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秋水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合集下载

《庄子·秋水》解说和语译

《庄子·秋水》解说和语译

《庄子·秋水》解说和语译(解题)本篇以篇首句的首二字为题,主要在记述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讲述大道之理。

篇幅较长,为了阅读方便,分段处理。

主旨在从时间、空间的局限说开去,引出相对主义的理论,贯彻其返真离俗的主张。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一),两涘渚崖之间(二),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三),望洋向若而叹曰(四):“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五);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六),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七),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八)?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九),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解说(一)“泾流之大”:“泾”通径,直也。

“泾流”直冲的水流,形容其奔腾之势。

(二) “两涘渚崖之间”:“涘” 水边。

“渚” 水中的小洲。

(三)“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旋”转也。

或以回头为释,已有人指其非是。

因河伯之来,正面向大海,不能回头与海若交谈。

又有以改变其骄傲神色为释的,但“旋”之为转,只是回旋,不是改变,故亦非是。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1,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2,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

” )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秋水原文及其翻译

秋水原文及其翻译

秋水原文及其翻译秋水原文及其翻译导语: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秋水原文及其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秋水原文及其翻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为宋国蒙地人,但庄子思想上承老子,乃为楚学。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庄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庄子《秋水》赏析:《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为宋国蒙地人,但庄子思想上承老子,乃为楚学。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庄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庄子《秋水》赏析:《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第二,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了人与外物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和其所占据的空间上,都是非常渺小,认识因而十分有限,因此,不可以“自多”。

高中语文 《秋水》作品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 《秋水》作品原文和译文

《秋水》作品原文河伯与北海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wā] 古同“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lǘ]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

此势之有也。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为宋国蒙地人,但庄子思想上承老子,乃为楚学。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庄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庄子《秋水》赏析:《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第二,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了人与外物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和其所占据的空间上,都是非常渺小,认识因而十分有限,因此,不可以“自多”。

《庄子》全文和翻译

《庄子》全文和翻译

《庄子》全文和翻译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2、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塗。

适遇牧马童子,问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

’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

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为宋国蒙地人,但庄子思想上承老子,乃为楚学。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庄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庄子《秋水》赏析:《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高中语文 《秋水》作品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 《秋水》作品原文和译文

《秋水》作品原文河伯与北海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wā] 古同“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lǘ]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

此势之有也。

《先秦散文·庄子·秋水》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秋水》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秋水》原文鉴赏《先秦散文·庄子·秋水》原文鉴赏秋水时至①,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④,不辩牛马⑤。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⑥,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⑦,不见水端⑧,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⑨,望洋向若而叹曰⑩:“野语有之曰(11):‘闻道百(12),以为莫己若者(13),’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4),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5)。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7)。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18),拘于虚也(19);夏虫不可语於冰者(20),笃于时也(21);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22),束于教也(23)。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4),尔将可与语大理矣(25)。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26);尾闾泄之(27),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8);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29),不可为量数(30)。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31),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3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3),方存乎见少(34),又奚以自多(35)!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礌空之在大泽乎(36)?计中国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37)?号物之数谓之万(38),人处一焉(39);人卒九州(40),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41)?五帝之所连(42),三五之所争(43),仁人之所忧(44),任士之所劳(45),尽此矣(46)。

伯夷辞之以为名(47),仲尼语之以为博(48),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49)?”【注释】①时:及时,按时。

②百川:众多的河流;灌,注入;河,指黄河。

③泾流:水流;泾(jing音经),直流的水。

④涘:岸;渚,洲,水中的陆地;渚崖,渚岸,水中陆地的岸边。

《庄子·秋 水》原文、注释与翻译_20200515_141500

《庄子·秋 水》原文、注释与翻译_20200515_141500
《庄子·秋 水》原文、注释与翻译 2017-06-25 TheEpic 阅 7803 转 64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题解】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为宋国蒙地人,但庄子思想上承老子,乃为楚学。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庄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庄子《秋水》赏析:《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1):龙少学先王之道,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1):龙少学先王之道,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1):“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2),离坚白(3);然不然(4),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5)。

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6),敢问其方(7)”。

公子牟隐机大息(8),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9)?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幹之上(10),入休乎缺甃之崖(11);赴水则接腋持颐(12),蹶泥则没足灭跗(13);还虷、蟹与科斗(14),莫吾能若也(15)!且夫擅一壑之水(16),而跨跱埳井之乐(17),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18),于是逡巡而却(19),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20);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21)。

禹之时十年九潦(22),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23)。

夫不为顷久推移(24),不以多少进退者(25),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埳井之鼃闻之,适适然惊(26),规规然自失也(27)。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28),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29),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30),是非埳井之鼃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31),无南无北,奭然四解(32),沦于不测(33);无东无西,始于玄冥(34),反于大通(35)。

