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学生批评教育的艺术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59b1022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8.png)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古代以及现代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被称为“圣人”和“尊师”,孔子在很多人眼中也是一个严格的批评家。
他在与弟子和其他学者的对话中经常表现出对错误观念和行为的批评,教导他们追求德行和真知。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孔子的批评艺术,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孔子的批评艺术体现在他对于错误观念和行为的直接批评。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学生和同事的错误观念和行为。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对颜回说:“子在川上曰:‘彼闻道之人,未之如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颜回的教育态度,他认为颜回还未能真正领会到道的真谛。
又如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批评鲁国官员:“原食光,邦人视之,大君贵也。
”在这句话中,孔子直接批评了邦人对这位官员的尊敬,他认为这是不得体的。
孔子的批评艺术还体现在他的善于引导与启发。
孔子并不是简单地指出错误,而是通过言行,引导他的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他曾经说:“始吾斯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斯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句话反映出孔子善于通过言行示范来教育学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孔子的教育过程中,他也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启发他们思考和探索,逐渐领悟到道德和真知。
孔子的批评艺术还表现在他在批评中的耐心与温和。
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很少直接责备学生,而是通过温和的语气和态度,来启迪学生。
他曾经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他认为君子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表现自己的品德和价值,而不是只凭空言说。
这种耐心与温和的态度为孔子赢得了学生的敬重和信任,也让他的批评更容易被接受和领悟。
孔子的批评艺术还体现在他对学生成长的大局观和长远眼光上。
孔子并不是为了一时的错误而批评学生,而是通过批评来教导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
他曾经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认为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可以学习的人和事,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断进取,永远向更高的目标追求。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a4fc01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7.png)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有着极高的道德标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但与此他也是一个有着独特批评艺术的人。
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和治国建国的理论命题,形成了儒家批评传统。
本文将就孔子的批评艺术进行探讨。
孔子的批评艺术首先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反思上。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东周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礼乐文化正在崩溃,孔子对这一社会现实做出了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他首先指出当时社会的乱象和人民心灵的空虚:“朝闻道,夕死可矣”。
表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的沦丧,人们对于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空虚。
孔子也观察到社会的政治乱象和统治者的腐败:“无忧者其谁为天下士”。
表示当时天下百姓都没有安乐的幸福,谁能为天下百姓做出真正的贡献。
孔子的深刻观察和反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为后人提出了社会治理和教育改革的理论命题。
孔子的批评艺术体现在他的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上。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论应该是一致的,言行一致才能够取信于人,才能够对别人进行批评和教育。
孔子自己做到了以身作则,他言出必行,行出必果,德行高尚,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在思想上强调,“言必信,行必果”。
这种言行一致的表率作用,使得他的批评更加有力量,更加令人信服。
他曾说“君子不器”,表达了一种高尚的品格和严谨的态度。
这种批评艺术的表率作用,使得孔子的言论更加有力量,对后人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更加深远。
孔子的批评艺术还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和治国思想上。
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人的德行和品格。
他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够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对于那些腐败的政治统治者,孔子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应该“君子、行义以佐其上,不愿意也无怨”。
这种对政治腐败和统治者失职的批评,表现了孔子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严肃态度。
孔子劝勉艺术浅谈
![孔子劝勉艺术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e2ef27e44afe04a1b071dea9.png)
孔子说 : 叶这个 国家 , “ 都城大但 国土面积小 , 百姓有背
