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较
明代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园林对比分析
明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对比分析第一部分:建筑举例,中国(山西襄汾丁村明代住宅,紫禁城)外国(佛罗伦萨主教堂,卢浮宫)中国山西襄汾丁村明代住宅——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境内房屋的布局都是三合院或四合院。
北房为正厅,是起居、会客、祭祖的房间;东西厢房和倒座是居室。
院落呈长方形,长宽比例一般为1:1.4至1:1.6;院落宽度和建筑高度之比约为1:1.8至1:2。
在居室的分隔上,一般采用“三破二”的做法,即将三开间的房屋从正中隔开,成为两个一间半的房间。
每个房间除去一个顺山炕外,尚有足够的活动面积。
大型住宅则采用“一明两暗”的传统分隔形式。
室内顶棚多作在高窗以下位置,使屋顶空间可以充分利用。
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
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
外国佛罗伦萨主教堂——建于1334年—1420年穹窿坐落于高达55米(180英尺)的鼓座之上,八边形对边跨度42米(138.5英尺),拱矢高度超过30米(100英尺),呈柔和的尖拱形状。
拱壳分内外两层,中间的夹缝藏起一条通往穹隆天顶采光亭的通道,总计463步台阶。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
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
全长680米。
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将原先的哥特式“口”字形建筑改建为文艺复兴式样新宫殿,保留了意大利式的壁柱、檐廊,运用了雕刻品装饰手法。
第二部分:对比分析1.形态不同:明代建筑的空间形态是平行于地面沿着水平方向展开,展开的方式不是一个单一建筑的体量扩大而是以群体性的建筑进行扩大,按照中国传统的秩序形成建筑群落。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空间形式是向上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单体建筑的造型追求建筑单体量的扩张,以单个建筑来增加空间的高度和跨度,让建筑最大限度延申。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差异
哥特式建筑风格
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特点是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大量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有强烈的上升趋 势,还大量采用高浮雕技术,使整个建筑更显得 轻巧玲珑,光彩夺目。排斥象征神权至 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 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 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 ,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 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西式屋顶则分为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 式、巴洛克式。
单檐庑殿顶 故宫弘义阁
硬山式屋顶
3、建筑结构不同
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 采用最为普遍。 斗拱——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独特的单体构成
一般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 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 屋顶。
巴洛克建筑风格
外形自由,富有动 感,追求富丽的装 饰和雕刻,并注重 强烈的色彩反差。
三、中西方古建筑风格的差异
1、建筑材料不同
中国古建筑绝大多数 采用的是木结构,而 西方古建筑却更多采 用的是石材。
木制建筑 VS 石制建筑
2、建筑屋顶不同
---屋顶的构造不同
中国建筑的屋顶构造使用插接、榫接等方式,并利用斗 拱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发展;西方建筑的屋顶构造则为 拱券、穹顶。 中式屋顶的构造方式灵活,便于修葺,讲究的是工艺; 而西式屋顶的构造方式庞大笨重,难于建造,注重的是 技术和人力。
---屋顶的造型不同
中国建筑的屋顶造型追求线条美,多种形式的飞 檐赋予了屋顶丰富的造型,或轻盈、或朴实、或 威严。
西方建筑的屋顶造型追求形体美,仿人体建造, 运用几何学,具有形式感和雕塑感。
中式屋顶有多种造型,以等级为基准,有硬山顶、 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Chinese hipped roof)等。 庑殿式最高级,只有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 用;而硬山式规格最低。
中国明代建筑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对比共24页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中国明代建筑与欧洲文艺复兴 时期建筑的对比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浅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清时期雕塑艺术品的比较 2
浅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清时期雕塑艺术品的比较先从社会大背景来看。
14世纪后, 腐败的教会利用基督教为他们的权利扩张服务, 越来越多的人因而对基督教产生失望情绪。
与此同时, 由于商业经的发展, 在与外界的交往中, 发现了许多的现世生活的乐趣, 对苦行生活方式产生厌烦情绪。
人们意识到1000多年的基督教没有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天堂的美好和地狱的苦难也是个悬案。
他们从上帝那里空手而归后, 便返回人间寻找出路。
具有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意大利人, 又怀念起古希腊人的自由生活, 开始像古代人那样追求世俗享乐, 争取个人生活的健全和完美。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整体的艺术特点即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恢复和发扬。
这个时期的雕塑也不例外。
我们在这些雕塑作品中看得到很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影子:古希腊雕塑通常以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源泉,古希腊神话体现了“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艺术家们都按现实中的人的形象来塑造神。