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36),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37)?未得国能(38),又失其故行矣(39),直匍匐而归耳(40)。

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41),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42)。

【译文】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为宋国蒙地人,但庄子思想上承老子,乃为楚学。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庄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庄子《秋水》赏析:《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文言文阅读训练:《庄子-秋水》(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庄子-秋水》(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庄子•秋水》(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今吾闻庄子之言,汇焉①异之。

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谄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②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焰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虻负山,商蚷③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掐井之蛙与?且彼方跳黄泉而登大皇④,无南无北,奭然⑤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⑥。

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节选自《庄子·秋水》)【注】①沁焉,茫然。

②甃,指井壁。

③商距,虫名,又称马陆。

④大皇,苍天。

⑤爽然,释然,形容丝毫不受拘束。

⑥大通,无所不通的大道。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3分)东海之鳖A左足B未入C而右膝已絷矣D于是E逡巡F而却G告之H海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指这样,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中的“然”词义相同。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X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X,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假设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X假设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X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1,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X乎?〞2,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

〞〕米之在X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X假设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假设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假设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庄子·秋水篇》

《庄子·秋水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公孙龙(1)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2),离坚白;然不然(3),可不可;困百家之知(4),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5)矣。

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6)异之。

不知论(7)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8),敢问其方(9)。

”公子牟(10)隐机太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坎井(11)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吾跳梁(12)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13)。

赴水则接腋(14)持颐,蹶(15)泥则没足灭跗。

还(16)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17)也。

且夫(18)擅一壑之水,而跨跱(19)坎井之乐,此亦至矣。

夫子(20)奚不时来人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21)矣。

于是逡巡(22)而却。

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23)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24),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25)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26)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27),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28)惊,规规然(29)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30),而犹欲观(31)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虻负山、商蚷(32)驰河也,必不胜任矣。

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33),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34),无南无北,奭然(35)四解,沦于不测(36);无东无西,始于玄冥(37),反于大通(38)。

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39)、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40)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41),又失其故行矣,直(42)匍匐而归耳。

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43)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44)而走。

