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传播: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刻板成见:人们持有的固定、简单化的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选择的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们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传播学第八章:作为传播组织的大众传媒

传播学第八章:作为传播组织的大众传媒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1)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 (2)组织的自身因素,包括技术、传媒人员的个 人喜好。 (3)受众的因素(受众的爱好、公众利益,突出 人文关怀); (4)信息自身的价值因素;
作为传播组织的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论
文化传播学院 王群英
本章内容
• 大众传媒的特点 •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及其制约因素
经营目标 宣传目标 公共性和公益性目标 • 把关人理论及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Nhomakorabea众传媒的特点
传播者身份的特殊性——影响的巨大性
1、它是一种社会组织,并非个人——信息采集能 力强大;
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 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形成过程:
信息:各类信息符号——排列组合——完整特定意义的 讯息(传递知识、消息,重要的是传递观念、价值)— —约束人们行为
传播活动的总体:反复、大量传播,使某类信息传播形 成规模,呈现出特定时期、特定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
信息环境的特点
自古有之;
不仅起到告知作用,而且有制约人行为的 作用;
大众传播的发达,使人们意识到它的独立 性——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美国李普曼),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日本藤竹晓)和“拷 贝支配”的社会(日本清水几太郎)
大众传媒依据哪些原则 塑造我们的信息环境?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
• 经营目标 • 宣传目标 • 公共性与公益性目标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一)经营目标
传媒必须面对市场,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 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传播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传播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流传学 2007-2013 年真题名词讲解及答案流传学理论部分:2007 年真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1、流传学的中国化( 16 页)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察看对象,研究中国社会信息流传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经过科学创新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流传系统,理顺社会的、集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流传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友善社会建设。

2.信息社会( 28 页)答: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相同重要甚至比之更为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获得发展的社会。

3.“5W”模式 (50 页)答:这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流传过程的直线模式,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组成流传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依据必然结构次序将它们排列,也称为“拉斯韦尔模式”。

“5W”是指 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经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收效)。

4、拟态环境( 113 页)答:这是美国出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

“拟态环境”其实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流传媒介经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今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5、流传制度( 139 页)答:流传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大众流传起着控制和限制作用的社会规范系统。

(流传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响,表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6、怀特的把关模式 (131 页)答:流传学者怀特将库尔特·卢因“把关人”见解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精选过程的“把关” (gate-keeping)模式。

他认为,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能能是“有闻必录” ,而是一个弃取选择的过程。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

★★★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有两个要素a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B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

3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即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客观世界的组成要素为能量,物质,信息。

4传播的类型,传播一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传播基本类型)—自我人际组织大众传播.5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a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的趋势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b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C传播是经济与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6学习传播学意义:一般意义a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b我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探索大众媒介的运作规律,指导推进实际工作.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7广告学学习传播学的意义A广告传播理论是广告活动全面性的理论指导B有助于广告人面对环境的挑战C为制定广告传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符号★★★1、简述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中介物,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3符号结构: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a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b.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c对象是一般社会大众,即“受众”d.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属性e.传播的单向性很强f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①H.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C.R.赖特“四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b.解释与规定功能c.社会化功能d.提供娱乐③W.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一般社会功能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c.麻醉作用大众报纸(廉价“便士报”)的特点和意义①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发展和普及于19C后半叶和20C初②特点价格低廉;发行量大;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大众生活;读者不限于特定阶层或群体,是一般大众;广告收入是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③意义:在此过程中大众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观点纸”→“新闻纸”,政党经费运营市场→市场化和企业化运营,即报纸成为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a.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

因此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该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传播学考点

传播学考点

传播学复习资料目录一、全书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2二、名词解释 - - - - - - - - - - - - - - - - - - - - 2三、每章重点总结- - - - - - - - - - - - - - - - - - -4四、补充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11一、全书总结如何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记得具体分析,不然只得一半分,具体分析结合相关章节)1、努力创造良好的传播情境。

