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一、生平简介

邹韬奋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活动家,也是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新闻出版者。

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并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主编职业教育丛书,同时兼任中华职业学校和海澜英文专门学校的英文教员。

1926年2月接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编务。从1927年起主持生活周刊社,开始致力于新闻出版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积极为抗日募捐。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该店相继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分店,大量编印发行各抗日救亡书籍和马列主义书籍。次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杨杏佛遇刺后被迫流亡国外。

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11月22日深夜与沈钧儒等在上海被捕,是“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1941年各地生活书店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辞去参政员职,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抨击国民党的内外政策。5月协助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2年1月离开香港到广东东江抗日根据地。10月经上海到苏北解放区。1943年因患脑癌秘密回上海治病。次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

二、报刊活动之《生活》周刊

《生活》周刊创办于1925年10月11日,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主编。邹韬奋接编的首期就开辟了《信箱》专栏,随后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后又开辟《小言论》专栏,1928年发行量达40000份。邹韬奋提出“要不顾一切的保持爱护本刊公正独立为社会努力的精神”,逐步把《生活》办成了有影响的新闻周刊。

邹韬奋开始主编《生活》周刊的时候,由于面对的广大读者最关心的是求学、就业、社交、恋爱、婚姻等问题,所以,《生活》周刊此时刊登的这一类文章比较多。“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妥协投降政策,许多人意识到民族解放和个人出路的密切关系,把眼光从个人的小圈子转向了民族解放的大事业。因此,《生活》周刊就顺应时代的要求,最后完全变成了一个紧密结合形势的新闻评述的周报,用绝大多数的篇幅,来反映这些情况,讨论这些问题。《生活》周刊的内容抓住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受到读者的欢迎。

邹韬奋在写作和编辑工作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把自己的言论和人民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他在《生活》周刊上发表的文章都能随时注意广大读者所关心、所急切要求解答的问题,反映出当时苦难重重的中国人民的情绪和愿望。对于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比较有意义的大小问题,不论是政治问题、

社会问题、生活修养问题,他都随时收集起来,根据事实进行研究,加以认真地分析,判定问题的性质,指明发展的前途,用简短有力、浅显生动的文字进行讨论,并且能从一定的原则水平上及时地给予明确的回答。正是邹韬奋的大力倡导,《生活》周刊上的文章呈现出生动活泼、“明显畅快”的文风,使读者便于阅读,受到读者的喜爱,读者经过日积月累的阅读,逐渐地提高了觉悟,提高了正确地处理事务的能力。

《生活》周刊上的言论是随着社会形势、读者需要以及邹韬奋思想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迅速上升为全国各阶级各集团关注的焦点。1931年9月26日出版的《生活》周刊上有强烈的反应,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抗日、引导舆论的文章。针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生活》周刊上接连发表了《宁死不屈的保护国权》、《宁死不屈的抗日运动》、《宁死不屈的准备应战》等一篇篇战斗檄文,怒斥“这种‘不抵抗主义’就是‘极端无耻主义’”。“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生活》周刊出版《紧急临时增刊》、号外、画刊,及时报道评论战况。从这一阶段起,《生活》周刊开始用大量的篇幅讨论抗日救亡问题,抨击国民党当局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谬论,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残暴罪行,歌颂我国军民反抗外敌侵略的英勇事迹,起到了震撼人心、唤起民众的巨大作用。

同时,经济自立也是《生活》周刊的特点,没有任何背景。《生活》“从极小的规模做起,本身事业的扩充,全视本身收入为标准,经济自立,不必求人”。

从1926年到1933年的7年间,《生活》在邹韬奋手里创造了一个奇迹,发行15.5万份,这是中国期刊史上的一个高峰,是一个让后世人们只能仰望的“神话”。在国民党独裁的刺刀和严密的新闻检查制度下,《生活》站着走完了全程,它"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绝不为不义屈"。由于邹韬奋的主持编辑,《生活》周刊在我国期刊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生活》周刊时所体现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以及他那丰富的编辑思想、出版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仍有诸多启发。

三、其他报刊

《新生》周刊是《生活》的后身,旨在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的。从1934年2月创刊,到1935年6月停刊,《新生》的"火炬"只举了1年多,发行量最高时超过了10万份。日本以艾寒松的《闲话皇帝》一文为借口,向国民党当局施加压力,查封《新生》,杜重远锒铛入狱,被判刑1年2个月,酿成轰动全国的"新生事件"。

1935年8月底,流亡异国两年的邹韬奋冒险回国。11月16日,他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热情地报道了"一二·九"运动,发行量很快达到20万份,再创我国杂志发行量的最高纪录。1936年2月29日,《大众生活》被封,又一个"火炬"被熄灭,前后只存在了两个半月。

1936年6月7日,《生活日报》在香港面世,日销2万份,总共只出了55期,他在上面发表了55篇社论。不到2个月《生活日报》就停刊了,他把《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移到上海出版,也只出了14期。

1936年11月22日,邹韬奋与沈钧儒等七位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同时在上海被捕,直到"七七"事变后他们才获得自由。1937年8月19日,他一离开监狱就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再次举起他的"火炬"上路,全身心地投入民族抗战的洪流中。后来,《抗战》三日刊与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合并,在汉口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