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4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选1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选1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选1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指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要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参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学评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综合能力测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训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基础训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2课文分析:是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
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头从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说起;接着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再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而现代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自己亲身的经验都在显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再次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期望。
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课堂设计(简案):一、导入:经常看到媒体上长篇大论地说中国学生是典型地“高分低能”,你怎么看?为什么?……引出课文学习。
二、读课文,思考:什么叫“格物致知”?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三、整理分析本文中用到的事实论据:①王阳明:格竹失败——原因: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埋没了古人说“格物致知”的真意义。
②作者本人:只顾埋头读书,研究时吃尽了苦头——原因: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不重实验。
四、问题探究。
五、梳理结构,明确论点、论据、结论。
六、总结下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3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1.重点:(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范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格物致知”,这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感受很深,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意义之深远,不仅仅是为了强化我们的学术观念,更是为生活和人性而写的一篇文章。
下面是我的读后感:文章在一开始就指出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我们的生活。
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拿到好成绩,却忽略了让我们真正学习到的东西是什么。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我们离真正的知识就相距甚远。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发现不断涌现,学生们必须拥有更强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毕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超过时代。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也需要有“格物致知”的素养。
我们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我们需要的是有能力去探究,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如果我们不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就会变得愚昧和无知。
文章中还强调了不要轻信一切,不要听信别人的传言。
现在互联网的发达,我们能够随时获取其他人的观点、资料,但是,其中可能有很多是不真实的。
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轻忽听信别人的话。
我们应该去探究,去思考,是不是传言的确有真实的依据。
如果说“格物致知”的精神只是为了学术上追求更精确、更详细的知识,那么这个精神的价值肯定是局限的。
而文章中进一步指出,这个精神要在生活里面体现出来。
例如在钓鱼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鱼喜欢什么样的水温,什么样的饵料,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在经商的时候,也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市场,知道顾客需要什么,这样才能发掘出最大的市场。
每个人都需要去领会这个精神,尽可能地去研究我们所涉及的领域,这样才能在他们的领域做出更好的成绩。
文章强调了“格物致知”的修养时,我们需要没有逢迎心、没有优越感、没有傲慢自大,这些心理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作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作文
《生活需要格物致知》
嘿,大家知道不,我最近可算是深刻体会到了啥叫“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啦!
前几天,我妈买了个新的电热水壶回来。
看着这个新玩意儿,我就开始好奇起来了。
嘿,这东西到底是咋工作的呀?我就坐在那,盯着它看。
我看着妈妈把水灌进去,然后插上电源,不一会儿,那指示灯就亮了。
我心里就琢磨着,这电咋就能把水给烧热呢?于是我开始各种研究,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碰碰那儿。
我还凑近去听,想听听有没有啥特别的声音。
妈妈看我这样,就笑着说我:“你这孩子,瞎捣鼓啥呢!”我才不管呢,我就是想弄明白它的原理呀。
我就这么一直观察着,看着水慢慢开始冒热气,看着壶嘴里开始冒出蒸汽,哇,真的太神奇了!
通过这么细致地观察这个电热水壶,我好像突然就明白了,生活中好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究一番呢。
就像这个小小的电热水壶,里面都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奥秘。
只有我们带着格物致知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思考,才能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呀。
所以呀,我们真的得时刻保持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别对啥都不关心,多去瞅瞅,多去想想,生活肯定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哟!这就是我从一个电热水壶身上学到的大道理呢!哈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精选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精选9篇)篇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摘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是成功的基石,智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实践肯定是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了。
诺奖得主丁肇中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列举了古时名家的事例阐述这一论点,对于我们而言,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是否也该有一颗积极探索,敢于实践的心呢?拿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说,他的伟绩无疑是推翻了经典力学,使物理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的物理学家说过,物理的大楼已基本建成,后人只需添砖加瓦便足矣。
当时的爱因斯坦只是专利局里的一名小职员,但他很喜欢思考,一个偶然间的想法,使他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去证明,实践,从而也铸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试想,若他只是灵光一现,并未反复推敲。
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并没有这个名字。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生活的我们,很多时候只是一味接受,但不曾想过究竟是对是错,认为真理完全正确,可往往真理之中会存在很多小的纰漏,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不断探索追求实践,多问一句为什么,收益肯定多多!篇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是什么?就是通过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
任何一个新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明,都是建立在不断探察新事物之上的。
我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大学》中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天地,从而追求如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这早已不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物质大爆炸的时代。
我们必须不断推敲身边的物体,并学习好文化知识,要从探察物体中求知。
求知的方法有很多,可亲自动手实践,让事物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呈现在你面前,是获得知识的最好方式。
这便要求我们不能死学书本知识,必须在生活中潜下心来研究事物,从中获取知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嘿,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吗?这可太重要啦!
