为面色红润,两眼有神。
自我感觉优秀,罕有躯体不适,睡眠时间需要减少,没有疲备感,只管患者整天奔走,但仍不知疲备,没有睡意。
兴趣广,喜喧闹,与陌生人一见如故,爱管闲事,花费大手大脚,做事可是脑子等。
躁狂发生的危害:1.如不治疗,易频频发生,最后致使疾病慢性化、人品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极性
有研究提出双极性的观点 双极性定义源自DSM-Ⅳ,但没有发作时间及 发作原因的限定,并增加核心症状条目“活 动过多” 研究发现,双极性对BD的识别率较DSM-Ⅳ 提高40%
朱玥,马燕桃,魏镜,于欣.三种诊断定义对抑郁发作患者中双相障碍的识 别效能.临床精神病学[J],2011,25(8):588-593
HCL-32
• 轻躁狂症状清单 • 自评量表 • 总分≥14分可判定具有既往轻躁狂症状阳性
Hypomania/mania symtom checklist
1.I need less sleep 2.I feel more energetic and more active 3.I am more self-confident 4.I enjoy my work 5.I am more sociable(make more phone calls,go put more) 6.I want to travel and /or do travel more 7.I tend to drive faster or take more risks when driving
Hypomania/mania symtom checklist
21.I am more easily distracted 22.I engage in lots of new things 23.My thoughts jump from topic to topic 24.I do things more quickly and/or more easily 25.I am more impatient and/or get irritable more easily 26.I can be exhsusting or irritating for others 27.I get into more quarrels 28.MY mood is higher;more optimistic 29.I drink more coffee 30.I smoke more cigerettes 31.I drink more alcohol 32I take more drugs(sedatives,anti-anxiety pills,stimulants)
11.I plan more activities or projects 12.I have more ideas,I am more creative 13.I am less shy or inhibited 14.I wear more colourful and more extravagant clothes/meke-up 15.I want to meet or actually do meet more people 16.I am more interested in sex ,and/or have increased sexual desire 17.I am more flirtatious and/or am more sexually active 18.I take more 19.I think faster 20.I make more jokes or puns when i am talking
DSM-5有关轻躁狂发作持续时间标准
• 一段时间内明显存在持续性的情绪高涨或易激惹, 至少持续4天并且存在于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这 种情绪明显不同于正常的非抑郁情绪,几乎每天 均存在 系统回顾证据表明: 减少症状的持续时间标准会明显增加符合双相Ⅱ 型诊断标准的患者比例。
目前尚缺乏证明这一改变有说服力的证据
ICD-10轻躁狂的诊断要点
心境高涨、思维奔逸、精力和活动增多、自 我感觉良好等几项特征至少连续存在几天 不排斥对工作和社会活动的相当妨碍,但若 达到严重损害和完全破坏的程度,就要诊断 为躁狂
DSM-Ⅳ轻躁狂的诊断要点
明显的持续的情绪亢奋、高涨或易激惹期,至少持续4天,与平时非抑郁心境显然不同 心境障碍期间,有以下3项(或更多)持续症状(情绪仅为易激惹需4项)并达到了显著程 度 1. 夸张的自尊心或自我夸大 2. 睡眠需求减少 3. 比平时健谈或说个不停 4. 思维奔逸 5. 注意力不集中 6. 有目的的活动增多 7. 过度参与有乐趣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极有可能导致痛苦的后果 此发作伴有并非患者特征的功能改变。 心境障碍与功能改变均是由他人所观察到的。 发作未严重到足以引起社会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或需住院治疗,且无精神病特征 这些症状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某种治疗药品,或其他治疗方法), 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例如,甲亢)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