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像合适的传播者进行传播。

2、努力提高传播者的素质和专业权威性。

3、努力研究受传者的需要和各类特性,根据受传者的需要来制定传播内容。

4、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传播;5、根据受传者的特性灵活选用各种传播技巧。

6、努力消除噪音的影响二、名词解释1、传播:所谓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经由媒介交换信息、传递感情、交流意义的社会活动。

2、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传播过程中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是传播者为表达意义采用或创造的形式和手段,如表情、语言、动作、颜色等。

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在传播学中,传播媒介有双重含义:a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工具、中介物或技术手段;b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两种含义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社会信息传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要素。

)4、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多数人性格内向、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

5、容器人:“容器人” 这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武汉大学新闻学近10年历年考研题

武汉大学新闻学近10年历年考研题

2010新闻学一.概念辨析1.新闻真实性,就是新闻报道尽可能地符合客观事实,即现象真实。

2.新闻价值就是事实对受众的获益价值,教育价值等。

3.舆论就是公众对社会及社会现象、问题的比较一致的意见、态度和看法的总和,具有一致性、可持续性等特点,能够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

二.分析下面两两相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自己的观点1.有人说,新闻自由的主体是媒介,所以新闻自由就是媒介自由;有人说,新闻自由的主体是公民,所以新闻自由就是公民自由。

2.有人说,付费采访是对采访对象损失的一种补偿,所以是正当的;有人说,付费采访容易使人产生“一切都能用金钱来购买”的观念,会损害公共利益。

3.有人说,以博客等个性化新闻发布形式的“公民新闻”代表了新闻发展的方向;有人说,“公民新闻”会损害新闻的专业品质,代表了新闻发展的不良趋势。

三.现象分析1.新闻的植入性营销就是将广告商所要传播的信息(品牌、信誉等)进行包装整合,把广告的内容以新闻的形式传播出去,这样就再次打破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

请从新闻功能方面来分析上述现象。

2. 新闻客观性的内涵,在现实中对新闻客观性都有那些扭曲现象。

3.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都有那些?如何评价新闻传播的传播效果?2009年新闻学2010年传播学试题一、辨析题15分*21、在集合行为中,流言和谣言都是人为制造的。

它们信源不明,无法确认,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会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请对此进行辨析。

2、“观点的自由市场”是社会责任理论的重要原则。

他代表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权利,要求保证不同观点在市场上的“自由竞争”,这是传媒应尽的最大的责任和义务。

请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二、简答题20分*21、简述信息主权的含义。

怎样认识信息主权的影响。

2、简析麦克卢汉的“内爆”与鲍德里亚的“内爆”之间的不同。

三、论述题25分*21、如何理解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培养分析”是综合的系统研究,分为不同的阶段和三个方面,对传播效果有不同层次的认识,最终得出“培养效果”。

电影中的媒介与传播——从《晚安,好运》和《公民凯恩》看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

电影中的媒介与传播——从《晚安,好运》和《公民凯恩》看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

从《晚安,好运》和《公民凯恩》看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摘要:电影《晚安,好运》和《公民凯恩》通过两位主人公对待新闻专业主义的不同表现,启发我们对大众媒介社会功能进行思考。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有必要重视大众传播媒介的公益性功能的发挥。

公益性功能区别于宣传功能和商业性功能。

此外,我们也对大众媒介的公益性功能如何更好地发挥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大众媒介社会功能公益性功能从《晚安,好运》和《公民凯恩》看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我们的历史将由我们来构造。