古希腊人爱好体育,运动员毫不介意地脱掉衣服参加竞赛,健美的身体得到观众的赞美。
因此对男女人体美的欣赏爱好便自然地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培养起来,融合成了精心表现人体美、将理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雕塑艺术。
这一点在文艺复兴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诸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塑造的人体形象健美、匀称, 全身肌肉处在绷紧鼓胀状态, 加强了力量感。
在此基础上,文艺复兴的雕塑还对古希腊罗马进行了发扬光大。
其创作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表现出与在宗教神学思想笼罩下的中世纪雕塑截然不同的特征。
首先是对人体美的歌颂。
从多纳泰罗到米开朗基罗,这些大师们创造了一尊又一尊完美的人体雕像,一次来肯定人多存在,赞美人的力量。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世俗化。
尽管这一时期许多作品仍取材于《圣经》,但他们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主义色彩,表现出艺术家对生活得热爱。
此外,作者在创作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使作品饱含生命的激情。
在艺术处理上,雕塑家们以古希腊罗马雕塑的表现形式为基础,用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求实精神,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观察的写实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等,使雕塑艺术无论在圆雕还是浮雕方面都达到古典艺术之后的一个新的高峰。
文艺复兴时期中外建筑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中外建筑特点班级:园林五班姓名:付思桦学号:20121996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
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
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15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点12至16世纪的欧洲,主要是宗教建筑,其特色为“高”、“尖”。
文艺复兴以后,建筑的主题由宗教走向人生,即由寺院变为宫室。
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豪华,大量采用圆柱、圆顶,外加很多精美的饰物。
文艺复兴时期是意大利建筑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取代了欧洲盛行的哥特式风格,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构图的主题,同时追求稳定感。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的特点是推崇基本的几何体,如方形、三角形、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进而由这些形体倍数关系的增减创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古罗马的建筑主题、高低拱券、壁柱、窗子、穹顶、塔楼等,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
建筑物底层多采用粗琢的石料,故意留下粗糙的砍凿痕迹,有些门窗也采用这种作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突破了风格主义的常规,创造出—种新颖而生动的活力。
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代表作梵蒂冈宫梵蒂冈宫位于圣彼得广场对面,自公元14世纪以来一直是历代教皇的定居之处,数百年来已几经改建。
梵蒂冈宫内有礼拜堂、大厅、宫室等,是世界天主教的中枢。
宫内有举世闻名的西斯廷小教堂,过去一直是教皇私人用的经堂。
西斯廷小教堂素以天花板和墙壁上保存有米开朗基罗花费4年时间绘制的著名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久负盛名,这些出自于艺术大师之手的绘画,内容取材于《圣经》里的故事,人物逼真,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
美学-明代建筑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较
(ニ)论理性和科学性
特点:北京故官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 筑都有较强的秩序感形式严谨、结构精准 但两者在思想上又有很大的区别。北京故宮 中轴对称的布局既代表帝王的意志也是儒 家即等级思想的体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 建筑崇尚古典主义和理性主义反对中世纪哥 特式的神秘和宗教性质提倡个性解放在结 构、造型的设计上结合了科学的分析方法 特别是力学、透视学等。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 念古代皇帝即为“天子”象征至高无上 的权利。广泛意义上讲,“天”就是自 然。“天人合一”说明人与自然在本质 上是相通的因此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达 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而欧洲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则 是将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人造物应该以人 为本人的需求才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 归宿受这两种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注重 “气”和“神”,西方艺术重视”形” 和“色”。
文艺复兴
佛罗伦萨的的潘道菲尼 宫一墙面作灰处理、大 和墙角却用粗环的条石 处理:立面没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但 窗框贴着薄壁柱窗上三 角形与弧形山花交替出 现,以增强肌理效果和 的律感。
中国明代
紫禁城建筑采用金黄色的璃瓦屋 顶,屋顶下是绿色调的彩画装饰, 屋檐以下是成排的红色立柱和红色 门窗,整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的石料 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址 面。在色彩上,紫禁城的总体色彩 效果就是鲜明和强烈。
中国明代
