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学英语教科书
70年后,民国老教材悄然走红
70年后,民国老教材悄然走红作者:邢泓琳来源:《神州》2011年第01期近几年来,国学热一直高温不下,并在持续加温。
尤其是近日,一本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了广泛关注。
因为此书使用的语言文字白话、插图简易,图中蕴涵的道理能清晰明了得使人一看就懂,深受学生及家长的喜爱。
此书一经上架就被抢购一空,出版社重印卖断货,家长学者持续热捧,媒体引发热议。
这本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语文课本在时隔70多年后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它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还有对语文学习最本真的一种期待。
民国老教材披新装,悄然走红引起社会关注的这本《开明国语课本》最早出版于1932年。
5年前,它作为“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系列图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印。
作为上海图书馆旗下的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馆藏书籍的整理推广。
在这些藏书中,当属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最为著名。
课本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
当时教育部的批语说:“插图以墨色深浅分别绘出,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是为特色。
”当这本“特色”书时隔70年后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仅不被冷落还如此的炙手可热,在我看来,一方面是与当下热议的教改有关,在此之前的鲁迅文章的“大撤退”已经让人们对教科书品质的走向有所担忧。
另一方面就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国学热,而这本民国的教材刚好在热议的高潮时出现,使人们不禁眼前一亮,书中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教育也是现在的少儿读物中所缺失的。
在此本读物受宠的同时,一本名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引起广泛关注。
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存在的诸如内容失实、篡改经典等问题。
他们痛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并非一本老课本所能解决的。
浅谈国民党统治时期(1928—1948年)的中学英语教育
浅谈国民党统治时期(1928—1948年)的中学英语教育作者:彭湉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1期【摘要】1927 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国民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
在国民党政权相对稳固之后,开始全面地向欧美学习,试图增强国力。
在这种欧美思潮的影响下,作为一种沟通中西文化媒介的英语,备受整个社会的重视。
因此,国民党政府在中学英语教育方面制定了很多措施。
文章主要探讨国民党时期的中学英语教育,旨在了解当时的中学英语教学概况,分析其优缺点,能够给我们当下的英语课改以启示。
【关键词】国民党执政;中学英语教育;发展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对教育做出了一系列改革。
由于英语在当时外交、中西文化交流、商业往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便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本文主要探讨当时的中学英语教学发展情况及对国民党时期中学英语教学的评析。
当时的中学英语教育包括中国本土的英语教育和教会中学的英语教育。
首先,中国本土英语教育的发展逐渐完善。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学校系统方面承袭了1922年新学制的规定。
1928 年5 月,大学院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讨论全国教育问题,会上提出教育方针与政策等一系列问题。
1929 年8 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标准规定中学实现学分制,高中普通科目取消文理科分组。
这次学制改革主要是纠正1922年学制存在的不足,如科目繁多,外语课程比重不协调等问题。
1932年教育部又聘请专家拟定中学法和中学课程标准,同年12月公布了《中学法》,并与1933年11月确定并颁布了中学课程标准。
其中规定了中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例如:初中阶段英语课程每周为5学时,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等。
同时,对高中英语阶段的学习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定。
而后,1935年《修正中学生毕业会考规程》中初高中毕业生会考科目也有外语,可见国民政府是十分重视外语教学的。
1912—1922年期间民国初中英语自编教材特点评析
1912—1922年期间民国初中英语自编教材特点评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民国是中国一个时局动乱、风云变幻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长期受外国列强侵略、欺辱以及清朝已经开展“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国外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民国这段政治变更频繁的时期,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自编英语教材方面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其中民国初期自编英语教材不仅是中国英语教学史的重要成果,也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解读的热门课题。
本文主要选取从民国建立1912—1922年“新学制”颁布的这段时期主要自编初中英语教科书进行研究,解析这段时间出版的著名英语教材特点及其深层教育理念,探索民国自编教材特点,体现外语教学与国家需求、教学改革以及实用教育的融合,揭示当时自编教材出现“百花齐放”的深层文化特征,从而为当前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启发和参考依据。
一、引言众所周知,教科书是课程实施和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教科书的编写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
英语教科书不仅仅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工具,是英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英语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侧面表征形式。