Hale Waihona Puke DSM-5躁狂与轻躁狂定义的修订
• 有一段明显异常并且持续的心境高涨或易激惹和 活动和精力增加 • 作为躁狂和轻躁狂的核心症状,活动和精力的持 续增加愈发突出 • 症状清单(诊断标准B)基本上没有改变
关于此修订的讨论过程
• 许多观察性的研究发现,活动/精力增加至少与情绪增高 在判断双相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时间同等重要; • 与双相相关的早期因素分析中,活动/精力增加与双相密 切相关: Bauer et al,1999;Benazzi/Akiskal,2003; Hantouche,Angst et al ,2003;Benazzi,2004. • 关于诊断标准A中情绪重要性的质疑逐渐增多
BRIDGE研究
Bipolar Disorders:Improving Disgnosis,Guidance and Education
• 国际研究:来自18个国家重性抑郁发作的5635名 患者(北非,欧洲,亚洲) • 采用双极性特征的新定义:双相特征 • 采用轻躁狂清单(HCL-32自评版)自评轻躁狂症 状 • 最新数据显示,轻躁狂症状的持续时间自2天至4 天的逐渐增加对发作诊断标准的外部验证性越强 (Angst et al,2012)
8.I spend more money/too much money 9.I take more risks in my daily life(in my work and/or other activities)
10.I am physically more active
Hypomania/mania symtom checklist
临床重要性
•轻躁狂发作的病程到底有多长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 话题,CCMD-3、ICD-10、DSM-Ⅳ分别划定为1周、 数天和4天。
但临床观察表明,大多数轻躁狂发作只持续1-3天。 加拿大心境和焦虑治疗指导组(CANMAT)和国际 双相障碍学会(ISBD)建议在DSM-5中采取2天的 病程标准
•现行的诊断标准如CCMD-3、ICD-10、 DSM-Ⅳ等仅能描述心境障碍的表现型,具有 高特异度但灵敏度过低
Angst,J.et al.Aich Gen Psychistry.2011
改变轻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 减少轻躁狂发作持续时间作为诊断标准所造成的 潜在影响是明显的 • 双相Ⅱ型的患病率可能会增加三倍 • 如果持续时间诊断标准减少为2天 • 每个患者轻躁狂发作的平均天数将增加一倍(自 4%增加至8%) • 轻躁狂发作的患者将增加一倍(自44增加至96) • 轻躁狂发作次数将增加二倍(自129增加至404)
轻躁狂的诊断与识别
简炜颖 2014.5.17
定义
1. 轻躁狂是躁狂较轻的表现形式,存在持续 的(至少连续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和 活动增多,常有显著的感觉良好,并觉得 身体和精神活动富有效率。社交活动增多, 说话滔滔不绝,与人过分熟悉,性欲增强, 睡眠需求减少等。 2. 较之环性心境,心境和行为的异常又更为 持续和更为明显。 3. 轻躁狂不伴有幻觉和妄想。 4. 不会造成工作受损或引起社会拒绝。
轻躁狂发作持续时间标准的总结
• 基于上述讨论,在DSM-5中轻躁狂发作持续时间 的标准没有变化,仍维持DSM-Ⅳ中“至少4天” 的规定 • 轻躁狂发作持续时间在2-3天,且满足轻躁狂症状 标准的患者,被归类到“其他特定的双相相关障 碍”中(other specified bipolar and related disorder)
临床重要性
全球双相障碍的识别率和治疗率偏低 欧美国家的一些资料显示,患者首次出现肯定的双 相障碍临床症状后,平均要经过8年才能得到确诊 多达40%的双相患者最初被诊断为抑郁障碍,37% 甚至在首次出现(轻)躁狂发作后仍被误诊为单相 抑郁 躁狂发作被漏诊,尤其是轻躁狂的患者未被正确识 别是造成双相障碍漏诊或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诊断不足或者误诊可能导致轻躁狂转向或者循环风 险增加而使病情恶化
CCMD-3有关轻躁狂的诊断标准
符合躁狂发作标准,但无社会功能损害或仅轻度受损。 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者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3项(若仅为易激 惹,至少需4项): 1. 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2. 语量增多 3. 思维奔逸、联想增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4. 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5. 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 动 6. 鲁莽行为 7. 睡眠需求减少 8. 性欲亢进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