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1

合集下载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及过程,认识到它们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2.了解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和标志,理解其合作的方式。

3.了解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开展情况,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探究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以及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2.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3.在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历史小片段的介绍,如中共一大召开和国民革命军北伐等史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注意对他们进行激励:不忘五四精神,努力学习以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

2.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教学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武昌起义之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

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

”这反映了当时老百姓们的心愿。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人民的这些心愿实现了没有了?中国是否就此进入了不纳粮的安定社会?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4课,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板书】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板书】一、五四风雷[过渡]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呢?请同学们看到五四风雷下的内容,我们大家来共同来探讨五四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

[讲解](请一位同学在书本上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我们把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教材内容:五四运动期间,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一、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共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理解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明白中共二大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掌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探讨国共合作对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归纳大革命失败的教训(3)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4)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由此探究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5)掌握中共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6)掌握解放战争的军事进程,探究国共两党军队一胜一败的历史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1)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在研习本课提供的较多历史材料(包括图片)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2)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3)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五四”精神;(2)了解共产党28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3)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符合教学实际又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案。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盖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运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等关键历史事件,是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重要篇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的细节中,感悟革命精神,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情境创设
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事件短视频、讲述英雄事迹等方式,营造了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对革命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亮点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不仅针对核心知识,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5.亮点五: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我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三、教学策略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通过对五四运动等史实的分析,以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认识和掌握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历史结论,通过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方法与能力以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和情景再现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共和许多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苦苦追求的结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历史责任感。

二、课程标准1、概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史实2、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三、教学要点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以及两个阶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国共合作的原因和大革命失败的标志2、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导入合作探究一.根据教材分析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材料一:1912年~1919年,全国田赋增加了七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三倍;印花税增加了六倍。

材料二: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材料三:1916年~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

材料四: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的搭配空前的思想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精选全文完整版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精选全文完整版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
二、国共合作的条件与国民大革命的成果
材料三: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真的国民革命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年月)
、完成“学思之窗”和本课测评
(二)选做题
利用网络,查找了解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时哪些仁人志士?有哪些活动?和同学们谈谈你的看法。
十、评价设计
1.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堂小结时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
2.小组互评:组内学生根据小组分工,参考组员课堂参与情况,相互评价。
3.教师评价:教师以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
学生准确、客观、真实地认识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影响,教训等。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本课小结
精炼小结,激发学生总结本课;肯定学生的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迅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和本课知识结构。组织自己的语言,积极总结本课,相之间肯定和补充。
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教师补充,加深对本节课的掌握,既复习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加深了理解。
五、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六、教案策略
本课以多媒体为平台进行教案,以导学案为依托,教案中运用图片等,来增强教案的直观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设置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归纳”方式开展探究,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堂检测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相关习题,进行解题方法指导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内容,学生已经完成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了解,掌握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尚需加强引导。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为何会发生?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如何崛起的?
3.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简要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定义、背景,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2.详细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等。
4.学会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7.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作业布置时,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2.作业形式多样化,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作业量适度,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拓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

(2)利用图片,中共“一大”到“三大”会议决议等史料,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培养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提问、启发、讨论、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前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2)提问、启发、对比、讨论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史意义。

(3)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教学中应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相关资料,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三.教材内容、课标要求、重点难点1. 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2.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这节课正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学习,分析清楚这两个概念,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情况: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情况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发展的历程。

3.教学重点:重点: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难点: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1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的探究兴趣,提高问题驱动法的运用效果;
(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新民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过程: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过程,强调革命从城市到农村、从南到北、由小到大的战略转变。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安排以下内容: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和目标、重大事件等问题进行讨论。
2.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国共两党合作与分裂的原因等。
4.强调团结协作、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充满好奇,但可能对革命性质、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理解尚显浅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结合历史事件,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4)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中的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通过对五四运动等史实的分析,以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认识和掌握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历史结论,通过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方法与能力以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和情景再现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共和许多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苦苦追求的结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要点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以及两个阶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国共合作的原因和大革命失败的标志2、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想必大家都是共青团团员了吧?会唱团歌不?在这首团歌里面,有一段歌词是这样写的“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的爆发,会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呢?这件发生在86年前的历史事件它是怎么发生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请大家打开课本第48页,先阅读相关的内容。