弃之心 , 以就跟 叶公 子高说 ‘ 所 为政 之道 , 在于使 近处 的人 心悦诚服而使远处 的人 自愿前来归 附’ 。鲁哀公有孟孙 氏 、 叔孙 氏 、 季孙 氏三位 大臣 , 对外阻碍来 自各个诸侯 国的贤德
说 :有华尔兹和兄长在 , “ 怎么就行 动起来 呢?应该先听听父 亲和兄 长的意见 才好 。” 接着 , 冉有 问 同样 的问题 , 孔子却 说 :好啊 , 了礼 了, “ 学 就该 马上行动起来嘛 !” 孔子的一个学 生公西华对此疑 惑不解 , 就向孔子请教 。孑 子说 :冉有 这个 L “ 人常常前怕狼后怕虎 的, 要鼓励他通往直前 。而子路好 勇过 人, 有点鲁莽 , 应该让他冷静点 。” 《 论语》 学生及 时向孔子 “ 中, 问政 ” 8人次 , 问仁” “ 6人
果, 于从政 乎何 有!' 论语 ・ 也》 赞子路有很强 的治 国 ,( '《 雍 ) 称
理政 的才 能。子 贡复 姓端 木 , 名赐 , 在才能方面也颇受 孑 子 L
器重:子贡问 日: “ ‘ 赐何人也?孔子 日:汝器也 ’ ‘ ’ ‘ 日:何器也? ’
日: ‘ 也”( 瑚琏 ’ 论语 ・ 冶长 。瑚琏 当时的是祭器 , 《 公 属神圣
我尊重 的需要 。孔子善于表扬弟子 的品行 , 也称赞弟子 的才 干, 子路 、 子贡等 , 都受过这方 面表扬 。子路 , 字仲 由, 性格直
率, 勇敢果断 , 有才干。对此 , 子明察秋 毫:孔子 日:片 很 孔 “ ‘
言 可以折狱者 , 由也与 !, 论语 ・ 渊》, 其 ’( ,《 颜 )评价子路办事果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e68887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3.png)
孔子的德育思想一、因材施教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其智力水平的不同来“因材施教”。
孔子很早便注意到人的这个特点,所以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水平的人,贝,J不可以讲高深的学问。
”根据这个原则,他深入了解他的学生们的不同智力、兴趣和能力,掌握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并施以不同的教育。
二、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孔子是古代首位创立启发式教育的教育家。
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灌注式妁方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同时诱导他们主动思考,如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去开导他;其次是要在他想说出自己意见而又说不出时,再去启发他况出来。
另外,一定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不能只强迫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三、内省在孔子看来,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道德的主体,无论在道德实践中,还是在德性的涵养中,自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美德的养成,主要不是靠“外烁”,而是靠“内化”依靠自我的努力与锻炼,内在的修养与锻炼才能使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为恶的自觉和自由。
四、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孔子看来,榜样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一是典范。
孔子认为典型人物的高尚想、规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在教学中常用品德高尚的人物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他主张向贤者学习,不要向不好的入学习,以不贤人为镜子,看自己有没有他们同样的缺点。
二是示范。
孔子不仅以知识教人,而且以言行风范感人,处处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弟子,为世世代代所仰慕。
孔子虽然博学,精通六艺,但却非常谦虚好学,不知疲倦。
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孔子的教学方法范文
![孔子的教学方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eb4f0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0.png)
孔子的教学方法范文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并且对世界教育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尊重学生,注重实践,注重思辨,讲求激励。
首先,孔子的教学方法注重尊重学生。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能和优势的,他强调教师应该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尊重并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可以贯诸天下;而他人不可以贯吾道也。
”他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这种尊重学生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孔子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
他强调在教学中要贯彻实践,即将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即学了知识要在实际中不断地加以练习和巩固。
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孔子的教学方法注重思辨。
他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
他提出“子曰:患不知者,上也。
不欲知而问者,庸也。
”他强调学生要有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善于提问并寻找答案。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最后,孔子的教学方法讲求激励。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孔子还提倡赏罚分明的教育原则,对学生的优点和努力给予嘉奖和鼓励,对学生的错误和懒散给予批评和惩罚。
这种激励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孔子对弟子的态度
![孔子对弟子的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b3cd3dd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b.png)
《孔子对弟子的态度》“孔子对弟子那叫一个严格呀!就像严厉的老爸,错了就得挨批。
有一次子路做事冲动,孔子就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让他知道做事不能鲁莽。
”比如子路常常行事急躁,孔子的批评让他反思自己。
“可孔子也有温柔的时候呢。
就像慈爱的妈妈,关心着弟子。
颜回生病的时候,孔子那心疼的样子,让人感动。