记得有一次,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我和小伙伴们都可兴奋啦!我们每个人都领了一些种子,然后就开始了我们的“大工程”。
我把种子放在湿纸巾上,每天都去看看它有没有变化。
哎呀,一开始可真没什么动静,我都有点着急了呢!我就问旁边的小明:“这种子咋还不发芽呀?”小明笑着说:“别着急呀,它得慢慢来。
”嘿,可不是嘛,过了几天,哇,真的冒出小芽来了!那小小的芽儿嫩绿嫩绿的,看着就特别可爱。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这不就是格物致知嘛!我们通过仔细观察、耐心等待,了解了种子发芽的过程,这就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中去探索知识呀!
就像我们学习数学,那些公式定理可不是凭空就有的呀,那也是前人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实践才得出来的呢!我们做数学题的时候,不也是在格物致知吗?通过一道道题目去理解那些知识,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想想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不也是靠着格物致知的精神才有了那么多伟大的发现吗?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这才发现了万有引力。
如果他没有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那说不定这个伟大的发现就被错过了呢!
我们在生活中不也应该这样吗?看到奇怪的现象,多去想想为什么;遇到问题,多去探究怎么解决。
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学到新东西呀!
格物致知精神真的太重要啦!我们不能只是死记硬背知识,而要真正地去实践、去探索。
同学们,让我们都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去发现更多的奥秘吧!我们可不能只做书呆子,要做会思考、会探索的聪明孩子!难道不是吗?。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作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作文咱先不说啥大道理,就讲讲我自个儿的一段亲身经历,您瞧瞧这里面是不是藏着“格物致知”的影子。
去年夏天,我心血来潮,决定在自家小院儿里种点儿蔬菜。
这想法一冒出来,我那股子热情就跟夏天的太阳似的,挡都挡不住。
说干就干,我立马跑到市场,买了一包黄瓜种子,还有锄头、铲子、肥料啥的,准备大显身手。
回到家,我找了块阳光充足的地儿,挽起袖子,挥起锄头就开始翻地。
这地呀,硬得跟石头似的,没几下我就累得气喘吁吁。
“哎呀,这可比我想象的难多了!”我嘟囔着,但还是咬咬牙继续干。
好不容易把地翻好了,我又按照说明书的指示,小心翼翼地把黄瓜种子撒下去,然后轻轻地盖上土,浇上水。
看着自己的“杰作”,我心里美滋滋的,仿佛已经看到了一根根嫩绿的黄瓜挂满枝头。
接下来的日子,我可算是操碎了心。
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院子里看看我的黄瓜苗有没有发芽。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那地儿还是没啥动静,我这心里开始犯嘀咕:“难道是种子有问题?还是我种的方法不对?”我蹲在那块地旁边,左看看右看看,恨不得拿个放大镜把每一寸土都瞧个仔细。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惊喜地发现地上冒出了几棵嫩绿的小芽!那小芽儿嫩绿嫩绿的,上面还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在向我招手。
“哎呀呀,可算发芽啦!”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随着小芽一天天长大,问题也接踵而来。
那些叶子开始变黄,有的还出现了黑斑。
这可把我急坏了,赶紧上网查资料,又跑到书店买了几本种菜的书,像个小学生似的认真研究起来。
原来,是我浇水太多,导致根部腐烂。
找到原因后,我立马调整了浇水的频率和量。
慢慢地,黄瓜苗越长越高,开始爬藤了。
我又找来竹竿,给它们搭架子,让它们能顺着架子往上爬。
这时候,我发现叶子上有一些小虫子在啃食。
“哼,敢欺负我的黄瓜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我拿起小刷子,轻轻地把虫子刷掉,又自制了一些环保的杀虫剂,定期给黄瓜苗喷一喷。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黄瓜苗终于开花结果了。
我读《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我读《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新一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是最实在的,也是我们应有的精神。
----题记在明朝,曾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
而他就是王阳明。
一代英雄朱元璋就曾学他“格”过竹子。
可惜最后一无所成,放弃了这条路。
可见王阳明的格物早已落后了。
他的“格物”其实是“格己”。
那么,“格物”就真的不对了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就为我们重新解读了“格物”。
还记得小学有一篇课文中,一位老师问他的学生们,如果把一条金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水缸里,水为什么不会溢出来?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出自己的答案。
答案五花八门,令人发笑。
直到有一名小女孩依照老师的做法做了一次试验后才知道,原来水缸里的水是会溢出来的,而不是被金鱼吃掉或者藏在鱼鳞里。
这个答案虽出乎意料,但却告诉我们,正确答案并不是依靠抽象思维想出来的,而是大胆的动手多试验而得来的。
无数的先人都证实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要“格”竹子就要有计划地,积极地去栽种竹子,观察记录他的生长发育,解剖竹子,了解它的内部结构,把它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而不是搬张凳子坐在凳子上死死地瞪上一天。
如今,许多学生仍被这种思想所洗脑,不会通过实验汲取知识,才会出现“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俗称“书呆子”。
所以我们既要学会读书,又要学会动手实验。
“格物致知”的精神中还有怀疑求真的态度。
另一个故事则是这样的。
一位老师拿了一个马的头骨,对学生谎称这是一个新物种,并传授一些子虚乌有的知识给他的学生。
结果学生们无一有怀疑之心,都信以为真,认真地做下笔记。
可其实这些都是他编出来的。
可见,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而不是盲目的相信“学术权威”,不要有“老师就是对的”的思想。
如果没有人质疑《天圆地方说》,就不会有人环球旅游,从而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如果没有人质疑“女娲造人”,也不会有《达尔文进化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一种重要的精神态度。
它是指通过实际观察事物,从中获得真知的方法。
而这种精神态度,不仅仅适用于古代的学者,也适用于当代社会的每个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各种信息所淹没,很难真正做到格物致知。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首先,要有求知的欲望。
格物致知离不开好奇心的驱动。
只有主动去探索、寻找,才能够领悟事物的本质。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观察、思考等方法,培养自己的求知欲望。
例如,读书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可以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掌握更广泛的知识。
此外,观察身边的事物,思考其中的原因和规律,也是培养求知欲的好方法。
其次,要有耐心的态度。
格物致知需要耐心和恒心。
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眼就能看清的,需要多次观察和思考,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有时候,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找到答案。
这就需要我们拥有耐心的品质。
同时,还要有恒心,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
最后,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
格物致知要求我们客观地观察、思考事物,不能被主观感受所左右。