(1)按照天圆地方、天三地四及三和四 倍数的8和9的数字运用体现建筑的 规格及主人的等级,如:故宫是皇 帝居住的地方,门每为九九八十ー 个,王爷家门钉最多使用八九七十 二个。 (2)民居建筑的木构架艺术、技 术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 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 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 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 民居砌墙。
中西方古建筑比较
中西方古建筑比较学号:1004122216姓名:张鹏经过在中国旅游文化选修课上的学习,我对中西方古建筑有了更多的了解。
本文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建筑布局,建筑理念,价值观念,历史变化等方面对中西方古建筑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对比分析:1、建筑材料: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2、建筑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
而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3、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中西思想的碰撞——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较
从设计 风格上看 ,明代宫殿 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都具有 比较严格 的形式 ,体现出统一 、严 谨 、理性的视觉效果 。但 两者所蕴含 的设计 思想和文化意 蕴又有所不 同,明代宫殿的 规整 、宏大是传统 理学思想和至 高无 的皇权体现 ,而文艺 t z 复兴时期建筑更 多的是一种人文 主义精神 ,具有更 自由、科 学的设计思想 。因此 ,在艺术表 现上 ,欧洲文艺复必 时期建 筑的科学性 、人文 性要高于 明代 宫殿建筑 ,而 明代宫殿则显 出更强的政治性 和精巧性 。
艺木论坛
中西思 想 的碰 撞
— —
中国明代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比较
刘玉磊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 0 6 10 5
摘 要 : 中 国明 代 与 欧 洲 文 艺 复 兴 处 于 同 一 时 期 ,都 为人 类 创 造 了无 数 艺 术 瑰 宝 , 特 别 是 建 筑 设 计 , 各 具 高 超 的 艺术 构
格
究 其根 本 ,艺 术 表现形 式 上 的不 同反映 了 中西 方人思 = 、中国 明代 与欧 洲文 艺 复兴 时期 建 筑 的设计风 格 想性格 的差异 。中国人 向来讲究 “ 中庸之道 ”,群体 意识较 分析
中 国经 济在 明代 发展 繁荣 ,开始 出现 资本 主义 萌芽 , 随着经 济水平 的提高 ,建筑材料 、技术 、工艺等都得到进一 步发展 , 为建 筑设 计的发展提供 了有力的保障 。明代初期 这 的封建帝 王在 土木营造方面 ,继承 了 自秦汉 、隋唐 以来 的贪 求 高巨、宏 阔的文化 传统。 因此 ,故宫的 巨大规模和雄伟气 势 ,不仅是高超 建造 工艺的结果 ,更 是封建社会皇权思想 的 高度体现。在建造规划上 ,故宫严格遵循了 《 周礼・ 考工记 》 中 “ 前朝后寝 ,左祖 右社” 的帝都 营建原则 ,处处体现 出皇 权 的至高无上 ;在区域划分和功能分类 方面 ,故宫体现 出森 严 的等级制度 ;在排 布形式上 ,采用左 右对称 的布局方式 , 但在细部也有巧妙细致的变化。
中西方古建筑比较
中西方古建筑比较学号:1004122216姓名:张鹏经过在中国旅游文化选修课上的学习,我对中西方古建筑有了更多的了解。
本文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建筑布局,建筑理念,价值观念,历史变化等方面对中西方古建筑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对比分析:1、建筑材料: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2、建筑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
而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3、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西方古代建筑特点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
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中国古代建筑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中西方古建筑简单比较
中西方古建筑简单比较古建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物质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
古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包罗万象。
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建筑风格中透析不同的文化。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中西方的古建筑就有着很多的不同点,而这些不同的建筑特点也可以反映出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
本文所指的西方建筑主要指古典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而中国建筑主要指古代的中国建筑。
它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方面的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
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 ,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
总体上说,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
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
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
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
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中国明代建筑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对比
文艺复兴
佛罗伦萨的潘道菲尼宫—墙面作抹 灰处理,大门和墙角却用粗琢的条 石处理;立面没有柱式,但窗框两 侧贴着薄壁柱;窗上三角形与弧形 山花交替出现,以增强肌理效果和 韵律感。
塔尔努夫市政厅——波兰
意大利城鸟瞰
中国明代