(二)讲述内容1、五四风雷(1)背景①国际形势: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简单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以及突出日本利用西欧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而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提出“二十一条”)②思想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③政治根源: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北洋军阀分裂,点明当时的国内背景是军阀的混战)④阶级条件:工人阶级的壮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论: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的压榨奴役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⑤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过程(讲述北大学生谢绍敏血书“还我青岛”的故事)①5月:北京学生②6月:上海工人③结果:初步胜利(结合五四运动的口号讲述)(3)五四运动的性质和评价①性质: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②历史功绩: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启导人民的觉悟和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提问:认清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内军阀的反动本质)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③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A、同:完成反帝反封任务;B、异:开端(旧:1840年鸦片战争;新:1919五四运动)领导(旧:资产阶级或农民阶级;新:无产阶级)思想(旧:三民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前途(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实现社会主义)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诞生的条件: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讲述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②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南陈北李)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3.选择一位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和贡献,并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人物评传,字数在600字左右。
4.根据课堂所学,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用表格形式进行梳理,以便直观地展示两者的异同。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选一个主题,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制作一份历史课件,要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内容,如辛亥革命等。通过简要回顾,使学生明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此背景下,正式引入新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e.课后实践:设计相关课后作业,如编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课件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6.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讲授新知,500字
1.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定义、背景和意义,阐述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2.分阶段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事件,如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强调各个阶段领导力量、斗争策略和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
3.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如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国际形势的有利影响等。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史料解读、实证研究和历史评价的能力。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课堂讨论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五四风雷”一目的学习,能够熟练背出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性质及意义,说明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学生通过“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目的学习,能熟练背诵中共成立的条件,识记中共一大、二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意义,并能从不同角度说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新”的含义。

3.学生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关史实的学习,能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等角度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4.学生通过阅读“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目第1、2段及P68“学思之窗”中的材料,从中共、国民党等角度概述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指出国共合作的标志、指导思想、形式及影响。

5.学生通过阅读“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目第2、3段,说出北伐战争的前提条件、口号、目的、对象,梳理北伐战争的过程并说出其历史意义。

6.学生通过阅读“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目第3、4段,指出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标志,能从主观、客观两个角度说明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重点: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基本史实。

难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新课导入】一.了解感知1.要求:请同学们根据提纲所设问题,用4分钟快速背诵上节课所学知识!(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性质及意义。

(2)说明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中共一大、二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意义。

(4)说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新”的含义。

2.要求:请同学们根据提纲所设问题,用5分钟时间阅读“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目,在课本中勾画圈点,记忆基础知识!二.新课讲述(学生分小组结合以下材料,讨论问题)材料: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孙中山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阅读课本,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五四运动时期的图片,提问:五四运动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背景?引入新课:1919年,在中国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二、新课讲授(一)五四运动的爆发师: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师:除了学生提到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师: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师: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师: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师: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师: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小结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四、课堂练习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二题。

预习下节内容。

人教版历史必修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1

人教版历史必修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1

人教版历史必修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1学习目标1、识记: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共产党成立的时间、中共一大的内容、中共三大的内容、国民党一大的内容;国民革命兴起的标志、北伐战争的经过和成果。

2、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的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共和国民党合作的原因、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学习重点: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学习难点: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学习方法:归纳五四运动的背景;比较五四运动前后两个阶段的特点;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近代发生了哪些重大的民主革命运动?分别是哪些阶级领导的?知识导学:A级1、背景:(1(2)政治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3)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4)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的传播,俄国的十月革命为的革命指明了方向。

(5)导火线:。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的革命运动;(2)特点:是先锋、是主力军;先进知识分子—领导(3)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4)影响:五四运动成为的开端。

A级知识点二、共产党诞生1、历史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2)思想基础:并同工人运动日益结合;(3)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共;(4)国际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标志—1)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嘉兴南湖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2)内容:●大会通过①确定党的名称;②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用革命军队和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的中心任务:●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自从有了共产党,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级知识点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兴起——国共合作(1)条件:①必要性:共产党力量的弱小,必须建立;②可能性: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2)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时、地、人、意义:标志国共两党合作形成)(3)合作形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到国民党当中去)(4)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迅速到来。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

3.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

2.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思想和理论。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一、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辛亥革命”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关联?”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2. 通过教师讲解与解答,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并与学生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知识点的填图。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一、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五四运动”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过程和主要事件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关系?”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过程和主要事件。

2. 通过教师讲解与解答,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过程和主要事件,并与学生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知识点的填图。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一、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建国大业”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

教案新民主义革命的崛起

教案新民主义革命的崛起

教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一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1.1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2 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族危机1.3 民众的苦难与反抗1.4 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探索第二章: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2.1 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影响2.2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2.3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影响2.4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对革命的影响第三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党的发展3.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早期活动3.2 国民党的成立与北伐战争3.3 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内战3.4 国民党的统治与共产党的地下活动第四章:抗日战争与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4.1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国民党的抗战4.2 共产党的抗日救亡运动4.3 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4.4 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五章: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5.1 解放战争的爆发与进程5.2 国民党的失败与共产党的胜利5.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意义5.4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外反应第六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6.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6.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6.3 土地改革与农民问题解决6.4 革命根据地建设与红色政权巩固第七章:国共内战与新中国的筹备7.1 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与国共内战7.2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发展与建设7.3 国民党政府的崩溃与逃往台湾7.4 新中国筹备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第八章:新中国的成立与初期建设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8.2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体制改革8.3 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8.4 对外关系与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第九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就与影响9.1 革命胜利带来的社会变革9.2 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民族自豪感9.3 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9.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启示第十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产与未来发展10.1 革命遗产在新时期的作用10.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10.3 应对新时代挑战与机遇10.4 继续发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展开,详细介绍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过程、成就和影响,以及革命后的发展方向。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学生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4.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反馈,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我将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指导和支持。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只有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与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习营造一个生动活泼、高效有序的课堂氛围。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当前国际形势、评价历史人物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小组合作任务,如研究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分析历史人物的贡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小组合作:本案例中,教师组织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小组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公开课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公开课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史实: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