在未来的50年或100年,史学家将找到三大电视网保存的一些记录画面。

他们将会发现这黑白或彩色的画面折射出我们在对现实世界时的堕落、逃避、以及置若罔闻。

现在的我们富有、臃肿、安逸并且自满。

我们对令人不快或烦忧的事务具有一种固有的抵触,我们的大众传媒体现了这一点。

”这些话,即使放在今天也足够令人振聋发聩。

这是电影《晚安,好运》中的主角——爱德华•默罗在影片中的一段获奖感言。

他所获的奖项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选择说出了这段话。

在没有电视的时代,他早己因为在战争中通过广播将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灾情报道出去,却没有因为几步之遥的爆炸声而后退闻名世界,名垂青史。

不管影片塑造的爱德华•默罗的形象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我们看到了一名在对抗麦卡锡主义的过程中无所畏惧的具有专业表现的媒体人。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爱德华•默罗尝试用新闻追踪事实, 事实高于一切,为了追求事实,他不惮于牺牲个人利益。

有爱德华•默罗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同样也会有把大众媒介当做工具来满足一己私欲的人。

凯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公民凯恩》这部影片通过凯恩身边的人对他的回忆来结构全片,刻画出凯恩这个著名人物的一生。

凯恩的形象塑造参考了新闻史上和爱德华•默罗一样出名的人物——赫斯特。

只不过他留给新闻界的并不是令人钦佩的专业主义追求,而是“黄色新闻”的泛滥。

被冠以“黄色小报大王”之名的赫斯特,为了报纸大卖,极尽能事利用这一媒介煽动社会情绪, 导致美西战争的最终爆发。

大众传媒的功能

大众传媒的功能

大众传媒的功能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广播、电视、印刷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向大量人群传递信息、观点和文化的一种工具。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机构,大众传媒发挥着多种功能和作用。

首先,大众传媒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

它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各种形式的信息,包括新闻、报道、事件、科技、娱乐等等。

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媒渠道,人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动态,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知识。

其次,大众传媒具有社会监督的功能。

大众传媒作为第四权力机构,扮演着舆论监督的角色。

它可以对政府、机构和个人进行监督,揭露腐败、不公正和不道德的行为,促使政府和其他权力机构更加负责任。

通过报道和评论,大众传媒可以激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除了信息传播和社会监督,大众传媒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它通过传播文学、电影、艺术、音乐等形式的作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提供精神享受和娱乐的途径,为个体和社会提供文化交流和认同的平台。

此外,大众传媒还具有教育功能。

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节目、栏目和文章,向观众、读者和听众传递知识和经验。

比如,教育类节目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获取学习知识和实践技能,而健康和科普类节目可以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素养。

大众传媒还可以提供良好的角色模范和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具有信息传播、社会监督、文化传承和教育等多种功能。

它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发展和提高公众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大众传媒也需要面对诸多挑战,比如如何保持客观中立、避免主观偏见,以及如何应对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大量信息的极端多样化等问题。

只有在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基础上,大众传媒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福祉。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除了上述提到的信息传播、社会监督、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大众传媒还具有互动交流、创造就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众传媒核心价值观

大众传媒核心价值观

大众传媒核心价值观包括:
1. 真实性:传播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或者夸大事实。

2. 客观性:报道应该基于事实,不带个人或政治偏见。

3. 公正性:对所有相关方面都应给予公平的报道和评论。

4. 民主性:尊重多元观点,鼓励公众参与和讨论。

5. 文化多样性:尊重并鼓励各种文化和语言的传播。

6. 教育性:有责任提供有益于公众的知识和信息。

7. 社会责任:应承担起教育公众、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8. 专业性:传媒工作者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9. 创新性:应不断创新,追求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

10. 伦理道德:遵循职业道德,尊重公众的隐私,不传播有害信息。

以上价值观旨在确保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时能够秉持公正、真实、客观的原则,同时也要注重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为公众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服务。