紫禁城建筑采用金黄色的琉璃瓦屋 顶,屋顶下是绿色调的彩画装饰, 屋檐以下是成排的红色立柱和红色 门窗,整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的石料 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 面。在色彩上,紫禁城的总体色彩 效果就是鲜明和强烈。
(三)“天人合一”与“人本主义”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古代皇帝即为“天子”,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利。广泛意义 上讲,“天”就是自然,“天人合一”说明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达 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而欧洲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本主义则是将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人造物应 该以人为本人的需求才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受这两种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注重“气”和“神”,西方艺术重视“形”和“色”。
中国明代
按照天圆地方、天三地四及三和四 倍数的8和9的数字运用体现建筑的 规格及主人的等级,如:故宫是皇 帝居住的地方,门钉为九九八十一 个,王爷家门钉最多使用八九七十 二个。
中国明代
民居建筑的木构架艺术、技术,建 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彩 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 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 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 民居砌墙.
第三部分
总结与思考
总结与思考
明代是我国设计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初期与末也有很大的不同。文艺复兴是欧洲艺术 史上的一次重大思想变革,从迷信“神权”到追求“人性”,开启了人性解放的大门。通过对特定 时期典型建筑的对比,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中西方设计思想的差异性,中国设计师应该认清差 异,去粗取精,吸收西方设计思维的精华,使本国设计在创新性和人性化方面得到突破,使其在国际舞 台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中西古代建筑特色差异
中西古代建筑特色差异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从艺术建筑方面来说: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n 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那么西方建筑与中国有那些不同呢?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中国古代建筑与欧洲古典建筑的比较
中国古代建筑与欧洲古典建筑的比较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自汉唐以来,已逐步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
尤其是到了宋代,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使那些宫殿、寺庙、衙署等正统的建筑设计建造形成了制度,因此人们便把中国这种古代典范的正统建筑称之为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
①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
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
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②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
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
小议明朝时期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陈设艺术(1)
同一时期中西方的室内陈设小议明朝时期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陈设艺术14世纪—17世纪是中国明代的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是继周朝,汉朝,唐朝之后的又一盛世。
在这个盛世的期间明代的室内装饰与陈设都已形成独特的格局,并产生了对后世不可估量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同一时期,在西方那里正在进行一场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它对当时欧洲的建筑、室内装饰、室内陈设的改变与革新起了推动作用。
那么这个同一时期的两个地区的室内陈设会有什么有趣的联系与区别呢?让我们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一看。
风格特征中国的文化从汉代以来就推崇儒家学说,所以文人们推崇儒雅、古朴、清新的生活方式,当然这也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当时的室内陈设。
中国传统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一般来讲是以木结构为主,其特点是梁柱承重,墙体起到围护的作用,室内空间较大,运用格扇门罩以及博古架等物件对空间进行多种划分,采用天花藻井,雕梁当柱,斗拱加以美化,并以中国字画和陈设艺术品等作为点缀,创造出一种含蓄而高雅的氛围,特别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完善,到明代形成了中国建筑室内固有的传统风格样式。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从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人的需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描绘细致、丰裕华丽的风格,以及稍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那种曲线优美、线条流动的风格常在居室装饰及家私陈设中出现。
这种风格深沉里显露尊贵、典雅浸透豪华的设计哲学。
文艺复兴风格样式的装饰装修具有冲破中世纪装饰的封建性和闭锁性而重视人性的文化特征。
将文化艺术的中心从教堂、宫殿移向了广大民众,以及在对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再认识的基础上具有古典样式再生和充实的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室内装饰讲求丰满、完美,不露瑕疵。
装饰花纹繁杂,图案美观。