民国初期,社会动荡,教育工作在夹缝中求生存,而英语教学在清朝受到列强欺辱的背景下则承受着更多的期待、压力和使命,这让英语教科书的编写,也成为编者自身在时局、政局以及教育目标等方面所作出的自我选择和教育思想塑造。
正是在民国时期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民间自编教科书迅速发展,而且,随着当时社会变革的加深加剧,英语教科书更加融合本土文化,呈现多元融会贯通甚至“百花齐放”的现象。
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民国1912—1922年期间初中英语自编教材出现繁荣发展的原因进行概括和总结,评析自编教材得以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探索自编教材实现创新和转型的核心教育理念,为当前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精品文档英语教材发展史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九)英语辅导报社张同冰丁俊华第五节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大纲与教材一、建国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嬗变关键词(一)中学英语教学大纲(English Syllabi for Middle Schools in PRC)根据国家制订的教学计划规定的中学英语课的目的、任务及课时安排而编写的中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
大纲具体规定英语课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同时规定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英语教学大纲一般包含“前言”(或“说明”)、“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原则”(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各年级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等部分。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学大纲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
根据社会的需要、英语语言的规律和实际的教学条件(设备、师资、学生接受能力、教学方法等),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
列入大纲的要求是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有的大纲根据教学原则对语音、词汇和语法教学及听、说、读、写的教学方法作出具体的规定。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是编写英语教材、评估教学、考试考查和研究中学英语教学的依据。
民国时代,政府制订过中学英语课程纲要或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教育部曾颁发过《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1951)、《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56)、《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57)、《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63)、《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
国家教育委员会于 1986年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88年又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1992年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并制订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关键词(二)结构法大纲和功能法大纲(Structural vs.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Syllabus Design)当代语言教学大纲的两个基本类型。
民国时期的中国外语教育1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外国语学院:邹红英J13408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民国时期,中国的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基本历程,民国时期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特别是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学的特征.关键词:教会学校主要历程福建教会学校特征英语作为西方文化主要载体, 在近代初期传入中国。
由于其在中西交流中独特的重要地位,到 20 世纪初, 已经发展成为近代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且相当特殊的学科。
教会中学作为基督教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极为重视英语教学, 而且大部分西学课程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英语与宗教成为其两大基本特征。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并对教会中学和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基本历程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经历了普及与多样化、规范化发展和停滞与混乱时期三个阶段。
(一)普及与多样化阶段 ( 1912- 1922)从1912 年民国成立到 1922 年壬戌学制颁行, 是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普及与多样化阶段。
早在 1820 年, 马六甲的英华书院 ( 后迁至香港)就已经开设了最早的英语课程, 有写作、英译汉和语法等项目, 其程度大致相当于中学。
鸦片战争后, 传教士在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教会学校,但属于中学程度的不多, 开设外语课的更少, 较为著名的是上海英华书院, 该校率先在保持宗教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收费教授英语的制度。
自此以后, 沿海通商口岸的基督教中学陆续开设了英语课, 但从全国范围来说, 这种情况还是很零星的。
1877 年的传教士大会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仍然反对在教会学校普及英语教育。
但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国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教会中学普及英语教学已成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 传教士内部关于是否普及英语教学的论争也渐趋白炽化, 支持者越来越多。