公共政策的完善机制:大众传媒

公共政策的完善机制:大众传媒

策与经验决策的不同之处除了前者拥有专家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 一套固定 的程式支撑外 , 全面而充分
的信息提供也是非常显著的差异 因素。政策方案制定实际上是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 , 无论政策问题界定 、 标确立 、 目 方案拟定或是方案实施后 的调整 、 废止 , 都离不开全面 、 准确的信息。政
动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情报收集手段 。 大众传播活动的情报功能其实在中
国近代社会就 已被开明人士所利用 , 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 , 到虎 门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集外 国人在 广州、 香港 、 澳门等地所办的报纸 , 组织人员翻译 , 将西方列强的有关情报汇集在一起 , 以制定对策。魏 源延续了林则徐将报刊视为情报的观念,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政策的科学性与信息的全面性 、 真实性成正 比。经验 型决策 已难 以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 , 现代决
政策手段对社会利益和公共资源作权威性 、 向性分配的 。 倾 这种分配需要依赖一些外在的制约手段 以
保证其相对公平。大众媒体在提醒 、 敦促或监督政府政策行 为应该吸纳那些远离权力 中心的群体之利 益诉求方面以及有效监督这些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实际执行方面已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地说 。 大众传媒对改善政府政策行为的积极作用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 : 大众媒介为高质量的政府政策活动提供必备的条件即较高程度的民主与科学元素
会各阶层的意见对政策有无影响。大众传媒在市场随性的推动下 . 这种 民主公共设施使 大众实 际地参
与政府决策成为可能。这种民主既包含了利益整合 的广泛性 , 也意味着讨论协商 的充分性 。最好 的政 策, 就是民众最大限度参与的政策。 二、 大众媒介能及时敏锐发现有新闻价值的“ 问题” 并有效将之转化为政府政策问题

大众传媒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大众传媒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言论活动
——具有间接的宣传功能,其主要做法是在新闻或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刊载过程中贯彻传媒的意图和方针,获得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
报道活动
——同样也能够贯彻特定的宣传意图。
娱乐内容的选择和提供活动,



宣传目标实现的主要渠道
个人层次的大众传播者举例
职业 传播者
记者
编辑
评论 员
职业 传播者
播音 员
主持 人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格伯纳的 “培养”理论)
麦奎尔的“动员功能” 。
德福勒文化规范功能。
大众传媒强大的社会功能
01
海湾战争和CNN
03
直播海湾战争17小时
05
驻巴格达记者成为战争新闻唯一来源
02
改变三国演义的特纳
04
收视率达7500万人
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 4
1
2
4
3
美国恐怖袭击与互联网
FOX
水门事件和华盛顿邮报
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披露真相
尼克松总统下台
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 3
2018
随着战后经济发展,电视的影响日益增大
01
2019
据1980年的资料,美国人的消息来源
02
2020
——53%的人靠电视
03
2021
——30%的人靠广播
04
2022
——依靠报纸的只有10%
05
大众传媒影响的历史变迁
杂志社
大众传播组织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01
大众传播组织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关于传媒公共性的探讨

关于传媒公共性的探讨

关于传媒公共性的探讨当社会公众达到较大规模,公众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

而需要借助二定的技术媒介手段才得以进行。

由此形成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中心的新的人类沟通环境。

至此,社会公共领域更多地以“媒介化(mediated)公共领域”的方式呈现。

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等都是搭建这种公共领域的重要媒介。

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媒介公共领域的出现带来了传媒公共性问题。

对传媒公共性,在传媒研究中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解,该学派把传媒公共性理解为传媒的公共性,把它看作是公共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

因而.在传媒与公共性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传媒可以是公共性的建构者,也可能是公共性的解构者。

或者说,传媒公共性有可能是非完全意义上的、不真实的公共性。

在哈贝马斯看来,在晚期资本主义制度下,受权力和资本双重宰制下的大众传媒就败坏了交往(沟通)理性,破坏了人们平等、开放、自由、普遍而理性的理想沟通(互动)情境,从而使公共领域“再封建化”(再政治化)和“再市场化”。

由此,公开、公益、理性批判的公共性沦落为(商业)演示或(政治)操控的公共性即所谓“伪公共性”(pseudo-publicness)/公共性的一种“虚假”的表现形态或“伪装”。