可以说整个装修就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风格由于该时期的文化交流而相互融合,使之变得更具有广泛性,较当时大多数欧洲人推崇,但因其过于强调整体的艺术性和协调性,近代装修中已经罕有运用。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差异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2.3. 2222.3. 22Tues day, March 22, 2022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19:5 7:4019: 57:4019 :573/2 2/2022 7:57:40 P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2.3.22 19:57:4 019:57 Mar-22 22-Mar-22
哥特式建筑风格
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特点是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大量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有强烈的上升趋 势,还大量采用高浮雕技术,使整个建筑更显得 轻巧玲珑,光彩夺目。
米兰大教堂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 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 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 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 ,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 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Tuesday, March 22, 202222-
Mar-2222.3.22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2.3.2219:57:4022 March 202219:57
西方建筑内部基本上全部都是关于神的雕刻或雕 塑,体现的是对神的崇拜与信仰。
5、空间布局不同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 群体的空间格局, 在地面平面铺开。
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北京故宫 VS 巴黎卢浮宫
小结
总的来说,西方古代建筑是以神庙和教堂为主,宗教引 导着世俗;中国古代建筑则以家居和皇宫为主,世俗改 变着宗教。两者个性鲜明,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是随着 历史的变迁,现代社会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相继 投入使用,中西方建筑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两者在现代日益趋同。
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差异
而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 “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 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 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 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飞檐为中国建筑民族风 格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檐 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 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 排泄雨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 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 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 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于建筑物上 施彩绘是中 国古代建筑 的一个重要 特征,是建 筑物不可缺 少的一项装 饰艺术。
它原是施之于 梁、柱、门、 窗等木构件之 上用以防腐、 防蠹的油漆, 后来逐渐发展 演化而为彩画。 古代在建筑物 上施用彩画, 有严格的等级 区分
仙人走兽
位于最前端的是仙人,即骑凤仙人凤, 后面是走兽,通常数量为奇数(单数), 9为最高 依次是: 龙, 凤, 狮子, 天马, 海马, 狻猊, 押鱼, 獬豸, 斗牛。
人类在世界上生 存繁衍,最离不 了的就是房子。 中西方不同的文 化背景,造就了 具有不同特色的 建筑。
那么,中西方的 建筑,到底各有 怎样的魅力呢? 我们今天就从以 下三方面说起
在材料方面的差异 在细节特色方面的差异
在空间布局方面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基 本上西方都是以砖石 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 造的,属于砖石结构 系统。诸如古希腊的 神庙,古罗马的斗兽 场、输水道,中世纪 欧洲的教堂……无一 不是用石材筑成,无 一不是这部“石头史 书”中留下的历史见 证。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与制的封建体制下,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物无论亭台楼榭还是桌椅板凳, 无论是装饰屋顶门窗还是建筑群体的装饰这都 是有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 这种等级观念强烈的封建体制也刚好反映在 了当下建筑的细节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方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的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方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的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东西方的皇家园林建筑都发展到了较成熟的阶段,屋顶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建筑结构和功能表现,也影响了皇家园林建筑风格。
其中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皇家建筑屋顶多以木质结构为主,造型多变,色彩丰富,而以法国凡尔赛宫为代表的同时期西方皇家园林建筑屋顶则多以石材为主要材料,整体风格庄严稳重。