”颜回身体不好,孔子的关切溢于言表。
“孔子对弟子很有耐心。
就像耐心的老师,一遍一遍地教导。
子贡有问题不明白,孔子就反复给他讲解,直到他懂了为止。
”子贡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耐心解答。
“孔子还很尊重弟子的想法。
就像好朋友一样,一起讨论。
子路提出不同的观点,孔子也会认真考虑,而不是直接否定。
”子路和孔子的互动中,体现了孔子的尊重。
“孔子对努力的弟子那是大力表扬。
就像教练夸奖运动员,让人充满动力。
曾参勤奋学习,孔子就夸他有出息。
”曾参的努力得到孔子的认可。
“孔子对犯错后改正的弟子也很宽容。
就像大人原谅小孩子,给他们机会。
冉有犯了错,后来改正了,孔子就不再追究。
”冉有犯错又改正,孔子的态度转变。
“孔子对有才华的弟子那是由衷赞叹。
就像粉丝看到偶像,满脸崇拜。
子夏很有文学才华,孔子就经常夸他。
”子夏展现才华,孔子的赞美很真诚。
“孔子对懒惰的弟子可就不客气了。
就像班主任批评不学习的学生,让他们赶紧努力。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就骂他‘朽木不可雕也’。
”宰予偷懒被孔子批评。
“孔子对弟子是真心希望他们好。
就像长辈期望晚辈,满满的都是爱。
孔子教导弟子们要做君子,都是为了他们的未来。
”孔子的教导充满关爱。
“孔子对不同性格的弟子有不同的方法。
就像医生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子路勇敢,颜回谦逊,孔子的教导各有侧重。
”不同弟子的性格不同,孔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同。
孔子对弟子的态度,有严格有温柔,有批评有表扬,都是为了弟子们能成为更好的人。
他是个好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e321810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63.png)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孔子的批评艺术更是为人所称道,他在批评中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方法,不仅能够指出问题,更能够启发人们思考和改正错误。
孔子的批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而又严格的思维方式
孔子在批评中往往会采用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他不会被个人情感所影响,而是通过理性思考来评价问题。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曾反复强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即没有比喜欢美色的人更难获得真正的美德。他并不是对美色本身进行批评,而是根据理性的分析发现美色容易使人迷失,从而无法追求真正的美德。
二、微言大义的方法
孔子的批评通常不是直接批评,而是采用微言大义的方法。他会从一个小细节或者一句话开始,逐渐引导听众或者对方对整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看似简单易懂,实际上通过这句话他向学生表达了礼仪的重要性,启发他们认识到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三、鼓励人们自我反思的态度
孔子的批评并不是单方面的,他不仅会对他人进行批评,而且也会对自己进行反思,这种态度也鼓励了人们自我反思。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错误和不足之处,只有通过自我反思才能够发现和改正错误。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知道和好比起来不如乐于去做的人更优秀,这也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态度,鼓励人们不断地改进巧性的,他能够把握时机,在合适的时候给予批评,从而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即在年轻时最容易迷失在美色中,要时刻戒之。他在这里就抓住了年轻人最易迷失的时刻进行批评和警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孔子是如何批评弟子的
![孔子是如何批评弟子的](https://img.taocdn.com/s3/m/4c94ba55804d2b160b4ec0c3.png)
多年前不仅围绕过错提出了独特见解 ,而且成功地运用了批评这一评价方式,通过对弟子言
行 的适 度否定 评判 ,有 力地 促进 了弟 子 的正 向发 展 ,从 而达成 了司马迁 概括 的 “ 大者为 师傅
卿相 ,小者友教士大夫 ,或隐而不见”(史记 ・ 《 儒林列传》 )的既定教育 目标 ,创造 了 “ 孔子 以诗书礼乐教 ,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 ・L 《 孑 子世家》 )的辉煌。不仅
勇气承认错误并通过文饰加以掩盖;另一高足子贡也才会慨叹 :“ 君子之过也 ,如 日 月之食 焉 :过也 ,人皆见之 ; 更也 , 皆仰之。 人 ”(《 子张》 )
( )过 则 自讼 五 这是孔子理想的过错更改境界,有点类似于现在 的自 我批评。孔子曾经指出:“ 已矣夫 ,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 自讼者也。 《 ”(公冶长》 )估计孔子此言是针对某人 自 自己能够做到 自 称 讼
第2 6卷第 3期
V 12 ,N . o.6 o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 学版 )
Ju l f at h aN r a U i rt( dct nl c ne) oma o s C i om l nv s uaoa Si cs E n ei E 3 i e
20 年 9月 08
子不 会偏 袒 ,难 道孔 子 还会偏 袒 吗 ?鲁 君从 吴 国娶 了位夫人 ,因为 吴 与鲁是 同姓 国家 ,于是
叫她做吴孟子。鲁君如果懂礼 ,谁不懂礼呢? ”孔子听到巫马期 的转告后 ,兴奋地说 :“ 丘有 幸 ,苟有过 ,人必知之” 《 。(论语 ・ 述而》 ,下只注篇名 )也就是说 ,孔子认为 自己非常幸运 ,
而言的,至于某人是谁已经难以确知 , 但是从此言可知 ,自讼是孔子理想的过错更改境界。
简述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
![简述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b40d89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6.png)
简述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孔子的教学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孔子重视个性化教学。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潜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教学方案,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在他的学生中,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勤奋,有的懒惰,因此他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