于是乎,公共领域生发的语境一旦发生改变即从人际传播转换为大众传播,就会产生消极的结构转型而瓦解。

或者说,基于人际交往的一般公共性一旦发展成为以大众媒介为中心的传媒公共性,其平等、自由、公益、理性等核心价值理念就会丧失掉。

对传媒公共性,还有一种被称为新传媒公共性论的理解,即认为:传媒即公共性。

这是一种技术决定论或媒介中心主义的理解。

相比于传播政治经济学范式的社会权力解析,技术主义范式立足于传媒自身的技术特性来阐发公共性的基本内涵。

揭示出传媒与公共性之间的同一性,从而将传媒等同于公共领域。

于是乎,公共性是传媒与生俱来、先天固有的本质属性。

譬如,约翰·汤普森(J.Thompson)就认为,现代传媒重构了公共性,传媒的高度发展已经造就出了传统模式所不能容纳的、新的公共性类型。

历年中传传播学考研真题

历年中传传播学考研真题

历年中传传播学考研真题(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一、名词解释(30分)1、传播传播是一切交往的实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它直接表现为社会信息的流动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既是人的社会化意义建构行为,又是人际间或组织间发生、发展和维持关系的基本机制。

从普遍意义上讲,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即人的信息流动过程。

2、知情权受众权利的一种,指受众享有获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真实信息的权利。

受众有权要求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和通过传播媒介了解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获得的种种事实的消息,有权获知政府、行政机构等的有关公共信息和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国家和传播媒介应为公民享有这项权利提供法律和实际业务的保障,以方便信息向受众流动。

参与权:受众享有参与和借助传媒来表达意见、传递信息、展示作品等等权利。

传播机构应公平对待并依法保护受众享有和使用媒介及服务的权利。

讨论权:受众享有通过媒介对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的权利。

及时、有效地交流意见,是公民参政议政的基本条件,是受众享有社会民主权利的体现,同时自由交流讨论的权利,还可以保证集体行为的一致性,并影响到权威人士和决策机构的决定,对于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政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隐私权:受众享有对个人和公众利益无关的私生活进行保密、不受新闻媒介打扰和干涉的权利。

由于传播媒介的失实报道、不公正报道或评论而使公民名誉、利益受到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对权利较为完整的成文法保护体系,受众已经有了保护自己免受新闻侵害的法律保障,有了要求损害自己权利的传播机构播发对等等更正、答辩或要求赔偿的权利。

监督权:受众享有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和传播者的传播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的权利。

通常,受众可以根据法律条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标准,以写信、打电话、停止订阅、舆论声张灯形式对新闻媒介和新闻传播者进行监督,促使其寻求适合国情、民情的途径,按照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行事。

传播学复习资料答案

传播学复习资料答案

1.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要的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口语传播特点:口语传播是人类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适合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的信息传播。

文字传播特点:(1)克服了声音的转瞬即逝,能够把信息长久的保留下来;(2)能使信息传递到远方,打破声音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3)使人类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印刷传播特点:人们可以复制文字信息,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印刷机的出现,标志现代报刊诞生。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书籍—使人类知识文化得以传承;报刊—消除了沟通的障碍,使信息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3.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在社会传播中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

(3)讯息;即传播的内容,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完整的讯息,是传受双方互动的介质。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单向传播模式拉斯韦尔最早提出了五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简化为图像模式:传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贡献: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即控制研究(传者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不足:是一个单向的直线模式,忽略了反馈,没有揭示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互动性质。

传播理论题库

传播理论题库

2007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理论试题一、辨析题(每题16分,共48分)1、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所以大众传媒的价值要通过市场来实现。

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2、传播效果是指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有效效果,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主体的传播技巧。

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3、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指出媒介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讯息。