二者虽有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确表现了共同的皇家园林的气派雄伟、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的主题思想。
标签:文艺复兴;皇家园林建筑屋顶1、概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国正属于明清统治阶段,受资本主义萌芽和各民族文化融合影响,文化艺术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量的皇家园林建筑在这段时期扩建、完善或修建。
同时期的欧洲,也正值艺术文化昌盛期,涌现大量园林佳作。
在不同历史背景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下,无论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还是人文历史丰厚的西方,园林建筑在园林艺术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而屋顶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在结构中不可或缺,更以其多变的形式和装饰影响建筑的整体风格。
2、明清时期中国皇家园林风格及建筑屋顶特点明清时中国皇家园林建筑的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功能齐全,在园林中一般都作为主体,起到控制全局作用。
尽管人工美占据主要地位,工匠们在整体园林建造时,始终探索建筑与山、水、花木的契合,加以人工手法,力求打造成一幅和谐的自然山水画。
其中,建筑屋顶便是人工手法创造下的美学奇迹之一。
建筑屋顶在材料的选择上,多以木质材料为主,使用中国建筑特有的隼牟结构,通过材料的选择和结构之间相互制约又彼此协调的特点,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也进一步展示了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融合。
其探出的屋檐、微微上翘的屋檐曲线使原本沉重严肃的建筑显得轻快灵动,又以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单坡顶及囤顶等多变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绚丽的琉璃瓦以及大小不一、形态不同的瑞兽[1]和仙人等做装饰,制造多种组合,丰富了建筑整体的形态和轮廓。
中外建筑文化对比
郑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通过中国故宫和法国卢浮宫的差异透视中西文化姓名王贝贝学号************院系文学院专业对外汉语班级B12级一班指导教师郭辉年月日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从中国故宫和法国凡尔赛宫的差异中透视中西文化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B12对外汉语一班作者签名: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中西古典建筑发展简介 (1)二.中西古典主义建筑差异 (2)(一)建筑材料的差异........................................................................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建筑色彩的差异 (5)(三)建筑格局的差异 (5)(四)建筑艺术的差异 (6)(五)建筑价值与文化传承的差异 (7)三.形成差异的原因 (8)(一)环境的不同在不同的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8)1.地理环境的不同 (8)2.人文环境的不同 (8)2.1历史背景的不同 (9)2.2文化内涵的不同 (9)(二)民族性格的不同 (10)1. 群体和个人意识 (11)2. 保守和进取 (11)四.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差异之于现代...........................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较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建筑之性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属于实物结构上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建筑的建造和使用离不开人类和人类的活动。
因此,应当从人的角度,从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建筑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所在。
通过分析中西方某一特定时期建筑风格的差异,进而明确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基本处于同一时期,都产生了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
明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在建筑、造船、制瓷、纺织等诸多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
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
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后波及至欧洲各国,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要素,建筑的主题由宗教走向人生、由寺院变为宫室,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整体的和谐和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上。
一、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建筑
中国明代建筑和欧洲文艺复兴建筑都是在继承早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杰出的建筑作品。
(一)享誉世界的中国宫殿——紫禁城。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兴建,始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虽已历尽沧桑,却依然可见当日的壮丽与辉煌。
故宫的建筑外围构成一个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的矩形,矩形平面内,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做公务政事之用,“内廷”做生活起居之用,依据其功用的不同,其建筑风格与气氛也迥然不同。
时至今日,故宫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宝库的经典之作,令后代观者对其艺术构思敬佩不已。
(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美狄奇府邸。