认识到它们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利用图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的社会现状等史料,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培养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国共双方对比的史实分析和现场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国共两个政党代表的不同阶级利益,同时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国民大革命运动。

过程与方法:(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从而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2)通过提问、启发、对比、讨论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史意义。

(3)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2)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

(3)回顾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程,培养连续的、全面的历史观,认识到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是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奋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结果,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培养为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难点: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青年节在五月四日,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吗?在1919年这一天,青年学子带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即五四爱国运动。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场爱国运动?运动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从这场运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新课学习一、五四风雷师:五四运动的爆发,导火索是什么?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2021必修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2021必修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2021必修一历史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比比皆是,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2021必修一历史,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2021必修一历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通过对1924年到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土地革命、国民大革命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了解共产党28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坚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

教学重点: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成立教学难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教学过程一.五四风雷1.五四运动的背景(1)国际①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了的“二十一条”,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②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人民解放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①政治方面: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爆发的根本原因)②阶级方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运动发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③思想方面: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一批先进分子所接受,为运动提供了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使先进分子和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

(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初,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中国政府向和会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可是,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2.运动的爆发和经过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为:(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了曹、章、陆的职务;(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
(2)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地位以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作用。

2、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1927年和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以独立思考、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研究国情,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坚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来的那种不倔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信念,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特点和经验土地革命的内容和意义遵义会议的内容
2、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遵义会议对长征胜利的作用以及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革命失败后,蒋、汪完全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成为了反对民主革命的中心人物,国民党也由原来各个接近的联盟变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反动政党。

面对蒋、汪对革命的叛变和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当中总结经验,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从1927年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一百多次的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好,我们下面来了解这两场起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二)讲述内容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

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由谁领导?有什么意义?)
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继续斗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农村包围城市)
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提问: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①明显的区别:南昌起义为了团结国民党部分愿意革命的人,继续使用国民革命的旗号;而军秋收起义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

②结果:南昌起义在南下广东的时候失败;而秋收起义在夺取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遭到严重挫折。

③教训:通过在城市发动暴动来夺取中心城市进而取得革命的胜利不符合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

(解析帝国主义国家和反动派的势力都集中在城市)
(提问: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
必须汲取经验,把革命和农民对土地的需求结合起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把起义的队伍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

④意义:这是人民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土地革命
①内容(结合课本讲述)
②作用: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

3、根据地建设
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到1928年春,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

到1930年夏,全国正式红军共十几个军,约10万人,开辟根据地大小十几块,遍及10多个省的300多个县。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引起国民党的恐慌,于是国民党集中兵力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围剿。

此时“围剿”和反“围剿”战争,成为中国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战争的主要形式。

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都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取得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江西瑞金),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这样,中国领土上存在着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

4、红军的长征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由于毛泽东正确的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军事思想完全被临时党中央否定,博古(秦邦宪)、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抛弃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力量、集中红军优势兵力在运动中迅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正确作战方针,机械地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用阵地战代替运动战,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的必然结果。

(这对中国革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2)遵义会议:(1935年,贵州遵义)
①红军长征初期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引起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怀疑、不满;突破湘江封锁线,红军锐减到3万多人之后,不满情绪达到顶点。

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前提。

(提问: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见为什么能够得到中央大多数领导的肯定?)
避免了红军覆灭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

②意义: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极度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正是由于这一转折,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进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3)红军会师:
①遵义会议后红军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安然
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围追堵截)——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讲述红军的艰苦,提问在我们学习到的课本中有那些作品是有关红军长征的:如《金色的鱼钩》等)
②意义: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革命力量;播下革命种子。

(联系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时事,谈谈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三)讲课小结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斗争中,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对峙的开始;30年代初,国难日益深重,中日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蒋介石集团为维护其统治,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即对日军妥协退让,对红军加紧“围剿”;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统治地位,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四、教学小结
本课的内容不多,是比较充裕,在讲述起来的时候比较轻松,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相对融洽,对问题的分析也比较透彻。

但在探究如何发扬长征精神的时候,时间的把握不太好。

五、板书参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创建军队开始
(2)秋收起义——农村包围城市
二、土地革命——调动革命积极性。

三、根据地建设——“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四、红军长征
1、背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
2、遵义会议:
①内容:
a、军事:肯定毛泽东的战略战术;
b、组织: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

②意义:
a、结束左倾错误统治
b、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三大红军主力会师:(1936年,甘肃会宁)
4、长征意义:
a、革命转危为安;
b、保存革命力量;
c、播下革命种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