我们需要摒弃各种偏见和成见,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不盲目妄信,推崇多方位的思考。
总之,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和方法。
它要求我们主动去寻找事物的本质,培养求知欲,具备耐心和恒心,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信息的干扰,要做到格物致知并不容易。
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培养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生。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踏上格物致知的路程,追寻真理,让自己不断成长。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格物致知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之一,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和探寻事物的本质来获取真知。
格物致知的核心精神是坚持用心思考并通过亲身实践来积累知识和经验。
下面是我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思考。
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对事物本质的探求和理解。
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或一个事物时,要能够脱离表面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
只有通过真实的经验和观察,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属性。
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告诫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知识,而要亲自去实践,去亲身感受。
在学习中,格物致知的精神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实践运用。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真正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成果,也能够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获得切实的体验和知识。
格物致知不仅在学习中很重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在工作中,我们要用心去观察和思考,多动手实践,通过亲身经验来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不断地去实践和探索,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积累更多的经验。
在生活中,格物致知的精神告诉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表象上。
通过亲身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增强对人生和世界的认知。
格物致知精神还要求我们要具备提问、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要能够提出合理的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种思考的过程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了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种能力也会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
总之,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一种追求真实认知和深入理解的精神。
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通过实践来获取真知。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格物致知的精神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中国学生往往成绩 好,面临研究工作 却束手无策(第11 段)
作者因事先没有准 备,做研究时恐慌 的经历(第12段)
(续表)
说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进而从反 面证明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说明埋头读书对研究、对实际的需要毫无 帮助,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 弊病,进而证明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缅( miǎn)缅怀
儒( rú )儒家
腼( miǎn)腼腆
湎( miǎn)沉湎
懦( nuò )懦弱
【口诀记忆法】
➢ 用“目”来瞭(liào)望,张“口”音嘹(liáo)亮, 如“丝”云缭(liáo)绕。
措( cuò )不知所措
袖( xiù )袖手旁观
错( cuò )错误
柚( yòu )柚子
徨( huánɡ)彷徨
惶( huánɡ)惶恐
探查:深入检查,查看。
探索:探听侦察,察看。
格,推究。致,获得。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含贬义。
常用作对即将远行的人表示祝愿的话。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彷徨:侧重于指看不到出路、方向,有内心苦闷、惶惑的意味。 徘徊:侧重于指反复考虑,不知如何是好。
请仔细阅读第6—10段,简要说说这一部分的 演讲思路。
提出观点(第6段)
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分析原因(第7段)
寻找对策(第8、 9段)
得出结论(第10段)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获得。
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证明实验应是积极 的探测。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赏析作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赏析作文“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听起来就有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但其实啊,当我们仔细琢磨,把它放到日常生活里,那可真是妙趣横生,大有文章。
咱先来说说“格物”。
这可不是让咱们像个书呆子一样,整天对着个物件死磕,而是要带着好奇心,仔仔细细地去观察、去琢磨身边的事物。
比如说,我前段时间迷上了养花。
别小看这小小的一盆花,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我买了一盆娇艳欲滴的月季花,刚开始的时候,它那花朵开得又大又美,我心里那个美呀!可是没过多久,这花就开始打蔫儿,叶子也变黄了。
这可把我急坏了,我就开始“格物”啦!我先是仔细观察它的叶子,发现上面有一些小小的斑点,像是生了病。
然后我又看看土壤,感觉有点板结,浇水的时候水都渗不下去。
接着,我又研究了它的光照情况,发现我把它放在了一个阳光直射时间太长的地方,可能给晒坏了。
为了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可是翻了好多养花的书,还在网上查了大量的资料。
我这才知道,原来月季花对土壤的酸碱度有要求,对光照和水分的控制也得恰到好处。
于是,我按照学到的知识,给它换了合适的土壤,调整了光照的时间,还控制好了浇水的量。
经过我这一番折腾,嘿,你猜怎么着?这月季花慢慢地又恢复了生机,新的花苞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那花开得比之前还漂亮!通过这件事,我算是真正体会到了“格物”的乐趣和意义。
再来说说“致知”。
“格物”是基础,“致知”就是在“格物”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有用的知识和道理。
就像我养花,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究,我知道了不同的花有不同的习性,要根据它们的特点来照顾,不能一概而论。
这不仅让我能养好花,还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细心,要善于观察和总结。
其实啊,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说做饭,为什么同样的食材,有的人做出来的美味可口,有的人做出来却难以下咽?这就得“格物”啦!从食材的选择、处理,到调料的搭配、火候的掌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琢磨。