他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孔子常常通过讲故事、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孔子强调实践教学。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要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他倡导学以致用,提倡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来学习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孔子说:“知者不如行者”,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注重德育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德为先,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
他说:“教无常师,学无固师”,强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个性化教育、启发式教育、实践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理念,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只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风范,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愿我们在学习孔子教育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
孔子论“师德”
![孔子论“师德”](https://img.taocdn.com/s3/m/55ca93b658fafab068dc02a9.png)
孔子论“师德”封建社会奉孔子为万世师表,这当然是溢美之辞。
不过,孔子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堪称一位出色的教师。
孔子以自己四十余年的教师生涯,总结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师修养的意见,值得后世教师借鉴。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要当好一个教师,最首先的条件就是要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以下只注篇名)的精神。
学好是教好的基础。
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又怎么可以担负起教导的责任?由于个人精力、能力有限,不可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所有知识,因而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增长,满足教学的需要。
同时,教师的学而不厌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孔子一生做教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学习。
他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又说: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说明他并非天生聪明,他的广博的知识,均来自于好学。
所以,他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每事问,随处拜师,不耻下问,无常师 (《八佾》);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述而》)。
到了晚年,仍勤奋学习,甚至还设想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焉 (《述而》)。
教师学好的目的是为了教好。
诲人不倦更是教师最宝贵的品格和最崇高的精神境界。
子贡说: 教不倦,仁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子贡的老师孔子就是诲人不倦的典范,无论什么人向他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教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
在宋被困,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在陈绝粮,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史记•孔子世家》)。
他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充满深厚的感情。
他说: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宪问》)。
他对学生真诚无私,传授知识毫无保留,真正是无私、无隐。
他说: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述而》)。
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许多诲人不倦的生动例子。
当时的教授方法是一个个地耳提面命,个别教育,学生的年龄、经历、水平各不相同,提出的问题自然也多种多样,但孔子从未厌烦过,总是耐心地予以解答。
《论语》中的教育观
![《论语》中的教育观](https://img.taocdn.com/s3/m/8e39c96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40.png)
《论语》中的教育观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最为后人称道的,主要包括:“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因材施教”、“尊师爱生”、“践行兼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方面。
1、“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7·7)。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在孔门弟子中,真可谓诸色人等皆有,孔子莫不尽心教导,循循善诱,一视同仁。
2、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其门下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因此便能针对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把他们培养成为各色各样具有独特表现的人才。
①深入了解学生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为人、资质才艺,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优长与缺点,也非常清楚。
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处论及孔门弟子的性格特点。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原文】雍也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让他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先进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yàn。