终于在1890 年新教传教士第二次大会上, 作出了推广英语课程、以英语为教会学校的教学语言的决定, 此后传教士们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及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调整了教育方针, 使得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探析
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探析探析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活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英语教育在学校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民国时
期的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更是值得深入探究。
首先,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涵盖了英语学习、英语写作、英语词汇和英语听力等环节。
学校利用课堂授课和课后强化训练来推进英语教学。
此外,英语水平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民国时期的学校会定期组织英语水平检测及名师答疑活动,以提高整体水平。
其次,民国时期的学校结合课堂上的英语教育,加入了大量英语社团活动,包括各项学术比赛、文艺演出、报告会、出国参观研究以及英语广播等。
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拓展学习英语的目标,从而提高兴趣和促进教学效果。
此外,在民国时期,学校也推出了大量教材,比如语法教材、听力教材、练习
册以及翻译教材等。
这些教材涵盖了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作为学生复习和强化的辅助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
总之,民国时期的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是多个环节涵盖面广、规范完善的。
它既
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校外活动,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911年 中国同文馆 英语教材
1911年中国同文馆英语教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1911年中国同文馆英语教材是中国近代英语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中国英语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的开始,更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追求和学习的决心。
同文馆英语教材在推广英语教育,提升国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推动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文馆英语教材诞生于1911年,当时正值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出现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开拓人们的视野,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推广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文明知识,中国同文馆创办了英语学堂,编写了同文馆英语教材。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编写是在当时中国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下进行的。
中国人民意识到,学习外语是与世界接轨、开阔眼界、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同文馆英语教材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授英语的向国人介绍西方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和实现对外交流。
同文馆英语教材以实用性和系统性为特点,涵盖了从基础词汇、语法到语言交际的各个方面,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英语学习教材。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推广和应用效果显著,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
许多中国人通过学习同文馆英语教材,掌握了英语这门西方语言,增强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
同文馆英语教材在当时中国的英语教育界有着极高的声誉,成为中国英语教学的典范和标杆。
同文馆英语教材也带动了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健全。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是在1911年的中国,对于当今的中国英语教育事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编写宗旨和理念,即以实用性和系统性为原则,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这些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中国,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学习英语是中国人的基本素质,而中国的英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民国初中期出版文化管窥_以_英文杂志_中广告为中心的考察_师卓
“广告的繁荣兴盛,是与近代众多报纸杂志以及其他各种传播媒体的出现相辅相成的。
”[1]本文以1915—1927年《英文杂志》156册中的广告为中心,试图以一种相对聚焦的视域,探析民国初中期上海出版文化的嬗变。
虽然杂志不如一般的报纸发行量大而且内容比较专一,如若研究英语问题,可以看《英文杂志》《英语周刊》以及《中华英文周报》等,其受众以教师、学生和英语学习者居多,因此其广告的诉求对象主要以此类人群为主。
但是杂志销路的范围遍及全国,而且杂志的生命周期较报纸长,以月刊为例,因其生命周期为一个月,所以该月刊所登载广告的生命周期也为一个月,同时杂志便于保存,因此其中的广告受关注度较为持久。
《英文杂志》(就目前笔者搜集的材料所及,民国时期第一份英语学习类报刊是1911年5月创办的《英文学报》(The Student ’s Aid ),其主编为吴继杲,《英文杂志》为民国时期第二份英语学习类杂志)其英文名为The English Student ,创刊于1915年1月,终刊于1927年12月,每月一期,每期90页~105页,共13卷,156期。
该杂志于1915年第1期指明办刊宗旨:在民国初中等以上学校皆意识到英语科目重要性的背景下,商务印书馆本着能提高英文学习者英语水平的原则,为全国学习英文的学生提供一本课外自修读物。