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二、论述题(每题18分,共72分)1、请论述由法兰克福学派学者提出的“文化工业”的基本特征。

2、请论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新媒介的技术特点,论述该理论在现代媒介环境下面对的挑战及其不足。

3、请论述“知沟”、“信息沟”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当前国际传播的信息秩序问题论述这个理论的应用价值及其意义。

4、请论述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传播学意义及其带来的启示。

三、分析题(30分)材料:湖南卫视《变形记》(具体介绍略,你是湖南人,肯定对湖南卫视的节目不陌生)结合传播学有关理论,谈谈你对这类纪实节目的看法,以及对媒介创造“拟态环境”的认识。

2006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理论试题一、问答题1、“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是如何定义大众媒介作用的?2、为什么说大众传媒是社会公共服务机构?3、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相关命题及其理论价值4、便士报的意义二、辩析题1、典型的大众社会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就是大众,请对此观点予以辩析2、在对公共领域的论述中,哈贝斯提出:“公共领域是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并批评文化工业使得大众传媒塑造出一个公共领域的假象,请结合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对哈贝马斯的这一观点予以辨析3、在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一书的影响下,“观点的公开市场”等思想得到了一些人的青睐,有观点认为新闻传播不应该享有全面的自由,而无需受到任何强制规范。

请根据媒介制度的规范理论对些观点进行评析三、论述题1、试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中公共领域的内在矛盾与重建2、在传媒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受众理论发生了明显的阶段性的变化。

新闻理论历年试题

新闻理论历年试题

名词1、新闻传播环境2、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具体来说,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着破坏和阻滞作用。

舆论导向的基本原则:党性原则;正面引导原则;真实性原则;分流原则;有度原则;平等原则。

3、媒介依存症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主要特点是①过渡沉湎于媒介接触中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简答1、新闻传播主体进行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①]新闻事实,作为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对象,必然要与传受主体建立多种多样的关系。

①效应标准:以客体(新闻事实)对主体产生的客观效应,即对主体的作用、影响效果为标准对新闻事实进行的分类。

分为正面事实、负面事实、中性事实。

②重要性标准:分为重要的、比较重要的一般的几个类型。

③软硬标准:这是以人们对新闻事实的心理感受为根据确立的一种类型划分方法,将事实分为软事实和硬事实。

④潜在与现实标准:从事实与传受主体认知关系表现的两种状态出发所作的一种划分--潜在新闻事实和现实新闻事实。

2、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基本观点: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目的: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

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批评态度和改革志向。

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

大众传播——精选推荐

大众传播——精选推荐

⼤众传播⼀、基本概念(42)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2.⼤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段,以社会上⼀般⼤众为对象⽽进⾏的⼤规模的信息⽣产和传播活动。

3.媒介融合:有6种不同涵义——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新闻叙事形式融合。

4.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化以信息为核⼼价值⽽得到发展的社会5.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6.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与⼈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相互作⽤、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7.共同的意义空间:⼀是对传播中所使⽤的语⾔、⽂字等意义符号共同的理解;⼆是⼤体⼀致或接近的⽣活经验和相应的社会⽂化背景。

8.编码:传播者将⾃⼰要传递的讯息或者意义上转换为语⾔声⾳⽂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9.译码:是编码的逆变换,是“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10.把关:指参与传播的每个⼈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筛选与过滤的活动11.把关⼈:凡有这种传播⾏为(把关)的⼈就叫做把关⼈(守门⼈)12.传播制度: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的部分,⼀定的社会制度对⼤众传播的控制体现着与之相⼀致的传播制度。

13.潜⽹: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这类控制往往是⼀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

14.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

15.多媒体:指的是使⽤数字压缩和⽹络技术将⼴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联成⼀体,对⾳声、影象、⽂字、数据等进⾏⼀元化⾼速处理并提供给⽤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16.信息环境:指的是⼀个社会中由个⼈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大众传媒是现在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提供者,它们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