【译文】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
“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
孔子批评弟子们的话语
![孔子批评弟子们的话语](https://img.taocdn.com/s3/m/802ea70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1.png)
孔子批评弟子们的话语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弟子们的教导和批评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是一些孔子批评弟子们的言论,供您参考:1、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认为,有过错却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他强调了改正错误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提高。
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批评那些整天吃饱了没事干,不用心思考问题的人。
他认为人应该有追求和目标,不能整天无所事事,否则难以有所成就。
3、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功矣。
”——孔子强调做事要敏捷,说话要谨慎。
他告诫弟子们不要只顾说话而不顾行动,只有将言辞与行动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和规划,必然会面临眼前的忧虑和困难。
他强调了思考和规划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具备远见卓识,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5、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批评那些说话花言巧语、虚伪做作的人。
他认为过于追求小利益和一时的满足感往往会破坏大事,因此应该注重忍耐和长远规划。
这些话语反映了孔子对于弟子们的期望和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孔子强调了道德修养、自我完善、行动与言辞的统一、远见卓识以及忍耐和谨慎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然,孔子的言论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了一些代表性的言论。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孔子和他与弟子们的互动,建议您可以阅读《论语》等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包含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他对于弟子们的批评和教诲。
论孔子的教育方法
![论孔子的教育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f2657d176a20029bd642daf.png)
论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在《论语》中,从教学方法上看,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表现了一种启发、讨论式的气氛。
孔子的那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处处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孔子不但明确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他的谈话言简意赅,要求点到即止,启人心扉,导以智慧,而且他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十分了解,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问仁”、“问政”、“问学”等方面,他都能区别对象,作出有的放矢的不同的回答。
反观我们今日的教育,总是习惯于统一教案、统一教材、统一标准答案,课堂上多半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往往施行满堂灌,大搞注入式。
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个性发展和创新人才的成长。
研究孔子的教学方法,能给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很大的启示。
一、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被尊为中国的圣哲先师,其思想博大精深,其风范千秋流芳,举世公认。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在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1.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启发”一词由此而来,“举一反三”成语亦由此而来。
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
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孔子的批评艺术(一)
![孔子的批评艺术(一)](https://img.taocdn.com/s3/m/d12766c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8.png)
孔子的批评艺术(一)赞美是一门艺术,批评也是一门艺术。
批评用得好,可以像赞美一样收到良好的效果。
批评艺术,使人能愉快地接受批评,自觉地改正错误,这是批评的艺术。
要使批评不伤害学生的自尊,收到奇效,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很多讲述成功理念的书,都教导人们不要批评,要赞美对方。
社会交际,我们大可睁只眼闭只眼,而作为担负教育职责的教师,不可能不用批评。
批评不是打骂,也不是泄愤,而是为了使学生吸取教训,改过自新。
如何才能使批评收到预期的目的呢?很多教师往往恨铁不成钢,态度粗暴,没有掌握批评的艺术。
我们应该向孔子多学习。
1.对事不对人对事不对人,就是批评过错的危害,而不指责有此过错的人。
《颜渊篇》载樊迟问“修慝”,孔子回答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孔安国解释说:“慝,恶也。
修,治也。
治恶为善。
”修慝就是指批评艺术,使人接受指责,改过为善。
那么,怎样批评才能使人愿意接受批评,自觉改过呢?“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指责过错,不要指责人有过错。
这里的“其”,是指过错本身,而不是指人。
意思是说要把过错和犯过错的人分开,可以指责过错的危害,但不要指责对方有这种过错。
危害是那种过错造成的,不是那个人造成的。
当某人犯了某种过错,我们往往是指责某人,而不是指责所犯的过错。
可以告诉对方那种过错的危害,不要指责说对方错了。
比如,假如对方犯了粗心的毛病,不要指责对方粗心,只需说粗心的危害就行了,让对方自己体悟,自觉改正。