该杂志一经问世,立即受到全国英语学习者的喜爱,每期销售超过万册,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各种杂志中,除《东方杂志》,其余不能与之匹敌,足以证明其地位之重要。
此外,该月刊还远销欧美、日本、南洋,且销售量较大。
在办刊13年中,该杂志三易主编,分别为吴继杲(K.K.Woo )、平海澜(Henry Bain )和胡哲谋(Hu Che Mu ),其编者队伍颇为庞大,如邝富灼(FongF.Sec.)、李维格(V.K.Lee )、徐经郛(Sir-wu C.Hsu )、甘作霖(Kan Tso-ling )、周越然(Tseu Yih Zan )、李培恩(Baen E.Lee )、张世鎏(S.L.Chang )、钱智修(Ch ’ien Chih-hsh )、周由廑(T.T.Eugene Tseu )、黄访书(F.S.Hwang )等。
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1977-2003
1977:恢复高考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 学英(俄)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 稿)》;高考英语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 总分 1983年起,高考英语成绩记入总分
1977-2003
Hale Waihona Puke 1986年“全国中小学外语教材审定委员会”成 立,从此“一纲多本”局面开始形成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颁布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 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从小学到高中共分 9个级别,小学毕业2级,初中毕业5级,高中 毕业7级,8、9为提高级 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1.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做出 恰当的反应; 2.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条理 地作简短的发言; 3.能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讨论; 4.能根据话题要求,与人交流、合作,共同 完成任务; 5.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意图。
七级语言技能目标——读
1. 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 2 . 能 理 解 文 章 主 旨 、 作 者 意 图 ; 3 .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 义 ; 4.能够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 5.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 6.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杂志; 7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25 万词 以上。
《普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 计划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 验)》解读——课程性质
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 程。高中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 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 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 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 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 条件。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 质,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随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世界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英语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学和大学制定了英语教学大纲,有了较稳定的英语教材,师资培训和英语教学研究都有所加强。
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英语教育还相当落后。
本文从早期、清末、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个时期对英语教学的历史进行初步探讨,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浅析,希望能对广大的英语教育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1.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开办之前,中国没有正规的英语学校,英语教学只限于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而教会学校也只集中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5个沿海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禁止洋人在中国传教,不许非经商洋人在广州久留。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早在19世纪初就有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秘密传教,开办教会学校,但中国的教会学校在鸦片战争前没有得到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废除了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的规定,允许他们在通商口岸建造礼拜堂,并在中国国内解除“教禁”。
自此,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竭力扩展在中国的传教活动。
随着传教活动的发展,大批教会学校也先后建立起来。
教会学校的教员多由英美人士担任,课程设置与当时社会上的私塾、义学相似,只是增加了读《圣经》及简单的算学,英语教学的课时及深浅程度各校不一。
由于教会学校的教学规模极小,教学效果甚微,一般不被视为中国正规英语教育的开端。
京师同文馆是满清政府于1862年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该校的创办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发生政治、经济、文化匕的联系,外交事务骤然增加。
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一与洋人会商,都要请洋人作翻译其中难免会有偏袒欺蒙之弊。
民国时期教育法规中关于外语课程设置的文件
民国时期教育法规中关于外语课程设置的文件
