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培养从实践中探求真知的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纪录片大家:丁肇中片段,导入新课;

1974年,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另一篇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二、整体感知

1.文体知识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

讲演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考虑听众对象,要有针对性;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

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

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讲演主旨的阐述;结尾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

可参考微教案讲演词的特点如何写作讲演稿

2.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3.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4.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 朱熹.xī彷徨

..páng huán g 中庸.yōng

论.语lún 袖.手旁观xiù

2解释下面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获得知识;致,获得;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5.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重要语段可再次播放音频课文,认真读、听,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参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可参考知识总汇微教案议论文的结构

三、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一把握文章的内容

研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影视课文;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合作探究;

1.文章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参考: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参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参考:1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实验方法: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②“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参考:不够重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参考: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6.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参考:“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可参考微教案如何快速读懂议论文

二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总结所学;

1复习字词;

①注音:丁肇.中朱熹.彷徨

..中庸.论.语袖.手旁观

②解释: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不知所措

2总结全文;

参考:作者以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为话题,从解释大学“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实验精神;原因是:1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2中国学生学习上的弱点所决定的;应付今天世界环境的需要;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寄予了希望;

可参考微教案理解“格物致知”

2.拓展交流;

文章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着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要举例论证;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

学生各抒己见;

五、作业设计

1.搜集丁肇中的资料,做一期“向科学家丁肇中学习”的手抄报;

2.完成试题中心“基础检测”部分;

可参考影音资源试题中心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