【出处】
本段属《庄子》·秋水
【注释】
(1)公孙龙:战国时期赵国人,曾作过平原君的门客。

名家主要代表人。

(2)合同异:为名家惠施一派的典型命题,强调事物的同一性。

(3)然不然,可不可:以不然为然,以不可为可。

就是在辩论中,把别人认为不对的论说成对,把别人认为不可以的论说成可以。

(4)知:知识、见解。

辩:口才。

(5)至达:极为通达事理。

(6)汒焉:同茫然,迷惘不清之意。

“汒”同“茫”。

(7)论:指口才、辩才。

知:指知识、智力。

(8)喙:鸟兽的嘴,此指人之口。

因庄子之言奇异虚玄,公孙龙无从理解,虽善辩亦不知从何开口。

(9)方:方法、方术、道理。

(10)公子牟:即魏牟。

隐机大息:公子牟是位得道者,体道清高,超然物外,对公孙龙热衷干世间的是非之争,以能言善辩自许、不明大道的浅薄无知,而深深叹息。

隐机,背靠小几。

古人席地而坐,靠小几以减轻疲劳。

机,同“几”。

(11)坎井:浅井。

独:唯独、只有。

(12)跳梁:又作跳踉,跳跃。

井干:井上之围栏。

(13)缺甃之崖:井壁缺口靠水之处,井蛙在这里休息。

甃〔zhòu〕,井壁。

崖,水边。

(14)腋,腋窝。

颐:两腮下面。

这句指井蛙入水时,水托在前肢和两腮下面。

(15)蹶〔jué〕:践踏。

没灭:埋到、埋没之意。

(16)还:环视,向周围看。

虷〔hán〕:井中赤虫。

又说为蚊子幼虫。

蟹:小螃蟹。

科斗,蝌蚪,蛙类幼虫。

(17)莫吾能若:“莫能若吾”的宾语提前,表示强调。

没有能像我这样的。

(18)且夫:递进连词,表句子或段落意义的连接和加深,与况且、再说意思接近。

擅:独占。

壑:深沟,此指土井。

(19)跨跱:形容蛙在井中跳跃、蹲踞的神态,跱〔zhì〕,蹲着。

(20)夫子:井蛙对东海之鳖的尊称。

奚,何。

时来:时常前来,经常前来,
(21)絷〔zhí〕:绊住。

东海之鳖身躯巨大,而坎井空间狭小,所以左足未踏到井底,右膝就被绊住了。

(22)逡〔qún〕巡:犹豫徘徊,迟疑不决。

(23)举:称说,形容。

(24)潦:同“涝”,雨水过多,发生水灾。

(25)崖:同“涯”,水边,此指海水边缘。

这句意为虽多年干旱水少,海水也不会因而减少,使海水边界向内缩小。

(26)顷:短暂。

久:长久。

推移:改变、变化。

(27)不以多少进退者:不会因雨水之多少而使海水有所进退。

(28)适适然:惊骇恐怖的样子。

(29)规规然:惊视自失的样子。

形容井蛙听到关于大海的议论,惊怖不已,茫然自失的神态。

(30)知不知:智慧不能通晓。

前一知,通智,指人的智能、智慧,后一知,当通晓讲。

竟:同“境”。

(31)观:观察领会。

(32)商蚷〔jù〕:又名马蚿、马陆,一种暗褐色小虫,栖息于湿地和石堆下,能在陆地爬行,不会游水。

(33)极妙之言:指庄子讲论大道极其玄虚微妙的言论。

适:快意、满足。

此句意为:况且智慧不足以理解和论述极微妙玄虚之言,而自满自足于一时口舌相争之胜利。

(34)彼:指庄子。

跐〔cǐ〕:踏地、履也。

黄泉:地底深处之泉水,此泛指地下极深处,大皇:指天之极高处,大,同太。

此句意为,庄子之言,神妙无方,变幻莫测,就像刚刚踏在地之极深处,忽而又升至天的极高处。

(35)奭〔shì〕然:释然,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样子。

四解:四面八方无不通达理解。

(36)沦于不测:深入于不可测知的境界。

(37)玄冥:幽远暗昧不可测知的玄妙境界。

(38)大通:于万事万物之道无不通达。

(39)规规然:琐细分辨的样子。

用管窥天:从管子里去看天,比喻听见极小。

(40)寿陵:燕国邑名。

余子:少年。

邯郸:赵国都城。

(41)国能:赵国人行路的本领。

(42)直:竟然。

匍匐:爬行。

(43)呿〔qū〕:张开口。

(44)逸:逃走。

走:奔跑。

【译文】
公孙龙问魏牟说:“我少年时就学习先王大道,年长后通晓仁义的行为,能把相同相异的事物论证为无差别的同一,能把坚白等属性论证为与物体相分离;能在辩论中把别人认为不对的论说成对,把别人认为不可以的论说成可以;能困窘百家之见解,使众多善辩者理屈词穷;我自以为已经是极力通达事理了。

现在我听了庄子的言论,深感迷惘不解,不知是我的辩才不及他高呢,还是知识不如他博?现在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口了,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呢?”魏牟靠着小几深深叹息,又仰天而笑说:“唯独你没有听说浅井之蛙的故事吗?井蛙对东海之鳖说:‘我多么快乐呀!我跳到井栏上,又蹦回到井中,在井壁缺口水边休息,游水则井水托住腋窝和两腮之下,践踏淤泥则没过脚背;环视周围的小红虫,小螃蟹、小蝌蚪,没有能像我这样自如的!况且独占一井之水,在其中跳跃蹲踞的乐趣,这也就算达到极点了,你先生何不时常进来观光呢?’东海之鳖左足还没有踏到井底,右膝就被绊住了。

于是,迟疑一会就退出来了,并告诉井蛙关于大海的样子说:‘用千里的遥远,不足以形容海之大;用八千尺的高度,不足以穷尽海之深。

大禹的时代,十年有九年发生水灾,而海水并不因此而增加;商汤
时代,八年有七年闹旱灾,海水边沿也不因此而向后退缩。

它不为时间的短暂和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雨水多少而有所进退,这也就是东海之最大乐趣啊!’浅井之蛙听了这些,惊怖不已,现出茫然自失的样子。

再说,你的知慧还未能通晓是非之究竟,就要观察领会庄子的言论,这就如同让蚊子背大山,让商蚷在河中游一样,必定不能胜任。

况且你的智慧不足以理解和论述极微妙之言论,而自满自足于一时口舌相争之胜利,这不是和浅井蛙一样吗?再说庄子之言玄妙莫测,就像刚刚站在地下极深处,又忽而上升天之极高处,不分南北,四面畅通无滞碍,深入于不可知之境;不分东西,从幽远暗昧之境开始,再返回于无不通达之大道。

你就只知琐细分辨,想用明察和辩论去求索其理,这简直是从管子里看天,用锥子尖指地一样,不是所见大小了吗?你去吧,唯独你没有听过寿陵少年去邯郸学习走步的故事吗?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技艺,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现在你要不离开,将会忘记原来的本事,失掉固有的事业。

”公孙龙听了这套高论,惊异得合不拢嘴,说不出话,就匆忙逃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