张国强
因研究我国中小学外语课程设置的历史,前一个时期查阅了有关书籍。
其中,中央教科所(现为中央教科院)教育史研究室所编的《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很有参考价值。
一是中央教科所的权威性;二是选编的内容来自民国政府文件,具有可信性。
外语教育及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注重基础教学和教师的培育等问题,民国政府的教育法规则中早有论述。
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情况,教育部颁布文件、下达指令,发展、促进外语教育,在执行中又不断调整政策,解决实施过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历史的经验及教训是值得重视的。
我摘编了相关资料,按年序、类别排列,供广大教师、研究人员参考。
林语堂与民国第一教科书案
林语堂与民国第一教科书案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6年第15期民国时期,中小学教科书市场激烈竞争,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雄踞一二,1917年创办的世界书局位居第三。
(一)世界书局总经理沈知方原来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后任中华书局的副总经理,熟知中小学教科书编撰出版的丰厚利润。
见林语堂的《开明英文读本》如此畅销全国,世界书局就让英文部年轻编辑林汉达也迅速编一套中学英语教科书。
林汉达1924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今浙江大学),曾在宁波四明中学任教,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
1930年2月,林汉达所编《标准英语读本》由世界书局推出,世界书局在多家大报大肆宣传。
林语堂得知世界书局推出全新的英文教科书之后,仔细将其与自己编撰的《开明英文读本》对比,认定林汉达所编《标准英语读本》有抄袭嫌疑。
于是,开明书店函告世界书局,希望停止出版《标准英语读本》,并将书中抄袭、雷同处一并附上,要求其对有问题地方进行改编,但世界书局对于开明书店来函置之不理。
于是,开明书店聘请法律顾问袁希濂写信给世界书局,抗议其侵犯了著作权,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停止发行《标准英语读本》,并赔偿损失。
世界书局总经理沈知方接到抗议信之后认为著作侵权问题只是两本书作者之间的事,要林汉达个人去解决。
年轻的林汉达不知如何应付此事,他的同事范云六因为曾与开明书店的老板章锡琛共事过,有一定的交情,就建议林汉达带着他的介绍信直接去找章锡琛谈谈。
林汉达于是拜会章锡琛,当章锡琛看见信中写有两书有雷同之说(这一点日后也成为世界书局被迫承认抄袭事实的有力证据之一)大为高兴,但要林汉达去找林语堂,说如果林语堂同意和解就行。
于是,林汉达又去拜访林语堂,一连去了三次,前两次没见着,只好留下一张名片,并在名片后面写下了几句话,表示“两次拜访,均未得晤面,甚为遗憾;那个课本,你认为哪几处应该修改,请告诉我,鄙人愿意接受并完全遵照执行”。
林语堂收到名片后即刻送给章锡琛(这也成为世界书局理亏的另一个证据)。
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之历程
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之历程作者:孙晓梅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06期摘要:1862年,中国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一京师同文馆开办,此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向西方学习,解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
而英语则是同文馆开设的第一个专业。
本文试图通过了解与论述中国英语教学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总结其历史经验,不仅有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研究,而且促进和繁荣我们现今的外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发展变化;外语教学一、绪论中国学习英语始于沿海城市,这些英语教学多由英美等国家的基督教传教士零星的进行,范围很窄,规模极小,并没有形成一种正规的、系统的教育。
第一个来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英国的罗伯特·马礼逊。
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设立一所英华学院,这是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南洋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所正式的英语教学组织,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
京师同文馆是是在清廷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激烈的斗争中创办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封建性和半殖民性,正因如此,后人对它的评价不尽相同,但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开启了中国英语学习的先锋。
此后,新式洋务学校纷纷开办,新学之风吹进了长期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中国,在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上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
在此大背景下,清政府就定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这是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不同历史阶段英语教育的发展(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教学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垂死挣扎,支离破碎的满清王朝已病入膏肓,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开始解体,新的教育制度随之萌发,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的学制。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并开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进行改革。
规定外语学习宜授以发音拼字,渐及简易文章之读法、书法、释解、默写,进授普通文章,及文法要略、会话、作文。
对英语学习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并对英语课程的课时有了规定。
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龙源期刊网 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作者:李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2期1912年,民國成立后调整中学修学年限、课程设置及教学目的:中学年限由五年调整为四年;废止读经;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不再作为修身的惟一教学内容,修身也不再承担古诗歌的教学任务;民初虽有乐歌课,但任务是“谙习唱歌及音乐大要,以涵养德性及美感。