只有这样,才能“致知”,掌握烹饪的技巧,做出美味的饭菜。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格物致知》是一种古老的思维方法和智慧的精神,强调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研究和理解世界。
这种精神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学者们,他们注重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得真知灼见。
《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发展智慧和取得进步。
在本文中,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首先,《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对事物的主动观察和实际操作。
在这个碌碌无为和充斥着各种信息的世界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在虚幻和表面的世界中,遗忘了对真实事物的直接接触和体验。
然而,《格物致知》则鼓励人们以实际行动和观察为基础,去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
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亲自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对事物的深入了解。
这种精神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发展自己的智慧。
其次,《格物致知》还注重的是对事物的持续和深入的研究。
对于一个事物来说,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它表面的一层,而忽视了其更深层的本质和内涵。
然而,《格物致知》则要求我们通过持续和深入的研究,去揭示事物的真正面貌。
只有通过不断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才能逐渐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相和规律。
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事物、发现新知和取得新的进展。
同时,《格物致知》也强调的是对事物的客观和中立的态度。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往往容易受到个人主观意识和偏见的影响,导致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产生偏差。
然而,《格物致知》要求我们以客观和中立的姿态去观察和思考事物,不受任何干扰和偏见的影响。
只有通过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才能获得真正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事物、消除偏见和错误认知。
此外,《格物致知》还注重的是对事物的整体性思考和综合性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特征。
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地看待和研究事物,很难获得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然而,《格物致知》要求我们以整体和综合的视角去思考和分析事物,理解其各个方面和相互关系。
2023最新-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4篇)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4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一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发现事实的真相。
本文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手法,娓娓道来,亲切有味,现身说法,少说教气,给人以很多的启发。
教学目标:1、积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积累词语;2、梳理文章思路,体会议论文严密的内在逻辑;3、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养成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布置预习:(1)给下列词语注上拼音。
丁肇中埋没彷徨(2)大声朗读课文一遍,查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抽象袖手旁观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礼记·大学》上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在现代世界环境激变的今天,“格物致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பைடு நூலகம்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9.1221.9.12Sunday, September 12,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17:04:1017:04:1017:049/12/2021 5:04:10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9.1217:04:1017:04Sep-2112-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17:04:1017:04:1017:04Sunday, September 12,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9.1221.9.1217:04:1017:04:10September 12, 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2日星期日下午5时4分10秒17:04:1021.9.12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下午5时4分21.9.1217:04September 12, 202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质疑作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质疑作文“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可有时候我真得对它好好质疑质疑。
咱先说说“格物”这事儿。
说是要探究事物的原理,可问题是,这世界上的事物千千万万,哪能都格得过来?我今天格一格这只笔怎么写字,明天格一格那棵树怎么生长,就算我格到头发白了,也格不完啊!而且,有些东西的原理复杂得要命,就算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格,也不一定能格明白。
难道我格不明白,就不能过日子啦?
再讲讲“致知”。
通过格物就能获得知识?我看未必!有时候我对着一个东西研究半天,累得够呛,结果啥有用的知识也没得到。
比如说,我盯着一块石头看了半天,除了知道它硬邦邦的,啥深刻的知识也没领悟到。
难道这就叫致知啦?
还有啊,这格物致知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真的那么管用吗?学校里教我们要有这精神,可到了社会上,好像光会格物致知还不够。
有时候,懂得人情世故,会与人打交道,比单纯地探究事物原理更重要。
不然,就算你把一件东西格得底朝天,不懂得怎么把这个知识运用起来,又有啥用呢?
再说了,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如果都把时间花在格物上,那谁来享受生活呢?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比如和朋友聊天、看一场电影、吃一顿美食。
要是整天埋头格物,岂不是错过了很多快乐?
所以啊,我觉得这“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虽然听起来不错,但也不能盲目推崇。
我们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别让它成为一种束缚我们的教条。
不然,为了格物而格物,为了致知而致知,那得多累啊!
以上就是我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一些质疑,您觉得有没有点儿道理呢?。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 物致知。