当我们知道自己错了时,或许会自我承认,并自觉改过。
但如果是别人把这种错误指出来,我们即使接受也非常勉强。
大多会在心里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早已知晓,或认为自己并没有错,会找出更多的理由来证明自己。
同样,当我们指责别人时,同样会遭到这种感情上的排斥。
我们有时候会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很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一旦有人指责我们有错时,我们就会对此指责感觉不快而硬起心肠来,会不自觉地坚定那种信念。
并非是我们觉得那种信念正确,而是受了自尊心的挑唆。
论孔子善用批评与表扬的育人方略
![论孔子善用批评与表扬的育人方略](https://img.taocdn.com/s3/m/290ae7aff524ccbff1218419.png)
1. 意 的 愿 望 善
孔 子 在 2 0 多年 前 , 提 出 并 实 施 了 “ 教 无类 ” 孔 子 50 就 有 。
不 贫 长 国 仅 是 诞 生 在春 秋 末 期 中 国 的 思 想 家 、 学 家 、 育 家 , 是 世 招 收 学 生 兼 收 并 蓄 , 受贵 贱 、 富 、 幼 、 籍 条件 的 限 制 , 哲 教 也
代 的 革命 创 举 。 ” 子 为 了 实 现他 的 “ 政 德治 ’ 治 思 想 , 孔 仁 政 选
孔 子对 子 路 的 批 评 , 善 意愿 望 出发 , 序 渐 进 。 从 循 第 一 : 赏 其有 勇 , 不 赞 成 其 好 斗 , 评 为 了关 爱 。 欣 但 批 孔 子也 正 是 看 到 子路 有 勇 好 斗 , 对 他 进行 教 育 。日 :质 而 “
1 是 快 出人 才 、 . 出好 人 才 , 实现 教 育 目标 的 有 效教 育 方 法 齐 家 、 国 、 天 下 ” 教 育 目 的 。 下 面 , 学 生 子 路 、 贡 为 治 平 的 以 子
和 手段
例 , 以剖 析 。 予
在孔 子 之 前 直 到孔 子 当 时 , 权 贵族 垄 断 了文 化 教 育 权 , 当
拐 点 、 推 器 。孔 子 的教 育 思想 对 当代 教 育仍 具 有 深 刻 的启 迪 。 助
关键词: 子 孔 批 评 与 教 育 教 育思 想 育人 方 略
孔子 的 “ 政德治 ” 仁 的政 治 思 想 不 仅 影 响 中 国几 千 年 的 文 明史 , 推 动 了世 界 哲 学 思 想 的 丰 富发 展 。 因此 , 也 孔子 不 仅
焉 , 通 六 艺者 七 十 有 二人 ” ( 马 迂《 身 。 司 史记 ・ 子世 家 》 孔 )
《论语》中孔子对子路批评的教育意义
![《论语》中孔子对子路批评的教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f59450e551810a6f424863e.png)
《论语》中孔子对子路批评的教育意义作者:孙云英,张晓丽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20期内容摘要:从《论语》中的资料来看,孔子对子路的教育主要以批评教育为主,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子路的人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对整个教育界有着极其深远的积极意义。
孔子对子路的教育多以批评为主,但并不是单一乏味的批评斥责,而是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从而达到批评教育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论语孔子子路批评教育意义孔子有弟子三千,通身受业者七十有七,其中子路是《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位弟子。
但这位频频出现的弟子,出场总伴随着孔子对他的斥责亦或是他对孔子的批评,难道说子路对于孔子而言竟是如此一个不受器重、言行粗鄙的弟子吗?并非如此,其实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具有特殊深远的教育意义。
从《论语》中的资料来看,孔子对子路的教育主要以批评教育为主,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子路的人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对整个教育界有着极其深远的积极意义。
孔子对子路的教育多以批评为主,但并不是单一乏味的批评斥责,而是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从而达到批评教育的最佳效果。
主要批评方式有:(一)启发式批评教育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式的批评教育方法,是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是说教育学生要在他犹豫不决,想要明白,却领会不了的时候,再去引导他,在他想说说不出的时候,启发他。
在对于子路的批评教育中孔子就多次使用到了启发式的批评教育。
《论语·宪问》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其言下之意就是说管仲的仁德在于辅佐齐桓公盟会诸侯、停止战争。
只有管仲这种仁德才是大仁德,值得推崇和赞扬。
这里,孔子采取启发式的批评教育,在子路急切想要懂得什么是仁德的时候适当地启发他、引导他,让他认识到仁德的品质。
并且教导子路要能够触类旁通,从仁德的教导中,认识仁德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努力为学、修身,使自己也朝着大仁德的方向前进,并且在以后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从大局考虑,有长远的眼光。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e6ea4f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3.png)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学说中,批评艺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孔子的批评艺术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评、对个人品德与行为进行批评以及对传统礼俗进行批评三个方面。
孔子的批评艺术主要体现在他对现实社会的批评。
孔子对于社会现实的不公平和不合理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他认为现实社会中权力和地位的分配不公,贵族统治者腐化无能,人民生活贫困困苦。
孔子认为社会的不公是制度问题和统治者道德败坏的结果,他致力于提出一套新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来改变现实社会的不公。
孔子的批评艺术还包括对个人品德与行为的批评。
孔子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和修养,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对于个人不端行为,孔子坚决予以批评。
他反对功利主义,并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他的批评艺术主要体现在他对个人的言行进行批评,他认为个人的言行应该符合正义和道义的标准,追求美德和真理。
孔子的批评艺术还包括对传统礼俗的批评。
孔子对于传统礼俗的不合理和僵化进行了批评,他主张以礼治国,并提出了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