乐歌先授单音,次授复音及乐器用法”[1],也不承担教授古诗歌的功能。
课程调整后,中学生是否需要学习经部文献、儒家学说及古诗歌,通过什么途径学习,这是当时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1912-1913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中学校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国文教学任务集中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与“自由发表思想”上,并以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为辅助课程,且不承担清末经学和修身课的任务。
1914-1915年,总统袁世凯、教育总长汤化龙在《特定教育纲要》却规定中学国文教科书“明道统之源流”、“养成政治知识”等。
[2]这体现了政府对于中学国文教学究竟要承担何种功能,内部看法并不一致。
一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除请许国英将林纾、吴曾祺所编中学国文教科书重订出版外,还请许国英编辑新的中学国文教科书,由商务四大“开国元勋”张元济、高梦旦、蒋维乔、庄俞担任校订。
1913年8月,许国英编辑的《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共四册)开始出版,1914年2月起,许国英为该套教材编注的评注本陆续问世。
民初崛起的中华书局,打破了商务印书馆对教科书市场的垄断局面。
中华书局进入市场的标志是武昌起义后组织人力迅速编撰而出的“中华教科书”,刘法曾、姚汉章编辑的《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共四册)作为其中之一,于1912年8月开始出版,这是民初第一套新编中学国文教科书。
两年后,谢蒙编辑的中学用四册《新制国文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不久后,《新制国文教本》评注本也由朱宝瑜编注,姚汉章、张相校阅出版。
这样,在1914年的教科书市场上,至少同时流通着林纾、吴曾祺、许国英、刘法曾、谢蒙编辑的5套中学国文教科书。
民国时期英语教学目标演变
民国时期英语教学目标演变作者:王婷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27期王婷(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摘要】中华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局动荡,然而宽松的思想环境为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本文再现了民国时期英语教学目标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民国;英语;教学目标1中学英语教学目标1912年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在《教科及编制》一章中提及高等小学可视地方情形加设英语课或别种外国语,但没有做硬性规定。
1916年,教育部公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高小阶段第二或第三年开设外国语课程(主要是英语)。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校课程标准令》,193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修正中学规程》都规定初级、高级中学必须学习英语。
英语在各个科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是在1940年由于抗战而减少初中英语课时,将英语改为选修课。
1948年学制恢复了英语的必修课地位。
民国初年,教育部颁布《壬子癸丑学制》,《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开设外国语课程,并提出了中学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外国语以英语为主,但遇地方特别情形,得任择法、德、俄语一种。
”“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运用之能力,并增进知识。
外国语首宜授以发音拼字,渐及简易文章之读法、书法、译解、默写,进授普通文章,及文法要略、会话、作文。
”[1]这一时期的外语教学已经明确以英语为主,但仍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30年代国民政府规定中学英语教学使学生练习普通英语以及增加研究外国文化之兴趣。
1941年公布的《修正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则规定“使学生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建立进修英语之良好基础;从英语方面发展其语言经验,加增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启发学习西洋事物之兴趣。
”[2]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直至抗战时期,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变化不大,但注意到从简单学习语言到学习文化及具体应用。
民国时期高考的特点之一是以主观题为主。
中学英语教学简史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简史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近代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新中国成立前时期(1902—1949)我国学生学习外语,始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的京师同文馆.同文馆内设英文馆、俄文馆、法文馆、东文馆等,聘请外国人教习外语,培养外语人才;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并于京师大学堂。
外语(主要是英语)正式列为中学必修课程,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当年,清政府仿效日本,废科举、兴学堂,制定并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正式规定中学堂均开设外语课。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废除了封建帝制,于1912年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随之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又于1913年颁发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
此后一直延续到192 2年。
在这整整二十年间,就外语教学来说,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1.课时比较多。