美狄奇府邸由设计师米开罗佐在1444年至1460年为美狄奇家族主持建造,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府邸建筑的代表作。
该建筑整体形式并不完全对称,立面墙垣分为三层。
底层由粗糙石块构成,有明显的表面凹凸和很深的砌缝。
二层墙面比较光滑,但仍有较大砌缝。
三层石块表面光洁且没有砌缝。
这样的设计使建筑和谐统一,富韵律美,既有流动性又有稳定感。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已经冲出了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枷锁,既是艺术上的进步,更是思想上的解放和人性自由的表现。
二、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
(一)明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建筑材料、技术、工艺等都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就为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
了有力的保障。
明代初期的封建帝王在土木营造方面,继承了自秦汉、隋唐以来的贪求高巨、宏阔的文化传统。
因此,故宫的巨大规模和雄伟气势,不仅是高超建造工艺的结果,更是封建社会皇权思想的高度体现。
在建造规划上,故宫严格遵循了《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处处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在区域划分和功能分类方面,故宫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排布形式上,采用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但在细部也有巧妙细致的变化。
(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体现出更高的自由度,追求整体效果的均衡与协调,而不刻意安排形式上的绝对统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一反哥特式建筑的高耸峭拔,摆脱了宗教的桎梏和神秘感,表现出和谐优美的建筑风格。
如伯鲁乃列斯基设计的佛罗伦萨主教堂中央穹顶,伯拉孟特设计的坦比哀多神堂等。
文艺复兴建筑主张从古典建筑中寻找灵感,追求人性美,是人文主义观念的体现。
尽管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在各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总体上对古典和理性的追求是相同的。
从设计风格上看,明代宫殿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都具有比较严格的形式,体现出统一、严谨的视觉效果。
但两者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和文化意蕴又有所不同,明代宫殿的规整、宏大是传统理学思想和至高无上的皇权体现,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更多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具有更自由、科学的设计思想。
因此,在艺术表现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科学性、人文性要高于明代宫殿建筑,而明代宫殿则显出更强的政治性和精巧性。
三、中西设计思想比较
明代宫殿建筑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虽不能完全涵盖中西方设计思想,但在特定的时间、文化、政治背景下,依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设计思想的共通性和互异性。
(一)集群性和个体性。
中国的建筑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它的集群性。
与西方一般崇尚单个、突兀的建筑不同,中国的建筑往往是群体的组合,这一点故宫体现得最突出。
中国人有“求同”的价值取向,凡事讲究和畅通达,这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集群性。
在同一时间、空间内的各个艺术单体,应该是彼此融合、彼此呼应的。
与之相反,西方艺术更追求个性的表达,不强调整齐划一的系统性,认为艺术品应该建立在独立自由的意志之上,表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
究其根本,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人思想性格的差异。
中国人向来讲究“中庸之道”,群体意识较强,容易受群体思维倾向的影响。
相反的,西方人性格外向,个性张扬,重视自我价值的体现,生活中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个人精神的表达。
(二)伦理性和科学性。
北京故宫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都有较强的秩序感,形式严谨、结构精准,但两者在思想上又有很大的区别。
北京故宫中轴对称的布局,既代表帝王的意志,也是儒家尊卑等级思想的体现。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崇尚古典主义和理性主义,反对中世纪哥特式的神秘和宗教性质,提倡个性解放,在结构、造型的设计上,结合了科学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力学、透视学等。
中国重伦理,西方重科学,这与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有关。
经历
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的浸透,尊卑等级意识在中国人心中已根深蒂固,因此在艺术作品中,也经常强调“礼”、“义”的重要性。
相较而言,西方人思想开放,对客观世界有较强的探索欲望,精神上崇尚自由解放,比较重视科学研究。
所以,在两种思维方式的驱动下,中西方艺术展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和风采。
明代是我国设计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初期与末期也有很大的不同。
文艺复兴是欧洲艺术史上的一次重大思想变革,从迷信“神权”到追求“人性”,开启了人性解放的大门。
通过对特定时期典型建筑的对比,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中西方设计思想的差异性。
我们应该认识和珍视自身固有的精华,博采他山之石,不断走向进步和完善。
先哲云“一法得道,变法万千”,这说明设计的基本哲理(“道”)是共通的,形式的变化(“法”)是无穷的。
对此一方面要追根溯源,另一方面要巧于创造。
建筑学问题和发展应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以此为基础,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加以整合,最终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系别班级:文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1班
学号:12121010139
姓名:呼明明。