孔子认为礼俗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但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他批评那些踏踏实实遵循传统礼俗,却缺乏真正道德修养和思考能力的人。
孔子的批评艺术体现了他对现实社会、个人品德与行为以及传统礼俗的深刻思考和批评。
他以道德伦理为核心,通过批评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考,以达到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的目的。
孔子的批评艺术不仅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表达,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和解决之道的探索。
论语中孔子对教育的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孔子对教育的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0bfbe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9.png)
论语中孔子对教育的原文与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论语》中,孔子对教育的观念被广泛记录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孔子对教育的原文以及进行解析。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良好品质的重要手段。
在《论语·学而篇》中,有一段对话展示了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方法。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对学习和教育的观点。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持续学习和不断巩固知识的必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反复学习和不断的实践,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达到对学习的乐趣和满足。
其次,孔子提到了朋友的重要性。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认为,与朋友相处和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人们能够开阔视野,获得新的知识和见解。
孔子强调了相互学习、合作和共同进步的重要性。
最后,孔子提到了在面对他人的无知或误解时要保持平和心态。
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待他人无知或批评的淡定态度。
他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宽容他人的无知,以及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通过对孔子原文的解析,可以看出他对教育的重要观点:学而时习之、与朋友交流、保持平和心态。
这些观点至今在教育界仍然受到重视和借鉴。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仁爱”、“知行合一”等教育理念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强调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
同时,孔子也注重实践教育和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
在当代教育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的教育观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同时,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强调了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总之,孔子对教育的原文表达了他对学习、与朋友交流和待人接物的重要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对学生批评教育的艺术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孔子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如果真要说有的话,那不是爱,仅仅是责任。
教育是爱的具体体现,伟大的教育,就是伟大的爱。
孔子的一生,虽然有过谋官从政的经历,但都不太成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从事教育工作。
直接教育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有不少各行业中的杰出人物,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司马迁评价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中有著名的孔门十哲之说,是孔子门下四科之中的佼佼者。
具体如下:“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这些学生,有品德高尚的,有精于政事的,有擅长外交的,有精通文学的,等等。
孔子也深得学生们的爱戴和敬仰,有的几十年跟随老师学习,甚至在老师被迫离开鲁国后,仍然追随老师周游列国,背井离乡,历经坎坷。
有的像孝子事父一样对待孔子,“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
’”(《论语·先进》)在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不仅为孔子操办后事,并且发扬光大孔子之学,有的甚至在孔子墓前结庐守孝六年以后,方才离开。
能够培养出这么多的杰出人才,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肯定有许多过人的地方,有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和实践,才可能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这里面包含了孔子的崇高理想、思想境界、人格魅力、知识水平、教育艺术等诸多因素。
在这些因素中,我想,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肯定也是促使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孔子批评教育学生的标准,有一个根本原则,是孔子一生中一直坚持的一以贯之的根本思想,那就是看你这个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是否符合仁义道德的思想、宗法礼制的规范。
但是,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人和人是不同的,甚至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儒家思想的启蒙读物《弟子规》中说得很清楚:“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因此,孔子对待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不可以对他要求过高。