《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五年间外语课总学时为1,444课时,每周课时为8—8—8—6—6,《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四年间外语课总学时为1,056课时,周学时为7—8—8—8。
2.教学目的比较侧重培养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不重视培养口语能力。
3.教学方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主,比较重视语法教学,多采用传统的由词类而句法,注重定义解说的教学方式。
语音方面主要教字母和拼音,绝少涉及语音语调。
4.教材最初采用外国课本或教会人士所编的书籍。
后来才逐渐出现一些中国人自编的课本。
一般地说,这些课本程度较深,古典文学片断占较大比重,词汇量大,学生很难学习。
1922年,南京政府实行“新学制”,中学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由仿效日本为主改变为效法英美为主。
学制实行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外语作为必修课,由初中起开始设置。
此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始终没有重大改变。
这一时期,中学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有:1.课时趋向减少。
1933年规定外语课每周5学时,六年间共1,080学时; 1936年规定初中每周4学时,高中每周5学时,六年间共972学时,1948年减为3—3—4—5—5—5,六年间约800多学时。
1912—1922年期间民国初中英语自编教材特点评析
1912—1922年期间民国初中英语自编教材特点评析民国是中国一个时局动乱、风云变幻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长期受外国列强侵略、欺辱以及清朝已经开展“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国外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民国这段政治变更频繁的时期,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自编英语教材方面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其中民国初期自编英语教材不仅是中国英语教学史的重要成果,也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解读的热门课题。
本文主要选取从民国建立1912—1922年“新学制”颁布的这段时期主要自编初中英语教科书进行研究,解析这段时间出版的著名英语教材特点及其深层教育理念,探索民国自编教材特点,体现外语教学与国家需求、教学改革以及实用教育的融合,揭示当时自编教材出现“百花齐放”的深层文化特征,从而为当前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启发和参考依据。
一、引言众所周知,教科书是课程实施和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教科书的编写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
英语教科书不仅仅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工具,是英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英语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侧面表征形式。
民国初期,社会动荡,教育工作在夹缝中求生存,而英语教学在清朝受到列强欺辱的背景下则承受着更多的期待、压力和使命,这让英语教科书的编写,也成为编者自身在时局、政局以及教育目标等方面所作出的自我选择和教育思想塑造。
正是在民国时期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民间自编教科书迅速发展,而且,随着当时社会变革的加深加剧,英语教科书更加融合本土文化,呈现多元融会贯通甚至“百花齐放”的现象。
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民国1912—1922年期间初中英语自编教材出现繁荣发展的原因进行概括和总结,评析自编教材得以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探索自编教材实现创新和转型的核心教育理念,为当前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二、1912—1922年民国政府的教育政策本文选取1912年民国成立到1922年期间民国初中英语自编教材,原因是自1922年以后,在教育有关方面“新学制”出台以后,英语教材编写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模仿日本到模仿英美,教学法也从提倡翻译法教学到提倡直接法教学”{1}。
晚清英语教科书研究述评-2019年教育文档
晚清英语教科书研究述评[文献标识码]A一、晚清英语教科书研究的意义中西文化相交流的最初,始自于晚清时期。
而两种文化相交流之时,必然产生两种语言的相接触。
研究晚清时期中国人学习英语所使用的教科书,无疑对我们了解当时中英两种语言相接触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晚清英语教科书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对于晚清英语教科书的研究可以说尚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目前尚无相关专著发表。
目前仅有一篇博士论文论及清末民国时期的英语教科书,即吴驰的《由“文”到“语”——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
但是,该博士论文的研究重点仍然在民国时期,对于清末时期中国的英语教科书发展历程,涉及的方面还很少,所收集到的文本还不够充分。
目前与本研究相关的成果一方面集中在对晚清教科书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有关晚清英语教学的研究。
1、有关晚清教科书研究的相关论著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有些论著及博士论文涉及到晚清教科书研究领域。
在这些研究中,有宏观论述的、整体性的论著,也有某一学科领域的教科书研究。
王建军以近代化作为教科书研究的主线,其中一部分涉及到晚清时期的教科书发展历程,另一部分涉及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发展。
毕苑以社会史和文化史作为研究支撑理论,展现了近代(包括晚清及民国时期)中国教科书发展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变迁。
吴小鸥以教科书启蒙的视角,对晚清教科书的编写及使用情况作了细致的研究,等等。
在国外的研究中,有学者对晚清的英语教科书作了一定的研究,但涉及的内容不多。
可以看出,上述这些有关教教科书研究大多选取清末民初这段时间,对于属于清末这一时段的教科书研究少有提及。
而对于晚清时期的英语教科书的研究,只在文章中能够找到片言只语,鲜有深度研究。
2、有关晚清英语教学研究的相关论著对于晚清英语教学的研究,目前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学者有:付克李良佑;台湾学者苏精;顾卫星;周毅等。
在这些论著的研究中,对中国晚清时期的英语教学情况做了较详实的考证,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英语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