第二部分( 3-12自然段): 分析问题。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三部分( 13 自然段 ):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 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 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 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 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 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5、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 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 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 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 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6、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 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7、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 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 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6.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 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 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的探究精神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及答案第一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及答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阅读文章片段,回答下列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的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加粗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4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
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
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兴趣。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学生默读文章,讨论:(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明确: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能力。
3.预设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1)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如果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考写作的顺序安排。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顺序进行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学生预设文章内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通过和文章内容相对照,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设想和文章内容的比较,使学生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
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
逐层深入说理,思路清晰。
5.学生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怎样贯彻“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将文章中的观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会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三)课堂小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
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四)布置作业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真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二山东光远中学王新伟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学生积极举手,教师指明学生回答)生读:丁肇中……师:丁肇中先生在1999年来到中国科学院作报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是他的报告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大家放声朗读一下这篇文章,看一看,大家能不能找到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师:课文读完了,同学们找到造成这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学生纷纷举手)生(甲):我觉得刚才那个女大学生因为没有格物致知精神,没有实践能力,所以她的动手能力比较差。
生(乙):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国的学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偏向与抽象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才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
(学生鼓掌)师:这两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补充性地说明以下造成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生(丙):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只重视人们的理论,只重视思考,而不重视人们的动手能力,因此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
师:好,你总结得非常好。
实际上,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既然这么重要,“格物致知”中国词究竟是上面意思?生: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的意思。
“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是指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的一种精神。
师:文章中有没有解释?请告诉大家。
生:有,在57页。
师:中国寻求知识的过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生(齐答):是主动的。
师: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学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合作讨论,形成一致观点)生(甲):我觉得中学生缺少的就是实践精神,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生(乙):我觉得文章中已经告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生(丙):前面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认为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道理⑴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