”《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论述: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仁德,小人关心的是利益;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谈论事情,是要明白该不该做;小人谈论事情,只想知道是不是有利可图。
”
以上几个例子,如果像前面我们所说的一样,能够正确理解君子、小人这些词所指的真实意义,那么也就能够理解它们充分说明了孔子对学生并不是完全按同一个标准看待的,即不完全是用同一种要求来要求学生的,而是从人的资质、境界、态度、个性,甚至是出身等方面,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别,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
不过,在讨论孔子的教育思想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那个社会,虽然已经礼崩乐坏,但仍然是一个等级制度相对比较严格社会,而他费尽心力想要恢复的周礼,是一个等级制度更为严格的社会制度。
这里面肯定有孔子本身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过,这些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只不过,在教育活动中,对待这些相互之间差异很大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
在这点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原则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原则并无
原则性的差别。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就是不把学生培养成为只有一个用途,只懂得一种专业技能的某些行业的专业技术操作人员。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贯穿始终的、放在首位的,是对所有学生灌输仁义道德的思想,把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没有偏差的。
有差别的,只是知识技能的学习、采用的教育方法、掌握知识技能的要求和标准。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探究和发挥。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我们现代人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表述。
如果用我们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可以这样来表述,孔子的教育理念,“德”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当然,我们今天仍然有把专业技能当作培养目标,把技能才艺放在主要地位的现象,多少有些可悲,甚至是可怕呀)。
“德”是教育中根本的根本。
那么,孔子批评教育学生主要是批评学生的什么错误呢?我们以《论语》中的材料为基础,分析归纳一下孔子对学生批评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批评教育学生,绝没有无缘无故的胡乱批评,批评主要是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和错误:
一是违反仁义道德的思想。
如樊迟不问仁义道德却要学种粮种菜,冉有为执政者季氏搜刮聚敛财富,子路让不完全具备相应能力的子羔去做费城的行政长官,孔子自己称病不见违礼的孺悲。
二是不合礼法制度的行为。
如子贡爱惜羊的生命而有违礼法,子路有时不能用仁义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宰我白天睡觉不合礼制的规定。
三是对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如颜回从不敢对老师质疑发问,冉求为自己找一个能力不足的理由,对学生“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需”的告诫,学习中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教导。
四是个性行为方面的缺陷。
如子路为自己巧言辩解的行为,子贡喜欢在背后议论人的缺点,子路勇敢直爽但脾气暴躁的性格,子贡聪明但容易取巧的不足,子路恐怕不得好死的担忧。
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吸取古代文化的精华,目的是为了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
从孔子对学生批评教育的学习中,作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精神的感动,许多有益启示,许多具体的指导。
下面是我学习《论语》中孔子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以后的一点粗浅认识:
首先,要了解学生。
在师生关系中,爱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批评教育学生的前提。
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一切批评教育都要从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的目的出发。
其次,要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人的个性特点差异很大,对批评惩罚的接受程度也因人而异,甚至有人还会产生抗拒心理。
因此,对学生的批评,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批评的环境时机等情况的基础上。
第三,要坚持原则。
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虽然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但绝不是要姑息迁就学生。
教师一定要坚持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
但学生的批评,一定要从原则出发,凡是违反原则的认识和行为,都要给予批评。
第四,要讲究艺术。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所以,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当然也是一门艺术。
在对学生批评教育的时候,特别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根据不
同的对象和错误,应用不同的技巧。
运用得当,学生才乐意接受,也才能达到批评的目的。
第五,要与表扬相结合。
批评与表扬,是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的基本方法。
但批评和表扬也都是双刃剑,只单一的对学生批评或表扬,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
要二者结合起来,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及时指出存在的不足,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