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主要指的是它们作为社会公众了解沟通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是为整个社会所共有的,不仅新闻工作者具有使用参与大众传播的权利,社会公众也具有使用大众传媒行使监督、批评、情愿等权利,即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同时又因为其强大的影响力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再则,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它们的公益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大众传媒,为了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等等,肆意炒作,运用一些低俗的手段来哗众取宠,博眼球。

把大众传媒的重要职责“公益性”、“公共性”丢弃,错误地引导了受众的经济、政治甚至是文化道德观念。

媒体研究人李幸说:“2010年,肯定是中国电视的相亲交友年。

”在2010年年初,江苏卫视一档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开启了“全国热恋”的浪潮。

一些年长的女性,更是从周一到周日,坐在电视机前评论1号女嘉宾学历太高、2号男嘉宾收入过低。

把剩女剩男、价值观、金钱观等问题越吹越大。

逼得一些20岁出头的女性,还没真正尝得爱情的滋味,就要用“有房、有车、有
钱”的标准来物色对象。

固然,他们展现了婚恋观、价值观的多元化,但电视作为公共平台,不应该放大明显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行为。

媒体常常在《有话大家说》等节目,谈论“剩女剩男”、“拜金女”等现象,然而,这些现象不正是你们所引起的吗?大众传媒本来应该是给受众提供正确、有价值的信息,可是现在却成了社会问题的源头。

10年4月20日,网友黑刀发表了一遍日志,关于他参加《非诚勿扰》的经过:23号女嘉宾竟是节目组找来的托。

日志一发表,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原来能给大众提供各种知识的电视,现在却需要观众自己来判断各种真实性。

如果媒介不能尽到对人的责任,必然造成人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破坏;如果媒介不能尽到对社会的责任,那就是从根本上对人的价值的否定。

在电视相亲节目的个案中,部分媒介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在新闻自由和道德责任之间没能正确选择,在对人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之间也没能正确选择,导致情感虚假,着力渲染低俗的内容,冲击伦理道德底纸,严重解构了人民的正常婚恋观,对媒介公信力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好似,大众传媒除了报社,都可以肆无忌惮地玩弄大众,扭曲受众的价值观。

以至于广电总局迅速出手,规范其运作。

近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提出从明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

好在,并不是所有的大众传媒都在误导受众。

有些电视节目也的确正确地引导了观众,如《中国达人秀》,虽然其中也有点做秀,提高收视率的做法,但总体还是在告诉我们:“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3位评委也给予那些有“孝”、有“才”、有“梦”的人肯定和鼓励他们继续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社会主义媒介的道德责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如果媒介主动承担了对人的责任,即能较好地维护现在的社会秩序;如果媒介主动承担了对社会的责任,无疑也会尽到对人的基本价值的维护。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日益增强。

现在的青年人,多数都以是网络这个渠道来了解事实、发表评论、传递信息。

互联网的大众传媒功能正在增强。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发表身边正在发生的事。

随着微博的发展,像“卫生局长“裸聊”事件”、“法院院长“过夜”事件”、“副局长赌博赔渡“更年期”事件”,被网络微博曝光的问题官员数目惊人。

有不平事时,公布事件,其巨大的爆发令人惊叹,引起媒体人或社会名人关注与介入,并给予转发或推荐,制造网络舆论压力,相关部门迫于压力紧急处理。

“温川7.23”,“高铁”等事件,也是通过微博来报道最新情况。

大众成了媒体工作者,更加真实、有效地报道了一些“可耻”行为和时事新闻,参与了社会监督。

微博使得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可以发挥。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大众发表新闻、感想和引导受众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作为私营企业的商业媒介经营目标制约的程度较高,其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采用煽情、
刺激、炒作的方法来招徕读者或观众,甚至传播虚假和有害的内容,这些媒介是为了社会和公众所不齿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多数商业媒介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同时也把宣传目标放在重要的位臵,它们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